⑴ 如何教小朋友關於細菌的知識
疫情面前,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如何教孩子認識病菌?
拜託了爸媽
03月04日 ·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今年的開端可以算是相當難忘了,全國都被這肆虐的疫情陰霾所籠罩,全國人民都在家中隔離,不外出,不串門,一個原本熱鬧的春節,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度過了。我們每天都在關注新聞對疫情的報道,看著確診人數的增加,也關心著那些正在治療的病人動態。全國都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每個家庭能為國家出的力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減少外出,學會預防,不給國家增加負擔。
作為家長,看到疫情的擴散和傳播如此迅速,首先想到的就是保護自家的孩子,如何讓孩子免受病毒的侵害,保證他們的安全,這是家長最關切的事情。雖然春節無法出門,可我們的信息不受外界的阻礙,寫下這些知識,請家長務必轉達給孩子,這些與他們息息相關,讓孩子們都能有所了解:
病菌是什麼?
突如其來的疫情,每天被新聞傳播著,人心惶惶,家中的孩子看到大人緊張的表情,或許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或許以為這個病情與自己無關,可是這次疫情的嚴重和猛烈,對孩子也會是很大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孩子也明白這次的細菌到底是什麼。
細菌是一種很小的微生物,肉眼無法識別,可它們卻來勢洶洶,能強烈的入侵體內,讓我們發燒,無力,甚至危及生命。細菌無處不在,隨時可以傳播和蔓延,如果預防不得當,會滲入每一個空間。
病菌來臨,孩子如何自我保護?
孩子害怕生病,如果告訴孩子們細菌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他們也會感到害怕,但是家長更要孩子,細菌雖然如猛獸,但依然可以防護和阻攔,我們做好保護工作,就能讓孩子健康。
1、學著提高免疫力
要跟孩子說,免疫力是你們的盔甲,能把細菌阻擋在身體外,成為保護你們的武器,所以平時一定要有個好的免疫力,你們要規律作息,好好吃飯,不能挑食和偏食,要多吃瓜果蔬菜,更要經常鍛煉來加強體抗力,只有做到這些,免疫力這個鎧甲才能更堅硬不可摧。
2、要講衛生
之所以病菌能夠進入體內,就是個人衛生沒有做好防護工作。請告訴孩子們,你們的小手到處的摸爬滾打,上面布滿了細菌,不及時洗手就會讓這些小小的細菌順著手和嘴巴進入到體內,影響你們的健康。平時玩耍過後,吃飯前和如廁後一定要先洗手,把這些小細菌都統統「殺死」。洗手需要徹底,小細菌都很頑固,必須要強有力的搓手和深度清洗才能將這些縫隙中的細菌全部帶走,所以再洗手時,一定要仔細認真,不要給細菌殘留的機會。
3、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保護他人
我們要跟孩子說,病菌容易通過唾液和鼻涕傳染給別人,保護自己很重要,保護他人更重要,不能讓別人因為我們的疏忽也生病。我們要在打噴嚏的時候用紙巾或手肘捂住嘴,防止口水噴濺到別人身上,把自己的唾液徹底消滅在自己手裡,這樣也會讓別人感到安心。
4、告訴孩子別害怕
孩子們天生膽小,可能這樣的生病會讓孩子恐懼,作為家長,我們要保護他們的身體,更要呵護他們的心理。親愛的孩子,請別怕,病菌再可怕,只要我們防護得當,那些小細菌就會無法作惡,再說了,我們那麼多的白衣天使,正在前方抵抗病菌呢。只要堅信,只要乖乖配合醫生的話,我們都會健康,我們乖乖呆在家裡不出門,等再出門的時候一定是春暖花開了。
孩子尚小,我們不能用專業的用語去傳達,就這樣告訴孩子們吧,不論怎樣,只要我們都團結在一起,病情很快就會過去,我們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共同努力,我們的祖國這次一定會平安順利戰勝疾病。
⑵ 幼兒園健康教案《細菌與我們的生活》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細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
2、讓孩子們懂得講衛生、愛清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一個健康的孩子。
活動准備:
1、卡片《小花貓肚子疼》
2、顯微鏡
活動過程:
1、教師講故事《小花貓肚子疼了》,引出話題。
教師提問:小花貓的肚子為什麼會疼?
為什麼喝生水肚子會疼?
出示圖片一:引導幼兒仔細的觀察,使幼兒知道生水裡有細菌,細菌是做壞事的壞傢伙,
【活動目標】 知道不衛生的食品不能吃,如果吃了不衛生的食品會生病。
【活動准備】 顯微鏡。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用顯微鏡看不潔食物上的細菌。告訴幼兒如果吃了不幹凈的食物,這些細菌也會跑到我們體內。
2、請幼兒說說哪些食物是不幹凈的。如小攤上賣的食物、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過期的食品等。
3、小朋友不要買小攤上的食物,因為路上來往的車輛使塵土飛揚污染了食物。另外,小攤上有些食物沒有經過衛生檢驗。有些小朋友喜歡賣小攤上的食物,這是很不衛生的。
4、小朋友知道如何判斷食物是否過期?
5、購買食物時要注意看它的保質期,如果超過保質期,就不要購買,也不要吃過了保質期的食物。
6、小結:幼兒吃東西時一定要注意它是否衛生,不衛生的東西不能吃。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重點)
2、能說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說出清除細菌的方法。(難點)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活動准備:
1、自製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把小收藏起來。
二、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教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拿出自製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教師:其實它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裡去了?
教師: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里,我們要不要把它趕出去?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裡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趕出去的?
教師:洗手能趕跑細菌寶寶哦,小朋友們會洗手嗎?
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
三、教師總結
教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里,它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裡?
教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發里,手上,腳上,肚子里,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活動反思:
以小手拍拍入手,通過手指游戲進入活動主題,引題自然。然後提問:小手藏一起來了,猜猜還有個寶寶也藏起來了,會是誰呢?
接著引出題目:細菌寶寶。講述故事,細菌寶寶躲貓貓,通過故事,幼兒更願意傾聽,通過提問:細菌寶寶的不好之處,細菌寶寶會躲在哪裡,小朋友們怎麼把它趕出去,讓幼兒逐漸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講述故事第二段么那個幼兒了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兒歌的朗誦,朗朗上口,讓幼兒在洗手的時候更具生動性和活潑性。通過此次活動,也讓幼兒了解勤剪指甲、洗頭、洗澡的好習慣,做個愛干凈、講衛生的乖寶寶
《細菌》這一課題是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生物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節,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營養方式需要植物體內的葉綠體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識來引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藉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後的作用。本課安排在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的基礎上來進行,通過與動物植物細胞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結構。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菌類是分解者,菌類雖然多數個體較小但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菌類和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整個生物界。
(二)、本節的學習目標及依據: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德育目標:
1、通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處理:
(一)學情分析:
由於班內學生成績相差懸殊,且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失時機的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課堂教學中,應通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討論題「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後,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後,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後,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並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採用觀察法,結合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二)學法:
1、通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新課導入:採用抗戰期間日本人以細菌作為生化武器導入新課:日本人用抓來的中國人來做細菌試驗,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從來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細菌
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通過對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這段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成功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三)細菌的形態結構:
本部分通過觀察掛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細菌的三型,通過具體的數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細菌個體的大小。通過和老師一起繪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然後再通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的比較來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四)細菌的生殖:
通過計算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之快,四個小時後100個細菌將繁殖成25600個通過這一活生生的數字引起學生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並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強調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體,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從而認識細菌的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
(五)練習鞏固
通過本節的學習掌握了細菌相關知識,為了反饋課堂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課後P61的技能訓練和練習進行知識鞏固。最後讓學生繪制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現史;
2、 細菌的 形態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 結構, 細菌的生殖。
三、 教學難點
細菌的 形態 結構 ,細菌 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 , 細菌分布 廣泛 的原因。
四、 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結構
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
3、細菌的生殖
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當環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境時,芽孢又萌發成細菌。
六、課後反思
為什麼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拓展:幼兒園健康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手的外部結構,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引導幼兒發現手可以做各種動作。
2、培養幼兒關心自己的身體,知道怎樣運用手和保護手。
活動准備:
將手指裝飾成臉的模樣、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起對手的興趣。
1、教師:我們來猜個謎語,小朋友要仔細地聽:五個兄弟,高矮不一樣,天天在一起,齊心把活干。猜我們身體的一個部位。請幼兒猜猜。
二、引導幼兒認識手。
1、教師伸出裝飾好的手:你們有手嗎?有幾只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能乾的小手,讓我們來看看手是什麼樣的?
2、啟發幼兒說出手指、手心、手背、指甲等名稱:
我們十個手指;保護手指尖的是指甲;有手掌紋的是手心;轉過來這是手背;讓我們的手指可以彎曲的是手指關節。
3、我們的手指是一樣長嗎?是一樣粗細嗎?
4、、教師小結:我們都有兩只小手,共有十個手指頭,手指不僅不一樣長,不一樣粗,它們的名字也不一樣。手指上還有手指甲、有關節。手分手心和手背。
三、認識手指的名稱。
1、教師邊演示邊用手說話的口吻講述:
你們發現了我們手指小兄弟長得不一樣,我們的名字也不一樣。我最粗最矮,但我最大,我就叫大拇指;而我最瘦最小,所以就叫小拇指;我靠在老大的旁邊,我叫食指;我是在最中間,就叫中指;最後介紹一位,我既不是老大,也不是最小,又有在中間,不好取名字,人們只好叫我無名指。
2、讓幼兒說說手指的名稱:小朋友伸出自己的手指,說說它們的名稱。
四、手的用處引導討論 :手有用嗎?你的小手可以做什麼?請小朋友自由說說。
小結:我們的小手會幫助大家做這么多事情,小手真能幹。
五、保護小手。
1、小手本領真大,如果沒有手會怎麼樣呀?引導幼兒想像沒有手給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不便。
2、小朋友知道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
教師:尖銳的小刀、釘子等,如果去玩會怎麼樣?熱的東西能用小手去摸嗎?天氣冷時,我們要怎樣讓手不會被凍壞?
幼兒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我們不能玩尖銳的物品,如刀子、玻璃,不玩火和鞭炮、煙花等,不咬手指,天冷時要帶手套和塗護手霜等。
⑶ 適合給小學生的科普知識有哪些
1、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
我們所看到的綠色,其實是海水對光吸收能力而產生出來的現象。只有綠光能被海水吸收,從而反射出來;當海水更深時,綠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藍色。
⑷ 公共場合怎樣讓孩子遠離細菌病毒
引言:孩子都是特別喜歡出去玩兒的,家長在有空閑的時候都會帶著孩子去公共場合玩一玩,畢竟這里小朋友比較多,而且玩的東西比較多,還是會玩的比較開心,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也讓孩子玩的不是那麼盡興,害怕會有一些細菌或者是病毒的存在,在公共場合,應該怎樣讓孩子去遠離細菌和病毒呢?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⑸ 小學科學「微生物和我們的關系」調查報告
一、綜合實踐活動與初中生物教學的聯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和初中生物的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生物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它們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的。例如:綜合實踐的指導思想與新生物大綱的指導思想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教育部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所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生物教學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傳統初中生物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初中生物課是學生喜歡學習的課程之一。原因是由於這門課程講到的內容有很多與學生自身有關,與生活實際聯系得很緊密,而且是學生最早接觸到實驗的課程。但是我們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講的話,學生會很快失去了興趣。為什麼呢?1、由於初一的學生中有些還沒有從小學的學習習慣中轉變過來,因而當學習量突然加大時,不適應。再加上生物知識需要理解,死記硬背的同學考試成績肯定會較差。當第一次或第二次的成績不理想時,學生會有畏難的情緒。這就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的話,學生如果提前看了課本的內容,則課堂上容易走神。3、上實驗課時,如果教師提前演示實驗的過程,學生去重復,要得到與教師的一致的結論的話,學生的許多行為必然受到限制,因而有趣的實驗課也會變得味同嚼蠟了。4、學生在學習時具有間接性,通過教師來掌握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雖然有教師在引導,但與學生獨立完成的效果還是不可相比的。學生走的是一條認識的捷徑, 他們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現,缺乏了體驗。因而,生物課程的改革是必然要進行的。
新課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改善目前教學現狀的好辦法:
新課改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在有的人的眼裡這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會直接導致學校領導和學生對生物教學的輕視。但在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方面則具有優勢。因為,一方面,我們生物教師在進行研究時如果失敗了則壓力沒有那麼大。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點就是時間的不可控制性。對於中考科目來說,在目前的現狀下,中考成績可以說是一個學校或一個教師的命脈,所以時間不可控制性是一個大問題,但初中生物老師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生物教師在這方面多作嘗試,還可為其它學科的教學探明道路。
二、生物學科中有較多的內容適於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生物課中可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學所輻射的絕大多數范圍,例如:
1、動植物標本製作:大型標本製作方面:植物的標本可以製作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動物標本則主要選擇節肢動物門中的動物,例如用魚、蛙、龜、蛇等脊椎動物做透明骨骼標本;微觀標本製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慮「洋蔥根尖的縱切面結構」、 「蠶豆葉的橫切面結構」等永久切片,既教會了學生一定的製作技術,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又可以通過觀察更進一步掌握根、莖、葉的結構知識。動物的可以考慮草履蟲、神經纖維、血液塗片等。這些小製作只要告訴學生基本原理後,學生就可以自主探索。相信學生,往往會取得好的成果。例如,我在2003年組織的興趣班中,有學生交上來了玻璃製作的標本,還有琥珀標本、蠟制標本等,這些製作在老師的估計范圍之外。
2、植物栽培:在我校的植物生態園中,可在不同的季節栽種不同的植物,既美化了校園,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另外,還可以將嫁接、扦插、壓條等技術讓學生掌握。無土栽培技術還可以用來裝扮教室或家庭的書房。至於組織培養則要看學校的條件,如果消毒的水平過關的話,也是可以作一下嘗試。
3、探究性實驗:生物課本中的探究式實驗非常多,由於上課時間限制,書本上一些無法完成的探究性實驗就可以放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來安排、落實和完成。只要遵從探究活動的規律,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先進行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在完成一些小實驗的基礎上,也會得出深刻的生物學規律。例如:七年級上冊的《探究種子的發芽率》、八年級上冊的《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等。
4、調查研究: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手段。現在的學生所必備的素質不僅僅是能夠學習,還需要有和社會交流、融入社會的能力。所以在實踐活動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課堂外去,到大自然和社會環境里,通過訪問(個別談話法)、座談、問卷、測驗(如智力、能力、個性等測試,書面資料分析)等手段收集各種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例如,我在2003年9-11月間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江門市垃圾處理情況調查活動》,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示範性效果。我將我指導的這次活動教案附於後面,以供參考。
5.舉辦展覽:利用生物攝影,把各種各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行為方式展示出來。作品題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和病毒。可用普通相機、顯微鏡、掃描電鏡等根據實物拍攝的生物題材用來展覽:大到生物景觀、生態系統,小到一隻昆蟲、一片蝴蝶的翅、一朵花、一片花瓣、甚至於細胞組織的超微結構等都可以。此外還可將學生的小製作用來展覽,如 「葉脈書簽拼畫」展、「插花藝術展」等小展示。還有,我組織了學生對青春痘、近視眼等調查,將這些調查的圖片、成果等在校園的櫥窗中展示出來。這樣把科學性、知識性、技術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對其他同學參加綜合實踐活動也是一個促進和示範的作用。
三、生物教師開展綜合實踐的意義:
1、綜合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質的變化。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因此,由於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學生主動報名參加的,積極性能得到保證。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就能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老師提供綜合實踐活動的平台,相當於外因,促使學生獲取知識,從而發生質變。學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學習生物和其它學科自然容易一些。學生能否持續發展是我們當教師的必須時時刻刻關注的問題,如果透支了學生的興趣和活力,活動開展還不如不開展。
2、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 :在生活的任何方面,每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認識、理解都是不盡相同的。在對江門市垃圾處理情況的調查活動中,通過學生設計、選擇活動的形式,體驗活動的過程,檢驗活動的效果,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通過參與活動,使學生在相互溝通和碰撞中,增強自信心。由於我對垃圾的處理也不是很清楚,一切問題的答案要學生們自己去調查和探索,這讓初一和初二的學生有一個機會去充分了解自我、展示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機會。
3、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認知
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關心學生是否獲得知識,而且要關心學生是否獲得體驗,增長了智慧。過程比結果重要,智慧比知識重要。建構主義認為:應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從而獲得知識。我們的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生活、感受經歷、獲取知識。活動本身的結果不一定重要,起碼它讓學生在過程中經歷了成功與失敗,感受到了愉快與沮喪,在過程中習得了課堂中沒有的知識,並在過程中將一些理論知識應用並鞏固。
4、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我們的學生中有些人的依懶性強、任性、嬌氣、缺乏合作精神。而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參與度較少,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活動的平台和有限的資源。因而學生要搞清楚他所研究的問題,必然要與同學和老師及社會上的人士交流和合作。要適應這樣一個小環境,他們就必須克服不良的性格,讓學生學會相處、謙讓、容忍,逐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5、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在活動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才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是需要些壓力才會去思考和改變,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不到垃圾場就不知道垃圾集中在一起的味道是如何的臭,學生們也就不會想到用什麼植物或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四、生物教師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評價
活動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其實際效果如何?它的功能是否得到發揮?評價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關繫到這次活動的成敗,還關繫到下一次活動是否能順利地開展。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起著對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諸方面發展變化的評估作用。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評價活動中教師更要優先思考的是評價是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否與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並行,是否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它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每一學習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激發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使每一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對學生採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為主。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多元的,學生、教師、家長都可以作為評價者,評價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實踐中,我們將主要採用自我評價、檔案袋評價、他人評價這三種主要的形式。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以學生自身作為評價主體的一種評價方式,據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學生可以設計了一張自我評價表。對於自身獲得的學習結果、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心理變化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促進自身向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我在學生參加垃圾調查活動時參考其他人士成功案例後設計的量規:
⑹ 小學生作業《我了解的微生物》
你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微生物,如酸奶中的細菌,麵包發酵的細菌,還有酒,醋發酵的菌,還有一些如饅頭壞了,上面長毛了,那其實是黴菌等方面考慮
⑺ 細菌幼兒園小班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細菌幼兒園小班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
2、能說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說出清除細菌的方法。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活動准備:
自製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1、游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把小收藏起來。
2、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拿出自製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師:其實他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
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裡去了?
師: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里,我們要不要把他趕出去?
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裡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趕出去的?
師:洗手能趕跑細菌,你們會洗手嗎?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3、主題升華
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里,他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裡?
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末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發里,手上,腳上,肚子里,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4、在游戲中結束活動
老師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安全區,只要進入安全區就算安全。選擇一名幼兒做「帶菌者」其他人散立場中。老師發布命令後「帶菌者」可以隨意追逐其他人,用手輕拍身體部位,被拍到的人就變成「帶菌者」,可以去拍其他小朋友。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清楚細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2、明白講衛生對身體健康有益。
3、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准備
顯微鏡、音樂《洗手歌》。
表演故事《鬧鬧生病》。
活動過程
一、故事表演:鬧鬧生病
1、全體表演故事《鬧鬧生病》。
2、理解故事,知道細菌的危害。
問題:
鬧鬧認為,吃了橘子肚子就會痛,對嗎?
鬧鬧肚子為什麼痛?
二、觀察與發現細菌
1、用顯微鏡尋找細菌?
教師介紹顯微鏡,請幼兒看下顯微鏡下自己的小手,說說自己的發現。
問題:
顯微鏡下我們的小手和平時有什麼不同?
你發現細菌了嗎?細菌是什麼樣的?
2、生活中找細菌?
教師引導幼兒尋找有細菌地方。
我們生活中的細菌是如何出現的。
三、音樂《洗手歌》
1、讓幼兒明白講衛生對身體健康有益。
2、邊唱洗手歌,邊做動作。
活動反思:
衛生保健對於小班的孩子非常重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使其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其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其身心健康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讓幼兒聽聽、說說、看看、玩玩等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在觀察圖畫、參與游戲中進一步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確洗手的方法,從而激發幼兒對認識細菌產生關注,了解細菌的危害,並引發發現和探索清除細菌的慾望,由此建立起良好的的衛生保健常識,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
2、能說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說出清除細菌的方法。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活動准備:
PPT。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小手拍拍》,引發幼兒興趣。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把小收藏起來。
二、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1、爸爸: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出示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爸爸:其實它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
2、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裡去了?爸爸: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里,我們要不要把它趕出去?
3、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裡的小朋友怎樣把它趕出去的?爸爸:洗手能趕跑細菌寶寶哦,小朋友們會洗手嗎?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三、通過實驗,討論怎樣遠離小細菌。
1、爸爸: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里,它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裡?爸爸: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發里,手上,腳上,肚子里,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2、剛才,叔叔給給大家講了怎樣遠離小細菌,那你們看一看,細菌到底有沒有遠離你?出示平板培養皿,為每一名幼兒做一個菌落數量的採集,讓孩子們直觀的看到菌落數量,從而引發孩子們勤洗手、認真的洗手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
2、能說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說出清除細菌的方法。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4、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5、了解生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學會預防生病的方法。
活動准備
自製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把小收藏起來。
二、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教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拿出自製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教師:其實它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藏到哪裡去了?
教師:細菌寶寶藏在指甲縫里,我們要不要把它趕出去?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裡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趕出去的?
教師:洗手能趕跑細菌寶寶哦,小朋友們會洗手嗎?
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三、主題升華。
教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里,它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裡?
教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趕出去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發里,手上,腳上,肚子里,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活動延伸
老師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安全區,只要進入安全區就算安全。選擇一名幼兒做「帶菌者」其他人散立場中。老師發布命令後「帶菌者」可以隨意追逐其他人,用手輕拍身體部位,被拍到的人就變成「帶菌者」,可以去拍其他小朋友。
活動反思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現狀,我設計了「趕走壞細菌」這一教育活動。首先,故事導入,引發幼兒興趣,再運用遷移經驗法讓幼兒自主討論什麼時候需要洗手及洗手的步驟,最後通過演示法,動手操作法,加深幼兒回憶洗手的過程及親身體驗「趕走壞細菌」的喜悅。整個活動孩子們興趣昂然,圓滿結束,收到了預期設計的效果。
活動目標:
1、認識細菌的危害。
2、能說出細菌躲藏的地方,能說出清除細菌的方法。
3、培養他們對故事的興趣。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像力。
5、通過閱讀,理解故事情節。
活動准備:
自製細菌道具一個,已有經驗《洗手歌》
活動過程:
1、游戲《小手拍拍》導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擺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最後一句藏起來讓幼兒充分發揮想像力,把小手藏起來。
2、講故事《細菌躲貓貓》
師:你們的小手會藏,還有一個寶寶也很會藏,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誰啊?(拿出自製教具細菌)你們猜猜它是誰?
師:其實他是細菌寶寶,細菌寶寶很會藏,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其實它們都是細菌,細菌很小很小,用眼睛看不到,只要臟的地方就有細菌,他還會到處飛,到處藏,那它藏在哪裡呢?小耳朵聽好了!
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細菌寶寶是不是很壞啊?它已經藏起來了,那你知道它藏到哪裡去了嗎?
師:細菌藏在了小朋友的手上、指甲縫里,如果我們用有細菌的手去拿好吃的,就會把細菌吃到肚子里,那肚子就會疼,會生病的,我們要不要把細菌趕出去?
教師給孩子們分發濕巾,讓孩子們把濕巾平鋪在桌子上,把手放在濕巾上按一按,讓孩子說說會發現什麼?(引導說出手臟了,有細菌。)
師:那怎麼才能把細菌趕出去呢?(引導孩子說出:剪指甲、洗手。)
講述故事第二段,提問:故事裡的小朋友怎麼把它趕出去的?
師:洗手能趕跑細菌,你們會洗手嗎?把小手伸出來,我們一起來洗一洗。「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3、主題升華
師:其實,細菌寶寶不止躲在指甲里,他還會藏在別處,小朋友們想一想,它會藏在哪裡?
師:你們真棒!找出那麼多細菌藏的地方,那我們怎麼才能把細菌趕走呢?
小結:細菌會藏在身上,衣服上,頭發里,手上,腳上,肚子里,小朋友們要勤洗手,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
4、結束活動
師:把小手伸出來,為了不弄濕衣服,洗手之前要先把袖子捲起來,洗手時還不能玩水、玩香皂泡哦!下面,就請大家和老師一起,把小手洗干凈吧!
故事:細菌躲貓貓
有一天,一群骯臟的細菌寶寶快樂地走出細菌城堡,出來探險,細菌大隊長興致勃勃地說:「走吧,讓我們細菌寶寶到小朋友明明的肚子里好好地玩一玩。」細菌寶寶找到了骯臟的指甲,快樂地跳上去,躲在指甲縫里舒服地打滾,吃著骯臟的東西。「哈哈哈!越臟的環境我們越喜歡!」
指甲的主人這個時候剛好去洗手,細菌大隊長大叫一聲:「糟糕!快逃呀!但是來不及了,細菌全部被水和肥皂泡沖走了。其他的細菌寶寶看到肥皂泡和水,連忙說:「好可怕的武器呀,我們下次不敢來了!」
⑻ 小學生預防傳染病的小知識
傳染病是由各種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
一、傳染病傳播的方式和途徑:
1、通過空氣從呼吸道傳染。如流感、流腦、麻疹、百日咳、風疹、猩紅熱等。
2、通過食物經消化道傳播。如痢疾、傷寒、甲型肝炎等。
3、通過昆蟲及動物傳染。如蚊子傳播乙腦;虱子傳播斑疹、傷寒;狗能傳播狂犬病;蒼蠅傳播痢疾等。
4、通過日常接觸傳染。如甲肝、沙眼、紅眼病、水痘等。
5、通過血液傳播。如輸血、打針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蟲卵、芽孢等污染時,成為傳播途徑
二、預防傳染病的環節:
1、控制和消滅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群。
三、常見預防措施
①加強體育鍛煉,保證休息,提高抗病能力。
②最佳的預防是在適當的年齡接種疫苗,例如麻疹疫苗、風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③傳染病患者要進行隔離直至病情痊癒為止。
④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少串門,以減少感染和傳播機會。
⑤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挑剔食物,多喝開水。
⑥易感人群應注意飲水飲食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⑦葯物預防,出現病情時應早診斷早治療,不貽誤病情。
四、正確的洗手方法:
1.打開水龍頭,使雙手充分淋濕,至手腕以上。
2.取適量的洗手液或肥皂。
3.搓揉雙手,至起泡沫。
4.手心、手背、指縫間都要搓揉,要洗至手腕以上。
5.要特別注意指甲縫隙處和粗皮膚紋的地方。
6.整個搓揉的過程,至少要有二十秒或以上。
7.再次打開水龍頭,讓水從手腕到指尖,從上到下地沖洗,以免臟水再次污染雙手。
8.用水沖洗水龍頭開關,再關掉水龍頭。
9.用干凈的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可以的話,也可用風干機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