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下面哪種海洋生物能發聲
海洋生物中,大部分齒鯨類,都可以發聲,都具有回聲定位的功能。
其中,抹香鯨是地球上現存聲音最響亮的動物之一,它們會發出吱吱聲、敲擊聲和斷斷續續的咔嗒聲,以此與距離從一米到數百公里外的同類交流。
② 鯨魚沒有聲帶不用張嘴,卻能發出美妙歌聲,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鯨魚沒有聲帶不用張嘴,卻能發出美妙歌聲,它是怎麼做到的呢?鯨魚是一種超大型的海洋生物,它們智商很高很聰明,也是一種比較友善的動物。鯨魚的「歌聲」是海底生物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鯨魚是一個大嗓門,雖然我們感受不到什麼,但是如果在海底,它們的聲音可以達到一百五十多分貝。如果我們生活在海底,那麼可能每天都會被鯨魚吵死。
鯨魚出現這樣奇怪的舉動,科學家也做出了科學的解答。科學家們認為,鯨魚雖然沒有聲帶,但是它們卻可以通過喉嚨來唱歌。鯨魚的胸部和喉部的肌肉收縮,導致空氣在肺部和氣囊系統之間循環,於是就產生了震動聲響。這或許就是鯨魚沒有聲帶,也可以發生的原理所在。不過至於鯨魚為什麼一定要在水深27米以下倒立著發聲,科學家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主流的解釋就是這樣可以幫助鯨魚把聲音傳得更遠!
③ 什麼海洋生物能發聲
部分哺乳類的海洋生物。例如大部分齒鯨類,都具有回聲定位的功能。海豚能發出持續時間為幾十微秒、頻率達100千赫以上的短促叫聲,這種聲音的發生和鼻道中的特殊氣室有關。海豚頭上的額隆,起著聲透鏡的作用,把接收的聲波變成狹窄的聲束,海豚根據水中物體對自己叫聲的反射聲,判斷物體的方位和距離。海豚重復發出的叫聲,頻率隨目標距離的縮小而增高,故可以藉助這種聲探測而
④ 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動物也會發出奇妙的音樂嗎
百靈鳥、響尾蛇、吼猴、蟬、鸚鵡
1、百靈鳥
百靈鳥是鳥綱雀形目百靈屬的總稱。是草原的代表性鳥類,屬於小型鳴禽,往往邊飛邊鳴,由於飛得很高,人們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蹤。
百靈鳥生活於乾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由於叫聲清脆,「小百靈」也成為聲音甜美好聽的代名詞。
⑤ 為什麼稱鯨是歌唱家
科學家早就發現鯨會唱歌,它會隨著周圍環境的特殊變化或本身的生理條件的變異,發出類似嘀咕、怒孔、驚呼或哀鳴等不同的聲音。那麼鯨為什麼要唱歌呢?是不是在傳遞某種信息?北大西洋的鯨為何總是能協同一致、有條不紊地在海洋中遨遊?是什麼力量在驅動鯨進行長途跋涉?相隔數千里的鯨是如何彼此交流,傳遞信息的?
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克利斯托弗·克拉克同美國前海軍聲學專家卡克·伽那和保拉·羅文代一道,利用前冷戰期間美國海軍的一個反潛艇聽音系統,對鯨的歌聲進行了長達九年的跟蹤研究,獲取了藍鯨、長須鯨、駝背鯨和小須鯨等不同種類鯨的大量歌唱資料。經過分析,研究者發現,鯨實際上是利用歌聲來進行回聲定位,辨識海底中如海山一類的地形位置,幫助自己安全遨遊。
穿過數千英裏海洋的鯨依靠歌聲建立自己的語言世界。
從獲得的聲學地圖,克利斯托弗·克拉克意識到,鯨唱歌可能是它們採用的一種不同尋常的計時方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而在水中的平均傳播速度約為1450米/秒,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快4倍。因此,當鯨通過歌聲進行交流的時候,發出的回應會比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進行同樣的交流要快。
克拉克表示,鯨是如何交流的,我們至今還知之甚少。這就是為何我們要觀察它們的群體協同模式。可問題是,鯨彼此之間相隔如此之遠。好在,聲音監視系統為此提供了大量的新數據,克拉克也因此獲得了上千次來自不同鯨種的為期一周的歌聲的跟蹤記錄。
通過這些跟蹤紀錄,克拉克他們現在可以對鯨在哪裡歌唱、它們歌唱多久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結果表明,通過低頻率歌唱,鯨可以相隔數千里進行跨海交流,告訴它們如何尋蹤而來,提醒同伴哪裡有好吃的。「歌唱是鯨群社會體系和群體結構組成的一部分。」克拉克說。
鯨的歌聲洪亮、冗長,它們生來就是美聲歌唱家。
不過,要聽鯨唱歌,你得加寬你的聽力范圍。因為它們的歌聲波長都比較長,而長波長的歌聲是如此的美妙。它們生來就是美聲歌唱家。克拉克說:「如果我是加拿大紐芬蘭島的一條鯨,我就能聽到百慕大群島中鯨的歌聲。」
尤其是須鯨中的座頭鯨所唱的歌是自然界中音調最洪亮、最冗長、最緩慢的歌。座頭鯨的歌,聲音寬廣,音調強烈,它是用轟隆隆的雷鳴般的低音節和呼嘯尖銳的高音節的樂句反復鳴唱。
美國紐約動物協會的羅傑·佩思與妻子凱蒂·佩思曾經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發現,鯨所唱的歌在隔年更新,逐年演變。一個舊的樂句的出現次數逐漸減少,以新的取而代之。新譜的曲,不論增添了什麼新的樂章和樂句,各地的鯨均能跟唱,即使兩處水域相隔遙遠,也不例外。例如,同一年頭分別在夏威夷和百慕大過冬的鯨,所唱的歌雖然不同,但歌曲的結構和變調的規律卻大同小異。當鯨群經過長途遷徙回到原地之後,先唱去年的舊歌,然後逐漸更新。
鯨通過歌聲彼此傳達前方有障礙的信息,提醒大家改變行程。
利用聲音監視系統,克拉克可以移動屏幕處的指針,監聽大西洋不同海域的聲音。如果他聽到一條鯨在歌唱,他就把它的位置固定下來,並在時空上進行定位,然後再跟蹤觀察相隔數英里的駝背鯨群的集體行動,結果發現這類物種的遷徙絕大部分是在海底進行的。
鯨實際上是利用歌聲來進行回聲定位,辨識海底中如海山一類的地形位置,幫助自己安全遨遊。當鯨測定行進前方300英里遠的地方有海山時,就會以一種特有的歌聲彼此傳達前方有障礙的信息,提醒大家改變行程,朝具有新的海底特徵的海域行進。這樣,鯨群就能安全繞過海山障礙,順利游動。
一旦它們安全越過海山,鯨就會改變自己歌唱的聲音。這就像我們滑雪時,告訴同伴要繞過有地理障礙特徵的山坡,轉向另一個地理特徵比較平坦的山坡。而且,鯨用不同的歌聲來標記不同的地貌。克拉克表示,鯨的聲學記憶類似我們人類的視覺記憶,這樣才能用同種歌聲來「記憶」同種地貌。
鯨很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第一種通過低頻進行聯系的魚類。
水生物聲學專家用「驚奇和有趣」來形容這一發現,他認為鯨很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第一種通過低頻進行聯系的魚類。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魚類是靠魚鰾里的氣體所發出的低沉的「咕嚕」聲和「嗡嗡」聲來尋找同伴的。而魚鰾通常是魚類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整自身浮力的工具。
鯨用「低頻重復信號聲」聯絡,對於水中生物而言,只有鯨才能聽到這一頻率的聲音,其它魚類卻沒這個本事,這使鯨得以藉助歌聲進行單線聯系,不致於表錯情,把警報發給自己的捕食者,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
不過,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驅動這么多鯨進行長途跋涉?觀察長須鯨歌手從中或許能找到答案。唱歌的雄鯨不但有高度組織性,還反復歌唱,克拉克在屏幕上觀察其隨機收集到的點,發現它們大多是聚集在一起有條不紊地進行跨海遊行。可這不是遷徙。那麼,是什麼在影響它們的行動和分布呢?海洋特徵與此有關嗎?如果有,那什麼樣的特徵能引發它們行動?克拉克一時不知所答。
人為造成的海洋噪音嚴重影響了鯨的正常活動。
為解答這一問題,近來,克拉克他們便著眼於對人類在海洋中的行船、軍事艦艇所用的聲吶、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的鑽探和海上娛樂等活動進行研究,看看它們是否對這些大型海洋生物有致命的危害。結果發現,每相隔10年,這類噪音就增加一倍。
不幸的是,新發現表明鯨的活動與不斷都市化的海洋環境息息相關。由於噪音污染,一條藍鯨的聲學氣泡傳送距離從100年前的1000英里縮小到現在的100英里。當鯨在活動時,有很明顯的迴避某些工業雜訊的行動。
至於這種危害有多大?要等到科學家對鯨的聽覺系統和它們對聲音的感知情況有更深的了解後,才能知道由人造出的海洋活動雜訊對它們的確切危害。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在海洋中的活動所發出的不同但有時很強烈的聲音令人十分擔憂。許多鯨都有它們熟知的海洋地貌特徵和它們在淺海岸線上的遷徙路線,可現在這些路線變得吵鬧不堪,對鯨的習慣產生了嚴重影響,甚至是破壞作用。2000年3月,在巴拿馬地區幾種類型的鯨被沖上海灘並大量死亡的惡性事件,就是與美國海軍在該地區使用的中頻聲吶系統有關的。
克拉克解釋,沿著這些線路,雄鯨本可以將它的歌聲傳到遠處期盼已久的雌鯨,讓她前來幽會,可「海洋煙霧」阻斷了佳音,雌鯨收不到愛的呼喚,失去了求愛的可能和生育的大好時機。
DNA分析表明,鯨的數量持續急降。鯨能適應冰凍時期、海平面變化和本地食物短缺,甚至還能適應洪水爆發,當氣候變化時,它們可以遷徙至新地方覓食並繁殖,可惟獨對噪音無可奈何。
克拉克建議,航海行業應當檢查他們的船隻,並開始推行在船隻上安裝消音器。最可行的辦法是修改航線,這樣就不會再經過鯨時常出沒的海域,也就不會再打擾鯨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