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古生物學是什麼意思

古生物學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0-07 08:01:22

⑴ 古生物學是干什麼的

古生物學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地質學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古生物學理論知識,能從事科研、教學、生產及管理等工作,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望採納

⑵ 古生物學的研究意義

古生物學擔負著為地質學和生物學服務的雙重任務。 這方面的研究稱生物地層學。生物地層學方法中,歷史最久的是標准化石法。標准化石須具備下列條件:存在的地質年代短,以便精確地確定地層年代;地理分布廣泛,以便易於找到並可作大范圍的對比。例如前面提到的白羊石,在歐亞各地古地中海區都能找到,是賽諾曼階的標准化石。在使用標准化石法時,應注意任何化石都有在時間上發生、繁盛、稀少、絕滅的過程和在空間上起源、遷移、散布的過程。前人及文獻中所規定的時代及地理分布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修改,不能生搬硬套。還要注意一個生物群中的各類化石都有不同程度的地層意義,不能忽視整個生物群面貌,而僅根據少數標准化石來判斷地層年代。
除了標准化石法、百分統計法等外,對比法,數量(或圖解)對比法等。
恢復古地理、古氣候由於適應環境的結果,各種生物在其習性行為和身體形態構造上都具有反映環境條件的特徵。因此搞清了化石的形態、分類、生態後,應用「將今論古」的方法,就可以推斷其生存時期的生活環境。這方面特別有用的是指相化石,即能明確指示某種沉積環境的化石。例如造礁珊瑚的生活環境為海洋,水深不超過100米,水溫在18℃以上,海水清澈,水流平靜。因此,如果在地層中發現了珊瑚礁體就可以判斷其沉積環境為溫暖、清澈的淺海。又如,蕨類植物生活在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中,因此在地層中發現大量蕨類植物化石,就指示當時的古氣候溫暖潮濕。在使用化石恢復古環境時,應注意不少生物在地史時期中其生活環境有演變過程,例如海百合在古生代是典型淺海動物,現則多數棲居深海。此外,不僅指相化石,而且生物群的各類別以及沉積物本身都有反映環境的意義,須注意綜合分析。
研究沉積岩和沉積礦產的成因及分布:許多沉積岩,如某些石灰岩、硅藻土,主要由化石組成,特別是能源礦產(石油、油頁岩、煤)主要由動植物遺體轉化形成。應用古生物學於找礦的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根據成礦化石的時代分布、生態特點等,研究礦產的分布規律;②廣泛使用微體和超微化石,精確地劃分對比含礦層位,指導鑽探等;③從古生物化學角度,研究古生物通過吸附、絡合、化合等方式富集稀有金屬元素的規律;研究古細菌在礦產形成中的作用等。
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方面的應用: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引起生物生活條件的變化,反映為生物形態和結構的變化。古生物鍾即利用生物生長周期的特徵計算地史時期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例如現代珊瑚體上一年生長期內約有360圈生長細紋,每紋代表一日。在泥盆紀的珊瑚化石上,該生長細紋約400圈,石炭紀的為385~390圈,說明當時每年天數分別為400及385~390左右,這些數據與用天文學方法求得的各地質時代每年的天數大致相同。用雙殼綱、頭足綱、腹足綱和疊層石的生長線研究也可得出相似結論。通過計算表明,自寒武紀以來,每年和每月的天數在逐漸減少,說明地球自轉速度在變慢。
在構造地質學中,應用已變形化石(腕足類、筆石、三葉蟲)和同類未變形化石的對比,來求得應變橢球體的形狀和方向。
關於板塊構造學說,也不乏藉助於古生物學的例子,如南方大陸的分裂,可以用在兩側同時找到淡水爬行動物中龍(Mesosaurus)化石為例。在一系列微板塊或地體的研究中,更需藉助有關的古生物化石作對比依據。
古遺跡學在研究深海沉積形成的地層時很有意義。 為生命起源學說和進化論提供事實依據。生命起源方面,已知最早的化石資料大致如下:
距今7 億年最早的大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
距今8 億年嚙草原生動物形成
距今10億年有性分裂生物形成
距今15億年真核細胞形成
距今23億年產氧微生物群落發展
距今31億年最早的疊層石
距今33億年最早的化石(南非的古桿菌及巴貝通球藻)以上過程清楚顯示生命在早期發展階段的進化過程。
古生物學為進化論提供的證據有3方面:①總的古生物發展史顯示生物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總趨勢,植物中由菌類-藻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動物中從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從魚-兩棲類-爬行類-鳥和哺乳類,其形成和繁盛的時代都是按上述順序相繼出現的。②在各主要類別之間陸續發現中間環節的化石,證明它們之間有親緣關系和共同起源。例如介於魚類和兩棲類之間的總鰭類;介於兩棲類和爬行類之間的魚石螈;介於爬行類和鳥類之間的始祖鳥等。③在一些具體的類別中建立起符合進化論的系統發生關系,如馬的譜系,從開始發生到整個過程已研究得比較清楚,為進化提供了實證。
隨著學科間滲透、交叉,古生物學的服務范圍已超出地質學和生物學,向著天文學、物理學等方向擴展。

⑶ 翼龍目的古生物學介紹

古生物學:

飛行

關於翼龍類的飛行模式、雙翼運動方式、以及起飛方法,古生物學界還沒有定論。在2008年,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佐藤克文認為翼龍類無法飛行。佐藤克文在印度洋南部的克羅澤群島進行特殊研究,目的在測試大型海鳥的飛行能力。他將三號電池大小的加速度計貼在五個不同種類、二十八隻鳥的羽翼上,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飛鳥信天翁。根據佐藤克文的計算,重量超過四十公斤的鳥在無風狀態下,翅膀拍動速度無法達到足以飛翔的速度。信天翁的重量為二十二公斤,還是能夠飛行。依據這個基準,大型翼龍無法翱翔高空。不過,研究報告指出,比較這兩種飛行動物時,還必須考慮它們在解剖結構、生理學與環境上的差異。在書籍《Posture, Locomotion, and Paleoecology of Pterosaurs》里,則認為白堊紀晚期的大氣層的氧氣含量高,翼龍類可以在這種環境中飛行[34]。但是,上述兩者都推測翼龍類以類似鳥類的方式飛行,而且無法將某些巨大翼龍類的體型列入計算(例如神龍翼龍科、古神翼龍科)。德恩·奈許(Darren Naish)則認為中生代與現代的大氣層組成不同,並非大型翼龍類能夠飛行的原因。

朴茨茅斯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克·維頓、麥克·哈比卜提出翼龍類的起飛方式假設,當翼龍類起飛時,會將身體呈預備狀態,再用四肢力量同時推動身體向前,進而展開雙翼飛行,類似彈射器的彈射方式。當翼龍類在天空飛行時,時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一次可飛行數公里。

在1985年,史密森尼學會委託航空工程師保羅·麥卡克萊迪(Paul MacCready)進行翼龍類的飛行模式測試,他製造一個1/2大小的風神翼龍模型,並以彈射裝置進行多次測試,並把過程拍攝成IMAX電影《On the Wing》。但這個模型有一些生理結構上的錯誤,例如尾巴裝設垂直、水平方向的控制舵,以協助模型起飛,但翼龍類的尾巴沒有這些額外組織。另外,由於模型尾巴過長,無法實際呈現翼龍類重心分布對飛行的影響。

氣囊與呼吸系統

在2009年,一份研究顯示翼龍類的骨骼具有充滿空氣的空間,應該內有氣囊,類似現代鳥類的呼吸系統,可使翼龍類的呼吸更有效率、並減輕它們的體重,可協助翼龍類的飛行

神經系統

因為翼龍類的頭顱骨非常易碎,研究它們的頭顱骨是非常困難的。但在2003年,俄亥俄大學的勞倫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等人使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掃描明氏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 muensteri)、桑塔納古魔翼龍(Anhanguera santanae)的腦部,建立起兩個物種的腦部3D影像,並發現這兩個物種的小腦有巨大的絨球(Flocculus)。絨球是用來整合來自關節、肌肉、皮膚、與平衡器官的訊息。

翼龍類的絨球佔了它們腦部體積的7.5%,比其他脊椎動物還大。鳥類的絨球也比其他動物大,但只佔腦部的1%~2%。

絨球傳送神經訊號,讓眼部肌肉產生小而自動的運動。這讓動物的視網膜產生穩定的影像。翼龍類有大型絨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們巨大的翼,巨大的翼意味者有大量的感應訊息要處理。

地上運動

翼龍類的臀窩是稍微朝向側上方,股骨頭適度的往內側彎,顯示翼龍類是半直立步態。當它們飛行時,大腿可能抬高到與身體平行,類似現代的滑翔蜥蜴。

過去的古生物學家,對於翼龍類在地上移動時是采四足方式或二足方式有重大爭論。在1980年代,古動物學家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指出小型翼龍類有較長的後肢,例如雙型齒翼龍,它們除了飛行以外,在地面行走與奔跑時可能采二足方式,如同現代的走鵑。現在已發現大量的翼龍類足跡化石,呈現出明顯的後肢四趾、前肢三趾的足跡,可證實翼龍類在地上移動是採取四足方式移動較大型翼龍類有較小的後肢與大型的身體前半段,一般認為它們在地面上移動時使用四肢。根據目前所發現的翼龍類足跡化石,可以發現它們正在涉水或找食物,還沒有發現可證明它們在飛行或滑翔的足跡化石。

足跡化石顯示,諾氏風神翼龍是采四足方式行走

大部分的脊椎動物是趾行動物,行走時以腳趾接觸地面,腳踝不接觸地面;從足跡化石顯示,翼龍類行走時以腳掌接觸地面,類似人類與熊,都屬於跖行動物。神龍翼龍科的足跡化石顯示,至少有部分翼龍類行走時採取後肢直立步態,而非往後肢兩側延展的步態。

傳統的觀念認為,翼龍類在地面行動時相當笨拙、不方便;但近年研究發現,至少部分翼龍類(尤其是翼手龍亞目)能夠順利的行走、奔跑。與其他翼龍類相比,神龍翼龍科與鳥掌翼龍科的前肢相當長;神龍翼龍科的手臂骨頭與掌骨特別地修長,它們的前肢比例,接近善於奔跑的有蹄類哺乳動物。它們的後肢不適合高速奔跑,但步伐比其他翼龍類更大。神龍翼龍科可能無法奔跑,但它們可以快速、有效率地行走。

藉由比較翼龍類與現代鳥類的手掌、腳掌與身體的比例,科學家可以推測翼龍類在地表的生活方式。與神龍翼龍科的體型與後肢相比,它們的腳掌相當小,腳掌長度是脛骨的25%到30%。這顯示神龍翼龍科較適合在乾燥、硬的地面上行走。無齒翼龍的腳掌較長,長度是脛骨的47%。濾食性的翼龍類(例如梳頜翼龍超科)具有非常大的腳掌,舉例而言,翼手龍屬的腳掌長度是脛骨的69%,而南翼龍的腳掌長度是脛骨的84%,大的腳掌/脛骨比例代表它們適合在軟而泥濘的地面行走,類似現代鳥類。

掠食

過去曾發現棘龍科恐龍以翼龍類為食的化石證據。在《自然》(Nature)雜志的2004年7月版,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提出在一個早白堊紀的翼龍類化石的三個頸椎上,發現了棘龍科恐龍的斷裂牙齒。由於這些脊椎骨的關節仍連結在一起,所以這只翼龍類未被吞食並消化。

繁衍

關於翼龍類的繁衍行為的直接、間接證據很少。在中國遼寧省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一個翼龍類的蛋,同一個挖掘地點也發現了許多著名的有羽毛恐龍。這個蛋被壓扁,但沒有破碎的跡象,顯示這個蛋有皮革質的外殼,如同今日的蜥蜴。胚胎的翼膜已經發展良好,顯示翼龍類出生後不久就可以飛行。

在2011年發現的一個達爾文翼龍化石,後肢之間有一個蛋化石,也是質地軟的革質蛋,如同現代爬行動物;而現代鳥類則是質地較硬的鈣質蛋。與產卵的母體相比,這顆蛋化石非常小。在2007年,一個關於翼龍類蛋殼結構與組成的研究,指出它們可能會將蛋掩埋到土壤中,類似現代鱷魚與烏龜。對於早期的翼龍類,將蛋掩埋到土壤孵化,可以減輕母體本身的重量,但會限制翼龍類所能生存的地理環境;在鳥類出現後,更會面對鳥類競爭生存環境,而面臨劣勢。另一種可能則是將蛋置於身體之下,直到孵化前,類似某些蜥蜴的作法,但大部分主龍類不採用此方法。

目前已發現數個剛孵化不久的幼年個體,包含翼手龍科、喙嘴翼龍科、梳頜翼龍科、與神龍翼龍科。這些幼年個體的骨頭已呈現高度的硬化,雙翼比例已接近成年個體。在翼龍類的早期研究歷史,幼年個體、成年個體常被歸類於相同屬的不同種。德國索倫霍芬石灰岩、巴西的海相沉積層可同時發現成年個體、非常年輕個體,例如翼手龍屬、喙嘴翼龍、巴西的南翼龍,可以證實這些個體可能飛躍潟湖的中央時,摔落並淹死。這也顯示這些幼年個體已具有飛行能力。

目前不確定翼龍類是否有親代養育行為,但根據它們相當年輕就有飛行能力、海相沉積層的成年與幼年個體化石,顯示幼年個體並非完全依靠親代。或者是只經過短暫的親代養育後,當雙翼已具有飛行能力時,幼年個體就會離巢生活。另一種可能是,它們只藉由原本從蛋黃吸收的營養來渡過剛孵化後幾天,之後開始獨自覓食,完全不靠親代養育。

翼龍類的不同類群,具有不同的生長模式。早期、原始的喙嘴翼龍類,以喙嘴翼龍為例,剛孵化第一年的平均生長率為130%到173%,略快於現代短吻鱷。當喙嘴翼龍達到性成熟後,成長速率就會緩慢,之後再經過三年才達到最大體型。晚期、進階型的翼手龍類,以無齒翼龍為例,剛孵化第一年就成長到成年個體體型。翼手龍類的生長模式為有限生長,當成長到完全體型後,就不會繼續成長。

活躍時間

在2011年,科學家比較數種翼龍類、現代鳥類與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以得出它們的作息與活躍時間。翼手龍屬、掘頜龍、妖精翼龍屬於日行性動物,梳頜翼龍、南翼龍、喙嘴翼龍則是夜行性動物。古神翼龍屬於無定時活躍性的動物,覓食、移動行為跟白天黑夜沒有正相關,只休息短暫時間。根據這個研究結果,梳頜翼龍、喙嘴翼龍的生活方式可能類似現代夜行性海鳥,在夜間捕食魚類;南翼龍的生活方式可能類似某些雁形目,在夜晚采濾食方式以水中的小型動物為食。德國索倫霍芬石灰岩同時發現梳頜翼龍、喙嘴翼龍、掘頜龍、翼手龍屬,它們可能占據不同生態位、有不同生活方式與食物來源。

⑷ 什麼是古生物學 Paleontology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界及其發展的科學。
古生物一詞一般只見於中文及日文文獻,泛指地質歷史時期中曾經生活於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將更新世以前的生物稱為古生物,全新世以後者稱今生物或現生物,但並無嚴格規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絕滅,但亦有少數古生物可延續至今,稱為活化石。

⑸ 學習古生物學研究恐龍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古生物學跟研究恐龍是兩回事。古生物學是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科,能幫助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進化來的。從地質學方面來說,一定的地層代表一定的年代,而一定的年代生存著一定的物種,因此研究古生物更現實的意義就是,在尋找礦物的時候,通過發現某種生物化石我們可以判斷挖到了哪一層,以及根據這種生物的生活環境推斷有些什麼礦。比方說,地球上的煤炭資源大多形成於石炭紀,而這個時期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是兩棲動物,比較典型的是迷齒類,假如我們挖到某種石炭紀森林中的迷齒類化石,說明我們已經找到了石炭紀的森林,很可能有煤炭礦床。再有就是通過研究同一地區不同地層的生物化石,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的地貌改變情況,比如說一個地區深處的地層埋有海生物化石,淺出的地層埋有陸生物化石,說明這個地區原先是海洋,那麼我們就可以藉此得知滄海桑田的變遷,也就是地殼運動的歷史。還有,一些生物適合生活在熱帶,一些生物適合生活在寒帶,通過發掘生物化石,我們也可以知道某個地區過去的氣候是冷還是熱,從而了解氣候的變遷。綜上所述,古生物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遠古的地貌、氣候、生態等等,為我們研究整個地球的歷史變遷提供了線索。

⑹ 人類研究恐龍化石的意義在於什麼

恐龍作為地球曾經的霸主,到底是如何滅絕的?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

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一、其實恐龍研究主要是地質學的研究

這一點可能是很多人誤解的一點,很多人以為恐龍研究是生物學領域的,而並非如此,研究恐龍的主要是地質學領域

恐龍屬於古生物學的一支,古生物學,雖然叫「生物學」,其實是地質學分支。

國內研究古生物學的單位大家可以瞅瞅:

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之類的一系列院校。

今天的哺乳動物占據主流,尤其是人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

有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就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哺乳動物,基本上和人類有關,牛、羊、豬、狗、貓等等,他們的規模遠遠超過了野生動物的規模。

如果地質上發生了巨變,那麼人類及其相關的動物對生態的需求如何?如何來適應新的生態?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

甚至包括溫室效應,到底值得我們多大的關注?

就比如今天的全球變暖,到底是人類活動因素導致的?還是本身地球處於一個變暖周期呢?

我想起了前校長丁仲禮的話,

地球歷史上比現在溫度高十幾度,二氧化碳是現在高10倍的時候都有。

作為當今地球的霸主,人類可以說進化到了非常成功的地步,那麼我們思考前任霸主的興亡史,也是順其自然的。

三、生態價值

同上面類似,一個龐大的族群,恐龍事實上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生態系統。

那個年代,爬行類可以說是上天入地無處不在,這種規模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來維持了數億年的穩定。

那麼,到底是什麼時候,這個系統開始出現了不穩定呢?

自然界強大的糾正能力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為何只有鳥類最後躲過了大滅絕?偶然還是必然?

如果存在某些規律,我們今天的人類是否也需要關注這些問題?(盡管人類已經很樸素的開始保護生態了)

其實做進化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要關注生物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個性狀最後能夠形成,必然是和自然界互作的結果。從恐龍到現在的鳥類,這個進化逐步適應的過程中,應對大自然,獲得更好的生存,必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且生命的進化從未停止,我們可能不在意的一些地方,有可能已經造成了一系列環境的改變,進一步引發了對生命的選擇。

尤其是當今的人類世,這是一個新概念,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和擴散中,就是代表了人類出現後對地球的巨大影響,而由此引發整個生物圈的變化。

就像書中說的樺尺蠖例子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陰.那裡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樺尺蠖,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長滿地衣的樹幹上.1850年,一些生物學家來這里考察,發現大多數樺尺蠖成蟲的體色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這些深色的樺尺蠖是淺色樺尺蠖在自然條件下的變異類型. 100年以後,也就是1950年,曼徹斯特已經變成了一個工業城市.這里工廠林立,煙霧彌漫,工廠排出的煤煙殺死了地衣,結果使樹皮裸露並被熏成黑褐色.這時候,又有一些生物學家到這里考察,使他們驚訝的是,這里的深色樺尺蠖變成了常見類型,而淺色的樺尺蠖卻成了少數.

今天的地球,人類大范圍的改造,諸如修路,水電站,航運,捕撈,還有污染排放等等,肯定會對自然界產生反饋。

這些生態的改變,落到整個生物圈會是什麼樣的影響?

此外,其他的價值也有

比如,恐龍化石有經濟價值、收藏價值啊~~~

以及人類的精神追求和探索之類的,也是意義嘛。

如果擱到古生物學上,還有能源的價值呢,我們今天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能源,它們就是古生物的產物,煤,石油,天然氣等等。

當然,實在想不到,那就是奠定基礎。這一點估計寫過論文的人都熟悉。有創新,那就創新,沒創新,那就是打基礎。

⑺ 山東諸城新發現罕見恐龍足跡化石,這在古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⑻ 動漫中常出現的「亞種」一詞是什麼意思啊

亞種是某個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分布范圍內的次級地理區,而且在分類學上和該種的其他種群不同。亞種是指某種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種群,由於受所在地區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在形態構造或生理機能上發生某些變化,這個種群就稱為某種生物一個亞種。

(8)古生物學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亞種subspecies,是次於種的一個種級分類等級,為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所承認的最低分類等級。

同種生物不同亞種之間可以交配繁殖可育後代。例如:北美灰狼和家犬。但是黃種人和白種人只是一種文化概念,並不是生物學上的亞種。

與同一種內的其他居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線明顯、形態特徵上有一定差異的居群。

亞種由於進一步的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而發展成為新的物種。

古生物學中將由於時代分布上的不同而使同一種內在形態特徵上與其他居群有所不同的居群,也稱為亞種,是為年代亞種。故亞種又可分為地理亞種及年代亞種。亞種名是三名之一。

種內占據不同地理分布區或宿主、互不重疊、生殖隔離不完善並具有一定形態差異的生物類群。這一特徵具有較強的遺傳性。

閱讀全文

與古生物學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