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進化歷程表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
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1. 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2. 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3. 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
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為適於奔跑的單蹄。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於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於過分發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終於滅絕。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為另一個或多個新種;另一種是爆發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目的突然改變而產生的多倍體。物類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為爆發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類型和類群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生的類型和類群所替代。漸進式進化漸進進化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的、有益的變異而發生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生作用」。現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造性作用,強調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為不同物種。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傳統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於變化很小的靜態平衡狀態,由於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新種。爆發式進化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在進化史上,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進化較為沉寂的時期,新種的化石很少;有時大量的物種化石集中出現在較短的地質年代,如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研究證據表明,寒武紀大約是從距今5.44億年前至距今5.05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約是在距今38億年前出現的。在從38億年前到6億年前這長達32億年的時間里,生物進化的速率是十分緩慢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現在35億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現在20億年前,從那時直至距今6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幾乎都是單細胞生物。從寒武紀開始,地球上突然出現種類繁多的多細胞動物,人們稱這種現象為「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也叫「寒武紀大爆炸」。斷續平衡論斷續平衡論,也譯為間斷平衡說。這個學說認為化石的不連續性是歷史的真實反映,這正說明生物的進化是不連續的,新物種是短時間內迅速出現的,然後是長時間的進化停滯,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種形成出現。生物的進化既包含有緩慢的漸進,也包含有急劇的躍進;既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整個進化過程表現為漸進與躍進、連續與間斷的辯證統一。 種群種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一個物種中的一個個體是不能長期生存的,物種長期生存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一個個體是不可能進化的,生物的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自然選擇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 種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的個體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遞給後代。突變產生進化的原材料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每個個體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種群基因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種群都有它獨特的基因庫,種群中的個體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庫卻代代相傳,並在傳遞過程中得到保持和發展。種群越大,基因庫也越大,反之,種群越小基因庫也越小。當種群變得很小時,就有可能失去遺傳的多樣性,從而失去了進化上的優勢而逐漸被淘汰。 基因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基因頻率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來獲得。如果在種群足夠大,沒有基因突變,生存空間和食物都無限的條件下,即沒有生存壓力,種群內個體之間的交配又是隨機的情況下,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是不變的。但這種條件在自然狀態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實驗條件下也很難做到。實際情況是由於存在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等因素,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基因頻率變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所以生物的進化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設二倍體生物種群中的染色體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對等位基因,記作A1和A2。假如種群中被調查的個體有N個,三種類型的基因組成,A1A1、A1A2和A2A2,在被調查對象中所佔的個數分別為n1、n2和n3 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知識可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相結合,在深刻理解遺傳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來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也很能夠將這部分知識融會貫通。基因頻率的改變引起基因頻率改變的因素主要有三個:選擇、遺傳漂變和遷移。 選擇即環境對變異的選擇,即保存有利變異和淘汰不利變異的過程。選擇的實質是定向地改變群體的基因頻率。 選擇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主導因素,已經發生的變異能否保留下來繼續進化或成為新物種的基礎必須經過自然選擇的考驗,則自然選擇決定變異類型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保留與環境相協調的變異類型(有利變異),可見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經過無數次選擇,使一定區域某物種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得到加強,不利變異的基因逐漸清除,從而改變了物種在同區域或不同區域內的基因頻率(達爾文只是在個體水平上注意到不同性狀的保留與否,而不能從分子水平對自然選擇的結果加以分析),形成同一區域內物種的新類型或不同區域內同一物種的亞種,或經長期的選擇,使基因頻率的改變達到生殖隔離的程度,便形成新的物種。選擇決定著不同類型變異的命運,也就決定了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方向。遺傳漂變是指:如果種群太小,含有某基因的個體在種群中的數量又很少的情況下,可能會由於這個個體的突然死亡或沒有交配而使這個基因在這個種群中消失的現象。一般而言,種群越小,遺傳漂變就越顯著。遷移是指含有某種基因的個體在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的機會不均等,而導致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如一對等位基因A和a,如果含有A基因的個體比含有a基因的個體更多地遷移到一個新的地區,那麼在這個新地區建立的新種群的基因頻率就發生了變化。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可遺傳的變異主要來自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在生物進化理論中,常將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 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結構的改變,即基因內部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基因突變是普遍存在的。根據突變發生的條件可分為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兩類。不管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發生突變,都是隨機的,沒有方向性。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量的變異,染色體數量的變異又包括個體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非整倍數變化)和成倍地增加或減少(整倍數變化)兩種類型。其中染色體結構的變異與非整倍數變異,由於破壞了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平衡,所以一般對生物的生命活動是不利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意義不大。但染色體整倍數的變化沒有破壞原有遺傳物質的平衡,能夠加強生物體的某些生命活動,對生物的進化,特別是某些新物種的形成有一定的意義如自然界中多倍物種的形成。基因重組是指染色體間基因的交換和組合。是由於減數分裂過程中,同一個核內染色體復制後發生重組和互換,結果就產生了大量與親本不同的基因組合的配子類型。又由於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進一步增加了後代性狀的變異類型。基因重組實際包括了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和基因的連鎖與互換定律。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不定向的,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但有利和不利不是絕對的,這要取決於環境條件。環境條件改變了,原先有利的變異可能變得不利,而原先不利的變異可能變得有利。等位基因是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並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通過基因重組而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從而使種群出現大量的可遺傳變異。 變異是不定向的,變異只是給生物進化提供原始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種群中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其中的不利變異被不斷淘汰,有利變異則逐漸積累,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緩慢地進化。隔離產生新物種物種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能夠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隔離隔離是指將一個種群分隔成許多個小種群,使彼此不能交配,這樣不同的種群就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種。隔離常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兩種。 地理隔離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區域的種群,由於地理空間上的隔離即使彼此間無法相遇而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一定的地理隔離及相應區域的自然選擇,可使分開的小種群朝著不同方向分化,形成各自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產生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分類學上把只有地理隔離的同一物種的幾個種群叫亞種。 生殖隔離是指種群間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後不能產生出可育的後代的現象。一定的地理隔離有助於亞種的形成,進一步的地理隔離使它們的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繼續朝不同方向發展,形成更大的差異。把這樣的群體和最初的種群放一起,將不發生基因交流,說明它們已經和原來的種群形成了生殖屏障,即生殖隔離。如果只有地理隔離,一旦發生某種地質變化,兩個分開的小種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只有地理隔離而不形成生殖隔離,只能產生生物新類型或亞種,絕不可能產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後階段,是物種間真正的界線。生殖隔離保持了物種間的不可交配性,從而也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定性。生殖隔離分受精前隔離和受精後隔離。教材中提到生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開花季節、花形態等的不同而不能受精屬於受精前生殖隔離。胚胎發育早期死亡或產生後代不屬於受精後生殖隔離。
② 生物的進化歷程
生物進化歷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在進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時間與進化歷程,能夠歸納出進化時間表.目前已知的化石紀錄中,最早生命遺跡是出現在約38億年前,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22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如藍綠菌.6億年前藻類與軟體無脊椎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前寒武紀.
古生代是由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出現,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硬骨魚類、兩棲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6千3百萬年前到2億9千萬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爬蟲類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爬蟲類開始發展,並分化出類似哺乳類的爬蟲類,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中生代開始於2億4千5百萬年前,這時以恐龍為主的爬蟲類與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4百萬年前到6千5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5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為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學名:Homo sapiens)才誕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地球上生物進化了多少年
2011年一個由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地質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8月20日對外界稱,他們在澳大利亞的西澳地區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單細胞生物化石,距今約有34億年。
最早可以被明確歸類於植物界的化石是在寒武紀時的綠藻化石。寒武紀是距今5.4億至5.1億年的時間段
化學進化→原核單細胞生物→真核單細胞生物→植物、真菌、動物分化→單細胞動物→多細胞動物之無脊椎動物→原索動物→頭索動物→脊索動物→脊椎動物→魚類動物→兩棲類動物→爬行動物→溫血動物分化→似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之原獸→後獸→真獸→靈長目之原猴→猿猴→猿人→智人。
④ 人類進化了多少年
根據古生物學研究的成果,人類的祖先—森林古猿生活在1400萬至800萬年以前,而人類直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在400萬至190萬年以前。猿人生活在170萬年至20萬年前。這中間有兩個空白期:從古猿到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從南猿到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
⑤ 動物進化需要多久的時間
生物的進化沒有明確的時間單位,而是隨時進行著的。不過生物都是大量基因作用的集合體,生物外觀要大幅度變化,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也沒有恆定的時間單位。
首先舉幾個例子,超級細菌這個例子都被用爛了,但是卻是很有代表性。自然存在的細菌,在地球上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億年,但是原本卻很少感染人的超級細菌,然而在人類發明提取出抗生素等抗菌葯物之後,短短的一百多年就出現過很多種超級細菌。這就在於葯物這一因素對細菌進行了選擇,多代選擇選出了抗菌性越來越強的細菌,並且具備對人的感染力。
基因是進化的材料,生物不斷地進化導致外觀的改變,是由於大量基因的改變,這一過程是需要較長時間的,但是也不是明確的時間單位。比如人類和猿類,有同一起源,基因的相似度仍在95%以上,然而表現出來的外觀差異差別很大。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腦子里存的還是比較陳舊的進化觀,就像「猿進化為人,為什麼現代的猿不再進化這個問題一樣」這個問題一樣,仍是以進化論剛興起時的進化觀來理解進化,生物的進化不總是會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而要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一般是需要較長的時間。
⑥ 生物的進化歷程
生物進化歷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在進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時間與進化歷程,能夠歸納出進化時間表。目前已知的化石紀錄中,最早生命遺跡是出現在約38億年前,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22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如藍綠菌。6億年前藻類與軟體無脊椎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前寒武紀。
古生代是由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出現,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硬骨魚類、兩棲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6千3百萬年前到2億9千萬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爬蟲類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爬蟲類開始發展,並分化出類似哺乳類的爬蟲類,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中生代開始於2億4千5百萬年前,這時以恐龍為主的爬蟲類與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4百萬年前到6千5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於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5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為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為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為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學名:Homo sapiens)才誕生。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⑦ 人類進化了多少年
人類進化1400萬年。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人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相關信息:
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隕石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造成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結束,原始哺乳類動物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
約5000多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呈輻射狀快速演化,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如狐猴、眼鏡猴)又分化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
⑧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是經過多少年進化來的
目前地球生物種類有數百上千萬種,各自分別起源的時間有所不同。說到所有的地球生物,最終都是起源於約40億年前出現的原始生命,種群的分化和獨立演化形成現代生物。
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最好材料就是化石,化石能夠記錄從地球誕生後不久到現代的信息,只是由於化石的分布問題,人類目前發現的化石大概只有一丟丟,目前科學家發現了幾種數十億年前的古老生物化石,2013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澳大利亞發現了30多億年前的古老浮游生物化石,這種生物體長大約為20至60微米。
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將會是很長時間的一個謎題,現代科學家雖然通過實驗驗證了有機物可以在自然界由小分子物質碰撞反應產生,卻沒能解釋為什麼生物選擇了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的構成物質,這兩種物質最終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也沒能搞明白。
⑨ 46億年生物的進化史呈現怎樣的特點
首先,46億年就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前提。放射性測年法有非常多的漏洞且自相矛盾,而且推算地球年齡的方法很多,90%的結論是地球很年輕。
其次,沒有進化,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進化發生過。進化也是一個極不符合邏輯的理論,建立在一個「只要時間夠久,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之上。如果連46億年的時間也不存在,進化論連幻想的意義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