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洋生物資源的地理分布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表明:自1938年以來,世界各海區的海洋漁獲量比例有了很大變化。首先被開發利用的是北半球(20°N以北)海域,該海域在1938年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81%。以後,熱帶和南半球水域的漁獲量迅速提高,由1938年的19%到1980年占總產量的46%(表1)。從近岸到深海各帶區,則近岸區的漁獲量大於其他各區,如1976年海洋生物資源有92%左右捕自僅佔有世界海洋面積7.4%的大陸架海域(表2)。不同的海域類型漁獲量也不同,上升流區的面積最小,但漁業產量卻與沿岸區相等(表3)。這是由於以攝食浮游生物的鯷魚等產量極高所致;大洋區面積佔90%,魚產量卻極低,主要原因是該區生產金槍魚等兇猛性大型魚類,其食物鏈級次高達5級,因而生態效率低。傳統捕撈區在大西洋東北部,西北部和太平洋北部及中西部其面積僅佔世界海洋總水體的20%左右,而捕撈量卻佔世界總漁獲量的80%。
每個國家的海洋漁業產量也不同。如1980年,日本最高,為1042萬噸;蘇聯次之,為947萬噸;超過200萬噸的,有中國、美國、智利、秘魯、挪威、印度、南朝鮮、丹麥等國;超過100萬噸的,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墨西哥、朝鮮、冰島、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國家。
⑵ 海洋生態系統的分布.特點.作用
由於海水中生活條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種類的成分與陸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陸地植物以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而海洋植物中卻以孢子植物占優勢。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由於水生環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態類型比較單純,群落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著於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區系的地理分布也服從地帶性規律。與陸地植物區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區系成分較為豐富,熱帶海洋中種屬反而比較貧乏,這一點與陸地植物區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樣分為若干帶:
1.潮間帶 (intertidal) 或沿岸帶 (1ittoralzone) 即與陸地相接的地區。雖然該帶內的生物幾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裡實際上是海陸之間的群落交錯區,其特點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沖擊外,還要經受溫度和水淹與暴露的急劇變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形態和生理適應。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類型。
2.淺海帶或亞沿岸帶 (neritic 或 sublittoralzone) 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范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里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
3.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 (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區為深海帶 (abyssalzone) 深海帶的環境條件穩定,無光,溫度在0~4℃ 左右,海水的化學組成也比較穩定,底土是軟的和粘泥的,壓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壓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條件苛刻,全靠上層的食物顆粒下沉,因為深海中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於無光,深海動物視覺器官多退化,或者具發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極大,位於長柄末端,對微弱的光有感覺能力。適應高壓的特徵如薄而透孔的皮膚,沒有堅固骨骼和有力肌肉。
4.大洋帶 (pelagiczone) 從沿岸帶往開闊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惟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但動物保護色明顯。
紅樹林、珊瑚礁、馬尾藻海都屬於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類型。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許多河口灣是人類海陸交通要地,受人類活動干擾甚深,也易於出現赤潮,河口灣生態學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⑶ 海洋資源包括哪些 哪些資源屬於海洋資源
1、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礦產及海洋化學資源等總稱為海洋資源。
2、按照自然屬性,分為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再生能源等。其中,海洋生物資源以魚蝦為主,在環境保護和提供人類食物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資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發電、海水溫差發電等,遠景發展包括海水中鈾和重水的能源開發。海洋礦產資源包括海底的錳結核及海岸帶重砂礦中的鈦、鋯等。海洋化 學資源包括從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種化學元素(溴、鎂、鉀等)及鹽等。海洋中有些資源的數 量較之陸地多幾十倍甚至幾千倍,但海洋開發技術較之陸地復雜,技術要求髙,投資也較大。
⑷ 海洋中的生物種類繁多,那麼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大洋有什麼依據
大家也都知道海洋中存在的生物還是非常多的,而且海洋生物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海洋本身也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索的領域,因為海洋的深處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大型生物。海洋中的生物種類非常多,那麼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是哪個大洋呢?有什麼依據呢?
太平洋的大陸架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而且現在已經發現了石油以及天然氣等多種礦產。太平洋的光合作用是非常旺盛的,而且還有河流匯入,因此就把很多有機物質帶到了河流的下游,這些物質都是生物的餌料。而且寒流和暖流在這里進行了交匯,所以太平洋是天然的漁場。
⑸ 海洋資源有哪些
1、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可供食用或葯用。
2、海洋礦產資源:一是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二是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含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三是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
3、海洋能源: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
4、海洋空間資源:包括交通運輸、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領域。交通運輸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包括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包括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海上運動區等。
⑹ 海洋中蘊涵的豐富的生物資源
海洋資源是包括海洋生物、海底礦產、海水、海洋能源、港口等多種類型的綜合性資源。海洋生物資源也是生物資源的組成部分。
剝蝕產濱海砂礦是現階段在重要性上僅次於石油、天然氣的海洋礦產資源,它們是大陸上的岩石風化、生的碎屑,經河流搬運至河口、海濱堆積而成的。濱海砂礦易於開采,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世界上約96%的金紅石、80%的獨居石、75%的錫石、30%的鈦鐵礦都產自濱海砂礦。另外,還有磷鈣土、金、鉑、金剛石等,那些普通的砂和礫石,也是不可缺少、而且是用量很大的建築材料資源。近幾十年來遠離海岸的洋底上的多金屬結核和天然氣水合物(也稱甲烷水合物)的發現,可能成為本世紀人類錳、鐵、銅、鋁、鎳、鈦、鉬等多種金屬和能源的主要來源。
海水中溶有多種有用的成分,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鹽,我國沿海海岸線很長,可供曬鹽的灘塗地約有84萬公頃,所產海鹽滿足了全國近半數人口和80%的工業用鹽的需求。海水還可直接使用,如作為工業用的冷卻水。日本有40%一50%的工業用水是海水。
海洋蘊藏著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全球海洋中蘊藏的發電能力達到766億千瓦,技術上有可能利用的為64億千瓦,約為目前世界發電裝機總容量的1倍。我國海洋能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6.3億千瓦(圖2-2)。海洋能源的開發正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⑺ 海洋資源是如何分布的
海洋地理基本知識
紅樹林是寶貴的海洋資源
按地貌形態與水文的特徵,海洋可以分為海與洋兩部分,海與洋連接處並無明顯的界限,所以常統稱為海洋。海洋不只是代表一個地區,還代表著一個空間,可以自上而下被劃分為4個部分:表層水、水體、海床和底土,整個區域都是海洋資源的賦存環境。
(1)海洋的面積、深度和分布
地球表面的面積大約為5.1×108千米2,海洋的面積為3.61×108千米2,大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8%。盡管海洋面積占的比例很大,但海水只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層薄膜。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795米,僅相當於地球半徑的1/1,600,海洋的體積約為13.7×108千米3,相當於地球總體積的1/800。海水的總質量約為13.7×1017噸,佔地球總水量的97.2%。
以赤道為標准,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總面積的60.7%,南半球海洋占其地表總面積的80.9%。
(2)海洋地理單元劃分和特徵
海洋由洋、海、海灣和海峽等幾部分組成,主要部分為洋,其餘可視為附屬部分。
洋:遠離大陸,面積廣闊,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並具有獨立的海流、潮汐、溫度、鹽度和密度的體系,不受大陸影響的水域稱為洋。大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63%,水色深,透明度大,鹽度較高,表面鹽度的平均值約為3.5%,年變化小。洋底的沉積物多為鈣質、硅質軟泥和紅黏土。根據海岸線的輪廓等特徵,全世界的大洋可以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4個部分,它們大約占據了海洋總面積的89%。
海洋
海:介於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水域稱為海。海約佔地球總面積的7.8%,水色淺,透明度小,各海區具有各自的海流體系,海的潮汐沒有獨立的系統,一般從大洋傳來,但其漲落幅度比大洋明顯。海的水深較淺,一般在2,000~3,000米,面積較小。海水溫度受大陸影響大,隨季節更替有顯著的變化,鹽度則易受大陸徑流的影響,其透明度也較大洋低。海底沉積物多為陸生的砂、泥等。海底與海岸的形態,由於受到侵蝕與堆積的影響,變化較大。
根據海與洋的連接情況與一些地理標志的識別,人們又把深入大陸,或者位於大陸之間,有海峽連接毗鄰海區的海域稱為地中海;把位於大陸邊緣,一面以大陸為界,另一面以半島、島嶼或以群島與大洋分開的海域叫做邊緣海。
海灣和海峽:是海或洋的附屬部分。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陸,且其寬度深度逐漸減小的水域稱為海灣,海灣的外部通常以入口處海角與海角之間的連線為界限。海灣中的海水性質一般與其相鄰海洋的海水性質相近,在海灣中常出現最大潮差,例如:我國杭州灣的錢塘江潮馳名世界,潮差一般可達6~8米,最大時可達到12米。海洋中相鄰海區之間寬度較窄、深度較大的狹長條帶稱為海峽。海峽的主要特徵是急流,尤其是潮流很大。海峽中的海流又常常上下或左右流向相反,底質則多為基岩或沙礫。
(3)海底形態
近一個世紀來,由於技術的發展,海底的奧妙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從海岸向大洋方向,海底大致可以分成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單元。
①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是指大陸與海洋連接的邊緣地帶。依據坡度和深度,大陸邊緣可以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以及海溝和島弧。
海底大陸架示意圖大陸架:從岸線到水深200米的區域,平均坡度很小,約0°4′~0°7′,稱為大陸架,面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7.5%。大陸架寬度因地區而異,在海岸山脈外圍,大陸架很窄,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沿岸平原外圍卻非常寬闊,如亞洲北冰洋沿岸寬度可達1,300千米。世界各地大陸架的平均寬度大約為75千米。多數情況下,大陸架只是海岸平原的陸地部分在水下的延伸。
大陸坡:陸架往下,坡度陡然增大,這個具有很大坡度的部分稱為大陸坡。大陸坡平均坡度4°17′,水深范圍為200~2,500米。大陸坡呈帶狀環繞在大洋底周圍,寬度從十幾公里到數百公里不等。
大陸基:在大陸坡基部常有大面積的、平坦的、由陸源物質經過濁流和滑塌作用堆積成的沉積裾,稱為大陸基(又稱大陸隆、大陸裙)。大陸基坡度一般僅有1/100~1/700,平均深度3,700米。
海洋大陸架示意圖
煙台海洋經濟運行良好
海溝和島弧:有些地區,陸坡下面並不存在大陸基,取代它的是海溝或海溝—島弧體系。海溝是深海海底的長而窄的陷落帶,由於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下方俯沖而成。全世界有20多條海溝,多數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無論單獨或連起來看都呈弧形,又稱為島弧。有些地區,海溝緊接著大陸坡的底部分布,更為常見的情況是海溝沿著大陸坡上的島弧分布。海溝與島弧的位置關系,既有海溝在島弧外側的情況,也存在海溝在島弧內側的情況。
整個大陸邊緣除大陸基外,其基底性質均與大陸地殼一樣,下面是較厚的硅鋁層,這與大洋盆地缺失硅鋁層有明顯區別,顯示大陸邊緣屬於大陸的自然延伸。
②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體,位於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之間,坡度平緩,地形平坦廣闊,但也分布著許多次一級的海底形態,如海嶺、海山、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大洋盆地平均深度4,877米,它的傾斜度在0°20′~0°40′左右。沉積物主要是大洋性軟泥,如硅藻、放射蟲和有孔蟲軟泥等,和大陸架、大陸坡有顯著不同。
③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大洋底的山脈或隆起部分,與一般海嶺不同的是,大洋中脊起自北冰洋,蜿蜒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底,像一條綿綿不斷的海底山脈,總長7萬多公里,它突出海底的高度達2,000~4,000米,寬度在數百公里以上,占海洋總面積的32.7%。
海洋資源的分布
海港景觀
不同大類的海洋資源,在海洋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規律。
海水與水化學資源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中;海洋生物資源也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床和海水水體,但以大陸架的海床和海水水體為主;海洋固體礦產資源的濱岸砂礦分布於大陸架的濱岸地帶,結核、結殼及熱液硫化物等礦床分布於大洋海底;海洋油氣資源分布於大陸架;海洋能資源分布於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中;海洋空間資源和海洋旅遊資源分布於海洋海水表層、整個海洋的海水水體及海底底床附近。
海洋資源的性質及其所處環境特點
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相比,有其特殊的性質。
(1)海洋資源的公有性
波瀾壯闊的海面
自古以來,海洋通常屬於國家所有,或屬於各國共有,這與陸地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國家管轄海域內的自然資源通常屬於國家所有,這是公有性的一個方面;海洋資源公有性的另外一個方面則體現為國際性。國際水域的資源屬於全人類所有,這在國際海洋法中有明確規定。因此,近年來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勘探和開發,經常採取國際合作的形式,直至成立協調各國利益的國際海洋開發組織。此外,在開發活動中,以海洋資源問題為中心的國際爭端也長年不休。
(2)水介質的流動性和連續性
海水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動的。溶解於海水的礦物隨海水的流動而發生位移,污染物也經常隨著海水的流動在大范圍內移動和擴散,部分魚類和其他一些海洋生物也具有洄遊的習性,這些海洋資源的流動使人們難以對這些資源進行明確而有效的佔有和劃分。世界海洋是連成一個整體的,魚類的洄遊無視人類的森嚴疆界四處闖盪,這樣就給人類的開發帶來一個在不同國家間利益和養護責任的分配問題;污染物的擴散和移動則可能會和給其他地區造成損失,甚至引起國際問題,這些都給海洋資源開發帶來了困難。
(3)水介質的立體性
海水作為一種介質具有三維的特性,因此海洋資源的分布也具有三維特性。海洋資源立體分布於海洋范圍內,與陸地相比,這個特點非常明顯。例如海水中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分布於平均深度在100米左右的水深區域范圍內,而陸上森林的平均高度僅有10米左右;生活在海水中的各種生物、海底礦物以及海濱風光,這些資源也呈立體狀分布於海洋地理范圍內,往往可以由不同的部門同時利用;另外,污染物質的擴散也在某種程度上呈立體狀。海水的立體性,使得各國難以建立固定設施來明確所屬海洋資源的范圍。
(4)海洋資源賦存環境的復雜性
海洋中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比陸地要大,各種生產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受到這些環境因素的制約。例如風浪、鹽分的腐蝕以及海洋自然災害等因素使得海洋開發不僅艱巨性大、技術要求高,風險也很高。
⑻ 海洋里有哪些海洋資源可分為哪幾類
海底礦產
海洋礦產資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氣和海濱、淺海中的砂礦資源。經過我們有計劃的勘探,已有充分的資料征實,在我國遼闊的近海海域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目前,在渤海盆地中已經發現了十多個含油氣構造或油田,有的油田單井日產原油達1600噸,天然氣19萬立方米,在黃海「北黃海盆地」有一般的油氣遠景,而在「南黃海盆地」有四十多個儲油氣構造,經鑽探證實油氣前景十分美好。東海有二個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總面積有40.2萬平方公里,從已經發現和圈定的8個構造帶上看,規模巨大,或排成帶,都具有位置好、面積廣、幅度大和油源近等特點,開發東海盆地油氣資源的前景廣闊。近幾年的海上石油開采也近一步得到了證實。在南海四周廣闊的大陸架上,分布著珠江口盆地、鶯歌海盆地、北部灣盆地、湄公盆地、汶萊~沙巴盆地和巴拉望盆地等。據估計,在南海海區有半數以上的盆地的油氣儲量達100~30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大含油氣帶西帶的主體部分。經專家計算,整個南中國海我國傳統海疆線以內的油氣資源約合15000億美元,開采前景甚致要超過英國的北海油田。
我國海濱砂礦資源主要有鈦鐵礦、鋯英石、獨居石、金紅石、磷釔礦、鈮袒鐵礦、玻璃砂礦等共十幾種,此外還發現了金鋼石和砷鉑礦顆粒。海濱砂礦主要可分為8個成礦帶,如海南島東部海濱帶、粵西南海濱帶、雷州半島東部海濱帶、粵閩海濱帶、山東半島海濱帶、遼東半島海濱帶、廣西海濱帶和台灣北部及西部海濱帶等。特別是廣東海濱砂礦資源非常豐富,其儲量在全國居首位。
1873年,英國海洋學家在北大西洋採集洋底沉積物時發現一種類似卵石般的團塊,經過化驗,他們發現這種團塊幾乎全由純凈的氧化錳和氧化鐵組成。此後,他們相繼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各深海區都獲取了這樣的團塊。這就是錳結核。錳結核是一種深海海底自生的錳礦產。主要成分為錳和鐵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含銅、鎳、鈷等多種金屬元素,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 4至6千米的海底,一般呈球狀或橢圓球狀或塊狀,直徑1至20厘米。世界洋底的錳結核總量約3萬多億噸,其中太平洋底最多,約1.7萬億噸,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這些儲量相當於目前陸地錳儲量的400多倍,鎳儲量的1000多倍,銅儲量的88倍,鈷儲量的5000多倍。按現在世界年消耗量計,這些礦產夠人類消費數千甚至數萬年。更重要的是這種卵狀礦物還在不斷生長。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生長,一年的產量就可供全世界用上幾年。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上出現錳結核開發熱。隨著勘探技術和開發技術的發展,對錳結核的開采將形成新興的海洋礦產業。1978年,美國根據多年的考察、探測結果,綜合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正式出版了《海底沉積物和錳結核公布圖》,使世界各國對各大洋特別是太平洋海域的錳結核情況有了一個較全面、正確的了解。我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也開展了大洋海底資源勘查活動,並制定了大洋錳結核資源調查開發研究計劃,在太平洋CC區選出可供采礦作業的結核礦區30萬平方公里。1991年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批准中國獲得15萬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底礦區優先開采權。
海底熱液礦床是與海底熱泉有關的一種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系海水侵入水深2000至3000米海底裂縫中,被地殼深處熱源加熱後,溶解了地殼內的多種金屬化合物,再從洋底噴出,遇冷海水而凝結生成的沉澱物。又稱「多金屬軟泥」或「熱液性金屬泥」。含有銅、鉛、鋅、錳、鐵、金、銀等多種金屬。其中金、銀等貴金屬的含量高於錳結核礦,被稱為「海底金庫」。分布水深一般為800至2400米。海底熱液礦床的發現,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專家們普遍認為,海底熱液礦是極有開發價值的海底礦床。一些深海探查開采技術發達的國家紛紛投入巨資研製各種實用型采礦設備。我國也將海洋技術列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之一。
⑼ 海洋里有哪些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可供食用或葯用。
2、海洋礦產資源:一是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二是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含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三是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
3、海洋能源: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
4、海洋空間資源:包括交通運輸、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領域。交通運輸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包括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包括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海上運動區等。
⑽ 海洋生物資源有哪些
魚類資源
它是海洋生物資源中最重要的一類,如1981年世界海洋漁業捕獲量為6670萬噸,魚類為 5757萬噸,占 89%。魚類中以中上層種類為多,占魚類捕獲總量的70%左右。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鯡科(Clupeidae)、鯖科(Scombridae)、鰺科(Carangidae)、竹刀魚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魚科(Osmeridae)和金槍魚科(Thunnidae)等的種類;底層魚中,產量最大的是鱈科 (Gadidae),其次是鮃鰈類。 經濟魚類中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約10種。這10種中,除狹鱈(明太魚;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鱈(Gas morhua)為底層或近底層種外,其餘8種都是上層魚類,它們是遠東沙瑙魚(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魚(S.sagax)、毛鱗魚(Mallotus villosus)、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魚 (Trachu-rus murphi)、 秘魯鯷(Engraulis rigens)、沙丁魚(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鯡(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這10種魚的產量占海洋魚類產量的三分之一,可見它們在漁業上的重要地位。 從捕獲魚類的食物對象劃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魚類比例最大,約佔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魚類約佔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魚類約佔20%;食海洋底棲生物的魚類約佔4%;剩下的1%則食各種類群的生物。 海洋魚類資源由於管理不當、利用不合理,有許多種的產量已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如狹鱈、大西洋鱈、大西洋毛鱗魚、太平洋的鮐魚和秘魯鯷等。這說明世界傳統魚類的資源開發已經比較充分,有些種的開發已經過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要擴大魚獲量寄希望於發現和開發遠洋、深海的魚類資源。
軟體動物資源
是魚類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動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1981年世界海洋軟體動物資源采捕量約為469萬噸,占海洋漁業捕獲量的7.0%。其中頭足類(槍烏賊、烏賊和章魚)的年產量約為 130~150 萬噸。頭足類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區)常有極大的數量,能夠形成良好的漁場。但因對其種群結構及棲息移動規律了解較少,資源尚未很好開發利用,仍有較大潛力。自70年代後期以來,雙殼類的產量增長很快,僅牡蠣、扇貝、貽貝的年總產量就約 200萬噸,各種蛤類約120萬噸。
甲殼動物資源
1981年其產量為 310萬噸,在海洋漁業捕獲量中僅佔5%。但在經濟上很重要,特別是對蝦類(主要是對蝦、新對蝦、鷹爪蝦等屬)和其他游泳蝦類(主要是褐蝦和長額蝦科),1980年的產量已達170萬噸,比1976年的130萬噸,增長三分之一。蟹類產量也穩步增長,1975年約為40萬噸,1981年已超過80萬噸。南極磷蝦 (Euphausia superba)為主的浮游甲殼類每年約產45萬噸,可望有大的增長。蝦、蟹的市場價格超過魚類的很多倍,是目前頗受重視的一個類群。由於它們的壽命短,再生力強,因而已成為人工增養殖的對象。
哺乳類動物
包括鯨目(各類鯨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鰭腳目(海豹、海象、海獅)及食肉目(海獺)等。其皮可製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煉工業用油。其中鯨類年捕獲量約2萬頭;
海洋植物
以各類海藻為主,主要有硅藻、紅藻、藍藻、褐藻、甲藻和綠藻等11門,其中近百種可食用,還可從中提取藻膠等多種化合物。當前世界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撈對象僅限於少數幾種,而大型海洋無脊椎動物、多種海藻及南極磷蝦等資源均未很好開發利用;捕撈范圍集中於沿岸地帶,僅佔世界海洋總面積7.4%的大陸架水域,卻佔世界海洋漁獲量的90%以上。據估計,海洋中有機物平均單產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億噸碳轉化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魚產品約2億噸,迄今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途徑為一開發遠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處的資源。二開發海洋食物鏈級次較低的種類,如南極磷蝦資源。三大力發展大陸架水域的海水養殖和增殖業(如放養魚、貝類和蝦等),實現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此外,鯨類的產量每年約 2萬多頭,也是不可忽視的海洋生物資源。但已捕撈過度,破壞嚴重。 中國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全國水產量每年只有50多萬噸。50年代有了較大提高,達200萬噸,60年代超過 200萬噸,70年代增到350多萬噸,但質量下降。渤海、黃海、東海的許多傳統性捕撈對象(如真鯛、小黃魚、大黃魚、鰳魚、鱈魚、鮃鰈類等)資源已嚴重衰落,出現了與世界各海域傳統漁場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