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什麼難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什麼難

發布時間:2022-09-11 17:22:23

① 高中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怎麼才能學好

第一、弄清以下概念及表示的符號
親本、子代、自交、雜交、測交、回交、正交和反交、性狀、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完全顯性、共顯性、不完全顯性、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相同基因、顯性基因、隱性基因、基因分離、細胞質遺傳、核遺傳、基因型、表現型
第二、理解並記住基因分離定理中1:3和1:2:1,自由組合定理中9:3:3:1和1:1:1:1:4:2:2:2:2和棋盤中16格中的基因型、表現型及其比例。
第三、掌握做題方法
做題方法在任何一本可以用的高考復習資料(第一輪用的)中都有。書上同一類型的題目方法介紹很多種,記住並做熟練其中你覺得好用的一種。這些方法你沒必要弄清為什麼要用 這些,只要你會用她做題,並且不會用錯就可以了。
第四、關於變異
讀課本:把課本讀熟,然後弄清楚各種育種的過程(高考復習資料中有歸納,你可以同時參考幾本,)
第五、做題
先找一本高考復習資料(第一輪用的),把裡面的題目都做一邊,在做的過程中邊問邊做,全部弄懂。
找歷年(3—5年)的高考題遺傳和變異的題來做。
學習就是一個付出的過程,必須要這樣,否則沒有捷徑。這部分內容大部分人都怕,但你一理通,很輕松!

② 遺傳變異

首先我否認樓上的答案
遺傳與變異差異如下:
1 遺傳是定向的,變異是不定向的
2 後者是前者的源泉和基礎
3 變異是進化的原因。
4 遺傳是之世代間的相似的現象,變異是生物個體間的差異
5 遺傳和變異都是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類智慧的進化

人類的文明與文化進化,是播種智慧的土地,是養育智慧的江河,是構築智慧的基石,是創造智慧的源泉。

第一節 生物遺傳與生物進化

沒有生物的遺傳,就沒有生物的進化,也就不可能有人類智慧的遺傳與進化。

DNA的指令進化,是對環境所產生的「超突變」效應,產生極大數量的模型,來試圖完成與外來病毒的楔合作用。而這些過程僅僅發生在「信息層」的作用,從未到達抗體的「製造層」。

一、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

分子:是指物質的單元,能夠保持與原物質化學一致性的元素的最小粒子或原子的化學結合的最小粒子。分子分為生物分子與非生物分子,生物分子是由非生物分子構成的,它已經具有生命。

遺傳是人類機體結構、功能進化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進化的基礎。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體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研究,范圍包括遺傳物質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和遺傳信息的實現3個方面。

⑴遺傳物質本質包括:它的化學本質、它所包含的遺傳信息、它的結構、組織和變化等。

⑵遺傳物質傳遞包括:遺傳物質的復制、染色體的行為、遺傳規律和基因在群體中的數量變遷等。

⑶遺傳信息實現包括:基因的原初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調控以及個體發育中的基因的作用機制等。

遺傳物質:本質是染色體,人類的染色體有46條,大小約為1~2微米,DNA是染色體的主要成份。遺傳物質的傳遞是通過DNA、RNA的復制來實現的,遺傳信息是DNA的信息與程序。

二、分子生物與人類進化

在生物的基因中,記錄了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解讀基因,我們就可以搞清楚生物進化的所有歷史。而基因中蘊含的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基因中蘊含的生物改造自身、創造自身的智慧,就是基因智慧。

在人類進化之中,智慧對於進化發揮著主導作用:從人類的基因中,我們可以解讀到基因文化和基因智慧;從生物分子中,我們能夠看到分子智能;從生物細胞中,我們能夠看到細胞智能;從生物組織中,我們能夠看到組織智能;從生物器官中,我們能夠看到器官智能。

如果說,人類進化的早期,是一個智慧形成的進化過程,那麼,當這個智慧形成之後,人類的進化就進入到在智慧引導與控制下的智慧進化時期。它包括:⑴人體自身進化——功能、結構、進化機制的進化;⑵人類文化進化——文化、科技、物質文明、知識、觀念、智慧的進化。

在智慧進化過程中,智慧程序產生了一系列的轉化,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組、程序的自組織、程序的自進化、程序的自控制。正是由於它們的形成,而導致了智慧程序的自形成、自重組、自組織、自進化、自控制進化。

生物學意義的「進化」:是指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質產生的,然後,完全按照自然方法發展這樣一個過程。

生命是一種分子現象,生物分子是構成生命體的、具有生命的最小單位。奇妙的生物分子極為復雜,它是一種有機分子,並且具有生物分子智能。現在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生物分子就具有了生命現象,它與非生物分子到底有什麼區別?生物分子進化與非生物分子進化又有什麼不同?生物分子智能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著細胞「突變」。我們知道,人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形成的,受精卵只是一個細胞,而胎兒卻有許多種細胞。那麼,應該說,胎兒是由一個受精卵「突變」而來的了?原來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受精卵攜帶著人類的遺傳基因——DNA,它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構成的,攜帶著構成人體所有不同類型細胞的全部信息。這個程序,將按照它原有的時間順序、構成方式,逐步完成胎兒的發育。受精卵為胎兒的形成,提供遺傳信息、提供復制各種細胞的場所。所以說,人類胚胎發育過程,絕不是細胞「突變」,而是一個遺傳信息程序執行過程。

生物體內有許多高智能的器官,比如:⑴分子器官——構成了細胞內物資運輸的高速公路、運輸線、構成了各種生命過程的生命開關;⑵太陽能器官—— 具有光合作用的器官;⑶電子器官——神經系統的器官。這些高智能的器官,執行著各自不同的功能,它們要比現有的最為復雜、功能最為精密的人工智慧儀器,還要高級的多。

三、生物遺傳與智慧遺傳

生物遺傳:是指通過細胞染色體由祖先向後代傳遞的品質。生物遺傳不但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身體,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智能結構,這就是大腦。生物遺傳是由遺傳基因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來完成的,DNA中即包括了構成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的信息,也包括了構成智慧的信息。

智慧遺傳:我們知道,人體的生理功能是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屬於潛意識的那部分,而人的遺傳智慧也深藏在潛意識里,它必須由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來開發,才能進入我們的顯意識層次,並被我們所感知。

意識:是指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人類的遺傳使我們具有了這種潛在智能,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智能是:「能夠識別和學習人類自己所創造的信息體系的智能,人類的信息體系包括語言、文字、符號、圖形等。」這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是空的,它包含了形成潛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進化: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嬰兒的「能夠識別和學習人類自己所創造的語言智能中心」,是在大腦的顯意識區,處於一種開放狀態,隨時准備接受外來的信息,它的發育與定型過程,是人類由自然人,進化為社會人的關鍵時期。假如,這個時期嬰兒只接受了動物的信息,比如:我們所知道的「狼孩」,他就會「進化」成為,具有「狼習性的動物」。

嬰兒對周圍環境和同伴的認可過程也很重要,他會受其影響而進化,如果是人文的環境,那麼他就會進化為人,反之就會「進化」為動物。因為,嬰兒還沒有形成自主意識,還不具備選擇和識別環境的能力,所以,嬰兒的早期進化,完全是一個適應環境過程,而不是選擇和識別環境過程。

智力中心:我們接受了祖先遺傳給我們的所有的「智力中心」,嬰兒的早期教育,不但喚醒了這些沉睡的智力中心,促進其結構的發育、成熟;同時也注入了大量的「人類信息」,使其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意識」。很明顯,「人類信息」是促進嬰兒形成正常「認知心理智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樣看來,顯意識是後天進化所獲得的,其主要特點是能「主動的注意、關注」,它與嬰兒先天的條件反應不同,前者是一個「主動的、有意識行為」;後者是一個「被動的、無意識行為」。

信息遺傳:如果說,DNA是整個人體的遺傳信息總合,為什麼我們只想到它可以遺傳我們的形體結構,而不遺傳我們進化的智慧?即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有人會說,如果智慧是先天遺傳的,為什麼嬰兒出生後不會說話、認字?我想有這么幾種可能性:

⑴遺傳信息庫,首先要與後天的感覺信息庫建立對應關系,才能被啟動。

⑵知識信息要在後天獲取,是一種抽象信息。

⑶抽象信息是由人類所創造的抽象符號、圖像所構成,而人類最初最容易接受的是形象信息。

⑷實際上,嬰兒的學習確實是從形象認知開始的,這與成人研究自然科學的過程相吻合,

⑸我們的知識是在我們感知了自然界的信息後,通過不斷的總結、歸納,並將這種自然界的信息,轉化為人類的信息,才建立了今天的知識體系。

生物遺傳沒有把祖先已經創造的知識遺傳給我們,而是把智力給了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知道,這種以遺傳方式所獲得的「智力」(智慧核心),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形成和改變的,它將伴隨我們一生。

知識遺傳:假如我們只獲得了知識遺傳,而沒有獲得能夠創造知識的智力遺傳,在我們極短的生命里,將很難或無法改變這種知識遺傳智慧,這對個體再進化,具有極大的束縛作用,知識遺傳將變成人類大腦中的固有智慧,也不利於個體的多樣化發展,不符合「生物的多樣性原理」。

智力遺傳:為什麼個體必須獲得「智慧核心」的遺傳呢?因為這個「智慧核心」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於個體來說,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是不可能完成這種進化的。這個「智慧核心」就是:人生來就能夠學會說話,並能夠識別和學習人類自己所創造的信息體系。人類的大腦就具有這樣的功能,而且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前人的智慧結晶,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知識與智慧,而無須以遺傳方式,直接獲得的「智慧」(知識)。我們所須的是智慧的結構與基本功能,是學習與創造的智慧。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類智慧的進化

第二節 進化論與智慧教育

進化論不但是生物進化與智慧的經典理論,而且是整體科學理論、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進化的經典理論,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創造了人工智慧理論中的系統自進化理論。

一、「宏觀」進化論與智慧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生物進化理論,這就是著名的進化論(Darwinism)。認為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群體)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陶汰。如果自然條件和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宏觀」 進化論:其代表人物達爾文堅信,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他強調生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認為自然選擇與適應是生物進化的原始動力。生物種群的多樣性與生物所處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生物進化的本質是DNA隨機突變形成的,生物進化是一種自然屬性。

在我看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對於解釋生物機體的進化是比較合理的,但對於人類的智力進化來說,則無法擺脫其「生物屬性的哲學思想體系」。如果說,在人類進化的早期,人類還沒有脫離一切生物進化的屬性的話,這一時期的人類進化,還處在「適應自然環境的被動進化」之中。那麼說,人類進化的後期智力進化,則是一個「主動適應自然環境、主動認識世界、主動改造世界的主動進化」。這主要表現在人類智力進化的「原始創造意識」,包括人類創造的工具、語言、文字、符號、圖形等。為什麼說人類智力進化是一個主動過程呢?因為人類的進化,如果只是一味的適應自然,這樣的進化結果,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產生超越動物的「主動意識」,也就不可能創造出工具、語言文字

然而,人類正是在利用自然工具等基礎之上,獲得了創造的「啟發」,進而萌發了「原始創造意識」,從此走上了智力進化的主動創造歷程。我們再來看一看人類現代的智慧進化,哪一項科技進步不是創造的結果?反過來,人類的科技創造,又促進了人類自身智慧的進化。這種從現代人類智慧進化,來推測原始人類智慧進化的,「逆向性智慧進化思想系統」,是非常科學的,它符合人類智力進化的客觀規律。

二、「微觀」進化論與智慧

「微觀」進化論:是從分子生物化學的「微觀」層次,來研究、解釋人類進化的理論體系。

懷疑:「微觀」進化論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提出了懷疑:認為人類的進化,不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而是整體功能結構的「突變」。

核心理論:任何一種系統都具有不可降低的復雜性,所謂的「不可降低的復雜性」:是指某個系統是由匹配得當、相互關聯的幾個部分組成,這些部分是這個系統發揮功能的基礎,因而,缺少任何部分都將使這個系統無法有效地發揮功能。所以,在生物進化中,生物系統只能是作為一個整體一次形成。

過渡:在生物進化中,就功能層次上,不存在過渡的前身。我們可以從非生物界的實例中,來理解這個問題:例如從自行車發展到汽車,自行車只能是「概念上的」 過渡的前身,而不可能是「實際意義上」的過渡的前身,因為,就功能層次上自行車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由它的鏈條,進化為汽車的發動機的。

指令進化:正因為如此,DNA「指令進化」是對環境所產生的「超突變」效應,產生極大數量的模型,來試圖完成與外來病毒的楔合作用。而這些過程僅僅發生在信息層的作用,從未到抗體的製造層。正如我們在解決問題前,是通過思維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從發散性思維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許多可能,最後再從中選擇出正確的方案,這正是進化的奇妙之處。

生物之所以具有智慧,是因為他對任何一種必要的功能活動,只是利用各種「指令」,來尋找最終需要執行的功能活動,而不是通過各種功能的具體執行,獲得最後的正確方案。如果是那樣的話,生物需要付出多少失敗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案呢?而人類智慧進化,也使人類具有了用思維來尋找正確方案的智慧,使人類不必要付出「行動」上的失敗。這就是進化的意義所在,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揭開智慧之迷的根本原因。

程序進化:在生物進化過程中,DNA中基因的重組,應該是一個程序的再構建或重組。細胞里的每一個生命過程,都是按照DNA程序指令來完成的。程序的改變是DNA的自組織智能、自進化智能、自控制智能、自完善智能協同完成的,其目的是對環境適應的自然選擇,主動選擇。大系統控制正是基於這種理論來設計與實現的。

同樣,生命的起源也屬於程序的進化:由數據 信息 程序 生命。程序是由一些有規律的數據、信息構成的,這就是所謂的「秩序」。生命形成的最初秩序,就是自然規律——「自然程序」,各種事物都有自身的內在規律,信息存在於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是「規律」。

程序進化可以使細胞內的生命過程,由一種模式轉化為另一種模式。生命過程只不過是由程序所控制的一個過程,構成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程序進化,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生命現象,只是這個程序控制下的結果。所以,從結果論證進化的方法是徒勞的,我們應該從原因——程序進化,去探索生物的進化,探索智慧的進化。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類智慧的進化

探索宇宙的起源與進化,要比探索有關生命的起源與進化更加困難,這是由於生物與非生物只不過是存在方式不同,生命的起源只是物質構成方式的轉化。而宇宙起源的原始狀態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進化的歷程又是什麼樣的?則是一個非常難解的迷。

DNA與RNA:科學研究已經證明:自然界中存在的「氫與碳」、「氮與氧」,能夠生成烷、氨、水,並在雷電、火山、太陽光的作用之下,形成氨基酸,DNA、RNA同樣也能夠形成。蛋白質只不過是氨基酸的有序組合方式,DNA、RNA既是生命物質,也是信息編碼的物質單體和信息儲存的介質。

有學者提出,現代科學在合成DNA、RNA時,加入了人類的智慧,而認為在DNA、RNA形成的原始狀態,其智慧應該是零。我認為:在DNA、 RNA形成的原始狀態,其智慧就是「自然秩序」,我們不應該否認「自然秩序」的存在,要知道人類就是自然創造的,人類的智慧也是自然創造的。那麼,為什麼說人類的智慧就一定高於自然智慧呢?現代科技不就是揭示自然規律嗎?

另一些學者常常用人造物質的產生與進化,來說明自然物質的產生與進化的不可能性,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為人造物質與自然物質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造物質是人類信息操作的結果,自然物質是自然信息操作的結果;人造物質已經賦予了人類的智慧,而自然物質卻保持著自然秩序——「自然智慧」。

生物細胞進行復制時,提取NDA信息分為兩個過程:

⑴轉錄——細胞首先將NDA的信息轉錄到RNA,製作成各種不同的RNA,RNA攜帶著NDA的信息。

⑵轉譯——RNA是NDA的復製品,並將其信息轉化成為特定的蛋白質,而蛋白質就是這組信息的實體。

密碼:生物進行進化時,首先在自身NDA中,標記好需要進化的密碼,在向下一代遺傳時,改變密碼。於是下一代所接受的密碼,是已經發生改變了的密碼,即已經進化後的密碼。而下一代生物就可以利用直接獲得的、已經進化的、新型密碼,建立起新的細胞結構,而不需要改造自己的細胞結構。具體過程是:精子+ 卵子 受精卵 新型 密碼進化。在卵子受精時,進化後的信息遺傳給下一代。

計算機病毒的復制、演化,對生物進化應該有許多啟示,即程序進化問題。我們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選擇與適應:分子生物化學認為:某個系統要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就必須具備「最基本的功能」。根據系統本身的結構——認為達爾文主義者對生命機制的一個解釋,會讓人永遠難以捉摸。而我認為:「最基本的功能」結構的進化,不是對原有細胞結構的改造,而是通過DNA的進化,構成新的「最基本的功能」結構。「自然選擇」與「適應環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所有生物進化的根本原理。

「自然選擇」是一種雙向的過程,生物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以求「適者生存」;環境以自身的調節作用,選擇構成環境各種因素,以求達到平衡。因為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宇宙的大環境,它們原本就是一個動態平衡體系,它們之所以能夠以這種方式存在,就是它們具有維持這種動態平衡的內在運行機制,這就是它們的自然規律。

我們不應該將生物與非生物,放在一種完全對立的角度,進行認識與考查。而應該從宇宙大環境及其演化規律,對生物與非生物演化、進化,進行的分析與考查。任何規律都應該是廣義是的程序、秩序。某種程序所具有的控制、調節機制,就應該視為一種智能。不同層次的程序,只不過智能程度有所不同。

模式轉換:「復雜系統」必須具備自組織智能、自控制智能、自進化智能。「復雜系統」通過系統的「紊亂」,從一種模式,轉換到另一種模式。正如受精卵開始時,只是一個細胞,呈現某種穩定的條理化狀態,但受精卵的DNA中蘊藏著,能夠打破這種穩定「條理」的程序,由此而引導細胞內部的 「紊亂」,並產生了肝細胞、皮膚細胞、腦細胞等。

這個過程很像計算機程序行為,「復雜系統」正是以一個數學概念描述計算機程序的行為。我們知道,計算機的一個小的程序改變,將會引起輸出端的極大的變化,生物正是以這種方法完成進化的。

自然秩序在DNA中,形成了生物秩序,環境的變化使生物秩序需要隨之產生相應的改變,於是引導出有目的的改變。DNA的自控制智能,對環境的變化產生感應,並由此產生指令的改變。生物中生化的改變、生物電的改變,即正電與負電的變化,與電子計算機中信息的變化,存在著相似的關系。比如:「正」、 「負」;「0」、「1」。這些大概就是生物程序的構成機制。下面我們從人工智慧、信息理論,來討論生物中存在的一些智能。

分子智能:每個分子都是由相應的原子組成,並具有一定的運動方式,即組成某種分子的相應原子之間的作用,構成了這種分子特有的運動方式。這種特有的運動方式是由一系列的數據組成的,再由數據構成信息,最後構成特有的「程序」。而這個「程序」就是分子智能,分子就是在它的控制之下保持其特有的運動方式的。

細胞智能:每個細胞內都存在著DNA,其內部存在著控制細胞生命過程的「程序」,所以DNA的「程序」就是細胞智能。細胞進化正是通過這種「智能程序」的有目的的選擇完成的,就像我們人類改造環境一樣,細胞在不斷地改造、完善「自身」,因此DNA是一個絕對地智能高手。

器官智能:器官是由一系列的相關細胞構成的,其功能是由這些細胞協同完成的,器官的協同機制也就是它的控制機制,即器官智能。

從自行車到飛機,是從人工動力到機械動力的進化、動力方向的進化、基本構件的進化、構件組合模式的進化,這些都是智慧「觀念」的進化、智慧「指令」的進化。細胞進化也是這樣一種方式。

人類智慧的進化與生物進化一樣,也是程序的進化。比如人類感覺、認知、思維過程,都是一些程序的操作過程,包括程序的自形成、程序的自重組、程序的自組織、程序的自進化、程序的自控制等。
智慧教育之四:探索人類智慧的進化

如果能夠確定人類智慧進化就是程序進化,我們就可以按照程序進化機制,來研究人類智慧進化了。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考證。

三、遺傳智慧的進化

「智慧核心」的進化,是通過種群進化得以實現的。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歲月里,人類的DNA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本身運行規則的「印跡」——「秩序」,比如時間:一年四季,日出日落;還有空間:大小,高低、遠近。這種「印跡」經過幾億萬年的進化,慢慢的以遺傳基因的方式,儲存到人體內部的 「DNA」之中,它是智慧進化最原始的開端。

人類進化的另一個部分是社會進化。社會進化就是文化進化,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信息:語言、文字、符號、圖形等,也包括宗教、民俗、文明、科技等。社會進化屬於非生物進化,它發生在人體之外,是通過文化進化的形式來實現的。

為什麼生物進化不能把包括智力、知識等全部智慧遺傳給個體呢?而要採用社會遺傳的方式,進行知識遺傳,我想有以下11種原因:

⑴人類的遺傳基因承擔著人體遺傳所需的全部基因,這已是一個巨大的、具有天文數字的信息體系,在胎兒短短的十個月的孕育期,首先要確保完整而准確地、承襲父體和母體所提供的基因,形成胎兒自身的遺傳基因。

⑵而後這個遺傳基因進行有序的分化,形成不同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再由這些原始的組織細胞,發育成人體的不同組織和器官。

⑶你是否知道,人體擁有幾億萬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又具有什麼樣復雜而又精細的解剖結構,不同的組織、細胞又具有各自所特有的生理功能。要完成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的遺傳,是一個何等龐大、復雜的生物工程呀!

⑷大家都知道,人體是一個開放體系,要保持一個相當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就需要人體具備一個相當復雜、完善的調節體系。

⑸而生命體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進行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命過程。

⑹同時,生命體還必須能很好地適應外部環境,並與疾病做斗爭,這一系列的人體功能,同樣需要遺傳基因來遺傳。

⑺自從語言和文字出現之後,人類的智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人類遺傳基因的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⑻這就是說,生物遺傳已不能適應社會進化飛速發展的需求。這是因為人體的遺傳基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人類所獲得的知識與智慧全部固化到遺傳基因當中去。

⑼而恰好人類所創造的語言、文字、符號非常適合充當這一角色,這就自然產生的社會進化。

⑽對於人類生物進化而言,社會進化是一種相當「經濟」的手段,它不但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自身的進化,而且減少了生物遺傳的負荷,這樣就能確保生物遺傳的准確性、簡易性、純凈性。

⑾試想、如果將所有的知識和智慧的遺傳任務,都交給生物遺傳基因來完成,過量的信息,已超過了人體遺傳基因所能承擔的遺傳能力,這將勢必造成遺傳過程的混亂,使人類的正常遺傳無法完成。

我認為:在人類的遺傳基因里,一定有「智慧遺傳信息」。如果說,沒有智慧遺傳信息,嬰兒又如何能夠學習語言、學習科學知識呢?反過來說,智慧是後天獲得的,那麼,為什麼只有人才能獲得呢?而其它動物、植物又為什麼不能獲得後天的智慧呢?我認為,嬰兒所獲得的最根本的智慧是「能夠識別和學習人類所創造的信息的能力」,而其餘的智慧都能在後天獲得。

四、獲得智慧的進化

獲得智慧進化:是個體進化,是先天智慧與後天學習、實踐的結晶。社會進化,即包括了個體大腦結構的進化與大腦遺傳智慧的進化,同時,也包括了外在的物質文明、科學知識、技術的進化。社會進化,使得個體不但獲得了先天的智慧結構與智慧信息的進化,而且,為個體後天能進一步獲得外在的物質文明、科學知識、技術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反過來,獲得了進化的個體,又推進了社會進化。那些進化中的佼佼者,將引導、促進整個社會的進化。

遷移:在人類近代進化史中,外在的物質文明、科學知識、技術的進化是最為迅猛的。社會進化是人類自己創造的,這即是生存的需求,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人類慾望的需求。為什麼社會進化會如此迅猛呢?原來,這是由於「遺傳的遷移,進化的遷移」。

創造:自從我們的祖先走出森林後,隨著他們運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勞力生產的復雜化,人類的大腦體積迅速增大,原始經驗的積累也在不斷的增長。這時,人類已「朦朧」的意識到,生物進化已無法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於是,人類便漸漸的開始創造自己的語言,接著又創造了文字。這樣,人類所獲得的知識得到了保存,並因此獲得飛速發展。再後來,人類又創造了數學與邏輯體系,使人類的智慧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大腦結構進化:在人類早期進化中,大腦結構的進化是非常有限的。這主要是由於大腦結構的進化,取決於遺傳基因的進化,而後者的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我們知道,智慧進化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大腦結構和大腦遺傳智慧的進化,二是外在的物質文明、科學知識、技術的社會進化。

主觀能動性: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最根本的是他所獨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在意識到自身智慧的進化受到生物進化的束縛後,便主動開始了「創造社會進化體系」,使人類文化遺傳「由內部遷移到了外部」,使人類文化進化「由內部遷移到了外部」,完成了「智慧進化的一次徹底

③ 請介紹一下生物的變異和遺傳方面的知識.謝謝

生物體性狀的相對穩定——遺傳和變異
在生物的繁殖過程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即同種生物世代之間性狀上的相對穩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生物的遺傳。在生物的繁殖過程中還有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即同種生物世代之間或同代不同個體之間的性狀不會完全相同。例如,同一個稻穗上的籽粒,長成的植株在性狀上也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甚至一卵雙生的兄弟也不可能一模一樣,這種差異是表現,就是生物的變異。
遺傳和變異是生命活動中的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遺傳是相對的、保守的;而變異則是絕對的、發展的。沒有遺傳,不可能保持物種的相對穩定;沒有變異,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物種的形成,不可能有今天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是遺傳的;由於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一般只表現於當代,不能遺傳下去。也就是說,變異可分為兩大類: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這里要強調指出,這兩類變異的劃分是相對的。因為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長期定向的影響和選擇,由量變的積累可以轉化為質變,不遺傳的變異就有可能形成為遺傳的變異。
生物性狀的遺傳,以生殖細胞作為橋梁。即在配子形成過程中的減數分裂後,當配子形成合子時,又恢復了親代體細胞染色體的數目和內容。而DNA恰是染色體重要的成分,所以,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AN片段。
遺傳物質的變化發展規律,直接關繫到生命物質運動中的穩定和不穩定。遺傳物質的穩定傳遞,使生物表現出遺傳,這關繫到生物種族的穩定發展;遺傳物質的不穩定傳遞,使生物表現出變異,這關繫到生物種族的向前發展進化。這充分體現了生命物質(主要是核酸、蛋白質)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一些重要規律。
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染色體
染色體在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是最早觀察到的染色體與遺傳有關的現象。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 DNA和蛋白質。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因為絕大部分的遺傳物質(DNA)是在染色體上的。也有少量的DNA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所以線粒體和葉綠體被稱為遺傳物質的次要載體。

在遺傳學研究和育種實踐中,根據生物性狀在群體(自然群體或雜交後代群體)內的遺傳變異規律,將其劃分為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兩大類。
凡不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在一個群體內表現為不連續性變異的性狀稱為質量性狀(qualitative character),例如孟德爾所研究的豌豆子粒的形狀(圓滿與皺縮)、子葉的顏色(黃色與綠色)、花的顏色(紅色與白色)等等。質量性狀是受一個或少數幾個效應大的基因(稱為主基因)決定的,受環境影響較小,所以呈現非連續變異的、因而能對群體內的各個體進行明確分類的性狀。豌豆的花色、動物的性別、人類的各種血型系統等都屬於這類性狀。在遺傳研究中,由於質量性狀容易跟蹤,也常把它作為標記性狀。
凡容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在一個群體內表現為連續性變異的性狀稱為數量性狀(quantitative character),又稱為計量性狀(metrical character)。在生物界中,與質量性狀相比,數量性狀的存在更普遍、更廣泛;農作物的大部分農藝性狀都是數量性狀,例如植物籽粒產量或營養體的產量、株高、成熟期、種子粒 重、蛋白質和油脂含量、甚至是抗病性和抗蟲性等.
由於質量性狀表現為不連續性變異,對於雜交後代的分離群體,能夠用孟德爾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根據所具相對性狀的差異,將各個體明確地分組歸類,可以求出各 類型間所包含個體數目的比例關系,並可用文字形容和描述各類型的特徵。
由於數量性狀在自然群體或雜交後代的分離群體內,不同個體間表現為連續性變異,各個體不能用孟德爾方法作出明確的分組歸類,不能用分析質量性狀的方法來分析數量性狀,而是採用生物統計學的方法對性狀的遺傳變異作定量的描述,對性狀的遺傳動態進行研究。
然而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例如:
對於同一種作物的同一性狀,在不同親本材料的雜交組合中可能表現不同,例如水稻和小麥等的株高。
有些性狀在主基因遺傳的基礎上,還存在一組微效基因—修飾基因,例如小麥和水稻種皮的紅(深紅或紫黑)色與白色,在一些雜交組合中表現為一對基因的分離,而在另外的一些雜交組合中,F2的子粒顏色呈不同程度的紅色而成為連續性變異,即表現出數量性狀變異的特徵。
在實際應用中,凡是容易受環境條件影響的性狀,都可以用研究數量性狀的方法去作遺傳分析。
數量性狀一般容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異,而這種變異是不能遺傳的。
由於環境條件的影響,即使是基因型純合一致的兩個親本(P1和P2)和基因型雜合一致的雜種一代(F1),各個個體也呈現出連續性變異,而不是一種基因型只有一個值;這種同一基因型群體內個體間的變異是由環境條件造成的,是不能遺傳的。對於F2代群體,既有由於基因分離所造成的個體間基因型差異所導致的表現型變異,又有由於環境條件的影響所造成的同一基因型的表現型差異;前一種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後一種變異是不可遺傳的變異。這兩種變異結合在一起,使得F2代群體的連續性變異比其雙親和F1代都更廣泛, F2代的變異系數(CV)明顯地比P1、P2和F1的大。因此,准確地估算數量性狀由基因型差異引起的可遺傳的變異和由環境條件引起的不能遺傳的變異,對提高數量性狀育種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④ 高中生物的遺傳題算不算難

高中生物必修3《遺傳與變異》涉及的題目在整個高中生物中相對較難,認真學習,掌握規律,遺傳題也是容易得分的。說一個關於遺傳的口訣:「無中生有是隱性,隱性遺傳看女性,父子皆病是伴性;有中生無是顯性,顯性遺傳看男病,母女皆病是伴性」,請認真體會。

⑤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什麼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生物的親代能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物質的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親代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傳遞給子代,而且遺傳的性狀和物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在生物進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

變異主要是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與染色體變異。其中基因突變是產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來源,也就是產生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來源。人類可以通過人工誘變的方法創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資源,比如說輻射、激光、病毒、一些化學物質(常用的是秋水仙素)都可以產生變異。

遺傳和變異

遺傳變異是指生命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同一基因庫中不同個體之間在DNA水平上的差異,也稱「分子變異」,也是對同一物種個體之間遺傳差別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界不斷地普遍發生的現象,也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

生物體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是生物的變異現象。生物的變異有些是可遺傳的,有些是不可遺傳的。可遺傳的變異是指生物體能遺傳給後代的變異,包括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遺傳變異

⑥ 遺傳和變異有什麼區別

遺傳變異是對同一基因庫中生物體之間呈現差別的定量描述。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界不斷地普遍發生的現象,也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
遺傳和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體,遺傳使物種得以延續,變異則使物種不斷進化
遺傳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屬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對穩定,使人類可以識別包括自己在內的生物界。
變異是指親子代之間,同胞兄弟姊妹之間,以及同種個體之間的差異現象。俗語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異」。世界上沒有兩個絕對相同的個體,包括攣生同胞在內,這充分說明了遺傳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變異是絕對的。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遺傳可以發生變異,發生的變異可以遺傳,正常健康的父親,可以生育出智力與體質方面有遺傳缺陷的子女,並把遺傳缺陷(變異)傳遞給下一代。
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否有物質基礎的問題,在遺傳學領域內爭論了數十年之久。 在現代生物學領域中,一致公認生物的遺傳物質在細胞水平上是染色體,在分子水平上是基因,它們的化學構成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在極少數沒有DNA的原核生物中,如煙草花葉病毒等,核糖核酸(RNA)是遺傳物質。

⑦ 生物的基因遺傳和變異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
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徵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於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於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於動物細胞。
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
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於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
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
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餘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後,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於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雲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麴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迴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極體是動物體內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而產生的。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珠被發育成種皮,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7.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後,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一般的,兩棲類和昆蟲類的胚後發育是變態發育。
68.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在胚胎發育的早期,從胚胎周圍的表面開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內層叫做羊膜,羊膜內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證了胚胎發育的水環境,還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

⑧ 生物遺傳與變異的資料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遺傳通常指在傳種接代過程中親子代之間性狀表現相似的現象。在遺傳學中,遺傳是指遺傳物質的世代相傳,親代性狀通過遺傳物質傳給子代的能力,稱為遺傳性。

變異一般指親子代之間及其子代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性狀變異,能夠遺傳給後代。生物體產生性狀變異的能力,稱為變異性。

生物的親代能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物質的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親代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傳遞給子代,

而且遺傳的性狀和物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在生物進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從而使後代具有與前代相近的性狀。

(8)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什麼難擴展閱讀:

遺傳從現象來看是親子代之間的相似的現象,即俗語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的實質是生物按照親代的發育途徑和方式,從環境中獲取物質,產生和親代相似的復本。

遺傳是相對穩定的,生物不輕易改變從親代繼承的發育途徑和方式。因此,親代的外貌、以及優良性狀很有可能在子代重現,甚至酷似親代。而親代的缺陷和遺傳病,同樣也可能傳遞給子代。

遺傳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屬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對穩定,使人類可以識別包括自己在內的生物界。變異是指親子代之間,同胞兄弟姊妹之間,以及同種個體之間的差異現象。俗語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異」。世界上沒有兩個絕對相同的個體,包括攣生同胞在內,這充分說明了遺傳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而變異是絕對的。

參考資料:網路-遺傳變異

閱讀全文

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什麼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10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72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65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6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20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72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6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72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7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34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81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203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05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52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6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200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7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9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