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你應該如何做到保護國家生物安全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我們作為共和國新一代的接班人,應從小樹立保衛國家、維護國家主權的意識,為今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政治的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和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如今,只有寶島台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要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的新局面。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黨肩負的神聖使命。
要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要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這一黨和國家的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大政方針。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觀念,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
在淵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就有許多愛國志士,為保衛國家安全,甚至為此付出寶貴的生命。當殖民者對美洲新大陸虎視眈眈之時,華盛頓帶領的獨立軍英勇作戰,用手中的獵槍打敗了擁有豪華戰艦的侵略者。
當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的鐵蹄幾乎踏遍整個歐亞大陸之時,以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為首的同盟國在經過堅苦卓絕地奮斗之後,終於遏制了法西斯國家囂張的氣焰。
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魔爪伸向中國之時,楊靖宇、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等一個又一個抗日英雄前赴後繼,經過八年抗戰,成功的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侵略者的飛機加大炮。在這一個個可歌可泣事例中,盡管他們的祖國都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一顆灼熱的愛國之心,都有一顆崇高的勇於獻身之心。
最近,兩岸形勢發生了良好的變化,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成功訪問大陸,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只要台灣島內台獨勢力還存在,國際上還存在企圖遏制中國的復雜因素,兩岸的和平統一依然任重而道遠。
我們是在新形勢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一定要以維護國家的安全和領土完整為己任,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國家的安全和祖國的統一大業奉獻自己的一切。
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操,並在此基礎上明確青少年所應該完成的本職工作,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成為名副其實的接班人。
② 養雞場做好生物安全的幾點措施
雞場環境的衛生情況可直接影響雞群的健康,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應是養雞場的基礎工作。另外,養雞場應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雞場消毒是控制和消滅病原微生物傳播的有效措施。
嚴格來說,生產區應一周消毒一次,工作區和周圍環境兩周徹底消毒一次,尤其是疫病高發期,一定要做到這個頻次的消毒。
除了生存環境之外,設備及用具、車輛、進出人員也要進行消毒,雞場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做到防患於未然,不能在發生疫病的時候才要開始防治,而是要在疫病到來之前就要提前防控。
注意事項:
一般合格的養雞場應將生產區、管銷區、生活區嚴格分開,對於生產區應盡可能根據不同的功能劃分成若干個較小的、互相獨立並距離較遠的小區或分場。
根據地勢和主風向合理安排各個功能區的位置,保持雞舍乾燥以及良好的通風性能,各功能區之間應設立屏障和進出門崗。嚴格區分場內、外道路及場內凈道和污道,避免交叉感染。
③ 維護生物安全應當堅持的原則是什麼
維護生物安全應當堅持的原則:
1、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這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立法確立維護生物安全的基礎性制度,突出風險防範,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依法劃定生物技術發展邊界,保障和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
2、風險預防原則,它是絕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的生物安全監管原則,是首要原則,是成本最低也是最為有效的管理原則。
3、科學證據原則,它是對風險預防原則的合理制衡,以防止風險預防原則的濫用。
4、分級管理原則,它是根據生物安全威脅程度不同而採取的區別管理對策。
維護生物安全的做法:
1、確保生物安全,要重點突出「依法防疫」。不論是疫情防控吃緊的階段,還是疫情預防時期或者疫情防控結束之後,任何時候防疫工作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防疫工作不講法,必然就在無形中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風險性。
能否具有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的安全意識,直接關繫到防疫工作的開展能否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有效支持。認識不到位、安全意識上不去,依法防疫工作就無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過科技手段來了解病毒等微生物的習性以及通過制度化的隔離措施來保護人類免受病毒的侵入,這些人為措施都是人類為了保障自身的健康和生命採取的應對自然災害的「安全措施」。
3、關注「生物安全」問題,特別是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角度來認識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④ 在國家和個人層面,怎樣維護國家安全(特別是生物安全)
1、要始終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國家安全涉及的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首要保障。科學技術是沒有國界的,但知識分子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所以,把國家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是國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個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
2、要努力熟悉有關國家安全的活動、法規。應該有所了解,弄清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違法,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其中,特別應當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規:憲法、國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出國留學人員守則等等,對遇到的法律界線不清的問題.要肯學、勤問、慎行。
3、要善於識別各種偽裝。在對外交往中,既要熱情友好,又要內外有別、不卑不亢;既要珍惜個人友誼,又要牢記國家利益;既可爭取各種幫助、資助,又不失國格、人格。識別偽裝既難又易,關鍵就在淡泊名利,對發現的別有用心者.依法及時舉報,進行斗爭,決不準其恣意妄行。
4、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確思想。作為中國人要挺直腰板,決不妄自菲薄、悲觀失望。要看到我們也有許多世界第一和「中國特色」,有一系列國家秘密和單位秘密。
對這一切,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就可能在許多問題上產生錯誤的看法.乃至做出親痛仇快的事情來。個別誤入歧途的青年學生的教訓,已成前車之鑒,千萬別再重蹈覆轍。
個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1、首先我們要做到愛黨愛國,不隨意傳播污衊黨和國家的謠言,讓謠言止於智者。
2、不要在網路上隨意傳播我軍武器裝備的照片,特別是新型戰艦,戰鬥力等等,防止被間
諜偵知。
3、當我們外出旅遊途徑軍事重地,如果發現有人鬼鬼祟祟,試圖偷拍我軍事基地照片時,
第一時間聯系警察,將其抓獲歸案。
⑤ 維護我國生物安全哪些行為是正確的
1、保護制度。各級政府應制定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規劃,定期開展生物遺傳資源調查,發布重點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建立就地保護和移地保護設施,並嚴格限制食用野生動物。
2、進出境管理制度。向境外輸出生物遺傳資源時,須按照相關法律程序報相應的政府主管部門審批,憑審批表辦理檢疫和海關通關手續。從境外引進生物遺傳資源也應遵守相應規定。
3、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國外公司和使用方獲取中國的生物遺傳資源時,必須遵守「事先知情同意」原則,經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在「共同商定」條件下,簽訂體現公平惠益分享的協議。
4、信息披露制度。對於依法獲取的生物遺傳資源,政府主管部門應頒發「合法來源證書」;依賴生物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時應披露該生物遺傳資源的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
5、實施的外來物種入侵專門制度主要包括檢驗檢疫制度、名錄制度、引種許可制度等。其中,檢驗檢疫制度要求,輸入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種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
⑥ 如何正確對待轉基因對生物安全是否有威脅
如何正確對待轉基因對生物安全是否有威脅
對生物本身的影響,轉基因生物本身的繁殖、生長等有可能受到影響; 對捕食者的影響,可能改變生物的營養、導致毒性、過敏性增加等;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個是主要的影響,有可能導致食物鏈的改變,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A、轉基因生物有可能危及環境安全,對生態系統穩定性及環境產生影響,A正確;
B、轉基因生物會因為基因擴散導致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B錯誤;
C、轉基因生物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如滯後效應、出現過敏源、食物的營養成分改變等,C正確;
D、轉基因生物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主要包括食物安全、環境安全、生物安全,D正確.
⑦ 養豬場如何做好生物安全
豬場做好生物安全的17個關鍵要點!
防疫一線
2018-01-25
關注
集約化種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是通過各種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脅、保護豬群健康、保證豬場正常生產發展、發揮最大生產優勢的方法集合體系的總稱。一個嚴格、全面、系統的內防外控的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對於養豬生產尤為重要。
01
引種
初次引種,在選擇供應單位時,盡可能減少供應單位數量,盡量做到種源引種供應單位的單—性;同時需考察種豬健康水平,有必要要求供應商提供血清檢測報告及其健康歷史。要讓本場獸醫與對方獸醫溝通討論,商定一套適宜的隔離與本土馴化計劃,確定隔離期、檢測與免疫接種需要。
02
隔離舍
規劃設計
在豬場設計中,隔離區最好坐落在生產區的邊界之外。隔離舍與大群之間的理想距離是4.8公里,但至少要達到400米。從布局上應考慮主流風向和表水徑流,確保不會將污染從隔離設施帶到大群。
管理
場區內基礎設施設備和建設要符合管理要求,生產工作須科學化、養殖記錄要規范化,區內的豬群要有可追溯標識。按照全進全出模式運營,所有引進種豬都應與大群隔離不少於八周,其中四周完全隔離,在第四周時由獸醫對豬進行采血檢測,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任何動物都不得從隔離舍轉出。
03
生產流程
各單位應採用全進/全出生產系統,以降低飼養環境中的病原水平。當病原水平高的時候,這種系統能夠降低發病風險。而且,還能防止疾病從高日齡豬只傳給小日齡豬只,從而改進豬場的健康狀態和生長速率。
04
豬舍布局
在中國養豬建設過程中,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一點式、兩點式、三點式或多點式布局。較小規模的豬場可根據土地面積大小設計一點式,這樣管理比較方便;大規模的豬場(如超過2400頭母豬的豬場),可根據管理要求設計兩點式或三點式,每個區域布局可根據主風向把保育區放在上方向,其他飼養區域可布局在下風向。
05
封閉豬群與擴繁
封閉豬群是生物安全的關鍵要點之一,可以將疾病入侵的風險降至最低,保障舍外環境對豬只的影響,有利於舍內小環境的調節,給豬只提供舒適的環境要求,有助於豬群內部健康狀態的穩定。
06
環境控制
當前建設的豬場均為密閉性豬舍,因此豬舍內部的環境對豬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有著重要影響,在豬舍的環境系統設計上,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是一個整體,應當根據豬只的生活習性和對環境的要求綜合考慮欄體設計、地板設計、空間設計、排污設計、房舍結構等一系列因素。從而確保豬舍空氣的良好,給不同階段的豬群提供最佳適宜的溫度。
07
供料方式
料塔是生物安全中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因此在豬場供料方式設計上盡可能將料塔設計在場外靠近豬舍的地方,飼料運輸車不進入豬場。同時定期清空、清掃料塔,確保料塔保持密閉、乾燥。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可以採用集中供料的輸料模式,從供料環節減少生物安全隱患。
08
消毒
生物安全措施應著重考慮設施和設備的衛生。應當系統地對豬場進行消毒,包括:豬群內正在使用的設備的清洗消毒、場內使用的車輛的清洗消毒和人員進出豬舍的消毒等。消毒過程包括:噴霧消毒、清洗(人員需要洗澡),再用合適的、高效的消毒劑按照標簽說明進行消毒。
09
人員
盡管最容易傳播疾病的方式是豬只的轉群,但通過豬場人員造成的疾病引入的風險也很常見。要想降低經人員引入疾病的風險,必須對豬場員工進行系統生物安全的培訓並嚴格要求,從人員角度最大限度確保生物安全。
10
出豬台設施
在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中,出豬台設施是僅次於場址的重要的生物安全設施,也是直接與外界接觸交叉的敏感區域,因此,建議建造出豬台時需:
劃分明確的出豬台凈區和臟區;
出豬台的設計應保證沖洗污水不能迴流豬舍;
建造防鳥網和防鼠措施:
保證出豬台每次使用後能夠及時徹底沖洗消毒;
出豬台應設計在豬場下風向或距離生產區更遠的區域。
內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控制豬場已有疾病的擴散,盡可能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維持豬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豬群。以下將詳細解讀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11
訪客進出
建立來訪預約及登記制度,確保訪客理解並遵守豬場的生物安全守則;
設置工作人員和訪客的進出口及通道標識,避免交叉、重疊;
訪客需按規定沐浴消毒甚至隔離後才能進入場區及豬舍,除非必須,訪客不應進入豬欄、轉豬走道,或觸摸豬只;
訪客個人物品不得帶入豬舍,所帶的測量記錄儀等應經過徹底清洗和消毒,豬場應適當備置這類物品,盡量避免使用其它豬場用過的設備;
為投遞人員設置投遞點,避免設在場內人員穿行的區域,確保郵件、養豬設備、飼料、葯品、精液等外來物品的安全。
12
車輛進出
來訪車輛盡可能不進入場區邊界,可在場外設停車場;不允許載豬(包括活豬和死豬)車輛進場;只允許本場車輛和機械進入場區,在入口設置消毒池,進場車輛需嚴格消毒,尤其注意清除帶有藍耳病等疫病風險的糞便;
制定一項「無歸」政策,任何豬只一旦越過了某個特定邊界,如只要踏上了卡車車廂,就不能再返回豬場;
確定豬場的「臟路」(拖車、飼料、運輸車輛、掉落家畜撿拾車、糞車)和「凈路」(豬場和員工的車輛),「臟路」應遠離豬舍;確保料車不需要一次為兩家豬場送料,最好採用現代化的自動飼喂系統,實現場外供料;
確保運豬卡車到場前經清洗消毒,並充分乾燥。任何情況下參與裝豬的卡車司機都不得進入任何豬舍;除非絕對必須,否則豬場人員不應進入運豬車或接觸車廂擋板,尤其是在卡車直接來自屠宰場的情況下。
13
豬場服裝
場區邊界處提供靴子消毒池,消毒前應先清除所有可見的糞污,要注意,雨水的稀釋、錯誤的濃度、以及久不更換都會影響消毒液的效果;
為不同的豬舍配置不同的靴子和服裝,避免豬舍間交叉使用,用後應清洗消毒,一次性物件用完都應棄置;
如場內員工不得不進入裝豬卡車,那麼他們重新進場之前必須徹底清洗消毒靴子,並更換全套服裝。
14
豬只參展的生物安全
參展前確保參展豬只的健康狀況及參展場所和運輸車輛的安全;
避免互借設備,並確保豬欄、喂料器、飲水器等所有設備在使用前後的消毒和乾燥;
減少參展豬只與人和動物的不必要接觸;
做必要的獸醫和獸葯儲備,以應對參展時出現的突發情況。
15
豬場外來動物控制
確保豬場圍牆和建築完好安全,防止野豬等動物進入;清理豬舍內外雜物,一經發現鼠跡馬上解決;做好場內外清潔,減少蒼蠅蚊蟲的滋生;
清除豬舍周圍的鳥巢,確保豬場設有防鳥裝置,料槽加蓋,及時清掃灑落飼料;
讓貓狗等寵物遠離豬場;工作人員家中如有豬以外的動物,到場工作時要求必須保障個人衛生,如家裡有養豬,進場前不應接觸,否則就相當於造訪了另一家豬場,則24小時內不得接觸場內豬只。
16
死豬處置
為員工列出一套清晰的處理轉移死豬的例行規程;
死豬及妊娠產物應立即、正確、合法地處置,死豬應當焚燒或深埋,死豬處理地點應被視為高危地區;
最理想的煉油車的收集地點應位於場外,或在遠離豬舍的地方,收集點的豬場方入口和收集者入口之間應有清晰分界,使用後需清洗消毒。
17
空氣凈化
除了在豬場選址及規劃設計時考慮周邊地理及生態環境,還可以為豬場設計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尤其是公豬站、母豬場等對生物安全要求嚴格的原種豬場。外界空氣通過多重空氣過濾裝置,能過濾掉99.5%以上的0.3μm微粒,能有效阻止豬藍耳病、豬瘟、偽狂犬、□蹄疫、喘氣病等原微生物感染,確保公豬站內公豬的健康,降低保育豬、育肥豬的死亡率,提升豬場效益。
⑧ 生物安全原則是什麼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法建立了通用的制度體系,如監測預警體系、標准體系、名錄清單管理體系、信息共享體系、風險評估體系、應急體系、決策技術咨詢體系等,並明確了海關監管制度和措施等。
生物安全的原則:
1、統籌發展和生物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這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內容。要充分認識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立法確立維護生物安全的基礎性制度,突出風險防範,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依法劃定生物技術發展邊界,保障和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
2、風險預防原則,它是絕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的生物安全監管原則,是首要原則,是成本最低也是最為有效的管理原則。
3、科學證據原則,它是對風險預防原則的合理制衡,以防止風險預防原則的濫用。
4、分級管理原則,它是根據生物安全威脅程度不同而採取的區別管理對策。
⑨ 從食品安全和轉基因安全的角度怎麼來論述生物安全
從食品安全和轉基因安全的角度怎麼來論述生物安全
因為轉基因的食物通常是由基因工程或其他的改變自然生長的微分子工程來誘導出來的。然而其中有的沒有考慮到新插入生物體的基因和原來有的物質有沒有反應,或者說在誘導的過程中有沒有把生物體本身有利的基因消除掉。前者可能會產生有毒的物質,後者則會降低生物產品的營養價值。
毫無疑問,植物轉基因技術將為農業生產帶來一場新的革命,它將為農作物的持續增產和解決全球人口爆炸所造成的糧食危機做出巨大貢獻。但也有人對這一技術持懷疑態度,認為目前人類還不能對它的潛在危險性做出正確的評價。因此,在大規模應用前有必要對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為什麼要對轉基因植物進行安全性評價?
傳統的育種技術是通過植物種內或近緣種間的雜交將優良性狀組合到一起,從而創造產量更高或品質更佳的新品種。這一技術對本世紀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限制因素是基因交流范圍有限,很難滿足農業生產在21世紀持續高速發展的要求。轉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組DNA技術將克隆的優良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或組織,並在其中進行表達,從而使植物獲得新的性狀。這一技術克服了植物有性雜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圍無限擴大,可將從細菌、病毒、動物、人類、遠緣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導入植物,所以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如將抗草甘膦的基因轉入大豆,使大豆對這種除草劑產生抗性,從而大大簡化了控制大豆雜草的措施。這一轉基因大豆在1995年被美國環保局批准,進入大田生產,其推廣種植面積到2000年已達2580萬公頃,佔全世界大豆總面積的36%。
從理論上說,轉基因技術和常規雜交育種都是通過優良基因重組獲得新品種的,但常規育種的安全性並未受到人們的質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規育種是模擬自然現象進行的,基因重組和交流的范圍很有限,僅限於種內或近緣種間。並且,在長期的育種實踐中並未發現什麼災難性的結果。而轉基因技術則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轉入植物。因為這種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人們無法預測將基因轉入一個新的遺傳背景中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故而對其後果存在著疑慮。而消除這一疑慮的有效途徑就是進行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也就是說要經過合理的試驗設計和嚴密科學的試驗程序,積累足夠的數據。人們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判斷轉基因植物的田間釋放或大規模商品化生產是否安全。對試驗證明安全的轉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於農業生產,而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則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類生存以及破壞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巨大應用潛力。
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的主要內容
目前對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環境安全性,另一個是食品安全性。
(一)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性
環境安全性評價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去是否會將基因轉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
轉基因植物演變成農田雜草的可能性:植物在獲得新的基因後會不會增加其生存競爭性,在生長勢、越冬性、種子產量和生活力等方面是否比非轉基因植株強。若轉基因植物可以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生存,勢必會改變自然的生物種群,打破生態平衡。從目前在水稻、玉米、棉花、馬鈴薯、亞麻、蘆筍等轉基因植物的田間試驗結果來看,轉基因植物在生長勢、越冬能力等方面並不比非轉基因植株強,也就是說大多數轉基因植物的生存競爭力並沒有增加,故一般不會演變為農田雜草。
基因漂流到近緣野生種的可能性:在自然生態條件下,有些栽培植物會和周圍生長的近緣野生種發生天然雜交。從而將栽培植物中的基因轉入野生種中。若在這些地區種植轉基因植物,則轉入基因可以漂流到野生種中,並在野生近緣種中傳播。在進行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時,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考慮這一問題。一個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區是否存在與其可以雜交的近緣野生種。若沒有,則基因漂流就不會發生。如在加拿大種植轉基因棉花,因沒有近緣野生種存在則不可能發生基因轉移。同樣,在中國種植轉基因玉米,因沒有野生大芻草,所以也不會發生基因漂流。另一個可能是存在近緣野生種,基因可從栽培植物轉移到野生種中。這時就要分析考慮基因轉移後會有什麼效果。如果是一個抗除草劑基因,發生基因漂流後會使野生雜草獲得抗性,從而增加雜草控制的難度。特別是若多個抗除草劑基因同時轉入一個野生種,則會帶來災難。但若是品質相關基因等轉入野生種,由於不能增加野生種的生存競爭力,所以影響也不大。
對自然生物類群的影響: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許多基因是與抗蟲或抗病性有關的,其直接作用對象是生物。如轉入Bt殺蟲基因的抗蟲棉,其目標昆蟲是棉鈴蟲和紅鈴蟲等植物害蟲,如大面積和長期使用,昆蟲有可能對抗蟲棉產生適應性或抗性,這不僅會使抗蟲棉的應用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Bt農葯制劑的防蟲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抗蟲棉推廣時一般要求種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蟲棉,以延緩昆蟲產生抗性。除了目標昆蟲外,我們還要考慮轉基因植物對非靶昆蟲的影響。如有人用Bt蛋白飼料喂棉田中6種非靶昆蟲,當殺蟲蛋白濃度高於控制目標昆蟲濃度100倍時,對非靶昆蟲均未出現可見的生長抑制。另外,Bt蛋白對有益昆蟲如蜜蜂、瓢蟲等都無毒性。
(二)轉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轉基因植物安全性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合組織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則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如轉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及其產品與田間感染病毒的植物生產的產品都帶有外殼蛋白,這類產品應該認為是安全的。若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不存在實質等同性,則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進行實質等同性評價時,一般需要考慮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有毒物質。必須確保轉入外源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畜無毒。如轉Bt殺蟲基因玉米除含有Bt殺蟲蛋白外,與傳統玉米在營養物質含量等方面具有實質等同性。要評價它作為飼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則應集中研究Bt蛋白對人畜的安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實驗數據證明Bt蛋白只對少數目標昆蟲有毒,對人畜絕對安全。
過敏源。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著許多過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將控制過敏源形成的基因轉入新的植物中,則會對過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轉入過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如美國有人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轉入大豆,雖然使大豆的含硫氨基酸增加,但也未獲批准進入商品化生產。另外還要考慮營養物質和抗營養因子的含量等。
三、國內外轉基因植物的
安全性評價概況
(一)國外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已制定了各自對轉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規,負責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和監控。如美國是在原有聯邦法律的基礎上增加轉基因生物的內容,分別由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環保署及聯邦食品和葯物局負責環境和食品兩個方面的安全性評價和審批。由於各國在法規和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特別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尚未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一些國際組織如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在近年來都組織和召開了多次專家會議,積極組織國際間的協調,試圖建立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夠接受的生物技術產業統一管理標准和程序。但由於存在許多爭議,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條文。
總體來說,美國和加拿大對轉基因植物的管理較為寬松。美國在2000年種植的轉基因作物面積3030萬公頃,占當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70%。若再加上加拿大和阿根廷,這三國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佔全世界的98%。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國家。從研究水平上來說,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法國、德國等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都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開發出一批可用於生產的轉基因作物。但直到現在,歐洲作為商品種植的轉基因作物還很少。歐洲的消費者很難接受轉基因食品。
(二)我國轉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評價
國家科委在1993年12月發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根據這一原則,農業部在1996年7月頒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按照本"實施辦法"的規定,農業部設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並成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負責全國農業生物遺傳工程體及其產品的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商品化生產的安全性評價。從1997年開始,農業部的安全委員會每年受理兩次申請。截止去年,農業部共受理了8批200多項申請,批准轉Bt基因抗蟲棉,反義RNA技術延熟番茄、改變花色的矮牽牛、抗病毒的甜椒和番茄的商品化生產。
⑩ 豬場生物安全最重要,那生物安全到底該怎麼做好呢
內部生物安全,豬群單向流動,批次化或者全進全出模式,消毒計劃,舍內舍外消毒流程,不同人員的工作服顏色標識,便於區分,防止交叉,豬舍單元式在圈舍建設上也要讓豬舍設計符合豬的生長發育,比如說圈舍地面要有一定的斜度,容易清掃避免糞便長期的停留。而且圈舍要有一定的通風口,能夠及時換氣,保持清潔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