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課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生物課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發布時間:2022-08-18 12:09:43

『壹』 高中生物究竟應該如何備課

一、備課的一般性問題
一是備課標。因為課標是備課的依據,課標也是考核的依據。應該改變只看教材不看課標的不好的習慣。
二是備教材。教材是師生進行共同進行學習的平台,各個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樣,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可以參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長處。
三是備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經驗。因為教學總是在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上來構建的。但弄清學生的認知規律需要教學經驗,教學經驗越長,越容易弄清楚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藉以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就平常而言,在日常的教學中間,應該和學生平等親切地交流,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學生。
四是備課程資源。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重要的平台,特別是新課程要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應該有更充足的課程資源,方便學生的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
五是備教師自己。也就是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一個好教師要有精湛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所以不斷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二、教師的備課遵循的程序、整體思路和流程
一是把教學目標弄清楚。
二是要備教學的程序,或者說流程,程序最重要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是新課程的備課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必要的地方給學生留有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或者說,一定要有學生活動。
四是要考慮教學媒體的使用,不應太繁復使用媒體,也不要迷信現代教育媒體,應該把傳統的和現代的媒體結合起來使用,各取其長。
五是要把形成性評價進入備課內容中。
三、生物教師備課的具體要求
1、先參照課標、教材形成自己的設想,教參都不必先看,更不說先參考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了,這聽來有點狂妄,但沒有自信是成不了材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自己為主再吸收消化別人的經驗,這樣成長得更快,也更會富有創造性。
2、新的高中生物教材由於強調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特別是時代性,就要反映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又不能丟掉經典的基礎的東西,呈現在老師面前就感到又寬又深。生物教師要適應這個情況,更要加強學習,,更要強調教師專業化成長。
3、善於利用生物備課資源。絕大多數版本的教材都有教師參考用書,有些還附有探究和實驗的光碟。高中生物老師手中總要有幾本較好、較新的普通生物學,也要有幾本同相應學習模塊有關的科普性讀物,這類讀物一般易懂生動,對教學方法也會有啟迪。還有一些網路資源,網路資源很豐富但是要注意選擇鑒別,以免帶進課堂不實的錯誤的東西。
4、利用新教材中圖像、圖表形式。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圖像圖表,這是為了更適於學生學習,引起他們的興趣。按圖索驥,總比讀文字有趣吧。那麼如何使用好呢?圖上能懂的東西,可以讓學生讀圖。而且要讀得細致,教材上有很多處就是讓學生看圖再分組討論
總之,教學不要一概而言,不是千篇一律一樣的要求。新教師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教學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貳』 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新課程對教師角色能力和權力的重新做出新的要求和定位。我們每一個人對「教材問題」都形成了個人的理解,今天的探討,會使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呈現出新的活力,使我們教育實踐朝著更廣闊、更加明朗的道路邁進。 一線教師,究竟該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尊重教材. 課改以來,老師們不再將教材看作神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許多教師心中。但凡上公開課、展示課或者競賽課,很多老師不是考慮如何去鑽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而將重點放在如何去改編教材,如何創設自以為更好的情境,認為用教材中的情境就不能體現新意,就不能發揮創造性,就會步人俗套。 對教材作適當改編,這是新課改賦予教師的權利.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為原型,創設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特級老師沈重予曾說過:「教材是執行課程標准與體現課改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線教師智慧的結晶,粗線條的閱讀肯定是不行的。」沒有走進教材就隨意臆斷,輕率地改動教材,就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了。 二要讀懂教材. 讀懂教材——重視教參 教參,即《教師教學用書》,是課堂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如果說讀課文,是與作者對話,那麼讀教參就是與編者對話。與作者對話是基礎,與編者對話是提升,與學生對話是目的,缺一不可。然而,現在的教師由於有大量的教案可以參考往往忽視了教參的存在。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的做法。有的教師為圖方便、快捷,草草的瀏覽教材之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讀各種教案上。其結果是只能領會其形式上的表面而不能全面掌握知識的內在精髓。只有認真研讀教參才能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新教材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作為教師。要把它研讀透.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教師要讀「透」教材。從一個小節、一個單元、一冊再到全套教材都要去讀,讀文本,讀教參,讀專家的分析,讀同行的思考。讀「厚」教材,不僅讀本學科,更要跨學科綜合閱讀;不僅讀文字,更要讀學生、讀生活、讀社會,讀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讀「活」教材,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那麼如何具體地讀活一節教材?
(1)讀懂問題情境;(例如:課例中的例題、試一試等等)
(3)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
(4)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
(5)讀懂教材的旁註、留白。
三要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不是最終歸宿。 教材的編寫只能最大程度地適應不同地區學習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本身也是教材編寫的要求。因而,把教材轉化為學材,理所當然要靠教師的創造。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加上對於地域文化、城鄉差異、社會背景等因素 的全盤考慮,對於教材作出相應的二度開發,進而在課堂中經過加工過渡生成師生的對話、互動,對教材實施動態層面上的再度加工,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服務. 當然,教材的組織要在學生的已知與未知間找到生長點,知識的整體與部分間找到聯結點,使學生既能「摸著石頭過河」,又能「跳出井底看天」;展開過程則應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並提出新問題,使學習過程一波三折,充滿活力。 我個人以為,「尊重、理解、創造」不失為一種科學、辯證的教材觀。

『叄』 你認為高中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變化在哪幾個方面你在教學中是如何把握這些變化的,可以舉例說明。

1 課程內容的變化

1.1 必修部分的變化

1.1.1 課程內容組成上的變化

新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拋棄學科體系,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生物科學的發展需要,對原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補和整合,精選出三個模塊,即生物1(分子與細胞)、生物2(遺傳與進化)、生物3(穩態與環境)。

1.1.2 課程內容的具體變化

《分子與細胞》模塊整合了大綱教學內容中的「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及「生物的新陳代謝」三個章的內容,刪掉「生物的新陳代謝」一章中「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礦質營養」、「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和「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四節的內容,增加了「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研究影響光合速率的環境因素」、「探討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及「細胞膜系統結構功能」、「細胞的凋亡」等內容。

《遺傳與進化》模塊整合了原大綱教學內容「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及「生物的進化」三章內容。刪掉第五章中「生殖的類型」和「個體發育」兩部分,增加「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討人類遺傳病的監測」、「關注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等內容。

《穩態與環境》模塊整合了大綱教學內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動的調節」、「生物與環境」與「人與生物圈」三章內容。刪掉「生物圈穩態」中部分內容,及「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生態因素」等內容。增加了「探索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選修本「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等內容。

在三個必修模塊中保留了原來必修部分十二個實驗中的七個,補充十五個,合計有22個實驗,此外,在《課標》活動建議部分還增加了八個搜集資料活動、六個調查活動及一個參觀活動、一個學生討論活動。

1.2 選修部分的變化

三個選修模塊除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和發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數的內容來自原大綱教學內容的選修部分,其餘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全新的。選修模塊共有14個實驗,除「DNA粗提取和鑒定」這個實驗外,其餘13個實驗全部集中在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都是全新的內容。

1.3變化的特點

新課程內容變化的特點是內容多而新,實驗內容及其他活動多,體現生物科學的時代性和實踐性,注重生活性,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 課堂教學的難點

2.1 課堂教學的組織

2.1.1 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觀念要求教學要給所有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學習機會 ,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面對知識基礎差異的學生,特別是選修課上的學生,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體現向全體學生呢?有專家提出如下建議:1、精心設計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2、課堂提問及練習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全面性;3、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4、布置給學生的作業要根據難易程度分級編組。雖然有專家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上仍不乏難度。

2.1.2 探究性活動

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又是一個探究過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標准》建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指導。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是一門嶄新的教學藝術,他不僅涉及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還涉及組織、引導、指導等方面的技術,如何進行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既完成大量教學內容,又騰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將是探究性學習教學組織的難點所在。對於時間問題,有專家建議:1、把完整的探究活動和局部探究活動相結合;2、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相結合。對於探究性活動的組織,《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詳見《課標》實施建議部分),但建議歸建議,具體操作上仍是困難很大。

2.2 教學內容的處理

課程標準是根本,教材是在《課標》基礎上再創造的結果,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所有學生。同樣,我們所選用的教材(人教版)雖然對現行教材有一定的繼承性,但畢竟有不少變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動過程不一定都適應我們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課標》及學生情況對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取捨。

另外,由於高中教學都要面對高考,因而,如何取捨教材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顯然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2.3 實驗課的開課率和效率

新課程的實驗課比重明顯增大,實驗內容新,完成實驗所需的條件較高。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有些實驗內容在短時間內還沒法開課,特別是選修1的實驗,比如DNA擴增需要DNA擴增儀,這得在實驗室建設逐漸完善之後才能開課。

新課程的學生實驗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為主的技能性實驗,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類是以檢驗已知的事實、概念或原理的真實性為主的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及復原、觀察有絲分裂等;第三類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識和接受科學方法訓練為主的探究性實驗,如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每一類實驗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驗證性的實驗的基本程序是確定論題、獲得論據、進行論證;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因而每一類實驗活動的完成各有難度,如第一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學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上,每二類實驗除操作上難度外,論證過程的教學也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第三類實驗主要難度在於組織上。顯然,要上好實驗課,不僅需要教師有較好的實驗操作技術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組織能力。這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4 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評價

在《標准》所倡導的改革中,教學評價改革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鑒於傳統評價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情感、態度等缺點,《標准》對課堂評價提出如下建議:1、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卡;2、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採取不同的評價策略;3、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4、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5、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評價建議中,除對紙筆測驗進行適當改革及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進行評價外,其餘評價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實驗內容多、難度大、教材量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安排時間有機地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之一。

2.5 選修模塊的選修率及課堂效率

影響選修模塊選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塊教學對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影響(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認同程度)、學生對選修模塊興趣程度、選修模塊實驗開課率、學生對選修模塊教學認同度、學科選修廣告的的煽動性、其它學科選修模塊影響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這些因素中,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與物理、化學相比,同樣做為實驗科學,生物實驗設備不足、實驗教學資源緊缺、高考對實驗教學的沖擊,以及因而產生的對實驗教學的長期忽視導致的學科教師實驗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將嚴重影響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影響選修模塊選修率。

與大綱選修部分教學內容相比,新課程選修模塊的內容新、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對於選修模塊的教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短時間內一個教師要適應三個選修模塊的教學,困難很大。對此,有學者建議先嘗試教師分工,一個人上一個模塊;但若選課人數不平衡也可一個模塊由多個教師來上,或外聘部分教師授課。即便如此,每位教師仍應加強培訓學習,以勝任選修模塊教學。

『肆』 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品德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是師生課程生活的指揮棒,不是指令性課程範式下的產物,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範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適當重組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的板塊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整合。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之活動主題三《法律保護你我他》。
另一位老師則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把能整合的話題內容整合在一起。教師從新買的衣服出現了質量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貨,接著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互相交流,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他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流程非常清晰,雖然沒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識一一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開設模擬法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同時,教師還注重了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要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現代社會通訊和媒體非常先進,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見識是比較廣的,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可見,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校班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品德課程強調以主題活動等實踐形態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校班實際,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去環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世界真奇妙五個活動主題。這五個活動主題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我先組織學生完成第一個活動主題,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關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個主題內容的學習,均以旅遊日記的形式呈現。我便根據本班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個性強、富有表現力、有競爭意識等,將全班學生分為美洲組非洲組歐洲組三大組去比賽。組織學生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由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資料及設計問題答辯和貼近主題式的才藝表演等,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准備。課堂上,我採用一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其他組提問,教師只在關鍵處、困惑處給予點撥引導。這樣,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有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各自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內容,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活動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辨,他們擁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匯報、交流、質疑、釋疑等綜合表現來相互評價,綜合評定,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興致很高,而且收獲的不僅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這也能體現品德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覺,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前,要准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的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三、結合本地實際 ,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准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是本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途徑,為了能更好地符合學生和本地的情況,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做適當增減,況且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都知道,我國城鄉差別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教材難以完全兼顧北方和南方、城鄉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風情》之活動主題一《我喜歡過年》,講的是如何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同樣的春節,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北方人春節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趕廟會等,而我們海南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公仔戲、舞龍、調聲、吃年糕等,教師還可適當補充海口萬春會、府城換花節、文昌糖糕、用魚祭祀等名俗習慣簡介,引發學生對自己在城裡或在鄉村分別是如何過年的情景的回憶,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基於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取了本地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及與教材主題相聯系的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中得到真切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但並非唯一。教師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運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和學生由此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用教材教,要結合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動態,激活教材,舍取補充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對學生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鮮活起來。

『伍』 如何在生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淺議在生物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者:裴燕燕
一、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活思維
科學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的眼神,手勢、姿態、幽默等能夠為創新思維發展提供充足養分,肥沃的土壤。
例如:微笑能緩解人際關系的緊張狀況,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翹拇指、點頭,表示你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一種肯定。學生看到教師對自已點頭,常常會受寵若驚,對老師倍感親切,對自己充滿信心;專心聽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是尊重信任學生的表現;講幽默故事或幽默式語言,讓學生多笑一笑,可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穿插學生熟悉的歌曲,易接近學生,引起共鳴;恰到好處地運用俗語民謠,易於理解和接受等等。這樣的生物課,教師的語言顯得生動多彩,生動有趣,靈活多變。增加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奮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興趣,也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起思維浪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精心設計問題,掌握發問技巧,能夠使創造性思維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問,多問促多知的認知規律,採用各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培養其創新思維。
如在學習完蒸騰作用的基本原理後,啟發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為什麼植物在高溫炎熱的夏天不易被曬死?為什麼大樹底下好乘涼?為什麼說植樹造林能調節氣候?高大樹木頂端所需要水分和無機鹽是怎麼來的?然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互相啟發,破疑解難,這時有的學生提出:森林附近經常下雨是什麼原因?對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揚和肯定的同時,提出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尋求答案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其思維的創新,在質疑問題中迸發出了思維的浪花。
三、故事導思,深化思維
托你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化學生的思維。」故事導學,可以化枯燥為生動,從故事中提練出一系列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鮮活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講遺傳病時,給學生講了這樣的故事——「月亮兒女」之跡: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林縈伊斯島。島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這樣的怪癖:喜歡月亮,害怕陽光。一到皎潔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在沙灘上唱歌跳舞,心情歡樂。居民皮膚雪白,頭發白色或淡黃色,眼睛的虹膜粉紅色,怕陽光,視力也差。「月亮兒女」由此得名。「月亮兒女」之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才搞清楚,原來島上居民幾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際,我話鋒一轉,問道: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膚是雪白的?為何白化病患者那樣害怕陽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麼?白化病屬於隱性遺傳,普通人群中白化病患者很少,為什麼島上居民幾乎都是白化病患者?此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討論熱烈。通過激疑、思考、爭議、答案油然而生:因為小島幾乎與世隔絕,人口少,居民都是近新婚配,造成白化基因的代代相傳、累積,因而患白化病的機會就大,以致全島居民基本都是白化病患者。這樣利用故事導思,讓學生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知識的理解。
四、通過聯想,創設發散性思維的氛圍
研究表明,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教學中對於學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時的加以表揚,如在講「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時,有個學生就提出了如果將人體內有害的基因切除換上健康的基因,這樣就不會有遺傳病了。當時,有些學生覺得好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課堂上對這種想法給予了表揚,肯定了這位學生的想法,同時也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從而使更多的學生敢於對各種問題從不同角度加以思考。又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遺傳工程」這段短文時可抓住克隆技術這個概念,由點到面地進行電撥,克隆技術可消除遺傳疾病;可製造人的各種器官,可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可實現動植物的車間化生產等等。使學生想的更多,想得更遠。再如,當看到根的結構掛圖時,可以聯想到莖的結構,甚至會想到白菜的花和蘿卜的花;當看到人身體上的血管時,就會想到植物的導管和篩管;當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時,立即會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能量)。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五、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開展生物學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在實驗中去實踐、動手和思維,這不僅能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得到培養和發展,還能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展思維能力。
生物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不能等同於課外教學,而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要給學生以更多想像空間。讓其自由發揮。例如,很多學生喜歡用手去碰含羞草,都知道它的葉子在手碰後會合攏,有的學生會問這是為什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解答:這種現象是生物的應激性。學生又問:為什麼其它的植物的葉子沒有這種現象呢?其實高等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不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不同器官在不同的時間都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運動,根的趨水性、趨肥性等。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提出的問題,由於不受課堂教學時間的約束,所提的問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這說明生物課外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彌補了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在生物教學時,不斷發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善於引導,著意培養,那麼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陸』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你是如何利用教學資源的

我曾經的關於此的一篇論文,你參考下吧
談初中生物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關鍵詞:生物學 教學資源 開發 應用

文章前言:在教育資源共享已成為事實的今天,新課堂不應整齊劃一。教師應該更注重根據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質,開發利用自己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班級文化和教師特質潛藏的隱形資源,這是形成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課堂!
課程資源是指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從其存在方式來看,可以分為直接應用於教育教學活動的物化的顯形資源,以及以潛在方式對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的非物化的隱形資源。對於生物教學,顯形的課程資源涵蓋了形形色色物化教具、物化教學條件。隱形課程資源包含了非物化的學習氛圍、學習方式和教師特質等等。
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寬學習、應用領域,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於是,老師們紛紛行動起來,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性的實施者,自由徜徉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之中。同時,因為校本課程研究的深入,合作意識的增強,資源共享已成為事實。然而,先後聆聽了三節同一內容的課,高度的同一性引起了我的深思。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學》中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節。該節內容為遺傳學的入門課,通過學習,要求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遺傳變異現象,理解遺傳、變異、性狀、相對性狀概念,激發進一步探究慾望。
學習「遺傳」概念時,老師展示某家庭照片,要求學生猜一猜圖片中人的關系,並列舉緣由,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熱情。
學習性狀時,老師先展示圖片,引導觀察,要求學生說出「西紅柿的紅色與黃色」是相對性狀,並推測「性狀」概念,避免了直接灌輸。
調查自己性狀活動時,利用課本資源和教參資源,按教參活動安排,調查並展示人體較易識別的八項性狀。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展示。組織活動時,老師先要求學生猜一猜,看班上有無八項性狀均相同的同學,學生帶著猜想進行展示。活動末,老師提示學生認證自己的猜想,說明世上沒有性狀相同的人。經過自身活動檢驗,對這觀點,學生一致持認同態度。
當學習「相對性狀」時,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概念、圖片示例,然後開展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2分鍾內看哪一組搶得更多機會,例舉相對性狀。活動組織安排有序,有裁判、記分員、記時員,學生很活躍。
無疑,因為教育教學理念的改變,老師們的課堂都逐漸變得鮮活了。在教學設計中,大家都比以往更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經驗和學生生活,關注活動,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更注意開發利於學生學習的各種資源,所以每節課都可以感受到勃勃生機,新課改的理念和目標都可以得到實現。但是,資源共享、校本研究是不是要求教師課堂設計和實施高度趨同?集體智慧可以廣開思路,使教師群體素質迅速提高。可我總覺得新課堂不應整齊劃一,在大框架一致的基礎上,更應該研究本班學生的特色,研究老師自身的教育風格,根據不同班別學生的特點,依據教師最擅長的方式,設計出更適合學生適合教師自己的教學方案。新課改的課堂比以往更希望彰顯個性,激發澎湃的課堂生命。
自己同樣也要上這一內容,我還有必要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嗎?應該開發哪些方向的資源?資源如何與我與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整合?這使我深思。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因此,隨著時間、地點、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改變,資源就可以不同。開發課程資源應是教師不可停歇的任務。
哪些方向的資源最值得、最需要開發呢?課程資源是為學生服務的,開發出來的所有的課程資源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學生身上。顯形資源看得見摸得著,對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具有共性,辦學條件相當的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老師均可以共享通用。而隱形資源更多的是不同環境、不同學生、不同教師的特殊性體現,更容易落實到具體學生身上,以形成特色教育。隱形資源開發與整合更可以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形成教與學的風格。因此,隱形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是可為且更需為之事。
基於上述思考,我實踐了如下教學過程,下面是同一節課的課堂片段實錄:
教師:我們相處已一年多了,下面想請位同學起來描述我們在座的一位同學的特徵,看大家是否能猜出說的是誰。
學生:這朋友是女的,個子比較高,有點胖,臉圓,眼睛大大的,嘴唇小巧,很性感,很有大姐大風范……(老師隨手板書關鍵詞)
學生:這是李文!
教師:李文請起。你認同朋友對你的描述嗎?
學生:(很開心地)認同!
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要求描述。
學生:這是一位男的,個子中等,有點駝背,為人豪爽,是個左撇子……(板書關鍵詞)
學生:這一定是我!(學生得意地站起來,驕傲中有些羞澀,下意識地把脊樑骨挺直。)
部分學生仍在嚷著要起來描述。
教師:(指黑板關鍵詞)你知道大家描述的這些特徵在遺傳學中稱為什麼?這一概念還包含什麼意思?
學生隨即建立性狀概念。
(這個班同學關系十分融洽,班風很正。我未用漫畫引入,而是利用班級人際關系特點,從學生最熟悉的資源走進學習,學生很快建構概念,並在認同與被認同過程中提升與人相處的親和力。這種班級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隨處可以復制的。而課本中的漫畫資源則留做檢測資源使用。)
利用課本和教參資源,我也進行了學生個人性狀調查與展示。在展示時,我與學生的對話如下:
教師:大家先猜猜,我們班上同學中,調查的十項性狀(另增兩項)有沒有完全相同的?
學生有的說有,有的說無。
最後,站著的只有發布信息者時,老師叫學生們評價自己的猜測,並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發。
教師:通過這一活動,你有什麼收獲和感想?
學生:人和人的性狀是有差異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珍惜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教師:確實,自己是唯一的,別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在珍愛自己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同樣珍惜他人,包括有明顯弱點的人,珍惜其他生命!
回顧自己的課堂,因為多了一點思考,感覺沒有模式化,能上出自己的特點,展示學生的精彩。自己的課程資源開發,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和信賴;所開發資源能順利整合於課堂,是仰仗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親密無間。由此,我深深體會到實施新課改時不能偷閑,共享的資源是寶,但資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成長,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質開發自己的教學資源,尤其是班級文化和教師特質潛藏的隱形資源,這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必須!
在新課改面前,在課程資源開發與整合方面,我還有太多太多的盲區。惟有思考、探索、總結、再思考,才能激發自己不斷提高。共同開發資源,尤其資源共享,已成為教師合作的重要方向,如何使共享資源為我所有為我所用,挖掘和提高自己的素質是根本之所在。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惟有不懈思索,不斷積淀不斷超越自己,課堂才會更有魅力,更精彩!

『柒』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論甚至有獨到的見解的思維。只要能發現不同於教材、不同於教師的解題和學習方法,只要能運用已知解決實際問題且有新穎性、新特性……,均屬於創造性思維范疇。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重視思維過程
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時,重視思維過程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其教學方法就在於讓學生顯示其思維過程。例如:「一對夫婦色覺正常,但他們的父母雙方都是色盲患者,問他們所生兒子中患色盲的機率是多少?」教師提問時,不是問這道題怎樣做,而是問你是怎樣想的。問「怎樣想」,人人都可以講,而且講出來都有一定的道理,這樣的提問,所有的學生都會顯示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講解的思維過程加以比較,從而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創造教學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中,重視思維過程的成功之處,就是讓所有學生搞清楚結果的來龍去脈。同時,為了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提問的設計中,還應重視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考查,比如追問「這個問題你怎樣想」、「你為什麼這樣想?」、「說說你的思考步驟」等。思路往往比結論更重要,因為只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教師還應注意學生智力活動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思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於那些簡捷巧妙、概括力強、有獨到見解的方法,應予以肯定和表揚,達到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目的。
二、強化思維訓練
在課堂創造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思維訓練途徑,以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廣闊性之目的。進行統攝思維訓練,運用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對一章或幾章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使知識成塊,那樣思維就會很清楚
三、生物學實驗的復習策略
生物學實驗的復習,是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環節。為此,提出如下復習策略與教師們交流。1、要將實驗內容融於構建的知識體系中高中生物學中的動手實驗和教材中提到的眾多實驗,是生物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復習實驗內容應以知識體系為基礎,並與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就是證明植物細胞是一個特殊的滲透系統,植物細胞的結構與滲透作用發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細胞和滲透作用的物理裝置是相似的,都具備了半透膜和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的條件。這正是我們復習水分代謝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復習中如有條件可再做此實驗,並研究、分析問題。
四、轉變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生物課程標准》倡導的三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初中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為生物學科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傳統教學的優點,摒棄其弊端,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師應是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動的。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要適度允許學生在成長中犯錯誤,因為問題學生將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教師要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進步。教師應重視用教材教、重視學生自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寬容,學會傾聽學生的訴說。如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個活動,正常情況下鼠婦會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光亮的地方鼠婦反而多。這有可能是鼠婦跑不動、時間太短或者假死等情況,不能說學生做錯,要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挖掘課程資源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認真學習《課標》,並按照《課標》的要求,全程備課,理解教材的設計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挖掘課程資源,彌補教輔材料的不足,這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要盡量動員學生一起來尋找課程資源,至少有以下好處:(1)小組分工,每個學生只負責一部分,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2)同齡人一起尋找課程資源,互相學習,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能力得到提高;(4)學生自找的材料范圍更廣,更切合實際,又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如上到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課雞卵(蛋)的結構時,課前我布置學生自帶雞卵(蛋),結果每個同學都帶來了,有的小組還帶來了鴨卵(蛋)等其他鳥卵,而且帶來的新鮮雞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這是教師到市場上統一采購不一定能夠達到的效果。
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概念,必要時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為課堂。如「探究螞蟻的行為」和「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這兩個活動,我們只有到周圍的林地、草坪和田間等室外環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實踐證明,室外活動使學生更留心周圍的自然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濃了。但一定要組織好,注意安全。
六、及時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活力源泉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課改後生物實驗活動更多。要讓學生喜歡上《生物學》這個學科,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特別是活動中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探索評價機制,及時評價,才能增進和保持生物學科課堂的活力。活動由於受教學時數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沒有。而且活動應張弛有度,應該回歸到可觀察、可評價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上來。及時評價還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可讓各活動組組長、科代表發揮更大的作用,設專門記錄本,記錄課堂活動和當場評價及違紀等情況,並與期末總評掛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及時評價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每一次評價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側重這一次任務的關鍵評價要素;(2)特別要關注沒有突出表現的學生;(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要與本學科教學目標相結合,宜粗不宜細,可點到為止,至少讓學生得到鼓勵。
七、教學反思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課改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倡粗線條的教學設計,後在課堂上隨機補充完成。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多關注學生的實際收獲,少關注課堂的完整性,但嚴禁拖課。所以每一堂課都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開闊,創新的火花隨時都可能迸發。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機智,課前先多預設幾種可能應對學生的實際反應。如北師大版《生物學活動手冊》八年級上冊活動「觀察雞卵的結構」討論3:判斷你所觀察的雞蛋能否孵出雛雞,說出理由。有一個學生的答案與眾不同:不能。因為這個雞蛋已經被我打破了。這個答案可能連教師都預想不到,學生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教師當然不能否認該答案的正確性。我們只能重新審視該題目的嚴密性。所以課改了,教師更要保持經常自我反思的好習慣,這是縮短生物學科教學理念和行為差距的有效途徑。
總之,教師應重新認識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的生物學課堂教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無固定模式可循,教師應本著「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態度來創新發展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內涵。

『捌』 如何有效的使用初中生物新教材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改變學生對生物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並在實踐中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可見尋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初中生物新課標的實施在中山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從事生物課堂教學五年來,我虛心學習先進經驗,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生物新課程標准,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古語雲親其師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一個老師就會認真聽他的課,對某一學科有了興趣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成為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現在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學生認為生物學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視。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始開設的學科,要引導學生重視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熱愛學習、樂於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象、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功夫,設置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開學的第一節生物課我並不急於上新課,而是帶學生到生物實驗室,參觀裡面的各種生物標本和以前的學生自製的葉脈書簽等。通過觀察這些他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從而達到激發他們對生物學感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二、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體備課是精心准備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重要途徑,通常按以下四個階段進行集體備課:一)、集中備課。(1)引領:由備課中心發言人在教研活動會上以說課的形成發言。說教材、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件准備、習題精選、教學理論等。(2)合作:討論發言人的內容。(3)交流:由個人代表或小組代表發言交流。(4)整合:由備課組長整合大家意見,小結備課情況。二)、實施教學方案。統一時間組織本備課組教師聽課,觀察。讓研究課真正回歸到**常教學中來。三)、教學反思。執教教師執教後對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四)、形成新教案。由於生物教師一般都是任多個班的教學,因此同一教案多層次,多次上課。多次教學反思,反復討論。結合不同班級的實情,最終討論定稿。把上次研究積累的經驗作為下一次實踐的起點。長期以往,實現螺旋式上升。

閱讀全文

與生物課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