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進行真菌的微生物學診斷

如何進行真菌的微生物學診斷

發布時間:2022-08-10 15:13:41

『壹』 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

肺部真菌感染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診斷根據侵襲性肺真菌病分級(3級)診斷標准,分為確診、臨床診斷、擬診。確診只需具備組織學或無菌體液檢測確定的微生物學證據(塗片和培養),不涉及宿主因素。臨床診斷需綜合考慮宿主因素、臨床特徵、微生物學證據3部分。擬診是符合宿主因素、臨床特徵,缺乏微生物學證據者。免疫學檢測血清中細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抗原檢測(G試驗)、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檢測(GM試驗)陽性有重要的輔助診斷價值。以下介紹幾種常見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
1.肺念珠菌病
見於粒細胞缺乏、中心靜脈留置導管、腹部大手術、激素和抗生素治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高危人群。臨床症狀有不能解釋的持續發熱、呼吸道症狀,但體征輕微。咳嗽,甚至劇咳,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濃痰。血型播散型常出現迅速進展的循環和呼吸衰竭。X線呈支氣管肺炎改變或片狀浸潤或融合,可有空洞形成。下呼吸道分泌物、肺組織、胸水、血直接塗片或培養出念珠菌即可確診。痰液直接塗片或培養出念珠菌並不能診斷為真菌病,因有10%~20%的正常人痰中可找到白色念珠菌,若3%雙氧水含漱3次從深部咳出的痰(合格痰)連續≥2次培養出同一菌種的念珠菌則有診斷參考價值。血培養念珠菌陽性是念珠菌菌血症可靠的診斷證據。部分患者G試驗陽性(需除外假陽性),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參考。
2.肺麴黴病
臨床表現復雜,常見3種類型:過敏性支氣管肺麴黴病(多見過敏體質)、麴黴球(最常見症狀是咯血)和侵襲性肺麴黴病(為粒細胞缺乏或接受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能解釋的發熱、乾咳、胸痛,咯血等)。過敏性支氣管肺麴黴病診斷標准包括:
(1)反復哮喘樣發作;
(2)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高≥1X109/L;
(3)X線一過性或遊走性肺部浸潤;
(4)血清總IgE濃度≥1000mg/ml;
(5)麴黴抗原皮試陽性;
(6)血清沉澱素抗體陽性;
(7)特異性抗麴黴IgE和IgG滴度升高;
(8)中央囊狀支氣管擴張。
肺麴黴球根據影像學特徵可作出臨床診斷,但需與其他真菌球、錯構瘤、肺癌、棘球蚴囊腫、肺膿腫相鑒別。確診需病原學和組織病理學。肺麴黴球CT特徵為肺空洞或胸膜腔內圓形緻密陰影,其邊緣有透光暈影。若空腔較大,尚可見球形陰影有蒂與洞壁相連,形如鍾擺,球形陰影可隨體位變化而改變形態。如果空洞較小,球形病灶填充了大部分空腔,其暈影很小,僅呈一狹長的半月形透亮帶。侵襲性肺麴黴病CT特徵:早期為炎症陰影,周圍呈現薄霧狀滲出(「暈輪征」),隨後炎症病灶出現氣腔實變,可見支氣管充氣征,再後可見病灶呈現半月形透光區(「空氣半月征」),進一步可變為完整的壞死空洞。其診斷採用上述提到的3級診斷標准。GM試驗陽性提供重要參考。
3.肺隱球菌病
隱球菌中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是新生隱球菌及其變種(目前至少有9種)。臨床症狀和體征:從無症狀到急性肺炎表現,差異甚大,無特異性,合並腦膜炎者可有頭痛、頭暈、嘔吐等腦膜刺激征。
影像學表現:結節或團塊狀陰影較為常見,佔40%~60%,單發或多發,見於一側或雙側肺野,常位於胸膜下,大小不一,直徑1~10cm,邊緣光整,也可表現為模糊或有小毛刺。常有空洞形成洞壁比較光滑,早期可在呈現結節性密度影中有均勻一致、非常規整的低密度區。結節或團塊伴光整的低密度壞死或空洞對肺隱球菌肺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呈多發性時,此種徵象多見於免疫機制健全的患者;肺實質浸潤佔20%~40%,單側或雙側,與其他病原體肺炎難以區別,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彌漫性粟粒狀陰影或肺間質性病變比較少見,可發生在AIDS患者;胸腔積液較少見,一旦出現,抽取積液進行病原體檢查有重要診斷意義。
病原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①痰和下呼吸道采樣培養陽性率不高,特異性低,但在AIDS或其他免疫抑制患者仍有參考價值。②抗原檢測:多糖抗原檢測隱球菌莢膜特異性高。肺隱球菌病患者血清抗原檢測陽性率<40%,因此提倡應用BALF和胸腔積液送檢。③組織病理學檢查:凡有條件者應採用經皮或經支氣管肺活檢,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在肉芽腫或膠凍樣病灶見到典型的有莢膜、窄頸、芽生但無菌絲的酵母型菌,有確診意義。在無宿主因素而影像學提示本病可能時盡可能通過經皮或經支氣管肺活檢確診,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4.肺孢子菌肺炎
本病絕大多數見於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原因的細胞免疫抑制患者。發熱、乾咳和漸進性呼吸困難、低氧血症是本病主要臨床症狀。即使肺內出現大片炎症改變,但體征很少。影像學上早期呈彌漫性肺泡和間質浸潤性陰影,迅速融合而成為廣泛肺實變,可見支氣管充氣征。一般不累及肺尖、肺底和肺外帶。如患者持續發熱>96小時,經積極的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具有肺部感染的症狀及體征: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或胸膜摩擦音等體征;影像學檢查可見除主要臨床特徵之外的新的非特異性肺部浸潤影需考慮該診斷。咳痰、導痰、支氣管肺泡灌洗標本或肺活檢標本仍是本病的基本診斷方法。

『貳』 病理分析時,如何進行微生物學檢查進行確診

摘要 對抗原物質進行分析

『叄』 細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包括哪些程序

細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包括哪些程序:
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微生物指標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常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如果含有超出一定數量的微生物,不僅會使食物變質、腐敗、失去營養價值,而且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產品:
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菌落總數、酵母和黴菌數量、綠膿桿菌、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阪崎腸桿菌、志賀氏菌、溶血性鏈球菌、商業無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無菌測試、微生物限量、腸道球菌數、下菌落總數等;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項目:
【常規項目】
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大腸桿菌、黴菌、酵母菌等;
【致病菌】
沙門氏菌、單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創傷弧菌、彎曲桿菌屬、阪崎腸桿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肉毒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孢桿菌、大腸埃希氏O157:H7/NM、致瀉大腸埃希 氏菌、溶藻弧菌等;
微生物菌種檢測
【其他】
軍團菌、乳酸菌、罐頭食品的商業無菌、腸桿菌科、嗜滲酵母、糞鏈球菌、糞大腸菌群、腸桿菌屬、厭氧菌落總數、厭氧亞硫酸鹽還原菌、需氧嗜溫菌芽孢、厭氧嗜溫菌芽孢、嗜熱嗜酸菌、嗜熱菌落總數、白色念珠菌等;
【實時PCR快速檢測】
沙門氏菌、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腸桿菌O157:H7/NM;
【抗菌性測試】
塑料製品,陶瓷,其他抗菌材質;
【葯典常規測試】
USP 62,Ch。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 GB 4789.2-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3-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4-2016 (不測血清分型)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 GB 4789.5-2012.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 4789.7-2013 (不測血清分型、神奈川試驗)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GB 4789.10-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β型溶血性鏈球菌檢驗 GB 4789.11-2014.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孢桿菌檢驗 GB 4789.14-2014.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黴菌和酵母計數 GB 4789.15-2016.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調味品檢驗 GB/T 4789.22-2003.

『肆』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或真菌的步驟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作為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細菌和真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必須藉助於一定的器械(顯微鏡),但是它們又是無處不在的。未了弄清楚它們的分布情況,特進行探究:

1、實驗中要選取五套培養皿進行實驗,一個做為對比,另外四個用來培養不同環境中的細菌,並且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培養,以便得出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2、實驗所使用的培養皿要經過高溫滅菌(讓學生想一想是為什麼),並且每一組的培養皿要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培養。也即是說要准備至少5套培養皿(每一個小組)。因為對比不同環境中的細菌與真菌的存在情況,是屬於單因素比較,所以除了采樣地點是變數外,進行微生物培養的條件等也要保持一致(溫度、濕度等)。

3、經過高溫處理後可以將培養皿上、培養基內混有的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殺死(經過嚴格的高溫滅菌的環境中是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存在的),這樣就排除了實驗外其他環境的污染。因此,在實驗前不要盲目的打開培養皿,以防止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養基上,實驗中用無菌棉棒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養基。也就是說在接種的時候要注意污染。

4、在不同的環境中細菌的分布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採集菌種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環境,做到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5、接種好的培養基要放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

(將對照組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培養,將另外四組放在四個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培養,以便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同時也可以思考我們在生活中用什麼方法來防止細菌和真菌的污染;尤其是醫院又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

6、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時,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要作好分工,以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與記錄。同時也便於小組成員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小組之間的討論。(分析細菌和真菌的生存環境,分布范圍,多少等等)。

『伍』 怎樣檢測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作為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細菌和真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必須藉助於一定的器械(顯微鏡),但是它們又是無處不在的.未了弄清楚它們的分布情況,特進行探究:
1、實驗中要選取五套培養皿進行實驗,一個做為對比,另外四個用來培養不同環境中的細菌,並且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培養,以便得出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2、實驗所使用的培養皿要經過高溫滅菌(讓學生想一想是為什麼),並且每一組的培養皿要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培養.也即是說要准備至少5套培養皿(每一個小組).因為對比不同環境中的細菌與真菌的存在情況,是屬於單因素比較,所以除了采樣地點是變數外,進行微生物培養的條件等也要保持一致(溫度、濕度等).
3、經過高溫處理後可以將培養皿上、培養基內混有的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殺死(經過嚴格的高溫滅菌的環境中是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存在的),這樣就排除了實驗外其他環境的污染.因此,在實驗前不要盲目的打開培養皿,以防止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養基上,實驗中用無菌棉棒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養基.也就是說在接種的時候要注意污染.
4、在不同的環境中細菌的分布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採集菌種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環境,做到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5、接種好的培養基要放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
(將對照組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培養,將另外四組放在四個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培養,以便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同時也可以思考我們在生活中用什麼方法來防止細菌和真菌的污染;尤其是醫院又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
6、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時,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要作好分工,以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與記錄.同時也便於小組成員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小組之間的討論.(分析細菌和真菌的生存環境,分布范圍,多少等等).

『陸』 如何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鑒定微生物細菌可以用對16srRNA測序比較,那真菌用什麼方法呢

聯合形態,18S,ITS,還有個別持家基因。有個同學他導師是海德 . 凱文,水生真菌的權威,就是這樣做的。需要幫忙可留言

『柒』 細菌真菌那些知識好少 還是不懂。。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衛生防病意識也在不斷加強。大多數人知道細菌可以導致疾病,並習慣用「有病菌」或「有細菌」來形容一個臟的環境或物品。那麼,真菌又是怎麼回事,是細菌的一種嗎?的確,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和細菌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們知道,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內都有細胞核。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和完整的細胞器,故又稱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菌僅有原始核結構,無核膜和核仁,細胞器很少,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屬於原生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有十萬多種,其中能引起人或動物感染的僅占極少部分,約300種。很多真菌對人類是有益的,如麵粉發酵,做醬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來發酵。工業上許多酶制劑、農業上的飼料發酵都離不開真菌。許多真菌還可食用,如蘑菇、銀耳、香菇、木耳等。真菌還是醫葯事業中的寶貴資源,有的可以用於生產抗生素和維生素以及酶類;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葯用於醫治疾病,如中葯馬勃、茯苓、冬蟲夏草等。
真菌還可引起動、植物和人類的多種疾病,在人類主要有三種類型:①真菌感染;②變態反應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黴菌
亦稱「絲狀菌」。屬真菌。體呈絲狀,叢生,可產生多種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根霉、毛霉、麴黴和青黴等。黴菌可用以生產工業原料(檸檬酸、甲烯琥珀酸等),進行食品加工(釀造醬油等),製造抗菌素(如青黴素、灰黃黴素)和生產農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業原料和產品以及農林產品發霉變質。另有一小部分黴菌可引起人與動植物的病害,如頭癬、腳癬及番薯腐爛病等。

酵母菌
屬真菌。體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內有細胞核、液泡和顆粒體物質。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進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種類能產生子囊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種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發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產上常用的有麵包酵母、飼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纖維素供醫葯使用,也有用於石油發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屬酵母菌屬。細胞呈圓形、卵形或橢圓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發酵工業上,可用來發酵生產酒精或葯用酵母,也可通過菌體的綜合利用提取凝血質、麥角固醇、卵磷脂、輔酶甲與細胞色素丙等產品。

紅麴黴素(Monascuspurpureus)屬於囊菌綱,麴黴科。菌絲體紫紅色。無性生殖時,茵絲分枝頂端形成單獨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時,產生球形、橙紅色的閉囊果,內生含有八個子囊孢子的子囊。紅麴黴可制紅曲、釀制紅乳腐和生產糖化酶等。

假絲酵母(Candida)
一屬能形成假菌絲、不產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絲酵母能利用正烷烴為碳源進行石油發酵脫蠟,並產生有價值的產品。其中氧化正烷烴能力較強的假絲酵母多是解脂假絲酵母(C.lipolytica)或熱帶假絲酵母(C.tropicalis)。有些種類可用作飼料酵母;個別種類能引起人或動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
或亦稱「白色假絲酵母」。一種呈橢圓形、行出芽繁殖的假絲酵母。通常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腸道、上呼吸道等處,能引起鵝口瘡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黃麴黴(Aspergillusflavus)
半知菌類,黃麴黴群的一種常見腐生真菌。多見於發霉的糧食、糧食製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機物上。菌落生長較快,結構疏鬆,表面黃綠色,背面無色或略呈褐色。菌體由許多復雜的分枝菌絲構成。營養菌絲具有分隔;氣生菌絲的一部分形成長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產生燒瓶形或近球形的頂囊,囊的表面產生許多小梗(一般為雙層),小梗上著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頂囊、小梗和分生孢於合成孢子穗。可用於生產澱粉酶、蛋白酶和磷酸二酯酶等,也是釀造工業中的常見菌種。近年來,發現其中某些菌株會產生引起人、畜肝臟致癌的黃麴黴毒素。早在六世紀時,《齊民要術》中就有用「黃衣」、「黃蒸」兩種麥曲來制醬的記載,這兩種黃色的麥曲,主要由黃麴黴一類微生物產生的大量孢子和蛋白酶、澱粉酶所組成。

白地霉(Geotrichumcandim)
屬真菌。菌落平面擴散,組織輕軟,乳白色。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時,斷裂成圓柱狀的裂生抱子。菌體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8℃。常見於牛奶和各種乳製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醬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來製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抗生菌
亦稱「拮(頡)抗菌」。能抑制別種微生物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別種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產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線菌及若干真菌和細菌等。如鏈黴菌產生鏈黴素,青黴菌產生青黴素,多粘芽抱桿菌產生多粘菌素等。

假菌絲
某些酵母如假絲酵母經出芽繁殖後,子細胞結成長鏈,並有分枝,稱為假菌絲。細胞間連接處較為狹窄,如藕節狀,一般沒有隔膜。

抗菌素
亦稱「抗生素」。主要指微生物所產生的能抑制或殺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學物質,如青黴素、鏈黴素、金黴素、春雷霉累、慶大黴素等。從某些高等植物和動物組織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氯黴素和環絲氨酸,目前主要用化學合成方法進行生產。改變抗菌素的化學結構,可以獲得性能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黴素。在醫學上,廣泛地應用抗菌素以治療許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在畜牧獸醫學方面,不僅用來防治某些傳染病,有些抗菌素還可用以促進家禽、家畜的生長。在農林業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業上,則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劑。

病原性真菌

真菌(Fungus)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綱,具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它們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絕大多數對人有利,如釀酒 、制醬,發酵飼料,農田增肥,製造抗生素,生長蘑茹,食品加工及提供中草葯葯源(如靈芝、茯苓、冬蟲夏草等,都是真菌的產物或本身或利用真菌的作用所制備的)。對人類致病的真菌分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膚、毛發、指甲,為慢性,對治療有頑固性,但影響身體較小,後者可侵犯全身內臟,嚴重的可引起死亡。此外有些真菌寄生於糧食、飼料、食品中,能產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

第一節 病原性真菌概述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結構
真菌形態分單細胞和多細胞兩類;單細胞真菌主要為酵母和類酵母菌(如隱球菌、念珠菌)呈圓形或橢圓形。多細胞真菌由菌絲和孢子組成,菌絲分枝交織成團形成菌絲體(Mycelium),並長有各種孢子,這類真菌即一般稱為黴菌(Mold)。
真菌細胞結構比細菌復雜,細胞壁缺乏構成細菌胞壁的肽聚糖,其堅韌性,主要依賴於多聚N-乙醯基葡萄糖構成的甲殼質(Chitin)。並含葡聚糖,甘露聚糖及蛋白質,某些酵母菌還含類脂體。細胞內有較為典型的核結構和細胞器。
(二)培養特性
真菌能分泌酶使有機物降解成可溶性營養成分,吸收至細胞內進行新陳代謝。大多數真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沙保氏培養基 (Sabouraud's smedium 含4%葡萄糖 1.0%蛋白腖 pH4.0~6.0 ),22~28℃生長良好。大多於1~2周出現典型菌落。真菌菌落一般有三種類型。
1.酵母型菌落,為單細胞真菌的菌落,形態與一般細菌菌落相似,以出芽形式繁殖,如新型隱珠菌。
2.類酵母型菌落,外觀似酵母菌落,但可見伸入培養基中的假菌絲,它是由伸長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3.絲狀菌落,為多細胞真菌的菌落,由許多菌絲體組成。菌絲多數有隔分成多個細胞稱有隔菌絲,有的菌絲無隔,稱無隔菌絲。部分菌絲伸入培養基中吸收營養和水分,稱營養菌絲;另一部分菌絲向空間生長稱氣中菌絲,能產生孢子的氣中菌絲稱生殖菌絲。有些真菌的氣中菌絲形狀特殊,呈球拍狀、螺旋狀、鹿角狀等是各種皮膚絲狀菌鑒別的依據之一。絲狀菌落呈棉絮狀、絨球狀、粉末狀或石膏粉樣,在下面和背面可顯示各稱不同色素。
有些真菌在不同寄生環境和培養條件下出現兩種形態,稱二相性真菌,即在機體內或含血培養中37℃孵育,呈現酵母型菌落,而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室溫孵育,則形成絲狀菌落。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等。
病原性真菌大多以出芽,分枝和斷裂或形成無性孢子等無性生殖方式進行繁殖。近年發現不少病原性真菌除無性生殖外,具有性生殖階段,如孢子絲菌,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等。孢子含有性孢子和無性孢子兩類。有性孢子是通過不同細胞配合(質配或核配)後生長發育形態的。可分為卵孢子(o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擔子孢子(Basidiospoe)。無性孢子是病原性真菌傳播和延續後代的主要方式,無性孢子分葉狀孢子和分生孢子二個類別,葉狀孢子系從菌絲細胞直接形成的孢子,如芽生孢子(Blastosporne)、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及關節孢子(Arthrospore)。分生孢子由生殖菌絲末端分裂收縮而成,如大分生孢子(Marcroconidia)、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及孢子囊孢子(Sporagiospore)不同真菌產生不同形態的孢憶是鑒定真菌的依據之一。
(三)變異
真菌易發生變異,在人工培養基中多次傳代或孵育過久,可出現形態結構,菌落性狀,色素及毒力等改變,用不同的培養基或不同溫度培養真菌,其性狀都有改變。
(四)抵抗力
真菌對乾燥、陽光、紫外線及一般化學消毒劑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於陽光,紫外線及乾燥情況下大多數真菌可被殺死,且對2.5%碘酒,10%福爾馬林都敏感,一般可用福爾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間。對熱敏感,一般60℃1小時可殺死真菌菌絲和孢子。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性
真菌引起的疾病大致包括
1.真菌性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淺部真菌有親嗜表皮角質特性,侵犯皮膚、指甲及須發等組織,頑強繁殖,發生機械刺激損害,同時產生酶及酸等代謝產物,引起炎症反應和細胞病變。溶部真菌,可侵犯皮下,內臟及腦膜等處,引起慢性肉芽腫及壞死。
2.條件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內源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亦有外源性感染(如麴黴菌),此類感染與機體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及菌落失調有關,常發生於長期應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化療和放療的患者。
3.過敏性真菌病 系在各種過敏性或變態反性疾病中,由真菌性過敏原(如孢子抗原)引起過敏症,如哮喘,變態反應性肺泡炎和癬菌疹等。
4.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osis)真菌毒素已發現100多種,可侵害肝、腎、腦、中樞神經系統及造血組織。如黃麴黴素可引起肝臟變性,肝細胞壞死及肝硬化,並致肝癌。實驗證明,用含0.045PPM黃麴黴素飼料連續喂養小白鼠,豚鼠、家兔等可誘生肝癌,桔青黴素可損害腎小管,腎小球發生急性或慢性腎病。黃綠青黴素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包括神經組織變性,出血或功能障礙等。某些鐮刀菌素和黑葡萄穗素主要引起造血系統損害,發生造血組織壞死或造血機能障礙,引起白細胞減少症等。
(二)免疫性
1.非特異性免疫 人類對真菌感染有天然免疫力。包括皮膚分泌短鏈脂肪酸和乳酸的抗真菌作用,血液中轉鐵蛋白(Transferrin)擴散至皮膚角質層的抑真菌作用;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且許多真菌病受生理狀態影響,如嬰兒對念珠菌病易感,學齡前兒童易患頭癬。
2.特異性免疫 真菌感染中細胞免疫是機體排菌殺菌及復原的關鍵,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對加速表皮角化和皮屑形成,隨皮屑脫落,將真菌排除;以T細胞為主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引起免疫病理損傷能局限和消滅真菌,以終止感染;一般DTH反應強度與體內菌量呈反比,如DTH陰性則菌量增加,病情嚴重,而經治療又轉陽性,說明治療見效,預後良好。體液免疫對部分真菌感染有一定保護作用,如特異性抗體可阻止真菌轉為菌絲相以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率;抗白色念珠菌抗體與菌表面甘露醇蛋白質復合物結合,阻止本菌粘附宿主細胞;全身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盡管其遲發型變態反應陽性,或通過被動轉移致敏淋巴細胞,還必須同時輸入特異抗體才起保護作用。而DTH陰性者即使有抗體,不能引起保護作用,表明抗體須在具有良好的細胞免疫基礎的機體內才發生保護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一)直接檢查
是最簡單而重要方法,淺部感染真菌的病變標本如毛發、皮屑、甲屑置玻片上,滴加10%KOH,覆蓋玻片微熱熔化角質層,再將玻片壓緊,用吸水紙吸去周圍多餘鹼液,在顯微鏡下觀察,見皮屑甲屑中有菌絲,或毛發內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診斷為癬菌感染,但不能確定菌種。深部感染真菌標本如痰,腦脊液亦可做塗片用革蘭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負染色(隱球菌)觀察形態特徵。
(二)培養檢查
本法可確定菌種,輔助直接檢查不足,通常用沙保氏培養基(22~28℃),深部真菌可用血瓊脂或腦心葡萄糖血瓊脂37℃培養,或根據不同菌種運用不同培養基,如孢子絲菌可用胱氨酸血液葡萄糖瓊脂,必要時運用鑒別培養基和生化反應,同化試驗等進行鑒定。
(三)免疫學試驗
近年來有許多方法用於檢測深部感染真菌的抗體,作輔助診斷莢膜組織胞漿菌、念珠菌、麴黴菌。但系統性感染患者常因免疫功能降低不出現抗體;而且許多真菌間抗原性有交叉反應;有的產生抗體後維護時間較長,正常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陽性率,則必須結合臨床情況分析結果才能作出恰當的診斷。
由於上述檢測抗體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及深部真菌感染時,早期培養陽性率甚低,晚期則多於失去治療時機,因此用免疫學方法從血清或其他部位檢測真菌抗原,對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如乳膠凝集法檢測新型隱球菌病患者的莢膜多糖抗原,ELISA法檢測白色念珠菌感染者的甘露聚糖抗原及免疫熒光法檢測孢子絲菌病患者的可溶性抗原等,均為早期,快速、特異的診斷方法。
(四)動物試驗
其些真菌對實驗動物有致病性,如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可在小白鼠,豚鼠體內生長,白色念珠接種家兔小白鼠可發生腎臟膿腫致死。
四、防治原則
真菌感染尚無特異預防,主要注意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碘化物治療孢子絲菌病、毛黴菌病有一定療效。制黴素、灰黃黴素、克霉唑(三苯甲霉唑)等外用或內服過癬症和白色念珠菌病等有較好療效。近年服道5-氟胞嘧啶(5-FC)治療單細胞真菌感染療效顯著。二性黴素B可用於深部全身真菌感染。

淺部真菌
淺部真菌主要為皮膚絲狀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膚、毛發、指甲等角化組織引起癬症,又稱癬菌(Ringworm),分為三屬,共37個種。(表20-1)
癬症病灶可見有隔菌絲和關節孢子,菌絲深入角化組織內生成營養菌絲體,縱橫交織成網狀,孢子可排列成鏈狀或零散分布,在病發上可見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或毛干內排列成串(毛內型感染)。在沙保氏培養基孵育1~3周,可生成絲狀型菌落,產生各種孢子和菌絲。根據菌落形態與色澤,菌絲的構造與形態,大分生孢子的形態和小分生孢子的有無及排列形式等,可作為鑒別種屬的重要依據(見表20-2、圖20-1)。
表20-1 癬菌的種類及侵犯部位
屬 名
種數
侵犯部位

皮膚
指甲
毛皮

『捌』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玖』 微生物學的檢查方法是有哪些

微生物學檢查法

標本

因鼠疫傳染性極強,採集標本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根據病型採取淋巴結穿刺液、腫脹部位組織液、膿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動物屍體可取肝、脾、肺、病變淋巴結以及心血等。陳舊屍體取骨髓。將採集標本送至有嚴密防護措施的專門實驗室進行檢查,禁止在一般實驗室進行操作。

直接塗片鏡檢

除血液標本外,一般均需塗片或印片,乾燥後用甲醇固定,革蘭染色或呂氏美蘭染色,鏡檢。在不同材料中,菌體大小、形態有很大差異,除典型形態外,往往可見菌體呈多形態性,需加以注意。

分離培養與鑒定

血液標本需先置肉湯中進行增菌培養。分離培養一般選用血瓊脂平板,28攝氏度24小時後,可見較小的露滴狀菌落,繼續培養則菌落增大至1~2毫米,中央厚而緻密,周邊逐漸變薄。取可疑菌落進行塗片染色鏡檢,噬菌體裂解試驗,血清凝集試驗,特異熒光抗體染色等作出鑒訂。

血清學試驗

可用於檢查鼠疫耶爾森菌抗原或特異性抗體。敏感而特異的試驗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協同凝集試驗等。

檢測核酸

用DNA探針雜交方法或PCR技術檢測鼠疫耶爾森菌核酸,有助於鼠疫的診斷。PCR敏感性極高,蚤體內有10個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術檢出。

診斷檢查

診斷:取決於病人有接觸史及肺部受累表現,病因診斷取決於痰、血或淋巴結吸出物革蘭染色、培養,有條件的單位可作直接熒光素標記抗體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診斷。

『拾』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檢查基本程序是怎麼樣的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真菌的微生物學診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