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麻生明院士
首先給出正面評價,施老師毫無疑問是傑出年青科學家,博士師從麻生明老師,是麻老師最得意弟子之一,不到40拿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最近還剛拿到973一個大項目,做學術非常瘋狂,對學生和對自己都夠狠,究竟有多猛看學生成就就知道了。給李必傑師兄跪了,博士畢業時文章引用力壓一堆化學院
② 研究有機化學合成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的野依良治教授榮獲了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范特霍夫
③ 化學界的著名科學家有哪些,還有他們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學說
艾倫.G.麥克德爾米德
(Alan.G.MacDiarmid)1927年生於紐西蘭。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對有機導電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興趣始於1975年,當時白川英樹博士在東京技術研究所向他介紹了一種新型的聚乙炔。接下來,麥克德爾米德與白川英樹及艾倫?黑格爾(當時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系工作)的合作促成了有歷史意義的發現——某些有機聚合物具有金屬導電能力。這一發現打開了世界性的化學和物理方面研究的大門,這些研究主要是關於半導體和金屬性有機聚合物的化學、物質結構及導電能力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續到今日。
唐敖慶 男,江蘇宜興縣人,著名化學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譽國際的具有特色的中國理論化學派的創建人及主要代表者。50年代初提出計算復雜分子旋轉能量變化規律「勢能函數公式」,為從結構上改變物質性能提供了比較可靠依據;1955年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重視, 於195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頒發的自然科學三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與其研究集體合作出版《配位場理論(方法、英文版)》、《分子軌道圖式理論(中、英文版)》、《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量子化學》、《應用量子化學》、《約化密度矩陣引論》、《配位場理論方法補編(中、英文版)》、《微觀反應動態學》等8部學術專著。
④ 哪所大學的有機化學最牛
雖然我是北京化工的有機合成專業碩士生,但是依我看,最強的還應該是北大的化學系。
其實就我大學讀書這近六年來看,大學的學習生活主要還是看自己的努力,學校老師們教得大體上都差不多,主要還是靠自學。想想看,如果兩個小時內,老師們一下所講四五十頁的內容,如果不進行自學,誰又能一下接受得了呢?
本科的學習對學校的硬體設施要求能差些。但是研究生的學習對學校的硬體設施則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是有著深刻的體會:我們學校現在有些做有機合成的老師們所帶的研究生,大多數時間只能靠普通的方法來檢測新得到的產品,很少能進行NMR鑒定,而NMR在有機合成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對於你的問題:我想最好的答案還是這樣選擇:
如果你想讀本科的有機化學專業,能去北大讀書更好;如果不能,那麼其它985或者211的知名學校基本都差不多,不妨可以選我所在的北京化工大學的應用化學系(將來的研究生階段就會分出專門的有機化學專業了)。
如果你想讀研究生,那麼還是要到高層次的院校:北大、中科院化學所;天大、南開;至於蘭大,由於處在西北地區,現在貌似有些蕭索了。也可以選擇北京化工,不過前提可是要找到一個有資金項目的導師,那樣在哪所學校可以說都沒問題了。
不好意思,樓上的 shhhxjsh 所說的北大有機合成許家喜教授,他已經調到我們北京化工來工作了!呵呵。
⑤ 化學界最厲害的化學家
人類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公元前1500年從煉丹術開始,有了化學的影子,經過了幾代科學家前赴後繼的不謝努力,終於使化學這門學科得以確立,化學的發展離不開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小析姐總結出了十位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快來看看有你的偶像嗎。
第一位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出生於1743年8月26日,是法國貴族,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提出了元素的定義,命名了氧和氫,預測了硅,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這些劃時代的貢獻,足以讓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被人們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不幸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而死,實在可惜!
第二位 道爾頓
約翰·道爾頓,生於1766年9月6日的英國。近代原子理論的提出者。化學中的新時代是隨著原子論開始的。1808年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學說 。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辟了光輝前景。
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關於色盲的論文──曾經問世的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爾頓症。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1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第三位 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1834年2月7日,俄羅斯科學家,門捷列夫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今稱門捷列夫周期律。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第四位 波義耳
羅伯特·波義耳,生於1627—1691的英國,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The Sk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推翻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說,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
第五位 舍勒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生於1742年12月19日,是瑞典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人之一,同時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
舍勒正式發現氧氣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國的普利斯特列發現氧氣要早一年。舍勒著有《火與空氣》一書,介紹了製取氧氣的方法比較多,主要有:
(1)加熱氧化汞(Hg0);
(2)加熱硝石(KNO3);
(3)加熱高錳酸鉀 (KMnO4);
(4)加熱碳酸銀(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
舍勒1775年當選為瑞典科學院成員,他的工作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為化學事業奉獻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