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配平化學方程式【最小公倍數法】
最小公倍數法:
在配平化學方程式時,觀察反應前後出現」個數」較復雜的元素,先進行配平。先計算出反應前後該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數,用填化學式前面化學計量數的方法,對該原子進行配平,然後觀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個數,致使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元素種類與原子個數都相等。
我們選擇S 最小公倍數是3
1As2S3+--HNO3=3H2SO4+--H3AsO4+--NO
然後根據As是2個 所以 H3AsO4也是2
As2S3+--HNO3=3H2SO4+-2H3AsO4+--NO
後面H一共12個 硝酸12
As2S3+12HNO3=3H2SO4+-2H3AsO4+--NO
N 12個 所以NO 12
As2S3+-12HNO3=3H2SO4+-2H3AsO4+-12NO
⑵ 怎麼才能加快化學反應
在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中,如果把它們的分子激發到激發態,就會大大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使分子得到激發的辦法很多,如一些化學製品在某個生產環節就是採用特別的光源輻照來催化化學反應。加快某個化學反應過程的步伐,往往只需對分子的某個鍵「動手術」,也就是說,僅僅需要某一個波長的光波。但普通的光不「純凈」,有時不僅不起什麼好的作用,反而會成為有害的「光污染」。而激光的單色性非常好,全部光能量都集中在非常窄的波長間隔內,這樣就可以有選擇地打斷某條分子鍵,使它受到激發或者斷裂,同時又不影響其餘的分子鍵。所以用激光來催化化學反應比應用普通光更為有效。
⑶ 如何使用化學反應讓白紙上浮現字體
方法很多
1.和LS說的一樣
用澱粉液和碘水
2.用無色酚酞在白紙上寫字
干後噴灑鹼性溶液(如NaOH溶液、Na2CO3溶液、氨水)
會出現紅字
3.用醋在白紙上寫字,幹了會消失
用火一烤,就會顯現出黃色的的字
4.個人想法,不知可否成功
用Fe(OH)2懸濁液寫字
干後置於空氣中(加熱可能會較快)
一段時間後出現褐紅色字
[email protected]
⑷ 化學反應途徑數字模擬
在多相多組分化學反應途徑模擬平衡模型中,Reed和Spycher的模型(CHILLER)設計精巧,計算簡便,易於實現,適用性強,並成功地運用於地球化學的研究中(Li Zeqin et al.,1999;Lu C.et al.,1991;G.S.Plumlee et al.,1994a,1994b,1995;M.H.Reed 1983,1995;N.F.Spycher and M.H.Reed,1989)。
Reed和Spycher拚棄了Helgeson等人用反應進程的偏微分來描述體系的反應進程,從而在計算中避免了復雜的偏微分方程組求解,而是採用「滴定」法的方式,用質量作用方程和質量平衡方程來規定每一步反應的反應物和產物,實現了在計算機上做「實驗」,以數字模擬地球化學系統化學演化過程。
4.5.2.1 熱力學組分和次生物種
熱力學組分是用以表示多相多組分體系化學成分的一組組分,用離子,如H+,Cl-,
次生物種,是存在於體系中除組分物種以外的其他溶解類型。Nj表示其物種數。
4.5.2.2 同時方程及其解
(1)質量作用方程
當一個給定成分的多相多組分體系處於平衡狀態時,可用質量作用方程和質量守恆方程加以定量地描述。
對於第j個次生物種,有質量作用方程:
地球化學原理與應用
對於體系中的第k個礦物或氣體相有質量作用方程:
地球化學原理與應用
式中:Kj為由組分物種來表示的次生物種的方程的平衡常數;mi和γi為組分物種的摩爾濃度和活度系數;mj和γj為次生物種的摩爾濃度和活度系數;Kk是與固相和氣相有關的平衡常數。若為純固相和氣相,則ak=1。
(2)質量守恆方程
對各熱力學組分,可以寫出下式的質量守恆方程:
地球化學原理與應用
將(4.27)式代入(4.29)式則有
地球化學原理與應用
這樣由式(4.28)和式(4.30)就構成一套Ni+Nk個獨立線性方程組,可求解出Ni-1個未知的熱力學組分的摩爾濃度(mi)和nw(溶劑水的質量)和Nk個未知的礦物的質量。然後由式(4.27)可求出Nj個未知次生物種的摩爾濃度(mj)。所求出的這套組分和礦物相,又可作為反應物,進行新的滴定,如溫度下降(或上升),壓力下降(或上升),加入一定量的反應岩石、礦物、水及溶液等,循環往復即可模擬所研究體系的所有可能的化學反應途徑。
⑸ 智慧零售進入「化學反應」時代,如何讓流量變成銷量
從「新零售」開始到今天的智慧零售,大企業們幹得如火如荼,但是,多數零售企業尤其中小零售主並沒有享受到時代的紅利,反而因為跟不上步伐而被甩得更遠。
普通人在日常消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幾乎已經成為常態。
信息系統、數據平台只是簡單地上線,強行加塞到零售主原有傳統運營體系當中,沒有適應零售主業務的實際,也沒有從市場和消費者角度考慮互聯網運營的方方面面,本質上還是過去賣IT系統的老一套。
強行把一個額外的東西疊加到原本的體繫上,沒有任何融合,也更難說改進效率、促進業務發展。
⑹ 如何促進化學反應的進行
增加其中一種反應物的用量 使其充分反應 提高其產率
改變反應條件 使其充分反應 提高產率
將產物及時從反應堆中提取出來 是化學反應正向進行 提高其產率
增加接觸面積 是反應物得到充分接觸 使其達到完全反應的理想狀態 提到產率
⑺ 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技巧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技巧:
以書寫碳在高溫時跟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例,歸納步驟如下:
①根據反應的事實(該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氣體),在式子的左邊寫出反應物的化式,在式子的右邊寫出生成物的化學式。反應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種,就分別用加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反應物之間的「+」號表示「„„跟„„反應」,生成物之間的「+」號表示「„„跟„„」),並在式子左、右之間劃一條短線段。在這一步里,一定要注意把各種物質的化學式寫正確,否則,寫出的式子無意義!
C+Fe2O3──Fe+CO2
②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用配系數的方法,使左、右兩邊同一元素原子的個數相等(即配平),然後將短線段改為等號(等號表示「生成了„„」)。應當注意,配平時只能選擇適當的系數,不能改變化學式。
3C+2Fe2O3=4Fe+3CO2
③在等號或箭號上、下方註明反應條件,如點燃、通電、高溫、加熱(用「△」號表示)、催化劑等,同時,標明生成物中的氣體或沉澱產物的狀態。生成物是氣體的在其化學式的右邊加上「↑」號(反應物中如有氣體,則氣態生成物不再標「↑」符號);產物是沉澱的加「↓」號。
3C+2Fe2O34Fe+3CO2↑
概而言之,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必須要符合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不能憑空臆造。書寫程序一般是:寫好化學式—系數要配平—中間聯等號—條件要注清—生成氣體或沉澱,要用箭號來標明。
要寫好化學方程式,還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酸、鹼、鹽的溶解性表,金屬活動性順序和常見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以及書寫物質化學式的技能。
⑻ 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有效整合
一、究竟什麼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當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不是被動的融入,而是高層次的主動適應,它將帶來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變革,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師生之間關系的變革。不僅僅表現為策略或內容上的交叉、滲透、組合、綜合,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學習,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武裝教師的頭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
在開始的時候,對於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錯誤的認為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就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
大家知道,化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發明、創造一般是從化學實驗中獲得的,化學理論的建立也必須依靠實驗作佐證,化學實驗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化學原理、概念,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在微機上進行化學學科的學習,勢必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進行化學實驗,只能進行實驗模擬,在很大程度上,實驗模擬的可視性很好,但可信度卻很差。
基於以上的認識,在一段時間內,本人對於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存在抵觸情緒。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才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課程整合不僅僅是利用微機引導學生在互連網上學習,它囊括的內容相當廣泛,例如:早些時候常說的微機輔助課堂的教學等,既包括狹義上的網路學習,又包括廣義上的網路學習。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越來越密不可分,要摒棄傳統教育教學的弊端,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用嶄新的教育理念看待課程、教學,才能把握課程整合的實質與關鍵。課程整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認識,實踐到推廣、普及的過程。
2、要重視化學學科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化學是一門信息量很大的科學,學科教學資源是學科課程整合的基礎,沒有資源,整合就無從談起。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本人深受資源匱乏的困擾。
剛開始的時候,為了上化學平衡的課,四處網羅有關動態平衡微觀模擬課件,但都不能很好的與我的教學設計兼容,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自己製作課件。
為了上一節鹼金屬的公開課,為了讓學生在感性上對銣和銫與水反應有多麼的劇烈有認識,而四處搜羅銣和銫與水反應的錄象,甚至聯系購買銣和銫。
諸如此類的困擾,大家也會有體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化學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撐,僅有教材、參考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圍繞化學課程,基於信息技術的數字化資源。
可能有人會說,網路資源瀚如煙海,還用你來開發?其實不然,正是如此,才更要教師將相關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在網路上搜集過資料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總不能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大海撈針吧。
資源庫的建設和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親身經歷對自然或社會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資料,與在圖書館、網路或資源庫的第二收資料相結合,因為,這兩種資料及其收集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3、要重視教學設計的「學教並重」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規劃藍圖,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設計一般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 創設學習情境。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不同,創設不同學習情境。如:社會、文化、自然情境;問題情境;虛擬實驗環境等。在學習情境中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這里,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網上教學資源創設情境。
⑵ 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徵、相互關系、規律等並進行思考,利用NetMeeting或BBS等進行協商或發表意見。
⑶ 學生實踐、驗證階段。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對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初步整理,加工後會得到一定的結論或提出某些假說,需要對這些結論或假說加以驗證。在這里,可利用信息技術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學習情境。
⑷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歸納總結。
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測評價,以了解學習效果。
教學設計應針對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進行教詳盡的設計和規劃。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整個高中應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探究目標。探究教學活動的數量應由少到多,使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切忌「一刀切」。
從每一節的教學來看,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情境。
4、要重視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進
信息技術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在實施課程整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點,使學生自己主動去完成學習的各個環節,達到學習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粉筆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漸淡化,代之而起的將是多媒體和網路;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局面將被改變;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不斷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亮點,它的發展無疑將為新的教學理念的實現開辟出美好的前景。
三、在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中應注意幾個問題
1、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數字化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者本質的不同,這個轉變需要過程,從教育者的思想轉變到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從學習者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到主動探究式的學習以及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建設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且不能急於求成。
2、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要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⑴ 傳統教育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手段之間的關系
化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的直觀性、真實性是任何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代替不了的,絕對不能以動畫等媒體流替代所有的實驗。
目前,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出現過兩種很不好的傾向。
一是教學應用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特點是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了「極致」,無論什麼課型,無論是否有必要,甚至板書都要應用信息技術,似乎沒有信息技術就不是一節課。以至於學生變得害怕上課。
對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應該深入而全面,不能局限在「媒體論」的階段,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該是多樣化的,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我們不應追求一個統一的模式,更不能流於形式,否則會走得太偏,不是不用,回到老路上,就是流於形式的處處都用。在這一點上,化學學科顯得更加明顯些:如實驗操作絕對不能完全由信息技術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有它的優勢!不能用信息技術手段完全取代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
另一種是軟體製作上的極端化傾向
這種傾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教師的教學課件必須由教師本人編制,並追求製作課件的平台的先進性。不是有一段時間就追求課件製作要用Authorware、3D Max、網頁等等嗎。
這種傾向只能無窮盡的增加教師的負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術的發展和改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是用的,不是作的。當然,作為一線的教師,能夠自己製作教學軟體更好,但如果有高水平的、符合自己教學思想的教學軟體就沒有必要再費神費力的重新自己編制軟體。
我認為,只要能將信息技術恰倒好處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點,彌補傳統教育教學手段的不足,就是好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課例。因此必須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效性。
⑵ 關於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40或45分鍾為一個時間段,而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是不可能使所有的學生在一節或兩節課內就將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節或兩節課的內容完成,即使完成了,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正是這種明顯的沖突,引來了在眾多的反對聲。
其實,產生這種反對聲正是由於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認識錯誤而造成的。現行的教材是以知識傳授為核心,能力培養為立意的體系,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如果所有的課都要這樣去上,那隻能是作秀。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除了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之外,目前主要的還是網路下的課堂教學。如果將來有一天,教材和教學進度的安排都轉變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化,都採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也未嘗不可。
⑶ 學生低探究能力與實施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對學生高探究能力要求之間的關系
在基於互聯網的探究式教學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普遍感覺到學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個體間的差異極大。眾所周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探究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最好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地區的幼兒園、小學甚至初中根本就不重視,因此進入高中的學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經驗與能力。
探究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網路型課程整合的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前必須了解學生的探究能力達到了什麼水平、知識基礎能夠達到什麼水平、不同基礎的學生可能存在的主要差異是什麼等問題。最好是在基礎年紀(如剛入學時)調查研究整個年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並制定本學期期望達到的能力目標。這需要學校建立一個能力發展系列目標,各學科通力合作,幫助學生形成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核心的能力基礎。
一旦基礎探究能力形成之後,各學科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科探究能力,一旦學科探究能力形成,學習效率自然提高,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的問題自然就好解決了。
以上是我個人對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整合的一點粗淺看法,不到指出請各位專家斧正。謝謝。
c
⑼ 如何讓您的團隊產生更好的化學反應
從戰略規劃到變革管理,許多組織面臨多種多樣的挑戰,如果團隊領導能夠有效採用適用於團隊的工作方式和觀點,很多團隊的績效可能會超出預期。
職場人格理論對於高管和團隊能夠產生作用,開拓者和守護者,推動者和整合者之間的合作一開始不會一帆風順。外向的開拓者和推動者在合作中會感覺像在深水中跑步,守護者和整合者則感覺像在風暴上穿針引線。但隨著時間失衡,相反人格之間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好。
參考來源:
CFO VISION 2014,Navigate your world,Deloitte
⑽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化學反應速率
高溫,加壓,催化劑,加大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對氣體以及溶液有效),接觸面積,
還可以利用原電池原理.比如鋅和硫酸反應,加入硫酸銅可以加快反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