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質信號傳遞的不同方式和主要生物學意義
生物細胞所接受的信號有多種多樣,從這些信號的自然性質來說,可以分為物理信號、化學信號和生物學信號等幾大類,它們包括光、熱、紫外線、X-射線、離子、過氧化氫、不穩定的氧化還原化學物質、生長因子、分化因子、神經遞質和激素等等。在這些信號中,最經常、最普遍、最廣泛的信號應該說是化學信號。
生物體內有各種各樣的,能夠調節機體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它們大多是在細胞內合成,並分泌出細胞的物質。這些物質就可以作為化學信號在細胞間傳遞信息。這些化學信號大部分是水溶性的,它們可以很容易地在體內隨血液或體液運送,但是不能通過細胞膜,需要與細胞膜上的特殊受體結合,在經過幾毫秒或者幾分鍾後被內化而進入細胞;有的是脂溶性的,特別是激素,它們可以穿越細胞膜進入細胞內,也可以與特殊的載體蛋白,如清蛋白結合在一起通過血液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還可以通過受體的作用到達所要去的位點。因此,它們在幾小時後還能起作用。這些化學信號及其信號轉導方式可以分為三類。
1,內分泌系統的激素
內分泌系統將來自環境的信號傳達到生物體內的各種器官和細胞,在整體上起著綜合調節生物體功能的作用。它產生的化學信號是激素。內分泌系統的細胞產生的激素釋放到血液中,經過血流的運送到達靶細胞而發揮特別的作用。這樣的傳遞方式叫內分泌作用。可見,這種方式有幾個特點:A,低濃度——激素在血流中的濃度被稀釋到只有10-8到10-10M。但是它依然能夠起作用,而且低濃度對它們安全地發揮作用也是必須的;B,全身性——即激素隨血流而擴散到全身,但是,只被有它的受體的細胞接納和發揮作用;C,長時效——激素產生後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才起作用;而且血流中微量的激素就足以維持長久的作用。
2,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
在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與其靶細胞之間形成一個叫突觸的有限結構。突觸是神經細胞胞體的延伸部分,神經細胞產生的神經遞質在突觸的終端釋放出來。突觸後膜上有特殊的受體,突觸前面的細胞也有受體,以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可見,這種方式有作用時間短、作用距離短和神經遞質濃度很高等特點。
3,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等的旁分泌系統或者自分泌系統
近年發現有一個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中間型方式,即某些細胞產生並分泌出細胞生命活動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質,這些物質通過細胞外液的介導而作用於其產生細胞的鄰近細胞。當這些物質作用於異種細胞時,叫旁分泌作用;作用於同種細胞時,叫自分泌作用。這樣的信號分子起著局部的化學調節劑作用。
2. 什麼是脂溶性化合物
脂溶性liposolubility
是指物質能在非極性溶劑(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質的分子中通常帶有較長的碳鏈。
例如:烷烴、脂肪酸、油脂、脂肪等。
一般說來,分子中含有六個碳原子以上的有機物,譬如:六個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於水而具有脂溶性。
這些化合物就是脂溶性化合物
3. 什麼是脂溶性物質,都有哪些
烷烴、脂肪酸、油脂、脂肪等, 一般說來,分子中含有六個碳原子以上的有機物,如:六個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於水而具有脂溶性。
4. 細胞信號分子有哪些
生物細胞所接受的信號既可以使物理信號(光、熱、電流),也可以是化學信號,但是在有機體間和細胞間的通訊中最廣泛的信號是化學信號。從化學結構來看細胞信號分子包括:短肽、蛋白質、氣體分子(NO、CO)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類和膽固醇衍生物等等,其共同特點是:①特異性,只能與特定的受體結合;②高效性,幾個分子即可發生明顯的生物學效應,這一特性有賴於細胞的信號逐級放大系統;③可被滅活,完成信息傳遞後可被降解或修飾而失去活性,保證信息傳遞的完整性和細胞免於疲勞。從產生和作用方式來看可分為內分泌激素、神經遞質、局部化學介導因子和氣體分子等四類。從溶解性來看又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脂溶性信號分子,如甾類激素和甲狀腺素,可直接穿膜進入靶細胞,與胞內受體結合形成激素-受體復合物,調節基因表達。水溶性信號分子,如神經遞質、細胞因子和水溶性激素,不能穿過靶細胞膜,只能與膜受體結合,經信號轉換機制,通過胞內信使(如cAMP)或激活膜受體的激酶活性(如受體酪氨酸激酶),引起細胞的應答反應。所以這類信號分子又稱為第一信使(primary messenger),而cAMP這樣的胞內信號分子被稱為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目前公認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醯基甘油(DG),Ca2+被稱為第三信使是因為其釋放有賴於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的作用是對胞外信號起轉換和放大的作用。
5. 什麼是脂溶性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營養學上比較簡單的一個理論,首先,營養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從字面意思就比較好理解,水溶就是這類營養物質可以溶解於水中;脂溶性就是物質溶於脂類物質當中,比如說脂肪、膽固醇,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另外,談到市面上最多談論的水溶與脂溶的問題,更多討論的是維生素類別當中的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於食物中,人體幾乎不能合成,需要量比較少。對於脂溶性維生素以及營養物質,多有以下這幾種特點。
①以本體或前提化合物存在於天然食物中;
②在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
③在機體內不提供能量,不參與機體組織的構成,但在調節代謝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機體缺乏維生素時候,物質代謝將發生障礙,表現出不同的缺乏症。
維生素的種類很多,化學結構和生理功能各異,因此無法按照結構和通能進行分類,現在,採用的方法是根據溶解性氛圍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的共同點:溶於脂肪及脂肪溶劑,而不溶於水,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同存在,在腸道吸收時隨著淋巴系統吸收,而從膽汁中少量排除,攝入後大部分存儲在脂肪組織中,缺乏症出現緩慢,營養狀況不能用尿進行評價,有的大量攝入時容易引起中毒。
水溶和脂溶是相互的概念,吸收途徑並不一樣,希望您可以更好的理解。
6. 什麼是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就是指易溶於四氯化碳、甘油、油脂等有機溶劑
水溶性就是指易溶於水,一般來說易溶於水的都不易溶於脂,反過來也一樣。
脂溶性容易被皮膚吸收的原因是這樣的
皮膚最上面是由死細胞構成的角質層,角質層能有效地防止細菌、有害化學物質的侵入。在角質層的表面,還有一層由深層細胞分泌的脂肪酸、氨基酸及其它物質構成的薄膜。所以皮膚具有不透水性,它既可以防止水分浸透,也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流失。
而脂溶性物質就可以透過這層薄膜,然後通過角質細胞之間的間歇滲透的皮膚內部。水溶性物質主要通過毛囊、皮脂腺、汁腺等空隙較大的地方滲透,由於皮膚的表面面積遠遠大於其腺體等輔助器官的面積,所以當然是脂溶性的東西吸收更好。
7. 脂溶性是什麼、現在在學高一生物的物質的跨膜運輸,簡單擴散說脂溶性強的可進出細胞,別說太抽象了。。。
脂溶性指的是能在脂質溶液中溶解。
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雙層磷脂分子層,屬於脂質,因此脂溶性強的物質能通過自由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例如脂溶性維生素、甘油三酯等。化學上的原理是相似互溶。
8. 脂溶性化學信號受體存在的部位是
一般來說,脂溶性化學信號存在於細胞的內部,在細胞質基質或細胞骨架上,脂質更容易透過細胞的磷脂雙分子層,從而與受體結合。而蛋白質類的化學信號如激素等,則是與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受體結合,來改變靶細胞的生理活動。
9. 什麼是脂溶性物質,都有哪些
什麼是脂溶性物質,都有哪些?
是指物質能在非極性溶劑(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質的分子中通常帶有較長的碳鏈.例如:烷烴、脂肪酸、油脂、脂肪等.一般說來,分子中含有六個碳原子以上的有機物,譬如:六個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於水而具有脂溶性.
10. 脂溶性物質指哪些
指物質能在非極性溶劑(如苯、乙醚、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溶解的性能。脂溶性物質的分子中通常帶有較長的碳鏈。
一般說來,分子中含有六個碳原子以上的有機物,譬如:六個碳原子以上的醇、醛、酮、酸等常不易溶於水而具有脂溶性。
一般帶電粒子脂溶性很差。
物質的脂溶能力可用相似相容原理來解釋,因為溶劑一般是非極性有機物,容易溶解在其中的溶質一般也是非極性的有機物,而極性溶質、無機物脂溶性一般較差。
在生物中,脂溶性物質可以穿過細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