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教科書

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教科書

發布時間:2022-07-02 22:21:56

⑴ 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的技巧:
一、理解教材的定義

教材就是教科書(課本),但是,教師用書、練習冊、磁帶、多媒體光碟,甚至卡片、掛圖也屬於教材的組成部分。另外,根據課標的定義,教材就是英語課程的核心學習材料,包括網路、電視節目、報紙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分。

二、英語教材的特點
教材結構一般有warming-up, pre-reading ,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language supporting , task 等,條條框框都很清楚;而現在的教材,給大家的印象是--這些板塊不明顯了。實際上是把語法放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出現。 其實,現在教材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研究、多反思、多收集案例。

三、教材的作用
教材就是「聖經」嗎?其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說教材有可能起消極作用,也可能起積極作用(受編者條件和水平的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強調校本教研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使用的教材實際上是把龐大的語言系統壓縮到一點點,再把一點點拿出來給學生。這一點點是不是最核心、最基礎、學生最需要的呢?如果對教材處理不當,只能是照本宣科,對學生和教師成長都不利。所以在使用教材時要有效地進行取捨,也就是說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四、重視課前備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呢?我認為:在備課前,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具有可操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要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備課的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過程。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五、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和教學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重視教學有效性。
1、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教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在課堂中傾聽。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4、課後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卻還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持之以恆地貫穿於課堂內外。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後勁。

⑵ 簡答教師對待教科書的正確態度,專業人士回答!謝謝!!!!1!!

簡答: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師要正確使用教科書,必須做到:

  1. 整體把握教科書;2.重點設計教科書;3.充分利用教科書;4.及時引進新知識;5.適當補充鄉土材料;6.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判斷:

1-5 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 對 對 對 對 6-10對(是杜威吧) 對 對 錯 對。

簡答是標准答案,判斷是自己做的,但應該沒有錯誤。滿意請採納。

⑶ 如何教好初中化學教師教學經驗

首頁 化學資訊 化學教學 正文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化學
lxj5858 2014-10-17 04:30:00 136
在學校中,學生得到系統知識的主陣地是課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來越凸現出來,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活動模式是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
一、利用化學特點,從開始培養學生興趣
當學生對一門學科有了興趣,那就有了巨大的求知動力。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及時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及相關資料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等等。
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1、合理運用合作學習形式。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於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合理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鹽酸滴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然後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後,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節,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三、轉變評價試,激勵學生學習動機
1、變被動評價為學生主動評價。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2、加強對評價過程的重視,實現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它是面向過去的評價,往往表現為「一考定終身」;同時,這種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而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
3、加強師生、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於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藉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四、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麼」、「為什麼」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的。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社會實用人才。
作者:張振武
來源:233網校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老師的角色轉變應該如何做?任重而道遠
10-29
高中化學老師,只要做好一件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就不難進行
07-30
談2020年高考化學學科4種關鍵能力 在高考中的作用
04-15
初三化學教學心得
11-30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探析
11-26
更多

⑷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用好教材

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三種基本要求,也是教學質量生成的三種基本要素。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產生決定性、根本性、實質性的影響。對此,學界有不同認識和觀點。
1、教師中心論(決定論)——「名師出高徒」、「師不高弟子拙」
這種觀點認為,教師水平和學生發展存在依存關系,即學生的發展取決於教師水平。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假如學校里來了一位才華出眾的生物老師,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圍就會出現一群愛好生物課的學生。教學過程是教師激活教學思想和展現自我教育智慧的過程(創造性勞動的過程)。
教學、教學質量由教師、教師水平決定,因此對教師素質有特殊要求,教師本身就是知識的化身,一本活教材(像孔子、蘇格拉底),教學過程就是知識(教材)生成的過程。
2、學生中心論(決定論)——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自我教育」
這種觀點認為,自我努力、自我激勵是學生發展的內因,天賦、智商是學生發展的「基因」。總之,學習的質量、學生的發展是由學生自身決定的。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確實也發現有些特殊才俊,他們「生而知之」,「無師自通」,也有一些勤奮學生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出色的成績。
我們認為,過分強調教師中心或學生中心,容易產生相互排斥,走極端。從哲學上講,這也容易把教學引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誤區。實際上,除了「人」的因素外,「物」(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和意義也不能忽視。
第一,從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的角度來講,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對多數從業者而言,教師是一種專業,一份職業,把教師當做人生理想和事業追求的人亦有之,但其為數不多。教師素質高的人有之,但達到超越教材的不多。教學不同於研究,研究以創新知識為主,而教學以傳承知識為主。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一種義務、一份責任、一種經歷。對學習感興趣,以學為樂且孜孜以求的學生有之,但比例不高;天賦高、自學能力強,讀什麼都能讀得好且游刃有餘的學生也畢竟是少數。
總之,在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學校更需要一套標准、規范、目標、要求。教育更強調科學、規范,而不是藝術、自由。為此,教材(教科書以及相應的教學參考書等)就成了學校教育的中心了,成了保證學校基本教育質量的「依靠」和「憑借」。 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在《中華書局宣言書》明確提出了「教科書革命」的口號,他說:「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
第二,從教學活動的運行機制來看,作為一種教育途徑,教學比其他途徑在系統傳授知識、技能以及培養學科學習能力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這種優勢,依靠的主要是教材。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赫爾巴特早就注意到了,在教學中總是有一個第三者的東西為師生同時專心注意的。這個橫亘於師生之間的「第三者」,使得我們在教學之中無論多麼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中心。教材不但界定教師教的任務,也界定學生學的任務。教材才是教學過程真正的核心。[2]必須以教材為中心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讓教材為教學中心與教師——學生中心不同。它不產生排它性,不走極端。它便於避兩論之短,讓教學的真正權威——教材更好地發揮核心紐帶作用,又能吸收兩論之長,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合力完成教學任務。讓教材在教學上當家作主,並非讓教師靠邊站,讓教師死教書,學生死讀書。事在人為,教材的功能是潛在的,教材的作用只能通過人的努力,通過師生共同發掘方能實現。
第三,從教學實踐來看,把教材邊緣化和誤讀教材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和教學改革亂象的根本原因。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解決教材與學生的矛盾。為此,必須以教材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沒有教材或不依賴教材的課堂,教學就會失去內涵,失去方向,質量也就沒有了依據,沒有了根基。特別是就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而言,一定要以教材為本,忠實地、全面地教好教材的內容,做到不肢解教材、不脫離教材、不邊緣化教材,把教材內容教好,把教材任落實好,把教材問題解決好。教材就算是個例子,也要把它教好、教到點子上,對例子的補充、延伸、拓展和超越、批判、質疑都要基於例子。
第四,從教材本身來看,教材不僅是課程標準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專業智慧和學科水平,它是學科知識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讀物,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識特點,專門研製和編寫的文本,適合於相應特定階段的學生學習。
從這些視角來看,教材理所當然地要成為教學工作的中心和關鍵。對此,我們要有正確、辯證的理解。一方面,要確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礎地位,既要防止把教材邊緣化,又要防止矯枉過正,把教材「神聖化」。把教材邊緣化有兩種表徵(傾向),其一是塞入、補充大量拓展性的資料、信息,貌似「蔚為大觀」,這些內容可能是學生感興趣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實際的、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但是,這一做法可能會勞而無功,教學是有時空限制的,課堂有限的時間首先要用在對教材本身的教與學上;其二是匆匆把教材內容教完、講完,在學生還沒有深度理解和領會的基礎上,就大量地進行練習解題,實行題海戰術,充分響應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的「號召」,似乎學習教材內容只為解題服務的。把教材神聖化也有兩種現象(傾向),其一是教學內容的窄化,只教教材(教科書)的內容,小學六年就是學習12本教科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一些教師也反映,教了十年書,腦子里就只剩下教材里的那點知識了。其二是教學內容的聖化。一切以教材的內容、觀點和表述為標准,為問題的解答標准,為思考的導向標准,教材怎麼講、就怎麼教、怎麼學、怎麼記、怎麼背,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維被格式化了,毫無個性化和批判性的思想,最終成了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另一方面,要致力於正確、准確而有深度地解讀教材,防止誤讀和淺讀。我們既要鼓勵對教材的個性化(批判性)解讀,又要防止和客服偏離教材主旨和主流價值觀的隨意解讀;要准確地、深度地挖掘教材的內涵,充分地學習、領悟、吸收和內化教材的智慧,防止和克服淺化教材的行為,避免只在教材表面上做文章,認識只停留在記憶和簡單的理解層面,教材的功能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
不要多想 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
很多煩惱都是我們自己找的

⑸ 教師應怎樣正確使用課程標准和教科書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如何使用新教材
作者:郭偉 時間:2006-8-6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教師如何使用新教材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教師對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進新課程的關鍵。課程改革使教材趨於多樣化,教材的多樣化使教材作為教學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漸趨動搖,教材的定位也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仍以舊的觀念和方式使用著新教材本文根據實際調研情況,談一談新教材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教師的應對策略。
一、教師對新教材感到難以適應的原因
1、沒有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
課程標准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師不深入地研究研究課程標准勢必會造成對教學目標的模糊認識或曲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造成在使用新教材上的困難。
2、新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不同
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編制的教材,追求嚴密的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知識主要以結論的形式呈現在教材中,教師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點落實下去,使學生掌握教材所編排的內容。新教材一方面突破了學科中心,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並且新教材是以多樣化的探究活動形式呈現知識內容的,結論的呈現不像傳統教材那樣清楚,需要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來獲得。許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跳不出舊的「依綱靠本」框框,感覺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識不系統了,結論不明確了,自己很還適應,甚至很茫然,很苦惱。
3、對教材功能的認識不準確
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教師把教材奉為「聖經」,教材控制著教師的教和學,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落實知識點」,使學生掌握教材所安排的內容,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改革,將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範例」和「媒介」教材只是實現課程標準的重要資源,學生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不僅獲得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養成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種教材觀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要積極主動地選擇和自主開發教材視野以外的教學資源。
二、在新課程實施中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新教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病況善於運用。」
1、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新課程強調「改變課程過於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開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形成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3、正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的區別
教學內容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用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及再生和內化,不僅包括教材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中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4、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過程進行重新設計。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經驗出發,設計出最適合自己和本班學生的活動。

在網上搜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⑹ 如何在化學教學中使用課件

化學課堂傳統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一邊授課,一邊板書,這佔用了課堂不少時間。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教師已經嘗試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於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認為它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認為它的教學效果不如傳統教學方式。那麼,多媒體教學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一定作用呢?應該怎樣合理利用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呢?這就是我今天探討的內容。
多媒體課件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集於一身,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能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識,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能夠收到事半功倍效果。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有些課可能用傳統教學方法效果會更好,不可能每一節課教師都使用課件,那麼這時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恰當使用課件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恰當使用課件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在緒論課
化學的緒論課,一般都要介紹學科研究對象、學科發展簡史、學科特點、物質分類、學習方法及本學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學目的,不僅使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還要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才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慾望。所以上好緒論課,對於幫助學生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上諸論課時,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都是由教師講,誇誇其談地描繪自己所教專業,這雖然能夠使一部分學生對該專業有一定的興趣,但始終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現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了。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選用錄像帶,精選一些與化學學科有關的化工工業和化工發展簡史,以及對我國未來化學工業的展望等系列內容讓學生觀看,同時還可以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給學生觀看,而教師則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和引導。這樣,學生一般都會被屏幕上豐富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內容所吸引,也會被未來化工的發展遠景所激勵。在充分直觀的基礎上,最後教師只需用十幾分鍾,大致介紹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化學計算課
在上化學計算課時寫例題、畫圖例佔用較多的時間,這時我們若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計算機功能就可以將例題、解題過程、圖例等用幾秒鍾就可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又可以節省教師的勞動。這樣,教師也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分析相關內容和指導學生怎樣運用該知識點,並對該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拓展,還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反饋練習,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多樣,教學內容更形象、生動,並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弊端,給學生較多的自由時間用語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加了課堂信息量。
三、在化學實驗課
在上化學實驗課時,例如在講解和復習氧氣、氫氣的製取以及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利用微機軟體,在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操作微機,選擇正確的儀器圖形,拼畫正確的裝置圖。使學生平時學習到的知識,重復地在微機世界裡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自己創造的環境中變乏味的學習為輕松愉快的操作,充分體現出在學習中學生主體的優越性。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實驗時,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狀態,教師在台上操作,後排的學生卻不一定觀察得清楚。就可以利用實物投影,把小小的試管里發生的一切,通過顯示器清晰明確地呈現在全體學生面前,從而克服了後排學生觀察不清的弊端。
對於化學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教師一般不能直接演示給學生看,只靠語言講授其錯誤的原因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學生因為沒有親眼看見,所以常常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做實驗時經常會有一些錯誤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是用計算機就可以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可以通過放慢動作將實驗步驟分解,這樣不僅將錯誤原因分析清楚了,學生看了之後,還知道錯誤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印象會很深刻,以後自己在做實驗時會注意正確的操作。例如,①在做鈉、鉀與水反應時,若所取的鈉塊或鉀塊過大,則會發生爆炸的實驗;②在實驗室製取氧氣時,試管口向上傾斜以及結束實驗時,先熄滅酒精燈再撤導管的錯誤操作均會使試管破裂;③在點燃氫氣之前必須驗純,若沒有驗純就點燃則容易爆炸;④收集多餘氯化氫時,導管直接插入水中,引起水倒吸入導管繼而吸入集氣瓶的現象等。模擬這些錯誤的實驗操作,不但節約實驗用品,而且加深了學生對錯誤原因的理解以及對錯誤操作危害性的領悟。
四、在化學理論課
化學理論揭示物質及其變化的實質,這些都是微觀世界的知識,對於中學生來說,因其受想像力的局限,比較難以掌握和理解。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以掛圖、幻燈和模型來幫助學生想像,但因這些輔助手段的靜止和單一性,效果並不理想。而多媒體卻可以利用其強大的模擬功能將這些微觀世界在計算機里以立體地、多方位地、動態地表現出來,為學習者提供直觀、生動、形象、充足的感性材料;還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增加了學生對事物理性的認識,使教與學得以開展。例如,①在學習原子結構知識時,由於原子結構的知識涉及的理論,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確實存在的。學生要認識它,接受它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就能將微觀的轉化成宏觀的來進行比較,學生就能夠很好的理解。像學生在理解電子雲形成過程時,單靠教材的那張相片是很難理解的,若用電腦模擬電子運動狀態,學生能夠理解電子雲的形成過程。②在學習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特點時,因為我們看不見這些微觀粒子的運動,所以我們可以用課件演示,並且可以與宏觀物質如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作比較,學生就可以迅速得出結論:人造衛星的運動會沿著一定軌跡,而電子的運動卻是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的等。在這些抽象概念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多媒體計算機可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模擬微觀變化、復雜危險的實驗過程,放大、縮小、加快、減慢任意化學變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概念,從而鞏固概念,發展概念。
總的來講,電子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出良好的思維環境,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方面顯示了不可忽視的優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傳統教學方法。我們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各有所長,在教學中應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合理部分,恰當引進多媒體教學,並使二者有機結合,各展所長,相輔相成,從而實現化學教學的最優化,這也是教育改革的趨勢之一。

⑺ 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材系列中最規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最重要媒介。很多時候,我在備課中,對教科書的使用下意識存在如專家所說,「僅在直觀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將符合兒童認識規律的『隱喻』式呈現方式顯性化、成人化」;「誤解生活情景背後的學科含義」等解讀誤區。究竟教科書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研究教科書、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科書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通過這次學習,終於讓我明白: 在備課活動中,備教科書是一項最基本的工作,相對於教師而言,備教科書是一項基本的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從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以本為本」,「教教材」,到今天的「用教材教」,備教科書的技能成為當代教師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功。教科書的使用和理解教科書的設計開發意圖,評價與選擇教科書,研究和運用教科書等諸多個方面應該引起教師高度重視。 1、教師理解、研究、分析教科書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首要前提。 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往往具有不同的編寫意圖和潛在的意向性。教師分析、理解、研究教科書以及教科書編寫的基本依據——課程標准,可以更好地運用教科書資源,使得課程實施更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興趣需要,提高教科書的適應性,增進學生對教科書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2、教科書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 如何選擇教科書,可以說教師的責任重大。選擇教科書則要依據評價的結果作出決策。評價教科書不只是評判紙張、印刷、插圖、文字等物理屬性和外在內容,更重要的是評價其內容的選擇、組織和結構的編排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不僅要做到教師「好教」,學生「好學」,而且能保證學生「學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而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3、教師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書,並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教科書作為教材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不再是預先規定好的,等待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同時,這種資源的價值只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動態地呈現出來,鮮活地「生成」,離開了學生富有個性的參與和體驗,教科書內容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同時,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也是有效完成課程實施的重要舉措。因此,教師深入研究進而准確把握教科書體現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以此為出發點來創造性地開發教科書,使用教科書,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意義建構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4、教師能夠結合教科書的使用效果,主動對教科書進行評判,積累進一步使用教科書的有關資源。 5、在日常教學中,可用於備課的教科書信息集中表現為合理解讀教科書素材,這是創造性用教材教的具體體現,在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今天,這是課程實施的關鍵。 一方面,對於課程來說,合理解讀(進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書中的素材,是提高課程實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在倡導現代課程觀的今天,解讀教科書既不是將教科書作為唯一的「孤本」,視教科書為靜態的、必須遵循的根本,也不是完全撇開教科書另行其事——教科書畢竟是專業人員經過潛心研究精心編制的專門材料,業已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因而,如何適度調整優化教科書中的素材,就成為創造性用教材教的關鍵。 另一方面,追求個人的專業發展是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結合課堂教學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是其核心要領,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教科書內容激活學生的自主意識,如何以教科書為起點向外自然延伸、拓展(這種延伸、拓展既可以是內容上的,也可以是形式上的),立足教科書而不拘泥於教科 書…… 其宗旨在於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⑻ 教師在教學中應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實驗教材是教師實施科學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依據。要「用實驗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實驗教材」。這意味著教師具有以下權利:
(1)可以根據本地、本班級的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教材。盡管教師指導用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的課目安排,但這僅作為參考。教師可以全部採用實驗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部分。
(2)可以根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造。盡管教材在編寫中盡可能的選用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能有的實物材料,但對於有些地區來說,仍然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因此我們積極提倡教師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環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3)可以根據自己對《標准》的理解,設計新的活動方案。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了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活動過程的設計加以完善和改造。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實驗教材雖然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但最終還是要依靠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盡管有《標准》和實驗教材,但決定科學教育效果的仍然是人。這意味著教師在使用實驗教材時需要注意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追求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本身深層次的理解,以積極的思維推動學習活動的開展;善於把各種目標綜合地看成一個整體。
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要將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代替單純的講解;以創造各種學習的機會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輸;學會傾聽,了解學生理解了什麼,誤解了什麼;將社會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學的資源和科學教育的場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權利,對他們積極加以引導;將教學評價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努力與教學融為一體。·
教師應將進行探究性的教學作為一種新的體驗。不可否認,我們中的大多數教師在學校學習的期間和進行教學工作的期間,都很少從事過獨立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我們需要和學生一起對科學探究進行積極的體驗,並盡快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承擔起指導的責任。

⑼ 如何有效的利用教材

在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更應該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性。一、從教學目標入手,重視課前的備課。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方向和學生的主體活動都是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進行的。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 1、把握意圖,讀懂教材深人細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師能夠駕馭教學過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重點;只有鑽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實現「知識、能力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目標;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對教材的結構、教學程序、方法的選擇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才因此,教師必須鑽研課程標准,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分析教材邏輯系統,把握教材知識結構,並側重分析本節課內容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學的知識重點、能力點與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有限的教學素材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心血,蘊藏著豐富的內涵,體現著科學的哲理,給教師留出了更多的空間與餘地,給教師提供了寬松、開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編寫者意圖,讀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內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課堂的脈搏,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這一「再創造」的過程。 2、目標合理,備課充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二、從教材內容入手,靈活使用教材。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可以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例如在教學用方程法解答分數應用題時,這個知識點是本冊教材的難點,但教材出示的例題信息繁多,學生需要從眾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後在分析、列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的做了比較大的調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數的乘法應用題,學生復習以後,我改變了本題的條件與問題,在同樣的數量關系式中,所求問題發生了改變,讓學生分析解題的方法,學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學生用方程法解答。這樣的設計既有利於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順利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鞏固、對比等一系列練習以後把例題作為了拓展練習。由於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過,教師在調整和改換教材時,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2、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它只能為教學活動提供一個範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要使教學活動豐富並富有童趣,使教學內容飽滿並充滿靈性。教學中,我們還注重把要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融合起來,努力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如在學生學習「位置與順序」之後,組織學生到校園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後」、「上下」、「左右」說一說景物的相對位置。還可以讓學生們把學到的知識用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去。教師能夠經常地、有意識地、恰當地在數學學習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強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信心

⑽ 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新課程對教師角色能力和權力的重新做出新的要求和定位。我們每一個人對「教材問題」都形成了個人的理解,今天的探討,會使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呈現出新的活力,使我們教育實踐朝著更廣闊、更加明朗的道路邁進。 一線教師,究竟該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尊重教材. 課改以來,老師們不再將教材看作神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許多教師心中。但凡上公開課、展示課或者競賽課,很多老師不是考慮如何去鑽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而將重點放在如何去改編教材,如何創設自以為更好的情境,認為用教材中的情境就不能體現新意,就不能發揮創造性,就會步人俗套。 對教材作適當改編,這是新課改賦予教師的權利.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為原型,創設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特級老師沈重予曾說過:「教材是執行課程標准與體現課改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線教師智慧的結晶,粗線條的閱讀肯定是不行的。」沒有走進教材就隨意臆斷,輕率地改動教材,就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了。 二要讀懂教材. 讀懂教材——重視教參 教參,即《教師教學用書》,是課堂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如果說讀課文,是與作者對話,那麼讀教參就是與編者對話。與作者對話是基礎,與編者對話是提升,與學生對話是目的,缺一不可。然而,現在的教師由於有大量的教案可以參考往往忽視了教參的存在。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的做法。有的教師為圖方便、快捷,草草的瀏覽教材之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讀各種教案上。其結果是只能領會其形式上的表面而不能全面掌握知識的內在精髓。只有認真研讀教參才能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新教材它給了老師更大的研讀教材的空間,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教材上的每幅圖都有其深刻的含義和目的,作為教師。要把它研讀透.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讀;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讀;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讀。教師要讀「透」教材。從一個小節、一個單元、一冊再到全套教材都要去讀,讀文本,讀教參,讀專家的分析,讀同行的思考。讀「厚」教材,不僅讀本學科,更要跨學科綜合閱讀;不僅讀文字,更要讀學生、讀生活、讀社會,讀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讀「活」教材,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那麼如何具體地讀活一節教材?
(1)讀懂問題情境;(例如:課例中的例題、試一試等等)
(3)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
(4)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
(5)讀懂教材的旁註、留白。
三要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不是最終歸宿。 教材的編寫只能最大程度地適應不同地區學習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本身也是教材編寫的要求。因而,把教材轉化為學材,理所當然要靠教師的創造。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加上對於地域文化、城鄉差異、社會背景等因素 的全盤考慮,對於教材作出相應的二度開發,進而在課堂中經過加工過渡生成師生的對話、互動,對教材實施動態層面上的再度加工,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教育服務. 當然,教材的組織要在學生的已知與未知間找到生長點,知識的整體與部分間找到聯結點,使學生既能「摸著石頭過河」,又能「跳出井底看天」;展開過程則應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並提出新問題,使學習過程一波三折,充滿活力。 我個人以為,「尊重、理解、創造」不失為一種科學、辯證的教材觀。

閱讀全文

與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教科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