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層通過什麼亘聯

物理層通過什麼亘聯

發布時間:2022-06-15 01:34:00

Ⅰ 為什麼無線網路連接不上亘聯網呢

1、路由器問題,那就要重啟下路由器。
2、密碼錯誤。
重啟路由器方法:
1、重啟下路由器,首先路由器的電源拔掉或是將路由器鏈接的寬頻拔掉或是按重啟鍵!
2、拔掉電源後,等待5秒鍾左右再將電源或寬頻插上,看是否能鏈接上!

Ⅱ 高中物理:動能定理和能量守恆定律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首先,能量是守恆的,這個是亘古不變,無條件的真理。
第二,動能定理,是做功都轉化成動能的理想狀態,是一種有條件的定理。
第三,他們都是守恆的精神,其實只要你記住能量是守恆的,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不用記憶其他定理,機械能和內能和電勢能等等高中接觸到的能量,在一個系統里是守恆的,列一個大方程,全都可以解決。

Ⅲ 亘聯網+代表些什麼股票代碼

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具體指哪一個股票。股票市場經常拿概念講故事,類似的概念層出不窮。至於誰是誰不是,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故事裡的事,不是也是,是也不是...」,如果誰聽入迷入局了,就會在高位結盤,如前些時復牌的中國中車。

Ⅳ 贊美物理老師的對聯和句子

寫給物理老師的對聯:
處三尺講台,做功出力
憑一腔熱血,放電發光

寫給物理老師的句子:
您博學多識,像亘古流傳的星光大道,引領我們探索科學的密境。
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
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感謝您,老師!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靈的每一寸,滿是對您的敬意。
人生旅程上,您豐富我的心靈,開發我的智力,為我點燃了希望的光芒。謝謝您,老師!
老師,您是海洋,我是貝殼,是您給了我斑斕的色彩……我當怎樣地感謝您!
春雨,染綠了世界,而自己卻無聲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師,您就是滋潤我們心田的春雨,我們將永遠感謝您。
有如從朔風凜冽的戶外來到冬日雪夜的爐邊;老師,您的關懷,如這爐炭的殷紅,給我無限溫暖。我怎能不感謝您?
您用心中全部的愛,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執著的信念,鑄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師,我生命的火花里閃耀著一個您!

Ⅳ  地球物理特徵和深部構造

1.4.1區域航磁特徵

1.4.1.1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航磁特徵

地質礦產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李英等1989年在《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地圖集》發表了1°×1°航磁異常(ΔTa)圖。該圖略掉了大量的近地表淺成的細節,從而較好地反映了地殼結構中的一些主要特徵。經過平均處理後的這幅磁異常圖,較之向上延拓圖件,具有很大的優點。因為它未經任何像化極和取樣的運算手續,故比較接近客觀實際,較好地反映了深部的結構特徵。我們截取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的圖形於下(圖1-14)。

圖1-14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航磁異常(ΔTa)略圖

Fig.1-14Sketch map of aeromagnetic anomaly in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據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1989)

1—正異常等值線;2—磁零值線;3—負異常等值線;單位:nT

包括塔里木及周邊地區的新疆被稱之為西域片帶,其中的磁力高和磁力低,除外廓略作東西向和北西向分布外,其內部較小者卻多作北西向展布。不少學者(姜春發、劉德權、趙劍峰)稱磁力高為高磁異常或高磁異常楔狀體,推斷為幔源物質占據地殼上部的產物,解釋為由太古宙綠岩—灰色片麻岩系(TTG)所引起。

1.4.1.2塔里木盆地航磁特徵

1995年,賈承造等發表了塔里木盆地的航磁△Ta(單位:nT)等值線圖(圖1-15)。

圖1-15塔里木盆地航磁△Ta等值線圖

Fig.1-15Aeromagnetic contour of Tarim basin

1—磁正等值線;2—磁零值線;3—磁負等值線;單位:nT

根據磁異常特徵,塔里木盆地可分為五個磁場區,即塔北負磁異常區、中央緯向磁力高異常帶、塔中負磁異常區、塔南北東向正負磁異常區和塔東南變化磁異常帶。

(1)塔北負磁異常區。塔北負磁異常區包括塔里木盆地北緯40°30′以北地區,向北可延至天山內部。表現為變化平緩的負磁異常區,背景值在-100~-150nT左右,磁異常軸近東西向。研究表明該區負異常與中古元古界大理岩、泥岩組成的弱磁性或無磁性基底岩性有關。該區ΔT上延20、40km可見區域負磁場特徵很明顯,若與天山地區磁場資料拼接起來,可見北部負背景場與南天山負背景異常連為一體,構成一個近似菱形的外形。可見該背景異常不僅僅是中古元古界弱磁性基岩引起的,還與深部地質結構有關。另外,其中在負磁場背景中有一排東西向局部升高異常,如柯吐爾磁力高、沙雅東磁力高、草湖磁力高、庫爾勒西磁力高等,基本與塔北隆起對應。

(2)中央緯向磁力高異常帶。塔里木盆地中央有一條明顯的橫亘盆地的緯向磁力高異常帶,沿39°40′呈東西向展布,寬約50~80km,長約1400km。該帶由數個異常高值組成,單個磁異常具有規模大、強度高的特點,異常強度一般在200~350nT左右,最大可達500nT,視磁化強度為(800~1200)×10-3A/M,是我國陸地最大的高強度、大規模、超長度的磁力高異常帶。據計算,磁性體磁源埋藏深度、磁源頂面深度普遍在12km以下,最深可達20km。該異常帶外形輪廓兩側呈鋸齒狀,為比較典型的張性斷裂特徵,該異常南北兩側兩條主斷裂構成了一條橫亘盆地中央的深斷裂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帶常被稱為「中央磁力高異常帶」,並與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帶空間位置一致。

該異常帶西段巴楚地區與中東段滿加爾地區不同,中東段異常強度大、規模大,西段強度小、零散雜亂;同時在△T化極上延20、40km之後,中東段地區仍為寬緩高值異常,巴楚地區雜亂磁場消失,表明巴楚地區磁異常為淺層地質因素控制,即二疊系基性火山岩和晉寧期中基性侵入岩。而中東段地區該異常帶的成因是由於基性雜岩大規模侵佔陸殼基底造成的,被解釋為太古宙幔源岩分布區。

(3)塔中負磁異常區。該區位於中央緯向磁力高異常帶南部,以負磁場背景為特徵,背景值在150nT左右。在背景場上有局部升高異常存在。其成因可能與北部負磁異常區相同,由中、古元古界弱磁性基底岩性引起。但該區缺少一定規模的升高異常,表明中、古元古界及以下地層不存在強磁性岩塊,同時發育小規模獨立高值異常,這可能是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的反映。

(4)塔南北東向正負磁異常帶。包括盆地西南部與南部大部分地區,磁場以寬緩的正負相間的塊狀磁異常為特徵,正負異常北東向延伸,異常強度一般為-50~250nT。在背景異常上有局部升高異常疊加,該異常帶向北被中央緯向磁力高異常帶截斷。

推側該帶由前震旦系結晶基岩引起。由於該異常帶的正異常條帶與中央緯向磁力高異常帶形態、幅值相似,僅規模較小,可能同樣為地殼深部基性物質上侵引起的。因此該帶反映的基底可能由北東向相間排列的基性超基性洋殼碎片與硅鋁質碎塊拼貼構成。

(5)塔東南變化磁異常帶。該區位於盆地東南部,包括塔南隆起和東南坳陷,呈北東向分布在盆地邊緣。該區磁場特徵為多變的復雜局部正磁異常,幅度-100~100nT,延拓處理後局部高值異常消失,整個帶為區域負背景場,其地質成因與阿爾金山出露該區基底岩系中元古界片岩、大理岩類有關。其中的大量局部正磁異常可能是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和更老的中基性火成岩體造成的。

綜上所述,兩種資料的重現性很好,除去細微的復雜變化之外,深部構造的完整性是明顯的。如果磁力高異常代表著太古宙原始地殼,那麼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太古宙原始地殼的組成是廣闊的。

1.4.2布格重力異常特徵

國家地震局殷秀華等1989年在《中國岩石圈動力學地圖集》發表了1°×1°布格重力異常圖。涉及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者摘錄如圖1-16。

由圖判讀可知,由盆地向高山區重力異常值呈由高變低的總趨勢。天山北麓的艾比湖一帶的布格重力值為-100×10-5m/s2,喀喇昆侖山及阿克賽欽一帶為-525×10-5m/s2,布格重力值相對變化達450×10-5m/s2以上。從異常形態看,存在三個相對重力高,兩個相對重力低及三個重力梯度帶。

1.4.2.1布格重力高

塔里木布格重力高,呈東西向展布,相對高值點在塔西南,約-150×10-5m/s2以上,-175×10-5m/s2的等值線圈閉的范圍達24×104km2,-150×10-5m/s2的圈閉范圍約10×104km2;哈密—尉犁相對重力高略作北東東向展布,長度大於1000km,寬約500km,-175×10-5m/s2等值線穿過博格達山而與准噶爾盆地相連,-150×10-5m/s2的圈閉范圍約30×104km2;艾比湖相對重力高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南緣,大於-100×10-5m/s2的圈閉范圍約1.5×104km2

圖1-16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布格重力異常圖

Fig.1-16Bouguer gravity anomaly plan of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據殷秀華等,1989)

1—布格重力等值線(單位:10-5m/s2);2—正異常;3—負異常

1.4.2.2布格重力低

南天山布格重力低,呈東西向展布,低值為-250×10-5m/s2,分布范圍約3.7×104km2;喀喇昆侖山布格重力低,呈東西向分布,低值為-525×10-5m/s2,也是全國的最低值。

1.4.2.3布格重力梯度帶

昆侖山—阿爾金山重力低度帶,在全國布格重力異常圖上稱中部重力梯度帶,呈弧形展布,規模巨大,它西起昆侖山脈,向東分兩支,北支沿阿爾金山、祁連山,由東西向拐彎呈南北向,而與大雪山梯度帶相會。梯度帶西端為300×10-5m/s2,最大梯度為每公里1.5×10-5m/s2。天山南緣梯度帶和天山北緣梯度帶,規模較小,幅度較低,南緣為75×10-5m/s2,北緣為125×10-5m/s2左右。

另外,1995年,賈承造等發表了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異常圖。更為詳細地闡明了盆地的重力異常特徵。

1.4.3莫霍面特徵

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莫霍面的形態和深度可分幔坳、幔隆和地幔坡度帶三類(圖1-17)。

圖1-17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莫霍面深度略圖

Fig.1-17Map of Moho depth in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據新疆區域地質志,1993)

1—莫霍面(M)深度計算公式:HM=35.5~0.615Δg;2—42.5km線相當於-114×10-5m/s2;3—莫霍面實為不連續面,圖上表示為一個連續面是理想化了的形態。新疆境內無地殼測深數據,利用蘇聯測深資料對比,

新疆境內的HM偏淺約5km

1.4.3.1幔坳

幔坳系指地幔頂部向下坳陷的地區。本區有兩個幔坳。

(1)天山幔坳,呈東西走向分布於研究區北部,以52.5km等深線圈閉,向東以50km等深線向博格達山一帶作長箕狀延伸。

(2)喀喇昆侖山幔坳,呈北西向分布於喀喇昆侖山,向東南至青藏高原與廣闊的以65km等深線幔坳區相連結,並成為它的北西向邊緣港灣式箕狀幔坳帶。在研究區內長600km,寬50km,最深處大於62.5km。

1.4.3.2幔隆

系指地幔向上隆起,地殼較薄的地區。本區有兩個幔隆。

(1)塔里木幔隆,呈東西向延伸,最高點在巴楚縣麻扎塔格一帶,莫霍面深度小於45km,以47.5km等深線所圈閉的幔隆帶范圍大於6×104km2

(2)哈密-尉犁幔隆:北東東向延伸,中心在鄯善—庫米什一帶,莫霍面深度小於45km,圍限的范圍約2.5×104km2。47.5km的等深線超過博格達山向准噶爾地區延伸,研究區未能圈閉。

1.4.3.3地幔坡度帶

系指地幔表現為斜坡的地帶。

昆侖山-阿爾金山地幔坡度帶,繞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西、南、東南等邊緣分布,長逾3000km,寬約100~300km,斜坡角度一般為6%。實際多為盆山過渡地帶。

另外,天山南緣和天山北緣也有不太顯著的地幔坡度帶。

1.4.4地殼結構特徵

有兩條地學大斷面經過塔里木及其周邊地區。東部為可可托海-阿克塞,西部為喀納斯湖-獅泉河。

1.4.4.1可可托海-阿克塞地學大斷面

地質礦產部第二綜合物探大隊和成都理工學院對新疆可可托海—甘肅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測深剖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剖面的南段經過了塔里木板塊東部,取得成果如圖1-18。

圖1-18可可托海-阿克塞地區地震測深地質推斷示意圖

Fig.1-18Inferred geological profile of Keketuohai-Akesai by seismic depth sounding

(據袁學誠,1990)

1—中新生代沉積物;2—沉積岩-火山岩;3—老變質岩;4—花崗質岩層(波速5.5~6.1km/s);5—閃長質岩層(6.1~6.7km/s);6—玄武質岩層(>6.7km/s);7—高速層(體);8—低速層(體);9—一級構造單元分界;10—次級構造單元分界;11—層速度(km/s);12—莫霍面界面速度(km/s);13—層間斷裂;14—清晰的莫霍面;15—較清晰的莫霍面;16—不清晰的莫霍面;17—推測的莫霍面

(1)地殼結構。主要特徵是,殼內速度結構在橫向上呈塊狀,垂向上具層狀特徵;殼內局部存在低速體(層)和高速體(層),多分布在中地殼(30km深度)附近;莫霍面起伏變化大,在塔里木板塊及其鄰近地區可分出哈密幔隆區(深約44km)、大泉灣幔坳區(深約54km)、苦水-敦煌幔隆區(深約48~51km)和阿克塞幔坳區(深度大於56km)。

(2)地質解譯。依據震相特徵、地殼速度結構特徵,結合已知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對剖面進行了地質解譯。

哈密盆地南緣深斷裂:為哈薩克-准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的分界線,與地質界常說的康古爾塔格深斷裂(或韌性前切帶的位置)基本一致。

三危山-南湖深斷裂:為塔里木板塊與華南板塊的分界線,與阿爾金山南緣深斷裂的位置大致相仿。

北山裂谷帶:北山裂谷帶是一個地史上曾多次出現拉裂、擴張、封合的裂谷帶。地表出露地層為典型的島弧建造,在苦水一帶可見成分復雜的地體,南段具有較厚的花崗岩層。該帶可再分為三個次級構造單元。

敦煌地體:該單元地殼厚度約57km,玄武岩層厚達22km。表明它可能為塔里木板塊的古陸核部分。

綜上所述,該剖面不同地段的地殼結構各具特徵,准噶爾表現為古洋殼的特徵,北天山主要表現為過渡殼特徵,苦水以南則主要表現為古陸殼的特徵。

1.4.4.2喀納斯-獅泉河地學大斷面

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和中國新星石油公司第六物探大隊對新疆喀納斯—西藏獅泉河進行了地學大斷面觀測研究,成果尚未發表。其中高銳等就西昆侖造山帶與塔里木盆地結合帶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文章。

地震剖面上最顯著的特徵是,西昆侖山向北傾斜與塔里木盆地南緣向南傾斜的多組強反射,它們構成了塔里木岩石圈與青藏高原西北緣岩石圈在西昆侖山下相向傾斜碰撞的地震證據。這種南北相向傾斜的反射結構圖像揭示出,西昆侖山與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V」山—盆耦合關系,這種「V」型的耦合型式可能是陸內「陸—陸」碰撞過程的一種表現方式。

Ⅵ 地球的信息

地球(Earth)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蓋婭(Gaea),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靈中德高望重的顯赫之神。是希臘神話中最早出現的神,在開天闢地時,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蓋婭生了天空,天神烏拉諾斯(Ouranos or Uranus),並與他結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個泰坦巨神及三個獨眼巨人和三個百臂巨神,是世界的開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孫後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蓋婭」代稱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它有一顆天然的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生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的基本參數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於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於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於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各圈層結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形狀和大小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所謂渾天說。東漢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里寫道:「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在遠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宮說等人 ,在今河南省選定同一條子午線上的 13 個地點 ,測量夏至的日影長度和北極的高度 ,得到子午線一度之長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長度單位 )。摺合現代的尺度就是緯度 一度長132.3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為7600千米 ,比現代的數值約大20%。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計( 埃及人的測量更早 一些,但觀測點不在同 一 子午線上 ,而且長度單位核算標 准不詳,精度無從估計)。

精確的地形測量只是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狀的概念也逐漸明確。地球並非是很規則的正球體。它的表面可以用一個扁率不大的旋轉橢球面來極好地逼近。扁率e為橢球長短軸之差與長軸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參量。經過多年的幾何測量、天文測量以至人造地球衛星測量,它的數值已經達到很高的精度。這個橢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對地面的一個更好的科學概括,用來作為全球各地大地測量的共同標准,所以也叫做參考橢球面 。按照 這個參考橢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參考橢球面上重力勢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點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計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為零時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緯度 。知道了地球形狀、重力加速度和萬有引力常數G=6.670×10-11牛頓·米2/千克2,可以計算出地球的質量M為 5.976×1027克。

自轉

由於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 ,人類生活歷來都利用它作為計時的標准,簡單地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年,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然而由於地球外部和內部的原因,地球的轉動其實是很復雜的。地球自轉的復雜性表現在自轉軸方向的變化和自轉速率即日長的變化。

自轉軸方向的變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轉軸在空間繞黃道軸緩慢旋進,造成春分點每年向西移動50.256〃的歲差。這是日、月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結果。其次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本身的位置變化,造成了地面各點的緯度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成分 :一種以一年為周期 ,振幅約為0.09〃,是大氣和海水等季節性變化所引起的,是一種強迫振動;另一種成分以14個月為周期,振幅約為0.15〃,是地球內部變化所引起的,叫做張德勒擺動,是一種自由振動 。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自由振動。

轉速的變化造成日長的變化。主要有3類 :長期變化是減速的,使日長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結果;季節性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0.6毫秒 ,是氣象因素引起的;

不規則的短期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4毫秒 ,是地球內部變化的結果。

表面形態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表面形態是極復雜的,有綿亘的高山,有廣袤的海盆,還有各種尺度的構造。

地表的各種形態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們來源於地殼的構造運動。地殼運動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幾種設想:①地球的收縮或膨脹。許多地學家認為地球一直在冷卻收縮,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層褶皺和斷裂。然而觀測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熱量和地球內部因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而生出的熱量是同量級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脹的論據。這個問題現在尚無定論。②地殼均衡。在地殼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單位面積上的載荷有一種傾向於均等的趨勢。地面上的巨大高差為地下深部橫向物質流動所調節。③板塊大地構造假說——地球最上層約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層是由幾塊巨大的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相互作用和相對運動就產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構造現象 。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何處,現在還不清楚,但不少人認為地球內部物質的對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電磁性質

地磁場並不指向正南。11世紀中國的《夢溪筆談》就有記載。地磁偏角隨地而異。真正地磁場的形態是很復雜的。它有顯著的時間變化,最大的變化幅度可達到總地磁場的千分之幾或更高。變化可分為長期的和短期的。長期變化來源於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短期變化來源於電離層的潮汐運動和太陽活動的變化。在地磁場中,用統計平均或其他方法將短期變化消去後就得到所謂基本地磁場。用球諧分析的方法可以證明基本地磁場有99%以上來源於地下,而相當於一階球諧函數部分約佔80%,這部分相當於一個偶極場,它的北極坐標是北緯78.5°,西經69.0°。短期變化分為平靜變化和干擾變化兩大類。平靜變化是經常出現的,比較有規律並有一定的周期,變化的磁場強度可達幾十納特 ;干擾變化有時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達幾千納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場強度的圖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這就指出地磁場的產生可能是地球內部物質流動的結果。現在普遍認為地球核主要是鐵鎳組成的(還包含少量的輕元素)導電流體,導體在磁場中運動便產生電流。這種電磁流體的耦合產生一種自激發電機的作用,因而產生了地磁場。這是當前比較最為人接受的地磁場成因的假說。

當岩漿在地磁場中降溫而凝固成岩石時,便受到地磁場磁化而保留少許的永久磁性,稱為熱剩磁。大多數岩漿岩都帶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由相同時代的不同岩石標本可以確定成岩時地球磁極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質時代的岩石標本所確定的地磁極位置卻是不同的。這就給大陸漂移的假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人們還發現,在某些地質時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現代的地磁場方向相反。這是由於地球在形成之後,地磁場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結果。按照自激發電機地磁場成因假說,這種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場的短期變化可以感應地下電流,而地下電流又引起地面的感應磁場。地下電流同地下物質的電導率有關,因而可由此估計地球內部的電導率分布。然而計算是復雜的,而且解答不單一。現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見是電導率隨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處,電導率又有明顯的變化,此處相當於地幔中的過渡層(又叫C層)。

溫度和能源

地面從太陽接受的輻射能量每年約有10焦耳,但絕大部分又向空間輻射回去,只有極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淺的地方。淺層的地下溫度梯度約為每增加30米,溫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別很大 。由溫度梯度和岩石的熱導率可以計算熱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熱量 ,全球平均值約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總熱能約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內部的一部分能源來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鈾 、釷、鉀。它們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來總在不斷地修正,有人估計地球現在每年由長壽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釋放的能量約為9.614×1020焦耳 ,與地面熱流很相近 ,不過這種估計是極其粗略的,含有許多未知因素。另一種能源是地球形成時的引力勢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陽系中的彌漫物質積聚而成的 。這部分能量估計有25×1032焦耳 ,但在積聚過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間 ,有一小部分 ,約為1×1032焦耳,由於地球的絕熱壓縮而積蓄為地球物質的彈性能。假設地球形成時最初是相當均勻的,以後才演變成為現在的層狀結構,這樣就會釋放出一部分引力勢能,估計約為2×1030焦耳。這將導致地球的加溫。地球是越轉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來,旋轉能的消失估計大約有1.5×1031焦耳,還有火山噴發和地震釋放的能量,但其數量級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復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溫度接近該處岩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發生相變 ,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內核邊界 ,深度為5100千米 ,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地震時,震源輻射出兩種地震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經過不同的時間到達地面上不同的地點。若在地面上記錄到P和S的傳播時間隨震中距離的變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傳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內部的分層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義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層叫做地殼,厚約幾十千米。地殼以下直對地核,這部分統稱為地幔。地幔內部又有許多層次。地殼與

地幔的邊界是一個明顯的間斷面 ,稱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約到會80千米的深度,速度變化不大,這部分叫做蓋層。再往下,速度變化不大,這部分叫做蓋層。再往下 ,速度明顯降低 ,直到約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這部分叫低速帶。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邊界是一個極明顯的間斷面。進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體。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現,便進入了地球內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計算出地球內部的兩個彈性常數、壓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變化很小 ,只是過了核幔邊界才向地心遞減至零 。在核幔邊界處的壓力為1.36兆巴,在地心處為3.64兆巴。

內部物質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對於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是一個限制條件 。地球核有約 90%是由鐵鎳合金組成的,但還含有約法三章10%的較輕物質;可能是硫或氧。關於地幔的礦物組成,現在還存在分歧意見。地殼中的岩石礦物是由地幔物質分異而成的。火山活動和地幔物質的噴發表明地幔的主要礦物是橄欖岩。地震波速度的數據表明在內400、500、和諧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這可解釋為礦物相變的結果。在內400千米的深處 ,橄欖石相變為尖晶石的結構,而輝石則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輝石也分解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結構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這些礦物都為鈣鈦礦和氧化物結構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質密度有顯著增加。這個區域有無鐵元素的富集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還有,越外天氣越冷,裡面是岩漿,在100攝氏度左右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問題。早期的假說主要分兩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為代表的漸變派和以G.L.L.布豐為代表的災變派 。漸變派認為太陽系是由高溫的旋轉氣體逐漸冷卻而成的;災變派主張太陽系是由此及彼2個或3個恆星發生碰撞或近距離吸引而產生的。早期的假說主要企圖解釋一些天文事實,如行星軌道的規律性,內行星和外行星的區別。太陽系中角動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釋上述觀測事實時,兩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難。

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人們逐漸傾向於太陽系起源於低溫的固體塵埃的觀點。較早的倡議者有魏茨澤克、施米特和尤里。他們認為行星不是由高溫氣體凝固而成,而是由溫度不高的固體塵物質積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時基本上是各種石質物體和塵、氣的混合物積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溫度估計不超過去時1000℃。由於長壽命放射性無素的衰變和引力勢能的釋放,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當溫度超過鐵的熔點時,原始地球中的鐵元素就化成液態,由於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從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內部溫度繼續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學分異,促進了地殼形成。

海洋和大氣都不是地球形成時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氣和水 。海洋是地球內部增溫和分異的結果。原始大氣是從地球內部放出的,是還原性的。直到綠色植物出現後,大氣中才逐漸積累了自由氧,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逐漸形成現在的大氣(見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齡
如果定義為原始地球形成後到現在的時間,則由岩石和礦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測定。但是這樣做時,仍免不了對地球的初始狀態做一些假定,根據岩石礦物中和隕石中鉛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現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

Ⅶ 關於地球的知識

地球已存活了46億年了。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連綿不斷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望不到邊的沙漠戈壁,廣闊無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飛機,從空中往下看,更會感到大地真是遼闊無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體積約為10 800億立方公里,重約60萬億億噸。假使從它的最北端的北極一直向南走,到達它的最南端的南極,得有2萬公里。這么遠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連續不斷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時能飛行800公里的噴氣式飛機,也得25小時才能到達。這還只是地球的半個圓圈。假如我們沿著它的最大緯線圈——赤道,向東或向西行,整整飛行一圈,再回到原出發點,那就需要50多個小時,要連續飛行兩天多。想當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繞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時間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積相比,整個地球面積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53倍,是英國本土面積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這么大的面積只有29%是陸地,71%都是海洋。
2)地球上大約有多少種植物?38萬種

3)地球上有多少種動物? 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我國動物的種類可能為昆蟲15萬種,其他無脊椎動物3.5萬種,脊椎動物已知的5139種(獸類499種,鳥類1186種,爬行類380種,兩棲類270種,魚類2804種)。

我國已知高等植物近三十萬種
我國的木本植物多達8 000多種
我國的陸棲脊椎動物有2100多種
4)1962年,地球的森林面積減少到5500萬平方千米。進入20世紀,隨著人口的激增,到1975年,已減少到2600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約為20%。例如,巴西森林覆蓋率已從400年前的80%減少到4O%。許多地方的原始森林已經蹤跡全無了。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居世界第120多位。
5)是高的山脈是我國的喜瑪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
6)一百年前地球上有人大約16億人,截至北京時間2006年3月29日15點00分49秒世界人口總數
65億0637萬8224人
7)世界近幾年,平均每年人口增加8000萬人,世界人口大概有64億。世界平均人口增長速度為,1.25%。
8)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許多星球都非常羨慕地球,他們羨慕地球的美麗,羨慕地球上有許多生命,羨慕地球上的一切。
但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樣,地球媽媽的懷抱里,地球媽媽發現小河被人們污染了,小河在哭泣;樹木被人們砍伐了,人們還在捕殺大量動物,許多動物都沒有了自己溫馨的家,樹木和動物都在哭泣------
雖然地球過去很美麗,但是過去畢竟是過去,現在地球並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地球媽媽發現小河和樹木等生命都在哭泣,地球媽媽也哭了起來,的確,地球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美麗了。現在,只有我們齊心協力,使我們的地球不再哭泣,這樣,才能使地球恢復以前的美麗。

不再破壞綠色
我們怎樣保護地球呢?首先要自己不再破壞綠色,我們要做到時時刻刻都注意保護綠色,把每一塊綠地都當作自己的家園來對待。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如果看到別人在破壞綠色,也應該及時勸阻,若他(她)[他(她)們]不聽從,不改正,應該及時報告當地環保部門。
另外,如果自己破壞了綠色,而這塊綠地是屬於個人的,那應該向主人賠禮道歉,並進行賠償;若你暫時找不到這塊綠地的主人(或這塊綠地沒有主人),你應該進行補償。至於怎樣進行補償,您可以參考另外幾個關於綠色的欄目。

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這對保護地球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植樹造林,能夠美化環境。當我們居住的小區周圍樹木成蔭,每到春天,百花齊放,一片綠色,花香鳥鳴,生機勃勃,那該多美。在炎熱的夏天,走在樹蔭下,不僅能擋住火辣辣的太陽光,還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的輻射。植樹造林還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的漫延。
朋友們,讓我們手拉手,來共同創造一個綠色的地球吧!綠色的地球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

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地球,維護生態平衡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隨著我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態環境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
1. 水土流失嚴重。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2.沙漠化迅速發展。近25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退化速度在擴大。
4.森林資源銳減。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6.大氣污染嚴重。近年來,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斷蔓延,不僅影響中國大陸,而且也影響港澳和鄰近國家。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必須大力倡導全民植樹工造林,綠化家園。同時,依法保護野生動物,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加強環境監測,減少大氣污染。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平衡。
回答者:QZM_615 - 秀才 二級 3-27 21:38

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連綿不斷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望不到邊的沙漠戈壁,廣闊無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飛機,從空中往下看,更會感到大地真是遼闊無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學家曾經計算過,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體積約為10 800億立方公里,重約60萬億億噸。假使從它的最北端的北極一直向南走,到達它的最南端的南極,得有2萬公里。這么遠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連續不斷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時能飛行800公里的噴氣式飛機,也得25小時才能到達。這還只是地球的半個圓圈。假如我們沿著它的最大緯線圈——赤道,向東或向西行,整整飛行一圈,再回到原出發點,那就需要50多個小時,要連續飛行兩天多。想當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繞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時間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積相比,整個地球面積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53倍,是英國本土面積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這么大的面積只有29%是陸地,71%都是海洋。
回答者:⑩紛婉媄ㄨ - 初入江湖 三級 3-27 22:18

一口氣問這么多問題吖!!
回答者:曼綉雷敦 - 試用期 一級 3-28 05:15

1、年齡上46億歲,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
2、這個我不大清楚;
3、這個我只能說現在和以前相比是銳減了;
4、最高的山峰是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
5、現在全球約65億人口;
6、具體措施要做很多,例如控制人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森林與野生動物等。

閱讀全文

與物理層通過什麼亘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5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8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0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9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0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1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