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症狀
導讀: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扎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本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兩周;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一般無其他臨床症狀。下面我們看看新生兒黃疸症狀是什麼。
一、新生兒黃疸症狀
1.膽紅素生成過多
新生兒膽紅素是血紅素的分解產物,約80%來源於血紅蛋白,約20%來源於肝臟和其他組織中的血紅素及骨髓中紅細胞前體。新生兒每日生成的膽紅素明顯高於成人(新生兒8.8mg/kg,成人3.8mg/kg。
2.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膽紅素進入血循環,與白蛋白聯結後,運送到肝臟進行代謝。與白蛋白聯結的膽紅素,不能透過細胞膜及血腦屏障引起細胞和腦組織損傷。剛娩出的新生兒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此外,早產兒胎齡愈小,白蛋白含量愈低,其聯結膽紅素的量也越少。
3.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差
未結合膽紅素(unconjugatedbilirubin)進入肝細胞後,與Y、Z蛋白結合,在光面內質網,主要通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不能透過半透膜的結合膽紅素(conjugatedbilirubin),經膽汁排泄至腸道。新生兒出生時肝細胞內Y蛋白含量極微(生後5~10天達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含量也低(生後1周接近正常)且活性差(僅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結合膽紅素的量較少。
二、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麼呢
(1)紅細胞增多症:即靜脈血中紅細胞>6×10^12/L,血紅蛋白>220g/L,血細胞比容>65%。常見於母-胎或胎-胎間輸血、臍帶結扎延遲、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及糖尿病母親的嬰兒等。
(2)血管外溶血:如較大的頭顱血腫、皮下血腫、顱內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見於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國ABO溶血病多見。
(4)遺傳性疾病: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在我國南方多見,核黃疸發生率較高;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病等。
(5)腸肝循環增加:腸道閉鎖、先天性幽門肥厚、巨結腸、甲狀腺功能減低、飢餓和喂養延遲等均可使胎糞排泄延遲,使膽紅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黃疸的發生機制仍不十分明確,可能與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進入患兒腸內,使腸道內未結合膽紅素生成增加有關,試停喂母乳3~5天,黃疸明顯減輕或消退則有助於診斷。
三、新生兒黃疸的保健
一、護理
可以適當多曬太陽,吸收紫外線,必須是室外,裸漏一部分皮膚。在喂養上要注意多飲水,糖水有助於黃疸的消退,如果為母乳性黃疸,需要暫停母乳喂養3~5天。密切觀察寶寶的膚色變化,黃疸都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最早黃並最晚消退。
新生兒黃疸注意事項:
留心寶寶是否出現灰白色大便,一旦發現大便發白或顏色越來越淡,同時皮膚又突然黃起來,必須立即去醫院。
不要喂含有川連、臘梅花等成分的中葯,尤其是「蠶豆病」引起黃疸的患兒。
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二、飲食
乳母應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辣食物,不可進食過多的滋補食物。如果為母乳性黃疸,需要暫停母乳喂養3~5天。
要注意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四、新生兒黃疸的預防方法是什麼
一、預防:
1)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衛生,食飲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婦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黃疸嬰兒者,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葯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3)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4)嬰兒出生後就應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及時了解黃疸的出現時間及消退時間,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5)新生兒注意保暖,早起開奶。
二、其他注意事項:
1)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2)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2. 新生兒的黃疸是什麼
黃疸,是指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小便色黃的一類疾病,那麼,你知道新生兒黃疸是什麼嗎?
新生兒的黃疸是什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復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類型不同,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為: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病理性黃疸症狀表現為:
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於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以上就是新生兒黃疸症狀的介紹,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家長可以喂葡萄糖水幫助退黃。黃疸較重時,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防止核黃疸的發生,避免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症狀,引起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開始,這時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足月兒在第10—14天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孩子沒有什麼不適,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需治療。
2、母乳性黃疸
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出現母乳性黃疸後,一般不會影響小兒的健康,也無發燒和食慾不好的'症狀。如及時停止喂母奶,黃疸大約在2—4天內減弱,6—10天內全部消失。對於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傷害。對於母乳性黃疸也不必驚慌,停母乳時可用牛奶暫時替代,待黃疸好轉後可以繼續用母乳喂養。
3、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採用光照療法即可。
4、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5、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此外,還有葯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黴素等葯物引起者。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病等也可引起黃疸。
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較差,除了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平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馬上及時送醫院診治。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與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預防與護理應注意如下幾點:
(1)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葯。
(3)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4)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5)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6)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7)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葯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3. 小兒黃疸是什麼
導語:新生兒黃疸,即是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下面就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小兒黃疸的發病原因及症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症狀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寶寶食慾不振、不安躁動,體溫可能也會有所上升。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新生兒黃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血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的一種疾病,具體又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脫離了母體,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獲得氧氣,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並且可能過剩。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反應到外部體征,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特點: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喂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黃疸,即是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新生兒黃疸症狀主要表現為面頸部、軀干甚至全身都泛黃,通常2-3日後慢慢消退。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種黃疸的症狀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2、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
3、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
4、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慾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
5、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徵:
1、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
2、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
3、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
4、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
5、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4.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屬於正常反應,很多孩子都會出現
5.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每日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0.5mg/dl;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復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6.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病,對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皮膚和眼睛白色部分呈黃色的情況。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疾病,超過50%的新生兒患有這種疾病。早產兒黃疸尤其常見,且男孩患病的概率大於女孩。它通常出現在寶寶生命的第一周。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黃疸是如何引發的以及黃疸的症狀。
對於足月出生的其他健康新生兒來說,新生兒黃疸很少會成為危險因素,它往往會自行消失。但是如果需要治療,新生兒傾向於對非侵入性治療作出反應。在少數情況下,未經治療的新生兒黃疸可能導致腦損傷甚至死亡。所以了解黃疸的症狀並且及時採取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7. 新生兒黃疸是什麼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復出現或生後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