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支半島 究竟指的哪一塊 還有說印度支那是什麼意思,
;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因為新航路開辟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於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
『貳』 sina在日語中是什麼意思
日本引進了西文字母為日語注音,叫做「羅馬字」。支那的羅馬字注音有兩種拼法,比較常見的「標準式」注音應為Shina,越來越不常見的「日本式」注音為「Sina」,二者均讀如「西那」,S都要大寫。 參閱下文: 近來,部分人士為「sina」究竟是不是日語「支那」的羅馬字注音、新浪網究竟要不要更改其域名「sina」一事爭論得異常激烈。 一部分人認為:日語「支那」原本來自於西語的「China」、「Sino」,且均為古代中國的自稱「秦」的音譯,因此大可不必對其過於敏感,更不能為此搞「文字內戰」,否則將會影響中國網路工業的發展。 另一部分人認為:「支那」乃少數日本人對中國的蔑稱,「sina」乃其羅馬字注音,故新浪網不應使用「sina」來作為自己的域名,否則將會使多數旅日華人感到非常難堪。 新浪公司的解釋則是∶雖然在日本「sina」可能帶有某種特殊涵義,但在古印度和古希臘它卻是對中國的敬稱,問題的關鍵在於新浪網域名「sina」乃是「Sino」和「China」的合拼,同日語「支那」沒有絲毫關聯,故新浪網沒有必要更名.
麻煩採納,謝謝!
『叄』 日本叫中國「支拉人」是什麼意思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肆』 只那是什麼意思
印度支那=India-china 就是印中地區
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對中國的音譯。
「支那」原是「Cina」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
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日本辭書《廣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
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許再用 「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
但從1905年後,「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伍』 sian在日語中的意思
在日語中「sina」是漢字「支那」的羅馬拼音。那麼日語的「支那」又是什麼意思呢?支那,是二戰期間,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究竟有沒有侮辱之意?這也許成為不了一個疑問,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這毫無疑問是一個輕蔑的稱謂。但如果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愛國熱情完全壓過了理智,對於「支那」一詞的來龍去脈,我們卻知之甚少。那麼,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又是由誰開始稱呼中國為「支那」的?日本和中國最早對於「支那」這個稱呼的態度又如何呢?即使「支那」真存在侮辱之意,又是怎麼侮辱到中國的呢?問題擺在面前,才發現,原來我們除了熱情知之甚少。本文就將為您揭示這一切的答案,為「支那」一詞寫下恰當的定義。請看全文: http://xy610403.uueasy.com/read.php?tid=238
『陸』 說說中國英文cH|NA的由來
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並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說法二:與瓷器無關——中國為什麼叫China?
新民晚報2004年8月3日16版介紹景德鎮瓷文化。其文說,宋元兩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經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雲:「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推論,其後本鎮瓷器外銷朝鮮、日本、越南,又其後經阿拉伯遠銷到歐洲,皆以產地昌南作為商品名稱。昌南兩音,口碑遠播,寫成法文便是chine,寫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譯成漢文瓷器。瓷器名聲響遍全球,歐洲人就把中國也叫作瓷器,而大寫其字頭,成了 China。這個推論亦能自圓其說。
然有極大障礙,景德鎮人難以克服。就是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娘胎里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請容詳說支那由來。唐代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他顯然不同意China與昌南瓷器或與秦朝掛鉤。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雲:「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他則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義。兩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時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穎出。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外邦對我華夏稱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後曰拓跋Tabac,最後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國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販瓷器到歐洲,稱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漢譯應該是「支那瓦」。陶瓷產品,古稱瓦器。此處ware應是瓦之譯音。支那瓦者,中國瓷也。China放在 ware之前,可知China國名,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掉ware,簡稱為China,才小寫其字頭,獲得瓷器之義。這已經是晚近的事了。
『柒』 佛教中 中國的梵語 叫什麼 什麼意思
震旦。 支那。 【震旦】 或曰真丹,或雲旃丹。琳法師雲: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雲:蔥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 【震旦】 (地名)Cina,又作振旦,真丹,神丹。翻譯名義集曰:「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近人或雲:震即秦,乃一聲之轉。旦,若所謂斯坦,於義為地。蓋言秦地耳。(參見:支那) 【支那】 (地名)Cina,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難、旃丹。宋史曰:「天竺表來。譯雲: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聲教遠被外國人,因稱我國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轉。」玄應音義四曰:「振旦或言真丹,並非正音,應言支那,此雲漢國也。又無正翻,但神州之總名也。」善見律二曰:「摩訶勒棄多至史那世界國。」注曰:「是漢地也。」史者誤。乃臾那(Yona)之臾,指希臘人種(Ionian)而言。漢地也之注,為支那注釋者之誤。西域記五曰:「當此東北數百萬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同十八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慧苑音義下曰:「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即今漢國是也。」
『捌』 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
1、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漸開始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主張學習西方的人士中,也出現了以「支那」自稱的一部分。
雖然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梵文,但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便開始帶有辱華的色彩。日本戰敗後,「支那」這一詞從日本的政府公文、教科書中消失,重新稱呼我國為「中國」。
2、契丹:來源於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12世紀,遼國被金所滅,遼國貴族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西遼,並與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國家有文化交流,這些國家也將契丹當成了整個中國的代表。
在英文的古詩中,也有意為「契丹」的「Cathay」一詞出現,代指中國。後來,隨著蒙古人的西征,「契丹」這個稱呼傳到了中亞、東歐的部分地區。因此,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國家,今天仍將中國稱為「契丹」。
3、如今比較普遍的稱法為China,中國人則為Chinese。China其實來自「秦」(chin)的發音,加上的a是表示地域,China其實是指秦朝,同理Chinese則為秦人。名字的來源於我國古代影響力相當大的大秦帝國。
4、越南稱中國人為船夫,船夫是尊稱,在宋明時期,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么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夫稱呼中國人。
5、印度則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玖』 「印度支那」是指哪個地區
印度支那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因為新航路開辟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於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