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時期是什麼意思

地理時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5-18 12:01:34

A. 氣候生長期 高中地理1.氣候生長期到底是什麼意思

1、氣候生長期:是指某地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期。
作物生長期:是指某一種農作物生長成熟所需要的時間。
2、.北方地區一年1熟,並不是指該種農作物需要生長一年才成熟,而是說該地的自然環境一年只適合種植一次該種作物。例如水稻(喜溫喜濕),南方地區氣溫較高,一年中適宜水稻生長的時期較長,故南方部分的水稻一年可種兩次到三次。
氣溫也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氣溫適合了,作物長得就快些,相對來說。

B. 地理的來歷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地理學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C. 地理是啥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地理學研究的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地理學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D. 什麼是地理過程的時間序列 說明其在地理學中的應用

任何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都有一個時間過程,即具有一定的「時間厚度」。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主要是目前存在的世界,即我們所說的「現在」的地理事物,但實際上,「現在」的時間量度斷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時段的長短取決於我們所研究的對象的性質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對於自然地理事物發展變化而言,「現在」的概念是指自然地理事物相對處於穩定的一種狀態,時間厚度差別很大,少則幾天,長達幾年、幾十年,甚至千百萬年。如山地地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靜態的畫面,但其形成可能追溯到幾百萬年前;河口三角洲、濱海平原的形成則可能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地震則可能是剛剛才發生的事。

對於人文地理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言,時間厚度可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現在」則是指人文地理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在某一時段達到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如「城市現狀」的時間厚度指的是近幾年的狀況,「人口現狀」則可能特指上一次人口調查所得的結果,或研究人員到某一時刻為止所能收集到的人口資料。

時間序列對分析地理過程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即空間的時間性。是當代地理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地理過程的時間序列對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更具有全面的預測性,因此也是當代地理學家十分注重的領域。具體表現形式如下圖

E. 地理年代劃分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首先被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個大的地質年代階段。冥古宙(46億年前
38億年前)的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但未保存地質紀錄,是生命起源的時期;太古宙(38億年前
25億年前)的生命形式處於很低的發展階段,主要為原核生物(如藍藻和細菌);元古宙(25億年前
5.4億年前)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多細胞動物和多細胞植物;顯生宙(5.4億年前
現在)開始,我們熟悉的各生物的種類陸續出現,並蓬勃發展至今。
顯生宙進一步分為古生代(5.4億年前
2.5億年前)、中生代(2.5億年前
0.65億年前)和新生代(0.65億年前
現在)三個階段。顧名思義,它們分別代表了生物演化的「古老」、「中等發達」和「新生」的階段。
每一個「代」又可被細分為幾個次級的單元「紀」。例如古生代由老到新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著名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發生在寒武紀的早期。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魚龍和翼龍就生活在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生活在白堊紀的早期。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過去使用的第三紀相當於目前採用的古近紀與新近紀)和第四紀。雖然鳥類、哺乳類和開花的植物都在中生代開始出現的,但到了新生代才開始了大的發展。我們人類進化的歷史則發生在第四紀。
一個「紀」一般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為兩個或三個階段,這時被稱為「世」,通常前面分別以「早、晚」或「早、中、晚」來限定。例如,侏羅紀分為三個階段: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再如,貴報曾報道過《我國遼西早白堊世恐龍長四個翅膀》,這里的「早白堊世」,就是白堊紀里的一個階段。
以上介紹的宙、代、紀、世等都是地質年代單位,比較抽象,為了賦予它們實際的地質學意義,地質學家們還常常使用另外一套名稱,來表示和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於是,宙、代、紀、世便分別對應於宇、界、系和統。舉例來說,侏羅紀對應的地層單位就叫侏羅系,與早、中、晚侏羅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分別是下、中、上侏羅統。

F. 先秦時期屬於地理時期的哪一期

這個問題有點偏,地理時期(准確的說應該是地質時期吧)是個很大的概念,如果非要說,它是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11500年前至現在)。一般沒有拿地質時期定位夏朝以後的時代的。

G. 地理時間怎麼算

可以根據地球自轉方向來判斷。根據自轉方向,可以判斷出晨昏線中哪條為晨線,哪條為昏線。
地球自西向東轉,所以晨線西部的地區將由夜晚進入黎明,昏線東部的地區則由白天進入黑夜。
地理時間可根據區時計算,每個時區相差一小時,從西到東時間增加,從東到西時間減少。
看圖的話,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晨線的地方時為6時,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H. 地理中六五時期指的是什麼

「六五時期」(1981-1985年) 即第六個國家五年計劃時期,指的是1981年至1985年這5年的時間,而實際上制定「六五」計劃的時間已經到了1982年

I. 地理:什麼是地質時期詳細!

指地球歷史中有地層記錄的一段漫長的時期。由於目前已經發現地球上最老的地層同位素年齡值約46億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億年為界限,將地球歷史分為兩大階段,46億年以前階段稱為「天文時期」或「前地質時期」,46億年以後階段稱為「地質時期」。

概念地質時期,為地球的地質歷史所佔據的漫長的時間范圍, 從大約39億年前(相當於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齡)延續到今天,實際上就是由地層所代表並記錄在地層中的那一段地球的歷史。
歷史時期是指人類活動的歷史 包括史前歷史在內。
近代分世界近代 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開始 中國近代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氣候情況根據間接的標志去研究。如根據某一地質時代的岩石性質、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還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來推斷地質時期氣候狀況等等。在某一地區中如發現冰磧石、冰擦痕、漂石等,這就是寒冷時期冰川活動的證明;黑龍江地區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紅色土,可推知古代那裡曾經有過炎熱的氣候;如果在現代沙漠地區發現有乾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線的遺跡,就表示該地是由濕潤氣候轉變為沙漠的。
地質時期
生物化石是說明地質時代氣候狀況的良好根據,如果有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這里曾是草原氣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現過森林氣候;在格陵蘭曾發現溫帶氣候的樹葉遺物,證明這里曾有過溫暖的時期;蘇聯的烏克蘭曾發現古代棕櫚的遺跡,證明那裡曾出現過熱帶氣候。
證實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為科學家所公認,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大部分時期(佔90%以上年代)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六億年以前。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我國東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也有震旦紀冰磧層,說明這里也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距今約3~6億年,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豐富的煤礦,樹木也缺少年輪,說明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處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但到石炭紀後期,從北到南出現濕潤帶、乾燥帶和熱帶三個氣候帶。
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當時我國氣候仍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氣候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三個氣候帶。
地質
三疊—第三紀大間冰期,距今約200萬年~2億年。整個中生代氣候溫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紀世界氣候更趨暖化,格陵蘭也有溫帶樹種。三疊紀時期,我國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說明當時是在濕潤氣候控制之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帶,西起天山、甘肅,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條件下的石膏發育。到了第三紀,我國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當時氣候比較炎熱。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整個北半球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第四紀大冰期,約始於200萬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濕交替出現的,當寒冷時期,即亞冰期,氣溫比現代氣溫平均約低8°~12℃,高緯度地區為冰川覆蓋,如最大的一次亞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陸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積為冰川所覆蓋。當時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納維亞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緯51°左右;格陵蘭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緯38°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緯60°~70°之間,有時可達北緯50°附近的貝加爾湖。冰川擴張,氣候帶南遷,生物群落也隨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時,北方動物南遷,在克里木的舊石器時代(距今25萬年以前)地層中曾發現過北極狐和北極鹿化石。
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氣候比現代溫暖,北極氣候比現代約高出10℃以上,低緯度氣溫也比現代高5.5℃左右。原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了,退縮到極地區域,甚至極地的冰蓋也消失了。冰蓋退縮或消失,氣候帶北移,生物群落也隨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熱動物群活動,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極圈。
當高緯地區處於冰期時,冰川覆蓋擴大,極地高壓增強,迫使極鋒帶南移到中緯度。在中緯度極鋒帶上氣旋活動頻繁,雨量豐富,內陸湖水上漲,如我國羅布泊在冰期時,湖水水域比現代大4~5倍。反之,當高緯度地區處於間冰期時,大陸冰蓋及極地高壓向極區收縮,氣候帶北移,中緯度地區有些地方出現乾燥氣候,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了。

J.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地理時間和《山經》河,請問是什麼意思

《山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河是戰國初期認為的黃河入海口。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地理時間: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同緯度上不同地區見到日出的時間有早有晚,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這種因緯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就是地方時。每向東15度,時間要早1小時,每向西15度,時間晚1小時。

閱讀全文

與地理時期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0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1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4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4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5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6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4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6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0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