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一地理假期總結怎麼寫

高一地理假期總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5-14 11:52:32

『壹』 高一期末地理總結,人教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稱為天體。
2、 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物質是氫。
3、 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4、 天體系統級別和層次:(由高到低)①總星系 ②銀河系③太陽系 ④地月系 ;其中與銀河系同一級別的是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5、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土星、木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位於橢圓軌道的是哈雷彗星,周期是76年。
6、 地球的普遍性: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7、 地球的特殊性在於有生命的存在。
宇宙環境看:宇宙環境安全;光照穩定。
從自身條件看:日地距離適中,有了適宜的溫度;
地球質量、體積適中,有了適宜呼吸的大氣;
地球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地球原始重力收縮,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 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2、 太陽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①光球層②色球層③日冕層。
3、 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在光球層,周期為 11 年;②耀斑:在色球層。
4、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擾亂磁場,出現磁暴,高緯出現極光;地球上的自然災害也與太陽活動有關。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1、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做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2、 自轉周期為23時56分4秒,叫做恆星日。1個太陽日為24小時。
3、 自轉速度:
角速度:15°/1小時 ,1°/4分鍾 (除南北兩極外,自轉角速度處處相等。)
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為0; 60°N(S)的線速度為赤道的一半。
二、 地球的公轉
1、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2、 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來看是逆時針。
3、 公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之上。
4、 公轉的周期是365日6時9分10秒。
5、 公轉速度:1月近日點最快,7月遠日點最慢。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黃赤交角
1、 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平面之間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度數為23°26′。
2、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稱為一個回歸年。時間比恆星年短。
四、地球自轉的意義
1、晝夜交替:晨昏線是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中沿著自轉的方向從夜進入晝經過的線稱為晨線,從晝進入夜經過的線稱為昏線;
2、地方時
(1)概念:因經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
(2)地方時的計算:東早西晚;東加西減,15°/小時,1°/4分鍾。
(3)時區:共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五、地球公轉的意義
1、 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規律: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走晝越長;直射點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走晝越長。
(2)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自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狀況是晝夜平分。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
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圍是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的范圍是南半球。
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圍是南回歸線及其以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的范圍是北半球。
3、四季和五帶
(1)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 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過渡季節。北溫帶國家一般把3、4、5月劃為春季。
5、五帶:熱帶是指有直射現象的帶,其范圍是南北回歸線之間;寒帶是指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帶,其范圍是極圈以內;溫帶是指既無直射現象又無極晝和極夜現象的帶,其范圍是回歸線到極圈之間。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 地球內部圈層:①地殼,②地幔,③地核。
2、 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古登堡界面,縱波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 岩漿形成和來源地,其名稱為軟流層。
4、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稱為岩石圈。
5、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1、 太陽輻射能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2、 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3、 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部分,因為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4、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間的溫度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5、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
6、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P31圖2.4海陸熱力環流)
7、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8、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如果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向與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即垂直於等壓線;高空中的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P31圖2.5、圖2.6、圖2.7、圖2.8)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1、 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稱為大氣環流。
2、 記住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全球共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P34圖2.10)
3、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5、 記住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氣壓中心名稱。(P37圖2.13和圖2.14)
6、 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大,所以盛行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季風氣候最典型;東亞冬季吹偏北風(西北風),性質特點是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東南風),性質特點是高溫多雨。(P38圖2.15)
7、 氣壓帶和風帶是氣候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8、 赤道及其南北兩側,全年位於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氣流,全年高溫多雨。
9、 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區,全年盛行西風,終年溫和濕潤。
10、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P39圖2.16)
11、 氣候類型的判別。(P40圖2.17)
第三節 常見的天氣系統
1、 常見的天氣系統包括鋒、氣旋和反氣旋系統。
2、 水平方向上濕度、溫度等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
3、 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鋒線和鋒面統稱鋒。
4、 鋒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雲、大風、降水等天氣。
5、 根據冷暖氣團所佔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准靜止鋒。
6、 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P41圖2.19)
7、 冷鋒過境前氣溫高、氣壓低、天氣穩定;過境時氣溫降低、出現大風、雨雪天氣;過境後氣溫降低、氣壓升高、天氣轉晴。冷鋒降水在鋒後。
8、 暖鋒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暖鋒過境前氣溫低、氣壓高、天氣穩定;過境時出現連續性降水天氣;過境後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暖鋒降水在鋒前。(P42圖2.20)
9、 梅雨——准靜止鋒 寒潮、沙塵暴、我國夏季北方多暴雨——冷鋒
10、 氣旋:中心低壓,中心氣流運動是上升,近地面周圍氣流運動是逆時針旋轉輻合(南半球是順時針旋轉輻合),天氣陰雨。低壓槽也是陰雨天氣。(P44圖2.22)
11、 反氣旋:中心高壓,中心氣流運動是下降,近地面周圍氣流運動是順時針旋轉輻散(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輻散),天氣晴朗。高壓脊也是晴朗天氣。(P44圖2.23)
12、 我國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天氣——反氣旋;我國秋季北方秋高氣爽——反氣旋。
13、 台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台風的三大災害:狂風、暴雨、風暴潮。台風的好處是帶來豐沛的降水,緩解高溫酷暑和旱情。
14、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圍的強冷空氣活動。寒潮帶來的危害:降溫、大風、雨雪和霜凍。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1、 近一二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是變暖。
2、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數量增加所致。二氧化碳能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
3、 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斷增加,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4、 全球變暖的後果: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積溫增加,乾旱加重,影響農作物產量;影響水循環,進而導致蒸發和降水異常,氣象災害加劇。
5、 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毀林;人為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6、 應對氣候變暖的措施:植樹造林;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消費;減少廢棄物的排放;使用公共交通。(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1、 地球上的水體包括陸地水、海洋水、大氣水,其中海洋水是主體。
2、 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體。
3、 河流的補給形式有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土壤水、生物水等。
4、 河流水和湖泊水的補給關系:枯水期,湖泊水補給河水;洪水期,河流水補給湖泊水。(P54圖3.2)
5、 水循環的環節和類型。(P55圖3.3)
6、 水循環的意義:使地球上的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轉移和能量的交換;塑造者地表的形態。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穩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
2、 按性質分,洋流分為寒流和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叫做暖流。反之,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叫做寒流。
3、 海洋水體運動的原因包括:盛行風、陸地形狀、地轉偏向力;其中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要動力。
4、 洋流對大陸沿岸氣候的影響很大: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西北歐的氣候就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P59圖3.7);南美洲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主要原因就是秘魯寒流(P59圖3.8)。
5、 洋流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有: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深海水上涌處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6、 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交匯處會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洋流從北極攜帶冰山南下,阻礙航行。
7、 洋流對近海污染物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也會使污染范圍擴大。
8、 記住洋流的表層分布規律;記住日本暖流、千島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墨西哥灣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巴西暖流的位置;在圖中標出紐芬蘭、北海道、秘魯漁場。(P57 圖3.5和P58圖3.6)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 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2、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最多的洲是亞洲,其次南美洲,最少是大洋洲;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
3、 中國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4、 以色列如何把水資源由少變多:開源,有效的利用海水和鹹水;節流,發展滴灌技術。
5、 鹹海面積減少的原因:全球變暖,降水少,蒸發旺盛;人們生活、農業、工業用水太多。
6、 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開源:合理利用地下水;修築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降水。
節流: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力: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它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3、 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水平運動形成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4、 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5、 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它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
6、 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者砂粒,這種作用叫做風化作用。
7、 記住書上各地貌名稱及其作用力。(P71圖4.3——4.6、P72活動圖)
8、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1、 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的時,便會發生彎曲變形,這叫做褶皺。
2、 褶曲的基本形態。(P73圖4.10)
基本形態 從岩層形態上看 從岩層新老關繫上看 一般地貌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岩層向上拱起 中心老兩翼新 山嶺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 中心新兩翼老 盆地和谷地
3、 板塊背離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海洋;相對運動碰撞形成褶皺山系。
4、 記住板塊的名稱,能解釋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的成因。(P73圖4.10)
5、 P74活動題。
6、 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並且沿斷裂面兩側岩塊有明顯的錯動和位移,這叫做斷層。
7、 斷層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對上升的岩體發育成為山嶺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等。
8、 岩漿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熔岩高原,如東非高原;岩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長白山主峰。
9、 火山由火山錐和火山口組成;有些火山口積水形成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火山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10、 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①影響交通運輸方式,山區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②影響交通線路的分布,分布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③影響交通線路的延伸方向,山區需要迂迴前進,彎曲度和長度大於平原和丘陵。
11、 P76圖4.16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1、 河流的侵蝕作用:向源侵蝕——加長河谷;下蝕——加深河谷;側蝕——加寬河谷。
2、 河谷的演變:初期: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以向源侵蝕和下蝕為主,河谷加深和延長,河谷呈V字型;中期:落差變小,下蝕減弱,側蝕加強,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谷變得彎曲、河谷拓寬。成熟期: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U」型。
3、 河流堆積地貌:山區:洪積——沖積平原;中下游——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
4、 河流沖積平原城市密布的原因: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農副產品豐富。
5、 河流沖積平原上的聚落,要避開洪水的威脅。(P80圖4.21、P81圖4.22、P81圖4.23)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 地理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循環等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
2、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3、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4、 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光合作用;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交換保持性質穩定的能力。
5、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大風表現:①自然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 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②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的。
6、 P86圖5.2 P87案例2 P88圖5.4 P88案例3 P90圖5.5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方向,由赤道向兩極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以熱量為基礎。包括低緯和高緯地區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在一定范圍內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3、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受海陸分布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產生有規律的地域分異。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變化為基礎。
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直。山地所在的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5、 P91圖5.6 P93圖5.11

『貳』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結

短了往往不全。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義:「宇」是無限的空間,「宙」是無限的時間,宇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總稱。
特性 物質性:宇宙由天體組成天體定義:構成宇宙的不同形態的物質
分類:按照天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星雲、恆星、行星
衛星、彗星、流星
星際物質
基本天體:恆星和星雲,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形態
運動性:宇宙中天體是運動的 天體系統 定義:鄰近的天體相互吸引,以質量大的天體(公
共質心)為中心旋轉的天體「集團」
分層: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思考](1)必須離開地球大氣飛行方可稱天體,例如:北極星、星際空間的氣體、運行的人造衛星。
待發的人造衛星、空中飛行的飛機、課桌、隕石不是天體。
(2)哪些天體系統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恆星系、河外星系(簡稱星系)
(3)總星系是宇宙(×)總星系是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體(×)河外星系是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
組成: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其他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分類: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見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遠: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遠鏡可見
[思考](1)冥王星降為「矮行星」的原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
(2)運行方向 :八大行星為自西向東,逆時針,彗星為順時針
(3)小行星帶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火燒木頭灰燼多,有光環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離太陽距離逐漸增大,溫度逐漸降低、公轉速度逐漸降低、公轉周期逐漸增大
(5)離地球最近的是金星,衛星數最多的是木星(質量、體積最大),沒有衛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離太陽太近),逆向自轉的是金星(太陽從西邊出)和天王星(躺著的姿勢繞太陽運轉)
(6)在太陽系中,與地月系並列的天體系統還有5個,即有衛星的行星還有5個
(7)三類行星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類地行星,居中的是遠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發射可見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特性普通性:與其他行星比,地球質量、體積、密度和自轉、公轉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別是高級智慧生物的天體
存在生命的條件自身條件適宜溫度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適中
大氣的保溫作用
適宜大氣質量、體積適中
液態水日地距離適中
宇宙環境安全八大行星互不幹擾運行特點:共面性、近圓性、同向性
(外部條件)太陽光照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第二節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利)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太陽輻射 定義: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紫外區、紅外區
宇宙放射能量和傳遞能量 電磁波 可見光區(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來源:太陽內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
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光和熱(能量):煤、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維持地表溫度,推動地球上水、大氣循環和生物活動、變化的主要動力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弊)
1、太陽大氣層分層:從里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類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種
分層 特徵 周期 相互關系 與太陽活動的關系
黑子 光球層 溫度比周圍低,所以顯得暗一些 11年 時間、區域相關性:黑子變多的時候和區域,耀斑也頻繁暴發 太陽活動強弱的主要標志
耀斑 色球層 突然爆發並增亮,釋放能量 11年 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另外還有,日珥:色球層,巨大火焰噴射物,太陽風:日冕層,高能帶電粒子流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黑子高峰年,反常氣候多
11頁的探索要會讀圖並總結規律黑子低峰年,氣候比較穩定
②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耀斑爆發的電磁波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信
③對地球磁場的影響:太陽風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現象
[極光出現在極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緯地區或極地極晝時看不見]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
一、 自轉與公轉
運動形式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 恆星日(23時56 分4秒,自轉360°,真正周期)、太陽日(24時,自轉360°59′,晝夜更替周期)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南北極點為0,其他均為15°/小時 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南北極點為0
公轉 太陽 同上 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轉軌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會讀17頁圖1-3-4,地球公轉示意圖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則」判斷南、北極和自轉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極,四手指彎曲方向為自轉方向。

二、公轉和自轉的關系
自轉 赤道面 夾角為黃赤交角,23°26′ 地軸和黃道面斜交角度為66°34′
公轉 黃道面
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回歸年:會讀19頁圖1-3-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示意圖,會填19頁表.
[思考](1)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移動方向 位置 從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從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動方向 從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動
從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動
(2)春、秋分時黃赤交角為0(×)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晝夜現象形成原因:地球不發光,不透明,在同一時間 向著太陽的半球為晝半球
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
晝夜更替形成原因:晝夜現象和地球自轉,周期為24時
晨昏線 定義: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
特點 垂直於太陽光線
所在平面過地心:是地球上的一個大圓,在任何時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線的畫法 ①過地心 ②與太陽光線垂直(直射南、北回歸線時注意極晝和極夜)
③畫上夜半球
注意:會分析太陽回歸運動晨昏線的變化。
(2)晨線和昏線的判斷 晨線:自西向東由夜半球變為晝半球的分界線
昏線:自西向東由晝半球變為夜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
(1)回憶 緯線: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條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東西經劃分: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東西半球劃分:西經20°—東經160°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同一經度處地方時一樣
[思考] 東邊比西邊地方時要早,15°相差一個小時,即1°相差4分鍾。
我國最東端約在東經135°,最西端約在東經73°,當最東端地方時為12時,最西端地方時是幾時?(7時52分)

(3)時區和區時(20頁圖1-3-8,時區的劃分)
①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的時間,即區時
②中時區以0°經線作為中央經線,中時區的區時為0°經線的地方時
③中時區以東、以西各分12個時區,東、西十二區合二為一
[計算]
① 經度判時區
某地所在時區=某地經度/15 余數〉7.5,則+1
余數≤7.5,捨去
若是東經則為東時區,若是西經則為西時區。例:東經40°(東三區),西經31°(西二區)
②中央經線度數=15°×時區序號,西時區為西經,東時區為東經。
例:東八區:15°×8=120°,即東經120°。
③時區范圍:中央經線度數±7.5
例:東八區范圍:東經112.5°~東經127.5°,東西十二區范圍:東經172.5°~西經172.5°
④已知一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有兩種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計算,直接用20頁圖數
不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B地區時=A地區時±兩地時區差 ①±號:東加西減(B位於A東,則+)
②時區差:同減異加(AB均為東或西時區則大—小,若一東一西,則兩個時區數相加)

過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加一天。
例:東八區時間為5月1日8時35分,問西九區是什麼時間?(4月30日15時35分)
⑤常用時區:北京、山東(東八區)、倫敦(中時區)、紐約、華盛頓(西五區)、悉尼(東十區)、烏魯木齊(東六區)、東京(東九區)
(3)各國實際使用的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即東八區的區時,120°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一個時區採用同一時間
北京地方時:116°E經線的地方時 地方時:經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時間正午12時,天安門上遊人看太陽在哪個方向?(東南)
(2)我國新疆、西藏學生為什麼上午10點才去上學?(東六區,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時)

3、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導致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4、地球形狀的形成:赤道略凸,兩極稍扁
[練習]
(1)判斷某地地方時
①晝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12時,夜半球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是24時或0時。
②晨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③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正午12時,與直射點所在經線相對的經線(同一經線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時為午夜0時。
(2)判斷日出、日落時刻
①某地的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時刻,
某地的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時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即6時日出,18時日落,
赤道上全年為6時日出,18時日落。
(3)日期范圍的確定:180°和0時所在經線是地球上兩個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0時經線以東為今日,以西為昨日,180°經線以西為今日,以東為昨日
當二者重合時,全球處於同一天

四、自轉與公轉共同產生的地理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1)某地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示意圖
白晝,角>0° 晝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黃昏,角=0° 晨昏線上,角=0°

(2)規律: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90°,距離直射點所在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午太陽高度角可以達到90°。
(3)兩分兩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節氣 直射點位置 正午太陽高度角緯度分布 達全年最大值處 達全年最小值處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歸線 由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歸線 由南回歸線向南北遞減 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 北半球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晝弧所跨經度越大,則晝越長,夜弧所跨經度越大,則夜越長。
(1)晝夜等長 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
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天數越多
(3)太陽直射點位置與晝夜長短狀況(北半球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北極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北極點周圍極晝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晝<夜,緯度越高,晝越短 北極點周圍極夜
夏至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以北極晝
冬至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以北極夜
兩分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3、季節更替
(1)季節更替的緯度差異
地區 晝夜長短 正午太陽高度角 季節更替特點
赤道 變化不大 數值大,變化小 全年皆夏,季節更替不明顯
中緯地區 變化大 變化大 季節更替明顯
極地等高緯地區 變化最大,有極晝和極夜 數值小,變化大 全年皆冬,季節更替不明顯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含義: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短),太陽高度角最大(小)的季節
劃分:我國以四立為起點,歐美以兩分兩至為起點劃分,氣象統計:12、1、2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
類型 傳播速度 媒介特徵
縱波(P波) 較快 可以在固、液、氣中傳播
橫波(S波) 較慢 只可通過固體傳播
1、地震波

2、內部圈層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為界地殼:厚度不一,大洋較薄,大陸較厚(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地幔:分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為界地核:分為內地核(固態)和外地核(熔融狀態)
[思考]軟流層:上地幔上部,熔融狀態,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
岩石圈:地殼+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氣圈
(1)組成成分干潔空氣 氮氣(78%):含量最大,生命體的基本成分
氧氣(21%):第二大氣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溫
水汽:成雲致雨的原料
固體雜質:降水的凝結核
(2)垂直分層
厚度 直接熱源 溫度變化 大氣運動 天氣現象,與人類關系
高層大氣 平流層頂-3000km
—— 隨高度升高先降低後升高 先垂直運動後向外散逸 電離層,無線電通訊,航天飛行
平流層 對流層頂-50、55km 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 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熱下冷,大氣穩定,水平運動 航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km
中緯12km
高緯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溫度下降0.6℃ 上冷下熱,對流顯著 最密切,天氣現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氣、水氣和雜質
[思考]對流層厚度分布規律:緯度:低緯〉中緯〉高緯;季節: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單獨佔有空間,分別存在於整個水圈、大氣圈下層和地殼表層
最活躍的圈層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 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熱量來源和受熱過程
1.大氣對太陽輻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氣吸收的太陽能主要轉化為 熱能 ,部分轉化為 化學能 能儲藏於生物內。

2.大氣的受熱過程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 保溫 作用。

3.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紅外線 部分,與太陽輻射相比,地面輻射為 長波輻射 。
就整個大氣層來說,根本熱源:太陽輻射;低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地面輻射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參與物質 選擇性 削弱波段 舉例
反射 雲層、較大塵埃 無 全部波段 A白天多雲時,氣溫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氣分子、細小塵埃 有 藍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 / 日出江花紅勝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線 C紫外線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紅外線

4.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例:A、陰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溫度高一些 B、人造煙霧能起到防禦霜凍的作用

5.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氣溫,大氣的保溫作用能使地面損失的熱量得到補償。這兩種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是縮小了氣溫的 日較差 ,為生物的生長發育和人類的活動提供了適宜的 溫度 條件。

6.總結 削弱作用
太陽 地面 地面輻射 大氣
大氣逆輻射
保溫作用
問:1、從大氣的熱力作用分析,怎樣的天氣狀況下氣溫日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原因?(天氣以晴朗為主)

二、大氣運動
(一)大氣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空氣的水平的運動即為風。
500 1000
冷卻收縮 受熱膨脹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熱)
熱力環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只考慮冷熱;水平方向上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地面氣壓比高空大

(二)大氣環流 三圈環流
1、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形成和分布(如圖)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 亞洲低壓 北太平洋
高壓 北大西洋
高壓

3、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
的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氣壓帶
和風帶北移,冬季南移。
季風環流 成因 分布地區
冬季風 夏季風
東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中國東部、日本和朝鮮半島
南亞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 印度半島、中國西南地區

4、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表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及其分布
氣候類型 分布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帶 熱帶雨林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之間 主要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草原
氣候 主要南北緯10°-20° 主要赤道低壓、信風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熱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10°-25°大陸內部、大陸東岸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季風 全年高溫,干濕季節交替
熱帶沙漠
氣候 主要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 副熱帶高壓或信風控制 全年高溫乾旱少雨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主要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副熱帶高壓與冬季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帶 溫帶季風
氣候 主要北緯35°-50°大陸東岸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冬夏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海洋性
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全年受西風帶影響 溫和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大陸氣團控制 夏熱冬寒,乾旱少雨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1、以溫定帶
最冷月氣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 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之間 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最熱月氣溫<15℃ 寒帶氣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夏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沙漠氣候

三、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的特點 簡易天氣圖
1、冷氣團和暖氣團(P42)

2、鋒: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暖鋒: 冷鋒: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過境後 過境時 過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連續降水 降水(雷雨)

3、氣旋和反氣旋的特點
天氣系統 氣旋(低氣壓) 反氣旋(高氣壓)
水平方向 從四周流向中心 從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氣上升 中心氣流下沉
天氣狀況 陰雨天氣 晴朗天氣
對我國影響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
沿海地區的台風 中國長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氣爽天氣

『叄』 地理學習總結

初中生活我的地理學得很差,加上不用功,情況變的越來越差。天啊!要我學習地理簡直難上加難。剛開始學習地理時,我就有一種恐懼感,加上沒有預習,地理已成為我的弱項,經緯網向我襲來,讓我分不清東南西北。
可我知道,我不可能在地理上失手,於是我開始了我的魔鬼訓練,強迫自己努力去學,剛開始時,感覺實在是太差勁了,由於沒有基礎,我被折磨得痛不欲生,背的死去活來的公式不到10分鍾就忘了,可我還是堅持著。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我的思想慢慢地轉變過來——原來地理並不那麼恐怖,我開始慢慢地喜歡上地理。
昨天我們有一個測試,我認為考的不太好,因為我覺得我學習地理的時間還遠遠不夠,我鑽得還不夠深,有難度的問題我還無能力解決。但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繼續努力學習地理,我的地理成績會好起來的。
一個有趣的發現
當我努力鑽研地理時,我發現地理與各科是息息相關的,有一次,我在做英語閱讀時,有一個題目是如何確定飛機的位置,選項竟與地理息息相關。當我們再繼續做下去時,我發現好幾個題目都是同一類型,我不禁大喜,心中也同時堅定了學習地理決心。還有一次,還是在做題目時,我發現有一題目的計算方式竟與一地理公式很相似,於是我順藤摸瓜,不到幾分鍾做完了,後來聽同學們說,他們至今都不知道那解題方法。學習地理真有用!
不知不覺學習地理已有好一段時間了,盡管不太如人意,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

『肆』 高一地理期末反思總結

我不是地理教師,你就加入高一的內容改下行了

高一年級地理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科的教學意義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更是一門基礎的學科,是一門跨越科學、人文與社會、技術三大知識領域的綜合學科。當今世界,各國都把提高國民素質看作提升人力資源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基本策略,地理學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主渠道,特別的,在基礎教育的所有學科之中,地理學教育是最適合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科。

二、學科的教學思路

挖掘地理美學,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掌握地理知識,養成地理行為習慣

三、學生狀況分析

基礎薄,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初中階段沒有學習地理學科知識求知慾望雖然持續性不強,但求知慾望強;自我展現慾望強,有較好的互幫互助氛圍

四、學科教學實踐

1、展現地理美學,激發學生價值觀注意力

地理學的美學核心: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美,人魚自然的最高層次的和諧統一,追求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人自身的關系;人際關系;人地關系

尋求平和心境,尋求人際和諧,尋求人地和諧,經營和諧社會、經營可持續發展社會。

2、說明社會需要,明確地理素養

對地理環境有豐富、生動和正面的看法; 感受自然與社會的相關性;有許多和地理技術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能

3、說明人生發展需要,明確地理行為習慣

空間定位;空間格局的覺察能力;因果關系分析;過程分析與預測;

野外觀察與觀測;調查;提出地理問題;地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

4、強調思路和線索,每一章節都一一強調思路和線索,讓學生養成按思路和線索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

5、循序漸進,以專題形式補充學生初中地理知識

6、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

7、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

作業每連續兩次得A者加2分;單元測驗每進步5分者加2分

五、學科教學的反思與展望

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

繼續強化「思路-線索學習法」;繼續強化過程性評價和整體優化。

『伍』 高一下半學期地理總結

1-2章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陸』 求高一地理總結~~!!

高一地理教學總結
(2003~~2004學年第一學期) 邱昌培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級4個班的地理課。由於升中考考不考地理,學生的地理基礎較差,把地理自作是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不重視。導致學習在課堂上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因此在學期初始階段,反復多次,從高中為會考、高中綜合科等方面,教育學生轉變觀念,學好所有科目,全面發展,指導學生如何學好地理,提出高中地理學習的要求。應該說,通過說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由於高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教材較初中難度加大。因此,我在備課前,會將課本、教學大綱,會考說明認真鑽研,做到心中有數。收集一些相關的事實材料,如「赤潮」,油輪泄漏,神州五號成功返回,地震(近一、二年)事件等;結合往屆學生某些知識點掌握的難易程度或易出現的錯誤,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東莞市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把握好每節教材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准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掛圖,圖片,標本,有時藉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如冷鐸,暖鐸的形成。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購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大氣污染,海洋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得得。
精心編寫單元練習,力求每一份單元練習能覆蓋該單元的全部重點內容,有較大份量的讀圖分析題,亦增加一些反映當前最新的科技,經濟,環境動態的題目。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評講練習時,不是單純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而是對題目所體現的知識點進行一次交流復習,辯析錯誤所在,適當變換練習的提問角度,啟發學生思維。教育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如抓住「題干」(關鍵詞)等,以及如何更規范,體現地理學科特色的表述來回答問題,提高學生和文字表達能力是近一、二年,著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練習中適當讓學生練習此類題目。讓學生的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提高,這是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方面。中段考地理成績比較好
目前,在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我們的學生難以高中九科的學習,加之部分科任實行「題海戰術」,搶占時間,導致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地理,即使是單元練習,也有不少學生抄襲,以應付撿查。但這又不是一個學科的老師能解決的。當然,亦難的找到時間輔導學生,晚修時間根本無學生看地理書,最後,自己須充實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柒』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2、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3、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4、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5、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6、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7、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10、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11、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12、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1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6、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1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9、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0、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21、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22、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23、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1970年「東方紅」一號、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4、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25、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8、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30、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31、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2、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33、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35、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36、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37、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8、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39、地球自轉的周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40、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1、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42、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43、地球公轉的周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44、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45、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46、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7、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48、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鍾。
49、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5、0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51、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E地方時)為標准時間。
5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准時。
53、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5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63、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64、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65、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准日出(6時)和標准日落(18時)前後推算。
66、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67、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69、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70、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71、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7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74、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7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76、干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7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79、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80、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81、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82、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83、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8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86、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87、大氣逆輻射夜間有雲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88、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89、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9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92、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93、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94、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96、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畫出合力
97、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98、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99、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101、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大陸)、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
103、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大陸)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104、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105、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106、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107、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
108、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
109、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徵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
110、鋒面氣旋鋒前鋒後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111、氣候要素氣溫、降水量。
112、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113、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捌』 高一暑假假期總結怎麼寫啊

這自己什麼時候寫作業,也樣完成,幫父母具體做了什麼家務,出外做了什麼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比如公益活動,對本假期的感想,收獲和不足之處!

『玖』 高一地理學習總結,人教版的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16
地中海氣候 位於亞熱帶大陸西海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冬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
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冬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夏雨型 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偏北風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1、鋒面系統
冷鋒
暖鋒
准靜止鋒

要區別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
冷暖氣團勢力相當,使鋒面來回擺動的鋒
暖氣團 上升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緩緩上滑
鋒前鋒後 暖氣團在前,冷氣團在後
冷氣團在前,暖氣團在後

雨區位置
以鋒後為主
鋒前
延伸到鋒後很大范圍


天氣圖

簡圖

雨區圖
過境前
單一暖氣團控制,溫暖晴朗
單一冷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過境時 暖氣團被冷氣團抬升,常出
現陰雨、下雪、刮風、降溫等天氣
暖氣團沿冷氣團徐徐抬升,常出現連續性雲雨天氣 常出現連續性降水天氣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下降,天氣晴朗
氣壓下降,氣溫和濕度升高,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主要在鋒後
主要在鋒前
延伸到鋒後很大范圍

17
天氣實例

我國大多數降水天氣,北
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節的大風、沙暴、寒潮,一場秋雨一場寒
一場春雨一場暖
華南「清明時節雨紛紛」
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 貴陽冬半年「天無三日晴」

2、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
3、鋒面氣旋

氣流(氣壓)狀
況 氣流的水平運動方向 中心氣流及天氣狀
況 實例
氣旋 (低壓中心)
北半球按逆時針方向、南半球按順時針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輻

中心氣流上升 多陰雨天氣
台風
反氣旋 (高壓中心)
北半球按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按逆時針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輻

中心氣流下沉 多晴朗天氣
「伏旱」天氣
寒潮 北方「秋高氣
爽」

18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海陸間大循環(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的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環)、 海上內循環(水循環的水量最大,對於全球的熱量輸送有重要意義)、 陸上內循環(數量少,但對乾旱地區非常重要
主要環節有: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植物蒸騰等。台風登陸屬水汽輸送環節,江河入海屬地表徑流環節,跨流域調水是人類改變了地表徑流。外流河參與了海陸間循環,內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參與了陸上內循環。 【自然界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閱讀全文

與高一地理假期總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