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ppt怎麼做

高中地理ppt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3-05-29 12:47:46

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說課稿

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度。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說課稿(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對教材加以說明。

一、說課標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於新課標編寫的。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學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特別是基本理念突顯時代性。課程目標分成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 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屏幕上是我對地理必修3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再重復。

二、說教材

1.編寫特點和體例

(1)以典型案例構成教材的主體。教材選用了5個中國案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開發、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西氣東輸)、2個外國案例(亞馬孫雨林開發與保護、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1個地區案例(東亞地區),案例具真實性、典型性,中外兼顧的特點。

採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組織教材,努力打造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這樣「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

(2)內容提要 課文:文字和圖像 讀圖思考 思考案例 問題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必修3冊,選修6冊。必修1(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過程和規律,體現尊地之規,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體現以地為主,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必修3(區域地理),立足於必修1必修2的基礎,以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新編實驗教材必修3與原人教版地理選修2的對比

4.內容結構 課標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必修 3的課標有13個,基本與節數相當。這是能容標准,這是教材內容與課標的對應關系。本書共五章10節,本著由自然至經濟、由區域內至區域間的學習思路設計知識結構,對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依次分為"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圖略)

三、說教學建議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編寫者認為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應該對區域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和掌握,所以教材並沒有重述相關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而實際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地理學科在初中屬於弱勢學科,每周兩節課,中考30分,學生往往並不重視,全憑考前死記硬背得分。他們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存在明顯的斷層,這就必然嚴重影響到「必修3」教學的順利開展。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山東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他們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編排人教版是從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角度來闡述的;是從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入手,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總的命題來概述的。在案例選取上人教版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選擇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的防治作為案例,而山東版是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為例;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3.教材教學與開展學生評價之間達成協調存在挑戰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為主線,貫穿了整本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自然離不開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但在具體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並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來反饋教學的效果,在新課程中始終還是我們共同面臨的難題。

(二)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基於學以上問題和挑戰,再結合自己的教學 經驗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嘗試: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教材選用了5個中國案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把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進行對比來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在學習這一章之前,首先對中國三大自然區進行對比,對中國的各個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徵進行知識的鋪墊,並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中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這樣就能使學生對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有大概的了解。在後面的中國案例分析時,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與拓展,做到「點」「面」結合,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 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養

只有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學會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抽取,學生才能夠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 「產業轉移」一節,要分析影響東亞產業轉移的因素,在教學中就應該抓住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這一關鍵點。影響產業發生轉移的因素如: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等,只要他們在遷出地和遷入地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產業的轉移。這樣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業大量遷往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的原因,學生就應該能夠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發生了變化,使企業變得不利,而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業的遷入。

3.在教學中進行學生評價的嘗試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引用新疆農業這一案例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略)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要想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說課稿(二)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說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這五個環節去說課

1,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高中二年級必修三

第一章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本組課文展示了許多方面的內容,為後來學習區域與生態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奠定了基礎。 本節知識特點:本節以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為例,以時間和空間為方向向我們解釋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對環境的影響。 高考要求:結合區域圖、聯系圖、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區域特點,比較區域差異及差異形成的原因,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及差異形成的原因。 2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學生經過一學年的學習,對區域定位和區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且學生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對本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有一定了解但本節知識點較多,較復雜,學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運用。學生對松嫩平原不了解,識記會出現困難

高二年級的學生身心日漸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觀察推理能力,同時好奇心也比較強,對區域地理知識的興趣較濃、探索大自然的慾望較強,但由於心理原因,思維大多以形象思維為主,缺乏理性的認識。所以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本節重難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區域圖,聯系圖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區域特點, 區域差異及差異原因

2、考察區域發展的影響

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2、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3、掌握概括區域特徵和比較差異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標:是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有了目標就應該有相應的方法與之對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我制定了這樣一種教學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又注意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的豐富理解知識,注意知識的實踐性。

4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創設學習氛圍、激發學習慾望、增強學習興趣 問題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促進思維發展 引探式教學法-----組織探究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學法: 課前預習 、做出課堂筆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1、帶多媒體系統的網路教室。

2、多媒體教學課件。

3、學生預先分組,並確定組長。

4、准備好製作所用素材。

5教課流程

我的說課流程分為:新知導入----新知探究----新知鞏固----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分成兩個課時

A首先我會在在ppt上放幾張關於區域的圖,讓學生思考什麼是區域,區域有什麼特徵。其次我會在在書上畫出區域的定義,在給與解釋說明,再在書上畫出區域的四個特徵,讓同學小組討論哪些區域是有界的,哪些區域是無界的,從而加深同學們對區域的理解。

B在ppt上放出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不同風土人情由此導入下一個知識點: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的生產特點有許多的不同,發展方式也存在差異,然後讓學生思考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有什麼差異,各自給區域環境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啟發學生從氣候等方向思考,然後用表格的方式給不同因素歸類(歸位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類)

再啟發同學們從兩大類分別討論對農業與工業發展的影響,最後再用表格的形式分類表達

C然後給同學們幾個問題,鞏固同學課堂所學,最後留下一個問題課後解決:除了今天講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

Ⅱ 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1.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復述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

2.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卜祥頌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初步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塊學說」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山地形成宴斗的學習,樹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型鄭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一、山地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繫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岩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布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體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四)斷層構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2.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裡?(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3.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人口增長的時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長狀況。

(2)理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理解人口是怎樣對環境產生壓力的。

(3)理解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現和如何運用其趨利避害。

(4)比較兩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

(5)理解人口、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關系,並能應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圖像、圖表、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密切關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2)使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進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意識。

(3)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活動有關,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公德意識。

4、美育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對環境的壓力,同時也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三、教學難點

對環境問題本質的理解和運用。

四、教學方法

1、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

2、探究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合作學習法。

4、圖像、圖表、數據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學媒體選擇與組合設計思想

1、視頻展示環境問題的現象,發現、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2、多媒體展示社會調查的過程,輔之以學生表演,促進學生學習探究思維規律的形成。

3、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結果,並結合教材學習本課知識,進而推導出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及時反饋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4、播放視頻影片,通過美麗的人居環境與前面的對比,從而呼應主題,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索。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環境問題的相關影片和漫畫欣賞,引出環境問題,通過多媒體和漫畫使學生發現問題。

教師:同學們從上面的影片和漫畫中看到了什麼現象?漫畫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求知慾。

播放調查研究的流程圖,學生上台演示調研的全過程,教會學生自己探究問題。

整理材料,展示調查的結果,分類匯總,得出初步結論。

【講授新課】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巡視指導,結合材料學習本課內容,使其理論化、系統化。

一、人口壓力

1、人口增長

(1)時間分布

A、產業革命前

B、二戰前

C、20世紀70年代

(2)空間分布

A、發達國家慢

B、發展中國家快

多媒體展示瑪雅文化的遺址圖片,用瑪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壓力。

2、人口壓力

人口過多且持續增長,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過環境供給資源和分解廢物的能力,進而產生資源和環境問題。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劇突出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

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1、資源的過度利用——資源耗竭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環境的破壞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什麼是傳統的發展模式

2、學生討論:「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

3、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

4.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於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後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准》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准》是教學、命題的標准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准》、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准》,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系,合理取捨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5.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6.高二年級必修一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

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徵;

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准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徵,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徵。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於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徵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後更加註重考查的方向。那麼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准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麼: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麼:即自然和人文特徵的分析;

4、為什麼: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麼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遊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遊。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後,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A、從①到②

B、從②到④

C、從③到⑤

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麼?為什麼?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總結:以上可以通過准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准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徵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採取的主要措施是什麼?(12分)

問: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徵是什麼?

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徵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確定位後,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葯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徵。並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葯材資源的突出特徵。

(2)簡述A地發展中葯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並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麼地形,西部是什麼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徵。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Ⅲ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關於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山地的形成》

【課標解讀】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第一課時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詩詞賞析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託,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復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著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為入聲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閑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裊裊,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為大眾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託,那麼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系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為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模擬板塊運動的游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游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為界,左邊的同學為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為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系?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為背斜、向下為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繫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課件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岩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岩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匯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布於背斜頂部,中間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體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下沉岩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為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乾地貌

以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岩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四)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形態

上升岩塊

下降岩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實例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里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為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為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隧道可能變為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了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今早從以下幾個方面備「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課。

一、課標及其解讀:

1、課標:聯系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2、解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可以幫助人們揭示城市發展布局規律。城市的地域結構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態和城市的功能分區(土地利用)兩個方面。

對城市地域結構的研究有同心圓地帶理論、扇形理論、多核心學說等。這些理論本身比較復雜,但本條「標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論中反映出來的地理原理來理解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上。

二、學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對城市提供的服務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認識;

2、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中城市的內容佔了一定的比例,學生已經知道了多種各有特色的具體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課時屬於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

1、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中心地理論);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本節課時第3課時,我把本節課的課題定為: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對比湘教版和人教版關於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區,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案例選取中心商務區,活動選取建成區和郊區——西方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理論和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些原則,旨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的一般規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形成中重點講經濟因素)。我選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分析,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原來自己生活的城市裡還蘊含著這樣的地理思想,案例選取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間結構。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形成;

2、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並能結合圖表,分析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確定上述教學目標,主要是因為課標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結構理論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差異,必須要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這樣才能了解城市發展布局的特點。

重點:分析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確定依據:只有了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因素,才能比較功能區的差異,才能理解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難點:結合圖表,分析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因素。因為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較差,所以確定為難點。

五、教學方法: 談話法、舉例法

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我主要採取談話法、舉例法。

1、談話法。主要通過師生互動,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課題入手,從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麼是空間?空間結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些詞對學生而言生僻、費解,解釋清楚之後,便於學生學習下面的內容;在學習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形成時,以學生身邊的例子為談話平台;在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時,給出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不急於給出結論,通過談話互動,引導學生如何讀圖析圖,給學生析圖探究時間,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舉例法。在學生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時,以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為例,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發現原來身邊的生活里蘊藏著地理知識。

在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結合本節教學內容,製作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新新學案》,教材。

六、學法指導: 讀圖析圖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成效,使學生終生受益。

1、讀圖析圖法。以圖做媒介,指導學生用眼識圖,用腦析圖,開口說圖;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對所學問題進行探究、交流、總結,完成對問題的學習。本節課在學習方法的設計上為了調動學生的探究和積極性,分組,各組分別探究不同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交流、歸納、總結。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之前我們學習城市區位、中心地理論,知道了單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條件、區域的不同等級城市的分布規律。今天我們學習某單個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板書:第3課時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設問:1、什麼是空間?什麼是結構?什麼是城市的空間結構?

師解釋:空間是指人類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場所;結構是事物的內部構造。如大樓由鋼筋、混凝土組成;城市空間結構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成狀態。

(二)新課學習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過渡:人類是在土地上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物質基礎,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不同類型。

商業區的形成:商業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活動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活動在某地發展起來後會帶來眾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區逐漸形成。

商業區分布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設問:西安市的商業區主要分布在哪裡?引出中心商務區: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地區,商業、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築物以高層為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發達。

住宅區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數城市中,住宅區占據城市空間的40%-60%。有的城市,隨著住宅區的分化還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此處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對比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工業區的形成: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這些工業專業化程度高,且有很強的協作性。由於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要求,故工業區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來布置廠房、倉庫等設施。

以上3個區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有以下3種。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這3個模式的閱讀屬於擴展學生知識面的,故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即可。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經濟因素、經濟收入、知名度、宗教種族、歷史原因等,其中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於城市裡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佔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因此地價決定了每種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而地價取決於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處PPT出示經濟因素對功能區的影響示意圖。學生看《新新學案》大冊子第25頁。分析功能區和距離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之間的關系。

Ⅳ 高中地理國家用PPT介紹,哪個國最容易介紹好

我建議您講埃及。首先要從其地理位置講起(既然講到地理位置一定研講蘇伊士運河,講講它的通航情況,歷史什麼的,但要簡介。),然後可以談談它的自然資源,必竟這里是北非石油還是很多的。然後一定要談談氣候,談談它那著名的兩大城市不同的氣候。雖後緊跟著談農業,因為學地理我們都知道農業是跟氣候有很大聯系的,所以建議這兩塊緊挨著。最後就可以談一談它曾經建的阿斯旺大壩,談談它的利與弊。當然你在結尾處還可以加入一些埃及的優美圖片,畢竟這里歷史悠久也是旅遊勝地。 世界地理這一塊我不建議您做PPT去講那些大國,因為首先您是預習,其次國家越大瑣碎的東西越多。不利於您進行准備和講解。所以我建議您講埃及,不僅有得講,還方便。

Ⅳ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藉助課件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課件要通過幾個相關案例的製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教案課件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裡?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六、教學反思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精選篇2)#

【教材結構】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於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運動系統,而這一循環系統又是全球水循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了全球水循環運動的過程和規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類型。

【教法設計】

我採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後回答。

二、陸地水體類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後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棚鏈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采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類型」時,鏈悄孫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布,講明陸地水體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為哪幾種水體。然後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運哪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於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後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並著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污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為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數據,即陸地水只佔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占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系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系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系,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為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系。

三、水循環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後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循環」時,我先播放「水循環」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循環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並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循環,對海洋循環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全過程。然後總結「水循環」的意義。最後(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布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為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精選篇3)#

一、本學期高一地理教學目標要求和任務:

嚴格遵守新課改的思想,在教學中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在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確保高中教育的穩步前進。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必修一整本書和必修二的部分內容,為下學期的會考奠定基礎。

必修一中涉及自然地理知識,所以有幾節課特別難,比如:第一章中第三節,第二章中的第二、三、四節,這幾節是必修一的重中之重,也是會考中經常考到的內容,因此對於這幾章,我打算放慢速度,盡可能的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掌握。

本學期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積極輔導,及時進行單元測驗,對試卷進行分析,使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1)到(5)5個班級,其中(1)班是普高班,面臨會考壓力,而其他4個班是綜重班,不需要會考,所以我在講課時,對1班大力強調會考,並且加大練習程度。

高一年級每個班近五六十個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學上一定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鞏固和提高。針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又要進行一定的較難的作業布置和試卷布置,針對學情和特點,略講某些章節,教學中一定要重點特出,詳略得當,並以基礎知識為主。

三、教學策略和措施:

1、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備課過程中,在不離開教材的原則下,可以參考其他教科書,對比他們的不同之處,尋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在上課之前,應與有經驗的老師多交流討論是否行得通。

2、多聽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於積累經驗,不在與教學時間的長短。應該盡量多聽課,聽課的同時,認真做好記錄,進行評課。聽完課後寫聽課心得,那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備的。務求每聽一節課都要有所收獲。

3、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加強個別輔導,課堂上給他們機會,不歧視他們,肯定他們的努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精選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學習」為目的

使學生獲得相對完整的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提倡學生主動參與和參與,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積極獲取新知識、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資源、環境、人口和發展的正確看法。教會學生閱讀、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和地理事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

二、教材內容分析

這學期的內容是必修一(人民教育版),內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地理環境的完整性和差異性。本卷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通過本卷的學習,學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和運動規律、大氣條件和運動規律、地形地貌和河流地貌的形成、自然水循環、海水運動和水資源利用、地理環境特徵等。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地球的物理和地理環境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人文地理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新生初中基本不學地理,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很差,而初中地理知識是高三進一步學習地理的基礎,這是高三學生覺得地理難學,高三地理教學難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以上具體問題,適當放慢教學進度,適當補充高中地理知識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四、主要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教材和課程標准,掌握教學重點。

2、繼續加強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努力學習教育教學技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3、認真備課,准備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板書設計等。

4、通過地理故事、有趣的地理故事、地理謎語、地理新聞和與地理教學相關的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如實驗、觀察、測量、參觀、製作教具、多媒體教學等。)都是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6、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7、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監督管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要精選提煉例題、習題、學生作業,注重效率。

8、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檢查、反饋和鞏固知識。

9、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關懷,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教學上要分層次教。他們應該在業余時間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學習困難的學生交談,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只要他們有進步,就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高一地理寒潮講課課件(精選篇5)#

一、指導思想

1、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引,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抓好常規教學,轉變教學理念;

2、在總結實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課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3、具體教學過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指導,根據地理學科和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過對地理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地理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地理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地理意識,汲取地理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況分析

1、課標分析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教材分析

(1)本學期高一地理採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學期教學內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紹人地環境的基礎知識、人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學生能獨立或合作進行人文社會的分析和調查;

(2)掌握閱讀、分析、動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全冊六大單元。

(3)新教材每節課的知識容量都非常大,教師必須學會處理好教材與課標的關系、學生活動與完成教學任務的關系,特別是人文數據、理論的不斷更新,更需要老師認真備課,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

3、學生分析

存在的學習問題

(1)高一學生由於初中對地理課不夠重視,無論學科知識、學科能力都較薄弱,新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會存在較大困難。

(2)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有較大的興趣,但專題式的探究學習,部分學生會感到有困難,不易把握知識點。

三、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教學措施

1.備課時重點研究教材和學生,圈出難點、重點,把知識分為了解層次、識記層次、掌握並運用層次,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做到有的放矢,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記住常識。

2.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要做到先管後教,以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為主,運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學手段,以及學生所見所聞的現有知識,激發其學習熱情,啟發其積極思維,開拓其動腦、動手能力。

3.課堂練習應緊扣課堂講解的內容,從易到難,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以中低檔題目為主,做到有梯度有層次地推進教學,使學生能在識記、聽懂課堂內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對,從而達到消化課堂內容,體驗成功的感覺。

4.作業批改時教師應做好總結,把那些學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記錄下來,以利於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查漏補缺。同時,教師要做到認真批改,對那些掌握得好的學生不吝表揚,差等生鼓勵支持,中等生促進加油提高,批示時注意語言的感召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

5.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抓好「記憶改變學習計劃」,開展班級競爭,激發其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教師應通過適當的知識競賽讓學生參與競爭,達到成績總體提高的目的。

6.教學進度的安排。由於新課程內容設計新而多,且教學時數少,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壓縮,對教學進度抓緊抓好,力爭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結束上課,以保證期末考的復習備考時間。

##

Ⅵ 談談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談談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可以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歸納和系統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摘要: 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必考科目,其重點和難點內容比較多,做好地理的復習也至關重要,地理中的知識點很多,需要背誦的相對較多,而且復習的時間相對較短。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式,也是在復習方法中的一種創新。本文對思維渣沖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結構進行有效的融合,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關鍵詞:高中地理;思維導圖;教學

隨著高考的競爭越來越大,學生的壓力也在隨之加大,對於各個科目掌握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高中所學習的科目、知識都比較多,所以復習的時間緊湊,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復習上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中高中地理也不例外,而且知識點多、比較雜亂,在一個大章節裡面就會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學習和記憶,所以高中地理的學習成為學生和老師的一大學習難點和教學難點。思維導圖具有將各類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功能,具有條理清晰,簡單易懂和容易記憶的特點。因此,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地理的教學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於地理知識理解的能力[1]。

1思維導圖的簡介

思維導圖是一種以圖解的方式進行記筆記的方法。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用的技巧,將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用圖文表達清楚,主題與圖像、顏色等建立連接,充分利用人類左右腦的'功能,利用記憶、閱讀和地位方式的規律,能夠幫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之間進行平衡發展[2]。思維導圖運用到地理中,是運用圖示的方法將地理的知識點(概念、理論等)的聯系進行合理表達。這種方法可以使數學中一些隱性的知識顯性化,便於思考、記憶和表達。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的模式可以加強地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便於學生理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使用本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導圖能夠整合所有知識點,便於學生在整體上的把握。

2思維導圖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結合現狀

高中地理的性質是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想做好地理課的學習確實存在一些難處,首先,彷彿在學生和老師的心目中,“題海戰術”的運用才是得到高分的制勝關鍵。學生忙於在做題目中獲得成就感,老師忙於對教學方案的研究和習題的講解方法的研究。對地理課的學習中只存在於學生和老師對章節知識點的簡單梳理。其次,在地理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講解內容大多屬於基本知識,是對所有知識點的統一講述,學生會因此感到枯燥、乏味和沉悶,失去對地理課的興趣和熱情。最後,對一些有上下聯系的知識點還沒有理解清楚的同學來說,地理課上老師教授的過程較快,完全沒有達到對下一個知識點的效果,學習的效率因此而低下。針對目前地理學習的教學的現狀,做好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整合體系、邏輯思維的能力和獨立運用各類知識點的能力的培養。思維導圖具有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有效整理,在學生大腦中進行有效如猛殲記憶的功能,將思維導圖應用於地理課的學習中,是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方式。

3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3.1利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夠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更好的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就目前來說,學生並沒有掌握好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導致學生的預習效率不高,減少預習的熱情。但很好的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增強地理的預習效果,所以教師更應該首先教授好思維導圖的用法。在對地理進行預習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效果,再結合自己的時間來安排知搜自己所需要預習的內容。在預習的進行中,找出關鍵內容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部分,然後再依據內容的重要等級排序。

3.2利用思維導圖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課堂上,如果光靠老師按照書本的內容進行講解,當書本上有很多相似知識的時候,學生很容易感到混亂,感覺力不從心。而教師適當的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而且能夠有效增加學生的整體意識。教師以平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不能夠將平時講的零散知識進行歸類。另外,教師可以在課件上插入思維導圖的運用,這樣還可以根據思維導圖上的順序來進行講解,從縱向或者橫向來進行講解,把整個思維導圖內容講透,有助於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和內容。

3.3利用思維導圖對已學知識進行強化:高中地理知識種類多樣,但彼此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思維導圖是一種教學工具,同時也是一種學生的自學工具。在復習課上,老師的教學結合思維導圖的運用,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將各類知識點進行連接且清晰的表達出來,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認知能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在ppt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在每個知識點處建立超鏈接,將每個知識點的典型例題添加在超鏈接處,這樣既能對知識點的整合有幫助,而且還能增加學生的記憶,起到強化的作用。學生在復習課上課跟隨老師的腳步進行深入的學習,在課前先自己學會進行思維導圖的學習,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查缺補漏,找到自己所遺漏的地方。學生在整合自己知識網路的時候,也正是復習的時候,構建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需要對所有知識點進行鞏固和學習,由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提煉和回顧。思維導圖可以反映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在對題目的解答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對哪裡知識點的不足。這些都可以反映出思維導圖對地理學習的過程有個強化的過程。

3.4努力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導圖: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起到的還是輔導的作用,以學生為中心。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教師應該致力於對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導圖,不管是在預習的時候,還是在復習的時候都有極大的幫助。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學生自己先建立一個思維導圖,然後再結合老師上課的時候的思維導圖來發現自己的重點是否偏離和知識歸納是否正確。

4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可以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整合、歸納和系統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參考文獻:

[1]楊凌.概念圖、思維導圖的結合對教與學的輔助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06)

[2]周霞.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ppt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0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5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6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1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0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