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課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地理課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發布時間:2023-05-29 07:29:47

⑴ 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的探究學習

一、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探究的激情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於自主探究的氛圍,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1、從教材中確定探究的主題。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識,雖然前人已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問題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過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西雙版納》一課時,可將「西雙版納特有的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作為探究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路及各種媒體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探究的課題要注意適合學生進行研究,不切實際的大而空的課題往往得不償失。
2、從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親身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如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等去直接感受。這樣讓地理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地理知識,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學生就有興趣學。
二、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有能力去探究。不同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差異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探究問題時,要由易到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學習了「亞洲」的自然地理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讓學生具備如何去分析一個大洲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的能力。
三、保證時間,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探究空間如果教師希望學生開展真正的探究並有所收獲,就要為學生設計有利的情境和過程,並把探究活動引入一個明確的方向,為其提供探究空間。例如,在學習《海陸分布》這一節時,可讓學生准備一個地球儀,上課時讓每個同學拿起地球儀並仔細觀察:手先碰到地球儀上的海洋部分還是先碰到陸地部分,通過統計手先碰到海洋的同學佔多數,而手先碰到陸地的同學佔少數,教師趁勢引導為什麼地球海陸分布這樣不均?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計算出海洋和陸地各自佔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由此得出地球上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使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對科學的積極探索態度。

⑵ 怎樣在地理課中設問和提問

思維開始於疑問,問題啟迪思維。設問和提問能夠把學習目標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問題,提示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地理教學中要能引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解決地理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地理能力。在地理課中恰當地設問和提問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精神。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怎樣設計問題

1.設計的問題要有利於構建教學的結構框架

設置懸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關鍵問題,對形成知識的結構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實現地理教學目標是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思考問題,解決學生的認知矛盾——應用問題,實現學生的認知遷移」為主線展開的。可見,問題構成了教學的骨架。因此,設計的問題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設置懸念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設計的問題還要體現地理知識結構,提出系列化的關鍵問題有利於加強知識之間的銜接,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講完高中地理「大氣的熱狀況」內容後,通過設計以下問題來總結全文和設置懸念:大氣的熱量最根本來源是什麼?它怎樣使近地面大氣增溫?具體過程如何?以上主要學習了太陽輻射經轉化最終保存在大氣層中,由於各地區間近地面大氣獲得的熱量不同,大氣還會運動,那麼大氣究竟怎樣運動?某一地區,整個對流層大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這就是後面第三節要學的內容。

這樣的問題設計,既理清了第二節教材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又重點突出,環環相扣,還留有一定思考餘地,讓學生覺得有學頭,有想頭,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設計的問題要新穎,要有啟發性

設問和提問是為了創設學習情境。所謂學習情境是指新穎的學習任務,當學生感到學習任務和他已有的認知結構有一定的距離或者空缺時,就會形成一定的矛盾,挑起學生認知沖突,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產生填補空缺,平息沖突的學習願望,形成學習期待。如在講授時區和日界線的內容時,設計了如下兩問題:

(1)為什麼1998年法蘭西世界盃時,當地下午或傍晚的足球賽在我們這里卻是深夜或凌晨?

(2)小說《八十天環球旅行》中的爵士他明明花了八十天零五分鍾的時間,打賭卻贏了?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各類資格考試、外語學習資料、高等教育、中學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設問和提問10等內容。

⑶ 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優化高中地理教學

高中地理新課程用課程標准取代了過去的教學大綱,不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程和方法,只規定期望學生所能達成的學習結果。統一的課程標准,多版本的教材,這樣的改變就更加突出了教學的實踐性和探究性,教材中的多種學生活動和案例探究就能更多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如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所選教材,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如何創設教學情境,設計課堂教學來指導學生活動,讓學生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是怎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呢?我們有以下幾個選擇。
一、就事論事——挖掘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地理設置情境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其實教學也是如此。
創設地理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用智慧的雙眼去探索發現生活中真實的、鮮活的地理,讓學生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認識到地理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教學取材於生活,升華於生活,就更能體現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思考身邊地理事件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講解全球氣候變化時,就可以引用島國吐瓦魯舉國搬遷的事件。由於吐瓦魯大部分土地已經被海水淹沒,導致很多居民流離失所。為此,吐瓦魯政府不得不向紐西蘭政府發出請求,希望紐西蘭政府能夠接受3000名吐瓦魯居民前往定居。
其次,教師在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接知如接枝」。有效的教學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新的知識,讓地理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卻又高於學生生活。例如,在講解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投影儀顯示一張著名的新聞圖片,講述關於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的故事,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每8秒就有一個兒童因喝不到飲用水而死亡,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水資源的關系,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對於人類發展的意義。
二、關注問題——合理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創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問題,不僅能夠體現地理教學情境的價值,還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什麼樣的問題情境才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呢?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注重問題的目的性、適應性、創新性和層次性。
目的性要求提問要帶有一定的目的,問題應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不能隨意而盲目。適應性需要問題的難易程度能夠適合全班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則無需動腦;如果過於深奧,學生則無從動腦;如果不痛不癢,學生就無意動腦。創新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奇特、新穎對學生有吸引力。層次性要求問題要有一定的延伸度,通過層層遞進啟發學生思維,深入探討地理問題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講解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用「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海嘯、北京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各種自然災害產生的巨大破壞力,讓學生在震驚的同時進一步思考自然災害的成因,主要的分布地區和有效的自救措施。
三、不拘一格——運用多種形式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除了提問,在地理課堂中還可以採用搶答、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來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教學是一個變化萬千、充滿活力的過程。
多樣的教學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例如在講授陸地自然帶時,教師在課前收集一些比較常見的具有特色的陸地自然帶景觀圖片,在上課時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搶答每張圖片上的自然帶類別,並說出分布地區和判斷依據。又如在講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時,將學生分組進行積分競賽,說出自己所記住的氣候類型的名稱、分布、特徵和成因,按照積分多少排列優秀學習小組。在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中,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員、當地居民、商業伐木公司老闆,從多種角度展示不同利益下各種人士對雨林開發的不同看法。這樣的地理課堂充滿了活力,呈現出勃勃生機,學生才能對當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四、物盡其用——利用多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多媒體一直是教師們的教學利器。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人會拒絕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採用。它能將教材中靜態的文字、圖片轉變成動態的視頻,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充分發揮想像思維,拓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強調了情境教學的形象性,促進學生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化,幫助學生實現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如在講授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時,教師可將教材中圖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用flash製作成動畫,將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位置,方向,節氣名稱和日期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察動畫的同時,自己總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總之,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其方法是多種多樣、形式豐富多彩的。當然,要創設有價值、有意義的地理教學情景,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必能使情境教學在地理課堂中大放異彩!

⑷ 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無意識的心理特徵,靈活、有效地創造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激發、保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疲勞程度,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與過程,另一方面能夠縮短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經驗,接受能力之間的距離,降低教學難度,便於學生准確、快捷地感知、理解、運用教學內容,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非常積極地意義。那麼,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想像情境,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讓笑聲與教育同行。
想像情境是通過學生的想像活動,在已經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將表象重新加以組合的情境。學生的情緒往往在想像中得到高漲,想像力也隨之而發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的引入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聯系、想像,一方面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
例:在學習《七大洲》的內容時,可利用生活經驗和諧音把食品「八寶粥」引入七大洲的教學:教師走入教室時可帶一罐「八寶粥」放在講台上,問:同學們認識這種食品嗎?這是什麼?生:「認識!八寶粥!」學生異口同聲地喊道。師:吃過的請舉手。(學生齊刷刷的把手都舉了起來。)師:我想你們對「八寶粥」的味道都很熟悉了,可你們知道八寶粥有好多兄弟嗎?(學生愕然:有嗎?)教師故作神秘地說:「八寶粥」為何排位在「老八」呢?因為「八寶粥」前面有「七大粥(洲)」,也就是有七個哥哥。(教師邊介紹邊把他們書寫在黑板上)大哥叫亞洲,二哥叫非洲、、、、、、七哥叫大洋洲。學生們都釋然地笑了:竟然可以這樣解釋!(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聯系起來,形成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新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師接下來因勢利導,要求如下:這七個「哥哥」分別住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請大家打開「世界地形圖」並找出來,完成下面內容:
1觀察:請觀察他們的地理位置和面積的大小。
2想像:哪兩個兄弟的名字最像雙胞胎?(北美洲和南美洲)哪幾個兄弟關系較好,喜歡在一起?(亞洲、歐洲、非洲)哪個兄弟最不怕冷,最不歡迎客人串門?(南極洲)
3練習:「一筆畫世界」課堂練習,畫出輪廓並填入大洲名稱。
4歸納:根據面積的大小,編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的順口溜,並讓學生在課堂上記住。
反饋:「當笑聲與教育同行時,一切都成為可能」,孩孫遲子們在享受樂趣的時候才能學得更好。課後不僅七大洲的名稱和在地球上的位置學生記得牢,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八寶粥!」竟變成了一些學生與地理老師之間打招呼的特有方式。
二、創設激活需要的問題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凸顯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現實之間的反差或不協調,使學生關注,進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學生往往受現實的迷惑,不能清醒地認識這種反差或不協調,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巧妙地挑明,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教師根據學生情則此李況和教材內容而創設的問題情境,能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點燃思維的火花。
初一的第一堂地理課,針對大部分農村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地理知識方面學習和了解都較薄弱、知識面比較狹窄的現實,可創設一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很少思考過的有趣的而且容易吸引注意的問題情境,教師適當追問,與學生交流他們現在所知道的和以後所要學習的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
例1:大家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夜晚?為什麼是白天?為什麼有白天和夜晚?(對於白天和夜晚,學生已司空見慣,但很少有學生去思考,突然遇到這個簡單的問題,學生既奇怪又很想知道。這樣容易誘扒搭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例2:大家知道地球的形狀如何?地球處於天空中的什麼位置?我們生活在天上,還是生活在地上?(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既生活在地球上,又「飛翔」在天空中自豪情感。)
例3:大家瞧瞧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無袖、短袖還是長袖?為什麼這樣穿?一年四季都這樣穿嗎?(從學生身上的著裝談起,通過一年四季的氣溫變化,說明天氣和氣候知識屬於地理課程的范圍。)
例4:大家的膚色是什麼顏色?有誰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主要人種?我們應屬於哪種人種?為什麼地球上會有這些不同的人種?(通過外國人鼻子、頭發的不同特點,簡單交流不同人種的差別,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5:大家可觀察太陽的運動軌跡,並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特點,判斷教室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然後判斷我們學校的大門朝向是哪個方向。(新生越了解自己新的教室和學校,越容易對新的教室和學校產生感情)
反饋:創設問題應該堅持興趣第一的原則,學生對不感興趣的問題,不能積極投入精力和情感,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新穎、有趣的問題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經過第一堂課輕松的師生交流互動,課堂氣氛顯得生動活潑,而學生的心態放鬆,對新學科知識的心理憂慮得到緩和,就對今後的地理課產生了一種「企盼心理」。
三、創設師生合作情境,可以營造創新氛圍,共同創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創新思維只有在自由與寬松的空間中才能孕育、誕生,因為沒有寬松的環境,學生就沒有自主性,而沒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創新行為。情境教學特別強調寬松的學習情境的營造,讓教學情境中的師、生、境諸因素產生互動,從而形成有利於創新、易於創新的良好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寬容的情境中自由馳騁。
例:《長江的開發》 在學生欣賞完《長江之歌》歌曲後,我拿出預先准備好的小黑板,上面只畫有一條長江主幹線及標注幾個重要的城市符號。開始時我先填出長江源頭和注入的海洋名稱,然後請學生在課本「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出宜昌和湖口,並做記號。為了促使加深印象,與學習黃河河流一樣,我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標注宜昌、湖口,並在黑板上標注出上游、中游和下遊河段。
當我把眼光目視全班同學時,發現舉手的同學當中,最愛動腦筋的洪宗達同學把手舉得老高。我很奇怪:這道題不難,他爭什麼,為何不把機會留給別人呢?但為了不打擊其積極性,我還是把手一指:你來!洪宗達同學一得到允許,馬上竄到講台上來,接過白色粉筆,又在彩色粉筆盒裡取了紅色和藍色粉筆各一支。我心裡一愣:這道題習慣上只要用一支粉筆在圖上填注各河段就可以了,他拿三支不同顏色的粉筆到底想干什麼?疑惑中,只見他先拿起紅色粉筆,在黑板上的宜昌與湖口之間的河段上塗上紅色,接著拿起藍色粉筆在湖口與長江入海口之間的河段塗上藍色。這時,我已徹底明白了他的意圖,內心激動不已。然後他在圖的右下側用白、紅、藍三隻粉筆分別畫出一小線段,旁邊相對應地寫上上游、中游和下游。整個解答過程直觀、清楚,令人記憶深刻。
當他還未坐定,我已率先鼓起掌來。同學們見我激動,也鼓起了掌。我說:「這么多年來,還沒有哪個同學能用這種創新的想法來完成這道題,所以今天我特別高興。它是我們一直提倡的運用地理頭腦與數學知識的正遷移能力共同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希望其他同學也能有所啟發,善於創新。讓我們感謝洪宗達同學為我們所做的表演!(再次鼓掌)
反饋:求知慾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學生更強烈。在求知慾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往往不滿足於書本上的結論和問題的現成答案,而會積極地去思考、探索,試圖發現新問題,作出新解釋。
看來,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積極引導,還需要教學的主體——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充分發揮求異思維,共同創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四、創設模擬真實情境,增強直觀感受,易於學生理解消化
模擬情境是在相似原理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復現,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就行。
巧妙的模擬情景創設,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演示。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但若經教師指導,由兩名同學來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體操作如下:讓兩個同學上講台,其中一人站著不動並把頭充當「太陽」,另一人手拿地球儀充當「地球」,自西向東圍繞太陽轉,同時另一隻手也要自西向東輕輕地撥動地球儀自轉。學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時,也把「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著太陽公轉」這部分地理知識理解消化了。
教材中的事例和內容、事件的背景等一般都平鋪直敘,缺乏生活氣息,較為平淡,如果對其大膽創新,創設情境,賦予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情景和鮮活事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並使教學內容具有

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地理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結合近年中學地理教學經驗及對創新、創新思維概念的理解,談談對此問題的認識。
一、創設探究合作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教師要善於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黃赤交角」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放開手腳討論,大膽發言。很快就有學生發現黃赤交角的度數同回歸線的度數是一致的,聯系初中的知識,也很快能發現極圈的度數與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學生的發現後,教師設置問題:如果黃赤交角為20°,將會有什麼其他要素的改變。學生通過演示地球儀、思考討論後,很快也能得出結論:回歸線、極圈度數相應變為20°、70°,緊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從中是否還有進一步的發現,這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得學生能總結出黃赤交角決定了極圈、回歸線存在的規律。最後教師再進行拓展性的引導:這是否只是簡單的數字變化,鼓勵學生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季節位移、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這樣,整個課堂充滿了熱烈的討論和積極的討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
二、運用地圖,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創新性
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要在專題地圖的製作上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展思維的創造性。如,以同一緯度不同地區作比較,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閱讀各專題地圖,進行以下思維活動: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緯線通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各處在什麼氣壓帶風帶?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陸位置、地形及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各大陸分別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哪些反映出地帶性分布、哪些屬於非地帶性?最後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氣候的主要特徵。教師繼續運用地圖提出假設:若安第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美氣候會發生什麼變化?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移,沙漠面積、氣候將怎樣變化?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何非洲東部卻是薩瓦納氣候?若馬達加斯加島移至南緯30°—50°之間,島上氣候會有什麼變化?學生從這類具體事例中受到啟迪,激發出思維的創造性。
三、合理選材,豐富學生想像
地理教育要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於教師,即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選取充分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比如在講中國分區地理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分別代表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分組討論自己所代表的這個區的地理特徵和發展優勢。接著就讓學生分別來指出對方區域的發展的局限並要求對方回答解決的措施。頓時,教室里是熱火朝天,此起彼伏,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完全放開了。在學生辯論結束後,教師又安排學生為對方所代表的地區地理特徵進行總結,使學生感到別開生面,印象深刻,加強了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同時,很多同學打開了創新思維的閘門,新思想、新觀念不時涌現,讓教師和學生都大有收獲。 四、巧「問」互動,引發學生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造思維的開始,也是創造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情景,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和引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創新性活動。例如在地球運動一節關於地轉偏向力的'教學中,教師在介紹了一般規律後,話鋒一轉,設問「北半球的河流河岸會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嗎?」,引發學生思考。當學生給出肯定的回答並說明河流右更易受水侵蝕時,繼續提問,如果你是長江大堤防洪總指揮,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應優先保證南岸還是北岸的防洪兵力?要求學生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有很高的熱情,經過研討,南岸為防洪重點的觀點很快就達成共識了。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南半球的情況,除了河流以外,看看大氣運動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在北半球向北運動的風將如何變化?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後,教師又請學生將教材翻到後面大氣運動部分,讓學生自己感受思維創新的成果,享受學習的樂趣。一節課下來,知識學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思考,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五、加強集中思維訓練,強化思維的綜合性
集中思維是通過觀察、找資料、找規律,將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綜合的思維活動。分析和綜合是矛盾的統一體。分析就是把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或各種要素;綜合就是把各個部分或各個要素聯接成整體,從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間的聯系。分析是綜合的前提和基礎,綜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結果。分析綜合這一思維活動的特殊功能就是在於它能夠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根據地理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要搞好地理創新教育,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健全創新人格。這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觀念,順應科技發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和造就有用人才。 ;

⑹ 地理教師怎麼上好高一新生的第一節地理課

方法如下:

一、精心設計開場白

好的開場白能夠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生動的地理課程資源,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地理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四、引入鄉土地理內容

鄉土地理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與當地的生產生活關系更為密切,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更為感興趣,易被學生理解接受,運用鄉土地理知識的實例能讓地理課堂充滿活力。

五、採用激勵性評價

一節課地理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在教學中採用激勵性評價,始終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求。

成為一名初中地理老師的方法

按照《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的要求,擁有合法教師資格證是從事教師行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書。

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部分省市專科不能報考初中教師資格證)。

應當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具體的申報要求: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免於教育學、心理學考試)。

⑺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論文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論文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對初中生來說,地理這門科目是很重要的,但其知識點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記憶的內容也比較多。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地理教師就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減少甚至杜絕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使用多種類型的新型教學模式來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效果的目的。情境化教學模式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體會、掌握地理知識。本文主要針對情境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 情境教學法;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社會各個領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教師就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運用新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使用情境教學法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問題結合起來,使整個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系統化、具體化。

一、情境教學的優點

從定義的角度來分析情境教學,其實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造一些比較具體的情境,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點。情境教學具有比較高的使用價值。使用該方法傳授相關知識點時,教師需要認識情境教學包含的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視頻、多媒體等,並有效融入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學好初中地理這門科目的一些比較枯燥、難懂的知識點,更直觀、深刻地了解教師所教內容。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不斷提高地理知識水平。[1]

二、初中地理教學現狀

在如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已開始進入大數據時代。學生利用各種各樣的軟體,如QQ、微信、微博等所能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教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那麼,即便使用了情境教學模式,原本枯燥又乏味的教學內容也還是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總而言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初中地理情境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情況,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比如,在講解地形地貌的有關知識時,教師通常只會用教材上的一些圖片來輔助講解。這會讓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並產生視覺疲勞,最終的教學效果相對較差。甚至有部分教師連續好幾年都使用同一個PPT來教學,PPT上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當然,除了情境模式單一之外,目前的初中地理課堂還存在課堂體驗不足等問題。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情境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合理地進行綜合教學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個領域都採用了各種新技術。在教育領域,教師也可以應用這些新型的科學技術,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變成另一種形式,便於學生了解和學習。例如,初一上學期人教版「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節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觀察並了解地球是如何運動的,掌握地球基本的運動規律,讓學生清楚晝夜交替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分析、比較太陽在二分二至日的照射情況。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到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2]

(二)利用活動進行情境創設

利用活動來進行情境創設是改變傳統教育觀念的一種情境教學方法,也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和興趣的方式。比如,在教學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大小適中的球體或鐵絲等多種材料來製作簡單的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標注地球的赤道、南北回歸線、兩極及其他的內容,並引導學生將這個地球儀轉動起來,模仿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地學到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知識了。

(三)利用問題進行情境創設

其實,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並不是很成熟。初中階段正是對其思維能力進行培養的最好階段。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出現他們的腦海中。如果教師能在該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他們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培養。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效率。很多初中生在學了部分地理知識後,會認為自己對這些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創設情境,讓他們掌握更全面的知識點,並發展自己的思維。[3]

當然,除了使用以上三種方法來進行地理情境教學之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還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新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將地理知識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統一起來。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這門學科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涉及范圍很廣。教師必須認清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在此基礎上,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將情境教學模式融入課堂教學,將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化,將抽象的知識點化為具體使用問題情境的方法,或是創設活動情境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五、參考文獻

[1]田彩霞.情境教學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林區教學,2003(12):52-54.

[2]楊荔.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2013(18):37.

[3]刁佩芹.情境教學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124-125.

;

⑻ 如何讓地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一堂好的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從《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通過教師創設學生分析、討論的探究性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共同來落實教學中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使課堂成為歡樂的課堂。
通過《灰姑娘的故事》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得到很大啟發,我們應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改變的教學方式,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讓課堂更精彩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探討。
首先,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一堂課為什麼教(學生成長)、教什麼(知識和技能)、怎麼教(過程和方法)、什麼用(價值)、得什麼(情感)。注重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教案設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目的是使教學內容能有效的傳達,加強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之間的聯動,突出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引導。
其次,創設情境、喚起熱情
創設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使地理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愛學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給學生建立一個溫暖的、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教學中,聯系生活,獲取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讓學生扮演角色,融入情境,拉近學生和新知識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誘發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全部主動參與能力、掌握各種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我用POWERPOINT製作《旅遊景觀審美特徵》多媒體課件插入大量風景名勝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講解旅遊景觀特徵,同時案例分析了石阡旅遊景觀特徵,使地理知識得以延伸。只要我們留心找情,精心設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就會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其三、探究問題、抓重攻難
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探究點」,設計探究層次,選擇的「探究點」應是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為了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通過問題導航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落實目標,釋疑解難。讓學生帶著石阡有哪些著名景觀,請說明景觀特徵,讓學生去看書讀圖,查找資料,努力完成目標要求。對學習目標中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師生、生生互助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問。
其四、滲透德育,引領做人
我在旅遊景觀審美教學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一個導游,我緊緊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要求學生守時,要求學生注重自己的儀表。這種有針對性的即時引導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肯定要好。這樣做,很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要滲透德育的要求。並且,學生的表演,也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趣味性的效果和目的。教師最後引導學生作為一個主管縣旅遊領導如何發展石阡旅遊業,問題設置思維含量高,探究價值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旅遊業成功的事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放棄機會,要敢於爭取,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只要愛自己不懈奮斗,就會達到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自我意識,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容應對挫折、堅強不屈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我通過師生齊唱「歡迎你到泉都走」歌曲,城招天下客,投資石阡,建設石阡,將石阡變得更美麗。話外有音,耐心細致的引導,循循善誘的啟發,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得到交友的重要性,從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增進了學生的交友意識和交友願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的教學,突顯了新課改重視對學生進行行為引導、提高學生行為能力的理念。
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⑼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初中地理教學涉及眾多的地理現象以及地圖知識,傳統的教師單純講課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學生。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恰當使用現代技術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但同時又不能摒棄傳統優秀的教學方法,如課前預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學方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地理教學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教學感悟與看法

一、加強課前預習

  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效率意味著學生需要將教師上課所講內容完全吃透,不影響下一節課教師繼續講授內容。要做到這一點,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格外重要。比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時,教師就可以有目的地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南北半球同一緯度同一經度但不同的氣候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這種氣候與別的氣候的不同之處是什麼?這個緯度其他地區的氣候是什麼?海洋在這種氣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等等。讓學生自己進行預習,自發尋找資料。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要留下自己的疑問,留待課堂上同教師、其他學生一起討論,最終合作解決。這樣的預習活動往往能顯著增強地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課前預習是優秀的學習手段,所以想要切實提高地理教育教學的效率,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必不可少。

  二、加強教學多媒體的使用

  科技的發展給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多媒體便是其中的一種。多媒體能將圖片、語言、文字、聲音、圖形等直接表現出來,再加上課堂上教師與多媒體、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課上,教師對多媒體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本知識。如「地球的地貌」這一節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復雜,僅憑教師的口頭描述,學生無法全面地想像到地球的演變過程,此時多媒體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教師可以用一個動圖來演示地球漫長的演變過程:海洋變成了大陸,綠樹成蔭演化成了戈壁荒漠……這樣的教學形象生動,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課堂所學內容,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進行合理想像

  中學生正是想像力豐富的時候,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加以合理的想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如在學習「中國的版圖」時,讓學生想像中國地圖的樣子像什麼,陝西省的輪廓像不像是一個坐著的兵馬俑,就像西安旅遊景點中秦兵馬俑坑中坐著的那個?內蒙古自治區的輪廓像不像一隻在內蒙古大草原展翅高飛的雄鷹?甘肅省的輪廓像不像一隻鍛煉身體的啞鈴?至於東南各省的輪廓並不怎麼分明,那樣就可以連起來想像,比如湖南和江西兩個省份像不像一對情侶在接吻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進行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見解,教師進行糾正,這樣比讓學生死記硬背記憶得更加深刻。都說語文應進行合理想像,其實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應該進行合理想像。

  四、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想,如果生活在某個朝代,那麼就可以完整地掌握那個朝代的整個歷史脈絡了。同理,學習地理知識時,學生也會想如果生活在那個地方,那麼就能清楚當地的氣候、當地的地理環境對自身生活狀態產生的影響。由於學生有這樣的訴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如在學習「世界的居民世界的聚落」時,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來教學:首先,向學生展示需要了解的聚落的相關圖片,如展示東南亞高腳屋的圖片,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其次,設想東南亞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假如學生生活在潮濕悶熱的地方該如何生存?最後,教師可以講一個與東南亞聚落民居形成的原因與過程相關的故事來更好地展現這節課的內容。唐代杜牧有一首詩中寫道:「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這說明學習不能只顧著表面熱鬧,更要將知識內容融入進去,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必須暗含著學生必須明白的課堂知識,能激發學生思考,能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地理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與學生不能因為地理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就忽視地理知識的教學。初中是連接小學與高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上任何一點的缺失都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及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教師與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讓地理學習成為學生日後更好發展的奠基石。為此,地理教師應該潛心鑽研新課改所大力倡導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並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其進行恰當、靈活的實踐運用,相信每一個地理教師都會鑽研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

⑽ 如何推進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

如何推進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

探究學習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突出強調的學習方式。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鼓勵積極探究,並在教學建議中,給出多種探究學習的實例。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繼續把探究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如何有效開展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

新課改以來,探究式教學已然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標桿。然而,在實際 教學中,相當一部分老師,由於對探究式教學思想理解不深,或對實施探究式教學經驗積累不足,使得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教學目標難以達 成,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的尷尬之情。本文在分析探究性教學常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實施探究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利於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究、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則是一種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體驗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來獲取新的知識,並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高中物理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於思考,並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新課程把這一理念作為實施教學的基本理念,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是在新課程的呼喚下應運而生的。這一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益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構建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是實現物理學科教學新理念、適應《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和新課程的需要,它能夠幫助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在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養成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基本科學方法和思維模式,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學習評價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構建探究式的物理課堂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整合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包括各種形式的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像帶、視聽光碟、計算機教學軟體、實驗室,以及校外的工廠、農村、科研院所、科技館、電視節目、互聯網等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可從中獲得物理探究教學必需的物理情景、探究器材和實踐的機會,而且能更好地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理念,使有限的物理課堂無限的延伸、拓展。在構建探究式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整合那些強調知識內在聯系、基本理論和與真實世界相關的教學內容,大膽地丟棄那些大量脫離實際、簡單知識傳授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將資源原有的文本性、線性結構形式變化為多媒化、超鏈接結構形式,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真實性問題的能力。 2.開展物理探究式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成功的物理教學活動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實現。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探究式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採取有效手段,為學生創造能夠自由討論的空間,或是動手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在課堂中勤於深思、勇於發言、大膽實踐,從而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面對需要研究的不足,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想像,大膽的猜想。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但是,作為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教師也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的猜想,而是要在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後進行積極有效地引導,避開學生「誤入歧途」。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學會傾聽,從而把握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的「度」。因此,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和交流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探究過程,收獲探究的經歷。探究式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獨立操作、獲得信息、淺析結果、得出結論的過程。探究式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能讓學生獲得探究的體驗,在實踐中通過觀察、實驗、淺析、歸納、綜合、類比、猜想等探索性思維活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策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探究式教學的開展之初,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打心眼裡想要進行探究活動。 3.創設問題情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中得到促進和發展的過程。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演示實驗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造成「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差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願望。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環節是設置問題,設置問題要講究針對性、啟發性、挑戰性、趣味性和明確性。針對性是指在精選學習內容和研究學情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啟發性是指設置問題應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能力和個人經驗,提出學生樂於思考且易產生聯想的問題;挑戰性指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中,問題太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問題太難讓學生望而生畏,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問題應該新穎、奇特而有趣;明確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小而具體,避免空洞抽象。實踐證明,問題情境設計得巧妙,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4.優化教學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既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又要讓學生會學知識,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正確處理知識、方法、能力三者的關系,要設計引人入勝、輕松和諧,具有探索性、啟發性、創造性和科學文化氛圍的教學情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完美結合。充分做到信任學生,實驗讓學生做,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最大限度、恰到好處地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讓知識、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學生心田,滋潤學生成長。 總之,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用長遠的教育觀來培養和指導學生,並能夠把握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新課程標准給教師留下了較大的創造空間,教師應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為構建新課程標准下豐富多彩、充滿朝氣的物理課堂而努力!

初中物理如何做到探究式教學

教師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見,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盡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何設計高中地理探究問題

一、運用理論指點迷津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思想,它為地理問題的具體設置提供了前衛的理論指引。該思想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建立在學生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使其產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 *** ,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在具體操作中,必須注重層次性和針對性,將問題恰如其分地落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形成新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已知的領域向未知的領域擴展和探究。它猶如一劑良方,為探究性教學活動指點了迷津。
二、依據現狀尋求對策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下,「地理問題」的課堂探究之路仍舉步維艱。一是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往往只提出「知識呈現型」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現成的,只要「按圖索驥」就能獲得標准答案。沒有在知識的接合點、生長點、遷移點及應用點上,下功夫提出新穎的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造成問題的設置量多卻質差。二是教學方式簡單粗放,採用「滿堂問」。一般只是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層層「誘惑」下沿教師設計的思路解答問題。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不合理,甚至有歧義,讓學生無從下手,無從探究。有時提問時機不恰當,只是在枝節問題上小打小鬧,對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卻視而不見。而教師的評價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動輒批評學生答案不標准,而對閃爍其中的「亮點」「閃光點」卻視而不見。三是學生思維僵化,缺乏自主探究。學生很少會從已知條件出發,提出發現型問題,甚至是創造型問題。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反思現狀,地理問題的探究任重道遠,需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方能沖破黑暗,迎來黎明的曙光。
三、科學設置確定方向
教師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地理問題的探究創造條件與提供必要的幫助。教師探究意識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問題探究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注重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身生成提問的智慧,努力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個人綜合素養,使地理問題的探究性設置朝科學、巧妙、實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1、平等意識,心中有人。在教師眼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個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教師要樹立新型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傾向、特長、愛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做到「心中有數」。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和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待。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為;不反對猜測,特別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測;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和理性對待;尊重學生,使學生在決定探究地理問題時有真正的發言權;不因為學生提出一個在教師看來是不切實際甚至荒誕的問題就反對嘲笑學生;教師充當「未知者」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
2、情境意識,誘發思維。教師要確立「大教育」思想,結合時事以及區域和鄉土的客觀現實,充分重視校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和社會密切聯系的開放式教學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實用性的問題情境,學習只有發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新舊知識發生沖突,產生困惑、疑問,有了疑問就能誘發學生積極思維、勤思好問。
如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一節教學中,在導入階段,筆者先通過屏幕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氟氯烴的生產與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烴而產生的臭氧空洞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極上空?(2)(我國不同時期的衛星雲圖)我國大陸高空的雲為何總是自西向東運動?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設置,製造興奮點,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在學生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這些現象都與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有關。至此,學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
3、激趣意識,培養情感。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可以從知識的結合點、生長點、遷移點、應用點上去尋找,使學生在這些「點」上,探究出某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果。
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教學中當學習了鋒面與天氣後,那日是11月6日筆者設置一個問題:國家氣象局預測「11月8日前後冷空氣將襲京城」預測未來8天北京的天氣趨勢:11月6日—13日?該問題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運用,這種成功的快樂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探究與嘗試。
4、連續設問有台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由已知到未知,再由新的已知到新的未知的探究過程。設置問題的實質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來,並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驅使學生去研究和思考。教師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聯結點和關鍵點設問,組成邏輯關系緊密的實用性的台階式的問題組,或根據知識之間的因果遞進關系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中,由淺入深地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本質聯系。
5、釋疑結果有創論。缺乏問題探究的教學不可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也不可能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和相互溝通中的思維碰撞,更不會有創新思維火花的迸發。探究過程孕育著創新這一認知規律說明,探究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習慣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出獨到的見解、設想及做法,以成功去激勵學生不斷探究。探究性強的問題往往指向於此目的。它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產生創造性的結論,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的地理問題設置作為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基礎。只有問題的設置巧妙實用,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及時發現並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准確地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只有問題的設置科學高效,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信息活動;才能鼓勵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也才能較完美地實現課堂管理功能。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探究性教學的春天花團錦簇,瑰麗非凡!

如何構建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模式

中學生年齡小,自製力差,學習時心理因素影響佔主導地位。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

請問(中教 聯)高中數學如何做到「探究式教學」- 盟?

中教老師解答:(一)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歡樂和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應不失時機的為學生營造「樂學、趣學」的思維環境。創設良好的問題環境,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積極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創設一個平等、自由的思維情景空間
將評價權也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發言大膽發表個人的見解,老師適時的給同學們的發言做個點評。教師還能從學生那裡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極大的豐富了以後的教學素材,這樣的教學效果是當今教育所希望達到的。
(三)深化理解,引申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指導學生通過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方法質疑法、比較質疑法、批判質疑法等方法與學生自我設問、學生之間設問、師生之間設問等方式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
(四)打破定式
解決數學問題往往有多種方法,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打破定式,尋求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

如今,探究式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喜愛,不管是在傳統基礎學科,還是在小學科的課題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已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而對於同樣具有很強理科性質的化學學科來說,必然也少不了科學實驗探究。因而,如何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化學的無限趣味,成為不少高中化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地理課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