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汕頭有哪些風土人情與當地地理環境有關系

汕頭有哪些風土人情與當地地理環境有關系

發布時間:2023-03-25 20:19:42

『壹』 說一說,廣東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1、廣東人喜歡喝涼茶,因為廣東天氣炎熱,喝涼茶昌橘可以清熱降備迅冊火。
2、廣東是個包容開放的省份,因為廣東靠海,臨近港澳,與外界交流仿宏多。

『貳』 廣東的汕頭的當地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春節為一年之首,古代亦稱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這些稱呼名異而實同,是歷史上各個朝代對春節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紂時以十二月一日為元旦,也空咐塵叫元朔;周武王時以十一月一日為一年之首稱元日;漢武帝時正月一日為元旦謂新正;辛亥革命後,將陽歷一月一日定為新年,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今仍沿此節俗。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
在潮汕,春節這個節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縣志也謂之為元旦、元日;廣義是指從正月初一延續到初四這段時間。潮人所說的春節通常指的是廣義的春節。因一地之風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環境影響而成的,故潮汕地區便有著很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民俗活動。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說它源於「庭燎」。《詩經•小雅》有「簡罩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斗禪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二、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志》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三、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大」、「學習進步」。
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今用橄欖代)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和檳榔,另加糖果,迎賓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據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將過新春,在潮州某村,鄉人都患有口乾渴症。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仙人托夢於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明萬曆《普寧縣志》雲:「元旦……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說:「不設檳榔,便稱簡慢。」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紅包),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各設酒餚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種為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昔時士大夫家還出現投賀名帖拜年,如清光緒《海陽縣志》載:「投以名帖,謂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信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實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義盛)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游大鑼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甚為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最為引人矚目的。
春節期間,舞獅是較受人們歡迎的。潮汕獅舞有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了掌聲和喝彩聲。獅子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女青年。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這種舞獅和游大鑼鼓的演技活動,雖隱約含有儺舞驅鬼遺風,其目的也在於博得賞錢,但它們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喜慶,增添節日熱鬧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源於博戲。《史記•殷本紀》載:「辛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博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以錢財為賭注。
春節期間,潮人勞累了一年,難得有這悠閑歡樂時間,便在小巷裡、祠堂內等地方聚眾賭博,以卜今年運氣。但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進行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嚴格的人家,孩子們這時也可與長輩輕松一博。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有的是輕松和歡樂,反正輸贏的錢都是自家人的,俗稱「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文明新風,這種春節賭博陋習已日見冷淡。
七、攪泔缸
泔缸是潮人對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豬用的陶缸的俗稱。春節期間,潮汕農村,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1914年自來水廠建成後有自來水供應外,其它城鎮鄉村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潮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
當今,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別是初二較為普及),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養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女兒)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十、「送窮鬼」
昔時,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鬼日」(清光緒《饒平縣志》則載饒平正月初五為窮鬼日)。是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上焚燒,同時點香為供,叩頭作揖,連說「窮鬼去,福星來」。此活動俗稱為「送窮鬼」。當天,民間最忌探親訪友。
此習俗有一段傳說。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送窮由晦日變成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則把正月初三視為窮鬼日。
隨著社會發展,潮人的送窮活動已銷煙滅跡。潮汕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真正送窮,迎來富裕。窮鬼日人們也出門探親訪友,相互道賀,而不象古人所說的是日禁出門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聖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說吉利語。這一天,大人忌打罵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則,啼哭意味著「沒頭彩」,是新年疾病、凶禍等的徵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盤、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說些:「缶開嘴,大富貴」或「勿過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如果是燒了燈籠、布料時,大人要說聲「火旺丁旺」或「財丁興旺」之類的吉祥語。這一天忌債主上門討債,如果出現此情況,主人必會說:「順順說好話,今後發財免多說」。債主一聽知道主人日後必還,也就起身告辭。
這一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要讓滿地爆竹紙堆積,意謂「瑞雪兆豐年」;非掃地不可時,只用扇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邊掃入,意謂防家財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也忌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也忌殺牲,認為殺了無財氣,當年飼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一天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葯,否則會被認為全年疾病纏身,吃葯不斷。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時,家人必說「破財抵運」等吉利話來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隨著社會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現在的年輕人不認為爆竹紙堆積於地不掃是堆金積玉的迷信說法,而認為春節人來客去,爆竹紙堆滿地有礙於衛生,從而拿起掃帚打掃,打破傳統陋俗。

『叄』 潮汕地區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1、功夫茶。嶺南粵東南海之濱,氣候濕熱,當禪拍碰地人常喝功夫茶可祛濕、和胃、提神;
2、賽龍舟。端午節既有紀念屈原之意,潮汕平原又是水鄉,賀談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3、過番。汕頭港歷史悠久、海運繁忙,自古就有居民為求生計(人口賀吵稠密、人多地少),東進台灣(小番),南下南洋(東南亞,大番)的習俗。
你喜歡EXO白賢?你不會是我們這里的同學吧。。我們也在做這個。時間還差不多啊。

『肆』 潮汕文化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一般將潮汕文化分為三部分:
第一,以潮州為代表的韓江文化,包括潮州、潮安、饒平、澄海。
第二,以榕江為代表的榕江文化,包括榕城區、揭東、揭西。
第三,以潮陽為代表的練江文化,包括潮陽、普寧、惠來。
其中以潮陽為代表的練江文化非常有名。
汕頭文化特殊,現在汕頭人最主要的是由潮陽人移民過去的,文化上是以練江文化為主,並與其他文化融合為一體的新潮汕文化。

『伍』 汕頭的風俗習慣

1.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七樣羹又稱七樣菜,七寶羹或七種粥,是潮汕、閩南地區春節時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食俗。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纖森差、韭菜、芥蘭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蘭)。

(5)汕頭有哪些風土人情與當地地理環境有關系擴展閱讀:

1.七樣羹是潮汕地區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七樣羹"即由7個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一鍋吃,由來已久。相傳,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貶江南。正月初七這天,他來到榕江邊一個偏僻荒野,頓覺頭暈眼花,飢餓難忍。

只好就地採摘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菜湯聊以充飢,剛吃完,頓覺眼睛明亮,渾身有了力氣,後來該官員復職高升,憶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種,於是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務必隨便取七樣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樣羹」而食。

2.潮汕冬節丸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參考資料:

  1. 網路——汕頭

  2. 新浪網:汕頭風土人情

  3. 網路——七樣羹

  4. 網路——丁酒

『陸』 汕頭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是什麼

依海而立,於 1860年開埠,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

『柒』 潮汕的風土人情

潮汕地區母語方言為潮州話。
潮州話,漢語語言之一,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語言之一,有中國古漢語活化石之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其定義的國際語言代碼是ISO 639-6chao。
在古代,潮州府城是潮汕地區的政治中心,潮語口音以潮州府城的口音為代表。而在現代,汕頭市區的潮語口音,融合了潮汕各地的口音特點,音調不高不低,抑揚頓挫,已成為潮語向外推廣的標准口音。潮語標准音,經歷了從潮州話向汕頭話的易位,此過程塵核與吳語從蘇州話到上海話易位的性質相似。
潮語古樸典雅,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與其他語言很大區別。另外潮語究竟是語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論。當代學術界多數將潮語列入閩南語的次方言或閩南話范疇。而趙元任曾於一九三九年在上海申報館發行的《中國分省新圖》第四版,十四頁《語言區域圖》的圖例上把《新地圖》的「漢藏語族」改為「漢藏語類」,「中國語系」改為「漢語系」。圖中「漢語系」分為「北方官話區、上江官話區、下江官話區、吳方言、皖方言、閩方言、潮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九個單位。

據史載,潮語發端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成型在明末清初,方形成獨立語言體系。其主體是中原的古漢語,混雜有閩方言,王朔曾笑稱:「秦始皇講一口潮州話」。潮語發音共有八音(普通話為四音)。關於潮州八音,曾有人將其形象的概括為:「香港警察,年老無力」、低 抵 地 滴 池 弟 帝 碟」。現存世最古老的潮州音字典為清末澄海商人張世珍所著《潮語十五音》。
潮汕地區擁有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潮汕善堂堪稱中拍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潮州菜享譽全國,是國內最高端的菜系之一,其作為粵菜的中堅力量,有最上得廳堂菜式之稱;
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州話編寫而成的第一本文學巨著。在歌舞奏樂方面,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獷豪邁的普寧、潮陽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而作為潮州音樂下的一大門類,歡慶喜人的潮州大鑼鼓更是聲震海內外;另饒平步馬舞、澄海蜈蚣舞、喬林煙花火龍等廣場表演亦頗具觀賞性;民居方面,「潮汕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緻。

綜述,紛繁薈萃的潮汕文化是數千萬潮人所共有的精神財富,其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己的潮州話、潮汕戲劇(潮劇、潮州鐵支木偶戲、正字戲)、潮州音樂、潮州菜、潮州工夫茶、工藝品(如潮州刺綉、潮州木雕,貝雕,石雕,抽紗,剪紙、麥稈畫、瓶內畫等)、潮汕民俗和潮汕特有的慈善結構(如潮汕善堂)等特色,它既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

館藏方面,位於汕頭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僑批文物館是國內首個僑批文物館;潮南區的劉明通博物館是國內首個民間博物館,民間博物館還有潮安的華夏歷史博物館以及其他還養在深閨待人知的如位於潮州市牌坊街太平路某家店;潮州的陳仰中美術館是我國第一家個體陶瓷美術館;陳舜羌木雕藝術館、傳統工藝品陳列館、中國瓷都陳列館、饒宗頤學術館、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樓。澄海區的塔山風景區有國內首個民間紀念館;
人物博物館及故居有揭陽黃岐山的潮州八賢紀念館,丁日昌博物館,普寧「八一」紀念館,普寧市南溪鎮楊石魂故居,普寧市洪陽鎮林則徐舊居(文昌閣),揭西縣曾習經故居,普寧市方方紀念館,普寧市的庄世平博物館,普寧市方耀故居。潮州市饒宗頤故居,潮安縣林大欽故居,饒平縣張競生故居;汕頭市蓬州所城翁萬達故居,澄海區的唐伯元博物館,澄海區秦牧故居,澄海鄭信故里,澄海陳慈黌故居,潮陽區蔡楚生襲兄拿故居,潮陽區大峰祖師紀念館,潮南區周光鎬紀念館。

『捌』 汕頭特色文化有什麼

綜述:潮汕文化,隸屬於嶺南文化,廣東三大文化之一。 是漢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兆中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而形成的漢文化。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點,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動豐富的俗諺(如十嘴九尻倉、十賠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當路、七月半日頭短條線、從暹羅到豬糟等)。

2、潮汕民間文學。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謠、潮汕歌冊和潮汕民間故事(如「天頂一隻鵝,……」、「拍嚇拍剪刀,……」等歌謠)。

3、潮劇。即潮語台劇,系吸吶其他戲劇藝術及潮汕民間音樂、舞蹈藝術,創造族核山性發展而成。劇目有從其他戲劇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題材創作而成的,如《陳三五娘》、《蘇六娘》、《辭郎洲》等。

4、潮汕音樂。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調、婉約多姿的旋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氏祥有的民間喜樂氣息和鮮明的大眾娛樂特徵,是有深厚群眾基礎和高度藝術價值的古老樂種。其內容包括鑼鼓樂、弦詩樂、細樂、潮陽笛套音樂、廟堂音樂等。廣泛流傳於粵東、閩南、港澳和東南亞。

5、潮汕工藝美術。包括木雕、石雕、美術陶瓷等。其中潮安縣金砂鄉從熙公祠的石雕,堪稱潮汕地區石雕的瑰寶。

6、潮汕地區的民間藝術。包括潮劇、英歌舞、燈謎、剪紙、版畫、龍鳳舞、雙鵝舞、紙影(即潮汕木偶戲)等。

7、潮汕地區民居。包括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等民居,還有如澄海陳慈黌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築。

8、潮汕地區民俗。包括潮汕地區潮汕中秋習俗、年節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諸神崇拜習俗、禮儀習俗等,還有食七樣羹、出花園、行彩橋等民俗

『玖』 潮汕有哪些風土人情舉例並說明它們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系

1、功夫茶。嶺南粵東南海之濱,氣候濕熱,當地人常喝功夫茶可祛濕、和胃、提神;
2、賽龍舟。端午節既有紀念屈原之意,潮汕平原又是水鄉,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3、過番。汕頭港歷史悠久、海運繁忙,自古就有居民為求生計(人口稠密、人多地少),東進台灣(小番),南下南洋(東南亞,大番)的習俗。

『拾』 汕頭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汕頭的風俗是如下: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汕頭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汕頭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察陪圓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

閱讀全文

與汕頭有哪些風土人情與當地地理環境有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3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6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7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8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3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8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