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學科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初中地理學科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發布時間:2022-11-27 14:51:10

Ⅰ 如何在教育中滲透環保意識

如何在教育中滲透環保意識?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問題愈顯嚴重,保護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幼兒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 保護環境必須從幼兒抓起,使幼兒從小便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做個“環保小衛士”,這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如何加強對幼兒的科學環保教育,在此談談本人的粗淺看法和幾點嘗試:
一、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幫助幼兒體會環保的意義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並賴於環境而生存,可也有許多人卻不懂得保護環境,環境污染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在幼兒園環境保護教育中,我們可將幼兒置身於對比鮮明的環境中,讓幼兒比較鑒別香與臭、美與丑、整潔與骯臟、凈水與污水、樂音與噪音等種種相對存在的現象,如讓幼兒觀察魚在凈水與污水裡分別是怎樣生活的,請幼兒參加園內掃除活動,讓幼兒對比在清潔和不清潔環境中的感受,詢問幼兒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活動,讓幼兒聽聽樂音與噪音,讓幼兒談談有什麼感受,再讓幼兒討論應該怎樣做,通過種種環境對比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親身感知的活動中激情地呼喊:“快救救魚吧!”主動地說:“要把垃圾丟進垃圾箱里,不亂扔!”“我喜歡聽的聲音!”“我不喜歡聽亂七八糟的聲音!”“好煩!”“吵死了!”等等。就這樣,在對比中使幼兒體會到凈水的好處和污水的害處,感受環境優美令人舒服,骯臟的地方使人難受,感受樂音的幽雅、噪音的嘈雜,從而讓幼兒深刻地體會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身體,是為了使我們生活得更愉快,從而使幼兒增強環保意識,體會到環保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觀念。
二、 寓環保教育於幼兒園各科教學及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的環境保護教育應把豐富多彩的環境保護教育內容滲透到一日活動中去,把原有的教材與環境保護教育聯系起來,有機地加以結合。例如,在認識水、空氣、電、聲音、動物、紙、樹、花時,我們可結合進行減少污染、雜訊,節約水、電、紙,保護珍稀動物,愛護花草樹木等方面的教育。再如繪畫時,應注意啟發幼兒給自己所畫的人物、動物添加一些山水、樹木、花草、太陽、雲彩等,給圖畫里的主體對象設置一個優美的適合其生長的環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環境保護教育。又如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幼兒認識空氣,應改變原本只停留在“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可周圍到處都有,人類生存離不開空氣”這一層次上,而應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問題:“空氣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並帶領幼兒到大街、建築工地、工廠、公園走走,讓幼兒體驗呼吸後的不同的感受。比如,當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我市遠近聞名的江濱公園,看河水碧波盪漾,聆聽鳥兒歡唱,呼吸青草綠樹帶來的清新空氣,小朋友們在草地上盡情游戲、玩耍,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大家的心情都感到十分舒暢,從而讓幼兒知道人類生存需要的是潔凈的空氣,號召幼兒向家長及周圍的人作宣傳,請他們千方百計減少空氣污染,大量植樹造林,栽花種草,凈化空氣。此外,在進行各種游戲活動、文藝演出及實驗活動中也適時滲透對幼兒的環境保護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也要寓於各種游戲活動之中,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知識,在玩樂中受教育。如在角色游戲中,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收集無毒無害的廢品,利用紙盒、紙筒、飲料罐開展“咖啡屋”、“小賣部”、“娃娃家”等,使幼兒在游戲中接受環保教育,並懂得如何減少垃圾和利用廢物,以培養幼兒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商討,利用生活中無毒無害的紙盒、飲料罐、膠捲筒、紙板等廢物,製作游戲材料,讓幼兒懂得“廢物的根本出路在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童話故事《豬八戒吃西瓜》及《瓜瓜吃瓜》這兩則故事對幼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幼兒懂得了如果一個人只圖個人方便而不顧公德,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損人不利己。可以說,這樣的故事給幼兒很大的啟迪,促使他們把認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
三、 建設好幼兒園環境,並使其在科學環保教育中發揮作用
環境保護教育一定要與創設幼兒園優美的環境、優良的園風結合起來,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美麗整潔的物質環境,充分利用優美的環境教育幼兒愛護環境,創設具有環保特色的幼兒園。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空間多種植物和花草樹木以增加幼兒園的“花園”氣息。要設置醒目可愛的環保標志。要在每個班建立自然角,讓幼兒積極參與創設環境活動。這樣盡可能讓他們通過與環境的互相作用去求得發展。在班級的自然角上,種植植物、飼養小動物,讓幼兒親自參與管理,從中體驗植物、動物與人類及環境的關系。這對增強孩子的環保意識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小朋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之情也會被大大地激發出來。
四、圍繞科學環保教育,開展一系列環保主題活動
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都是傳統的環境教育日。我們設計“造綠、愛綠、護綠”人人爭做“綠色小天使”的活動,帶領幼兒每人種植一棵小樹苗;還設計“做一個小小鳥專家”的活動,引導幼兒認識鳥與人類的密切關系;開展“地球日”活動,通過游戲、製作、參觀、談話、實驗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地球的教育,使幼兒懂得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地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保護地球應從一點一點的小事做起。開展節約用水的教育,使幼兒初步了解水有什麼用,組織幼兒參觀自來水廠,了解干凈的水是怎麼流到我們家裡的,組織幼兒知道這些污水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同時讓幼兒知道節約用水和保護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環境日”那天,可開展大型的娛樂活動,讓孩子們在歌聲與笑聲中講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2008年7月6日,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我們的家鄉南靖是“福建土樓”的主要遺產地。於是,我們開展了“家鄉的土樓”主題系列活動,其中面對如何保護土樓的問題,我們又設計生成了“土樓衛生靠大家”、“土樓和森林”、“小心防火”、“我是土樓衛生、消防宣傳員”等環保活動,導之以行,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養成。
五、 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做個“環保小衛士”
我們不僅要把環境保護教育納入現代幼兒科學教育,在幼兒園中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而且還要讓幼兒初步了解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使幼兒從小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還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做個“環保小衛士”。幼兒年紀雖小,但他們有正義感,老師應善於抓住各種機會教育幼兒不要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用完水及時關好水龍頭,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要與平時結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動,教育幼兒保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保護好身邊的環境,當好環保小衛士,長大當好保護社會大環境的好公民。
當然,要有效實施幼兒園環保教育,還要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組織家長積極參與,讓環保教育得到延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句話指出了家長這一不可忽視的資源的力量,幼兒的發展、感受,可以與親人分享,得到親人的鼓勵、贊美、幫助,從而大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增強幼教工作者自身的環保素質,不斷努力,完善自己。教師應具有較好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才能影響並帶動小朋友開展各種環保活動,才能使我們生存的地球變得更美好。
總之,今天的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環境意識、環境情感和環境行為將決定下世紀我國環境狀況的好壞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行。因此,加強幼兒的環境教育、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為熱愛地球、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具有環境意識的“地球人”、“中國人”,是一項偉大的教育工程,它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與崇高責任。

;

Ⅱ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學情境設計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相關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識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提問,缺少情景創設,導致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能發現問題中所包含的正確規律,而無法用己具備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長期以往,使教育教學的發展不停的後退。究其原因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在對學生情境學習指導和情境教學模式的深入,只是讓學生停留在學徒制的模仿中,學生只是學到了知識的表象,而沒有認知到知識的本質。所以要普及學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情境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時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識過於枯燥無味,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是教學的捷徑。
(l)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圍繞特定的地理知識點。地理情境創設應服務於一定的教學目標,應有利於學生對有關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於理解地理知識的本質。
(2)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其地理思維的發展特點。地理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地理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應基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情境創設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發展性。即所創情境的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學。情境材料或活動應富有探究性,利於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利於學生積極、廣泛地思考。
(4)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實際。地理情境的創設應盡量源於學生的生活,不脫離學生的實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不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且在解釋地理情境的相關知識上花時過多。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自然環境一直呈惡化趨勢。由於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面臨許多全球性問題,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植被破壞、資源匱乏、人口問題、地區經濟差異等都與地理學科有很大關系,在地理課程中還涉及許多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如《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保護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內羅畢宣言》、《南極條約》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內容。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則
1.主動性和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地理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教師本身必須有強烈的環境責任感,主動維護環境法律的尊嚴、養成環保習慣,不能嘴上一套,行動上是另一套。課堂教學是老師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場所,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滲透點。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高中地理課本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交給學生有關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課本知識體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開端,最後又歸結到人類和環境的關繫上去;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貫穿於整個教材的始終。
2.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環境保護法制教育必須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在課中進行要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要從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以及嚴密的邏輯性,都含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通過對我國人口狀況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以及出現的人口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途徑
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沒有固定時間,應當充分挖掘裡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適度滲透,在課堂中努力尋找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點。在向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作為滲透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應熟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教師要在學法、知法上作學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表現出其應有的守法、用法、護法自覺性。同時,教師要鑽研教材,努力尋求地理學科滲透環境法制教育的結合點,結合課堂活動本身進行教育,開展師生的雙邊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環境保護知識。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經常閱讀報刊雜志,收看與地理有關的新聞節目以便增加對法制教育的了解,並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地進行滲透。
2、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地理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適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與同學們談地理」一課中,閱讀材料「泥沙掩蓋了古文明」敘述了古巴比倫文明的輝煌成就和沒落的原因,我一邊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尋找古巴比倫文明沒落的原因,一邊引導學生回憶家鄉、國家有沒有此類環境惡化現象(長江挾沙量逐年增大、黃河成為地上河……),進一步思考危害和解決辦法:濫伐森林、過度放牧、陡坡種植收獲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長期甚至永遠無法彌補的危害、國家應當立法制止人們的短視行為、我們應當遵守法律法規。
3.在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結合實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時又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隨著人口的激增、工業與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地理學科的滲透教學中,從地理課的特點出發,自覺地進行延伸,使學生既較好地學到地理知識,又能了解環境保護法制教育。既要聯系國家建設的實際和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環保事件;又要聯繫世界各國(或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現狀等。這樣進行聯系之後,就可以增強地理教學的現實性,有利於生動地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如在學到高一大氣環境保護時,就要採用導向式方法滲透《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和《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等國際公約,讓學生各抒己見,從理論事實中受到教育。
總之,從小培養中小學生法制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及提高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從小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學生既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學習者,又是環境法律知識的傳播者,通過地理的點滴滲透,潛移默化的學法方式,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質內容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把進行環境保護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生動活潑而更具有教育意義。
因此,我們應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校教育中,培育學生「保護環境,由我做起」意識,並且身體力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環保活動。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保護環境,應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築起一片純潔干凈的法制天空,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Ⅲ 如何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而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弱則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要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就必須從家庭教育抓起,從學校教育抓起,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地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下面是我關於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一、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應當緊扣教材,將環保教育滲入課堂教學中在現行的新課標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地理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環境教育的因素,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好教學與環境教育相匹配的教育題材,及時捕捉契機,完成環境教育的滲透。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前言部分,就有兩個很好的環保教育題材。第一個是教材中列舉的《巴比倫王國的覆滅》,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巴比倫王國——這座歷史上的花園城市消亡的原因,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否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其實,中國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例子,如樓蘭古國的消亡、黃土高原為何水土流水現象嚴重、土地沙漠化擴大的原因等等,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閱資料,寫成專題小論文,這樣不僅能擴寬他們的知識面,而且還能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第二個是在談到「可持續發展」時,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既是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又是從子孫後代那裡借用來的。」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能夠明白:在資源的利用上,我們不能做一個自私的人,應當學會合理地、節約地利用資源。又如,在學習「我國人口」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列舉各種事實和數據來探討「我國是否真的地大物博」這個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口的快速增長不僅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而且加速了資源的利用,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大了浪費的程度。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要針對現實生活中突出的環境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研究問題、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將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到每個學生的思想中。二、作為班主任,我們應當藉助各種教育途徑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而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其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班主任應當抓住這個有利的條件,不失時機地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比如說,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開展環境保護知識講座,可以進行相關主題辯論會,可以學習國家制定的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可以談談自己是否有哪些不注意保護環境的行為。班主任應當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教育學生在小事中學會環保。例如,有一天,值日生在打掃教室時,撿到一支沒有水的中性筆,而且沒人認領。由於我平時觀察到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是買了一大把的筆放在那裡用,而從來不見他們換筆芯,這種現象在其它班級也是普遍存在。當時我感觸萬分,便拿著筆對全班同學說:「雖然我不知道這支筆是某位同學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還是用完了扔掉的,但是我想說的是,水用完了可以換筆芯,而不是換筆。因為這樣做不僅浪費了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而且也浪費了資源,產生了不必要的垃圾。」可以說,來這個學校讀書的學生,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因而浪費的現象也就比較嚴重,這就需要我們做班主任的,要善於觀察,及時捕捉身邊的例子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說理教育。後來,我在講台上放了一個筆筒,專門用來存放沒人認領的學慣用具,其目的有:一是想讓學生們學會保管自己的物品,二是讓學生們不要隨意浪費資源,三是讓這些物品體現它們的價值——為老師們提供方便,做到廢物利用。又如在宿舍里,我們可以關注他們是否有浪費水、浪費電的現象,可以關注他們是否有電扇與空調同時使用的現象,……;在飯堂里,我們可以關注他們是否有使用一次性碗筷的習慣,可以關注他們是否有洗完碗後不關水龍頭的現象,……;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可以要求學生使用水杯喝水,要求他們盡量不去購買瓶裝礦泉水、純凈水。還記得在軍訓的第一天,由於學校統一發放礦泉水,所以許多孩子喝完水後因瓶子一樣而不知道哪瓶水是自己的,便把它白白扔掉,有的幾乎還是整瓶。當時的情景讓我心痛,晚修時,我把這件事講給學生們聽,告訴他們要學會做記號,並且提出要求,如果誰再浪費一滴水,就罰他買來一箱水。當然,這也只不過是想嚇唬一下他們,沒想到,在後來的幾天里,每個孩子都是把水喝完了才把瓶子扔掉。總之,作為班主任,我常常是「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我自己首先會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我自己堅決不會去做。三、作為家長,我們應當以身作則,時刻注重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許多行為習慣的養成,都直接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和教育。可是,中國的許多家長往往在自身的言行方面做得很差,無法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那麼,是不是讓我們先來看看人家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英國人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前,他們會在家長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保護的侵害。」日本人注重食育,而環保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他們告訴孩子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生物應該保護它,什麼動物不應該隨便吃它,以此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在德國三歲孩子上幼兒園,第一周老師教他們三件事,大家想想是什麼知識呢?可能想不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讓孩子知道紅燈的時候不能走。第二件事情是告訴孩子們垃圾桶是做什麼用的,是用來扔廢物的。三歲小孩從小就知道垃圾要往垃圾桶里扔。第三是自救,老師教他們路邊的消防拴是做什麼用的,家裡都有汽車,如果起火,要打開消防拴滅火。記得去年十一黃金周第二天,烏魯木齊市南山旅遊景區出現80多名韓國遊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其中包括30多名兒童。此番「老外」撿垃圾的舉動自然引起熱議,有人直呼難堪。然而此事卻提醒了我們,樹立環保意識,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也許以我們個人的能力無法阻止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例如洗衣機不用含磷的洗衣粉;將洗菜用過的水存儲起來,可以用來拖地,可以再利用;……。這些都是我們用來培養孩子環保意識的例子。東莞的家長就有兩個培養孩子環保意識的好做法。第一個是盡管他們都很有錢,但是他們每次在外面吃完飯後,都會將剩菜打包帶走,無形中教育了孩子要學會節約。第二個是,平常他們給孩子送飯時,決不是用一次性餐具,這也是環保的一種體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家長的我們有很多培養孩子環保意識的地方,如教孩子如何節約用水、教孩子如何節約用電、教孩子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教孩子不亂扔垃圾,並將垃圾分類存放,教育孩子不隨意踐踏草坪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作家長的一定要以身作則。環保意識,是動物,包括高等動物——人類的基本潛意識。環境保護誰都知道重要,誰也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可是,環保也不單是某一個人的事,而是我們全社會、全人類的事。讓我們記住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先生在他所寫的《瀕臨失衡的地球》中幾近絕望地說的這句話:「環境危機可說是像天要下雨一樣實實在在。我忍受不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將把一個破爛的地球和一個令人沮喪的未來留給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自身的素質,從現在起,從今天起,從我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讓外國人在中國的領土上不再撿垃圾,讓我們的環境美好,不再出現垃圾隨地飛的場面。

Ⅳ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當今世界人口急劇膨脹,資源極為匱乏,環境嚴重污染以及生態瀕遭破壞等社會危機的困惑,仿徨與痛苦中,通過對人類工業文明進程的深刻的歷史反思而提出的,並逐漸達成共識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就是走一條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人的生存發展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所以,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關注的主題之一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也日益嚴重,對自然資源進行毀滅性的開發隨處可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嚴重下降,環境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趨明顯,所以治理環境,消除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家在環境治理方面雖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效果卻不盡人意,關鍵原因是人們的環保意識非常淡薄。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只注意經濟利益,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不進行環境評估,出現了短視的急功近利的行為。所以必須加強人們的環保教育,盡早、盡快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利用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從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地理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去進行。
一、確定環保教育的教學目標
1、啟蒙、發展和完善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適時、適量地宣揚和滲入環保觀點,進行環保教育,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質量的現狀。獲取與環保相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啟蒙和灌輸環保、資源、人口、環境質量等意識。使學生能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證統一的關系。
2、提高參與環保的意識
鼓勵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保護環境,可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環保的熱點問題,如:三江源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沙塵暴天氣的成因及危害、厄爾尼諾現象、臭氧空洞、溫室效應、赤潮及水體富營養化、轉基因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外來物種引入對本地物種的影響等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幫助學生獲得環保意識及提高分析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和評價環境、環境問題、進行環境調查,嘗試提出改善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較完善的環保教育知識體系
環保教育在教材中沒有編排專門的章節,有關的知識點散見於不同年級的地理教材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環保教育,就必須較系統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體系,對各個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
新課標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是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環保教育的知識體系可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1、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4、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6、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7、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8、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成環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師授課
課堂教學是環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師應根據地理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滲入環保教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事實材料進行授課,既提高了地理課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印象,又達到了教育目的。
2、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可以設計或補充一些活動讓學生完成,使環保教育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蘚能作為指示植物的特點,帶領學生對本地區的苔蘚植物分布進行初步的調查分析,了解本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在學生中調查電池的使用情況,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等。
3、社會實踐和調查
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調查活動中,可與環保部門聯系,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帶領學生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興趣小組在區環保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前往區水泥廠、造紙廠進行調查,了解兩間廠對工業廢水的處理情況;2009年又對區城市建設綠化面積進行了調查,考察了本地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處理。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環保教育。
四、加強法律意識
目前,國家就環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礦產資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有關法律宣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能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情操。在宣傳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強宣傳力度,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多收集正反兩方面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教育他們遵紀守法。
五、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與實驗科學,學生對實驗及社會調查等活動興趣頗濃,踴躍報名參加興趣小組。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組內進行宣傳教育,並通過小組以點帶面,向外輻射,達到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
1、舉辦專欄,宣傳環保知識 ;
通過收集報紙、雜志廣泛收集有關環保方面的資料,整理成專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牆報、手抄報、班際競賽等。
2、舉辦興趣小組的成果展:
將地理興趣小組的活動成果,例如學生撰寫的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製作的地理標本、獲獎情況等成果在校舉辦活動成果展,既擴大地理小組的影響又可進行環保宣傳。
3、利用一些重大環境和地理節日,進行專題環保學習、宣傳和公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活動能力。
地球日、環境日、無煙日、植樹節等,都是世界國際組織和我國政府為維護人類良好生存環境而發出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定期開展相應的活動,喚起學生與世人的全球環境憂患意識、環境責任意識、行動意識。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機會,可以收到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效果。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關的朋友。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活動場所,也給人類社會、住行,發展工業、農業、交通、文化等各項事業提供了大地、陽光、空氣、水、森林、礦產等種種能源和資源,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所以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現在和未來人類所享用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地理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這些觀點根深蒂固,才能加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祖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打下扎實的基礎。

Ⅳ 在自然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初中論文

在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當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和客觀需要,保護和改善環境,提高全民族 的環境與發展意識是我國環境工作和現代物質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之一,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 一。 在目前小學沒有專門開設環境課的情況下,通過自然學科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是 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兩全其美的舉措。

一、地位、任務

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明確規定:「小學自然、社會,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應重視進行環境教育」。這就決定小學自然課是必須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課程 之一。

《自然教學大綱》教學要求的第一項就是「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系,了解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改造、保護和探索,從而對大自然的概貌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從《課程計劃》和《自然教學大綱》的要求中不難看出,自然學科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是落實《課程計劃》的 規定和體現《自然教學大綱》的需要,決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據課程計劃和自然教學大綱的要求,自然課要完成的任務中也包括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是基本國策的教 育。在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獲得一些淺顯的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增加環保 意識,在他們幼小、單純的心靈上烙下保護生態環境的印記,讓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影響他們一生, 以致他們將來長大了走向社會後,不做對生態環境有損害的事。

二、內容、要求、方法

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時《教學大綱》規定「教學內容應正確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因 此,教師必須深鑽教材,挖掘教材中有關的環境內容,找好結合滲透點,應用適當的教學手段,有機地將環境 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之中。為了在教學中准確地把握滲透的尺度,我們將現行九年義務教育統編教材 中有關環境教育的內容,按其滲透和結合的程度,分為典型環境教育課和滲透環境教育課(簡稱典型課和滲透 課)。1~6年級典型課共14節,滲透課共38節,針對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已有的知識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學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級: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環境的顯著特徵,知道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培養學生愛護花草樹木的行 為習慣。

中年級: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環境的共同特徵,知道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和保護,培養學生保護有益動 物的行為習慣。

高年級:指導學生認識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它們的運動變化規律,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保護、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況,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習慣。

基本方法:

環境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認識環境及環境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理論研究,又有 實踐活動,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有講授、觀察、考察、實驗、討論等方法。

三、課堂教學

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環境教育,首先必須依據《自然教學大綱》和《武漢市小學學科滲透環境教 育指導意見》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做到全面、明確、具體、適當,然後圍繞目標組織教學活動。各個環 節的教學都必須指向目標這個核心,使每項目標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以落實。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 學內容和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1.典型課

這類課涉及的環境教育的內容比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環境和環境問題的一個方面的內容,一課就是一 個具體的環保內容。

低年級以環境保護啟蒙教學為目標,結合實際,誘導他們對環境的感性認識。例如《美麗的大自然》,可 以用圖片、錄像、幻燈等直觀教具,展現大自然的旖旎風光、魚蟲鳥獸、神秘太空、珍稀動植物等,也可帶學 生游覽校園,讓他們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語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過感官的感知和語言的加工,將感知到的一 個個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關於大自然美麗的具體表象。以此實現本課環境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 熱愛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級則是小學環境教育的關鍵年級,此時的學生對環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對 自然事物的個體、事物的表面現象和事物的外部聯系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此階段環境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同 學們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以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為主,使學生認識自然規律,知道環境與人類的生存 、發展的關系,知道人類在利用、保護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做過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與保護》、《空氣 的污染與保護》、《保護大自然》等課,要帶領同學們實地考察,或藉助錄像資料,讓他們通過一個個具體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當人們的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就會破壞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使同學們從小 就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不做或少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

2.滲透課

此類課涉及的環境和環境問題方面的內容不突出,或是間接的反映,這一類課教師授課時,環境教育的知 識不必展開,只是結合教材內容找到自然知識和環境教育的結合點,點到即可。例如《聲音》一課,通過教學 讓學生了解了聲音有悅耳和嘈雜之分,知道了悅耳的聲音對健康有利,嘈雜的聲音則損壞人體健康後,告訴同 學們:「嘈雜的聲音就是雜訊,雜訊也是一種污染。」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在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時,還要 注意教材前後有關知識的銜接。例如《溶解》可為《水域的污染和保護》以及《雨和雪》作鋪墊,空氣中如二 氧化硫的含量過高,溶解於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對動植物生長及人類的生存環境有破壞作用。

總之自然課中滲透環境教育,無論是典型課,還是滲透課,都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可能 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滲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對象和教學實際用同一模式進行,在滲透的深度上 ,也要把握好。環境教育作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學科的知識拓寬課和環境專業課。喧賓奪主、牽強附 會,為滲透而滲透,只會影響教學效果,造成學生厭煩心理。

四、課外活動

要真正地將環境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僅靠課堂的40分鍾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藉助其它媒體,利 用課外時間共同輔助完成。例如學校與環保部門掛鉤,組織學生開展環境科學實驗,開展社會環境調查,參與 社會各種環保宣傳活動,創辦校園教育園地,舉辦知識講座、演講徵文競賽、學習動植物的養殖等。

當然,開展課外活動,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應當根據本地、本校的自然環境、儀器設備、實驗條件及教師 本身的專長,選擇一兩個項目,長期堅持下去,力爭搞出特色,並且起到以點帶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學校開 展的紅領巾監測站,對大氣、雜訊進行監測的活動;還有些學校組織生物活動興趣小組,開辟紅領巾種植園, 將種植珍稀植物作為長期活動項目等。

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又一課題,沒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 所以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難,加之從事教學的教 師分散於各學校,因此建議通過相對集中的教研活動,組織起來進行教學研究。通過集體備課、公開課、觀摩 課等活動,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備課中體現環境教育內容,授課中有目的地滲透,力爭通過 我們的努力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面向21世紀的現代教育。

Ⅵ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Ⅶ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進行環境教育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境教育的滲透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初中地理課本教材從地球宇宙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在生產與生活中相應形成的人文環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等各個部分,都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幾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相關環境狀態數據讀給學生聽,讓學生了解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我國氣候變化、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土地資源利用的狀況,這些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發生有什麼聯系,這樣可以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產生保護環境的強烈使命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政府針對以上環境問題採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動,取得了什麼成果,讓學生知道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應該重視環境保護,樹立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又如全球變暖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溫室效應相關資料,思考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了解溫室效應對我們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最後進行分組討論:人類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過度開采礦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質等行為,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自己身邊還有哪行行為是能夠引起溫室效應。通過討論,學生深刻意識到溫室效應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各種影響,產生從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減輕溫室效應的想法,從而達到了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比較抽象或難以想像,如果地理教師單純地進行口頭講述,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也不容易讓學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學生心中產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會產生形象、直觀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濃厚,思維高度活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主動探究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如在講「復雜的氣候」時,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錄像,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觀看結束後,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形成這些反常氣候現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環境中的一員,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時學習中注意節約用紙,對廢紙進行積極回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植樹造林,每年的植樹節,都親自栽幾棵小樹,節約用水,並監督和呼籲身邊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這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三、直觀地突出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地理問題比較抽象,不利於學生進行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方式,使地理問題能夠更直觀地顯示出來,有利於學生發現和解決環境問題。如在學習「地球上的水」時,如果單純從水的儲量、覆蓋面積和水循環來看,學生很容易產生「水是取之不僅,用之不竭的」的錯誤想法,但如果教師將地球上各種不同的水體按其所佔的比例進行分配,體現在扇形統計圖中,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水資源中很小一部分,如果人類繼續污染水、浪費水,最終會導致全球水危機,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水資源的分布也是極不平衡的,讓學生計算自己所在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討論,分析缺水的人為原因,探討解決的方法。通過討論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如洗手時水龍頭盡量開小一點,塗肥皂時要先將水龍頭關上,洗完後要將水龍頭關緊,將洗手用的水沖廁所等。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進一步認識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加強了環保意識。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特殊日子,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或參加具體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環境保護行為的自覺性。結語總之,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需要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

Ⅷ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地理學科刻不容緩的任務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類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過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突出。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生態環境問題將嚴重威脅未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將會不斷損害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將會削弱我國工業化的成果。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環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學中把環境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部分並加以強化,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地理教學應當自覺肩負起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任務,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貢獻。
2 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途徑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教師的教不僅僅局限於課堂,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本學期我擔任本校初一四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所嘗試的一些方法進行介紹。
2.1 立足課堂,挖掘教材環保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環保教育
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地理學科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有關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利用多媒體、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形式,開展形象生動的環境教育。
舉例: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中第三個標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可以讓學生們就如下問題展開討論:
a. 西安的大氣環境質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氣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c.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d. 我們應該怎麼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加上多媒體展示的被人類活動污染的景觀圖片,學生很容易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影響因素,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2 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時間進行環保宣傳
這學期我帶初一年級的地理課。七年級上學期地理教材內容涉及環保知識的地方並不多。僅僅利用教材內容傳授環保知識並不夠。環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預備鈴後的幾分鍾進行環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寫環保演講稿的作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認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該寫什麼沒能完成作業。說明部分學生對環境保護沒有深刻的認識理解。我讓學生們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五分鍾做環保演講,這樣不光讓環保意識深入學生心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
2.3 舉辦環保講座,讓學生較系統的掌握環保知識,進而提高環保意識
學校可以請專家或相關教師舉行環保講座,這樣可以讓學生較系統和較全面的掌握環保知識,對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等內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讓學生產生一種環境危機感,從內心深處自覺保護環境。
2.4 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提高環保意識
短短的45分鍾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並且還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僅靠課堂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來提高環保意識。
我在2班布置了「廢物利用」DIY 製作的作業,參與的學生們製作得很認真,有的用廢舊紙板製作了中國地圖的拼圖,有的用廢舊飲料瓶製作了筆筒,有的製作了小收納盒等。部分學生還寫了製作感言。我在課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並且告訴他們廢物在某些方面仍有價值。
我在3班布置了「節約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務,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節約用水,並在家裡監督爸爸媽媽是否有浪費水的行為。還要求學生們在家中堅持用淘米水澆花。如果能在課堂上給他們放一些缺水地區的視頻資料,效果應該會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製作環保手抄報的任務。我把部分手抄報在本班後面的黑板上進行了展示。沒參與的同學看到展出的環保手抄報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2.5 參加有關環保的公益活動
利用節假日,可以讓學生們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街道小衛士」活動。讓幾個學生負責某條街道的衛生,主要是監督路人不要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己自然不會那樣做。還有,當善意的提醒路人時,路人也會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行動。
2.6 教師的榜樣力量,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影響學生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師要時時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看到紙屑丟在地上,帶頭去撿;提倡節約水電,自己做到人離關燈、隨手關水龍頭。即使學生看到默不作聲,也會在心裡留下印象。
3 初中學生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期接近尾聲,我對本校初一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環保問卷調查。調查的100個學生當中有91%的學生表示對環保問題有興趣,其中35%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100個學生當中有47個學生表示學校課堂是其環保知識的主要來源。9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環境教育編入初級中學課程計劃。85%的學生能認識到我國環境總體仍在惡化。77%的學生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關系密切。70%的學生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較大。52%的學生最樂意接受的環境教育方式是活動參與式,27%的學生樂意選擇課堂講座。73%的學生表示會盡可能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活動。71%的學生表示要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不愛護環境的人。
調查數據表明:第一,學生對環保教育感興趣,並且覺得有必要進行環保教育。第二,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讓他們從感興趣變成行動還需要較多努力。第三,筆者對初中學生進行的環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對目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應該肩負起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責任。地理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Ⅸ 如何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中學地理學的教學過程

1.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人們更加註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目前,環境教育不僅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環境問題,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意識,探究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環境行為。第一,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上,利用幻燈片等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將學生接觸不到的自然環境放映出來,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探討適合環境發展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課堂上,也要注重學生的層次不同特點,在課堂上可以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開拓學生視角,使學生的思維不只局限於單方面,客觀地分析地理環境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另外,教師可以延伸課堂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調查與環境相關的資料作為作業。比如在講陸地和海洋章節時,讓學生課下統計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費程度,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節約用水意識。

2.注重開展實踐活動

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看到學生的環境意識,學生環境意識的形成也依靠實踐,想在地理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就要帶領學生走出可以課堂,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外活動中得到資料,以便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了使環保意識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也應該從家庭方面進行教育,比如適當開展一些主題活動,讓家長也參與其中,讓環境教育走進家庭,讓學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組織學生開展宣傳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人們對和環境的破壞程度,肯定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比如組織學生開展回收廢品,觀測氣象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環境問題,直面了解環境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在真實的環境中體會,深刻了解環境的重要性,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日常生活的良好習慣,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積極主動地接受環境教育知

閱讀全文

與初中地理學科如何滲透環保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