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第五章怎麼學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第五章怎麼學

發布時間:2022-08-10 10:35:52

Ⅰ 人教版初一上學期地理所有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表面積是 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 2、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是地球自轉軸(假想軸),現實中並不存在。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的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南極。 5、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長度不等,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緯線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度數<=90°地球上緯線有無數條。 6、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相交的半圓,經線有東西之分,0°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0°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度數<=180°。所有的經線長度相等,地球上有無數條經線。 7、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赤道紀念碑位於南美洲厄爪多爾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處。 8、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求一條經線相對的那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東西經相反。 9、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 10、晝夜形成的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1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13、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 不變。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季節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14、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范圍23.5°S~23.5°N)、北溫帶(范圍23.5°N~66.5°N)、南溫帶(范圍23.5°S~66.5°S)、北寒帶(范圍66.5°N~90°N)、南寒帶(范圍66.5°S~90°S)。 15、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它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指向標指示圖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為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三種類型。 18、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在經緯網地圖上:同一條經線只存在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條緯線只存在正東正西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南;南極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北。 19、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 20、我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在既沒有指向標又沒有經緯網的情況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85、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8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東部和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沿海。 87、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和大洋洲西南部,南、北美洲也有分布。 88、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8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90、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次是英語,第三位是西班牙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1、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92、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該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9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94、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95、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96、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97、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98、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有較大的差異。 99、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00、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 101、如何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102、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03、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 104、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05、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06、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是梵蒂岡。 107、從陸地面積來看,居前六位的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108、到2003年為止,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共有11個,按人口數由多至少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其中位於東亞的是中國和日本,位於東南亞的是印度尼西亞,位於南亞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位於北美洲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位於南美洲的是巴西,位於歐洲的是俄羅斯,位於非洲的是奈及利亞。 109、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110、中國一貫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 111、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112、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 113、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114、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115、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16、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117、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18、中國是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國家。 119、習慣上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 120、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21、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122、聯合國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123、聯合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等6個主要機構。 124、聯合國安理會是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http://wenku..com/view/4d889c156edb6f1aff001fc4.html

Ⅱ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提綱

一、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友誼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自轉
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天(24小時)。
2、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地方時差。
二、地球的公轉
1、含義:圍繞太陽不停地運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65天)。
2、地理意義: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3、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23.5°N)上,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23.5°S)上,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我國大部分位於北溫帶
五帶的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溫帶四季分明,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判斷依據:根據緯度判斷五帶:0—23.5度為熱帶,23.5—66.5度為溫帶,66.5—90度為寒帶。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三)地圖
1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4)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二、 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2、海陸變遷: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①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②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③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①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②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 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會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a)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b)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c)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在衛星雲圖上,白色通常表示雲雨區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記住2006年世界人口的總數,知道目前歐洲與非洲人口增長情況的差異。
世界人口總數:65億;
歐洲出現零增長,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除南極洲之外)中最低。非洲人口增長不斷上升,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最高。
2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趨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趨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a)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
b) 人口稀疏地區:沙漠地區、雨林地區、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地區
3.知道世界三大人種。
三大人種:白種、黃種、黑種
(1)世界三大人種的劃分依據: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北非、西亞、北美洲中部、南美洲東南部 大洋洲東南部
黃種人: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非洲中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二.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1.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
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 活動場所 備注
基督教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教堂 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伊斯蘭教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 又稱回教或清真教,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佛教 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寺廟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會判讀世界各地的聚落因其環境、文化、習俗、宗教等不同而不同: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 記住世界上陸地面積居前三位的國家,人口居前二位的國家。
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中超過1億的國家。(10個)人口居前二位的國家:中國、印度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非)、土耳其(亞歐)、俄羅斯(亞歐)、
美國(北美、大洋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a) 發達國家
b) 發展中國家
(2)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3)列舉幾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名稱。
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
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韓國、奈及利亞。
3、記住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
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美國

Ⅲ 七年級上冊地理人教版怎麼學懂

初中地理包括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兩部分,與其他學科相比,該學科以其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見長,內容涉及地形、氣候、河流、人口、城市、交通、物產等。根據調查,有部分初中生反映該門課難學,並存在偏科現象。其實,學習地理只要掌握其中技巧很容易學好,特推薦幾種學習方法。
一、將所學知識落實到地圖上
部分初中生學地理還沒養成看地圖的良好習慣,只是死記硬背文字部分,結果課本背得很熟,考試成績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看圖。初中地理考試有60%的內容來自地圖,因此,在學習時應多看地圖,將河流、城市、礦產都落實到地圖上去,並從地圖中找到它們的位置。事實證明,看各省地圖效果好於看分區及全國地圖,如學習中國地理「華北地區五省二市」時,可逐個省學習,以山西省為例,其形狀似平形四邊形,主要河流有黃河、汾河、省會太原,煤礦有北部的大同,中東部的陽泉,臨近省份分別為:北臨內蒙古、西臨陝西、東臨河北、南臨河南。可用相同方法去學習其他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識掌握了,中國地理也就學會了,學習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二、自編順口溜記憶
地理知識內容繁多,又缺少連慣性,學習時往往是記得慢、忘得快,如編個順口溜識記,則會記得快,忘得慢。如南亞地理中,講到印度的物產有:棉花、黃麻、甘蔗、花生、茶葉,可編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黃河流經的省份可編為「青川甘寧內蒙古,山西陝西和豫魯」,也可編為「青川甘為寧蒙山,西和東。(「為」是添加字,「山」指山西,「西」指陝西,「和」指河南)。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些地名編順口溜應按順序,如多瑙河、湄公河流經的國家,黃河、長江流經的省份。
三、學會抓重點
有的章節內容雖多,但重點內容少,學習時,只要抓住重點,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東南亞地形復雜,可用8個字概括,即「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東北三省的氣候可用4個字概括,即「長冬短夏」。
四、注意看地圖的「形狀特徵」
如湖南、江西二省的形狀像一對兄妹,越南的形狀像一根扁擔挑兩筐等。考試中,看圖填空部分有些學生竟看不出地圖畫的是哪個國家,哪些省份,以致於失分,原因就是平時不注意看地圖的形狀特徵。
學會以上識記方法,會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用更少的時間學會更多的內容,變薄弱學科為優勢學科,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其它各門課程。

Ⅳ 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五章大綱

上一節 下一節

第四講 語文課程設計
第二節 語文教材建設

--------------------------------------------------------------------------------

[前言]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物質體現形式,以具體的內容和直觀的形式體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訂的。語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專指三種不同的概念。泛指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產生影響的一切書面的、非書面的語言材料。特指根據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編寫的,供語文教學中師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習題集、練習冊、教學掛圖、音像教材、教學軟體、選修教材、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等。專指在上述的語文教材系列中佔有特別重要地位的語文教科書,即課本。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一)語文教材的功能。語文教材具有德智啟迪,語文歷練,語言積累,知識擴展等功能。

1、德智啟迪。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養,包括對國家、民族、社會、自然、事業、他人的正確認識和愛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於這種認識和感情所產生的堅定的、純正的、高尚的行為。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都反映著作者鮮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品質。典範的語言作品,總要反映出作者觀察的敏銳、分析的精闢、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聯想的豐富、表達的巧妙等等。教學這樣的語言作品,學生的智力會得到開發,有助於磨礪其思維品質。

2、語文礪練。葉聖陶在論述語文教材的功能時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麼?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後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1]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而且是反復的訓練。語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語文礪練的憑借。

3、語文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和文章結構模式的積累。我國古代,讀書很注重誦讀和背誦。要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詞的格律知識外,還要誦讀大量詩詞名作,其中有些要熟讀成誦。學習寫文章也要選擇一些優秀作品反復誦讀。對於這種「苦功夫」,曾經被貶斥為「死記硬背」,現在看來並不盡然。熟讀、背誦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於通過記誦,使自己語匯豐富,知識淵博,並掌握大量的結構技藝。日後提筆作文,在文思泉湧的時候,許多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十分貼近、十分合宜的字、詞、語、句和結構方法,便會不斷地浮現出來,供你選擇,供你運用。記憶是思維和想像的材料。缺乏記憶的頭腦就像乾涸的池塘,不會有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產生。

4、知識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概括起來不外乎兩條:一條是社會生活,一條是學科學習。即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後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語文學科既有關於語文的知識,又有通過優秀作品傳遞出來的關於社會和自然各個領域的網路知識,往往更為鮮明、生動,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鴻門宴》中的人物活動,《導彈自述》中的核裂變原理等。

(二)語文教材的內容要素。現代語文教材的內容有四種要素構成: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實踐活動系統,助讀系統。

1、範文系統。範文即課文,是語文教材的主體,是精心選擇的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範文系統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憑借作用。範文提供讀寫聽說的範例,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展現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展示自然美、社會美,構成了琳琅滿目的美的世界。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拓學生視野,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審美情趣等,都要以範文系統作憑借。
把範文作為教科書的主體內容,並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系統,這是語文教科書區別於其他學科教科書的一個鮮明特點。其他學科的教科書,大都以知識系統為主體,並輔之以作業系統。只有語文學科必須以範文系統為主體,作為消化知識、訓練能力、發展思想、擴展視野、涵育情感的憑借。知識系統、作業系統等,都是輔助系統。因此,盡管舊式的「文選型」語文教科書被人指出過許多弊端,但至今「文選」仍然是中學語文教科書的主體,選編優秀的語言作品為範文仍然是教科書編制的最重要的工作。

2、知識系統。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不專講語文知識的,需要的地方由教師隨機點撥,文章評點就是點撥的一種方法。把語文知識列入語文教材,始於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2],其作用是服務於讀寫訓練。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中,加強了語文知識教學,逐步形成了知識系統。大致包括讀寫聽說知識,漢語知識(即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即初步的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鑒賞的知識)等四個主要領域。提高了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由「服務」變為「輔助」。教學方法強調精要,好懂,有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把語文知識簡化為「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包括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於二重)、常見修辭格等5項。
關於語文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有過較多的爭論和實驗。1984年張志公指出:「要加緊研究有關說話、讀書、寫文章的科學的知識系統,把教學這些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於指導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組織起來。」並且設想:「進入初中之後,應當並且完全可以像其它各門學科一樣,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先導,並以知識系統為序,組織全部語文課。」[3]把語文知識提高到了指導地位,主張把語文課變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訓練過程。有些語文工作者也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但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有些學者認為,語文課是能力課,而不是知識課。最終是要學習一種能力,而不是學習一套知識。理論知識可以指導實踐訓練,但不能代替實踐訓練。語文課中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根本目的,是要更有效地提高讀寫聽說的能力,必須同語言運用的實際密切結合。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3、實踐活動系統。語文能力的培養要靠語文實踐,學生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動口、動手、動腦。這種與範文系統、知識系統相配合的動口、動手、動腦的實踐,就是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按照一定的目標有計劃地設計出一系列「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便構成了教科書中的實踐活動系統。在語文教材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各種各樣的練習題,或者與教科書相配套的練習冊。有關於範文閱讀的,有關於知識的消化與運用的,有關於語言表達的。實踐活動系統有助於教師檢測教學效果或學生自測學習效果,有利於學生消化、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並通過實踐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4、助讀系統。助讀材料,就是教科書編者對整套書、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學習目的、學習要求、學習重點難點、學習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說明、提示或注釋。過去,這些內容大都編在教學參考書或教學指導書里,只是提供給教師作參考的。現在,大都把其中應當讓學生事先了解的那部分內容提取出來,編進了教科書中,成為助讀系統。助讀系統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二是使該教科書的採用者明白教學的統一要求,作為教學參考;三是助讀材料中的某些重要提示往往體現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進的教育思想,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改革。

二、語文教材的發展

當代美國心理學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首要的最明顯的問題是怎樣組織教材,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師教給普通的學生,同時又能清楚的反映各學科的基本結構。」[4]教材的基本功能,就是能使普通的教師交給普通的學生。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教材的編寫和使用。
(一)古代語文教材。我國古代語文沒有單獨設科。就教育功能來看,識字課本和文選屬於語文教材的范疇。

我國古代的識字課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基本特點就是集中識字和韻文化。後來發展到用詩歌選讀兼作識字課本,如南宋劉克庄編、明末清初王相選注的《千家詩》,清·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

漢以後,文選之風漸盛。如南朝梁·蕭統的《昭明文選》,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的《文章軌范》,呂祖謙的《古文關鍵》,樓肪的《古文標注》,清·吳楚材、吳調侯的《古文觀止》,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古文觀止》,時間跨度2000餘年,選文200餘篇,平均十年一篇好文章,堪稱文章典範。

(二)近代語文教材。自1904年語文單獨設科以來,教育界人士在教材理論和教材編寫上進行了種種探索和嘗試,編制了多種教材,僅中學語文教材就有100餘套,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到30年代,語文教材編寫中出現了一種明顯的趨勢,就是在原來的文選本和文選評注本的基礎上,有計劃的編進了語文基礎知識和練習設計的內容。其中有兩套教材,這種特點最明顯,對後來的影響也最大。
1934年王伯祥編《開明國文讀本》[5],以文選為主,有少量的知識點撥和習作指要。按文體分單元,有記敘、抒情、解釋、議論、應用、名著等。各種文體輪番學習,以循環往復使讀寫能力螺旋上升為目的。其理論可稱為「能力螺旋上升論」。
1935年夏丏(Miǎn)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6],編輯要旨中說:「編輯旨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之觀念。」結構形式是以文選為主,有較為系統的語文知識和練習設計。按知識和能力點分為108個單元,每單元中將語文知識、範文和練習結合起來學習。以學習範文為主,以提高讀寫能力為目的,知識服務於範文和練習,其理論可稱為「知識服務能力論」。

這兩套教材的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最大成就有兩項:一是語文教材變文章選編為單元組合,二是教學方法變課文教學為單元教學。當時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知識短文引路式。(1) 以單元知識引路。主要通過教師講解,可在讀前、讀中或讀後。指導學生弄清概念,掌握要點,為學生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知識准備。(2) 以課文為範例。指導學生通過範文的誦讀、品味和揣摩,學習語文知識和能力。為了與語文知識相配合,課文可古可今,可中可外,可選可編。(3)以練習為用。通過練習讓學生把學到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這是實現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讀寫聽說訓練的有效途徑。這種編寫方法和編輯理論,為新中國建國後的語文教材編寫奠定了基礎,是現代語文教材的雛形。

(三)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國以後的語文教材建設,是一個全面探索、曲折發展的過程。自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時期,共編寫五套統編語文教材。

1、建國初期(1949—1956年)。1950年出版了《小學語文課本》。1951年出版了《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宋雲彬、朱文叔、蔣仲仁編)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周祖謨、游國恩等編)各六冊,1953年作了較大修訂。範文主要是文學作品,知識主要是漢語語法。這是我國第一套統編中學語文教材,這套教材反映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清除了舊社會語文教材中的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反動思想內容。就編寫理論上來講,這是「能力螺旋上升論」和「知識輔助能力論」的相互結合,稱作「知識的直線形與能力的螺旋形相交叉論」。如圖示:

能 力

這是典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其特色是:(1) 閱讀、寫作、知識三結合。以能力訓練為體系,主要培養記敘、說明、議論、抒情四種讀寫能力,兼顧聽說能力。(2) 按文體組織單元,輪番學習,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每冊中有重點單元,各年級重點不同,形成小循環。初、高中作一大循環。(3) 知識穿插分布,在單元中配合讀寫,在全書中自成體系,直線進行。(4)每冊中的文言文集中編寫。

其中,「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是理解現代語文教材理論的關鍵,是打開語文教材結構奧秘的金鑰匙。迄今為止的語文教育理論,認為語文能力的發展不是直線形的,而是螺旋形的。就聽說讀寫能力來說,雖然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別表現在學齡前時期),但就整個過程來說,是整體掌握綜合運用的。就掌握和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不同表達方式的能力來說,也不是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而是整體發展分層上升的。在學習過程中它們的內容都具有共時性,它們的歷時性表現在層面上,而不是表現在內容上。所以語文教材不能按聽—說—讀—寫,或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的順序,編寫成像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那樣分章分節的知識性教材,而是按聽說讀寫及各種表達方式的語文能力綜合發展的層次,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大循環,每個學段中各個年級是中循環,各個年級和各冊課本中都有幾次小循環。假如說,學習數理化像直線登山,步步攀升,一章一節前後相連。那麼學習語文就像盤旋而上,層層登高,一個單元一冊課本都是一個層面。有關調查材料顯示,有些教師和學生反映,學習語文的最大困難是語文教材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主要表現在語文課的內容太散,無邊無際,沒深沒淺,學習起來無從下手。和別的學科如數理學科進行比較:學數理像踩著梯子一步步登高,學語文卻像掉在海里無目標的游泳,艱辛的勞動不敢期望肯定的效益。甚至有人指出,學語文付出的代價與所取得的收獲,就像焚屋得炭,毀船取釘。造成這種情況固然有種種原因,但也不能否認,有些教師沒有掌握「語文能力發展的螺旋形」這種教材理論,並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會線形思維的教師教不好語文。

目前,這種教材體系在科學性系統性上仍有很多缺陷。例如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能力訓練,在小循環和大循環中極易重復或疏漏。語文教材不但應該能夠反映學科內容的基本結構,而且能夠體現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為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作很多努力。

2、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時期(1956—1958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1953年12月,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給黨中央提交了《關於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我國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歷來都是把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這樣教的結果,不論從語言方面看,還是從文學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敗。一般語文教學著重在語言文字的解釋方面 ,並沒有有計劃地教給學生以系統的語言規律的基本知識,所用教材也不適於進行語言教育。其結果是使學生缺乏嚴格的語言訓練,在寫作中形成語法、修辭、邏輯上的嚴重混亂,危害很大。另一方面,一般語文課都不注意文學教育,沒有經過文學培養青年的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觀,也沒有使學生得到必要的系統的文學基本知識和文藝欣賞能力。這些事實都說明了語文混合教學的結果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兩敗俱傷,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7]1956年制訂了《漢語教學大綱(草案)》和《文學教學大綱(草案)》,編寫了《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漢語按知識結構編寫,科學性強;文學按文學史編寫,系統性強。1955年秋開始試教,1956年秋在全國實施,1958年被迫停止。時間雖短,影響很大。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大規模的探索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嘗試,其經驗和教訓,至今仍值得研究和總結。
這是典型的分科型教材。這種實驗以後還在繼續。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閱讀》、《作文·漢語》,閱讀和寫作以能力訓練為體系,漢語以知識結構為體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分科型語文教材的優點是三者各自的系統性較強,教學效果明顯。存在的問題是:三者怎樣組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三者怎樣配合,較難解決。

3、「大躍進」時期(1958—1960年)。1958年漢語、文學分科教材停止使用,在既無大綱又無充分准備的情況下,倉促編寫了全國統用的《語文》教材。強調「突出政治」,排斥名家名篇和古典作品,增加了許多不適合教學的政論文,選入很多「大躍進」民歌。使教材內容單薄,語言文字質量不高。而許多省市仍嫌「突出政治」與「聯系實際」不夠,或者自行砍換,或者另編「鄉土教材」,使它愈來愈「政治化」,而失去了「語文」教材的本質。

4、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0—1966年)。1959年開始,遵照中央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以《文匯報》為主要陣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任務和教學方法的全民大討論。經過充分討論,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文道關系、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等根本問題,有了比較一致的認識。明確提出了「語文課是工具課」,「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和「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在此基礎上,1963年教育部制訂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十二年制中學語文教材。這是我國第一套能夠較好的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的綜合型語文教材。編寫體系是以讀寫能力為主要線索,按記敘、說明、議論、文言文組成單元,循環往復以求能力螺旋式上升。知識和課文穿插安排,以語文知識輔助課文閱讀。

5、「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這個時期廢除了全國統編語文教材,由各省市自編。這些教材無一例外的強調語文教學直接為「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服務。有些地方的叫「革命文藝」或「革命大批判」;有些地方乾脆把政治、語文合編,叫「政治語文」。這種狀況使語文教學遭受了災難性的破壞。

6、撥亂反正時期(1977—1986年)。經過撥亂反正,1978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全國統用教材。這是建國後人教社編寫出版的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對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編寫了《閱讀》和《作文·漢語》分編教材,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了《語文》和《作文》分編教材,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學校開始實驗。許多省市還編寫多種各具特色的實驗教材。

(四) 改革開放開放以來的語文教材。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1986年國務院頒布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法》,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長期沿襲的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不能適應這種改革的需要了。全國中小學生約1.5億,沿海、內地、邊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千書一面,萬校一書」,「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號衣服」的教材模式必須改變。國家教委於1986年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決定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改革。組織力量規劃編寫8套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和一套適應農村復式班使用的教材。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編寫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和四年制《初中語文》教材(實驗本)。其它實驗教材如上海的面向經濟發達的城市,浙江的面向經濟發達的農村,廣東的面向經濟特區。遼寧實驗教材、四川實驗教材、江蘇「單元合成整體訓練」和「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等實驗教材,分別適應經濟落後的邊遠地區及其它類型。其中五套已於1990年秋季分別在28個省區部分學校開始試用。1991年11月在杭州召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會議,決定在試驗的基礎上,將於1993年正式向全國推廣。這是實行一綱多本,將教材引入競爭機制的重大改革。各個地區和學校,都可以在統一基本要求、統一審定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教材。

各種實驗教材編寫體系除綜合型和分科型外,還有(1)以文體能力為體系,(2)以聽說讀寫為體系,(3)以寫作能力為體系,(4)以閱讀能力為體系,(5)以語言訓練為體系,(6)以思維訓練為體系,(7)閱讀與寫作分科,(8)讀寫與知識分科,(9)以語文知識為體系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文選體系。這種設計思想產生於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高等院校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如果招來的新生裝著一肚子好文章,則聽說讀寫能力都強,也容易學習新課程,怎麼都好辦;如果肚子里沒幾篇好文章,只是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零碎知識,則不但語言運用能力差,而且學習新課程困難,總覺胸無點墨,怎麼都不好辦。他們痛感,目前的現實正是後者多而前者少。所以他們設想,應讓中小學生讀歷代文選。例如小學結合識字教學讀中外歷代歌謠故事,初中讀中外現代文選,高中讀中外古代文選。這種文選要區別於文學作品選,要包括各體各類的文章,同時代可按各體各類分成單元。這種體系還要區別於文學史,不是由古而今,而是由今溯古,以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這種文選量要適中,以適合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為標准。所選的文章不是舉例性的,而是代表性的,典範性的。這樣的課本不是了無體系的「雜志」,而是有嚴密結構的「書」。學生是讀「書」,而不是嘗「拼盤兒」。學過之後不會象魯迅說的那樣,學生的腦子里象被馬蹄踐踏過一樣,亂七八糟。書中可以講一些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知識用以指導學生閱讀,將更能增效。漢語文學「分家」實驗的文學課本,按文學史的體系選文,先古後今,雖然有一些缺陷——例如只選文學作品,從古至今的順序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但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以作為借鑒。

各種實驗教材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1) 單元組合。有的主要以文體分單元,有的主要以知識點分單元,有的主要以能力點分單元,有的以知識和能力的結合點分單元,但就教材的結構形式來說,都是單元組合,而不再是文章選編。(2) 目標意識增強。課文、單元、學期、學年、學段、學科都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要點」、「閱讀提示」等方法表述出來,有的課文或單元後面還設計有「目標檢測」材料。(3) 教學並重。就教材的體系、內容、目標的設計、課文的分類、練習材料等方面來看,既能體現教法,又能體現學法,使「教材」同時也是「學材」。(4) 時代感增強。選文不囿於名家名篇,「時文」增多,甚至有學生的習作。內容注意自然和人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現代社會的人口、能源、交通等全球性的熱門課題。形式也注意裝幀、插圖、編排方式等,使之具有審美價值。各種教材的編寫者,都是把教材體系的研究作為編寫教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務。這說明,建立科學的教材體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願望,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

(五)21世紀新教材。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的頒發,掀開了語文教材建設的新篇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9項建議。(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001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7-9年級語文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6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級語文教材,統稱「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些新教材具有嶄新的特點。
1、《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語文(七-九)年級》力圖構建語文的綜合實踐體系,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求富於開放性和彈性,給地方、學校和師生留有廣闊的活動空間。
(1)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如前四冊教科書結構如下表: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七上
閱讀
感悟人生
理想信念
自然

Ⅳ 怎麼學好初一地理上冊

現在,初一新生已經開學了嗎,上了初中後是否覺得課程變得多了呢?學習講究的是一種方法,很多人可能之前沒怎麼接觸過地理,就問小編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整理一些七年級新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1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 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2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前預習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大家上了高中就會知道了。上了高中後是要開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級的同學們想要學好地理,現在就應該為地理打好基礎。課前預習是最不可少的,老師講課是不會因為你一個人沒跟上就會停下整個班級的節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隊的,就要課前做好一個預習才是最重要的。

3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手腦並用
上課時一定要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講課時最希望能把學生帶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師思路。跟上老師的思路的同時別忘了記筆記,很多同學上課時只知道聽講,然後一到下課了就把講過的知識點給忘了,這樣是非常的沒有效益的。課堂上光跟住老師的思路還不夠,一定要做的邊聽邊記,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才是最佳!

4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課後習題不可少
不要以為老師講完課就是完事了,課後一定要做習題的!這個步驟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識點靈活的運用到習題上會讓你所學的東西能很好的吸收進去,否則課堂上學的再多聽的再多都是無用工的。

5七年級新生如何學習地理:勞逸結合
學習時很重要的,當然了,適當的休息還是必要的,休息的時候可以看看地圖,背背各個國家的地區,了解一下各個州都是什麼氣候,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地理真是一個很好玩的科目!

Ⅵ 初一地理上學期重點資料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地球上的五帶

12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冬至日前後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9月23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秋分日。秋分日前後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月22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夏至日前後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第三節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 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數比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盪;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僅佔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4、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積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積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蘭島是面積最大的島嶼。

7、赤道橫穿過非洲和南美洲大陸。

8、巴拿馬運河劃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蘇伊士運河劃分亞洲和非洲;白令海峽劃分亞洲和北美洲;丹麥海峽劃分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家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

第二節 海路的變遷

1、海路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如:填海造陸)。

2、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4、板塊間的基本運動方式:張裂拉伸和碰撞擠壓。

5、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和地震。

6、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地帶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帶。

7、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8、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將會消失。

9、喜馬拉雅山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的特點:時間短、經常變化。

2、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

3、天空布滿雲時,為「陰天」;當天空無雲或雲很少時,為「晴天」。

4、風向是風的來向;風力是風的強弱,共分13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衛星雲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雲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

7、清新的空氣,污染指數小;污濁的空氣,污染指數大。

第二節 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年較差: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

2、能繪制氣溫曲線圖。

3、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4、氣溫的分布: (1)不同緯度地區: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3)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6、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3、能繪制降水量柱狀圖。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B、溫帶地區,大陸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影響降水分布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其特點:時間長、變化不大。

2、幾種氣候類型的特點: A、熱帶草原氣候:濕季草木茂盛,乾季高原枯黃;

B、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C、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D、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 E、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

4、熱帶種植水稻一年能收獲三次;亞熱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溫帶一年只能收獲一次。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於0,表示人口增加;小於0,表示人口減少;等於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4、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築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始於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築物是佛堂。

13、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的房屋牆厚、窗小;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從陸地面積看,俄羅斯1707萬KM2、加拿大997萬KM2、中國960萬KM2、美國937萬KM2、巴西854萬KM2、澳大利亞769萬KM2。

2、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州。

4、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

6、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Ⅶ 初一上冊地理學習方法

初一上學期所有試卷最好留著,很多東西到了會考的時候就都不記得了,可以拿出來看看。上學期地理其實很簡單,沒什麼難的,就只是背,不需要理解。

Ⅷ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
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
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
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Ⅸ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的總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ab0230100bqof.html
七年級地理總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羅,時差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四季的變化,影子的長短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第五章怎麼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