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上馬蹄形結構是什麼

地理上馬蹄形結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3 01:51:49

⑴ 地理!!!

秘魯是個多山國家,著名的馬赫斯等調水工程建在安第斯山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建的海拔最高的調水工程,工程艱巨宏偉,開創了高山地區調水之先河。
1.秘魯水資源狀況與應對措施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北部,國土面積128萬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2400萬。地理上分為三個區域:
①西部太平洋沿岸沙漠區,寬約30~130公里,為一狹長乾旱地帶,有斷續平原分布,面積佔全國的11.2%,氣候宜人,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年均氣溫12~32℃,作物可以常年生長,降水不足50毫米,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發源於安第斯山的河流短促,均屬季節性,河流兩岸形成眾多綠洲,結合人工灌溉成為全國農業最發達地區,但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進口糧食,全國人口和經濟多集中於此。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泛美公路是秘魯公路的軸心,從海岸帶通過。首都利馬也位於海岸帶,是建立在沙漠中的城市,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800萬,集中了全國2/3的工業。這一地區嚴重缺水,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中部為高原區,安第斯山縱貫南北,
平均海拔4000米,屬熱帶山嶽氣候,年降水不足250毫米,約佔全國面積的21.2%。
③東部為亞馬孫河上游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均降水2000毫米以上,年均氣溫24~35℃,面積佔全國的62.7%。
對於太平洋沿岸地帶嚴重缺水制約經濟發展問題,秘魯政府極為重視,採取立法和宏觀規劃措施,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實施有效管理,以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管好用好現有工程,提高用水效率,同時由國家負責對水資源進行統籌規劃,有計劃地改善水資源配置,其建設的重點是把東部豐富的水資源,調到西部乾旱缺水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即東水西調。已建、在建的主要工程有以下幾項:
(1)聖洛倫索工程為開發秘魯北部塞丘拉荒漠地區而建,工程分三期實施,包括水庫和引水灌溉等工程,全部工程於1976年完成,共可灌溉農田14.7萬公頃。
(2)首都利馬供水工程隨著人口增加,市區面積擴大,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環境用水增加,利馬河水及地下水已不能滿足需要,為此在馬卡一期發電工程酌基礎上增建東水西調工程,即在4500米高的安第斯山分水嶺地區建40公里明渠、9公里隧洞和5座水庫等工程,將亞馬孫水系的水西調,與馬卡一期工程銜接,將水調至首都利馬。工程由巴西公司施工,瑞士和秘魯聯合體負責咨詢監理,於1999年4月完工。
(3) 馬赫斯調水工程 在秘魯南部阿雷基帕省。
2.馬赫斯調水工程
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秘魯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致力於發展經濟,使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7%。在此背景下為解決南方阿雷基帕省嚴重缺水,開發馬赫斯和西瓜斯兩片平原荒漠,發展農業灌溉,於1971年開工建設醞釀多年的馬赫斯調水工程(如圖9—3)。
規劃調水工程在安第斯山區建兩座水庫作為調水水源:
①在科爾卡河上建孔多羅馬水庫,大壩高100米,壩頂高程4185米,庫容2.85億立方米,用於調節科爾卡河徑流。
②在亞馬孫河水繫上游的阿布里克河上修建安戈斯圖拉水庫,壩高105米,壩頂高程4180米,庫容10億立方米,通過17公里長的隧洞和明渠將大西洋水系阿布里克河水調入太平洋水系的科爾卡河。
馬赫斯調水工程是將兩個水庫的水匯入科爾卡河,通過89公里隧洞和12公里明渠,將水調入西瓜斯河。輸水工程設計流量34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39立方米每秒),輸水隧洞起始水位3740米,終端水位3369米。而後利用約2000米落差建兩座水電站,裝機65萬千瓦(38萬+27萬千瓦),年發電22.6億千瓦時,為阿雷帕省等地供電,發電尾水進入西瓜斯河,用於發展灌溉。
馬赫斯和西瓜斯灌區規劃灌溉面積5.7萬公頃,遠景規劃7萬公頃,均在西瓜斯河皮塔伊水閘引水,水位1600米。馬赫斯灌區,引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3.5萬公頃,11公里隧洞,4公里明渠送水到馬赫斯灌區,再經沉沙池和渠道,最後將清水導入壓力鋼管,利用地形高差在管道內形成壓力,實行噴灌,灌水定額為每公頃1.5萬~1.8萬立方米,噴頭壓力每平方厘米3.5千克。西瓜斯灌區引水流量為12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2.2萬公頃,經17公里隧洞和明渠引水到灌區,灌溉方式同馬赫斯灌區。
馬赫斯調水工程由農業部下屬的馬赫斯工程管理局負責建設管理,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設內容有三部分:即孔多羅馬水庫、按最終調水規模建設輸水工程和馬赫斯灌區工程,以及一些小水電工程。按1970年物價水平,工程投資為9.8億美元,由秘魯政府出資20%,國外貸款80%。全部工程於1985年完成,工程效益主要是灌溉效益,平均每公頃可直接、間接解決5人就業,現在以種植牧草和發展畜牧業為主,計劃發展水果蔬菜及農產品加工。第二期工程建安戈斯圖拉水庫及調水到科爾卡河工程、西瓜斯灌溉工程,投資1.8億美元,由美國公司完成設計,計劃1999年開工。兩座水電站工程投資6.0億美元,擬採用BOT方式進行建設。
秘魯是發展中國家,在二三十年前決定建設馬赫調水工程是史無前例的,充分表明了秘魯政府在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上的決心。當時秘魯在資金技術上都有困難,而馬赫斯工程建設難度又非常之大,工程大都建在3500—4200米的安第斯山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加以高山缺氧,僅隧洞就有100公里,其中最長的一條為14.9公里,在南美名列第一。為建好馬赫斯調水工程,秘魯採取了開放性政策,工程設計由義大利公司完成,工程承包商為英國、瑞典、西班牙、加拿大和南非的聯營體,工程監理為義大利和秘魯兩家公司的聯營體負責。這樣馬赫斯工程集中了當時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工程公司和優秀工程師,為高標準的建好馬赫斯調水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3.幾點經驗
秘魯全國平均降水量1691毫米,人均水資源量為數不少,但水資源地區分布極不均衡,東多西少,水資源與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不相適應。太平洋沿岸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但乾旱缺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受水資源短缺的嚴重製約。針對沿海地區缺水問題他們能夠未雨綢繆,統籌規劃,開源節流,東水西調,妥善解決首都利馬及一些地區的嚴重缺水問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工程規劃上能夠考慮長遠,留有發展餘地,在工程建設上把安全可靠供水置於首位,注重技術與工程質量,雖然國情不同,但這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改善水資源配置是秘魯發展經濟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秘魯政府在宏觀經濟規劃中把東水西調置於戰略高度予以考慮。為此,有計劃地從北到南先後建設了一批東水西調重大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為城市生活、工礦企業和農業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從而改善了太平洋沿岸缺水地區生產要素的組合條件,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少沙漠地變成了綠洲。
(2)著眼長遠搞好調水工程的總體規劃在調水工程的規劃上,秘魯雖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又比較困難,但注重汲取國外調水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並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各項工程規模的確立,既考慮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當前與長遠需要,又考慮水土資源的合理匹配,以及與生態環境的合理協調。力戒短期行為和急功近利,做到放眼長遠,既解決當前緊迫的問題,又為將來發展留有餘地,搞好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以馬赫斯調水工程為例,調水工程總體規劃,把馬赫斯和西瓜斯兩平原統籌考慮在內,並留有適當發展餘地,其實施一、二期工程前後相距二三十年,雖然輸水工程耗資巨大,但在實施中還是按最終規模一次建成,從眼前看似乎是積壓投資,但從長遠看總體上是經濟合理的,其經驗是調水工程的規劃建設要高瞻遠矚,從長計議,為將來的發展留有適當餘地。
(3)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馬赫斯調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和用水工程,為安全可靠運行,發揮工程最大效益,工程的設計標准高,施工質量好。以輸水隧洞和渠道為例,全部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襯砌,隧洞為馬蹄形斷面,渠道為矩形斷面,鋼筋混凝土襯砌厚度達35厘米,在靠山渠道,可能有土石滑落處,則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蓋板,明渠變為暗渠。連接隧洞的渡槽採用鋼結構,槽身做成和隧洞斷面相同的馬蹄形,其原則是寧肯多花投資也要把工程做好。現在工程雖運行多年,但外觀整齊,混凝土表面光潔,盡管工程穿行於人煙稀少的荒原,施工非常困難,由於工程質量好運行正常。1998年厄爾尼諾氣候異常,多年不見的暴雨襲擊秘魯,帶來很大災害,但馬赫斯調水工程經受住了考驗,巍然屹立在安第斯山的叢山峻嶺中,灌溉供水效益照常發揮。
馬赫斯調水工程的設計高標准,施工高質量,為工程的運行管理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其做法是大本營設在海拔較低的阿雷基帕省省會,其高程為2350米,氣候宜人。管理機構精,人員少,現場管理人員一律不帶家屬,沒有閑散人員,職工工作一定的時間後,回到海拔低的阿雷基帕市休假,照顧家庭。這樣既便於管理,又有利於管理人員安心工作。
(4)拓寬思路,優選建設方案馬赫斯調水工程建在安第斯高山地區,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地質復雜,工程十分艱巨。為了建好馬赫斯調水工程,僅輸水工程就提出七條線路方案,進行綜合研究比選,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在技術經濟上進行多方案比較,最後選擇了迂迴曲折,避開了復雜地質條件和埋深大高地應力的長隧洞方案,創造出隧渠相間,長洞短打的施工條件,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⑵ 請問地理練習中馬蹄形教學樓圖要怎麼看想像不出來!太陽到底是在最底下還是在上面

如果這個在我國的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那麼太陽就在南邊。3,4有陽光直射,2的採光不錯,1採光較差。

⑶ 我國人文地理分界線

阿爾泰山
我國與蒙古國界山,中國境內部分主要在新疆綿延。

大興安嶺
林草分界線、黑龍江與內蒙古界山、胡煥庸線、農牧交錯帶、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第二三地形階梯分界。

小興安嶺
與黑龍江南岸並行的橫向山脈,東北平原馬蹄形框架的組成部分。

長白山
我國東北與朝鮮半島之間一列呈東北—西南走向山脈,貫穿我國東北三省,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是東北平原三大水系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源頭和分水嶺。

陰山
一道巨大的山系,從寧夏延伸到內蒙古、河北省北部,農牧交錯分界、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農區與牧區分界線

燕山
農牧分界線之一,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分界,北京重要的北部屏障。

太行山
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分界,山西與河北、地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分為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王屋山、中條山有時被視為其支脈。

天山
天山山系,跨中亞和中國,我國境內天山約有2400公里,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分界,也將新疆大體分成兩大部分。

昆侖山
昆侖山在漢代主要指的是新疆西部的昆侖山部分,清代以來將塔里木盆地與青藏高原之間的巨大山,及其延伸部分稱為昆侖山。昆侖山脈在塔里木盆地西端與阿爾金山分叉,有時也將阿爾金山視為昆侖山的支脈。西昆侖為新疆、西藏界山,青海聲境內的東昆侖為塔里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區的分界。

祁連山
蒙古語中即為「天山」之意,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與河西走廊的分界,甘肅和青海的界山。

秦嶺
中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沒有之一,從甘肅南部延伸到河南省西部,劃分了亞熱帶與暖溫帶,又是我國著名的人文地理分界線。
大巴山
常常與秦嶺合稱「秦巴山區」,是漢中盆地與四川盆地界山,也是陝西與四川分界。

大別山
秦嶺在河南、湖北、安徽的分叉,是三省交界地帶的咽喉。

巫山
被長江切開,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也是地形二三階梯的分界

雪峰山
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地形二三階梯分界線,貴州和湖南邊界附近。

天目山
安徽東南部和浙江西北部的分界,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分界。

武夷山
江西、福建兩省邊界,我國大陸東南部最長、海拔最高的山脈。

羅霄山
湖南和江西界山,主要位於江西境內。

南嶺
並非一道山,而是對湖南、廣西、江西、廣東交界出一系列橫向山脈的泛稱,與北嶺——秦嶺相對,是我國又一條重要的東西向地理分界線,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嶺,也是湖南、江西與兩廣的界山。

橫斷山
橫斷山並非一條山脈,而是對西藏、四川、雲南交界處一系列南北向山脈的總稱,是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過渡,許多大江大河在這里南北穿行,形成了最壯觀的山河並行的風景。

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西部、中段,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邊境界山,東段主要在我國藏東南境內,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即從山脈東段繞過。南亞著名的印度河、恆河,主要從喜馬拉雅山發源,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限,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坐擁10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之一。

台灣山脈
位於台灣島中央,是我國東南地區海拔最高的山體,擁有多座接近4000米的高峰,其中海拔3997米的玉山為東南第一高山,封頂常有積雪,是東南地區最接近雪山高度的山峰。

⑷ 馬蹄形是什麼樣的

馬蹄形如下圖所示:

馬蹄形是指三面構成U字形而一面是直線的形狀。過去人們開發的蹄形磁鐵是與軍馬蹄子上面使用的馬掌鐵形狀接近,所以馬蹄形就泛指帶有開口的環形物品。

馬蹄形(U形)的應用:

1、U形彎也叫彎管,它也是管件的一種,U形彎又分為冷煨和熱煨。通常中小管徑彎頭可以冷彎加工獲得;大管徑的就需要熱彎了。

2、U型頸枕,又名充氣旅行枕,是根據頸部工學設計,材料為採用熱感的慢回權彈材料,提供頭頸最平均、柔和及真實的支撐,可提供人體頭部、頸部的自然舒展狀態。

(4)地理上馬蹄形結構是什麼擴展閱讀

各種不同的形狀:

一、三角形

三角形指由同一平面內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所組成的封閉圖形,在數學、建築學有應用。常見的三角形按邊分有普通三角形(三條邊都不相等),等腰三角(腰與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腰與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等邊三角形)。

二、梯形

梯形指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平行的兩邊叫做梯形的底邊:較長的一條底邊叫下底,較短的一條底邊叫上底;另外兩邊叫腰;夾在兩底之間的垂線段叫梯形的高。

⑸ 地理全部。。

東北地區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狀的三帶
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
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是廣闊的平原
山脈:①大興安嶺 ②長白山脈 ③小興安嶺
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炎熱多雨
由於緯度高 ,又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發源地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溫帶季風氣候

⑹  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湖南省地處我國中部、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地理坐標在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湖南東以幕阜、武功諸山與江西交界;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西接雲貴高原東緣,與貴州、重慶毗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該省處於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的結合部,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地位。

二、地形地貌

湖南省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在全國總地勢、地貌輪廓中,屬自西向東呈梯級降低的雲貴高原東延部分和東南山丘轉折線南端。東面有山脈與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脈、連雲山脈、九嶺山脈、武功山脈、萬洋山脈和諸廣山脈等。山脈為北東—西南方向展布,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m以上。南面是由大庾、騎田、萌渚、都龐和越城諸嶺組成的五嶺山脈(南嶺山脈),山脈為北東—南西走向,海拔大部分在1000m以上。西面有北東—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脈,跨地廣闊,山勢雄偉,成為湖南省東西自然景觀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m,南段海拔1000~1500m。石門境內的壺瓶山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m。湘中大部分為斷續紅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階地,海拔在500m以下。北部是全省地勢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海拔大都在50m以下。岳陽臨湘市黃蓋湖農場海拔21m,是省內地面最低點。因此,湖南省的地貌輪廓是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丘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開,沃野千里,形成了朝東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地形。全省地貌類型多樣,有高山、低山、丘陵、崗地、盆地和平原。

全省按地貌類型大體可分為:湘東侵蝕構造山丘區、湘南侵蝕溶蝕構造山丘區、湘西侵蝕構造山區、湘西北侵蝕構造山區、湘北沖積平原區及湘中侵蝕剝蝕丘陵區等6個區。全省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1084.9萬hm2,佔全省總面積的51.22%;丘陵面積326.27萬hm2,佔15.40%;崗地面積293.8萬hm2,佔13.87%;平原面積277.9萬hm2,佔13.12%;水面135.33萬hm2,佔6.39%。

三、氣象水文

湖南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降水豐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的特點。據全省各氣象站統計資料,省內各地年平均氣溫16℃~19℃,日最高氣溫43.6℃(益陽市1961年7月24日),日最低氣溫-18.1℃(臨湘市1969年1月31日),日照時間1338~1800h,無霜期270~310d;年降水量1200~1700mm,是全國降水量較多的省份之一,4~6月為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60%,最大月降水量超過800mm,最大日降水量超過300mm,6h最大降水量200mm,最大小時降水量150mm。

湖南省水系發育,河網密布。湘水、資水、沅水、澧水及汨羅江、新牆河等從東、南、西三面匯入洞庭湖,經岳陽市城陵礬注入長江。受地形地貌制約,省境水系展布形成完整的扇形水系,流長在5km以上的河流共5341條,其中湘江流域2157條,幹流長約856km,流域面積9.47萬km2;資水流域821條,幹流長653km,流域面積2.81萬km2;沅水流域1491條,幹流長1033km,流域面積1.85萬km2;汨羅江幹流長222km,流域面積5543km2。洞庭湖位於省境北部,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盆水體面積2684km2,為接納湖南「四水」、吞吐長江水的過水湖泊。

大氣降水是省境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全省按多年平均1427mm計算摺合計算水量為3022億m3,其中1399億m3水量為陸面蒸發量,1623億m3水量由大小河流匯集成河川徑流。省外流入的客水資源量為455億m3,全省河川徑流總量達2078億m3,加上洞庭湖平原地區地下水非重復量6.55億m3,全省水資源總量達2085億m3。從數量上看,全省水資源較豐富,是我國天然的富水區之一。

四、土地資源

湖南東西直線距離最寬667km,南北直線距離最長774km,總面積21.18萬km2,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2%,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0位、中部第1位。其中:平原277.86萬hm2,盆地294.12萬hm2,丘陵地326.22萬hm2,山地1084.72萬hm2,水面135.37萬hm2。全省共有耕地面積378.76萬hm2

⑺ 斯通亨治巨石陣

巨石陣(Stonehenge)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建造。位於距英國倫敦120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莊阿姆斯伯里。佔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科學家們推測巨石陣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場所或是人們用來計算日期的日歷

⑻ 高一地理

褶皺的形成主要是在擠壓應力環境下,例如,樓主拿本書放在桌上,從兩邊擠,書就會拱起來,這就是大多數褶皺形成的機理。而斷層則在張應力和擠壓應力下都可以形成,張應力下形成正斷層,擠壓應力下形成逆斷層,總的說來,斷層和褶皺的區別從外觀上來看就是有無地層的錯斷。有時候,在斷層處也可以形成小的褶皺,例如地層在斷裂時,再受到擠壓,就會在斷層的上下盤處形成小的褶皺。

火山錐頂上的凹陷部分積水形成的湖泊。又稱火山口湖。外形似圓形或馬蹄形。火口湖面積不大、湖水較深。它們的形成往往是地殼構造斷裂活動引起,火山於喉管頂部爆破,深部熔融岩漿噴、涌至空中或地表,落於火山喉管附近,堆積成陡壁,火山噴發停息,出口熔岩冷卻,形成底平外圓的封閉的凹陷形態,積水成湖。中國東北長白山主峰長白山天池即是火山口湖。

⑼ 地理高手請進

江漢平原位於長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宜昌枝江,東迄武漢,北自荊門鍾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平原主屬揚子准地台江漢斷拗,地勢低平,除邊緣分布有海拔約50米的平緩崗地和百餘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微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東南降至5米以下,漢口僅3米。平原內湖泊星羅,水網交織,垸堤縱橫。地表組成物質以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湖泊淤積物為主,屬細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紀紅層僅於平原邊緣地區出露。 長江、漢江和東荊河沿岸地勢較高,一般在8~38米。地貌上可分為兩部分:①處於河床與人工堤防之間的堤外灘地,現代沖積作用旺盛,地勢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為砂壤質

氣候--平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約20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值約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無霜期約240~260天,10℃以上持續期約230~240天,活動積溫5100~5300℃。平原各地利於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栽種。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氣溫較高的4~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總量的70%。漢江谷地為冷空氣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漢平原首當其沖,春、秋季節常發生低濕陰雨,使旱稻爛秧機率及二季晚稻空殼率較高;若遇梅雨過長、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澇;盛夏常為副熱帶高壓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氣,故伏、秋乾旱頻次較多。江漢平原

河套平原
又稱後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地理優勢
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說。狹義的河套平原僅指後套平原,面積近10,000平方公里。自清代以來,後套平原上修渠引黃河灌溉,為內蒙古主要農業區。但灌溉水大量滲入,使地下水位升高,鹽鹼地面積增加。現已注意合理灌排,營造防護林防止土地沙漠化。
地理概況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後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占平原總面積的1/4,余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後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寧夏的銀川平原、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於巴彥淖爾盟南部。東至烏梁素海,東南至包頭市郊區,南臨黃河,西界烏蘭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體部分東西長約18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開。西山嘴以東,烏拉山與黃河之 河套平原衛星雲圖間的狹長地帶,又稱三湖河平原,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3一15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略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黃河水自流灌溉。地理位置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⑽ 地理——為什麼珊瑚礁總是發育成新月形或馬蹄鐵形 為什麼迎風浪一側 珊瑚礁發育會較好呢

珊瑚礁體形狀與盛行風和水流等有關。形態多樣。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們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此外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風浪會帶來豐富的微生物有利於珊瑚蟲的發育,所以一般迎風浪一側礁發育較好。
新月形和馬蹄形礁體的凸面是迎風迎浪的。如果風浪有季節性變化,礁的形狀會出現雙馬蹄形。所以根據古代礁的形態可判斷古風向。
環礁一般是由火山島周圍的裾礁演化而成的。通過風化島嶼逐漸被消磨,最後沉到水面以下,最後只剩下一個環繞著一個暗礁的環礁。海底下沉和海面上升也會形成環礁。馬爾地夫由26個這樣的環礁組成。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上馬蹄形結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