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晉祠的地理位置好

為什麼晉祠的地理位置好

發布時間:2022-06-27 04:39:44

A. 晉祠總特點

1、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優美的自然景物渾然融為一體。 2、空間順序由外到內邏輯順序由概括到具體 3、不好。因為「旋」字形象地表現出了「向左擰,一圈一圈」的樣子。「卷」字不能產生如此效果。 4、作者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晉祠水的多、清、靜、柔四大特點,語言優美形象。 5、例:從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懸瓮山。在山下的參天古木中,林立著100多座殿堂樓閣和亭台橋榭。悠久的歷史文物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這就是著名的晉祠。 用列數據的說明方法,准確地說明了晉祠的地理位置晉祠歷史悠久

B. 晉祠在哪裡

在山西太原.
晉祠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里殿宇、亭台、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 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 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侯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乘車環境舒適。晉祠風景區食宿方便,飯店、旅館座落周圍,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鎮政府近幾年下工夫抓了以旅遊業為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娛樂)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娛樂場所、購物環境越來 越受到中外遊人的親睞。
晉祠內建築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結構壯麗而整肅,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築以崇樓高閣取勝,南部建築樓閣林立,小橋流水,亭榭環繞,一片江南園林風光。 祠內建築由東向西有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鍾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其北為唐叔虞祠、吳天神祠和文昌宮,其南面是水母樓、難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嚴密,既像廟觀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宮苑。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現在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聖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黃綠琉璃瓦剪邊,雕花脊獸,四周圍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盤龍八條。殿的內部採用減柱法,擴大了空間,是中國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殿內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聖母端坐木製的神龕里,其餘42尊侍從分列龕外兩側,聖母鳳冠蟒袍,神態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飲食起居,或梳洗灑掃等,是宮廷生活的具體寫照。塑像十分生動,充分地表現出人的神情,各個塑像神態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中國宋代彩塑中的精品。在聖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亭為八角攢尖頂。晉水主要的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名為「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溫保持在17℃,歷朝歷代的詩人多吟詩贊美,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寫下了「晉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源頭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造的水母樓,二層五開間,內塑水母坐像及侍女,體態優美,造型別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難得的藝術佳品。
祠區北側的唐叔虞祠,建築分前後兩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後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為唐叔虞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有唐叔虞的塑像,其兩側是從別處移來的12尊塑像,她們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樂器,是研究中國樂器和音樂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晉祠被稱為三晉勝景,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為晉祠留下了碑碣多達300餘篇。著名的《晉祠之銘並序》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撰文並書寫的。祠內的「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老枝縱橫,雖已歷數千年之風雨,但仍生機勃勃、鬱郁蔥蔥,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晉祠風景圖片欣賞更多
晉祠景點介紹更多
聖母殿 在晉祠中軸線最後隅。前臨魚沼,後擁危峰,雄偉壯觀。創於北宋天聖年間。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四周圍廊,為人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殿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為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風頭椅是,風冠蟒袍,神態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為宮廷生活寫照。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

魚沼飛梁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其結構為水中 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橋面,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乙翼下斜至岸邊。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晉水源流 在晉祠內。源流主泉難老流量1.8立方米。源上建水母樓,頭層三間帶廊二層為三間。歇山式屋頂,內塑水母坐像及侍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兩渠。水溫保持17攝氏度,常年不息。唐代詩人李白《詠晉祠》 詩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昔草綠。」

獻殿 在晉祠內魚沼飛梁之前。原為祭祀聖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建,經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簡 潔,出檐深遠,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

晉祠之銘並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 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貞觀廿年正月廿六 日」。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後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鞏固唐皇室政權。全文一千百零三字,行書體,勁秀挺拔,飛逸灑脫,骨格雄奇,頗有王右軍書意。刻工洗煉,是僅次於《蘭亭 序》法帖的傑作,可謂行書楷模。

奉聖祠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晉祠南側。原為唐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為寺,今已殘壞。寺北浮屠院有舍利生生塔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 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眺,晉汾景色盡收眼底。「寶塔披霞」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金人台 也稱蓮花台,所謂金人就是鐵人和鐵漢。四人鐵人中以西南隅的鐵人為最,是北宋紹聖四年 (1097)所鑄,溜光鉦亮,被稱為宋朝的「不銹鋼」,造型獨特,威武雄壯。東北隅的鐵人為民國2年 (1913年)補鑄。
對於金人的解釋有五種:
一、《晉祠志》:「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於是善男信女集資鑄造,祈求「風調雨順」。
二、村民為預防水患,祈求村莊平安,立此金神用於鎮水。
三、「護祠金人」,或稱祠廟守護神,「獻上昭濟聖母,永充供養。」宋紹聖五年題記載:「倚靈感於永老,獲恩德於長年」,乃侍衛聖母並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鐵人胸前銘)
四、晉陽為中國北疆邊陲重鎮,常受外族侵犯。宋毀晉陽後不久,太原為金人所陷。金虜徽欽二帝北 去,北宋到此結束。似乎晉祠鐵人也是出自百姓對趙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軟弱無能,於是將武裝保衛故鄉的願望寄託於神靈武士。
五、傳說金人台是金兵佔領太原並虜去宋朝二帝時築此台歌舞慶賀勝利,於是得名「金人台」。
台中心,是琉璃製成的小閣,高達丈許,明代遺物。

山西太原市晉祠旅遊提示:
地理位置: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
聯系電話:暫無信息
景點門票:
公交路線: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乘車環境舒適。

C. 太原晉祠介紹一下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其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漢文化特色。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建設沿革

晉祠正門的匾額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台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台東南隅鐵人一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台西南隅鐵人一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台西北隅鐵人一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一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鍾。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一年(1423),補鑄蓮花台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鍾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鍾。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岳祠。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鍾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台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台。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台。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台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岳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御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台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台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台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2]


文物遺存

  1. 聖母殿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年)。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晉祠聖母殿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後設門,余築堅厚檻牆,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聖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於池沼碧水之中。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

    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聖場所,設於主軸線的後部,由於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後寢的形式來建造。聖母殿採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 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聖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

  2.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4]


  3. 金人台

  4. 水境台

    金人台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抬回金人台。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現在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5]

  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6]

  6. 水母樓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瓮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滿瓮。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娘家不在從瓮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瓮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瓮。[6]

  7. 名奉聖寺

    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農歷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膏葯。但沒人買他的葯。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葯,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將膏葯貼於枯槐身上揚長而去。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人們稱為復生槐。[6]

  8. 晉祠三絕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餘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眾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一絕是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

  9. 水鏡台

    水鏡台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台,台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台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台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台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補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後台台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台連成一體。前後台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台」橫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7]

  10.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台西,建於明代萬曆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在中國古代,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在晉祠三塊匾中,從字面意思看,「對越」匾給人的感覺最是難以明了。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台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一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一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7]

  11. 聖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 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台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1087年)。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12. 古建築三絕

    這里還保存著中國古建築中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圍廊,是中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里的宋代泥塑聖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國現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各異。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起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狀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飛梁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文物價值

1、藝術特徵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

獻殿外觀

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一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徵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2、造型風格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庄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3、文物保護

晉祠園林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便有晉祠。屬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晉祠泉域保護條例》。

2015年發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總體規劃方案(2015-2030)》。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晉祠

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准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遊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晉祠的308、856、804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早6:00--18:3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

D. 晉祠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

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

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

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E. 晉祠有哪些特色

論及晉祠的文化特色,可從現存祠廟、碑刻和歷史文獻的研究中加以評說。在清末劉大鵬編撰的《晉祠志》里記述,光緒年間在懸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東西不過半里的晉祠鎮竟建有各種祠宇亭榭百餘座。這些琳琅滿目的建築雖為歷代建造,但專事祭祀的祠廟便多達五、六十座,就連塑像、壁畫和碑刻也都圍繞著祭祀這個主題。而且把對祖先、聖賢和名人的尊崇紀念與對自然神靈祭祀崇拜的祠廟集中建造在同一處,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靈,包容如此之廣,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國實屬罕見。其中祭祀年代最久遠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晉國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擴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廟又在晚清。同一處祠廟和碑刻所蘊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個歷史時期,貫穿的時空跨度達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晉祠這樣的文化遺產在我國也僅此一例,堪稱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縮影。

祭祀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現象,由來已久,淵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樣,中國的先民也經過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與神靈崇拜的階段。但是把這些原始崇拜通過祠廟與社稷的祭祀活動固定下來,納入國家禮儀典範強制克守,卻是中國的獨創。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廟祭祀已經成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務,為了治國安邦,維護統治秩序,隨之又將各種行為加以規范,融入了儒家的禮治思想,形成非常嚴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禮儀,即禮儀制度,在西周以後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長期保存下來,對於我國三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晉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對我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集中體現。《晉祠志卷第七.祭賽》曾經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晉祠祭祀活動的盛況:「晉祠神廟雖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歲時饗者,惟聖母廟、唐叔虞祠、水母廟、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屆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靈,奏合樂而聲聞霄漢。由是丁男子婦,攘往熙來,壤叟衢童,趨前逐後,獻酒、獻帛、獻牲之眾,不一其人。夫晉陽勝景,全在晉祠,更兼四時景色,極其鮮妍。非但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心樂事,必於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諸貧窮亦多解質借兌,扶老攜幼,竟日嬉遊,從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時晉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絕。祭祀的神靈、祖先和聖賢有玉帝、日月、文昌、東獄、山神、台駘神、水母、河神、井神、龍神、土地神、財神、苗裔神、五穀神、葯王、聖母、唐侯、至聖孔子、晉聖孟子、老子、關帝、公輸子、王恭襄公、晉水七賢等數十種,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謂「包陰陽之變化,含元氣之氤氳,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晉祠的祭祀如此頻繁興盛,與晉陽古城的命運和宗教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晉陽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緊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在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歷史發展的重大軍事政治事件大都發生在這個舞台。深受戰火塗炭和天災襲擾的晉陽公子王孫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納福,安土重遷。而久負盛名的晉祠距晉陽古城僅有十里之遙,風景秀美,清曠靜謐,超然世外而獨居,處處透著靈氣,實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況且隋唐以來佛教開始世俗化,儒釋道思想逐漸融合在一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祭祀文化的發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這一時期忻、並、汾三州地區以五台山佛教聖地為中心盛興佛事,也使晉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響。特別是懸瓮山兩側自北魏大規模鑿建天龍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龍山道教石窟後,晉祠祠內便廣修寺廟道觀,興起宗教祭祀,與傳統的吉禮活動相輔相成,才有了經久不衰的祠廟祭祀之舉。

在晉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天聖至景佑年間本因唐叔虞祠而聞名於世的晉祠,卻在宗祠原址大興土木建造了聖母殿,將叔虞祠偏安於北側配殿位置,自此從根本上改變了晉祠祭祀晉國始祖的主題。

按照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聖母殿的位置。北宋趙昌言《新修晉祠碑銘並序》也印證了叔虞祠的方位。另從聖母殿兩側現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廟似乎也應始建在周代。因為按照中國傳統觀念,寓意長生不老的蒼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於宗廟、佛寺和道觀庭院。而周代尚無佛教和道教建築,那麼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兩側栽植,說明這里極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廟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趙光義命「毀晉陽城,改置平晉縣,以榆次為並州」。太平興國七年又移並州治於唐明監(今太原市廟前街一帶),由政治軍事中心降為緊州,專司軍事,領河東路經略。目的在於根除這一「龍興之地」和「霸府所在」,從源頭上防止再度發生動亂,形成藩鎮割據。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晉祠漸漸淡化晉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禮或許正是基於這種政治的需要。當時晉祠離並州城已有四十餘里,地處偏遠,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晉祠結廬而居的民眾卻有感於晉水賜給的恩惠,更崇拜晉泉神水源源不絕綿亘千年的靈性,於是基於對陰陽五行中水、女同屬陰、同樣能夠延續著生命的認識,把水神想像成女郎、水母和聖母。及至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至1032年)並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眾,遂將女郎與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時將唐叔虞改封汾東王,並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廟。晉祠的女郎祠「一祀晉水之神,一祀晉始封之君,後人或以加封聖母,題為叔姜。」此後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間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幾經重修和改建,最終竟被改成了聖母殿。至今雖無史料表明聖母殿為宋仁宗詔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晉祠受到趙宋王朝冷落卻是事實。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時殿內所奉主神不僅完全變成了聖母,而且還彩塑了數十尊侍女像。輔以大殿前魚沼飛梁、金人台、赤橋等建造,延伸和強化了建築群的主軸線,更加突出了聖母殿巍峨壯觀,把對聖母邑姜的奉祀推動了至尊的地位。從此晉祠的祭祀主題由宗廟祭祀改為對水神的祭祀。聖母也因傳說祈雨屢應,澤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後人大都只知聖母,不知叔虞,丟了三晉之根。晉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歷史縮短為宋、元以來的一千多年。不過倘若我們換個角度觀察思考,這種民間祭祀融於風景秀麗的山水園林環境,與旅遊觀賞結合在一起,無疑會使晉祠的祭祀文化變得更加貼近民眾,更加豐富多彩。

祠廟建築作為祭祀文化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中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得以延續,而且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僅次於帝王宮殿和大型佛寺道觀,正因為統治階級對宗法制度和禮治思想的政治需要,並極力推崇這類禮制建築的結果。晉祠便產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F. 山西晉祠的由來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

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

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

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6)為什麼晉祠的地理位置好擴展閱讀

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庄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現存最早的主體建築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殿四周圍廊,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中的最早實例,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建築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宋代建築魚沼飛梁,造型奇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木結構十字型橋梁建築,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金代建築獻殿,結構穩固,梁架輕巧,既為大殿,又巧似涼亭。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鑒定為國寶建築。

聖母殿內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國宋代宮廷人物的現實主義作品。塑像寫實傳神,清秀典雅,是中國雕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晉祠現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書寫的《晉祠之銘並序》和武則天親自作序的《華嚴經石刻》最為珍貴。

G. 介紹太原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前11世紀)時期,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現存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H. 晉祠公園的地理位置

晉祠公園位於晉祠古建築門前的開闊地上。東對碧水蓮塘,西靠晉祠古建築,南北兩翼,緊挨千頃稻田、農舍、村莊。

I. 為什麼晉祠名聞天下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

J. 山西晉祠簡介是什麼

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餘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高超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跨越時空漫長,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許多祠廟建築難以比擬的。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晉祠的地理位置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