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中消費足跡是什麼

地理中消費足跡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6 01:05:44

『壹』 什麼是「碳足跡」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它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製造得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什麼是「碳足跡」?「碳足跡」來源於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維基網路關於這個詞的解釋是:A carbon footprint is the total amount of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over the full life cycle of a proct or service. 打個比方,一個人開著車子在馬路上轉一圈就留下了一個碳足跡。總的來說「碳足跡」就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

『貳』 水足跡的概念

水足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消費的所有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形象地說,就是水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踏過的腳印。「水足跡」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荷蘭學者阿爾傑恩·胡克斯特拉在2002年提出的,其中包括國家水足跡和個人水足跡兩部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8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首次引進這一概念,其中指出,國家水足跡包括用於農業、工業和家庭生活的河水、湖水、地下水,以及供作物生長的雨水,分為內部水足跡和外部水足跡。個人水足跡計算的則是一個人用於生產和消費的總水量。
「除了家裡水表上的具體數字,還有平時我們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看不見的水,就是所謂的虛擬水。」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王紅瑞教授介紹說。

『叄』 支付寶的消費足跡在什麼地方

支付寶的消費足跡可以在賬單裡面查看。

手機登錄支付寶,點擊右下角【我的】—【賬單】,進入賬單後按月度顯示交易記錄,在【交易記錄】頁面點擊右上角【篩選】,跳轉到搜索頁面,進入賬單後按月度顯示交易記錄,點擊【月賬單】進入當月報表,就能看到當月支付寶的消費足跡了。最後,進入的頁面就是我們的消費記錄了,還可以根據自己想要查詢的月份來進行查詢。點擊對應的交易,可以查看支付方式、時間等。

支付寶的優點就是賬戶充值後,你可在淘寶天貓或其他線下商家超市使用支付寶手機客戶端進行便捷支付,省去隨身帶現金的煩惱。支付寶的興起,便利的不僅僅是商家、消費者、更是讓很多迷茫的創業者找到了創業方向。移動支付能融合到各個行業中,只要能涉及到支付的場景都能夠使用移動支付。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餐飲還是醫療、出行還是娛樂,移動支付都能輕松付融合。

『肆』 地理 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還解釋一下水足跡,還有什麼灰色綠色,要通俗

水足跡就是水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踏過的腳印。

『伍』 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也稱「生態佔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 吸納,並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生態足跡的意義在於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
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摺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准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於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生態足跡既能夠反映出個人或地區的資源消耗強度,又能夠反映出區域的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消耗總量,也揭示了人類生存持續生存的生態閾值。它通過相同的單位比較人類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給,使可持續發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區域可比性,評估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個時空尺度上,人類對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壓及其量級,因為生態足跡取決於人口規模、物質生活水平、技術條件和生態生產力。

『陸』 生態足跡計算方法是什麼

生態足跡的計算是基於兩個簡單的事實:1、我們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費的資源以及大部分產生的廢棄物;2、這些資源以及廢棄物大部分都可以轉換成可提供這些功能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生態足跡的計算方式明確地指出某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了多少自然資源,然而,這些足跡並不是一片連續的土地;由於國際貿易的關系,人們使用的土地與水域面積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這些需要很多研究來決定其確定的位置。

1.1 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及其均衡化處理

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耕地是最有生產能力的土地類型,提供了人類所利用的大部分生物量。草場的生產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由於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熱帶叢林外,現有林地的生產能力大多較低。化石能源土地是人類應該留出用於吸收CO2的土地,但目前事實上人類並未留出這類土地,出於生態經濟研究的謹慎性考慮,在生態足跡的計算中,考慮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積。由於人類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築用地面積的增加意味著生物生產量的損失。

由於這6類生物生產面積的生態生產力不同,要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匯總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需要對計算得到的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均衡因子,
即rk=dk/D(k=1,2,3,… 6)
式中rk為均衡因子,dk為全球第k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D為全球所有各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本文採用的均衡因子分別為:耕地、建築用地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為1.1,草地為0.5,海洋為0.2。

1.2 人均生態足跡分量

Ai=(Pi+Ii-Ei)/(Yi · N)(i=1,2,3,… m)
式中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生態足跡分量(hm2/人),Yi為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世界)平均產量(kg/hm2),P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生產量,Ii為第i種消費項目年進口量,E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出口量,N為人口數,本文m=33。在計算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熱力和電力等能源消費項目的生態足跡時,將這些能源消費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也就是以化石能源的消費速率來估計自然資產所需要的土地面積。

1.3 生態足跡

人均生態足跡(hm2/人):ef=∑rj/(Pi+Ii-Ei)/(Yi · N) (j=1,2,3,… 6;i=1,2,3,… m)
區域總人口的生態足跡(hm2/人):EF=N · (ef)

1.4 生態承載力

在生態承載力的計算中,由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不僅單位面積耕地、草地、林地、建築用地、海洋(水域)等間的生態生產能力差異很大,而且單位面積同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生態生產力也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同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實際面積是不能進行直接對比的,需要對不同類型的面積進行標准化。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某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所代表的局地產量與世界平均產量的差異可用「產量因子」表示。某個國家或地區某類土地的產量因子是其平均生產力與世界同類土地的平均生產力的比率。同時出於謹慎性考慮,在生態承載力計算時應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ec=aj×rj×yj(j=1,2,3,… 6)
式中 ec為人均生態承載力(hm2/人),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i為產量因子。

1.5 生態赤字與生態盈餘

區域生態足跡如果超過了區域所能提供的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於區域的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態盈餘。區域的生態赤字或生態盈餘,反映了區域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

『柒』 南極的地理,物產和人類足跡

南極洲
Antarctica

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且唯一無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又稱第七大陸。 位於地球最南端 , 與其他大陸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寒冷、領土主權懸而未決的大陸。
地理 南極洲為通 常 所說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圍 。 與南美洲最近的距離為965千米,距紐西蘭2000千米、澳大利亞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與印巴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2350米。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南極冰蓋最高點為4100米。西南極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極最高峰。

水資源
南極洲 98% 的地域被一個直徑 4500 千米的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圍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積為 265 萬平方千米,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面積達1880萬平方千米;冰蓋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冰蓋總貯冰量為2500萬立方千米,佔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0~60米。

氣溫
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其低溫的最根本原因是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大陸永久冰封雪蓋。南極僅有冬夏兩季之分,4~10月為冬季,11~3月為夏季,沿海地區夏季月均氣溫0℃左右,內陸地區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氣溫為-30~-15℃,內陸地區為-70~-40℃;位於東南極的前蘇聯東方站在1983年6月記錄到的最低溫度為-88.3℃。氣溫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東南極比西南極低。南極雖然貯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態方式存在,故南極異常乾燥,有白色沙漠之稱。沿海地區年降雪量相當於900毫米,而內陸僅為50毫米。在南緯 50°~70°南大洋水域,低壓氣旋不斷,有時環南極水域中的低壓氣旋可同時有6個之多,並自西向東運動,風速可達85千米/小時。南極大陸的冷空氣自海拔高的極點地區向地勢較低的沿海區運動,形成強烈的下降風,風速最大可達300千米/小時。
3000萬年前南極是個氣候溫和、草豐林茂、動物成群的大陸。到了2800萬年前,冰蓋逐漸形成,絕大多數動植物便絕跡了,已不存在高等動物和開花植物,僅有 340餘種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種地衣、85種苔蘚、28 種傘狀菌和25種歐龍牙草。沿海有兩種顯花植物和近千種海藻。南極陸地上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數無脊椎動物生存於植物叢、地衣、泥沼中。在南極發現的無脊椎動物有 387種 。與南極大陸貧乏的生物種類相比較,南大洋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其生態系中有個穩定的食物鏈即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磷蝦→烏賊、魚類→企鵝、鳥類→海豹→鯨 ; 磷蝦是南大洋食物鏈中關鍵的一環,其總貯量為6.5億噸;除此 ,烏賊貯量為 1億噸和近2萬種魚類。南極共有21種企鵝 , 大都生活在南緯 45°~55°地區。

礦物
根據近 30 多年在南極進行地球物 理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對有親緣板塊拼接的結果證實,南極洲存在著豐富的煤、鐵、石油與天然氣。煤資源主要存在於南極橫斷山脈,為二疊紀煤,貯相較淺,煤塊呈凹凸狀。鐵礦貯存於東南極的因德比地到威爾科斯地之間的地區,但是最大的鐵礦在查爾斯王子山脈 , 其范圍綿延數十千米 , 此外,南極洲還有金、銀、鉑、鉻、錫、鉛等多種金屬礦藏。

地質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澳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只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干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探索
發現經過 18 世紀起,探險家們紛紛南下去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1772~1775 年英國J.庫克船長歷時 3年8個月,航行97000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 ,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沙俄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歷時兩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 68°43′、西經73°10′發現了兩個島。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 74° 15′ , 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國 D.迪爾維爾曾力圖超過威德爾創造高緯度紀錄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於 1840年1月19日發現的島嶼為阿德雷地,並命名其沿海水域為迪爾維爾海,後人還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企鵝,即阿德雷企鵝。隨後,英國的J.羅斯於1841年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但他為冰障所阻無法到達他預測的南磁極——南緯75°30′、東經154°。1908年英國的 E.沙克爾頓挺進到南緯88°23′,離南極點僅差180千米 ,但由於食品耗盡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維斯和 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國的R.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點。
從1772年庫克揚帆南下到19世紀末,先後有很多探險家駕帆船去尋 找南方大陸 , 歷史上把這一時 期稱為帆船時代。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盡管時間短暫,但人類先後征服了南磁 極和南極點 , 涌現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險英雄。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英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期 , 人類在 南極探 險逐 漸用 機械設 備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國的H.威爾金駕機飛越南極半島,1929年美國人R.伯德駕機飛越南極點,同年另一美國人L.艾爾斯沃斯駕機從南極半島頂端飛至羅斯冰架。飛機在南極探險方面為人類宏觀正確地認識南極大陸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機械化時代。從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起至今,眾多的科學家涌往南極,他們在那裡建立常年考察站,進行多學科的科學考察,人們稱這一時期為科學考察時代。

領土問題
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從 1908~1941年,共有7個國家先後對南極洲提出了領土要求 。1908 年英國首先宣布對西經20°~50°、南緯50°以南和西經 50°~ 80°、南緯 58°以南包括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 ;1923 年英國又對從東經 160°到西經150°、南緯 60° 以南的羅斯扇形地區提出領土要求並委託紐西蘭總督管理,這也是紐西蘭所要求的那塊扇形大陸。實際上英國當時的真正企圖是要將整個南極大陸納入其版圖。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亞人莫森率領的英-澳-紐西蘭聯合考察隊對上述地區進行了考察。接著,英國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亞對 南緯 60°以 南 、東經45°~ 136° 和東經142°~160°相當於南極大陸40%的650 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和水域提出了領土要求。
法國以他們的探險者最早發現阿德雷沿岸為由於1924年對東經136°~142°、南緯67°以南的一塊狹長地域提出領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並將這塊地域延伸到極點和南緯60°。
1938年德國派測繪船對毛德皇後地一帶進行閃電式考察,在6天半時間內用飛機對毛德皇後地 60 萬平方千米的地區進行了航空調查與拍照,並每隔25千米空投一顆曲十字金屬標記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聲明對東經 45°至西經 20°之間的地域擁有主權,但既沒向南延伸到極點,也沒有規定其北部邊界的緯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德國艦艇以凱爾蓋朗島為基地在西南極水域時常出沒攔劫商船和捕鯨船,從而突出了南美大陸與南極半 島之間德 雷克海 峽的軍事意義。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對西經53°~90°之間、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阿根廷於1941年宣布對西經25°~74°、南緯60°以南的地域擁有主權;他們的依據是南美大陸與南極半島地質上的親緣關系、有效佔領理論以及西班牙原來所宣稱的對南極領土要求的繼承。英國、智利、阿根廷3國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區相重疊,致使3國之間發生爭論。英國於1947年和1955年為此上訴國際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認為南極半島是他們的領土,拒絕由國際法院審理。美國自30年代末開始,為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作準備 。1939年羅斯福總統即明確指示美國當時進行南極考察的人員在南極多設置一些美國標記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時在無人要求的伯德地(瑪麗·伯德地)兩側各建了一個站。美國在 1945~1947年間進行了代號為躍進的大規模考察,並在1948年邀請英、法、挪威、澳大利亞、智利、紐西蘭、阿根廷7國共同商討南極問題,提出由 8 國共管或由聯合國託管。但與會國中有6國堅持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會議無任何結果。
上述8國的活動引起了蘇聯的關注。1950年6月8日蘇聯照會上述8國政府,表示不承認任何國家以任何方式對南極提出的領土要求,不承認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做出有關南極的任何決定。前蘇的堅決立場以及俄早期探險者(如別林斯高晉)在南極考察史中所佔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解決南極領土紛爭的途徑。
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法國、挪威、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紐西蘭 7 國已對83%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挪威4國互相承認各自的領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國3國要求的領土互相重疊,各方堅持各自的主權要求,互不承認他方的主權要求;美、蘇不承認任何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同時保留他們自己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由於對領土要求的紛爭,致使南極大陸成了多種矛盾的焦點。這些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在客觀上需要制定一個多邊條約以緩解各種矛盾與紛爭。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蘇聯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的主要內容為: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 , 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鼓勵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協商國決策重大事務的實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極條約的例會和各協商國對南極的自由視察權。中國於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年10月被接納為協商國。《南極條約》有40個成員國,其中26國為協商國,14國為非協商國。
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舉行的第十六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通過了13項建議備忘錄並發表了南極條約30周年宣言,重申《南極條約》的宗旨與原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宣言建議1991~2000年為國際南極合作10年。
南極條約組織非聯合國機構。在1983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將南極問題列入聯大議程,主張南極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由聯合國管理,但遭到南極條約協商國的一致抵制,因此盡管南極問題自1983年以後一直列在聯大議程內,但未取得進展。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簡稱SCAR,隸屬國際科聯,是專門組織、協調南極科學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組織。SCAR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以促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國之間及其他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大會期間還舉行生物、地質、冰川、氣象、高空大氣物理、大地測量與制圖、人體生理醫學等學科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和南大洋生態與生物資源、海豹等方面的專家組會議。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開過21次會議。1991年SCAR在德國不來梅舉行大規模的南極科學大會,回顧、總結了30年來在南極研究方面各重大學科取得的進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課題是「南極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計劃中的作用」。SCAR 現有21個正式成員國和7個非正式成員國。中國在1986 年6月舉行的第十九屆會議上被接納為正式成員,並參加了第十九屆以後的各屆會議。中國也成立了與 國際SCAR相對應的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統一協調全國的南極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為該委員會主任。中國極地研究所所長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屆SCAR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中國從1980年起派科學家到外國南極考察站同外國科學家一起開展南極科學研究,並於1985年2月20日在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上(南緯62°13′、西經58°58′)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後又在1988年底選定南極大陸另一端的達拉斯曼地區南緯69°22′、東經 76°22′處建立了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從 1984年起,中國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隊 。自第五次起 ,考察隊兵分兩路,一路奔向長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國在兩個站上進行的主要考察項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質、冰川、環境、氣象、高空大氣物理、人體生理醫學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蘇、英、日6國各1名隊員組成的1990年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從南極半島出發,沿著過南極點、東方站最後到達和平站的最長路線,開始了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橫穿南極大陸的征途,歷時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經過南極點時曾發表《南極宣言》,1990年3月3日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勝利到達終點.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中消費足跡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