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什麼是貴族

歷史上什麼是貴族

發布時間:2022-06-07 11:42:14

㈠ 中國古代有哪些貴族

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而實 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爵位可以世襲。受 爵後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當數量的財富。封爵制度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有相當大的發展變化。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起源於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傳統的看法認為起源於夏代,但這種看法已被否定。還 有一種看法認為起源於商代。商代疆域分為內服與外服。內服由商王直接統治,外服則分給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另一種意見認為,商代的分封並不等於封爵。因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婦、子),有外圍邊防之官(侯與伯),還有近郊耕作之官(男與田)等幾類人。侯與男並無嚴格區分,也無等級之別。即使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國君的通稱,並非爵祿。直到戰國時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實際上,封爵制度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於所取標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完備。

封爵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初的受爵者僅是王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戰國時期,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取消王族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賞功勞(主要是軍功)。從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徹侯、關內侯、大 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漢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並存,一直延續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稱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為公。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並,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與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鎮國將軍、鎮國中尉等名稱。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貝勒、貝子是滿語「天生貴族」的音譯。

爵位與官職有一定關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 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但在某些時期仍有例外。西漢、西晉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國內有軍事、行政權,勢力逐漸膨脹,先後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等,嚴重威脅著皇權。在其他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其與皇帝關系的親疏(皇族封爵)及功勞大小(功勛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後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封國內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以後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徵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後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謂「食實封」若干戶,才能享有相應的封戶租稅,或從國家領得一定封賜。

㈡ 古代的貴族有哪些稱謂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貴族最初指的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經過演變,貴族制度在一些國家延續下來,形成了穩定的貴族階級。

中國歷史悠久,爵位隨朝代更替有所變化。大致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制度是帝制的一部份。1912年清朝滅亡後,爵位制度亦被繼立的中華民國所廢除。

(2)歷史上什麼是貴族擴展閱讀

古代日本貴族分為公卿和大名兩個系統。701年的大寶律令將官職在四位和五位的官員稱為「通貴」,三位及三位以上的稱「貴」,乃創立貴族制度。

隨後由皇族分出藤原氏、橘氏、源氏、平氏四大家族。後又發展出五攝、七清華、九清華等貴族世家等級。地方豪族則發展為大名。1884年實行華族制度,將舊公卿、大名及明治維新功臣分賜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廢除了華族制度。

㈢ 什麼是貴族

東方
貴族,是指一種精神,先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二是社會的擔當,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擔當起社會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東方由於地理環境差異,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階級制度。如日本皇室、朝鮮的兩班貴族、中國的封爵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
中國歷史上,所謂貴族階級,夏、商、周有之,魏、晉、南北朝,亦有之。前者之貴族,皆系公侯伯子男,以及諸侯之世臣。後者之貴族,多為大家世族。最著者,如南方之王謝,北方之崔、盧、李、鄭。(摘自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與平民階級相比,貴族階級享有更多的特權,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利。
貴族同其他階級的最明顯區別是擁有爵位。爵位可能是世襲的,也可能是非世襲的。除了貴族的表面形式,貴族的本質是通過裁決生命的命運來體現的. 雖然象徵貴族的是權勢和力量。
中國自商代施行諸侯封建制度,即類同於西方貴族制。《禮記·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為王,下轄諸侯。如春秋楚國,本為子爵,因不滿其國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於西元前704年稱王。漢代實行郡縣制之後,為安撫改朝換代之功臣,仍時有分封之舉,然已不如商周之系統。
日本的貴族封建制度亦久。如大名即地方之貴族,有權分封土地及享有資源。下屬的武士,等同於西方貴族所自擁的武裝軍隊。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法英制五等貴族系統,使原來貴族能在君主立憲下的上議會有一席之地。此一貴族制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取消。

㈣ 歐洲歷史上貴族的稱謂有哪些

順序:大到小:公 侯 伯 子 男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
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他們有政治、經濟、法律和權利,這些人行為往往決定很多人的命運,他們僅為名義上的歸附。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

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由國王任命,時間長久後也成為半獨立狀態。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這些人大都出身於當地的大家族,為半獨立力量,可任命當地官員。

伯爵(Earl or Count):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
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公爵的委任者也稱伯爵,其權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時,常常由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成為統治者,如在英國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以及法國的香檳伯爵等。 以上三種貴族為高等貴族,均擁有大量的領土,能實行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統治。

子爵(Viscount):,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

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他們可以代其處理事物和司法案件。高級貴族不在場時可獨立行使其權利,到後來開始建造城堡,形成小統治中心。

男爵(Baron or Lord):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
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他們大都與軍隊相連,以服軍役為條件從國王那裡領取土地奉養土地的騎士首領,一位男爵最少擁有40~50個騎士領(一個騎士領是指供養一個騎士所需的土地面積)。

㈤ 貴族指的是什麼

一談到貴族,就以為是復雜的儀式、禮節、繁瑣的服裝規矩、還有那些「高貴的語言」。比如《論語》裡面講吃飯的規矩,「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餼。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至於講穿衣服的規矩更多,那些字,我的電腦字型檔裡面還沒有,打不出來。 在拉丁文里,貴族(aristocracy)一詞,還含有「愚蠢」、「平庸」的意思。貴族(aristocracy)是由希臘文的「優秀」演變滋生出拉丁文的又一含義「愚蠢」,這就很有意義了!我是這樣理解的:貴族,應該是具有德行高尚,理想崇高,品位高雅,精神貴重,氣質優雅的這樣一群人的總稱。之所以在拉丁文的aristocracy有「平庸、愚蠢」的解釋,是因為被大眾理解為平庸的人也有符合貴族條件的貴族;同時,舒適的生存環境、優裕的生活條件,往往會讓一個人的智能和品質逐漸退化,成為了愚蠢和低俗的「貴族」中的一員! 但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定義的「貴族」,是等級社會的產物;顧名思義,就是權貴的家族。當然,「貴族」中並不盡是那些可以借祖上的資本炫耀一下的人,有些出自下層的人,天生長有賤骨,一旦事業上有了點成績,便沾沾自喜於終於擠入了一直羨慕的社會上層,可以和「貴族」們交往,可以揮霍,也就自以為變得高貴了,成了貴族了,對於自己出身的那個階層很快便表現出萬分的不屑和厭惡!這也是「貴族」。 「人總有高低貴賤之分,有的人就適合做賤人,有的人就理當是貴族。」這話初看起來真的是很封建的血統論。然而,換個角度來分析,你會發現,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啊。人肯定有高低貴賤之分,品德低下,虛偽狡詐、追求低級趣味的人我們稱之為小人或者賤人,而德行高尚,理想崇高,品位高雅,精神貴重,氣質優雅的人我們稱之為高貴的人。 人是相同的,這是在物種區分上屬於同類。人是不相同的,這是指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及由此產生的生命價值的區別。有的人為自己活著而活著,有的人為責任而活著,而有的人則是為幸福而活著。 那麼何為「貴族」?「貴族」不是一個簡單的財富概念,財富多少不是貴族的主體標准;也不是指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只是貴族文化的一種表面現象。貴族是在一種高層次的人生文化觀念引導中的一種人生狀態。在這個族群中,人生觀具有高層次性和群體類同的整齊性。記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不是擁有了財富就能成為貴族,貴族需要三代人的脫胎換骨。說的多明白,貴族一定要有文化的傳承。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沒有文明沒有道德的社會,在我們周圍實在少有什麼可以令人自豪與驕傲的精神和品質。 人類社會除了法律和習俗外還有良心這個自然又是最基本的道德約束。現在的虛假、偽善已經是屢見不鮮了,人的良心和道德是多麼敗壞可想而知了。現在人的這種渺小、鄙瑣的道德比歷史上納粹的道德更低下更可憎,因為這種渺小和卑劣是純粹的渺小和卑劣,一絲一毫的高貴都沒有。 在中國沒有真正的貴族精神更沒有真正的精神貴族。作為一個有貴族精神的貴族,為了國家和人類的事業可以犧牲個人,這是一個貴族對國家的基本態度,這是貴族對國家和社會的擁有感和責任感所致,也正因為如此,在英文中愛國主義源於貴族。作為一個貴族,應當崇尚高貴和優雅,應當崇尚禮讓和文明,應當崇尚誠實與信譽,應當是文明上作社會的典範。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貴族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個沒有精英階層、沒有精神貴族階層的國家是沒有文明和精神可言的。精英與貴族是不媚俗的,但現在無論是哪方面都在媚俗,社會的整體素質因媚俗而越來越俗,優雅和高級是沒有市場的。 反思現在的道德沉淪,究其原因大體上有兩點。現在的社會從來是一個勢利或者說功利主義的社會。用功利來衡量社會的價值,則文明、道德都是廉價的。「方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達到目的。」多麼標準的功利語言。現在的人是陰暗的,因為墮落的社會必然造就陰暗、陰謀、猥瑣和狡詐的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所有文明和道德都被摧毀了。道德匱乏的另一個或許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仁愛和可以約束社會道德的理念。道家是飄逸的,但仙風道骨對凡夫俗子而言是太遙不可及了。佛教是空明的,但悟空的境界與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似乎也背道而馳。雖然儒學是可以經世致用的,但從道德的約束上來說,儒學是太無力了。 還是再提貴族的理念?然而,對於貴族的理解,各不相同,於是,姑且在閑暇之餘,寫出這些文字,自我分析一下,提醒自己一下而已。

㈥ 中國貴族的歷史

我認為中國貴族就是中國世家 1. 隴西李氏
在中國的歷史上,那個家族史最輝煌的,言必稱隴西李氏
秦代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他的次子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滅趙,生擒燕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代有飛將軍李廣及從弟李蔡;
東晉開始,隴西李氏突然崛起,李廣第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就是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的第一個君主:李暠.
當西涼被北涼滅後,隴西李氏被分為兩支:
一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去了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加封為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
一支:他的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亡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大功臣,後代最有名的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李凌在戰敗匈奴後,在匈奴的後代,一支為柱國大將軍李弼(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是義康公李崇義(唐代戰勝李靖的祖父)。
2. 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如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及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
至於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3. 陳郡謝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更是讓華夏數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袖。
這其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後,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4、琅琊王氏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卧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琅琊王氏,那麼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於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琅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台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5、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6、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

七、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8、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後,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後,這一門兩皇後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9、弘農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後、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十、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於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後人偽托。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傑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雲、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後,蘭陵蕭氏貴為後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㈦ 中國歷史上的貴族時期指的是

分兩段,是指秦朝前的奴隸主貴族時期,和秦朝至唐朝期間的士族貴族時期。士族貴族典型期為漢朝至南北朝。

㈧ 何為貴族

什麼是貴族?什麼是中世紀的貴族?你提出這一問題之後,如果有10個歷史學家給你作答,答案可能會有10個甚至更多。有人會強調出身,有人會注重財富,有人去看好封號,也有人會將出身、財富及封號等都作為構成一個貴族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我們就一些學者的看法作一些介紹和分析,由你來判斷哪些觀點更合理。

中世紀的文獻中有許多不同的詞彙來指稱貴族,但對於什麼因素構成貴族,卻沒有明確的解釋。

一般編年史家及聖徒傳記作者多從出身考慮,認為好的出身能產生與生俱來的高貴和與眾不同的身體和道德方面的優勢。英國的威廉·塞加爾爵士在17世紀曾這樣寫道:「所謂高貴者,首先是指國王、諸侯和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他們是貴族,或稱領主和貴族。其次,是一些騎士、紳士和低級紳士,這些人可稱之為小貴族。」這一看法注重的是封號和社會地位。16世紀有人這樣寫道;「我們的出身好,所以我們是最好的。」這是注重譜系和血統,它的重要性往往超過封號。在當時甚至後來的人們看來,僅有封號而沒有貴族血統的人,就不是「真正的貴族」。有悠久歷史能追溯其譜繫到久遠的家族,比起新獲得貴族稱號的貴族之家有更多的榮耀與資本。所以,當時的歐洲有這樣的說法:「國王可以製造貴族,但無法製造高貴者。」

後來,盡管一些貴族對於血統的純正,譜系的久遠仍然有著病態般的迷戀,但諸如財富、權勢、地位、職業等方面的內容開始更多地為社會所承認,且成為衡量和判定一個人是否為貴族的重要標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所獲取的權利、優越性及其高貴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即貴族有法律的保障。20世紀初法國學者布洛克就認為作為貴族階級必須包含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他們有自己的法律身份,法律確認了他們的特權與優越性的行之有效;一是這種身份的世襲性,也許有極少數人能被允許進入貴族的行列,但終究以世襲的特徵為主。

因此,判定一個人是否為貴族,有許多的標准,如封號、出身、權勢。職業、土地財富等。但不可能以這樣求全的包括所有因素的標准來定義貴族。實際上,作為貴族,有時代發展的差異。在早期可能更注重譜系與血統,即出身決定一切。而後來則更強調權勢與財富,即更注重貴族當下的勢力。換言之,個人的貴族意識已經漸漸讓位於土地財富與權勢了。

貴族的起源

在中世紀貴族的起源上,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新」與「舊」的討論上,即中世紀的貴族是新貴族還是舊貴族。

傳統的觀點以法國年鑒學派創始人布洛克為代表,他認為在12世紀之前,西歐至少是法國無貴族,貴族是12世紀之後新興起的集團。一是他們作為土地階級出現於歷史上擁有庄園是真正貴族身份地位的標志。一是以戰爭為業的騎士集團的興起,他們擁有武裝力量。在一個相當混亂的社會,武力是維持個人財富地位、控制勞動者的必要手段。因此,「騎士」等可視為貴族的代名詞。他的證據是羅馬帝國衰亡蠻族諸王國建立之後,羅馬貴族消亡殆盡,而所謂的「貴重」的蠻族大人物(即那些償命金遠高於其他人的依靠國王或其他首領的大人物),往往是曇花一現,不能久長。而在他所稱的「第二封建主義」時期①,貴族(noble)不是從家世來討論而是從一個人的財富或者自由來討論的,甚至許多負有沉重的低級勞役的人也被稱為貴族。即新貴族的出現有著不同於舊貴族的標准與尺度。當時的人分為3類,祈禱者、打仗者、做工者。在當時的人看來打仗者甚至高於祈禱者,故騎士的出現是貴族起源的重要標志。而騎士與所謂的舊貴族,幾乎無甚瓜葛。

①布洛克將西歐封建主義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所謂的「古典的封建主義時期」指9-11世紀。第二時期指12、13世紀,此時受經濟革命的影響甚深。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布洛克等人的看法一直為學術界的主流。甚至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的許多學者仍然站在布洛克一邊。他們的方法與研究成果使他們與布洛克接近。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所謂譜系學方法,即通過對一個家族歷史譜系的追溯來重建當時的情形。此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猜想,故為一些學者所反對。但也有不少人贊成。施密德等人對西歐尤其是對德國某些重要家族譜系的追溯,可一直向前到9世紀前後,再往前就譜系不明了。所以,他們也認為也許有所謂的新貴族突然出現之類的情形發生,但時間上比布洛克有所提前。

反對布洛克權威觀點的有力證據,主要來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學者們對西歐各地區的具體的個案研究。如杜比對法國瑪高奈的研究,布瓦對諾曼底的研究,畢奇對波瓦圖和阿奎丹的研究,以及一些學者對西班牙、德國巴伐利亞等地區的研究。這些研究證明,羅馬貴族並沒有因帝國的滅亡而完全消失,他們在上述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著。在以權勢或財富而興起的諸蠻族新貴族與舊的世家貴族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有些地方是二者完全的融合,有些地方則是並存不悖。繼承的特徵是相當明顯的。並且貴族與騎士之間有不小的區別,不能等同。因此,從六七十年代以來學術界的總趨向是確認新舊貴族之間的繼承性。這些結論多來自個案研究,是否帶有普遍性很難說,但由點及面,它們確也反映了某些的歷史真相。至少,他們的研究證明,否認12世紀前存在貴族是不可取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從兩派的觀點可以看出,爭論的焦點在羅馬貴族是否完全消失以及騎士的興起能否作為新貴族出現的標志,即騎士與貴族之間是否有區別。但不管他們的爭論有多激烈,有一些東西是可以肯定的,即騎士的出現顯然較晚,一些舊貴族在社會生活中雖然存在著,卻已經喪失了他們原來的地位與權勢,以致無法與新貴族抗衡而漸漸在生活及文獻中消失。

羅馬帝國的元老貴族是大的土地貴族,在日爾曼征服之後,有許多人在高盧地區殘存下來上變成了新的蠻族國家的中堅。與此同時,日爾曼的世家大族佔有了原羅馬帝國一半以上的土地,而成為大土地所有者。克洛維國王時期,二類貴族之間的障礙由於聯姻而消除,到7世紀羅馬與日爾曼家族實際上已經融合為一個單一的家族網,他們給王國提供統治者,給教會提供主教、修道院院長等人才,是國家中最有勢力的集團。

西哥特王國所轄地區沒有出現如高盧地區那樣的融合,那裡新的西哥特貴族與舊的羅馬貴族同時存在,並且後者事實上構成了西哥特貴族的第二等,但在穆斯林侵入之後他們都消失了。

在不列顛,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征服對原羅馬行省社會的破壞最為徹底,羅馬貴族基本沒有殘存,那裡只有日爾曼貴族。他們受到法律的保護,償命金遠遠高於其他人。再經過維京人的征服之後,不列顛的貴族也就只是單一的薩克森貴族了。而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使其王室周圍形成了一批王室貴族,這與加洛林家族重用奧斯特拉西亞的貴族有關,事實上查理曼的征服及其成功關鍵在於奧斯特拉西亞貴族的忠誠與服役。

與此同時,一批批的地方貴族出現於各地。如巴伐利亞的貴族就是通過土地開墾及與其他高等貴族的聯姻而在8-12世紀一直存在。加洛林帝國解體後,盡管有維京人的侵略及貴族內部的權利斗爭,但在解體後的土地上仍然存在不少貴族。研究證明最大的加洛林家族在10世紀仍然存在。如來自紐斯特里亞的赫爾伯廷家族在8世紀已經很顯赫,到10世紀仍然作為費爾芒德瓦伯爵出現。當然這些只是大貴族的情形。盡管我們對地方小貴族的情形不怎麼清楚,但德國等地仍有不少小貴族一直存在到11世紀,甚至更久。因此。盡管從譜繫上來看,當時的確存在譜系不明的情況,但一些家族的譜系和血統仍然是可以追溯的。並且,根據施密德對10世紀德國一個社區的研究,當時貴族譜系只突出有顯要事跡的人,而不注重血緣。而且家族的血緣極其寬泛,不是直系而是包括母系、父系及一些非家族的成員。更為重要的是財產及血緣的繼承可按父系也可按母系。因此1100年前的貴族結構和認可方式與以後是不同的,當時非單一的親子繼承方式以及注重成就和財產而非血緣的貴族認可標准,都說明不是不存在貴族,而是不存在我們後來所確信的那些標准(如世襲制、貴族譜系等)。

在社會經濟變遷的作用下,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大小貴族因不能保持其財富地位及人口而失去了貴族的頭銜及地位。但此消彼長,新的貴族也總在不斷出現。利用社會政治的變遷,尤其是新王朝開始之際而接近新的統治者,於是獲取大量的土地(帶有特恩權),謀取政府的高級職位,或者與上層人物結成兒女親家,這些都能使一個人上升到社會階層的頂部,加洛林帝國解體之後,就提供了這樣的契機。不僅國王賞賜其忠誠的支持者以大量的土地而使其進入貴族的行列,就是地方上的諸侯如諾曼底公爵甚至更低一級的領主及修道院院長之流,都採取這樣的方法,來使他們的支持者進入貴族的行列。如11世紀法國的納穆赫瓦地區就有三樁婚姻涉及的是農奴與女貴族繼承入,而且這樣的婚姻竟為農奴的主人所贊同。當然要進入貴族的行列也非易事,來自舊貴族方的反對往往非常激烈。因此,新人的出現不可能是迅速而巨大的。這也是許多學者強調繼承性的原因所在。

新貴族的出現在法國以所謂堡主階級的興起最為典型。他們在封建革命時代,以自己的城堡為中心,攫取了自己領地上的各種權力,以暴力維持秩序。在他們看來,暴力就是秩序。這些地方家強也許沒有很久遠的血統可追溯,也沒有爵位與封號,但他們在地方的勢力使任何高貴者都不能忽視他們的存在,也願意與他們結成極其親密的關系,如婚姻,於是堡主作為新貴族上升到貴族的行列。

從貴族的起源來看,只強調新人的出現是有失偏頗,但不強調新人的出現也是不對的。杜比對法國1080-1100年間克呂尼地區地產上105個富人的研究證明,1100年時的貴族事實上是一個繼承的世襲集團。這105個富人中有28個屬於6個古老的家族,而這6個家族在1100年時已經分化為24個家族。這充分證明12世紀的騎上不是一個新興的階層。

無論新舊,12世紀以前的貴族都受到封君封臣制度的巨大作用與影響。此時貴族也就表現出相當鮮明的封建特徵。首先,封土的出現使原先的作為私有財產的土地變成了封建財產。封建財產的特徵之一就是它被納入封建等級之中,由於土地財產的不斷再分封而使土地上凝結著眾多的權利與義務,也使土地的繼承變得復雜多樣。其次,隨著封土上各種權利逐漸為領主所獲得,則領主對於封土就不只是一種經濟關系了。由於特恩權的行使,封土上公權與私權漸趨統一,領主成了領地上當然的管理者與統治者。即貴族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發加強了,使當時的政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貴族統治。有鑒於此,有學者將封君封臣制下的貴族階級稱為封建貴族。

從上述的介紹與分析中,你應該已經得出自己的看法,我的這一句總結或許與你的看法相同,但願。我以為從起源上來看,西歐中世紀貴族,則既有舊貴族的延續,也有新人的興起。二者的結合構成中世紀貴族階級。社會從來就不是僵化的,各階層之間是上下流動的。雖然,貴族集團意識極其強烈,但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一些貴族的衰落與一些新貴的興起是所謂起源的兩條主線。

㈨ 歷史上的新貴族是指什麼 資產階級又是指什麼

新貴族就是原來是平民,現在是貴族了!
資產階級就是掌握生產資料且可以以此創造價值的特殊人群,比如實業商人就是!
簡單明了你看的懂!

㈩ 貴族的標準是什麼(超詳細)

成為貴族的基本條件是必須是英聯邦國籍了,否則最多隻能獲得授勛成為騎士。而擁有爵位後,如果是非英聯邦成員國國籍,也不能冠以頭銜。或者在某些人看來授勛後也算是貴族吧,但不能冠以頭銜的話,我是覺得不算貴族了。

貴族分為:

世襲貴族(Hereditary peerage):現在已經很少授予王室以外的公眾人士;即使是王室人士,最近的一次也在愛德華王子結婚之時,獲封為威塞克斯伯爵。自從英國國會在1999年通過新法例以後,受封者不會再自動成為上議院成員。最後一次授予王室以外成員是在1984年,當時獲得冊封的是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世襲貴族分為五個級別:公爵、候爵、伯爵、子爵和男爵。

終身貴族(Life peerage):所有終身貴族都擁有男爵的爵位,並且都是上議院成員。終身貴族的爵位不能繼承。一些人獲封為終身貴族並不是由於他的成就,而是通過冊封讓他可以進入上議院,比如大法官等。終身貴族是根據1876年的《上訴權法案》(Appellate Jurisdiction Act)和1958年的《終身貴族法案》(Life Peerage Act)而設立的。

從男爵爵位(Baronetcy):與騎士爵位類似,但從男爵爵位可以世襲,卻並不屬於貴族。獲冊封後或世襲繼承爵位後,從男爵名字前可冠以Sir(爵士)的尊稱,名字後配以「Bt.」的頭銜,女性則在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稱並在名字後配以「Btss.」的頭銜,但歷史上只有三個女性從男爵。最近期獲冊封的從男爵是戴卓爾夫人的夫婿Sir Denis Thatcher, 1st Bt.,於1991年獲封,他於2003年去世後,兒子繼承爵位,是為Sir Mark Thatcher, 2nd Bt.。

騎士爵位(Knighthood):從中世紀的騎士制度流傳下來,冊封後名字前可冠以Sir/Dame(爵士/女爵士)的尊稱。有兩種冊封方法:
獲頒爵士級騎士勛章,是不同受勛騎士團(Chivalric order)的成員,例如GCMG、DBE,見下段「騎士勛章」。這等別的爵士會在名字前冠以Sir/Dame的尊稱,名字後配以爵士級勛章頭銜的縮寫(例如:Sir Edward Youde, GCMG, GCVO, MBE)。
單純的騎士爵位(Knight Bachelor),大多是最高法院的法官,只有男性獲第二種冊封成為Knight Bachelor,若有女性配得同等榮譽,會按第一種方法被冊封為DBE,名字前冠以Dame(女爵士)的尊稱。這等別的爵士不是受勛騎士團的成員,沒有正統的頭銜縮寫,但也有在名字後配以「Kt」的縮寫(注意是小寫t)來特顯這個榮譽。

其他等級、榮譽或獎章:獲冊封者沒有「Sir」或「Dame」的尊稱,但是可以在名字後面加入榮譽頭銜的英文字母縮寫。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什麼是貴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2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