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把握歷史教學中的三維目標

如何把握歷史教學中的三維目標

發布時間:2022-06-06 16:23:45

① 如何制定歷史教學目標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2.思想教育目標:
3.能力培養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2.難點:
(三)教學時數: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
[導入 新課]
[講授新課]
[鞏固小結]
(七)作業
(六)板書設計

新老師試講,關鍵不在與教案格式,而在於有沒有新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否領會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等。給你一篇文章參考。

「走進新課程,我們怎樣教?」這是從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教師們應不斷實踐、探索和反思的。根據調研聽課,發現目前在對待教案設計上,教師們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設計,推陳出新——他們大多是歡迎新課改、有著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和充滿活力、善於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於實驗的青年教師。另一種是沿襲舊路,老方法教新課程——主要是因為對課改的認識尚不深刻,認為課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變,用舊觀念對待新課改,用老教案備新課,因此教案基本是過去教案的翻版,甚至還有不備詳案、只寫提綱等現象。還有一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缺少實踐,盡管有努力的願望,但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案。

針對上述情況,更有必要強調認真備課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課改實踐的主要場地。要把課改的「理想"變為現實,必須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我們強調教學要做到「六認真」,首先是認真備課。認真備課具體反映在精心設計教案。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中,怎樣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以新的呈現方式撰寫,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從事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依據課標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融「三維」目標為一體

如果把課程改革比作航程,.那麼課程目標就是引領課改的航標燈。如果不認准目標,課改就會迷失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說的「三維」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程每一課教案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首先要考慮確定這節課的具體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和標准,是教學的總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評價、檢驗課堂教學能否達成目標的依據之一。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對教師備課的首要工作來說,就是心中時刻要有課標意識,自覺嚴格執行課標,不斷鑽研、理解課標,在教學中細化課標。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師要在認真學習、領會課標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制定出「三維」目標在每一課的具體運用。在具體課的設計時。可以分別制定和呈現,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注意這「三維"目標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要把「三維」目標統籌考慮。在不同內容的課中,三個維度的所佔比重也是有所區別的。有的課注重史實教學,有的課思想教育功能較強。只有把「三維」目標融合為一體,才能將「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到每一堂歷史課的教學中。

二、鑽研課程內容,細化課標於課堂教學之中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採用「模塊一專題」的形式,力圖構建起一個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精選有利於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體現出時代性和基礎性,反映了歷史學科與社會進步、學術成果和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根據課標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打破了原來的通史形式,分為三個必修模塊、六個選修模塊,共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由於從過去的通史轉變為專題,每個模塊自成體系,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所學的歷史不成系統、支離破碎,不利於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鑽研課程內容,在教學中要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塊、不同專題之間的有機聯系,有的內容還要和其他課程結合。

學習模塊從體系、結構和內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對教學和教案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歷史必修(I)為例,它是以中國和世界歷史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典型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專題的編排先中國後世界、先古代後近現代。這種編排並不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時序,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這就給備課和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課標的表述是宏觀的、高度概括的,這就尤其需要在備課和設計教學目標時對課標進行細化。

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I)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l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課標表述為:(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看起來一課課標就有兩條要求,然而在教學中僅就這兩條是無法將這一理論性較強的課講清楚的。有教師在設計具體教學目標時,將上述兩條細化為下列「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理解並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發生的原因、過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質,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和歷史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共產黨宣言》節選資料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歷史資料對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領悟「感知-積累-理解歷史和現實」的過程與方法。

2.通過編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結構表格和對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的分析與歸納,感知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歷史信息的魅力,學習多角度地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資產階級等勢力對共產主義的敵視與馬、恩對資本主義發展冷靜而客觀的分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

2.以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的反復和曲折作鋪墊、以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為線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調查結論為點睛,讓學生體會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發展的歷史特點與規律。

盡管這樣的細化還值得進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習、研究課標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貫穿於教學過程中,有助於落實「三維」目標。

由此可見,不論教科書如何編寫,內容如何變化,在確定具體課堂教學目標時,都應該也必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當然,也不是簡單地、膚淺地理解課標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學參考書的現成設計。而是要根據教師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課細化課標,使之更具體化,更易操作,同時也是保證課標得到全面的落實。

三、轉變教學方式,雙向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要求在此次課改要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可以說就是要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是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前提,是為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服務的。

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常常感到學習是乏味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在新一輪課改中,能否在教學方式上來一場「顛覆性的變化」,師生在課堂的角色能否來一個轉換,是擺在從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面前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因為課程是要通過學校的課堂教學來實施的,課堂教學最終是由教師來實施。所以,需要教師在更新課程觀念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

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在變化了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怎樣轉變呢?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要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要由歷史的「權威"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還要由管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僅教師的角色要變,學生的角色也要改變,要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者。角色變了,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要學會各種形式的主動學習方式。能否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落實高中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

因此在設計教案時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樣,只有以教師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而是要雙向設計。既有教師的活動,同時有學生的活動,師生互動、師生互補,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充滿和諧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自由交流、主動探究、大膽質疑,學得輕松,學有所獲,學有長進。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講台,更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說的、學生能做的,能自己學會的,都可讓學生完成。即使有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能完成的,教師也貴在及時點撥,給以思路,不再包辦代替。

這種雙向設計教學活動的教案,在義務教育7-9年級的歷史新課程中已經得到一定的推廣。可以說,義務教育的歷史新課程為高中實施新課程做了准備,值得高中教師學習、借鑒。誠然,高、初中教學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案設計中,還要更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和目標達成的檢驗。缺少檢驗反饋是無法把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落到實處,因此在設計教案時需同時考慮。還應該提倡對教案設計的同行評價和教師教後的自我總結反思,這樣有助於推動校本教研的開展,讓歷史教師在課改中自身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新課程同成長,共進步。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對廣大高中教師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可以這樣說,在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領下,設計出體現課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現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確保實施新課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知易行難,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努力和探索、改進。

② 如何完整准確的把握歷史教學三維目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把握好三維目標.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完成歷史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③ 如何理解中學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

三維教學比較真實

④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上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轉載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新課程下對三維目標有效達成的思考和實踐
華實高中 高芬華
摘 要: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質上是集中體現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健康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培養目標」的課改方針、「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尤其三維目標設定上的不足導致在教學實踐上出現了不少問題和盲點,本文試圖在分析這些現狀的同時尋求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歷史教學 三維目標 教學策略

隨著課改的深入,中學歷史教育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在改革中發生了不少變化,尤其在三維目標上的重大變化,實質上是集中體現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健康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培養目標」的課改方針、「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但在這場課改的「革命」中,通過三維目標的改變,從教師的主體地位轉讓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教師是不小的挑戰。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問題就更為突出。
一、問題與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個總體性的問題,因為分而述之,把三維目標分為三個目標,導致教師在設計思路也容易出現目標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個具體的目標上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技能目標不落實。知識與技能,「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知道『是什麼』、會重復『怎麼做——這樣做』」。 「是什麼」是知識的問題;「重復『怎麼做——這樣做』」指的就是技能問題。教師的突出問題表現為在「是什麼」的問題上敘述過重,「重復怎麼做」等技能目標闡述不足。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不到位。「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創舉,卻也是最讓老師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確定性受到了質疑,加之這一目標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讓人平添茫然」,直接導致眾多老師連最基礎的表述都存在不夠精確這一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切實際,突出表現為或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或設定上空洞。「學生從歷史課堂上學到的只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和做題技巧,很難獲得情感的愉悅和價值觀上的熏陶,歷史課上缺乏心與心的共鳴和溝通。」
二、原因簡析
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學習歷史,不是為了研究過去,而是得到一些歷史的修養,實現歷史知識與思想方式的遷移——正確認識自己,更好解讀今天和迎接未來。」 教師明確這一點是關鍵。
但受傳統教學影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常見問題卻集中表現為:重形式,輕實質;重手段,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矯枉過正式的「以學生為本」培養模式,多數只是追隨一時的熱點,諸如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等等,什麼火了就用什麼,因材施教考慮的少。此外,過高、過空的思想教育灌輸現象根深蒂固、屢見不鮮,「生硬聯系」現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於教師史學專業功底和教學專業能力的欠缺。
而長期依賴教師已然成為習慣的學生,面對教師忽然之間的放手,往往顯得手足無措,最終造成在學習中力不從心。
於是,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之後,又回復到原來的模式。
課改理念下,關注三維目標的達成,實際上就是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些因為對三維目標理解的偏差而出現的教學設計上不足,歸根究底還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觀。
三、三維目標有效達成的思考和實踐
1、整合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間是一個整體,不可割裂開來。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余文森教授認為這三者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一樣。「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何成剛 、秦立富 等紛紛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分列不如綜合」、「三維目標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要把握他們之間的聯系,作為一個立體的穩固的三棱體」等觀點。這確實為「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思維。
筆者在第三分冊《青銅時代與商朝》一課教學設計中,就曾出現過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割裂的現象。本課既要完成「是什麼」——掌握商朝的歷史概貌,同時還需要理解「為什麼」——通過兩重證據法在此課中的實際運用,體會商朝歷史是怎樣成為「信史」的。但在教學設計上先講商朝歷史概貌;接著講授兩重證據法,兩者處理上涇渭分明,所謂的兩張皮現象由此出現。
其實,三維目標的特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需要藉助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過程與方法,需要藉助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當然更離不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支撐」。
鑒於此,第五分冊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關於中共成立這一目的三維目標,筆者初步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中共的早期組織;知道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主要內容。理解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及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對有關歷史人物細節分析、學生查找有關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的資料,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確立起來的,深化了解國情,培養對黨的感情。
整合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為:通過教師對有關歷史人物細節分析識記中共早期組織和有關領導人物;通過學生查找有關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的資料,識記中共一大、二大主要內容,理解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及重大意義;從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確立起來的,培養對黨的感情。
2、技能目標要落實
「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好全忘記」,這一順口溜形象地將歷史課堂知識目標過重、技能目標不足的現象揭示。在所有的歷史知識遺忘後,技能將是對學生今後發展的有力支持。
具體而言,歷史學科涉及的技能有:「把整體表述的史實分解為具有內在聯系的部分或方面。把分散表述的史實組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歸納和比較史實,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點。透過作者對史實的表述、解釋和評價,知曉其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
如,第五分冊《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作為一個單元的最後一課就可以「近代中國各階級是怎樣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的」為主題,由老師擬定一個知識系統框架,讓學生思考、概括,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大事串起來,最後學生總結中國的近代化之路歷程。這樣的知識梳理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對學生形成宏觀的歷史思維也大有裨益。
3、過程與方法目標要到位
張漢林先生曾就過程與方法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上一論、二論、直至三論,集中進行了闡述,指出「教師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就只是手段,學生要掌握的思維與方法才是目標」, 明確了過程與方法目標主體應該是學生。
因此,就文字表述而言,目標的撰寫主語詞是學生,可採用動賓結構,動詞前可適當添加表示程度的副詞。如:有老師在改革開放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之一設定為「通過收集資料,著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內容上稍顯空洞,而且其表述上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手段,依然回歸到了傳統教學教師本位的模式。反映出的是教學理念上的模糊,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與學生的能力培養兩者概念間的混淆。同樣這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有老師設計為「通過思考、敘述自己家鄉的對外開放成果,能將所學聯系實際的意識。」主體為學生的意識就比較強。
4、情感目標要切實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育人始終應該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首要目標。葉瀾老師在評述什麼樣的課才算是一件好課,第一標准就確定為「有意義」 ——「初步的意義……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可見,這三維目標中,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這一問題上,筆者遭遇到的最大尷尬就是,第六分冊第3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分析討論抗戰勝利的原因時,有同學提出:「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所謂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話語中滿是對此判斷的不屑和反感。歷史課堂上長期呈現的單調的知識灌輸,只注意「人事」不關注「人心」,如今已然是問題嚴重了。
此外,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情感:「從心理學角度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 是第一層次,簡單說即為情緒。態度:「是人對於種種對象和現象的反映傾向和心理准備,是人根據以往的經驗,給行為的指導性和動力性的影響。」1是第二層次,即為穩定的情緒。價值觀:則強調的是底線,決斷時的標准。「當代價值觀方面的一種突出特點是以人為本,顯示出多樣性。」1
而在實際教學中,可針對學生現狀做調整。態度、價值觀的內容,在學生的情感體驗未曾達到應有的高度,教師刻意提升就容易出現前文中所述的學生的不認同。因為情感、態度、進而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教師可就學生情況將目標分層,如第3分冊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並立》一課,情感目標之一:對岳飛的愛、對秦檜的恨;態度目標:對為國為民的人積極肯定,對誤國誤民的人唾棄鞭笞;價值觀目標:形成明確的善惡褒貶,是非決斷。
綜上所述,正如聶幼犁教授所言:「三維是一種觀念上的透視方式,教學上它們依然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課堂教學怎樣落實「以發展為本」的理念,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值得每一位老師深入探討。但教學改革需要一個過程,只要我們執著追求,總有一天會達到預想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周仕德,《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芻議》,《歷史教學》2004.12
②葉瀾,《什麼樣的課算一堂好課》,《基礎教育》(滬)2004.7
③龐卓恆,《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學的歷史觀》,《歷史教學》2003.1
④何成剛,《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分列不如綜合》,《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9
⑤秦立富,《對「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理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9
⑥張曉華,《歷史新課程「過程」目標的操作》,《試教通訊》2003.1
⑦張漢林,《《誰的過程與方法——三論過程與方法》,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7
⑧何成剛,《歷史課題教學技能訓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⑨聶幼犁,《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問題》,《歷史教學問題》2009.1
⑩余文森,《「三維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0日第6版

⑤ 例說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握歷史教學中的三維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0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1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