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近代史的四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

近代史的四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6 16:16:10

Ⅰ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做出了哪四個選擇

吃喝拉撒

Ⅱ 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四個選擇是什麼

四個選擇:
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Ⅲ 如何理解歷史和人民所做出的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歷史和人民所做出的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1921-2011,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的歷史,如波瀾般壯闊,似史詩般瑰麗。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我們的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翻天覆地、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正是因為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我們的軍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不了解我們從哪裡來,怎知曉我們往哪裡去?不深刻地感觸過去,怎能獲得未來騰飛的翅膀?為了從黨光輝歷程和偉大實踐中汲取開拓未來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軍魂意識,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總政宣傳部與本報聯合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徵文」活動,熱忱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90年前盛夏的一個晚上,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一幢磚木結構的小樓里,窗口透出的明亮燈光穿過漫漫長夜,13位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的代表,在歷史的轉瞬之間,成就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建黨大業。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的歷史,是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是保持和發展自身先進性,在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考驗中發展壯大的歷史。

這90年,並由此上溯到1840年以來170年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形成,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其領導地位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這是孫中山在19世紀末面對中國現狀發出的悲愴而無奈的感慨。

不堪回首,擁有5000年文明史、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陷入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任人宰割的境地,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所有中國人夢寐以求、矢志不渝的願望。近代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規定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也決定著中國各政治力量的歷史地位:哪種政治力量能夠帶領人民實現這兩大任務,它就能夠成為引領中國歷史發展前進方向的領導力量,否則,即便是一時站在歷史舞台的中心,也必然如過眼煙雲般地退場。

歷史是公平的。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歷史對各階級及其政治勢力都給予了表現機會。封建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等,先後在歷史舞台上粉墨登場,各社會階層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從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到抗擊列強的義和團運動,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乃至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風起雲涌,「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但由於找不到正確的救國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

這些斗爭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這些階級自身的局限性。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高潮,但農民終究不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者,他們要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製造和維護絕對平均主義的經濟秩序,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烏托邦。

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階級,既沒有力量引發像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沒有力量徹底沖破封建生產關系的大網。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改造方案,終究只是「補苴罅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雖說推翻了清王朝,「起共和而終帝制」,然而由於民族資產階級自身軟弱性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也無法完成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勢力,革命任務艱巨而又復雜,迫切需要一個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這是近代中國歷史得出的結論。

俄國十月革命使正在探索民族出路的中國人看到了「沉沉深夜」中的光明前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有了以科學理論為行動指南的,有嚴密組織紀律性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先進政黨的指導。一個全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現,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的希望、新的生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90年來,黨領導人民做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三件大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由此,實現了「三大歷史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做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三件大事」和「三大歷史性轉變」,是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變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界,中華民族的歷史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不斷沉淪,國家景況一天一天壞下去,在此之後,中華民族復興浪潮不斷高漲,國家景況一天一天好起來;90年前,中國人民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災難深重的舊中國,90年後,中國人民擁有的是一個生機勃勃、走向繁榮昌盛的偉大社會主義祖國。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適應了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黨為之奮斗的綱領、目標,代表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不是上天賜予的,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其領導地位是中國人民長期比較、選擇的必然結果

國之命,在人心。

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的選擇,是通過人民對各種政治力量長期比較來實現的;歷史的走向,是通過人民的自覺活動來完成的。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個政黨和一個政權的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民的選擇。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遲早要垮台。正如胡錦濤同志曾深刻指出的:「中國人民正是在長期的歷史比較中,選擇我們黨作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為國家和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

這種「歷史比較」,在民主革命時期,主要表現為人民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大政治力量的比較,中國共產黨經過人民的嚴格「考試」,被擁上了領導者和執政者的地位。

黨一登上歷史舞台,就堅定地站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把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要求作為自己根本綱領,救民族於危亡、拯民眾於水火。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黨先後實行了土地革命、減租減息和徹底的土地改革等政策,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把中國大多數民眾爭取到自己的身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調動了各階級的積極性;解放戰爭時期,黨的政治主張代表了社會各階層和民眾的利益,陳毅元帥「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區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感嘆,就是人民選擇和擁護共產黨的真實寫照。而國民黨從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立場出發,不僅始終沒有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而且政治獨裁、經濟腐敗、盤剝民脂民膏,這就把自己置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再也無法逃脫其在大陸覆亡的歷史命運。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延安窯洞旁一個操場上,一代偉人曾在為一名普通戰士舉行的追悼會上發表演講,明確提出我黨我軍的唯一宗旨:「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正是從「打土豪、分田地」的綱領性口號中,從「砍頭只當風吹帽,笑灑熱血為大眾」的壯舉中,從露宿街頭、不擾民眾的行動中,從毛澤東的補丁衣服、朱德的扁擔、林伯渠的斷腿眼鏡中,人民認識了我們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1940年3月,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考察團」到重慶、延安考察參觀並慰問抗日將士。通過對國統區與解放區、重慶與延安的比較,他感慨地斷言:「得天下者,共產黨也!」這一感言代表著人民共同的政治嚮往。

這種「歷史比較」,在黨執政特別是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主要表現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處於同一發展水平國家的比較,人民繼續堅定地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自己的領導者。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態和高漲的創造熱情,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改造和國家經濟建設。盡管我們黨在發展進程中走過一段彎路甚至出現過「文革」這樣的嚴重失誤,但就像有自我凈化能力的大海那樣,黨能夠敢於並善於糾正自身的錯誤而與時俱進,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古老的中華大地帶來了歷史性巨變。新中國成立62年來,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超過8%的速度增長,2010年躍升到世界第二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躍升到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所有這些,令世界矚目,令全體中國人驕傲、自豪。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是真正維護國家利益和為人民謀利益的黨。

在中國,從來沒有一個政治組織,像共產黨這樣集中了那麼多先進分子,組織得那麼嚴密和廣泛,為中華民族作出了那麼多犧牲,得到人民群眾如此廣泛的擁護和愛戴。可以說,在關系中華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大關頭,都是中國共產黨把握順應時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帶領並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不斷譜寫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新篇章。中國人民從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進一步堅定了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選擇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的信念。

美國《時代》周刊2011年3月7日的評論稱:「在中國,人民認為共產黨政權創造了迄今為止全世界最驚人的經濟增長。經濟危機期間,就在其他國家遭受重創之時,中國繼續前行。為什麼要把共產黨趕下台呢?沒幾個中國人願意冒險製造阿拉伯式的混亂。」

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歷史和人民選擇方式的特殊性

事物的發展,既有偶然性因素,也要必然性邏輯,必然性寓於偶然性之中。

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長期的封建社會,近代以來沒有被西方國家完全殖民的經歷,以及革命所具有的武裝斗爭特點,等等,決定中國不可能像西方國家和一些有過完全殖民經歷的國家地區那樣,通過議會和政黨競選來決定由何種政治勢力執政。中國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民主革命時期,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不是通過和平民主的方式,而是通過武裝斗爭的較量。武裝斗爭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段時間以來,伴隨著國內外敵對勢力歪曲黨的歷史、反對黨的領導的鼓噪攻擊,詆毀中國革命的論調沉渣泛起。有人說什麼中國應該進行漸進改良而不是革命,革命的結果只能造成破壞,似乎革命是走入了「誤區」,無數先烈的犧牲是多餘的。這種看法十分荒唐。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結論,不能離開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認識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裡,對外受帝國主義的欺負,沒有民族獨立;對內受反動勢力的壓迫,沒有民主權利,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處於這樣重重壓迫之下的中國人民必須拿起槍桿子,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義無反顧地進行革命的武裝斗爭,舍此別無他途。

當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也曾出現過按照民主程序決定政治走向的機遇。中國共產黨試圖抓住這種機會,但沒有成功,最終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是迫不得已的,是反動勢力強加給黨和人民的。

一次是在1924年——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在國共合作共同討伐北洋軍閥的統一戰線中,國民黨反動集團不允許我們黨這樣一種異己的、潛在的政治反對力量的存在和發展,在上海、武漢先後製造「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由此堵塞了中國和平民主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人不得不拿起武器,用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二次是在抗戰勝利以後。中國人民經歷8年抗戰,渴望和平安定。我們黨制定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提出了戰後實現社會政治改革、組建聯合政府的主張。國民黨政府雖然迫於形勢,承認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但通過戰爭手段消滅人民革命力量是其既定方針。黨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再次失敗,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的情況下,不得不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問題。

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同外國朋友談起自己的切身體會:「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當一個小學教員,也沒學過軍事,怎麼知道打仗呢?就是由於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把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雄辯地證明,「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選擇,同樣不是通過西方式的民主,而是通過中國式的民主實現的,這就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根本制度的人民民主。這種民主是在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的基礎上產生的。中國各族人民通過在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最高權力機構中享有的立法、監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項決定等職權,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被明確載入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面貌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充分證明,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離開了人民民主,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企圖以西方的民主方式取而代之,中國可能就會重蹈過去那種混亂和戰爭的狀態,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為此,黨一再鄭重表明,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一些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這樣那樣的質疑,其實質在於他們把西方國家的選擇執政者的方式作為惟一「合法」和「普世」的方式,並企圖用其改造中國。這顯然是不能得逞的。

始終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經得起歷史和人民選擇的根本原因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其根本原因還在中國共產黨自身。胡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夠承擔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重託,之所以能夠在劇烈變動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高度重視並不斷保持和發展自己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這一最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以與大工業這一最先進的生產力相聯系的工人階級為階級基礎,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崇高使命,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鋒隊。這一先進性特質,使她徹底擺脫了中國其他階級及政黨所固有的自私性、狹隘性、軟弱性,能夠擔當起歷史和人民賦予的重任。

黨的先進性是歷史的、具體的。一個政黨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同樣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古往今來,有多少曾經先進的政治力量,因為喪失了先進性被歷史和人民所拋棄而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建黨93年、執政74年的時候丟掉了政權,蘇共的深刻教訓發人深思。跳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周期律」,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需要永遠面對的重大「考題」。能不能交出令歷史和人民滿意的答卷,決定著黨的生死存亡。

時代在發展,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繼續。新世紀新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對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及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只要能夠繼續保持和發展自身的先進性,就一定能夠經得起歷史、人民的檢驗,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Ⅳ 中國近代史綱要一條主線、兩個了解、四個選擇是什麼∩__∩

一條主線: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兩個了解:了解國史,了解國情。三個選擇: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Ⅳ 學習近現代史,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作出的四個選擇分別是什麼

馬列主義毛思想,社會主義道路,中國 共一 產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

Ⅵ 中國近代史中「四個選擇」的意義是什麼

「四個選擇」具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歷史和人民所作的「四個選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1]正是由於這「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 一、「四個選擇」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四個歷史性課題 中國的近代歷史,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歷史.要實現民族復興、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我們必須在中國發展進程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歷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四個選擇」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四個歷史性課題.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領導者的問題.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家沒有獨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狀況,必須有一個能夠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強有力的領導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經出現了不少仁人志士擔當這一領導者,也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最終沒有能夠勝任領導中國人民改變民族和國家狀況的歷史任務. 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在當時,沒有人會預料這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弱小政黨,在今後能夠成為領導幾億、十幾億人口的偉大政黨.但歷史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做到這一點.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靠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奮斗中取得的豐功偉績確立的,是成千上萬共產黨人用艱苦卓絕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是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的不懈努力而得到認可的.只要不帶有偏見地尊重歷史,那麼,誰也不會否認這一事實.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先進性的黨,是能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國家的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就沒有初步進入小康的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正確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指導思想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其先進性,最根本的是因為她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民就在與眾多思想和理論的比較中認識到,這是能夠指導中國發展進步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它的理論本質是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隨著時代發展、實踐發展、人們認識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從馬克思主義創立到今天,160 多年的歷史中,馬克思主義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以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成果.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與創新的原動力,國情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與創新的載體,馬克思主義必將在實踐中,在世界范圍內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已經證明,今後的實踐仍將繼續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解決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問題.社會制度是中國發展的基礎性條件,這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得出的基本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導致中國在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之一.資本主義制度是世界其他國家獲得成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這一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極大限制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發展,中國沒有形成成熟的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缺乏領導力量.中國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又進一步制約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迅速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立足本國實際,開辟了一條既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又區別於西方舊式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道路.正如毛澤東在 1956 年 4 月 4日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方針政策……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中國跨越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通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社會,這符合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社會發展規律,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中國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 11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指出:「毛澤東同志畢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就是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建設的道路,為古老的中國趕上時代發展潮流、闊步走向繁榮昌盛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2] 社會主義是一種制度,也是一條發展道路,二者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作為制度,社會主義反映的是社會性質問題,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本質體現,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社會主義的共性,不具有這一特徵,就不能稱之為社會主義.作為道路,反映的是通過走什麼路、實行什麼模式來建設社會主義.由於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以及各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不一樣,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國家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同的發展道路體現的是不同國家發展的特色,看不到這一點,就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論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解決了中國發展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發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條件.但是,並不等於自然而然地解決了中國發展的所有問題.中國發展該走怎樣的道路,這一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並沒有提供具體答案;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還剛剛開始,不可能有現成的經驗.走怎樣的發展道路,只能在實踐中探索.探索的過程是曲折的,我們有過失誤、有過折騰,實踐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正如鄧小平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所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3](P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第一,這條道路不是教條地、機械地照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是實事求是地、靈活地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第二,這條道路不是照搬別國的模式,而是切實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具有中國特色,使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具體化、中國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與選擇改革開放聯系在一起的,改革開放既是思想觀念的大解放、大轉變,也是發展道路和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改革開放既改變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也使我們在新的道路和體制機制下,對社會主義進行著全新的實踐.改革開放 30 多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 30 年不能相比的.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成績為世界所矚目,全世界都為中國發展的奇跡感到震驚.所有這一切,歸結為一個不可動搖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符合國情的選擇. 二、「四個選擇」深化了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四個選擇」中,前「兩個選擇」是選擇領導者和指導思想,後「兩個選擇」是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從整體看,「四個選擇」貫穿於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並隨著實踐發展不斷深化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考驗,以及與其他政黨和各種主義的比較鑒別中作出的正確抉擇.中國革命斗爭的事實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承擔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重任.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科學的理論,才能作為指導思想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一系列的重大問題.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就是找到了能夠領導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進社會力量;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就是找到了能夠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進理論.先進社會力量與先進理論的結合,為中國社會發展奠定了基本條件.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前「兩個選擇」的基礎上,為實現中國社會發展作出的選擇.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一選擇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開創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征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道路該怎樣走,我們黨沒有經驗,需要從頭開始進行探索.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既以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為前提,又深化了對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中國共產黨能不能適應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能不能適應從領導武裝斗爭到領導經濟建設的轉變,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新的考驗.事實證明,盡管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選擇面前有過失誤、走過彎路,但依靠自身的力量糾正了錯誤,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重要經驗.中國共產黨是值得信賴的,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挑戰.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社會基礎上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作過具體論述,社會主義該怎樣建設,經典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提供現成的答案,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理論總結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不能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能不能融入中國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能不能指導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深化了我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我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無論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實踐,或者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不成功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科學性.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能夠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在前「三個選擇」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要求作出的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和前途的又一次歷史性選擇.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解決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課題,也是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對前「三個選擇」的進一步深化認識.它賦予了前「三個選擇」新的內涵. 改革開放賦予了對選擇中國共產黨新的認識.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能夠經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的考驗,必須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必須要看到黨還存在著不適應的地方.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把堅持黨的領導的重心,放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上,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改革開放更加堅定了我們選擇中國共產黨. 改革開放賦予了對選擇馬克思主義新的認識.改革開放的實踐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的源泉.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同一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點的結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理論內容,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改革開放的實踐發展,使人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結論,不是書本上的條條,而是具有豐富內容的科學體系.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更加堅定了我們選擇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賦予了對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新的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走什麼道路是黨和人民不斷探索的問題.我們曾經照搬別國的模式,但沒有成功,也曾經光憑熱情想走出自己的路,結果也受到了挫折.經過對成功和失誤的反思,我們選擇了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我們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建立了與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實在和具體,人們對這一道路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改革開放使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這一道路更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更能夠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改革開放更加堅定了我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為前「三個選擇」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前「三個選擇」. 三、「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三次歷史性轉變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 「四個選擇」貫串於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四個選擇」的結果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三次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伴隨這三次歷史性轉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四個選擇」是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的前提,三次歷史性轉變是「四個選擇」的結果.三次歷史性轉變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之間是實踐與理論創新的關系.三次歷史性轉變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在三次歷史性轉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發展與創新. 歷史和人民在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三次歷史性轉變,完成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的三大歷史課題:一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建立新社會,二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三是在改革開放中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實質是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途徑是通過革命的武裝斗爭,內容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國民黨的統治.這是一次決定中華民族和中國前途與命運的歷史性轉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找到了科學的理論和革命的領導力量,這是實現中國第一次歷史性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具體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是成功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的關鍵.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轉變.這一轉變的實質是完成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內容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具體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成功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的關鍵.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基礎薄弱、文化發展落後,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面臨的最大實際.在這樣的條件下,要順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必須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沒有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中國社會發展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4](P140-141)這一轉變的實質是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途徑是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是成功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的關鍵.這一次轉變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一般理論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結合,探索社會主義發展的全新模式.沒有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毛澤東思想能夠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在於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具體化、本土化,也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相聯系的具體內容.當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科學理論的時候,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的就是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構成毛澤東思想核心內容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也包括產生於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創新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夠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大理論成果,在於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基本方法運用於改革開放的實踐,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的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同樣,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核心內容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也包括產生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實踐的創新理論. 「四個選擇」、三次歷史性轉變、兩大理論成果,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總結,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它以充分的事實向世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發展的正確方向,沒有社會主義道路就沒有中國發展進步的制度保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天的繁榮富強.

Ⅶ 中國近代史上的四大選擇是什麼

遵義會議,
八大會議
開國大典
改革開放

Ⅷ 在近代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中國人有哪四次根本性選擇

首先是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這兩次可以使中國走向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然後是辛亥革命,可以使中國走向共和制資本主義;最後一個是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談判,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但之前的選擇都沒能得到很好的執行,都以失敗告終,只有無產階級革命才能拯救中國。

閱讀全文

與近代史的四個選擇的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0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1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