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東北有什麼歷史

東北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16 20:21:47

❶ 東北是我國地理經濟大區,1910年的東北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1910年,東北發生了一場大瘟疫。。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於傅家甸(今道外區)。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嚴防疫病傳染的辦法。

鼠疫自10月17日由滿洲里傳入中國後,十餘天即傳播到了扎蘭屯。11月9日的早晨,在秦家崗(南崗)馬家溝中東鐵路工人居住的房屋內便有一名中國工人因患鼠疫而死亡,這名中國人就是前三天由滿洲里來到哈爾濱的。

為此,華俄當局開會從速制訂防治方法,並撥款先設驗疫所。聘用的醫生,要求每天都要到衛生環境不好的家庭防疫消毒,並會同中國商會附設之同仁醫院派醫生隨時指導華人打掃自家衛生,以防傳染。同時印刷大量的防疫傳單分發給各家各戶。

(1)東北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萬國鼠疫研究會議:

抗疫後,揚眉吐氣的清廷在奉天舉辦「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邀各國科學家參觀紫禁城,並在頤和園舉行招待會。伍連德被封陸軍藍翎軍銜,相當於西方少校。

5月28日,攝政王載灃召見,一身戎裝的伍連德免戴假辮。載灃詢問伍連德身家背景,並著有司專程去南洋封賞其父。

接著掌管民政部的肅親王召見,稱要重組衛生司,想委任伍連德為司長,負責全國衛生防疫,建設全國性現代化衛生系統。伍連德最終拒絕,因臨行前妻子黃淑瓊告誡,「大清江山猶如乾柴,遇火即燃」。

11月,同盟會福州起義。伍連德63歲的岳父黃乃裳率炸彈隊,擎十八星紅方大旗沖向花巷民軍總司令部。福州光復,黃出任福建軍政府交通部長。12月,伍連德兩好友唐紹儀和伍廷芳分任南北雙方和談代表。連襟林文慶任臨時政府內務部衛生司長,兼孫中山保健醫生。

伍連德自己卻一直執著在小世界。1917年,他作為民國外交部派遣人員參加山西防疫,卻受困於內務部號令不暢。防疫委員會各自為政,閻錫山不願外人插手。因解剖死者,醫療隊住所竟遭鄉民焚燒。山西防疫用了10個月,死亡人數過萬。

奉旨焚屍日是1911年1月31日,距辛亥革命爆發251天。

❷ 東北的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

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胡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

東胡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各族。

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

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2)東北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東北古代為女真族,近代為清朝,對於漢人來說東三省歷史相對較短。但在近代也出現很多名人,左右著中國歷史。尤其清朝的康熙盛世時期,中國四方一片繁榮。

代表人物: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雍正,劉墉,和紳,張作霖,張學良, 曹雪芹,高鄂,馮仲雲,趙尚志,吳克仁等等。

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統一台灣以及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後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❸ 東北三省的歷史

東北三省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後又俗
稱「關東」,清朝時期至今也稱之為東三省。事實上在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設置行省之前,雖然是將軍轄地,但「東三省」就已經是清朝對這一片區域的通稱。比如《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定簡放東三省副都統城守尉例。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向因風俗淳樸,地方寧謐,是以三省旗員皆放本處之人,即副都統、城守尉大員亦有簡放本處者……」例嘉慶《大清會典》中明確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龍江,是為東三省。」嘉慶時西清所撰《黑龍江外紀》一書中也稱:「黑龍江今為東三省之一。」可見在清朝前期,即使還未設省,就已稱呼東北地區為「東三省」了。到清末,「東三省」這一用語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傑所著《東三省輿地圖說》、1902年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
1907年,東北改制,清廷正式將原屬將軍轄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設為行省,各省任命巡撫,並置東三省總督一員。至此東三省成為正式名稱,同時也稱之為東省地區。盡管後來有東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四省區等說法,但「東三省」或「東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契丹,女真,漢族,蒙古等中華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於此,民族團結和睦。
東北三省是我國對東北亞地區開放的窗口,毗鄰的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在資源、市場、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國原來的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包括內蒙古蒙東地區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盟。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
公元前11世紀,箕子在遼西建立箕子侯國(即箕子朝鮮),為周王冊封。周朝典籍明確記載「肅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與東北的關系即東北就是周朝的北土。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辟遼東。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公元前2世紀,扶余國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
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
668年,唐朝滅高句麗統一了東北全境。
698年,滿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
713年,渤海國接受唐朝冊封。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統一東北全境。
1287年,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統轄東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境內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
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政權建立。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是民族絕非地名!)
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國。
1689年,清朝擊退沙俄侵略,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沙俄侵佔黑龍江以北領土。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侵佔烏蘇里江以東領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1906年,成立「滿鐵」。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遇刺。
1928年,東北易幟,張學良名義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柳條湖事件。發生九一八事變。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粉墨登場。改長春為「新京」。
1934年,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皇帝
1945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日本投降,偽滿洲國滅亡,東北光復,偽滿「皇宮」的所在地被命名為光復路。國共同時進入東北。
1946年,四平保衛戰
1948年,遼沈戰役,東北三省全面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4-1957年,北方工業基地形成。

❹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史沿革中它都經歷了哪些「苦難」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

「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

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元統一中國,進入中原的女真融入漢族,元在東北設遼陽行中書省管理關外女真,明代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受封為建州都督。

統一中國之後,滿人自認也是「中國人」,1689 年,康熙皇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使用的國名是「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

(4)東北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東北的歷史沿革:

距今4000---10000年前的東北紅山文化把中華文明提前1000年,夏以前將不是只有傳說,紅山文化是華夏文化的起源之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北的先民商部落和古燕部落,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幽州為東北故地。

《十六國春秋》記載,商部落的祖先高辛氏居干在渤海之濱;《荀子》記載的高辛氏的兒子契居住赤峰西遼河一帶。

公元前16世紀,商部落首次南下中原,從遼西越過燕山進入華北平原,商湯滅夏,建立商朝,統治中原500餘年,商部落與夏部落的結合,為華夏部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周朝初年,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商朝北燕地為封國,以商族分支古燕族為基礎建立燕國,都城幽州房山琉璃河,周召公姬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上層為周朝貴族,而中層和底層百姓仍然是商朝遺民古燕族。燕昭王時期,大將秦開打敗東胡,使燕國從此進占遼西、遼東,恢復了本國主體民族的古燕族祖先,遺留在遼西老家的商族故地。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解放後,東北從東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區過度到東北經濟區。

❺ 東北三省的歷史沿革

明代以來,東北地區有「關東」之稱,清代始有「東三省」之稱。雖然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設省之前,雖然是將軍轄地,但「東三省」就已經是清朝對這一片區域的通稱。比如《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定簡放東三省副都統城守尉例。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向因風俗淳樸,地方寧謐,是以三省旗員皆放本處之人,即副都統、城守尉大員亦有簡放本處者……」 例嘉慶《大清會典》中明確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龍江,是為東三省。」 嘉慶時西清所撰《黑龍江外紀》一書中也稱:「黑龍江今為東三省之一。」 可見在清朝前期,即使還未設省,就已稱呼東北地區為「東三省」了。到清末,「東三省」這一用語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傑所著《東三省輿地圖說》、1902年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1907年,東北改制,清廷正式將原屬將軍轄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設為行省,各省任命巡撫,並置東三省總督一員。至此東三省成為正式名稱,同時也稱之為東省地區。盡管後來有東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四省區等說法,但「東三省」或「東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契丹,女真,漢族,蒙古等中華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於此,民族團結和睦。
東北三省是我國對東北亞地區開放的窗口,毗鄰的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在資源、市場、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國原來的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包括內蒙古蒙東地區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盟。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
公元前11世紀,箕子在遼西建立箕子侯國(即箕子朝鮮),為周王冊封。周朝典籍明確記載「肅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與東北的關系即東北就是周朝的北土。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辟遼東。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公元前2世紀,扶余國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
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
668年,唐朝滅高句麗統一了東北全境。
698年,滿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
713年,渤海國接受唐朝冊封。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統一東北全境。
1287年,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統轄東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境內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
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政權建立。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是民族絕非地名!)
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國。
1689年,清朝擊退沙俄侵略,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沙俄侵佔黑龍江以北領土。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侵佔烏蘇里江以東領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1906年,成立「滿鐵」。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遇刺。
1928年,東北易幟,張學良名義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柳條湖事件。發生九一八事變。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粉墨登場。改長春為「新京」。
1934年,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皇帝
1945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日本投降,偽滿洲國滅亡,東北光復,偽滿「皇宮」的所在地被 命名為光復路。國共同時進入東北。
1946年,四平保衛戰
1948年,遼沈戰役,東北三省全面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5年,蘇聯將旅順海軍基地歸還中國。
1964年,《中朝邊界條約》,長白山主峰及天池一半被劃歸朝鮮
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
1969年, 8月1日,原內蒙古自治區呼侖貝爾盟(現呼倫貝爾市)大部分地歸黑龍江省管轄,一部分(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的大部分)劃歸吉林省管轄。。1969年7月,哲里木盟(通遼市)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昭烏達盟(赤峰市)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俄平分黑瞎子島

❻ 東北有多少年的歷史

應該跟中原一樣長,公元前的夏商時期就有文明存在了

在夏商時期,東北地方的少數民族的國家叫做夫余,位置在現在的松嫩平原。現在黑龍江省友誼縣發現了夫余古城的遺址。在商周時期,建立肅慎國,在兩漢時期,東北的少數民族建立勿吉國,其中一支民族為鮮卑,起源於內蒙接近黑龍江的位置。在西晉五胡下中原時期,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後來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來統一成了北周。北周大將軍楊堅造反推翻了北周建立了隋朝,並且統一了中國南方。在隋唐時期,中國東北的王朝是渤海國,建立者是大阼榮,在唐玄宗時期被封為渤海郡王。在唐朝末期,契丹人崛起,建立了遼國,在北宋末期,女真人崛起,消滅了遼國,迫使契丹人西遷,在中國的西部建立了西遼。女真人建立金國,並且滅亡了北宋。在南宋中後期,蒙古人興盛起來,部族首領鐵木真消滅了金國建立了蒙古汗國。女真人則遷徙會了發祥地長白山地區。在明朝,女真人分裂為四部,其中的建州女真於明朝末期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發布「十大恨」反明詔書,開始反明。在攻克沈陽後建立國號後金,改沈陽為盛京。後來,他的第四子皇太極改民族「女真」為「滿州」,改國號「金」為「清」並且在其兒子順治皇帝時期統一了全國。

❼ 東北地區有的永久的歷史,你能列舉幾個,發生在東北地區的歷史事件嗎

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皇姑屯事件

❽ 東北有什麼歷史背景 美食文化 想了解一下

歷史學角度看,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東北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系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 周代對東北地區的開發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93;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93;(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93;(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93;於燕」。召公名?#93;,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麗和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餘人(東北古代漢人一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余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唐武後聖歷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滿洲先祖)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明朝前期東北方向疆域圖
明代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大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大多集結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經常襲掠朝鮮境內,明成祖即位後為了扼制其向北發展,騷掠朝鮮,於永樂元年十一月詔設建洲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並遣千戶王可仁等至朝鮮招撫女真。 永樂二年置奴兒干衛、七年四月又置奴兒干指揮使司,先後置衛所一百八十四,凡來降者均加官,授印綬,賜耕地。1406年(永樂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鮮慶源界抄掠」,游牧於半島北部女真人傳統聚居地區,迫於朝鮮蠶食女真故地,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領袖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兩部關系密切。所以當因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朝鮮地名)」,畏朝鮮卷土來攻,亦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故元鯨海千戶所速哥帖木兒、木達哈千戶所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戶所皂化自女直來歸」開始,明政府對這些民族除了一些被留在遼東,編入遼東都司所屬衛所之外,大部分安置在北京或南京。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干衛地方官員忽刺冬奴等人來朝,奏稱奴兒干「其地沖要,宜立元帥府。」明廷接受了這個建議,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內地官員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80]。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開設奴兒干都司」[81],專管衛所事務。奴兒干都司管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82]。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時,前後在上述地區共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83]。今天,明代設置的衛所早已廢圮,但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員在奴兒干都司治所,修建永寧寺時刻的石碑《永寧寺記》,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寧寺時又刻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詳細記載了奴兒干都司和衛所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東北疆域的歷史見證。另外還有《昭勇將軍崔源墓誌》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乾等處招諭,……正統元年,奉敕撫安忽(刺)溫野人」[84],以及《明威將軍宋國忠墓誌銘》記載,宋國忠的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諭奴兒乾的事跡[85]。這兩塊墓誌反映的事實和永寧寺兩塊石碑記載是完全一致的,有力說明明代在奴兒干設官建置,這里是我國疆域的一部分。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86],「看守地方」[87]。「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88]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89]、《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90]、《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91]、《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92]、《塔山左衛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來往更為頻繁。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115]。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116]。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117],擔負「造船運糧」[118]和運送軍隊[119]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區的聯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爾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清朝對東北的統治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國。「白山黑水」是滿洲族發祥地。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清朝極盛時期,號稱「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疆域之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此時東北號稱滿洲本部,清初是東北歷史上疆域最大時期。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洲人傾族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以沈陽附近為核心地帶的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一度佔有中國90%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粱,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東北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吉林黃金玉米帶,玉米產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在數量上居首,就是在產量上全國第一!

❾ 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沿革

東北民族體系由四大古族構成,東胡鮮卑、夫余高句麗、肅慎女真、商族燕人,奠定了東北的朝代更迭和歷史變遷,還有東北四大民族行政區的布局,春秋時期東北西部東胡、北部穢貊、東北部肅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變為漢晉時期東北西部鮮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麗沃沮、東北部挹婁勿吉、南部幽州遼西遼東郡,隋唐時期東北西部室韋契丹、東北部靺鞨渤海、東南部高句麗百濟、南部安東都護府,以後遼金元清民國北洋奉系東北四省,東北四大民族輪流坐莊統一東北,7次入主中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
因 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 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並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東北地區設制,僅以邊疆民族朝貢來確認其土地與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據《史記·五帝本記》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
所 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 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
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漢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間剿滅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對朝鮮半島南部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東部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余眾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於中土,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勿吉王國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於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國(後改稱渤海國),初為唐朝的一個羈縻州,後改為唐朝的藩屬國。渤海國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十萬戶,勝兵數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當時的北方。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乎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率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 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 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衛 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衛所」 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的政策。他們的官職 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塔山左衛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
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 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 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和運送軍隊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 區的聯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兒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崛起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趁機入關,經過血腥屠殺攻伐統一全國。為了鞏固滿洲貴族的統治,清朝實施「首崇滿洲」政策嚴防漢人,使得八旗迅速腐化。為了從外表上防止漢人知識分子產生華夷之辨和反清復明思想,清政府廣泛實行剃發易服和文字獄,對漢民族的民族自尊心造成空前摧殘,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更加封閉保守,客觀上造成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積貧積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羅斯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雅克薩之戰後,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軍乘勝求和簽約。於 1689年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吉林、齊齊哈爾、遼陽、錦州、長春、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 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族人傾族 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
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
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東北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前引《周禮》中的幽州為遼寧北鎮,管轄河北省東部及今遼寧,統稱為「東北」。
遼東,關外,是在明初修成山海關及相連的長城,人們便有了內外之分的新的概念:把山海關以東的地方所稱遼東,即今遼寧省境,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直說省名,而泛稱為〃關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書如《明實錄》中,又把關外稱為〃畿東〃、〃京東〃,與〃關外〃具有同等的含義。明朝遼寧的行政區也是遼東都司,所以明朝多用遼東代指東北;秦皇島歷史上行政區和地理一直屬於東北,山海關只是分割的行政區,把秦皇島從大寧路劃歸京師北直隸永平府,而秦皇島的地理文化人員民族構成仍然屬於東北;
關東,關東這一稱為來至清朝民國時期的闖關東,清朝廢長城,卻不廢山海關。這座雄關,對於清朝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它保留山海關,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對國家有利,二是為保護它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東北,免致破壞了它的風水〃龍脈〃。自康熙時就實行封禁,為後世的遵循,厲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就成了清朝封禁東北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口。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老黃河故道下游的山西、河南、皖北、山東、蘇北的中原百姓開始闖入東北,大部分需要經過山海關放行,所以叫闖關東,關東這個稱為才流行起來,闖關東到關外,只是闖關東的關東指代東北,而山海關以東的地理關東,並不能代表東北全境,因為蒙東和秦皇島並不在山海關外;
1945年至1954年的東北人民政府,管轄包括原察哈爾省的內蒙古自治區、熱河省、遼西省、遼東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龍江省7省區

❿ 東北三省近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

東北著名的歷史事件有九一八事變,江橋之戰,偽滿洲國的建立,皇姑屯事件等等。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31年「九一八」後,張學良不抵抗就放棄了東北大片國土,雖然如此,中國人民和愛國的中國軍隊並沒有放棄抵抗,發生在1931年11月4日的齊齊哈爾江橋抗戰,就是中國軍隊對日本帝國主義第一次有組織的反擊。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的抵抗侵略者的戰斗就在這一天打響了!當時馬佔山手下只有步兵三個團,騎兵一個團,炮兵一個營。敵眾我寡,裝備上更是相差懸殊。但是馬佔山麾下的戰士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把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阻擋在嫩江對岸十四天之久。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和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和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島市。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本語:まんしゅうこく)。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

閱讀全文

與東北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