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程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課程的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4 14:53:10

Ⅰ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Ⅱ 如何評價歷史課

組織、參與聽課評課活動,目的在於考察課堂教學的信度和效度,研討課堂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怎樣去發掘、整理課堂教學價值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從課程目標和課程價值的角度,去評判一節課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方面有何獨特的價值;

(2)從橫向、縱向對比的角度,去分析評判一位教師在對教材知識內容的處理和知識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發掘上,有何獨特的價值;

(3)從課堂導入、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幾個部分的各個教學環節上,,去分析評判這些環節的設計實施是否到位、是否簡潔有效、是否有機銜接、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4)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去分析評判是否關注到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否關注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否關注到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針對了全班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要;

(5)從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次數、人數、態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在課堂上的生成性認識上,去分析評判課堂教學價值實現的深度與廣度。

在新課程中,「一堂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清晰。

教師必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需要重點講解和解決的知識點,重點培養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在每堂課上都能學有所獲。對教學難點,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准主要是看 「學生的表現,即學生能否在教師的組織下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準是看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歷史知識目標是否完整、課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師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強。

一般強調的教師基本功是:對教材熟練,講課自然;語言准確精煉而有感染力、親和力,溝通協調能力突出;板書規范,字體端正;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能力強。尤其是語言和教態是否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音量、語速要合適,語言要生動、清楚,有鼓動性。而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有親和力的教態,能讓學生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三、精心設計新課導入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攬引到我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師生同在知識的海洋中走向40分鍾的高潮。

那麼怎樣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語呢?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新穎、有趣多彩多樣的導入語。但導入語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聯系,不能牽強附會,還必須是學生易於接受或熟識的;要靈活多樣,切記千篇一律;時間不宜過長。總之,在這短短的兩三分鍾的導入語中,要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能使學生在瞬息間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一道探究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奧秘,領悟求知的真諦,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營造親切、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得到共同發展,讓彼此在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使能力得到提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應該清晰、目的性強,教學策略正確,教學內容充實,銜接自然。講解條理清晰,明白易懂。歷史教學一定要體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五、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以知識交流為目標,以情感交流為基礎,情感交流使知識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又使知識交流得到升華。

講孔子,讓學生充分認識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精神財富的哲人;講司馬遷,讓學生感悟史學家的責任感和為事業忍辱負重的悲壯;講張騫,啟發學生思考什麼叫「開拓」精神。在一堂好的歷史課上,「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通過體驗情感來熏陶情感,通過理解觀點而形成新的見解,通過探究切磋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反思而培育歷史智慧。好的歷史課,應該給學生精神享受和多種收獲,並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或採取啟發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採取回顧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或採取討論式引導學生取長補短,或採取練習式引導學生規范和強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比如,在講授《改革開放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可採用談話法、藉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教師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七、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一節好的歷史課,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不但有效,而且還要高效。通過一節課,要真正使學生能學到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學會掌握歷史知識,怎樣學習歷史知識,對學生能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

八、潛心設計課堂小結,總結、升華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基本環節之一。好的課堂小結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還可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如果新課導入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課堂小結,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後。 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課堂小結這一重要環節,這樣不但不能體現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會大打折扣。總之,課堂小結只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定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好課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舒展頭腦,煥發生命活力。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叫好的課,一定有其獨到的、體現教師個性魅力的東西:老師的個性品格、博學多識、老師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啟迪,還有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設問引導探究的技巧。不僅吸引學生喜歡這門課,而且也在影響和塑造著學生。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好課與好教師分不開,只有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對待事業的教師,才能教書育人。

當然, 「好課」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特點都具備的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極致,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那這就是一節「好課」了。

Ⅲ 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

歷史是小學科,很多同學不夠重視,但中考還是佔有一定分值的.如果教師總是枯燥無味地講,學生學起來就會索然無味。通過教學實踐,個人認為要讓學生喜歡自己上的歷史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上課要講的重難點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同時教師也要有親和力,這是每一個歷史教師必須要做到的.
二,上課講題不要就課論課,要多一些聯系,歷史本來就是可以談古論今的。只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就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課堂自然變得生氣勃勃,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會興致盎然.
三,上課要幽默。教師平時可以看看笑話,積累一些幽默素材,那麼根據平時上課的一些突發事件,用一些幽默語句或者笑話及時處理問題,可以減少學生上課開小差的幾率,同時可以讓課堂變得更有活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進而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四、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因為有了多樣的選擇,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封閉式」學習環境下的消極等待轉為主動進取。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的設問、互動性交流等措施,幫助學生擴大自身的知識來源,提高學生的合作水平及每個學習個體的自我適應能力,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綻放自己的精彩。
五、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評價激勵。適時合理的評價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競爭性、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發言積極的、學有進步的、及時完成作業的、解題思維獨特的同學給予表揚。每一個老師必須明白:通過賞識教育可以克服學生自卑和怯懦,增強其自信心;通過賞識教育可以挖掘潛力,人盡其才。
總之,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上歷史課並非易事,但我會繼續努力爭取不讓每一個學生在歷史課上掉隊.

Ⅳ 新歷史課程與傳統歷史課相比,有哪些變化教學要求有什麼不同

新課程與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是理念的不同。所謂課程理念是課程設計者蘊含於課程之中,需要課程實施者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信念,它是課程改革的靈魂和核心。課程宗旨:公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改革歷史課程,首先要注意給課程以恰當的定位。換句話說,我們要重新審視初中歷史課程的宗旨和性質。這次課程改革,明確初中歷史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它在培養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它的宗旨不是培養歷史學家,而是為培養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的。
傳統歷史課程的弊端:(舊課程)始終不敢把過繁過多的知識點削減下來。凝固的 「學科體系」幾乎成了緊箍咒,歷朝歷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四大板塊,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四大樣式,什麼也不能短缺,以致面面俱到,瑣瑣屑屑,不僅使中學教材成了大學教材的 「壓縮餅干」,而且勢必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比大學教材更概念化和教條化。……結果,每堂課有那麼多知識點,概念多於史實,老師上都上不下來,更不用說講活、講透。學生呢,記不勝記,不堪重壓,產生逆反心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以不無刻薄地說,(舊課程)實際上是讓教師和學生戴著鐐銬跳舞,按著單調乏味的節奏操練,怎麼會感到快樂呢?
新課程體現出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特點。所謂普及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所有適齡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並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所謂基礎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在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上,既不能與高中歷史課程相混淆,也不能變成大學歷史專業課程的 「壓縮本」,更不能成為歷史 「網路全書」。所謂發展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初中歷史課程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初中歷史課程要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精選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傳統歷史課頭緒過多,知識點密集,難度大。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程有幾個變化:第一,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又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第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如,加大近現代史的內容比重;選擇了許多諸如交通工具、服飾、電影、音樂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第三,課程內容精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最有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第四,減少艱深、枯燥、抽象的歷史內容。如,刪減了許多農民起義、朝代更替、典章制度等方面知識。新的初中歷史課程使用學習主題的方式呈現歷史內容。在新的歷史課程體系中,淘汰了大量 「繁」、「難」、「偏」、「舊」知識點,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
傳統的歷史學習以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主要方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和現成的結論,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這樣的歷史學習必然遭到學生厭棄。國外也曾經歷過同樣的困惑。比如20世紀中期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是 「非常無趣的」。

Ⅳ 高中歷史新課標有怎樣的特點

高中歷史新課標的特點是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尤其是家國情懷,而且還充實了基礎知識。

Ⅵ 新課改中歷史課程的特點

一. 新舊歷史課本比較特點:
就現行的人民版高一歷史教材而言,與以往的歷史課本相比較出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改變了以往的課程目標,反對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新教材強調知識和技能,在課堂學習的同時加入了一些佐證這些結論的史料,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再是乾巴巴的只記住歷史結論。過去的課本只是明確地告訴學生什麼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產生了什麼影響;現在則不強調對史實的記憶,而是讓學生結合史實,自己得出結論,或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方案以獲取歷史知識,從而形成 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第二,從具體課程內容上看,強調改變過去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更多的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在實施過程中,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從而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在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考試的選撥功能,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方式既有基礎知識的檢驗,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還有社會實踐的測評。

Ⅶ 《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有哪些特點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元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呈現出多區域不平衡發展的狀態,一定要糾正傳統的:「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然後才向四周擴散」的觀點。另外近年來,海內外 100 多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普遍認為,過去習以為常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說法和歷史事實不盡相符。中華文明史應該追溯到一萬年前。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我們相信,東南沿海的百越族群在 6000 年前已經過台灣,移民海外,散步到東南亞一帶和太平洋上諸島嶼。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建議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有限度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去。
如《歷史課程標准》建議歷史教學「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使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其實在《歷史課程標准》中,關於人民起義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人民起義的內容被刪減之後,直接反映勞動人民力量的場面少了。我們認為,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認識到這一變化緣於《歷史課程標准》充分吸取了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在舊的史學理論指導下,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階級斗爭方面,而新的史學觀,則堅持認為,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不僅僅表現在人民群眾的反抗暴政的起義方面,還有其它諸多的方面。比如: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勞動人民的勇敢、不屈,以及對人的尊嚴的捍衛;而在盛世,更多反映出來的則是他們的勤勞、智慧。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唐、清兩朝都曾造就出千古傳頌的盛世景象。
另外在維護國家統一及反對外敵侵略的諸次戰爭中,勞動人民給予了政府以極大的支持。唐朝和清朝尤為明顯。勞動人民的第三類作用可以從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中體現出來,其中有不少仍存於世。在這些規模巨大的工程中,除了設計者與主持者的功績之外,更凝聚了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的汗水與智慧。
農民起義是勞動人民顯示其力量的一種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在傳統歷史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這些諸多的方面在歷史教學中往往被忽略了。那麼在新時期,在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指導下的歷史教學中,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注意從以上諸多方面全面、加強滲透「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意識的教學。
第三:《歷史課程標准》著重強調要「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鑒於此,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思維創新活動,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提倡科學的創新思維活動。
歷史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都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往教學的最大缺點,在於教師基本上包辦或者替代了學生的學習,沒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
如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王位世襲製取代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度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退步」為主題開展討論活動。這里可以提示學生,我們認為的「夏朝的建立,是社會發展的表現」,是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來分析的,並不是說夏朝的各個方面的改革都是歷史的進步,都應該得到我們的肯定。
教師還可以鼓勵並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搜集文獻資料,並整理成文以及文字闡釋和表達能力。因是初寫,教師不必要求論文的寫作規范,文章不必太長。在選題上,要有意義,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人雲亦雲,堅決反對拼湊和抄襲別人論著中的內容。並在寫作方法、寫作技巧上予以點撥和指導。另外歷史教師在閱讀完學生的小論文之後,要及時認真講評。對學生的小論文,要做到鼓勵多一些。對於文中出現的不足與缺陷,建議教師單獨予以輔導,幫助學生予以糾正。
《歷史課程標准》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但是絕對不能理解成去鼓勵學生去追求所謂的不合邏輯推理的「標新立異」。如史書記載孔子有 3000 求學弟子,成材 72 人。有學生認為孔子培養的學生成材率非常低,稱其為偉大的教育家是不正確的,令人詫異的是,學生的「創新」、「求異」竟然得到了教師的表揚。我們認為,我們鼓勵和提倡學生的創新,只能是科學的創新,而不是缺乏充分事實基礎和理論根據的「標新立異」。
第四:《歷史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關注「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消除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重「教」輕「學」的弊端,歷史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關注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
如《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做到「正確公正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如「評價漢武帝」、「評價唐太宗」、「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過」等等。這是初中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論」上的指導。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不計其數,歷史課堂的時間也不允許對每一個人物都予以評價。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範例教學」的理論值得借鑒。「範例教學」就是主張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礎性的、典型性的知識,通過教學武裝學生,通過這些範例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理解學科知識中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原理。並藉助於這些原理,和學習方法的「遷移」實現活學活用的目的。
評價歷史人物,可以把歷史人物參與的重要活動進行分類,然後予以評價。一般可以分為政治、思想、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也可以採取分期法,即把歷史人物的重要活動一般分為前、後期兩個階段分別予以述評。這個標准,可以是教師預先設立的,並在教學過程中由師生的雙邊互動來進行補充和完善;也可以經過學生的評價活動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歸納出來。
又如評價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現象。建議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正反」兩方面的材料,使學生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判斷。使學生既要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的積極影響,又要認識到鄭和下西洋的消極影響: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我為中心的世界觀。
第五:《歷史課程標准》界定歷史學科的性質:人文學科。意即歷史教育要關注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設。所以我們的歷史教師要認識到,能否在學生思想上樹立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乎歷史教育的成敗。
1997 年 5 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針對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的實施狀況進行了大規模的抽樣調查。調查范圍包括全國 9 省市 72 個地區的 16000 名學生、 2500 名教師、校長和社會知名人士。其中調查結果顯示:
60% 的教師和同事談論最多的是基礎知識傳授和思維能力培養, 50% 的教師與同事談論最多的是解題技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只有 10% 的教師與同事談論學生個性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樹立和養成。由此不難看出,在基礎教育各學科課程之教學目標的實現上,存在著潛在憂患,在這樣的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學生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平衡的傾向。
就歷史學科教學來看,我們認為,其教學目標應著力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這也是由歷史學科屬於人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然而我們今天的課堂教學,還為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而爭論不休,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確立沒有予以高度重視。其實在我們看來,學生無論對歷史知識的獲得,還是在思維能力的增強上,如果最終沒有在腦海中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那麼這樣的歷史教育,我們很難說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而新《歷史課程標准》的頒布,無疑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在涉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范疇和層面,提出使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等的課程目標。
以商鞅變法為例。商鞅個人的改革勇氣和大無畏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渲染,以期對學生的道德人格產生積極影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教學中,北魏孝文帝為推進改革而不畏艱難險阻的改革毅力,是對學生進行堅強意志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學習「閉關鎖國」這一歷史內容,要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和體會到,人類的科學文化總是在互相滲透、和互相交流中前進的,若是脫離這種交流和滲透,就會被世界潮流所拋棄,中國歷史上的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喪權辱國的結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我們認為,學生如果能產生這種認識,那麼便說明歷史教育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如科技史的教學,要使學生基本了解中國古代重要的科學成就,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感受到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另外建議教師對中國古代優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隱藏的不足做初步的分析,以糾正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現出了過分的沾沾自喜。比如華東師大教授張奠宙就針對科學史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指出:「不能僅限於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不必多在古代科學成就的「早遲」上下工夫,主要介紹中國科學的長處和短處,古今科學家的奮斗事跡,立足今天,放眼世界。……不搞狹隘民族主義。」 [1] 這些觀點都是很有見地的。科技史的教學最終要使學生樹立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為復興中華文明昔日繁榮的科技成就而自強不息的意識和精神。
第六:新課程改革充分尊重教師在參與和開發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表現在「課程目標」上,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研究《課程標准》中提出的顯性目標,還要發掘和探索《歷史課程標准》背後的隱性目標的實現。
《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學習目標,一般屬於顯性目標,除此之外我們的歷史教師還要潛心發掘古代史內容教學中的諸多隱性目標。
如講述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其中隱含著如何對待和處理中國古代史上民族之間的戰爭關系的問題。我們認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認真的理論指導。
教師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歷史上我國漢族建立的政權,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政權都是中國境內的政權,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著名的歷史學家範文瀾所指出的:「依據歷史記載,共同開發中國的各民族,一般說來,漢族最先開發了黃河流域的陝甘及中原地區,東夷族最先開發了沿海地區,苗族、瑤族最先開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最先開發了青海、西藏,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開發了蒙古地區,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開發了西北各區,黎族最先開發了海南島,高山族最先開發了台灣。」 [2]
歷史教師還應該使學生認識到,古代民族與民族之間,雖然有過戰爭,但是個民族人民之間卻以友好往來為主流。對於如何評價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之間發生的戰爭性質,要使學生認識到,這種戰爭只有正義與非正義的界定,而沒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質區分。
教師在講解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關系時,尤其是戰爭形態的民族關系時,必須採取靈活多變的策略分析。比如元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表現,而文天祥領導的抗元斗爭又屬於正義的斗爭。我們不能因為元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進步,就否定文天祥領導的斗爭的正義性,也不能因為文天祥領導的斗爭性質正義性,就認定元的統一中國的戰爭性質是非正義的。
「民族英雄」一詞也是指那些為捍衛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抵禦外敵的侵略和騷擾,而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我們在評價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時,稱他們是愛國英雄,而不是稱呼他們為「民族英雄」。這是因為他們領導的抗金或者抗元斗爭,有力地減弱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對南方經濟的破壞,保護了南方經濟的餓發展,維護了南方人民的利益。總的來看,這種戰爭還是屬於中華民族內部的紛爭。
《歷史課程標准》中當然還有其它的隱性目標,如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確理解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上的作用、女性在人類文明的創造與傳承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科技史教學中處理好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的關系,通過漢字的演變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等,都有待於教師在教學中的探索與開發。
總之,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新的課程改革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在是傳統下的知識傳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學生成長中的知心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開發人,課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學藝術的探索人,……照此要求,雖任重道遠,卻無限光榮。而我們的歷史教師,惟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進修和自我學習的機會和渠道,才能夠擔當起時代發展所賦予的重任。

Ⅷ 高中歷史學習有何特點

1、高中歷史課程的要求高

高中歷史課時要求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等學科是一致的,即使你選擇的是理科,在高二的時候也要參加「小高考」的歷史學業水平測試。

2、高中歷史的教材體系比較復雜

包括必修一的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的經濟文明史,還有必修三的精神文明史。三部分都是按照專題模塊的編排,縱橫交錯,與初中的通史安排有很大不同。同一本書里前後的時間順序不太明確,這就要求初中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大事年表。

3、高中歷史學習的內容艱深

高中歷史不是靠記記背背能解決的。每一個學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能掌握比較合適的方法。

4、高中新課程的歷史學習方式改變

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體驗和合作。要真正讓學生自己學習歷史,而不是讓學生等待老師來灌輸。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要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闡釋和判斷;能獨立的預習閱讀、發現問題、發現歷史問題之間的聯系。

(8)歷史課程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高中歷史》是2007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

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

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

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8)歷史課程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來源:網路-高中歷史

Ⅸ 歷史學科知識的特點

1、過去性是歷史知識的最根本特徵,即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全部實踐活動,指的是過去的人和事。這種過去,從本質上講都是歷史的陳跡。歷史不能重復出現,不能通過任何途徑如實驗室的「觀察」或「實驗」使其重復出現。歷史知識過去性的特徵又決定了它具有間接性特徵。我們所學習的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只能間接認識,無法直接體驗。即使歷史研究也不可能「復原」歷史全貌,只有盡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實,「貼近」歷史。
2、具體性是歷史知識的顯著特徵,即任何歷史知識都有著具體內容,是由時間、空間、條件、經過、人物及其活動等具體要素構成的。這主要表現為:任何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和發展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任何歷史事件都是有頭有尾、有實際情節、有具體經過的;任何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人物及其活動。
3、綜合性,即歷史是包羅萬象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都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馬克思曾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包括自然史和人類史兩部分。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僅僅指的是人類史。人類歷史發展本身的豐富多樣性,決定了歷史知識具有綜合性特徵。歷史知識所涉及的范圍極其廣闊,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等等。現代著名文學家王蒙說過「一切學科都是歷史學科的分支。」歷史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知識,是知識的海洋。
4、科學性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特徵,即我們所學習的經過科學整理的歷史知識並不包括以往一切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而僅僅包括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選擇、分析並作出正確的解釋、說明之後的這一部分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它們是客觀真實的,是能夠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的。

Ⅹ 21世紀我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歷史課程標准(7—9年級)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四部分組成。 「前言」部分簡述了研製課程標準的背景,闡釋了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性質與價值,論述了研製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並對設計課程標準的總體思路作了簡單的介紹。 「課程目標」部分規定了學生通過初中歷史課程學習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應達到的總體目標。 「內容標准」部分規定了學生通過初中歷史課程學習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內容標准把初中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為若干學習主題。學習板塊和學習主題的設置,構建了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新體系。 「實施建議」部分對如何實現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在教學、評價、教材編寫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議。 目前形成的《歷史課程標准(7—9年級)》(徵求意見稿)具有以下特點: 1.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特點 本歷史課程標准與原有歷史教學大綱相比,突出了義務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原則,堅持「兩個面向」:一是面向所有學生,課程標準的研製充分考慮了我國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實際狀況,能使所有學生都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二是面向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各類學生,既考慮了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應達到的基本目標,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獲取更好的學業成就創造條件。 2.體現了時代精神 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民主與法制觀念、國際意識、可持續發展觀點等等,都體現了時代精神。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會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體驗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物質進步,崇尚科學精神,逐步樹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民主與法制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意識;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環境意識,認識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 3.構建了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 課程標准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性,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構建了學習主題式的課程體系。學習主題的確定,遵循了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歷史發展的時序和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二是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強調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貫徹少而精和探究式學習的原則;三是考慮到初中生的特點,注意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接受能力。 4.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減輕了學習負擔,降低了課程難度 課程標准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對學生學習的具體的歷史內容提出了三種要求:(1)凡在具體歷史內容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第一層次要求。這是學習初中歷史課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正確寫出或說出這類歷史內容的基本史實。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70%左右。(2)凡在具體歷史內容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第二層次要求。它要求學生在達到第一層次要求的基礎上,能對所學的歷史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20%左右。(3)凡在具體歷史內容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第三層次要求。它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能初步分析所學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利弊得失、作用影響,並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這類歷史內容約佔全部內容的10%左右。課程標准基本上改變了原有課程中「繁、難、多、舊」的現象,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 5.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學習歷史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接受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初步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現實問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改變歷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倡導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課程標准倡導新的教學觀念,提倡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 7.為課程實施留有較大的空間 課程標准對學習內容只提目標,對具體知識點不作過多、過細的要求,從而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教科書的編寫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8.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評價目標和建議,具有可操作性 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進歷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標准要求科學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對歷史教學過程、教學成果以及影響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價值判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促進功能,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歷史教學評價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考察學生歷史知識、歷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等方面是否達到課程標准要求,還要注意考察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避免將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唯一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強調科學性、靈活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避免將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評價方法與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初中歷史課程要在原有課程建設基礎上,通過標準的研製和實施,革除現行教學中存在的弊端,真正落實義務教育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程的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