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京劇距今多少年歷史

京劇距今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3-24 00:31:16

⑴ 京劇念白有幾年歷史

京劇念白有幾年歷史?京劇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而念白是京劇表演隱燃里的一種形式,自輪扮然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灶桐虛

⑵ 中國京劇歷史有多長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

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

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

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

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

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

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

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

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

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

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

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培鄭的傳統劇目約

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

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薯宏較擅長於表

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

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

(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

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

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

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

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

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

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

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

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

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梅蘭芳數中冊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劇院目有《宇宙

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 斷橋》、《奇雙會》、《游園

驚夢》、《穆柯寨 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

《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編演的《穆桂英掛帥》等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皮黃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

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調班社相繼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

腔,崑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式,融化,演變成一種新的聲腔,更為悅耳動聽,

稱為"京調".清代末期民國初期,上海的戲院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為"京

劇".

⑶ 我國的京劇經歷過什麼樣的演變

京劇作為國粹,是我國的傳統戲種之一,在世界范圍內也享有較高的名譽。京劇距今已有150年左右的歷史,在這150年裡,京劇有過極度輝煌的時期,也曾受到過迫害,那麼京劇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民國時期,京劇因其飛快的發展速度,在全國大受歡迎。之後,雖然受到過一些迫害但也頑強的生存了下去。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京劇陸喚逐漸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弘揚著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實作為我國的「國粹」,京劇在今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們也要為京劇的弘揚獻出一份力。以上就是京劇大致的演變歷程了,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就會有所了解。

⑷ 京劇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劇究竟有多少年歷史?近年來京劇史研究者們的說法有三。有雲:京劇有二百年歷史;有說近二百年歷史;也有說百年來歷史。
持第一種說法者認為,研究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不應忽略京劇形成之孕育期,即徽班進京(1790年)後的這段時間。不研究、不弄清這段歷史,不可能對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有全面的、科學的研究和理解。持此觀點者認為應將徽班進京這段歷史納入京劇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之中,即從1790年徽班進京至今,有213年歷史。
持第二種說法的研究者們認為,徽班進京時,其演出仍屬地方戲曲,而京劇的形成,是在徽班進京幾十年以後的清代道光年間,因此時徽班進京的演出,從演出樣式到表演風格與徽班1790年進京時的演出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標志著一個新劇種的出現。若從道光元年的1821年算起,至今有182年歷史。持此論者稱京劇有近200年歷史。
持第三種說法的京劇史研究者認為,京劇藝術真正有自身完美的藝術形式、風格是在清代的同治·光緒年間,當時演員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王瑤卿。若從同治元年(1862年)計算,至今京劇有141年歷史。
若從京劇形成的角度去論及京劇形成的歷史年代,以第二種說法較為妥當。

⑸ 京劇的發展史都有哪些

先來說京劇的起源。京劇的前生是徽劇,如果要追溯京劇的起源,可以以徽班進京以節點,算是京劇的真正起源,時間大概是在18世紀末期。










為什麼把京劇稱作國粹?國粹,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中國的國粹有很多,中國武術、書法、醫學等都是國粹。而「京劇」代表的是中國戲曲藝術文化的精華,因此而稱為國粹。京劇以其獨有的魅力、廣泛的影響,展現出中國戲曲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戲曲的代表曲中,因此被稱為國粹。京劇的前身是徽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來到了京城獻藝,為乾隆皇帝祝壽,那時候的他們和漢調藝人互相借鑒,學習,合作,取長補短。如今的京劇就是融合了 各個部分的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迅速發展,影響了當時的很多人。

⑹ 中國的國粹京劇距今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京劇距今已有,有200多年歷史了,京劇是自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形成的,距今(也就是2016年)有226年了。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⑺ 京劇知識常識

1.京劇的基本常識和一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

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察前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

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

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首遲、花旦、老旦、武旦等。

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台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

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

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

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

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2.京劇知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末行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

龍套:比配角更小一點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隨從、群眾之類的人物。

別覺得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戰場上,四個龍套代表千軍萬馬,他們經常扛著各類旗子根據劇情需要跑上跑下,跑來跑去(所以又叫跑龍套)。這一跑,戰場上宏大的氣氛也就出來了。

文場:京劇伴奏里的管弦樂隊,樂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嗩吶等這一批不用敲打的樂器。醜行簡稱「丑」。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據動物屬相,丑屬牛,牛性笨,丑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就是節拍。

因為京劇里節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強拍都擊板,所以這一拍就叫做「板」,次強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稱為「中眼」「小眼」,合起來叫做「板眼」。武場: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樂器主要包括鼓板(單皮鼓和檀板)、大A、鐃鈸、小鑼。
3.京劇臉譜有哪些常識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 部的彩色化妝。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 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 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 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者沒李 為「臉譜」。

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 是來自假面具。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 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 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 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 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花臉)和丑 (小丑)。 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 格式。

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 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 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 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 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 性格特徵。

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 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 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1。

臉譜的分類: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 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 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 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面,不 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 貌醜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 下四種: ,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 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 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 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 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2。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 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和嘴 下圖。 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 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 潔。

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 喝酒。 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於古典傳說。

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 神鬼妖特色。 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 勇猛無敵。

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 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

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 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 不〇 竇爾墩、典韋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 的兵器圖案。

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 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

北斗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4.京劇的基本常識和一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一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丑為基本類型,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一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一出台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5.有關戲曲的知識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釋義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更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其中,京劇(Beijing Opera)是我國的國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編輯本段]戲曲的三大藝術特色 綜合性、虛擬性、程序性—— (一)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求「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二)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戲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時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行當、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編輯本段]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
6.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為京劇。

其音樂基本上屬於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

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

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

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

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

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崑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

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崑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於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於抒發沉鬱、悲憤的情懷。

戲曲小知識 1.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捐獻的飛機命名為? 答:香玉劇社號。 2.豫劇的音樂結構屬於? 答:板腔體。

3.請說出豫劇五大名旦及其一個代表劇目? 答:常香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陳素真,《宇宙鋒》、《春秋配》;崔蘭田,《桃花庵》、《秦香蓮》;馬金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閻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獲「梅花獎」的演員是誰? 答:湯玉英。

5.戲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劇的武戲鑼鼓經有哪些? 答:四擊頭、緊急風、小四擊頭、馬腿、串子等。

7.豫劇《跑汴京》還叫什麼名字? 答:《八件風》或《對綉鞋》 8.什麼是戲曲中的叫板? 答:演員在起唱前對鼓師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蒼娃」屬於什麼行當?又稱什麼? 答:醜行;又稱「三花臉」。

10.豫劇《花木蘭》的編劇是誰? 答:陳 *** 。 想知更詳細可登錄以下網站。
7.有關京劇的知識
京劇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兩種說法:150年或200年。

在戲曲史界,尤其在群眾中有些爭議,但此較准確的應是150年。一個劇種形成的時期,當然不能像商店開來那樣確切,應該說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舉辦徽班進京200年的紀念會,許多人因此認為這就是京劇形成已有200年的證明。其實徽班進京與後來的京劇形成雖有密切關系,卻是兩個同的概念,打個粗淺的方,嬰兒的年齡應該從他降生的時候算起,不能把他從受孕以及在母體中的那段時間算在內。

既曰形成,就得有個比較科學的界定。徽班進京與京劇形成的區別即在於此。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後形成的產物。但在形成過程中,漢調實占重要位置。

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徽班則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台演出的"載體"。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

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三慶徽班在1790年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志,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所以我們不能含糊地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台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並不廣泛。大批漢調演員陸續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雲,譚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餘三勝。

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台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潑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崑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後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於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於漢劇。

也有部分劇目源於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後的事了。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進京,只是出現了產生京劇的載體;二,漢調演員進京後搭入徽班,與徽班演員同台演唱,互相影響,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漸變為一個皮黃系統的新劇種,但漢劇的劇目,聲腔,實為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所以漢調演員入京,實為產生京劇的重要步驟,沒有這一步,只有徽班,談不到產生京劇;三,大批漢調演員進京是在1820年以後,又經過將近20年的融合,醞釀,京劇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這就是我們認為京劇形成約為150年的歷史根據。

另外還有一個佐證,就是第一部京劇劇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問世的署名觀劇道人所著的《極樂世界》,其凡例中有這樣的話:"二黃之尚楚音,猶崑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概用京音。

間有讀仄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為謬妄。"可是:一,京劇主要尚楚音《即漢調》,不是尚徽音。

二,由漢調演化為京劇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京音化《當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極樂世界》出現以前,並無京劇劇本。

因此界定京劇形成的時間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的。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藝術特色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

⑻ 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國粹——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文化藝術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僅使南北經濟進一步溝通,同時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這一年,皇太後60壽辰之日,便有南方戲班進京祝賀,當時演劇盛況是「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各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後皇太後80大壽,「京師鉅典繁盛,不減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來到北京,以演出《滾樓》一劇名動京師。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此時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為減色,乃至出現了「京腔舊本置之高閣」的局面。

總之,在京劇形成以前,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北京流行的規模較大的戲曲劇種,除在當時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崑曲外,還有京腔、秦腔、徽調、漢調以及規模較小的柳枝腔、羅羅腔等地方戲曲。其中發展最快、最受群眾歡迎的要算徽戲班的演出了。

⑼ 京劇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約二百年歷史。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閱讀全文

與京劇距今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