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隋唐的歷史你有什麼啟示

隋唐的歷史你有什麼啟示

發布時間:2023-02-01 08:49:36

㈠ 通過學習隋唐歷史你從中得到哪些感悟

1、從隋煬帝身上知道了,有些東西急不得,必須得徐徐圖之,步子太大就扯到蛋了,想法再好也得把實施的具體措施考慮周全,他做的事如果不是想在短短十年中全部做完,隋朝不會亡,他的改革太快,而且本身就損害了大部分高層貴族世家的利益,一個不夠還一個接著一個,怕自己死的慢?他如果能把想做的事在三十年到四十年完成,那就基本上可以完成,並且留下千古英明,哪怕只做一件事,徐徐圖之,就不會大耗國力,還得罪世家裡外沒好,打高麗的時候如果不著急一時,等第二年開春回暖而不是在冬天在打,就不會輸,一次就贏了的話就不會有京觀之恥,就不會有在征時的各方不配合。如果堅持科舉,堅持個十年二十年,哪怕什麼都不做,會有多少人才,而不是世家壟斷朝堂。
2、隋唐時期的爭霸就是告訴你,天下就是有能力者得之。
3、就這樣吧,要說感悟太多了,打字費事

㈡ 隋唐歷史對我們建設新時代中國社會有何啟示

政治上:隋唐時期是大一統的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的時期,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均與中原政權有比較密切的交流。對於當今中國而言,我必須處理好少數民族的關系,堅持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經濟上:隋唐時期開元年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商品交易頻繁,唐長安城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這對於當今中國而言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
思想文化上:隋唐時期唐太宗擴大科舉考試規模,廣納天下賢才。這對於當今中國而言,要重視人才,人才強國。
望採納,謝謝。

㈢ 隋唐滅亡給我們哪些教訓

隋唐滅亡的啟示:實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無限制地壓迫勞動人民將直接導致國家滅亡,讓我們更能知道「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之重要,更深地體會「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性。

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即隋文帝,建國隋朝。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並進而統一全國的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國重新進入大一統時期。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後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最終亡國。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國號「唐」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隋朝時累官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建都長安,隨後又設陪都東都洛陽和北都太原,與長安合稱「三都」。李淵
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唐朝也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隋朝,歷代史學家唐朝前期疆域常把它和隋朝合並成「隋唐」。唐王李淵於 618年6月逼隋恭帝禪位,取代隋朝,建國唐朝,設京師為長安(陝西西安),唐高宗顯慶六年後設東都洛陽,武後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東都為神都並設北都太原府,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恢復舊制。唐玄宗時進入盛唐,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的疆域廣大鼎盛時為7世紀,當時中亞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圍南至羅伏州(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國土面積達1076萬平方公里,一說1240萬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那時的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倭等周邊國家在其政治體制與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的影響。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在過程中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社會的緩慢變化,藩鎮割據勢力的壯大與周邊諸民族國家的形成,對此後近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降為濟陰王,改國號梁,唐朝滅亡。

㈣ 隋唐和元朝的輝煌歷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隋朝輝煌啟示:統治階層施政時要體諒民情,勘察民心,不能違背民意。
唐朝輝煌啟示:重用賢相,注重民眾療養聲息
元朝輝煌啟示:邊防和國防的加強,更有利於國家開疆拓土

㈤ 隋唐時期的治亂興衰給我們什麼啟示

隋唐時期的治亂興衰之中,值得總結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很多。對於各種具體的歷史啟示,我們將在本書以後的各篇中論及。這里只從宏觀的歷史角度,做一個概括的闡述。

統一國家的重建,以及較長時間的維護,表明秦漢建立的以漢民族為核心的統一國家形態,在經歷了南北朝的治亂和隋唐的加工後,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的長期實現,與這一時期採取的一系列維護統一的措施密切相關;分裂與割據的出現,也與統治者在一些重大關繫上處置失當有關。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事關統一與分裂的大局。針對漢末以來的實際,隋唐王朝建立伊始,都著力加強中央集權。三省六部制及宰相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標志著中央集權統治的成熟;在地方實行州、縣兩級制,在縣以下的基層加強戶口編制與管理,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州縣官員,由監察部門定期與不定期地對地方進行專項或綜合的監督考察,都古代風景使中央政府能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權;廢除漢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既改變了前代地方門閥壟斷仕途的狀況,又為中央王朝加強對國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實行府兵制,並有意形成「內重外輕」的格局,更使中央王朝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威懾和駕馭四方。當這些措施在某些地方處置失當,就會給統一局面造成嚴重威脅。唐玄宗時出於對邊塞用兵的考慮,有意將「內重外輕」的軍事力量分布變為「內輕外重」,導致了「安史之亂」,幾乎使唐王朝覆滅,此後又因府兵制的徹底破壞和節度使專兵,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唐後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及宰相政事堂議事制度遭到破壞,皇帝在擴大皇權的同時,不得不倚重宦官,又給宦官專權造成可乘之機,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地方的分裂與動亂。

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如何,也與統一與分裂密切相關。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矛盾造成的。而這一時期各民族的磨合,又為隋唐的統一創造了條件。隋唐王朝重建後,民族矛盾問題已遠不如前代那樣嚴峻,但與邊疆各族政權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國家統一安定的大問題。總的來說,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處理的是好的,這一時期實行的許多民族政策是正確的和成功的。如對公然入侵內地,肆行殘暴的一些少數民族貴族武裝予以堅決的打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寧。對絕大多數友好的邊疆少數民族,盡量實行和睦相處的政策,以「和親」等方式加強民族間的交往與合作,為各族人民都帶來了益處。當然,這一時期的某些時候,在民族關系問題上,有處置失當的情況。如隋朝和唐朝前期對高麗的武力討伐,就帶有明顯的大漢族主義和侵略色彩,給漢族人民和高麗人民都造成深重的災難,也引發了隋唐王朝的社會矛盾,為分裂勢力造成可乘之機。唐朝後期中央與地方藩鎮的戰爭中,中央王朝對某些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利用與低眉,在客觀上於統一無大用,而有大害。

經濟利益的分配與思想文化的導向,對社會的統一與穩定關系極大。隋唐時期採取的一些經濟政策與措施,比較注意照顧社會各方面和各階層的利益,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後來的兩稅法,就政策本身而言,是既要增加國家的財賦收入,又要維護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還要適當照顧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用心是良苦的,在總體上也較好地協調了各方的利益關系。而一旦這些政策本身出現偏頗,或在實際貫徹中「走樣」,就必然傷害某一方的利益,其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傷害百姓的利益,從而釀成社會動亂。隋煬帝時期的橫征暴斂,唐後期「兩稅法」的變態,都嚴重地加劇了農民及工商業者的負擔,引發了農民大起義和統一王朝的動亂與分裂。與經濟利益分配同樣甚至更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的導向。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以及忠孝仁義等道德觀念,已廣泛深入到社會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並在封建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開皇律》與《永徽律疏》就是典型的代表,而隋律與唐律的相對穩定與實施,對隋唐社會的長期統一與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制度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保障。隋唐時期的制度革新,是廣泛而又深刻的,對於當時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這一時期制度革新的成敗得失之中,有許多值得重視的經驗與教訓。

把握機遇,順應時勢,是革新制度的首要一環。隋文帝取代北周之際,大刀闊斧地改革北周官制,採用漢魏之制,是因為他看到了北周六官之制早已不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漢魏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三省六部制,更能順應時勢所需,故能在大動作之中取得大成效。唐初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也是抓住了當時戰亂之後人口凋敝、土地荒古代舞女蕪、經濟萎靡,具有推行這些制度的物質前提和社會前提,順應了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經濟需要恢復發展,賦稅需要均平,社會需要安定的時勢要求。唐中期以後,改革賦稅制度,變租庸調制為兩稅法,也是從當時實際情況出發的順勢之舉。相反,武則天時期,單憑個人主觀願望,以個人專制為目標,對中央官制屢屢變更,令人目不暇接,鮮有為後人稱道的地方。

集思廣益,上下一心,是革新制度的一個關鍵。制度革新,事關重大。決策一旦失誤,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集思廣益,在統治集團內部盡量取得共識,是非常關鍵的。唐太宗貞觀時期,注意借鑒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在統治集團內部,充分發揚民主,鼓勵人們大膽發表不同意見,在重大決策之前,展開爭論,然後集中正確的意見,加以施行。故在這一時期出台的一些革新措施,大都比較科學合理,有利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並出現了被後世稱道的「貞觀之治」。直接關系制度革新的隋唐時期的立法活動,在多數情況下,也都注意反復徵求各方意見,參古酌今,慎重損益,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積極影響的《開皇律》和《永徽律》,就可以說是集思廣益、集體智慧的產物。相反,隋煬帝時的一些所謂革新,以及唐朝中後期一些皇帝的變革,尤其是「永貞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個人專斷和神秘色彩,因而或是決策失誤,或是難以推行,最終難免失敗。

培養力量,穩步推行,是革新制度的重要保證。一般而言,順應時勢的制度革新,本身具有推行的社會基礎。但革新與推行是互動的,因而在許多時候,又需要充分的准備,周密的部署,科學的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制度革新的力量,積極而又穩妥地推行革新的制度,以降低制度革新的成本,擴大制度革新的效益。在封建時代,所謂培養力量,除了某些時候集中優秀人才外,最主要的是整頓吏治,這既是革新的內容,又是革新的保證。隋唐時期,廢九品中正,行科舉考試,廢棄官員世襲,規定任期與迴避等,都既是一種制度革新,又是其他革新制度實施的保證。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時,革新者都十分重視聚集志同道合的力量,整肅吏治,擴大宣傳力度,並加強督促檢查,使這些改革措施得以有條不紊地順利推行,這在唐前期的均田制、戶口調查登記制等的實行中,反映得比較明顯。相反,唐中後期「兩稅法」本身,不失為一種順時應勢的革新,但由於當時推行這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官吏隊伍的腐敗與失控,在貫徹實施中上下其手,造成了立法者始料不及的嚴重弊端。「永貞革新」的許多內容,無疑是進步的,但因革新者沒有聚集更多的力量,又操之過急,結果只能是曇花一現。

掌握動態,適時修正,是革新制度時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法立弊生。一項再好的制度,即使創制者考慮得周密再周密,一旦實施之後,與多變復雜的實際情況之間,就會出現不相符的地方,而且在實施一段後,制度當初的針對性,會因被針對情況的變化而成無的之矢,甚至由治病的良葯變為害民的弊政。從理論上說,制度革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時候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從實踐上說,則要求革新者必須始終掌握革新動態,適時修正革新措施。隋唐時期比較賢明的統治者,在革新制度的過程中,都比較注意根據實際情況而有不同的實施要求;對那些所針對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而顯得過時的制度,也能適時加以修正,這在律、令、格、式的及時修訂中,可以體現出來。而那些比較昏庸的統治者,則往往滿足於一時一事的舉動,不懂得也不願意甚至懶於去掌握動態。適時修正,因而大都難免在「法立弊生」中苟且偷安,由革新變為保守,由進步走向反動。

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造就了隋唐封建文明的基礎,並構成這一封建文明的基本內容。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以及制度的創新,為當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動力;而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滋潤著制度的文明創新。在這種辨證的關系之中,昭示出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

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封建時代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措施,主要有兩條:一是刺激與鼓勵勞動者增加生產;二是輕徭薄賦減輕負擔。這兩條措施,在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中都曾實行過,但程度有所不同,成效也有大小。隋唐時期,在多數情況下,尤其在前期,都比較注意實行這兩種辦法,如限制官僚地主占田過多,適當抑制工商業的規模,加重工商業者稅收,以促使更多的勞動者歸於田畝;政府出面組織興修水利等工程,改善生產條件等,有利於勞動者增加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實行租庸調法、兩稅法,加強對戶口的調查統計和對戶等的評定,精簡政府機構,倡導節儉之風,這些又都利於公平稅賦,減輕勞動者的負擔。而在災荒時期實行的各種「荒政」,如義倉、平糶、減賦、免役、救濟、就醫等等,帶有強烈的封建「仁政」色彩,客觀上也有利於恢復勞動者的生產能力,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一切都有效地促進了隋唐經濟的恢復、發展與繁榮。

科技是介於狹義的經濟與文化之間的一個因素。科技的進步,既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益於文化的繁榮。隋唐時期,在前代積累的基礎上,科學技術有了新的明顯的進步,而統治者在通常情況下,也比較注意把新的科學技術推廣運用到社會的經濟文化領域,使科技、經濟、文化相得益彰。如這一時期發明的曲轅犁,較前代的直轅犁,有許多優點;耙和礪(用於水田)、磟碡(水旱田兼用),便於賓士田地,除去雜質;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既節省人力,又能把低處的水引到山田,這些農業工具經推廣運用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紡織技術、造船技術、制瓷技術、焙茶技術、造紙技術、采礦技術、建築技術,都有新的進步,對於手工業各領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主要在官方支持和倡導下發明的新的天文歷算技術、雕版印刷技術,以及醫葯學領域的技術進步,對當時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更是功不可沒。

由國家出面,動員和組織各方力量,集中興辦一些大的基礎工程,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經常採取的一項發展經濟的措施,也是隋唐時期經濟社會得以較快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隋和唐初大規模地營建長安和洛陽,以及對一些地處要沖的城鎮的集中建設,都有利於經濟尤其是商業貿易的發展。始於隋文帝、畢於隋煬帝的連接南北的大運河,對溝通南北,方便漕運以及沿河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朝前後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面組織力量修建的許多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對於保持當時農業生產在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上持續發展,貢獻很大。當然,在由國家出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候,必須注意量力而行,注意社會各方主要是人民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否則。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結果,如果本來就不含多少好意,情況就可能更糟。隋煬帝修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就有這方面的歷史教訓。

實行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自身的重要途徑,隋唐封建文明的高度發展。與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密切相關。

隋唐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即不僅在經濟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對外開放,就是一直被封建統治者視為禁區的政治領域,也實行對外開放。正是這種空前絕後的全方位的開放,給隋唐王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增添了許多活力,注入了許多創新的動力,造就了這一時期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可以說。沒有這種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隋唐的封建文明就要打許多扣折。如果隋唐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都能堅持這種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那麼中國社會進步的速度和程度,完全有可能是另一種樣子。

隋唐的對外開放,多數情況下是互通互利的。互通互利,是對外開放的本來含義。但歷史上,也不乏以強凌弱、有來無往、有往無來、利益獨霸的情況。作為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文明程度極高的隋唐王朝,在實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做到有來有往,平等相待,有時還能給予外來者更多的優待。這不能不被當時和後世所稱道。正是因為隋唐王朝能做到這一點,才吸引了更多的外來者,在帶來國外文明的同時,傳播著中國的文明;而且促使許多中國人走出國門,在傳播中國文明的同時,帶回世界許多民族與國家的文明,相互促進著那個時代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

隋唐時期對外開放的全方位、互通互利的特點,是隋唐王朝自身強大的表現,又是隋唐王朝強大自身的途徑。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實行對外開放是需要有勇氣和自信心的,沒有勇氣和自信的國家與民族,是不敢和不能實行對外開放,尤其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這種勇氣和自信,通常植根於自身強大之中,但更重要的,是來自統治者對實行開放的正確認識之中。否則,就只能是強大之國才可以對外開放,弱小之國就必須閉關鎖國。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可以說,隋唐王朝的對外開放,既來自統治者基於自身強大的勇氣和自信,又來自統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實行開放的正確認識。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的對外開放才持續地保持在空前的規模和水平之上,促使隋唐王朝走上強大自身之途。

在總結隋唐時期治亂興衰的基本經驗時,除了上述各條外,還有三條很重要的經驗,即:廣開言路,重用賢才,依法辦事。「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元和中興」,無不因此而實現,反之,衰亂就會接踵而至。

廣開言路,是治世的前提,在隋唐治世時期,是較好的。封建時代的廣開言路,實質就是在統治集團內部,實行一定的民主。這要求君主有一定的氣度,能夠虛心納諫;臣下有一定的膽略,敢於和善於進諫。皇帝求仙圖在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中,只有廣開言路,在統治集團內部實行一定的民主,才能有效地防止個人決斷可能造成的種種失誤,實行比較科學民主的決策,使封建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後人稱頌的「貞觀之治」,就是以唐太宗能夠虛懷若谷地納諫,以魏徵為代表的一批大臣敢於和善於進諫為基本特徵的。當政前期的唐玄宗,也是在姚崇、宋璨等一批忠直賢能之士的匡諫之中,實現「開元盛世」的。「元和中興」時期的唐憲宗,更是對轉衰為興的諫言廣為吸納。相反,隋煬帝的拒諫飾非,導致了隋朝的覆亡。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本人後來的志得意滿,不聽諫言,又直接導致了治世、盛世和中興局面的逆轉。

任用賢才,是治世的關鍵。在隋唐治世時期,表現較突出。唐太宗在貞觀初年就強調用人要有正確的導向,用一個好人,好人都來了;用一個壞人,壞人都來鑽空子。「貞觀之治」的形成,與他任用一批賢良之才是分不開的。尤其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被任為宰相,對他的輔佐極大。「開元盛世」、「元和中興」時期,也是賢相畢至的時期。姚崇、宋璟、武元衡、裴度等都是後世仿效的一代名相。除了相才外,凡治世時期,又都十分重視對州縣等親民官員的任用,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把州縣長官的人選牢記在心的,並不時親自加以簡拔。通過廣開言路、科舉考試等途徑來發現、選擇人才,不避親仇,不講門第,堅持以德才為標准,以有無實績任用升降官吏,也是這一時期治世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一旦最高統治者背棄這些根本的原則,遠賢近佞,朝政馬上就會出現弊端,乃至釀成大亂。唐玄宗後來對李林甫等奸佞之輩的任用,就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依法辦事,是治世的重要保障,在隋唐治世時期,也比較明顯。多少年來,人們有個誤解,似乎在封建社會,是無法制可言的,也談不上依法辦事。其實不然。只要稍微仔細研究一下封建社會歷史,就會發現,封建社會中,是有法制可言的。尤其隋唐時期,更是中國古代法制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治亂盛衰,又都與法制建設的好壞直接相關。隋文帝的「開皇之治」,與《開皇律》的制訂和實施不無關系;隋煬帝時期的衰亂,更是直接與法制被踐踏相關,這是幾乎所有研究這一時期歷史的人們所無可否認的事實。貞觀時期的唐太宗,更是強調法律的統一、穩定和嚴格執行。有許多典型的事例,表現這一時期在依法辦事方面,的確做到了有法必依,賞罰嚴明,並出現了一批能堅持依法辦事的良吏、循吏,他們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就是在現代社會中也堪為楷模。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堅持依法辦事的執法官員,才能使社會上遵紀守法蔚為風氣,使守法為國者能得到扶持重用,使貪贓枉法者能受到嚴厲懲處。就是皇帝本人,有時也不得不在他們面前收斂自己不夠檢點的言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專制下可能發生的不法行為得到遏制。當然,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又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依法辦事的。專制皇權及其代表的封建剝削階級的利益,總要與法制相沖突的,即使這個法制本來是由他們自己制定並基本上代表了他們的意志的。這也就決定了依法辦事,只能是暫時的,不能堅持到底,由此而來的封建治世,也只能是一時的,不能長治久安。「貞觀之治」後的武則天的壞法,「開元盛世」後的「安史之亂」,「元和中興」後的國家再度分崩離析,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君主專制與依法辦事相沖突的必然結果。

㈥ 隋唐時期的社會繁榮給我們什麼啟示

隋唐屬於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發展時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貴族頂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領導人的思想空前的開放,這樣就給社會帶來了繁榮。

㈦ 隋唐輝煌的文化成就對於當今社會發展有哪些啟示

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方面全面繁榮:兼收並蓄:統治階級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於文化的發展氛圍。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 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強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比較突出表現在宗教和藝術方面。

2.世界領先高超的建築水平:隋唐時期的建築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渾,不同凡響。尤其在橋梁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例如:1.隋朝李春設計的趙州橋,這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至今仍然堅固的屹立著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奇跡。2.唐都長安和大明宮含元殿,長安城當時的規模是現在西安舊城面積的十倍,「安百萬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宮雄偉的建築群,這些都是我國建築史上的新創造。

3.世界領先的雕版印刷術發明: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成通九年的《金剛經》,但在近代被外國殖民者掠走,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現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一條街,叫做「唐人街」,這條街的是中國人的聚集地,所有的裝飾、文化等全部都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而建成的,外國人說起中國歷史沒有不知道唐朝的,過年的時候很多人也穿唐裝。可見唐朝在當時是得到全世界的公認的。

㈧ 隋唐史讀後感

一星期加熬了兩夜讀完了這本書,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階段的的歷史對於現階段我們中國的和平崛起,對我們組織和個人都會有許多借鑒的地方吧.只是覺得自己讀完一本書了就應該回頭來品味一下自己的收獲,也能與四海豪傑有個交流思想的機會啊!這樣收獲會更大吧.

1.歷來古今多少事,成由勤儉敗由奢.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對內一面躬行儉朴,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自己首先躬行節儉,減賦息民.破舊立新;對外打擊突厥,鞏固了國防.所以20多年後呈現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不過 楊廣卻把起基業給毀了.年輕時他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後來他「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游江都」、「三駕遼東(三征高麗)」.再後來因為國富民強開始享受以前的碩果,造成了他為人驕傲自大,做事前考慮不夠縝密,這點在打高麗時體現出來了,一百多萬軍隊攻打高麗,卻大敗而歸。另外他年輕時沒受過挫折,即使發動政變都很成功,所以心裡承挫能力差,到隋末農民起義四起時他又自暴自棄, 極度奢侈,荒廢政事,最後被滅了.從現在來看,給我的啟示是要節儉,勤奮,否則連個暴君也做得不出名,嘿嘿,因為他年輕時才華橫溢,愛讀書,如漢武大帝年輕時一樣.

2.將相本無種,男兒當字強!隋末梟雄四起,雖然只有李淵勝了,但他們也不枉此生.
3.氣量決定你的成敗,宰相肚裡能撐船,他李世民能撐得更大,畢竟能容忍如魏徵那樣老挑自己缺點過失的人是很難的,象成吉思汗那樣寬容自己的敵人更難.寬容的原則是維護自己的自尊(但許多時候,在職場上大學生自尊並不值錢啊)的基礎上理解他人的不同,但絕對不是懦弱!因為思維方式,成長背景都不相同啊.以前和雲雷他們合作寫論文時發現的這句話"做事情的人會因為希望事情成功而不得不寬容,因為他不寬容別人,別人就不會寬容他;做事情的人會知道設身處地替別人想,因為他要做成一件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別人設身處地替他著想」後來找到這三句:"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像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

3.男人最大的財富,除了健康,就是有個賢妻。如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後,明太祖的妻子大腳馬皇後。(李連傑,孫少安的妻子也是啊)她們在自己丈夫失敗挫折時及時給予溫暖,支持。

4.疑惑;有些事情我也不明白,先是皇後一系弄權,如武後,韋後(唐中宗皇後)等。後來用宦官來治,如李輔國、魚朝恩等。宦官又用將軍來治,結果有引出許多節度使,造成藩鎮割據,如安路山,史思明等。這就是封建體制的弊端吧。用盛唐時名相姚崇給唐玄宗的建議(玄宗答應姚崇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內,不對外打仗;第三件,不許宦官干預朝政;第四件,皇親國威不得占據朝廷要職;第五件,王公犯法與民同罪;第六件,租稅以外不得額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營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禮;第九件,允許朝臣發表不同意見;第十件,嚴禁外戚干預政事),或許好使。想想還是現代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稍好點。

附錄:A.唐中期以後宦官專政情況(《中國人史綱》)
皇帝 宦官專政情況
1.憲宗 被宦官陳弘志所弒。
2.穆宗 為宦官王守澄所立,服長生葯死。
3.敬宗 被宦官劉克明所弒。
文宗官 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後文宗欲假手朝臣殺宦,事敗,仇士良等宦官大殺朝臣,史稱「甘露之變」。
4.武宗 為宦官仇士良所立。
5.宣宗 為宦官馬元贄所立。
6.懿宗 為宦官王宗實所立,死後宦官另立十二歲的僖宗為帝。
7.僖宗 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控制,僖宗呼之為「阿父」。

B.唐朝歷代皇帝及年號表 1.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於長安,635年逝世於長安)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3. 唐 代 皇 帝。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第 九 子。 字 為 善。 貞 觀 五 年 (631) 封 晉 王。 十 七 年 立 為 太 子。 二 十 三 年 即 位。
4.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為武周聖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將武則天算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為韋後所生,前身為溫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後,韋後立時年僅16歲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
8.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封廣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
10.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適發音為Kuò),唐代宗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歲。
11.唐順宗李誦(761年-806年),唐德宗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05年在位)。大歷十四年(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貞。
12.唐憲宗李純(出生於778年,逝世於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他的統治時期是從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恆。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歲。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長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歲。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寶歷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歲。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則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終年41歲。
18.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發音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
19.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原名傑,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
20. 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則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享年17歲,葬於溫陵。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顯慶 656年-661年
龍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總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儀鳳 676年-679年
調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開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為武後所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
(為武後所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則天順聖皇後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則天大聖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長壽 692年-694年
延載 694年
證聖 695年
天冊萬歲 695年-696年
萬歲登封 696年
萬歲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聖歷 698年-700年
久視 700年
大足 701年
長安 701年-704年
唐朝復辟
中宗(重祚)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見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龍 705年-707年 景龍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見684年,)
710年-712年 景雲 710年-711年 太極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開元 713年-741年
天寶 742年-756年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寶應 762年-763年 廣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歷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適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興元 784年
貞元 785年-805年 順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805年 永貞 805年
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恆 821年-824年 長慶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寶歷 824年-826年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寶歷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開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會昌 841年-846年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廣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啟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888年-904年 龍紀 889年 大順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寧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復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謚曰哀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改謚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閱讀全文

與隋唐的歷史你有什麼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