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必修二總結作文怎麼寫

歷史必修二總結作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0-07 01:27:19

1. 看歷史必修二自己遇到的問題收獲或啟示是什麽——作文

縱觀歷史,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建樹之人,無一不是在挫折面前經受住了考驗,...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喪,別的一無所有?你是否意識...

2. 高二歷史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總結

在復習中應該提倡務實精神,也應該重視規范化和格式化,要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因為任何一次不規范的答題都有可能造成失分。重視學習,是我們提高實力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二歷史 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 總結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歷史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總結1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於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認為判斷是非的標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_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2、評價: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二歷史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總結2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發展歷程: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圖畫文字」出現。

(2)象形字後來逐漸符號化,脫離圖畫,形成漢字。

(3)至商朝,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其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2、書法藝術的形成:

魏晉以前基本上是自發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段。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自覺地創造書法美成為體現中華民族 文化 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點:

(1)魏晉楷書有定鼎之功,鍾繇、王羲之貢獻。

(2)唐代楷書步人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分別被稱為歐體、顏體和柳體,成為後人學習、臨摹的範式。

(3)魏晉以來, 草書 盛行不衰,名家輩出。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4)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歷來備受世人喜愛。

二、筆墨丹青中 國畫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1)彩陶畫:《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傑作。

(2)戰國帛畫:《人物龍風圖》《人物馭龍圖》,造型准確,線條流暢,色彩絢麗,表明中國繪畫藝術從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晉時期,顧愷之留下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_佳作,提出「以形寫神」,畫人物要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

(4)隋唐時期,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創作出《游春圖》《步輦圖》和《送子天王圖》等許多優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6)北宋畫家張擇端的《 清明 上河圖》。

三、京劇的出現

1、發展歷程:

(1)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稱為優伶。

(2)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

(3)明朝時候,江蘇崑山一帶形成的崑曲,流傳甚廣。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

(5)道光年間,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

(6)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藝人。

高二歷史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總結3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 教育 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高二歷史學必修二的相關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二必修二歷史學考知識點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必修二歷史必背知識點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歷史知識點必修二專題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大全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整理歸納

3. 求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作文,高分懸賞!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沒有現代記錄方式的先進性,比如說攝像,數碼等方式。

."

總之,作文不是一日而就的,需要平時的積累以及一些扎實的英文功底,希望大家在平時多下功夫,一定可以攻克這個「難題」的.

在每個專題結束的時候,我或者其他三個版主都會寫出總結的,也歡迎把你的觀點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討論,也歡迎把你的作文帖出來讓大家修改,評論.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也希望你們從這里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料以及信息. Gter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實現各自的夢想吧!

當我踏上講台拿起語文書的那一刻起我就想:這是我的至愛,這一生我要與她相伴相隨,直到老去。

從教以來,上過不少語文課,但真正符合我心目中課程標準的語文課卻少之又少。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一直在竭盡所能追尋我心目中的語文課——那就是將新的教學理念與語文教學的個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學語文、會語文、愛語文。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一向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我們也一直在努力進行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是,為了追求片面的課堂教學的熱烈氣氛,有的語文課竟然上成了主題班會課、政治課、歷史課,有的甚至上成了地理課、生物課……於是,許多語文教師就在問:我們語文教學的個性在哪裡呢?·

是的,我們語文教學的個性在哪裡呢?我認為,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是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因為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的表現形式。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我覺得,如果把語文教學比作一棵樹的話,語言應該是樹根。只有根系發達,根深本固,才能保證大樹在任何環境任何氣候中仍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比如,學習《山中訪友》時,在「整體感悟」「研讀賞析」「合作探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環節:仿照本文的寫法,為自然界中的一個朋友寫幾句寄語。後來,我選了幾個平常在寫作上並不突出的同學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結果出乎我意料,這幾個同學不但准確地把握了文章中語言的個性,還表達了自己對這些朋友的看法,情真意切,我覺得學生真正地全方位地觸摸到了語言,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也落實到了實處,以至於下課後,許多同學仍意猶未竟,還在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

這節語文課讓學生體驗到學語文的樂趣,讓我體驗到了教語文的樂趣。同時也告訴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語言這條根,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使學生學語文、會語文、愛語文。

回首自己走過的教學之路,雖不是布滿荊棘,但也是酸甜苦辣樣樣都有。可是為了我心目中追尋的語文課,我會執著前行,無怨無悔

第一課
1.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是生活在約170萬年的元謀人,他們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
2.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3.北京人具今約70萬年~~20萬年。發現於今北京房山周口店。他們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點,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留火種,過著群居生活。
4.山頂洞人具今約3萬年,發現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其摸樣和現代人相同,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和鑽孔技術,以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懂得愛美,會用骨針縫制衣服,其社會組織形式母系氏族公社
第二課
1.河姆渡人生活在約7000年前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他們會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用骨制的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及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生活。
2.半坡人生活在約5,6千年的今陝西西安半坡村,他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用木製的耒耜耕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家畜,會製作彩陶,出現了原始家庭紡織業,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
3.河姆渡原始農耕遺址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代表;半坡原始農耕遺址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代表。
4.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三課
1.炎帝和黃帝是我國遠古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首領,他們聯合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確立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地位。
2.傳說黃帝及其屬下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後世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禪讓制是指原始社會後期[堯,舜,禹時期]部落之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4.「三過家門而不入」指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
第四課
1.夏朝第2代國王是禹的兒子啟,從此王位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夏朝定都陽城,制定了刑法,建立了政府,軍隊,監獄等國家機構,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夏朝末代國王桀施行暴政,導致夏朝被當時商的國君湯團結周圍小國打敗,在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朝。
2.商國君主湯重用人才,關心百姓,重視發展經濟,乘夏朝衰落時滅掉夏朝,在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
3.[原因]由於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建立之初屢次遷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後,都城穩定,因此後世又稱商朝為殷朝。商末代國王紂是個暴君,創造了「炮烙之刑」。
4.周武王伐紂,於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朝,商朝滅亡,西周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歷史上叫做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目的: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的統治;辦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給親戚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和天子的關系:諸侯服從天子命令,交納貢品,鎮守邊疆,戰時帶兵隨天子打仗,並實行嫡長子制;意義:鞏固了周朝的統治,開發了邊疆,使周朝走向強盛。
6.西周周厲王時期發生了「國人暴動」。「國人」即平民。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亡國之君: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東周建立。
第五課
1.我國青銅鑄造業始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於夏朝,商朝為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代表作司母戊鼎(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高1.33米。長1.1米,重832.84千克)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西周時期青銅種類豐富。成都平原獨特的「三星堆」文化和商周同期,代表有大型的青銅立人像等。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就有燒制原始青瓷的瓷窯。
3.夏、商、西周是農業(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社會。商周時「五穀」(五穀包括:稻、黍、粟、麥、豆)具備。農業有選種、施肥和治害等生產技術,西周出現青銅農具,但奴隸生活悲慘,地位低下,可被自由轉讓和買賣,甚至被殺掉用來祭祀和陪葬。
第六課
1.東周(公元前770~221)分為春秋(公元前770~476)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
2.春秋爭霸原因: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各諸侯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進行爭霸戰爭。著名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稱霸條件:(1)齊國是東方大國,具有爭霸的物質基礎;(2)管仲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3)「尊王攘夷」取得政治優勢;(4)多次召開諸侯會盟,確立霸主地位。以上條件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4.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使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成語:「退避三舍」源於城濮之戰。
5.春秋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災難,大國廉並小國,也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6.「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形成戰國七雄,包括秦、韓、趙、魏、楚、燕、齊。戰國時期著名戰役有齊國與魏國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圍魏救趙),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第七課
1.生產力變革:鐵農具出現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使用范圍擴大;牛耕出現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得到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發展經濟,滿足戰爭需要,也注意興修水利。
2.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築都江堰。意義: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量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3.生產力的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掀起變法運動。
4.商鞅變法:措施:(1)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3)建立縣制。成功原因:秦孝公的支持。意義:使秦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5.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封建社會主要階級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第八課
1.漢字經歷了甲骨文(商朝)→金文(又稱銘文,商朝青銅器上)→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朝的轉變)。
2.農歷又稱「夏歷」,據說源於夏朝,商朝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月,戰國測定24個節氣,用安排農業生產。
3.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發明「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
4.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楚國,吸取民歌精華,運用楚國方言,創造了一種新體詩,其代表作《離騷》為抒情長詩。其為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節」即為紀念屈原。
第九課
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創始人,核心思想為「仁」。教育思想及成就包括:創辦私學,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等。《論語》為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2.老子:春秋晚期。著有《道德經》,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主要以柔克剛。
3.墨子:戰國時期,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
4.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提出「春秋無義戰」提倡「仁政」,資源要合理利用。
5.荀子:儒家戰國時期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
6.莊子: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主張「無為而制」。
7.韓非:戰國末期人,法家代表人,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8。孫武:春秋晚期人,兵家鼻祖,主有《孫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
第十課
1.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
2.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的措施:(1)建立中央集權制度;(2)推行郡縣制;(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促進經濟文化交流;(3)統一文字為小篆,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4)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5)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開通靈渠,開發南疆。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封建國家。
第十一課 1.秦末農民戰爭爆發或秦朝滅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2.第一階段為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意義: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單位農民起義,具有首創精神。
3.第二階級為項羽、劉邦起義。項羽指揮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劉邦率先進入咸陽,秦朝滅亡於公元前206年。
第十二課
1.文景之治:西漢末年,經濟蕭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注意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影響: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
2.漢武帝為大一統:實現條件:武帝本人雄才大略,重用賢人;文景之治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具體措施:(1)政治上採取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家教育,(3)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解除北部邊患;(4)經濟上把地方的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意義: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行鼎盛時期。
3.西漢思想在漢武帝時期開始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西漢政治設立在長安的太學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
第十三課
1.秦漢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由於中原地區長期戰亂,西漢初年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漢武帝反擊匈奴:條件: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過程: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指揮漠北戰役,打敗匈奴,是匈奴再也無法與西漢對抗。
3.西漢元帝時期,宮女王昭君與匈奴呼韓邪單於和親(昭君出塞)。(意義)為漢族和匈奴的友好相處及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第十五課
1.西域: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客什湖以東以南的今新疆地區。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系大月氏夾擊匈奴;結果了解了西域的風土人情和西域各國與漢朝交往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出使西域,建立友好關系;結果:漢朝與西域交往逐漸頻繁。
4.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1)密切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2)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來貢獻;(3)為中央政府實現對西域的政治管轄創造了條件。
5.為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公元前60年(漢宣帝),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條,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得以開辟,東起長安,過河西走廊,出陽關或玉門關,進入進新疆地區,途徑中亞,西亞,最後到達歐洲。意義:促進了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對漢朝的興盛起到積極作用。
7.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後,當時東南亞、南亞及西亞部分國家或地區通過這條海上通道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來往。
第十六課
1.世界上以知最早的紙發明於西漢時期,原料為麻和絲絮,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重大貢獻。
2.《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
3.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可以測定地震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並創作醫學體操「五禽戲」;同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寫成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第十七課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中的某些思想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因此受到統治者的扶植,東漢明帝時期,都城洛陽修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2.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起源於東漢時期,創始人為張陵,尊老子為教主,據說,四川青城山是道教發源地。
3.司馬遷,主要生活年代為西漢武帝時期,管任大史官,歷經十餘年,寫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了從遠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也反映了當時雕塑業的高超工藝。
第十八課
1.官渡之戰。200年,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由軍閥割據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戰役。交戰雙方為曹操和袁紹,由於袁紹驕傲輕敵,指揮不適當,並不善於採納謀士建議,最終失敗。影響: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奠定了基礎。
2.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依據,反映了東漢末年軍閥混亂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破壞。
3.赤壁之戰,208年,三國鼎立局面得以形成的關鍵戰役,交戰雙方曹操和孫劉聯軍。曹操失敗原因:(1)曹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2)曹操驕傲輕敵,指揮失錯:(3)孫劉聯軍得當(火攻);(4)根據原因:當時,國家統一的客觀條件尚不具備。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或稱蜀漢、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今南京)。意義: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亂的結果,實現了國家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進步。
5.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三國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魏國大力興修水利,蜀國蜀錦行銷三國,吳國造船業興盛。
6.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今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關系。
第十九課
1.263年,魏國滅掉蜀漢;265年,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歸晉,國家再次實現統一。
2.316年,內遷匈奴人滅掉西晉,西晉滅亡原因:(1)西晉統一後,統治集團迅速腐朽;(2)「八王之亂」耗盡西晉國力;(3)內遷少數民族趁西晉內亂,起兵滅晉。
3.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羌內遷。主要原因:受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積極影響:促進了北方黃河流域各民族的融合。
4.西晉後期以來。我國古代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浪潮。中原漢族(原因)為躲避戰亂,南遷江南,(影響)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5.317年,皇族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與西晉不同,東晉政權偏江南,並非一王朝
6.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統一黃河流域後,(原因)為實現國家統一,發生了對東晉的戰爭。於383年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打敗(影響)導致前秦政權瓦解,而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的穩定。
7.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影響(或意義):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第二十課
1.4世紀後期,鮮卑拓拔圭建立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那時,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趨勢。
2.(原因)為解決都城供給問題和學習中原漢族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2)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3)改用漢姓;(4)與漢族貴族聯婚;(5)採用漢族的法制制度;(6)學習漢族禮法,以孝治國。意義:(1)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加快了北方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3)使北方經濟的到恢復和發展。
4.南朝:東晉滅亡後南方依次存在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北朝:北魏,北魏分裂成的東魏和西魏,取代東魏的是北齊,取代西魏的是北周。
第二十一課
1.(原因)由於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的開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輝煌成就。
2.南朝的數學家和天文家祖沖之採用「割圓法」,推演出圓周率的近似數值,領先歐洲近1100年,並寫有專著《綴術》。
3.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著有《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
第二十二課
1.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其用行書寫成的代表作《蘭亭序》,被後世稱為「書聖」
2.東晉畫家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為了宣傳佛教,北魏統治者主持開鑿了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末
一.歷史之最: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 秦國 。
2、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 陳勝吳廣起義
3、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 史記 。
4、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是 地動儀
5、「神醫」華佗發明的 麻沸散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6、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的人是 祖沖之 。
7、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 齊民要術 。
二、請在年代尺上找出公元前6年的位置(刻度自己標)。(2分)

公元前10年 公元前5年 公元元年 公元5年 公元10年

古代有一位小孩,在公元前3年7月出生,到公元10年7月時他幾歲?答:7
並請在年代尺上標出來,同時說明他生活在我國什麼朝代。

三、朝代連接(將下西周列朝代按先後順序排列、12分)
春秋 夏 西周 戰國 西漢 商 西晉 三國 秦 東漢 南北朝 東晉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四、歷史小診所
1、公元前某某年的一天,大臣將一紙奏章呈遞給秦始皇,秦始皇在紙上批閱後回的後宮。突覺口乾舌燥,便喝起水,吃起派人專門從西域帶來的葡萄。
請問:上文錯誤之處有哪些?判斷的理由是什麼? (6分)
答:1、 紙張是在西漢初年發明的,秦朝時期沒有紙。 2、葡萄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後傳入中原的,秦朝時沒葡萄。 3、公元前應該有具體的時限:公元前221年——前210年,此時期嬴政稱秦始皇。
2、小兵問:「小紅,我對中國歷史上的古代戰爭非常感興趣,你能給我推薦一本介紹兵法的古代軍事著作嗎?」
小紅:「那太簡單了,你看看司馬遷的《史記》吧!」
診斷:應該是《孫子兵法》
3、小青問:「小明,你知道佛教起源於哪裡嗎?」
小明答道:「當然知道,我們中國這么多佛教寺廟,當然是起源於中國。」
診斷: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4、小文:「小珍,你剛從河南洛陽旅遊回來,給我介紹介紹當地的名勝古跡。」
小珍:「你看這是我拍的照片,這張是洛陽的白馬寺,這張是洛陽的雲岡石窟。」
答:洛陽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在大同
5、小A問:「小K,你最敬佩哪一個歷史人物呢?」
小K說:「我最敬佩蔡倫,因為他發明了紙,促進世界文化發展」。
診斷結果:發明了蔡侯紙.
6、小A問:「你最討厭三國時期的哪一個人物?」
小K說:「我最討厭曹操。」
診斷結果:曹操屬於東漢末.
7、小A:「小K,我想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該看什麼書?」
小K:「那還不簡單,看司馬遷的《史記》不就行了嗎。」
診斷結果:應看<資治通鑒>
五、連線題
1、 卧薪嘗膽 勾踐
紙上談兵 趙括
焚書坑儒 秦始皇
草木皆兵 苻堅
尊王攘夷 齊桓公
2、 揭竿而起 陳勝、吳廣起義
七擒七縱 少數民族首領孟獲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揮師北上到洛邑,並打敗晉國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
約法三章 劉邦入咸陽,收攬人心
破釜沉舟 項羽與秦軍巨鹿之戰
投筆從戎 班超
紙上談兵 指揮長平之戰的趙括
圍魏救趙 戰國時桂陵之戰
3、春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孫子
戰國 "民為貴,君為輕" 董仲舒
西漢 "溫故而知新" 孟子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孔子
4、齊桓公 尊王攘夷
蔡倫 改進造紙術
顧愷之 《洛神賦圖》
范縝 《神滅論》
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
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六、列舉題
1、列舉南北朝以前歷史上五個以少勝多戰役(包括作戰雙方)名稱。
答: 雍丘之戰\睢陽之戰\嘉山之戰\象牙潭之戰\六合之戰
2、列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統一我國北方的政權名稱及建立該政權的民族。
答:曹魏、西晉(滅魏而立,短暫統一全國)、前秦、北魏、北周
3、列舉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者和亡國者。(6分)
夏:禹 榤
商:湯 紂王
西:周武王 周幽王
4、列舉漢武帝促進和鞏固了大一統局面的措施。(6分)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削弱封國勢力
3.強化監察制度
5、請列舉出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4分)
儒家:孔子
道家:莊子
法家:韓非子
墨家:墨翟
6、填寫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
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265 曹呸 洛陽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2-280 孫權 建業
7、 寫歷史年代尺上的歷史事件(6分)

4.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1

識記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理解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理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農業起源:

a.中國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距今一萬年左右;

b.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

c.距今七八千年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耕作方式的進步——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農業生產工具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

2、表現: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 方法

(2)「石器鋤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a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木製的耒耜和石鋤和石犁。

耕作技術:掌握排灌、除草培土、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b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豐富: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c影響: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3)「鐵犁牛耕」——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A、鐵犁牛耕的發展

a春秋戰國: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技術史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b西漢:趙過推廣耦犁(二牛三人);犁壁。

c東漢: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廣到珠江流域。

d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e隋唐:出現曲轅犁,安裝犁評。至此,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標志:曲轅犁),一直為後世沿用。

B、耕作技術的進步

耕作方法:

a春秋戰國時期:壟作法;

b西漢:趙過推行代田法;

耕作技術: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耕耙技術;

耕作制度:兩漢: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為主;宋朝以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江南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或一年三熟。

C、水利工程:

a戰國時期都江堰;

b漢朝漕渠、白渠、龍首渠。

D、灌溉工具:曹魏翻車、唐朝筒車、宋朝水力的高轉筒車、明清風力水車。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形成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2、小農經濟:

A形成: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B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貢賦;

C地位: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下的農民:

a優勢: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經營規模小為精耕細作作出重要貢獻。

b劣勢:農民徭役沉重、農民貧困、失去土地、破產流亡。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2

識記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a夏商西周:官府壟斷;

b春秋戰國:繼續發展;

c西漢以後:煮鹽、冶鐵、鑄錢收歸官辦

2、發達的原因:國家權力的支撐

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概況:

冶金業:

①原始社會晚期:掌握冶銅技術

②商周: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

③西周晚期,有鐵器

④兩漢: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

⑤南北朝:灌鋼法。中國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制瓷業:

①商朝:原始瓷器

②東漢:青瓷

③北朝: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⑤宋朝: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五大名窯

⑥明清:種類豐富,青花器、彩瓷、琺琅彩,江西景德鎮被譽為瓷都。

絲織業:

①距今四五千年,有絲織品

②商朝:織機

③西周:斜紋提花織物

④西漢:長安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

⑤唐朝:吸收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

⑥宋朝吸收花鳥寫實風格

⑦明清:蘇杭設織造局,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 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民間手工業的形式:家庭手工業、民營手工業

2、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①春秋戰國和秦漢發展

②魏晉南北朝:遭受摧殘

③隋唐:恢復和發展

④兩宋:在曲折中艱難發展

⑤元朝: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⑥明中葉後: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花樓機。

3、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b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c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a西漢:中國被譽為絲國。

b唐朝:瓷器大量輸 出國 外遠達歐洲、非洲。

c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銷量更大。

d明代:燒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

e清代: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3

識記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識記市的變遷和城市發展、理解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商朝:商朝人善於經商,經商的人被稱為「商人」。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3、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

4、隋唐:

①農村集市發展起來

②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後世的匯票。

5、兩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環境寬松。

①商品種類增多;

②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③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6、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大都是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7、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

①農副產品大量湧入市場;

②區域間長途販賣貿易發展較快;

③出現商幫,徽商、晉商實力最強。

◆市的變遷和城市發展

1、宋以前市的特點:市、坊嚴格分開、按時開市閉市、管理嚴格。

2、宋代以後市的特點: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經營時間限制,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管。

3、古代四大商業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古代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和商業中心的大城市: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

古代最繁榮的大都會:「揚一益二」——揚州、成都

◆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發展

1、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廣州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3、兩宋:同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對外貿易萎縮,廣州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的特點:朝貢貿易、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4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變、理解重農抑商、應用「海禁」與「閉關鎖國」

◆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土地國有制

瓦解原因:

①根本: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直接:私田出現;

井田制瓦解的標志:魯國實行初稅畝

井田制徹底瓦解: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點:土地個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或轉讓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的影響: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有利於小農經濟的發展。

4、抑制土地兼並

(1)目的: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土地兼並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措施 :

(1)北魏至唐實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人丁和田畝收稅。

(3)評價: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農抑商

1、「重農抑商」政策產生及目的

(1)始於戰國時商鞅變法

(2)直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根本:保鞏固封建統治

2、重農抑商政策的演變:

(1)商周時期:採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發展;

(2)戰國: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

(3)西漢:推行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4)明清:仍固守重農抑商,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加征商稅,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3、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積極:

(1)確保賦稅收入促進農業發展,鞏固小農經濟。

(2)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

消極:不利於工商業和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強化小農經濟。

◆「海禁」與「閉關鎖國」

1、(1)明朝「海禁」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

(2)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②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

③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

2、清代閉關鎖國的後果:

①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外來侵略。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5

理解新航路開辟的背景、識記新航路的開辟、應用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和條件

原因:

a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

b社會根源:歐洲人尋金熱。

c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之間的商路,商路受阻引起商業危機。

d宗教因素:教會鼓勵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主觀條件:西、葡王室的支持。客觀條件:航海、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提高。

2、過程:

①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支持)西歐—好望角

②1492~1498年哥倫布 、西班牙(支持)西歐—美洲

③1497年達?伽馬、葡萄牙(支持)西歐—好望角—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西班牙(支持)環球旅行

3、影響:

1、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被稱為地理大發現:證明地圓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狀態,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導致歐洲社會的重大變革: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4、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知識點大全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歷史知識點必修二專題總結

★ 歷史必修二高中知識點整理

5. 讀歷史必修二有感5000字作文

讀《歷史是什麼玩意兒》有感
自從袁騰飛走紅以後,有一種閱讀《歷史是什麼玩意兒》的沖動。欣欣然購了此書,一氣讀完了它。
首先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歷史書。這本書敘事大膽潑辣,詼諧幽默、百無禁忌,改變了以往歷史書嚴肅、說教、乾巴刻板的面目,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身,正史野史,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人文地理,包羅萬象。其歷史知識之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朝代。每一個細節都能信手拈來,足見作者功力之深厚。據說,作者每天必看歷史書,幾十年如一日,因為他這種心靜如水的治學態度,所以能寫出這樣通俗而豐厚的作品。以往一捧起歷史書就會索然無味,實在不能像看小說那麼投入,而這本書我是帶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很快就讀完的。雖然有人說該書「廣度達到960萬平方公里,深度卻只有1厘米」,但他提供了區別於官方的另一種歷史敘述的可能性。看後引發了我對歷史的極大興趣,趁勢瀏覽了《圖說天下》、《全球通史》,對歷史知識了解個大概。正如作者本人所說,作為一名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最重要的不是要求學生記住很多歷史知識,而是引導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他自己的任務只是普及歷史知識,並且讓這種普及變得有趣。他的作品確實達到了這種目的。
其次其大膽的言論讓我瞠目結舌。袁騰飛表示,他酷愛讀史書,在學習歷史中獲得樂趣。同時,他在讀書過程中非常注意思考,所以敢於提出新的、令人震驚的觀點。現摘錄幾段:
「這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276年裡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幹好事。你看那朱元璋就不幹好事,一個典型的暴君。他即帝位,就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劉邦在前朝好歹還是街道居委會治保主任,還是奧運會志願者,領一幫老太太還能幹這個干那個呢。你說朱元璋他是個什麼東西?乞丐,要飯的,皇覺寺出家為僧,讓他化緣。」
「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鄭和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
「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鑽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
「秦始皇一開始還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臉刷牙之後看600斤奏章。別怕,當時奏章是寫在竹簡上,要是看紙的,600斤能看死他。他讓在寢宮里擱一個秤,每天秤約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動竹簡了,拿綢布條掛到脖子上吊著翻,太累了!」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多半嬪妃一大票。其中數量最多的,一千多個,沒有名字只有編號,今天從零零一睡到零零七,明天從二百三睡到二百五。……」
對秦始皇、洪秀全包括現代人物都有非正統評價,顛覆了以往的普通的歷史觀。對於開國之君,袁騰飛不但敢說,而且有理有據,旁徵博引,自成一家。當初你看的時候會覺得有戲說的成分,等你醒悟過來又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並不是形式化的概念、史實,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與智慧。袁說:「教師的責任應是讓學生學會思考,而不是灌輸所謂真相。不容批判的真相,比謊言更可怕。」
評說歷史要公正,不能挾雜個人的情緒,但他讀出了自己的見解。這也正反映了國家文化之繁榮,言論之自由。我們身處的時代是多元的時代,需要的是包容的胸襟,以及更多的聲音,需要我們亮出自己的觀點。袁騰飛至少告訴我們,歷史除了課本還有另一種解讀的視角,告訴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思考問題,告訴我們權威也是可以被挑戰的。
再者,袁騰飛的存在與走紅是時代的巨大進步。人民網強國論壇曾經發了一篇帖子:《袁騰飛的存在顯示了社會的進步》,從社會視角評價袁騰飛事件:「講壇依舊開壇,說明了不僅言論自由,學術也是自由的,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不珍惜這一難得的平台,在上面信馬由韁,而社會也容忍,說明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並不是說說而已。」文章最後說,「袁騰飛還活著,就意味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
錢學森先生仙逝前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太允許自由思想,我們的社會正在扼殺傑出的人才。
歷史學家程巢父對袁騰飛的言論十分欣賞,他指出,「這個是還原歷史,首先這一位袁騰飛老師是一個有良知和正義感的人,應該向袁騰飛老師致敬。」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通過這本書,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也告訴我們要藉助前人的得失給社會以正確評價,給自己正確定位。例如書中說「流氓出身的像劉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這要是擱明朝這些人就全被幹掉了。朱元璋是賊王八出身嘛,是中國歷史上最寒酸的皇帝。這種賊王八蛋一當政,必然是採用暴政。你看世界歷史上,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賊王八出身。有哪一個出身高貴,受過良好教育,上台之後搞民主的。沒有,是吧,沒聽說過,准都是這么一幫,之前寒酸,我可有了今天,我折騰死你們,包括現在那些貪官污吏都是,十四歲之前沒穿過鞋,窮怕了,一有權就亂來。」
由此給我們啟示:權力是把雙刃劍,現今的當政者、有權者要正確使用權利,握好手中這把雙刃劍,不要讓它傷人又傷己。

6.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佔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並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古代手工業
分類 特點 地位 成就
官營手工業 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
②產品不計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業中一直佔主導地位 冶鐵:東漢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鋼法;
制瓷
絲織: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
民間手工業 ①由民間私人經營
②產品供民間消費 明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 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 產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 農戶的副業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民營手工業中;
②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取值」
④本質特徵: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古代商業(商品經濟)
時期 發展狀況 表現
春秋戰國 商業繁榮 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 發展艱難 開始重農抑商
隋唐 商業發展 農村集市貿易發展; 櫃坊、飛錢問世; 「揚一益二」; 外貿港口廣州
兩宋 空前繁榮 交子;商稅成為主要財源;市的發展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出現商業名鎮;話本、詞的盛行;《清明上河圖》
元 商業繁榮 國際商業大都會: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鎮商業繁榮 農副產品大量成為商品;長途販運貿易;著名商幫:晉商、徽商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①時間:明清時期
②原因:a、明初為防患倭寇;b、清初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c、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
③評價
a、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歷程
1、新航路開辟——雛形開始出現
①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②過程
③影響
A、對世界
a、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b、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B、對歐洲
a、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早期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

時間 特點 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場工匠技術積累 工廠 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c中後期-19c末20c初 科學理論與技術相結合 壟斷組織 汽車、飛機
▲形成途徑——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①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表現
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近代企業的誕生(洋務運動)c、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 19c60、70d)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③發展歷程(見以前的講義)
④特點
a、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b、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c、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⑤阻礙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民族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⑥啟示:a、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過渡時期(1949—1956, 發展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系並舉)
①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正式進入社會主義;
③一五計劃(1953—1957):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年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正確分析;
②八大二次會議1958: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③大躍進1958: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⑤八字方針1961
a、背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
b、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c、意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文革時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1978—今)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2、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
a、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984
②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對外開放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
b、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
▲改革開放的階段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③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新中國的成立 ③改革開放
▲表現(見以前的講義)
①物質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訊工具 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
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遊等)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加劇;
2、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
3、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特別大
4、影響
①加劇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2、內容
(1)金融
①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②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③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④管制證券業
(2)工業
①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之下;
②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3)農業
①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
②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社會福利
①建立聯邦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②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
(5)社會立法
①《全國勞工關系法》,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②成立全國勞工關系委員會,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③「社會保險法」
3、實質:
不促動資本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預;
4、特色: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應對危機,其應對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現;
5、影響
(1)對美國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對世界
①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②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國家」③第三產業的興起④新經濟的出現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期 背景 措施 結果
二戰結束—20c70d初 戰後經濟殘破,欲恢復經濟 國家干預經濟 經濟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20c70d初 出現「滯漲」現象 減少國家干預 20c80d經濟恢復和發展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 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 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 結果 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 農業 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 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
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
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45
世界貨幣體系 (短期貸款,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 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放銀行) 1945 三大支柱
(長期貸款、技術援助)
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7
(旨在消除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
2、意義: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
▲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貨幣體系)
1、背景
①二戰後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最大的債權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基本特徵
①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 ②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3、影響
①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積極)
②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消極)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1、歐盟(1993年,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
b、近代歐洲國家沖突和戰爭不斷,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
c、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使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開始了經濟一體化的探索;
②建立過程
a、1951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b、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1967年,三機構合並,成立了歐共體;
d、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e、1993年,歐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f、1999年,歐元問世(英國除外)
③意義
a、符合歐洲各國和整個歐洲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b、對歐洲其它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範作用,增強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範,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實現優勢互補)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員國之間存在文化和歷史差異,影響其發展,中國1991年加入)
▲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表現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歷程
①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開始增多;
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③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20c90d全球化趨勢的推動力:
a、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原動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根本)c、現代通訊、交通工具(技術條件)
d、兩極格局的瓦解e、各國普遍推行市場經濟體制f、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推動
(2)評價
①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②影響
a、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經濟安全、生存環境面臨空前的挑戰;
策略: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2、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關稅總協定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②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③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
(1)過程:①1986年,提出「復關」;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加入WTO的影響
①積極作用
a、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b、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②消極影響:市場開放、關稅減讓,使農業、汽車等行業受到沖擊;
▲中國迎合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舉措: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

7.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 總結 是講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的,你都掌握了知識點嗎?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1】

(一)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經濟根源 (根本原因) :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業危機:(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傳統商路,使東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__會要傳播基督

__

⑵可能性(條件):西歐生產力的發展、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航海家 支持國 時間 成就

迪亞士 葡萄牙 1487 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倫布 西班牙 1492 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達&middot;伽馬 葡萄牙 1497 開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 西班牙 1519--1522 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環球航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⑴對世界市場形成意義: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開始

⑵對歐洲:歐洲的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對亞非美洲:美洲的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白銀大量地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⑷對世界: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2】

二、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荷蘭殖民擴張

⑴對外貿易發達。17世紀上半葉,荷蘭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⑵組建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參與殖民競爭。在亞洲-----摩鹿加群島、爪哇、台灣,美洲------建「新荷蘭」(即新尼德蘭)

2、英國的殖民擴張

⑴手段:①海盜式劫掠;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進行商業戰爭。

③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屬東印度公司)

④進行殘酷的黑奴貿易。

⑵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3、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擴大的途徑:殖民擴張,掠奪)

(2)對殖民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黑奴貿易:歐洲&rarr;非洲&rarr;美洲&rarr;歐洲)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3】

三、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⑴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前提條件:

①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前提 ② 圈地運動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③ 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

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 經驗 和技術

⑤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直接原因

⑵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1765&mdash;1840年前後)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

主要成就 珍妮機(開始標志)、蒸汽機 電力使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發展、鋼鐵工業的進步

象徵 蒸汽機的發明

(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電力的使用

(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出現的新交通工具 火車、汽船 飛機、汽車

出現的新能源 煤 電力、石油

出現的新工業部門 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

交通運輸業 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制 大企業(壟斷組織)

科研與技術革新關系 未結合 真正結合

發生的國家 從英國向歐美國家擴展 多個國家同時並舉

⑶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特點: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後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更多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

⑵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間的人口、資金的流動和貿易更加擴大

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場,資本主義列強憑借日益強大的實力,對外侵略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⑷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

3、世界市場的形成

⑴、形成過程:① 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⑵、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擴張與掠奪&mdash;&mdash;主要途徑)

⑶、影響: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②造成了亞、非、拉美的貧窮落後③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

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4】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2)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洋務運動

(1)背景:①19世紀50&mdash;60年代,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統治出現危機。

②清政府內部洋務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3)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4)內容:

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第一家----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規模最大--------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②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開採的煤礦;輪船招商局------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5)評價:①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②對我國早期現代化起推動作用

③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製作用.

補充:中國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漸取代封建專制獨裁;

(2)在經濟上,從生產方式來看,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從性質上來看,商品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在思想 文化 上,近代的自然科學逐漸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上的工業化。

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

3、民族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以後(19世紀末) 1、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2、實業救國思潮推動

3、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短暫春天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1、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最主要原因)

2、民國建立提高資產階級地位

3、政府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政策,倡導使用國貨

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推動 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較快;

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曲折

發展 一戰後 1、抗戰爆發後,日本對淪陷區進行掠奪與控制。

2、三座大山的壓迫①封建主義的壓迫②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利用跌價競爭等 方法 打擊民族工業③官僚資本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排擠和打擊

民族資本的萎縮

4、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2)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二、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1、變化

①服飾:長袍馬褂 與西服革履並行;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②飲食:西餐館;煙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發生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首開使用新工藝技術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習俗:「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

社交禮儀----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握手、鞠躬 ;

「老爺」「大人」稱謂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簡潔文明。

閱讀報刊、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

①、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②、仁人志士的推動;

③、民主思潮的促進; 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交通

①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胥各庄鐵路

②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

③航空:馮如製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2、通訊

①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後設立郵傳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

②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

3、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刊:《申報》;維新派報----《中外紀聞》、《時務報》;同盟會機關報------《民報》

2、影視: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互聯網: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二總結作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