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

發布時間:2022-10-06 15:40:20

1.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吞並中國呢

華夏大地,千古風流,中華兒女,眾志成城,雖千萬人,亦往矣。從世界誕生,人類啟蒙之初,就衍生了各種各樣的文明,它們歷史悠久,傳承千載,它們或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最前列,或是代表了一個地域的最前列。

但是無論它們曾經多麼輝煌和壯闊,最終也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慢慢消散,時至今日,只剩下一個民族,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這個民族,叫做中華民族,這個文明,稱為華夏文明。無論歷經多少次侵襲,卻依然能夠昂首挺胸,屹立於此,始終不倒,就連金庸先生也數次為國家之魂動容。因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吞並中國,華夏文明從未斷絕,並且時至今日,依舊生生不息。

2. 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

在沒有這種情感抒發的環境下,觀眾也沒有一種從逆境中生長後成為一代大俠的那種江湖,觀眾不一定買賬。

3.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吞並中國

因為中國是個很奇怪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遠超其他國家的想像,正因為有這些精神存在,所以歷史上才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吞並中國。

泱泱大國五千載,世界各地的文明,冉冉升起又如流星般隕落。五干年間以天下為舞台的棋局輪換了無數棋手,從過去到現在,再延伸到更遙遠的未來,一直在棋盤上的棋手只剩下了中國,只剩下了我們。

五千年前,古埃及,以及其他古老的文明和我們一起在世界這個棋局上,面對神明對我們嚴厲的懲罰,大洪水的清洗留下了無盡的神話,但是現在,他們人呢?五千年前,古埃及,以及其他古老的文明和我們一起在世界這個棋局上,面對神明對我們嚴厲的懲罰,大洪水的清洗留下了無盡的神話,但是現在,他們人呢?

為何會如此?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天破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自己挖渠治水;疾病流行,不求神跡,以身試葯。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被太陽暴曬的就把太陽射下來;當年五虎亂華又如何?當年日軍侵華十室九空又如何?我們又何曾屈服過?

4.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征服中國

很簡單,因為各方面問題都有,主要是習慣、飲食、還有骨子裡面的那種不服輸的勁。具體以下細說:

一、中國是農耕文明,這樣的人到哪都不會沒飯吃。

中國最好、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農耕文明,可以自給自足,哪怕已經工業化了,也在默默的在維系著一個國家應有的物資運作,其他國家能夠制衡的不多。畢竟最首先的是民以食為天,其他國家連我國的飲食都控制不了,那麼再怎麼略奪,也只是暫時的,這一點在歷史上已經有多次有了答案。

總的來說,齊心是很重要的,在被欺負的時候,哪怕平時吵成一團的我們,也可以一致對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勁,也就是我們沒有被征服的原因。

5. 金庸還在世嗎

金庸已經去世了,金庸去世時間2018年10月30日。

2018年10月30日傍晚,網上突然爆出金庸去世的消息,很多人一開始都不相信是真的,直到後來官方微博發布消息,證實金庸是真的去世了,一時之間,令人唏噓不已。

據悉,金庸今年94歲了,目前為止並沒有關於金庸生病的消息傳出,如此高齡,金庸應該是自然去世,壽終正寢,希望他一路走好。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筆下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射鵰英雄傳》、《射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

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歷年來其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等,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也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贊。


(5)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擴展閱讀:

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在報紙總編輯力邀下,金庸接過了武俠小說這一棒。

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借他對武俠小說的了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開,做了一個筆名,《書劍恩仇錄》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作品一炮而紅。

隨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作品,且部部都有全新突破,留下不可復制的神話。1972年,金庸宣布封筆,之後對其以往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6. 為什麼金庸不以秦朝為歷史背景創作武俠小說呢

一部由馬華干執導,李現、李一桐、劉奕君、姚笛、趙圓瑗、何潤東等主演的古裝武俠電視劇《劍王朝》在網路上播出。這部古裝武俠電視劇不但是李現的首部古裝劇處女作,也是馮小剛監制的首部電視劇,上映之後備受關注。

《劍王朝》小說的背景,放在滅掉了韓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齊國的秦朝。這是一個罕見的做法。因為在這之前,很少有當代作家以秦朝為背景來創作武俠小說。



綜上而言,秦朝沒有江湖,不具備發生武俠故事的土壤,武俠小說家當然不會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秦朝。

7. 金庸 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吞並中國

原文刊登於《明報月刊》
大家希望聽我講小說,其實寫小說並沒有什麼學問,大家喜歡看也就過去了。我對歷史倒是有點興趣。今天我想簡單地講一個問題,就是中華民族如此長期地、不斷地發展壯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規律?
這幾年我常在英國牛津大學,對英國文學、英國歷史和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大家都知道,英國對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他寫了一部很長很長的《歷史研究》。
他在這部書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說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歷史進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現在仍真正興旺發達的文明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的歐美文明,一個是東方的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且連續不斷,則又是世界唯一的。
雖然古代有的文明歷史比中國早,有的文明範圍比中國大,如巴比倫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臘羅馬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卻因遇到外力的打擊,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漸衰退、消亡了。湯因比說:一種文明總會遇到外來的挑戰,如果該文明能很好地應付這個挑戰,就能繼續發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應付挑戰,就會衰退,甚至消亡。
這里也有多種情況:一種是遇到強大外族的打擊,整個民族被殺光殺盡,消滅了;一種是民族內部長期僵化,沒有改革,沒有進化,像活的木乃伊,結果衰落了;有的則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還有一種就是分裂,國家的內戰不休。
我們的國歌中有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是在抗戰前後寫的,它表示了一種憂患意識。那時候我國遭受外族敵人的侵略,處境確實非常危險。
就我看來,我國歷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險時期有七個: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時間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時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時間約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時間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時期蒙古、滿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以上所講的我們民族七次大的危機,又都是七次大的轉機。
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吞並中國?小編在語音、圖文輕知識問答平台【眾答】上付費向幾位歷史愛好者提問,他們發表了如下看法:
煎餅傳奇:世界很多文明都隨著歷史演進逐漸消亡,唯獨留下了歐美和中國文明,這是有原因的。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的消亡就驗證了這一觀點。一種文明隨著歷史進程總會遭遇挑戰,要麼蛻變,要麼消亡。還記得國歌中那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其實就代表了一種憂患意識。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不斷壯大,靠的就是改革與開放。革新自我加上兼容並包,看似簡單,但其實這種精神貫徹起來卻非常難,靠著這種頑強的民族屹立和尊嚴,中國人民才能一次次從深淵中爬出來,看到黎明,迎接未來的篇章。
酷兒:中國作為過去的文明大國,自古就憑借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依靠廣袤的土地,孕育出一代代後人,藉以嚴密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完整穩定的中國封建社會體系。復雜多變的地形,外族人想要一舉擊破簡直是難如登天,主流儒家文化也很好的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中國人雖然不沒有外國人的爆發力,但講究持久,堅持「細水長流」,有了這種不服輸的較真精神,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以及持久逐一擊破的戰斗方法,必然百戰不殆!
冷漠的冷麵:我是中國的腦殘粉,雖人在異國他鄉,但依舊牽掛祖國,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能喚起中國人愛國的本能。從歷史角度來看,但凡想滅亡中國的,最後要不自己元氣大傷,要不就是落荒而逃,西方列強顫抖吧~日本侵華的原因,一方面是垂涎於中國的資源,搶奪利益,一方面是自認為是日本才是中國文明的真正繼承人,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抗戰多年終究敵不過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哈哈哈~
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後,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之後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往復。
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麼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台。我們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後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那當然是對的。
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製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斗和戰爭。一些游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斗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會就會很穩定,內部斗爭就會大大減少,這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環節。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鮮卑人。
有一個情況不知各位想到沒有,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就姓獨孤。「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北周的時候,有個大將軍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唐太宗的皇後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
據《唐史》記載,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像我們現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在唐朝,有二十三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蟬,在漢朝做官,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後,他的身後大事交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蟬。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
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的多,贏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系,我們長期跟你干,打到後來,外國人會分裂的。

匈奴人很厲害,我們打他不過。漢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圍困,沒法脫身。他的手下便獻了一條妙計,去向匈奴皇後說,漢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漢朝皇帝抓來,把漢人打垮了,俘虜了大批漢人中的漂亮女人,你這個皇後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後中了這個詭計,影響匈奴首領,便退兵了。匈奴後來分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則向西走,一部分到了法國,一部分到了西班牙,一部分到了英國,以至滅亡了整個西羅馬帝國。
西方歷史中的匈人是否匈奴人?史家意見不一致,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國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卻把整個歐洲打垮了。隋唐時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們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華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則向西行,來到了土耳其。後來土耳其把東羅馬帝國打垮了,把整個君士坦丁堡佔了下來,直到現在。
所以我們不要一提起歷史就認為我們民族不行,其實我們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紀以後的三四百年的事情。最近我在牛津大學的一次聚餐會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東亞經濟的學者,他和我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時說,中國的經濟自古以來就很發達,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紀以後才慢慢被英國趕上去。而國民總收入卻是到了1820年才給英國超過。中國國力居世界領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
那位學者對中國經濟前途非常樂觀,他說大概到2020年時,中國的國民經濟收入又會是全世界第一,並能長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後的四五十年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趕得上。我聽了之後很興奮,問他是否有數據?他列舉了很多統計數字。他是專家,不會隨口亂說。我覺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實際上我們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一直是很先進的,到宋朝尤其先進,大大超過了歐洲。那時我們的科技發明,歐洲是遠遠趕不上的。如造紙、印刷、火葯、羅盤等在宋朝已經非常興旺發達了。現在大家用的鈔票也是中國發明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那時我們的金融制度相當先進,貨幣的運用相當成熟。

那麼歐洲人什麼時候才開始轉機呢?應該說是到了中國的明朝,從那時起,中國開始落後了。我想其中原因,一個是政治上的專制,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很嚴,一點也不自由開放,動不動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嚇得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全部權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裡。
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對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異想天開,實行所謂海禁,把航海的船隻全部燒掉,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斷絕與倭寇的來往,餓死倭寇。這是對日本完全不了解。這種愚蠢的禁令,當然是永樂皇帝時鄭和下西洋之後的事情了。
明朝一實行鎖國政策,整個國力便開始衰退。與此同時,西方科學卻開始發展,工業革命也開始了。有一個有趣的時間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紀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權威,反對神權控制,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個很無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幹了許多荒淫無恥的勾當。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國是很富庶的,到了宋朝、元朝也還可以,那時候科學發達、交通方便、對外開放。而歐洲正是封閉的時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學術思想不自由。你如說地球圍繞太陽轉,他便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閉的。到了十六世紀,歐洲自由開放了,科學發明開始了,可是中國反而長期封鎖起來了。這是最大的歷史教訓。
今天講了這么多,無非是要大家明確兩個觀念,那就是改革和開放。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改革成功了,我們的民族就會中興。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我們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
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我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坐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上面我講到的那位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他初期寫《歷史研究》這部大著作的時候,並沒有非常重視中國。到他快去世的時候,他得出一個結論:世界的希望寄託於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結合。
他認為西方文明的優點在於不斷地發明、創造、追求、向外擴張,是「動」的文化。中國文明的優點在於和平,就好像長城,處於守勢,平穩、調和,是「靜」的文化。現在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地球就這樣大了,無止境地追求、擴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後只能接受中國的哲學,要平衡、要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協作,避免戰爭。
由於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今後的世界大戰將不可思議。一些瘋狂的人也許執意要打核戰爭,殊不知道這種戰爭的結局將是人類的同歸於盡。這可能性不能說沒有,我所接觸到的西方學者目前對打核戰爭都不太擔心,他們最擔心的是三個問題:第一是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浪費;第二是環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這三個問題將關繫到人類的前途。
所以,現在許多西方人把希望寄託於中國,他們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哲學。他們認為中國的平衡、和諧、團結的哲學思想、心理狀態可能是解決整個人類問題的關鍵。
十九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倫敦,二十世紀初轉到了紐約,到了戰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則轉到了東京,而二十一世紀肯定要轉到中國。至於這個中心是中國的北京還是上海,其實在北京或在上海都不是問題,只要是在中國就很好!
閱讀(0)

8. 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吞並中國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麼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麼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

中國作為過去的文明大國,自古就憑借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依靠廣袤的土地,孕育出一代代後人,藉以嚴密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完整穩定的中國封建社會體系。復雜多變的地形,外族人想要一舉擊破簡直是難如登天,主流儒家文化也很好的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中國人雖然沒有外國人的爆發力,但講究持久,堅持「細水長流」,有了這種不服輸的較真精神,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以及持久逐一擊破的戰斗方法,必然百戰不殆!

9. 金庸寫了那麼多武俠小說,為何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

金庸寫了很多的武俠小說,可以說寫的非常的經典,在影視劇如此發達的今天,金庸先生寫的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可惜的是如今金庸先生已經去世,這是文學壇上的一大損失。看遍金庸先生寫的這些武俠小說,就會發現,這些小說中並沒有唐朝的背景,而多是宋元明清的背景,這是為何呢?其實唐朝的距離現代久遠,缺乏史料的參考;其次就是唐朝強大,沒有可用的素材;最後就是因為唐朝並沒有形成宗家信仰的門派。

最後就是在宋元明清的時候,出現過很多宗教信仰的門派,並形成一定的體系,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武當、少林。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這樣的門派,所以金庸先生只能在寫作的時候採用宋元明清朝代的,才能找到人物原型和素材。

10. 金庸的小說中為什麼沒有以明清朝代為背景的

金庸先生的小說大多以明清為背景。

在他的小說里,《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鹿鼎記》,《書劍恩仇錄》等四部都是以清代為背景。最最主觀的原因應該是金庸先生個人歷史品味的問題。金庸先生寫武俠小說,其中的歷史都是經過大量的考究的,尤其他更喜歡研究一些野史和一些民間故事。所以在小說中也大多會將自己的考究放入其中。而且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只要是清朝的背景都會在康乾時代,這也可能與自身生世有所關聯。

金庸先生寫小說不是架空的背景,大多是經過大量的考究的,所以明清的背景也會有大量的顯現。

閱讀全文

與金庸為什麼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