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

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

發布時間:2022-08-18 09:18:20

❶ 王位世襲制的產生,時間,實質,影響分別是什麼

一、產生時間

世襲制產生於夏朝,禹任部落聯盟首領時,已把政權集於一人之手,按血緣劃分居民開始向按地域劃分居民轉變,同時有了部落軍事首領和公職人員世襲的大量存在。

以此為基礎,禹死後,其子啟在新興奴隸主貴族的推擁下,破壞了禪讓制,繼承了禹的職位,並用暴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二、實質

體現了權位的不可轉移,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徵之一。

三、影響

1、標志著中國氏族社會基本瓦解,奴隸制社會已經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隨著王位世襲制的確立,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機構體制也隨之建立起來。

2、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3、中國歷史上的傳統皇位繼承製原則因在窄狹的世襲范圍內選擇接班人,不可能保證皇帝素質的優化與崇高。所選皇帝中幼兒、白痴、浪子、昏庸之徒眾多,其禍國殃民定屬必然。

(1)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舜以後,王權進一步強化,此塗山就是河南嵩縣的三塗山,亦即會稽山,正在夏人活動中心地區附近。可見經鯀、禹兩代經營,夏後氏已形成一支強大的勢力,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王權的產生,氏族制度的機關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拋棄,唯繼任領袖的人選要經議事會認可的形式尚存。而從媯舜到姒禹正處於社會大發展的時代,各種人才輩出,首先被舉為姒禹繼任者的是當時曾掌五刑、負責獄訟的皋陶。

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聯合體議事會又推舉了益,即伯益。他是顓頊和少典氏的後裔,又名大費,與皋陶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曾協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媯舜的器重,被任命為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虞」。

所以按照傳統習俗,姒啟作為領袖之子在議事會討論繼任者人選時,雖被優先提名,但他的功績與威名無法與益相敵,益很自然的成為議事會認可的法定繼承人。然而,在益和啟的時代,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禹死後,啟立即發動了對法定繼承人的攻擊,奪取了領袖的職位。

❷ 簡述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

1、我國古代皇位的繼替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同姓相繼;一種是異姓相代。
2、同姓相繼,是指皇位世世代代限於同一始祖的父系後代繼承,即皇位的世襲制,這在皇位繼替中占據主流地位。皇位世襲制從我國的歷史來看,大致有四種情況:一、預立太子。皇位世襲制中,以父死子替為正宗。但歷代皇帝妻妾眾多,兒孫滿堂,為了避免皇子之間因爭奪皇位而不顧手足之情,預立太子就成了皇位世襲制的核心。從漢到明,歷代王朝都將冊立太子看作一件國家大事。立太子的法則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二、密定皇儲。這是清代特有的制度。雍正年間,下詔廢太子之制,改由皇帝生前秘密確定皇儲,寫下遺詔,秘而不宣,等皇帝駕崩後由大臣當眾宣詔,被立為皇儲者即刻登基。三、禪讓於子。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當朝皇帝讓位與子而自成太上皇的情況。如乾隆帝讓位於嘉慶帝。四、逼宮奪位。由於封建皇帝至高無上,因而父子兄弟間為爭奪皇位而自相殘殺的事例不絕於史。
2、皇位的異姓相代存在兩種形式,要麼是通過大規模農民起義或外族入侵來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要麼就是以外戚、權臣、後宮的身份奪取皇位。

❸ 皇帝制度在中國多久

中國古代皇帝制度 ancient Chinese emperor system 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至上和皇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權神授學說為理論基礎,用嚴格的名位等級、封建禮樂和皇位繼承等各種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個人的權威地位,保證皇帝高踞於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這一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創立,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發展、強化,直至1911年清宣統皇帝遜位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歷時2131年。 皇帝和皇權 「皇帝」這一稱號淵源於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空前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最高政治首腦的專用稱號,並建立起皇權專制的政治體制。在這一制度下,皇帝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法定的國家首腦和最高統治權力的執掌者。皇帝一人獨治天下,全國的土地、資源、人民、財富均為他所有,可謂「履至尊而治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無小大,皆決於上」。皇帝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榮辱,可以「塗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國家政治事務法定的唯一最高決策者,有權統率和指揮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級地方軍政系統和文武官吏,要求他們絕對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辦事。一切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指示,都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許有任何違抗或異議。一切法律的頒行和解釋,所有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的任免、獎懲和升貶,全國性財政賦役的征調和開支,對外和戰與對軍隊的調遣指揮,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 皇帝控制和指揮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他主要通過奏事、朝議、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國全社會和軍政信息,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奏事有面奏和書奏的區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級的大臣和貴族當面向皇帝反映情況、回答咨詢或請示。書奏是具有上奏資格的官署或官員通過一定渠道呈遞文書請皇帝裁定審批。奏事的文種主要有章、表、書、啟、議、疏、封事、題本、奏摺、狀、冊等。不同的文種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和作用,不允許混淆錯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時期,更推行一種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圍有嚴格規定,而且具奏人必須親手繕寫,奏前或奏後均不準向任何人泄露內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稱為硃批),不許向任何人出示,並且要限期繳回,亦不準抄存。密奏制度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皇權的極端高漲。 皇帝通過口頭或文書下達制令,其形式有諭、旨、策、制、詔、誥、戒、硃批等,不同的形式適用於不同的政務,均具有絕對的權威。 朝議有廷議和集議的區別。皇帝在殿堂聽政,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頭提出,有爭議的當朝議論,謂之廷議。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於一定范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後再將意見上奏,謂之集議。舉行廷議或集議,都是為了有利於皇帝決策。 刺察,即皇帝通過自己控制的監察系統,甚至使用特種刑獄部門(如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對各級文武官員進行監督和審察,或用以了解社會的政治情況,加強對社會和百官的控制。 皇權的維護和鞏固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神化體現、捍衛皇權。 神化皇權 君權神授學說是皇帝掌握與運用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中國皇帝制度長期延續的重要理論依據。歷代統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權來加強君權的不可侵犯性。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學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又神秘的外衣。凡取得正式皇帝名號的人,便「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父牧養之之」。 禮制與嚴刑 禮樂制度是維護皇權的又一個重要支柱。歷代皇帝大力加強禮的建設,使禮樂禮儀成為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鞏固等級秩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及權利義務的規范和准則。以禮入法、入政,提倡「禮本刑輔」,並不斷加以完善;同時,他們還推行儒家禮治的理論,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全國全社會以尊卑上下區分的等級關系。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還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捍衛皇帝的尊嚴和權力,嚴厲打擊對皇權的任何侵犯。從隋、唐到明、清,各個封建朝廷頒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認為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十惡」,集中打擊一切圖謀反對君主統治、侵犯皇權的思想言論和活動。 封建官制 歷代封建王朝的文武職官設置及其實際職、權、責的規定也都體現了對皇權的維護。中國的封建官制以皇權為核心向全國各級伸展,構成網路式的結構,歷代皇帝總是極力保持和加強對它的絕對控制,並為此目的不時進行調整。中國古代官制的演變軌跡,大體是皇帝將身邊的侍從人員逐步演化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職秩較低的事務性官吏提拔為位階較高、擁有相當權力的政務官僚,將身邊的侍衛人員提拔為軍事將領,其中少數人甚至一度執掌過重大的軍政實權。宦官制度有時在這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皇帝依靠宦官控制軍政大權,維護皇權不受侵犯(見中國古代宦官制度)。但是,當這些部門或人員掌握的權力已構成對皇權的威脅或被認為已存在潛在的危險時,皇帝便毫不猶豫地採取保留其官銜名稱,削弱其實權,再將新的親信侍從或宦官外戚等以新的名義取而代之。 名位制度 是維護皇權的一種重要規定。秦始皇在確定皇帝稱號的同時,還建立了與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維護皇帝的尊嚴,突出正統並加以神化。漢朝沿用這些名號,又作了許多修訂和補充:皇帝自稱朕,臣民稱他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詔;皇帝使用的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宮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等。唐、宋、元、明、清各朝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強化、調整、充實,圍繞皇帝的名號形成了系統嚴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並長期固定下來。皇帝名號制度還擴大延伸到皇親國戚。皇帝的親屬也有特定的尊號,諸如太上皇、皇太後、皇後、妃、嬪、皇太子、皇子、公主、皇弟(妹)、皇孫等,甚至連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也被稱為宗室皇族,按其親疏輩份享有不同等級的特權。 皇帝的名號制度還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號,死後的謚號、廟號、陵寢號等。①年號是反映在位皇帝的執政紀年。自西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 140年定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宣統年號被廢止,歷朝諸帝皆立年號紀元,亦有中途改元的。②謚號是皇帝死後按其生平事跡評定褒貶的稱號。早在西周時期,謚號便已在貴族之間普遍採用。秦始皇為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議和指摘,下令廢去對皇帝之謚。西漢呂後當權時加以恢復,一直沿用到清末。謚號本應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過,但實際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詞,而且字數越來越多。如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1908年去世,被謚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的謚號。謚號一般是在皇帝死後由禮官擬定,報請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換代之際,也有由新王朝為前朝末帝定謚號的,如清朝建立後,曾為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定謚為庄烈愍皇帝。③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秦始皇自以為其統治可傳萬世,因此以世系為廟號。漢代恢復古禮,以「祖」或「宗」作為廟號,在「祖」或「宗」之上再選擇一個符合去世皇帝「功業」的字眼,如西漢創業的劉邦,其廟號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廟號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緒帝死後被稱為德宗,此亦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廟號。④陵寢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其名號一般是根據去世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開國皇帝之陵一般稱為「長陵」,其後諸帝則應依其事跡和世系來命名,諸如康陵、定陵、顯節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陽陵等。為皇帝建陵後,還要設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衛和陵戶。 皇位繼承製度 皇位繼承是皇帝制度的一個核心問題,它關繫到皇權的延續和王朝的穩定與興衰。自傳說中的西周到清朝中葉,預立太子制是皇位繼承的正統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皇位由正後所生的長子繼承,如長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無子再由嫡次子順序繼承。只有在正後無子的情況下,才考慮庶生的長子。皇帝無子則依照穆親疏順序選立繼位人。制訂這套制度是為了避免皇族內部因爭奪皇位而激成內訌,希圖藉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對穩定。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後,圍繞皇位繼承的殘酷斗爭即與之俱興,宗法制度不斷受到沖擊。歷史上不斷出現騷亂、爭議、政變、兵變、謀殺、篡位等。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詔宣布廢除預立嫡長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儲」的辦法。即皇帝在自己諸子中物色、選擇繼承人。皇帝將選中的繼承人的名字及有關詔旨寫好密貯,等到臨去世前或去世後,才將密旨公布,被選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盡列臣位。選立繼位人之權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進言推薦。密建皇儲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擴大了對皇帝候選人的選擇范圍。選立繼位人不以嫡、庶、長、幼為條件,而以是否具有統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統治者的根本利益為原則。這是對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後宮制度 它是維護皇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為了滿足皇帝的各種私慾,而且是培育皇位繼承人,使皇權世代相傳的重要保障。在這種制度下,當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斷的情況時,皇後有權以監護人名義,監督和選立後嗣,甚至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代行皇權(見中國古代後宮制度)

❹ 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間結束了

皇位推薦制不太標准,如果指的是奴隸社會初期的禪讓制,是夏禹之子夏啟執政時期結束的,原本夏禹因治水有功,被禪讓君位,老後本想禪讓給伯益,以續禪讓制,但因人民都支持其子夏啟,並且夏啟在爭奪王位也很積極,所以禹就順勢傳給了他兒子啟。啟繼位後,夏朝才算正式成立,啟老後,因覺得他與父親禹統治了國家這么多年,不想禪讓,所以就廢除了「公天下」,此後,王朝王位基本由本族內成員繼承。

至於之後,不少皇帝也是由像太後,大臣之類的有權勢之人推薦的,比如宋朝宋徽宗就是當時向皇後徵得大臣同意之後所立,明朝嘉靖皇帝是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推薦所立。不知,這算不算您說的推薦制。

❺ 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了

皇位推薦制似乎表述不太合理,也就是曾經的禪讓制,這種制度伴隨著在夏朝開始的時候消失,也就是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時候消失了,從此就開始了皇位世襲制。

❻ 王位世襲制什麼時候結束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世襲結束

❼ 中國古代繼承製度演變

從部落時期到清朝,跨度約為一萬多年,在這一萬多年中,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也包括國家的形態以及最高統治者的繼承方式,從我們鮮有耳聞的「家長制」到最科學最完善的「密儲制」,繼承製度都發生了哪些改變呢?我們從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的部落時期開始說起,看這一萬年間繼承方式的改變。

部落時期——家長制

家長,因名思義,一家之長。所謂家長制,也就是由家族中的長者掌握經濟大權,處於部落最高首領的位置,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都要服從。權力不劃分,僅屬於家長一個人,管理的范圍也只是血緣關系和親緣團體。這個類似於現在家庭的關系,家庭中的權力由父母掌握。

從1328年天順帝即位到1329年元寧宗退位,這兩年元朝換過五次皇帝,其中元文宗登基兩次

相比元朝,清朝的皇位繼承就安穩的多,除了康熙時期出現的九子奪嫡,但整體上還是很平穩的,沒有一個皇子因為奪位斗爭而死。同時,雍正帝在立儲君時,還創立了可以被稱為中國古代繼承製度中最科學最完善的制度——密儲制。皇帝在生前不公布皇位繼承人是誰,把繼承人秘密的寫在紙上,一式兩份,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另一份由皇帝隨身攜帶。待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取下「建儲匣」,與皇帝身邊的文書對照,宣布皇位繼承人。

總結

從「家長制」到「密儲制」,中國社會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時期發展到了成熟的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最高統治者繼承方式的轉變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的改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沒有最好的繼承製度,只有最適合當時條件的制度。

❽ 中國政治制度史論述王位皇位繼承的演變

中國歷史上王位皇位繼承的演變方式是最初是禪讓制,這裡面有比方說堯舜禹之間的皇位傳讓就是禪讓制。從夏開始我國的皇位繼承製度又轉化為世襲制,即父親退位之後把皇位傳給兒子。

❾ 世襲制實行了多少年什麼時候徹底廢除

實行了約3000年,時間為約公元前1988年到1912年,1912年清政府滅亡標志著世襲制正式廢除。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9)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擴展閱讀

西周實行王位世襲制,此制度是與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

周王為天下的大宗,其嫡長子為宗子,是王位繼承者,稱世子;庶子為小宗,周王封其為諸侯,或留在中央為卿、大夫。諸侯、卿大夫或士,各為本支的大宗,其嫡長子為職祿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為本支的大宗。

如此推演無窮。周王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天子」。這是「君權神授」觀念,而自此這種王位世襲制度就逐步完善起來。

閱讀全文

與我國歷史上皇位推薦制從什麼時候結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