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22-08-18 08:29:55

『壹』 如何幫助學生學好歷史

一、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必須把握好「讀」這一關,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和效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到:拿到教科書時,先閱讀目錄和說明部分,了解本冊書的主要內容,分清單元,宏觀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識框架。對於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並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教材,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使師生可以充分地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有些教師認為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歷史知識,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新課程摒棄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並不反對知識的記憶。試想,如果學生連新中國於何時成立都說不上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堅決避免死記硬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並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我們熟知的諧音法、圖表法、形象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這些做法都短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不再為記憶而苦惱。
三、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小專題下再進一步細分,如手工業下的紡織、陶瓷、冶鑄等;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一個朝代的興亡(建立、鞏固、發展、衰落、滅亡),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和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等。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麼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四、讓學生學會聯系現實和「學以致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拉近二者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得到激發,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為此,在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備課時,先到網上去瀏覽相關的網頁,搜尋最新的考古發現、時事熱點、歷史評論、精美的圖片等等,然後整理篩選,做成電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如學習三星堆文化時,筆者就下載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最新圖片和考古推測,學生學習時興趣十足;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注意聯系了台灣的有關時事,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處在大陸中央政權的管轄下,從而有力地批駁了台獨論;對於電視台新上演的歷史劇,則讓學生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組織春遊的機會,對參觀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網路、古跡遺址、影視等課程資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結合現實學習歷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讓學生敢於質疑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一些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因此,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判斷歷史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有關參考資料、練習題、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有理有據地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則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並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當前學術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是,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看到農村裡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城市裡學校的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於本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鑽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努力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貳』 如何激發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下面結合我校的教育教學實踐,就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教研課題,從四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1、提高歷史教師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是激發學生學科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增強人格魅力。如:強烈的上進心與責任心,淵博的知識,高明的見識,精湛的教學能力——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駕馭挖掘教材、生動而富有感染性的語言表達,發揮性格優勢——善良、正直、寬容、隨和、幽默。針對農村中學專業歷史教師不足,農村大多數學校歷史教師都是半路出家教歷史的,教師之間欠缺交流,歷史教學能力普遍不高這一現狀,我校通過定期的理論學習、每周兩次集體備課、每周有一人上一節公開課並及時評課等措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取決 於老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合理調整教學方法,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2012年10月,我們高坎中學申報了省課題《農村初中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及效能的研究》。全校形成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之風。歷史課堂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也由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我們歷史組六名教師經常在一起商討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經過我們的不斷實踐和反復探索,摸索出一點不成熟的經驗。要想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要把課堂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做好組織課堂,引導點撥知識的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學會學習歷史知識的技能與方法。
自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圈點勾畫,之後小組長組織全組學生統一組內答案,再有小組派代表展示本組答案,通過此環節,學生不僅掌握了本課重點,而且自學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小組構建是保障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當然課堂效果好壞在於班級小組建設的好壞,考慮的因素主要應該包括:小組的規模、分組的原則、小組成員的角色搭配、任務分工以及教學環境的改變等。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盡量考慮小組成員的多樣性:性別、性格特徵、學業成績、能力特長、學習適應性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規模以6人為宜,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每組以2人為基本互助單位(互補、互助),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大的問題由組長布置分工、安排學習,小的問題2人組交流互助,難的問題全組解決,組內每個學生都有展示、交流的參與機會,有利於小組成員的共同發展。每個小組成員都應擔任一個具體的角色,如:小組長、記錄員、總結員、匯報人、計分人等。一定時間後,還應該角色互換。角色互換,可以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其次,各小組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從而保證各小組之間公平競賽的開展。
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小組從組建到發展成熟要經歷一個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應該注意合作,而且還要指導和訓練學生如何合作,使學生逐漸掌握相關的合作技能。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願和技能開始。利用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素質與能力。注意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抓住機會,點撥和指導學生:如學會表述,表述前,對自己的觀點加以整理,表述時力求明白,條理清楚,簡明扼要;如學會傾聽,不隨意打斷他人的發言,在情緒上要予以配合;如學會總結,善於在眾人觀點的基礎上總結交流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觀點,甚至生成新的觀點,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等等;如學會欣賞和接納,尊重同學,培養自己開闊的胸懷,既能欣賞別人的優點,又能適度寬容別人的缺點或不足,在互相取長補短和彼此鼓勵中攜手共同進步。我們可以將學生需要形成的技能逐一列出來,每一節課或一次活動重點強化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技能。如果合作小組是一隻船,學習任務的完成便是這條船的目的地,那麼合作技能就是推動這條船通向目的地的槳。
3、精心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我們從多方面認真研究,精心設計,提高提問的水平,從而達到活躍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做到:
⑴ 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興趣。
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學生不僅感興趣,有話可說,而且還能激發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例如讓學生談談2008年經濟危機,給自己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改革開放後,我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哪些變化?近5年來,海峽兩岸有哪些聯系的事例?停電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了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⑵ 問題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只有當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學生要想讓自己的意見被別人接受,就會不斷地搜集信息支持自己的觀點,還要找出別人的「缺陷」,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結合所學知識評論秦始皇、拿破崙等歷史人物;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薩拉熱窩事件不爆發,一戰會不會發生;汽車製造業應該發展還是不發展;《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區別;譚嗣同真的死得其所嗎;孫中山讓位袁世凱該不該;毛澤東赴重慶,依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其赴重慶還有意義嗎;這些問題答案不唯一,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有利於學生分析能力的增強。這些問題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既不會讓學生輕易找到答案,但只要學生「跳一跳」又能摘到果子(答案),這樣就避免了學生思維的鬆懈和懶惰(因找不到答案,放棄思考;因輕易能找到答案,不願思考)。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還會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⑶設計能觸動學生內心體驗的問題 。
新課標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以人為本」,追求人文關懷、發展學生個性品格。因此在提問時,應選那些學生能感悟、體驗到的,能引發生命感動、內心體驗和美好回憶的東西。一堂好課不僅要傳授知識、發展能力,更要成為師生心靈對話的舞台,成為養育學生人格品質的聖殿。對學生的品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貼標簽,應該潤物無聲,通過精選問題、延伸問題,使問題內化為體驗。
在八年級教學中,精選了許多這樣的問題。如:寫份起訴書,控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犯下的罪行?如果你生活在1919年,你會做什麼?明年的9月18日,你拿什麼紀念我們的「國恥日」?從1932年的第十屆奧運會劉長春的孤獨長跑到2004年劉翔奪冠,你想到什麼?面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和日本政府通過宣揚侵略有理的教科書,你有何感想?這些問題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情感的焦點,能喚起學生內心的感悟。有利於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⑷ 問題的設計要有新意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問題設計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而應採用比較新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新鮮感,新鮮的東西能激發人的情緒,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進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可從反面提出,可變換情景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
1、同一問題,從不同側面提出 例如:講授「美國內戰」一課時,可提問:「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美國內戰有什麼歷史意義?」但這類問題, 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若換個角度地發問:「為什麼說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麼說內戰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個問題,學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鮮有趣,思維的波瀾也就因之激起。這樣,既使學生認識到了矛盾對立雙方的斗爭,提高了辯證思維能力;又起到了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作用。
2 、同一問題,從反面提出,正話反說 。
例如:「有人說:如果沒有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如果沒有巴黎和會,就不會有五四運動,請用史實對兩種說法加以評價」。這種正話反說,不僅有新意,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引導學生多方思索,多角度認識和理解有關歷史問題,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3、同一問題,換個情景提出。
例如:我們學習「王安石變法」後,教師設計提問時,列出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後每戶都必須按土地多少繳稅,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隱瞞土地; 二是為了減輕政府負擔,有人提出,今後農民在青黃不接時,一切借貸均由民間自行解決;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願繳免役錢,就叫佃戶趙正去頂替;四是有一保長抽出500名青壯年,作為專職武裝隊伍,不論農閑農忙,都進行訓練,軍費開支向國家申請。 然後要學生判斷王安石對上述四種情況是贊成還是反對,並講清王安石的態度是根據哪一條變法內容?變換情景的提問設計,不但有新意,能推動學生思維的波瀾,更能加深對王安石變法內容的理解
總之,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只是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調動學生思維才是目的。我們要把提問作為入境的路示,把提問作為調頻的開關,把問題設計作為激趣的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課堂提問藝術,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盡可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從而碰撞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4、利用多媒體,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要學好一門課,首先應該對這門課產生興趣。歷史是一門學起來較枯燥的科目,而且常常被學生當做「副科」來學, 因此,歷史教師要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展示歷史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樂學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1)、充分使用音樂、影視、圖片等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在歷史課上,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工具教學,能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並茂,生動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畫面,縮短學生與相去甚遠的歷史之間的心理距離,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歷史教學煥發生機。
例如:視頻導入,引發學生好奇心。在講「西安事變」一課時,讓學生帶著下面問題看片段:①張、楊為什麼要扣押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②結果怎樣?影響如何呢?③中國共產黨對這一事變又持什麼態度?通過看《西安事變》錄像中「華清池捉蔣」一段,既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又使學生很容易接受新課。 再講三角貿易、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時放一段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充分利用書上的小字部分、導讀框中的內容、動腦筋或課後自由閱讀卡,充實課文內容,通過編排課本劇、講故事,辯論、編順口溜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將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 講課時,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去吸引學生,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講「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變法,為了突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七國中最徹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變法,筆者穿插講了「商鞅南門立木」和「商鞅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表現了商鞅取信於民、堅決實行新法的決心,也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意義,就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再如:《血腥的資本積累》一課時,為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給英國和印度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書下的小字部分關於克萊武的那段文字,讓學生編排課本劇,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再現以克萊武為首的侵略者的行為,直觀形象讓學生了解到英國殖民侵略印度在給印度帶來災難的同時卻給英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掌握知識,編一些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如講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編一句順口溜「東南西北到中間,齊楚秦燕趙魏韓」幫助學生記憶,學生結合戰國形勢圖很快就記住了。再講《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一課時,讓學生講述愛迪生、卡爾本次、萊特兄弟的故事,開展辯論「汽車製造業應該發展還是停止發展」,學生的興趣高漲,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 總之,學生是希望教師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靈活的教學方法,將他們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只有這樣,學生會喜歡並且愛學歷史,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激勵為主,使學生樂學。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評價,尤其是肯定的評價,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我們每位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課堂語言,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努力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氛圍。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對於課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回答准確的學生,要及時贊賞,這是「錦上添花」。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在對他說一句「下次還請你回答,老師相信你能成功」。這是「雪中送炭」。當學生舉棋不定,不敢發言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凡事試試就能行,爭爭就能贏」,這是「培養自信」。
四、課題研究的成果
經過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1、歷史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
通過定期的理論學習,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了明顯的變化,在教學中逐漸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傳道授業的解惑者變為歷史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俗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由於我校歷史教師的教學年限、業務水平、學科專長和教學經驗各有不同,從而導致教學水平的差異性,而開展集體備課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集體備課是對教學工作進行全程優化的教研活動,使教師在教學的認知、行為上向科學合理的方向轉化。自我鑽研、集體研討、分工主備、教後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這既有利於教師的揚長避短,更有利於教師在高起點上發展。通過同學科教師的積極研討,可以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產生靈感。通過集體備課,在補充專業知識不足的同時,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不斷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學水平明顯提高。對於我們師資比較薄弱的學校而言,其效果更為顯著。教學效果提高了,就能讓學生學起來倍感輕松,在最短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東西,學生從學中就找到快樂和成就感,從而也就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公開課在給教師壓力和動力的同時,使教師得到歷練,尤其是年輕教師可以盡早地成熟,更快地發展。上公開課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是教師成才的捷徑。
總之,實行集體備課、公開課活動可謂好處多多。長此以往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何愁我們的教師不是一支精湛的隊伍呢!
2、課堂氣氛越來越好,學生的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已形成習慣。剛剛開始小組合作、探究時,只停留在表面,流於形式,而現在確實為了弄懂不會的問題在討論,明確疑惑的問題在爭論。

『叄』 如何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北京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中學歷史學科的三個指導性文件,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
主要是: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在確定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教學研究成果,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另一方面,它內含的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對這三項任務不能完全涵蓋的內容的忽略和排斥。諸如,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歷史課堂往往不被認識或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各項目標之間有機聯系的現象。其表現,一是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過大;二是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往往流於空泛,存在著老師用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作為一節課的具體目標的現象。三是教學目標間不能統籌兼顧,常常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其結果,是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歷史室根據近兩年在各類學校所聽的約四百節歷史課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的認識是: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上。在評價課堂教學時,重視評教忽視評學,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學習的實際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是從「教」的角度想得較多,從學的角度考慮得較少。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一是在確定學生歷史課總評成績時,一般只重視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二是在考試方式上,一般只是書面考試,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實踐活動的考查;三是在考試內容上,多以記憶性知識為主,歷史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較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認為歷史考試必須「死記硬背」,形成懼怕或厭煩心理,或者平時不好好學,考試時臨陣磨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和歷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和完善。要使歷史教學與時代發展同步,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就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對歷史教學目標的表述與過去的大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將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對人的發展而言,態度和價值觀相對於能力和知識應該更受到重視,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予以考慮。近來用「態度、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目標的作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有人將其進一步表述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蓋原來思想教育目標不能包括的情緒、興趣、動機和意志等各種情意目標,體現了目標的多元化。此外《標准》中還在「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中,提出了「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這是以往各版本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從未明確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從終生教育的大教育觀看歷史教學目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定當然至關重要。

第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這個認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也說明了各項目標間開放、滲透和融通。北京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展示課《戰國七雄》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教師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捨。從教學實況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二、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
第一,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的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並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第三,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於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經我們最新的調查表明,北京市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7分鍾,增加到了15-20分鍾。《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兩節研究課,採用了人文學科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其課堂實錄師生討論的片斷在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播放後,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並得到了蒞會各方面專家的肯定。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停留在一般感知層次的學生活動,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要保證學生活動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予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還要調動學生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育人目標服務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一是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改變已往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於ME命題的論》,www.k12.com)。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
第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已經開發的教學軟體看,其設計思想基本上還是以「教」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設計實際上同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關。這也告訴我們,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我們主張,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和超文本、網路特性,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體,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三,因地制宜、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市歷史學科教育技術運用的狀況是不平衡的,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是以城八區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得較快,有些區已經把讓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軟體視為教學基本技能。一是以遠郊區縣為主,由於設備、條件等硬體的限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剛剛起步,教學媒體還以投影、掛圖為主。我們主張應將教育技術發展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學網路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利用現已推出或上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同時,鼓勵中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技術製作優秀的教學軟體,而市區教研中心應為實現全市歷史教師軟體資源的共享,變現今全市軟體開發「人自為戰、封閉」式的小生產模式為開放、共享的模式創設條件;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四、明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要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歷史教育價值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的價值觀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第二,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教育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目前,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於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展開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考察教學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數和時間)的保證,也要有質(即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在課上的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如何,測試學生具體的學習效果怎樣。
第三,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佔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製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
第四,改進評價模式和評價策略。首先是變單向評價模式為雙向評價模式。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教師日常教學情況怎樣,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最有評價權。學校和教育督導部門在評價教師時,也應重視學生的看法。當然,讓學生評價教師,有一個科學和慎重操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採用量化統計和分析描述的評價策略。量化統計的評價策略重數據、重實驗控制,表述精確,但難於全面地評價教育效果的豐富內涵。比如評價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況,光用活動的時間和發言的人次顯然不能說明實際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描述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描述性的評價帶有綜合性,能夠准確表達教學活動的意義,但沒有一定的數據也會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評比性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量化指標有時是不可少的。

『肆』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伍』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陸』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箭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柒』 如何在農村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

『捌』 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及對策制

首先,要學會高效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玖』 如何做好農村初中歷史有效性教學

當前農村初中的歷史課堂如何提高教學效益,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高揚讀 史 讓人明智的學科旗幟,在教學中深度挖掘歷史教材,廣泛整合有效的歷史信息,打造有效的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筆者在教學中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一、選擇獨特教法,重視分層教學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對於教法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可反映出教師的教育觀念,反映出教師能否自覺有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 導 的作用,是促進學生 學 的關鍵。教師選擇恰當的方法,有利於從致力於 教 轉變為致力於 學 ,把學生 要我學 的思維模式轉變為 我要學 ,最終把提高課堂教學落到實處。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教師對教法的選擇是重要的一環。
傳統的歷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以積累知識和掌握已有結論為目標,熱衷於知識數量和知識體系,教師 課本化 的組織教學,教學過程像倒水那樣 一倒了之 那麼簡單。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認識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為此本著以內容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定學法的原則進行了些許嘗試。
以新教材《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為例:為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有梯度。針對這一課我設計了兩層目標:第一層目標,以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為主,也就是我們課標中要求記憶的(A)如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麼,法國大革命是何時結束,被推上斷頭台的封建國王是誰,拿破崙是何時加冕等基本知識。第二層目標,難度較高一點就是理解(B)和運用(C)層次,以教材為依託,最大限度拓展思維空間,面向能力較強的學生。如法國思想啟蒙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關系;對拿破崙的評價等。
對於第一層次目標,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重點、難點問題,歸納總結,最後由教師幫助他們去記憶,如課堂提問,或課前3分鍾的知識搶答等。對於第二層次目標,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要予以肯定,在學生討論、總結、發言的基礎上,老師歸納指出:法國的思想啟蒙對法國大革命的關系即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所宣揚的 自由 、 平等 的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統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等。
二、實行合作探究,鼓勵課堂質疑
清代學者陳憲章說: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學生由於生活閱歷和知識面的限制,容易產生種種疑問,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積極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並不時的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環境,鼓勵學生敢於質疑,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相機點撥、啟迪、引導直到問題解決。從生疑到質疑、議疑、析疑直到釋疑的過程也是學生主體發揮和發展的過程。
如法國的開始標志是 攻佔巴士底獄 這時就有的同學問,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是 議會的召開 ,而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不是 三級會議 的召開?又如何來區分它們呢? 等很多問題。很多時候,連下堂課的3分鍾鈴聲都響了還沒有走出教室,同學們總是問這問那,如美國的西進運動與美國內戰有聯系沒呀、二戰中義大利為什麼要首先佔領衣索比亞等問題。我想同學們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熱情,這么多的問題與我在平時的鼓勵是分不開的,同學們都是需要在贊美聲中成長。
三、教師大膽 犯錯 ,吸引學生注意
我們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都知道,中學生每堂課精力集中的時間大約在30分鍾左右,但他們正處於人生的轉型時期,與小學生還沒有多大的區別,上課時坐不住好動。稍不留神,就搞他自己的去了,不認真的聽課;有一次我在初一(二)班講 漢武帝的大一統 這一目時,講到漢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 推恩令 時我故意把 主 字寫成 祖 即 祖父偃 很多的同學都沒有反映或者是看到了但給我的面子不說,這時班上那個在小學時被稱為一號 人物 的最為調皮的學生馬上站起來,帶著一種很誇張的姿勢指著黑板說教師你的那個字寫錯了, 主父偃 的 主 不是祖國的 祖 。一語激起了千層浪,這時其它同學恍然大悟,對那個字寫錯了,並七嘴八舌的說起來。從這一個小小的插曲又使同學們的思維回到了課堂,回到了我所講的內容。我當即對這位曾經的 一號大人物 作了一翻表揚和鼓勵。
四、注意作業布置,設計創新題型
發揮學生主體不應局限於教室,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到社會中去、到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中去感受歷史。如我在上初一歷史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那一課時,我們的祖先最早懂得了製作陶器等,我給同學講這些陶器是如何做?是用什麼來做的?這時班上很多的男生都說: 是不是我們小時候玩泥巴團的那種游戲哦,我都做得來,還要把它作為歷史記載下來。 我說別小看哦,它的工序還是很多的,我這一說很多同學都不服氣,明天我給你做一個來讓你看看。好!那我們今天的家庭作業就是 學做陶器 。第二天我一到辦公室就看到桌上已放滿了用泥土做的 碗 杯 等各種各樣的陶制器,還引來了很多同事的圍觀,還不時的說你可以開一個古董店了。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體驗了社會、體驗了人生,也提高其學習歷史和參與歷史的興趣。
總之,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感受歷史內在美、欣賞歷史知識的內在美、創造歷史知識的內在美,通過參與、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的潛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靈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優化歷史教學,讓師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歷史的魅力,使歷史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拾』 初中歷史怎麼教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教學受課時設制的限制,教師只注重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那麼多的內容灌輸下去,只注重研究如何改進教法,而不注重研究學法指導,以至於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依賴的思想,老師講什麼,我們就記什麼、學什麼。這樣,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辛苦。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狀況依然存在。這種狀況帶來的結果,即便是有時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終究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無法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個性化的、創新精神的新世紀人才。 「教,是為了不教。」這應成為歷史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本文想從初中歷史學法指導這一角度來談談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平時備課中在備教法時也要備學法。 因為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而學生怎麼去掌握?怎麼去靈活運用?這不是教法所能解決的,而必須是學法所要解決的。何況學生具有多樣個性,思維方式又具有淺顯性,一個班的學生又與另一個班的學生不同,這是我們老師在備課中必須注意到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那還要研究學法,研究怎麼去進行學法指導。就歷史學科而言,它是一門極富有思維性的學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或者不了解歷史學科特點的人所說的「是純粹記憶性的學科」。因此在備課中,對教學中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等內容,不僅要備「是什麼?」,而且要備「為什麼?」,更要備怎麼讓學生去理解它,遇到同樣問題時學生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即要充分考慮到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二、平時教學中對歷史學科學法指導要有針對性。 備課之後,就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但由於歷史學科課時設制較少,而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要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不可能每一個問題都有時間開展學法指導,因為畢竟在學法指導時,要消耗一定的時間。歷史學科的學法指導,應包括如:怎麼去閱讀教材和資料,從中搜集有效信息;怎麼去區分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內因和外因;怎麼去把握歷史事件前因後果;怎麼去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怎麼去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在一節課上都去指導,整節課的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可就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既可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又可以教會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長此以往下去,學生一定會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學會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科的能力將會大幅度地提高。古人雲:「授人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三、充分利用輔導課或評講試卷時,重點進行學法指導。 上述這些時間,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時間。千萬不要把它用來補教學進度或用來對對答案。如:在輔導課上,可就下堂課要講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看,教他們怎麼去看書,怎麼去發現問題,怎麼去解決問題,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試著讓學生去「教」學生,你來做一回學生。這是體現主體性教學、傳授學習方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方法。評講試卷時,進行學法指導尤其重要,僅告訴學生答案,最多是起到讓學生記憶的效果,一旦題目稍作一點變化,學生不會做的,仍然不會做。因此這時就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讓他們知道:所有這些答案均是有出處的,可以從教材中找到或從所學的知識中分析得到。長期這樣進行下去,學生就會掌握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學生歷史學科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教師也就用不作整天為課務重、課時緊煩惱,真正能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學法指導,不論在哪一門學科教學中,都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要從實際教學出發,注重學法的指導。

閱讀全文

與如何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