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

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2-08-16 09:59:59

❶ 高中歷史怎麼才能學好

轉載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復習策略淺談
福鼎一中 陳德康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適應新高考?三輪復習法是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好模式,我們應該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關鍵詞】新高考 三輪復習法 更新觀念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我們將應如何應對?心若在,夢就在,一切將重頭再來。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根據本省實際情況,結合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備考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粗淺看法。
一、構建三輪復習模式
三輪復習法是經過長期探討形成的科學有效的復習方略,符合當年高考和教材實際。我們應面對新課標實際,按照新課標要求,建立起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新三輪復習模式和運行程式。一輪重基礎、二輪重綜合、三輪重訓練,已成大家共識。但如何操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們著重介紹二種做法。
1、「基於教材、立足考綱」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暑期一個月 必修一 必修一 單元測試
一 9月初至10月中旬 必修二 必修一二 半期考
輪 10月中旬至12月初 必修三 必修一二三 單元測試
復 12月初至09年1月初 重大改革的回眸 單元測試
習 09年1月初至2月中旬 歷史人物評說高考內容 模擬考(一)

第 09年2月下旬至 古代史 單元測試
二 09年5月中旬 近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現代史 高考內容 省檢(二)
選修模塊 單元測試


三 09年5月中旬以後 回歸考點
輪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模似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仍是單元復習,其要求是緊扣課標和考綱,根據教材順序,循序漸進地復習。堅持「全面、系統、扎實、靈活、規范」方針,全面落實單元基礎知識,系統掌握單元線索和階段特徵,科學、合理地建立單元知識結構,合理、有序地培養通識能力,力求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本輪復習的重點是抓基礎,對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全,不留死角;將基礎知識落實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第二輪復習是按考綱規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根據考綱要求,把必修內容按時序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國,現代史包括現代世界和現代中國。同時根據考綱把每一斷代史內容再分成政治、經濟、思想等專題。本輪復習時,既要著眼於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
第三輪復習要緊扣教材,查缺補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針對高考的熱點、難點,適當進行跨學科的綜合聯系和復習。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加強與其他先進地區的經驗交流,特別是對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並注意調節學生考前心理。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平穩,特別是第一輪復習是按照教材順序,即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選修模塊,循序漸進地復習,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復習狀態。二是重在打基礎,圍繞著考試內容,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溫故知新,這對歷史基礎知識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講,更為有利。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做到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尤其是要處理好第一輪與以前歷史教學的關系,第二輪與第一輪的關系。有人把平時的學習比作在顯微鏡下觀察部分事物,而把復習比作在望遠鏡下觀察事物的整體。所以復習時應把教材重新組織,把它再加深提高,以促進消化和吸收。
2、「基於考綱,重整教材」復習法
⑴復習內容及總體時間安排

輪次 時間 復習內容 命題范圍 驗收方式

第 2008年暑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古代史 階段測試
一 假開始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中國近代史 半期考
輪 2009年1月 中國現代史 階段測試
復 底2月初 選修一、選修四模塊 世界古代史
習 世界歷史
必修一、二、三選修一或選修四 期末考試

第 09年2月 中國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模擬考(一)
二 中旬至 世界歷史(古代—近代—現代) 高考內容 省檢(一)
輪 09年5月 選修模塊 省檢(二)
中旬 模擬考(二)

第 09年5月 回歸考點
三 中旬以後 關注熱點 高考內容 模擬考(三)
輪 模擬訓練 模擬考(四)

⑵具體操作
第一輪復習,建立基於考綱和課標的整體搬家式的通史復習架構。即按考綱的內容時序體系,將按課程標准所設專題編寫的教材知識整體分配到這一復習體系中,不作大的改動,保證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學生能夠有一些通史感。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二「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第一輪復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標和考綱進行全面復習、扎扎實實、逐專題逐課地復習;知識求面、求廣暫不求深;求基礎暫不求知識的縱橫聯系和綜合;線索求大暫不求細;同時注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歸納、綜合等基本能力的培養。
第二輪復習,立足考綱、重整教材,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通史」,注重史實歸類整合、注重階段特徵。第二輪復習要求在第一輪復習基礎上,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具體操作:組建14個完全意義上的通史單元,如中國古代史包括:單元1「先秦」、單元2「秦漢」、單元3「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單元4「宋元」、單元5「明清(1840年前)」。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第二輪復習要求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把學過的知識簡單化、規律化、系統化。學習是一個由薄到厚的過程,復習則是由厚到薄的過程。通過第二輪復習,引導學生藉助比較、組合、刪減、抽象等思維過程,獲得一個更核心更簡單的規律性知識框架,將學科知識變成學習者的知識。
第三輪復習,主要任務是重新回歸考點,鞏固考點,並進行模擬訓練。在復習的最後階段,根據考綱,我們必須再回到考點上,根據考點深度與難度,同考點進行一次對話與交談,在對話中進一步加深對史實的了解。最後階段的訓練,要注意試題的質量,強調等到時等量訓練,應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答題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答題的最佳路徑。
⑶特點
該復習方法的特點:一是比較靈活,根據課標和考綱,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輪次學習和復習有了明顯區別,從技術上避免了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二是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有利於歷史基礎較好的學生,教材經過重新整合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提高。
採用該復習法,特別要注意一個難題,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尤其是第二輪復習,要進一步打通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將散見於必修教材各專題、各課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給予縱橫聯系,形成前後貫通、全面系統的知識專題;每一單元下設以下內容:建立時序、階段特徵、知識結構、同步訓練。這無疑會大大增加教師的備課量,也對教師的歷史專業素養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更新觀念迎接新高考
高中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我們改變落後的觀念。只有改變舊的觀念,才能經得起新高考的檢驗。
1、用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
通觀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較突出地體現了三種史學觀念—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對這三種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新課程高考的基礎」。[1]
⑴唯物史觀
建國後的中學歷史教學體系是依照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唯物史觀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以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史觀備受矚目。尤其要關注以下幾個現代化史觀的觀點。
①現代化定義:18世紀後半期西方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一個世界性的全球發展階段進程。從廣義來看,我們可以把現代化理解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力發展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進而引發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等系列領域的深刻變化。而從狹義來看,則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過程。
②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核心的,但同一性質和水平的生產力可能與幾種不同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現代史觀認為,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無非是經歷了三次大的躍進——工具製作和火的使用、農業生產力和工業生產力,而同一生產力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生產關系。例如工業生產力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有可能導致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還有可能導致既包括社會主義因素,又包括資本主義因素的生產關系。
③非經濟因素對歷史發展起著巨大作用。過去我們對非經濟因素的評價,僅局限於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但現代史觀認為,事情絕非如此簡單。親緣關系、宗教觀念、政治權力等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有時是非常致命的。
⑵文明史觀
我國研究文明史的學者中,馬克垚教授和趙林教授是比較突出的兩位。下面簡要歸納文明史觀對新課程教學的影響。
①文明史觀認為歷史研究中可以獨立說明問題的基本范疇或單位是文明。在舊課程中,我們的教學體系是以五個社會形態的變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而文明史觀有更多樣的分類方法。例如,根據文明形態,可以分為採集文明、狩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等;根據地域特點,可以分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等;根據宗教特點,可以分為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國儒家文明等。
②文明史觀強調的是長時段的歷史變遷。以文明作為研究單位時,就不可能一一照顧到具體的國家和民族的變遷線索,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體的時間和地域來把握歷史發展的宏觀特徵,即以更廣闊的視野,突破國別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質特徵。例如,我們把「歐洲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作為一個專題,其立足點就是把它視為人類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個進步。在講述這一制度文明時,涉及英、美、法、德等多個國家,正是這些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才顯示出代議制的特徵。
③文明史觀認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樣重要。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都屬於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們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未存在教條化的誰決定誰的的問題。例如,建國後毛澤東極其強硬的對外政策成為了新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不是單純由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所能夠解釋得通的,這需要從毛澤東的個人性格和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④文明史觀認為應該在歷史中尋找對今天仍然起作用的東西。中學歷史課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社會,而非進行歷史專業教育。例如,我們並不需要學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臘羅馬的內容,只強調當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為這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而且這些精神產品至今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社會。
⑤文明史觀強調歷史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從文明史的角度看,歷史最激動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們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傳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靜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項國家政策,它直接關繫到每個農民有多少田可耕;哥倫布到達美洲不只是他個人的偉業,還影響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⑥文明史觀的研究方法強調多學科的綜合。20世紀70年代以來,史學與各學科聯系姻成為了大趨勢。例如:「從近年的研討題目看,經濟—社會史的探討范圍涉及經濟發展、農業、工業、貿易與金融的變化,人口、國家社會政策、家庭及社會關系、女性問題、科學及生態、習俗與信仰等各個方面。」[2]
⑶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興起於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在我國較早倡導這一理論的是歷史學家吳於廑先生。全球史觀對我們教學和命題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全球史觀的基本理論特徵之一是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強調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②全球史觀的興起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於沛先生曾指出:「『全球歷史觀』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科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但它首先是時代的產物,即是15世紀『地理大發現』所開始的全球化進程延續至今,在20世紀下半期這一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3]
③全球史觀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如果說唯物史觀以生產力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文明史觀以文明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那麼全球史觀是以「社會空間」作為審視歷史的基本單位。所謂的「社會空間」,是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圈。這種生活圈可大可小,但當中的內容卻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每一個個體。例如,一種疾病可能在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庭中存在,同樣,也可以在一個國家、一個洲乃至全球范圍內傳播,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受傳染的可能性。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傳播史、宗教傳播史、植物傳播史、氣候變遷史、生態演變史、風俗流變史、語言演變史等應運而生
④人類的主觀行為在社會規律的面前並非無能為力。全球史觀並不太強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認為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中性的,它並不註定要進步,也不註定要倒退,它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幹了些什麼,如果他們幹了聰明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如果幹了愚蠢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會倒退。因此,個人對歷史影響是巨大的,甚至一些偶然的因素也會極大地改變歷史的面貌。例如,18世紀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並非必然的,它是由很多偶然的因素導致的,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原產於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薯的全球種植。
⑤全球史觀重視整體與局部、中心與邊緣的關系。例如,我們講鄭和下西洋的盛舉時,強調明朝國力強盛,而全球史觀學者卻認為:除此之外,當時印度洋上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權真空——阿拉伯人勢力衰落,土耳其人忙於中東事務,歐洲基督教徒尚未稱霸,這才給了鄭和下西洋千載難逢的機遇。
2、用新的復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向我們傳遞了許多新的觀念,如「新課程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4]基於高中新課程的高考歷史復習在觀念上也關注以下幾個個方面。
⑴從「教師為本」到「學生為本」
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從「教」的角度去設計教學。以「教師為本」的復習課,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形成,也難以適應以能力立意為主要特徵的高考改革。我們認為,高三歷史教學要牢固確立「學生為本」、「學生是復習備考的主體」的備考觀。面對新高考,歷史教學必須從關注這節課我講了多少」轉變到「這堂課學生能提高多少」上來;從關注「這道題我布置學生做了沒有」轉變到「這道題學生能從中悟出多少」上來,使歷史復習備考實現從勤奮型向效益型的轉變。
以「學生為本」要求我們教學設計的側重點應放在導讀、導學、導練、導評上。「導讀」重在引導學生學會在課本上圈、劃、注、摘、做讀書筆記、編寫讀書提綱、提煉學習要求等,在做導讀設計時可多通過一些提示性設問來引導學生閱讀。「導學」強調的是教師的釋疑解惑,包含著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導練」強調的是教師對訓練試題選擇的把握和監控,試題應有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科學性,切忌淪為題海戰術。「導評」關注的是試卷講評課,有練必改,有改必評,評要到位,查找問題,不斷提高。
⑵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為本」曾長期左右著我們的教、學、考。在「一本教科書」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歷史教學死氣沉沉。現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共有四種版本,「以一本教材」命題已成為歷史,課程改革推動著高考命題必須超越教材命題。超越教材命題,昭示著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成為復習的固定藍本,為此,歷史教師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應以課標為依據,以人民版和嶽麓版教材為平台,著力整合各種資源,剔除其中遠離課標的知識點,統整二種版本教材的交叉知識點,讓學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麼?掌握到什麼程度?從而搭建一個適合全體學生展開高效歷史復習的新舞台。另外,審慎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系——一般說來,必修內容可以體現在選修部分的命題中,必須適當注意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
我們認為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整合下列三類資源:資源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解讀》、《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福建省歷史科高考考試大綱》。資源2: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嶽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1—3,選修1、2、4。資源3:2007年和2008年新課程省份高考歷史試卷
⑶從「注重強度」到「注重效率」
實踐證明,單靠延長學生滯留學校的時間、加班加點、加大學生學習強度,並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科學備考、注重實效才是取勝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過對課標、考試大綱和多種版本教材的研究,從中發現、提煉核心知識點、主幹知識。二是,要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復習課要注意精講多練,「精講」要講得必要、講得明白、講得精彩,「多練」要強調用問題來驅動學生學習,使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三是,要加強學生考試技能的培訓,要特別重視非選擇題答卷規范化的訓練。為此,要求學生做到:其一,要嚴格按照答題紙的注意事項和要求作答,特別是不要超出答題區域;要對應好答案與設問的順序,以防顛倒錯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並列要點之間用①②之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瞭然。「整潔化」指卷面美觀,整齊潔凈。書寫字體要大小適中,防止過小或過大。其二,答案內容要面全、點齊、話簡。「面全」指所回答問題角度齊全;「點齊」指所回答問題的要點齊全,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可比預測的要點多出1到2個要點,以免失分;「話簡」指回答問題的語言簡潔明了,用史實說話,避免文學化語言。
⑷從「浮於表面」到「細節落實」
有的學生,平時說起歷史,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考試成績卻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時學習歷史喜歡誇誇其談,浮於表面,學習不踏實、不落實,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所以,經不起歷史考驗。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上課+不落實=0;布置作業+不檢查=0;100-1≠99=0;抓住不落實的內容+追究不落實的學生=落實。細節決定成敗。
在此,著重談談歷史基礎知識的落實。最基礎的東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礎的東西最具有遷移力。歷史復習如何落實基礎知識?一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去落實,對教材中的考點內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確記憶;二是,通過遷移去落實,藉助圖片資料、文獻資料去深化,通過不斷變換學習材料,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過訓練去落實,圍繞著考點內容,設計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解答,從而檢驗學習效果;四是通過聯系去落實,即通過聯系幫助學生把散見於歷史課本各章節中同類型、同性質、同特徵、相關聯的考點內容予以縱橫聯系,使學生理清了頭緒,減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記憶。
⑸從「閉目塞聽」到「關注熱點」
以往,我們經常以「不變應萬變」、「以本為本」的態度對待各種熱點問題,兩耳不聞窗外事,照樣能指導學生參加高考。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態度顯然是不對的。熱點問題是歷史命題不可迴避的興奮點,熱點是加強歷史與現實聯系「橋梁」。它能充分體現史學「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功能。尋找熱點要注意把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聯系起來,找准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結點(切入點)。具體地說,要求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就某一熱點問題,研究其可能從哪些角度設問,涉及到哪些知識點,怎樣規范答題,切忌泛泛而談、過於空洞抽象。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並設計成具體的題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試題,其設問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體,這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
熱點問題除了我們平常所講的「社會熱點」,還應包括「學科熱點」。關注「社會熱點」要結合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當今世界各個方面。關注「學科熱點」,要結合學術研究動態、課程改革動態、高考試題研究等方面。關注「學科熱點」時要注意:一是學術動態要與歷史教學實際適當聯系;二是課改動態要與教育法規相結合;三是試題研究要與新課程改革省份高考試題特點相結合。

❷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❸ 高考歷史改革下如何有效學習高中歷史

歷史要進行筆記,這是必不可少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筆記。筆記要記兩次,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和板書進行筆記,課後要整理筆記,在整理的過程中,又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

❹ 如何做好高三歷史復習教學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提取碼: sfg5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❺ 新課程下如何組織高中歷史教學

在新課程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中教師起到的是輔助作用,你可以通過學案教學或問題導入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這需要看學生的水平,看他們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達到什麼程度,這就邀請教師在課後必須充分備課,盡可能的掌握多種材料。
另外,同學科之間還有加強集體備課與教研,實現資源優化與資源共享。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說呢?

❻ 如何有效進行高中歷史教育教學

歷史是證明一個國家發展史的一門學科。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國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黛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可見歷史對於民族發展來說是必要的。另外,「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的內容廣泛,而且對於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身為國人,必須要認真地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也就是說,歷史是一門我們必須了解的、需要深層去探討的學科。另外歷史也作為我們的一門考試科目,學生也要更好地掌握,做到真正理解。
一、提升對於歷史的學習興趣
歌德曾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可見,每件事情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人的興趣程度。所以說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一個起源,也是重要的基礎。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激發自己內心的驅動力,不斷前進。歷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將歷史真正學好。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備課,其次教師要進行課堂的導入。那課堂的導入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如在講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導入,播放一些當時戰爭的圖畫,在觀看時可以將配音放進去,以便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當時發生的場景真實地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而且就可以集中精力認真地學習。這樣學生也可以慢慢地了解學科的特點,興趣就會變得更加濃厚。對於一門學科的教學來說,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課堂,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如何建立課堂的高效教學
對於一堂課的高效教學,不管是對於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而之前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在一堂課中不停地講課,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對於學生是否接受卻不是很了解。在這種理念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的是如何認真地把我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全部教給學生,所以與之無關的東西應該舍棄,因此課堂也就會陷入枯燥、沉悶的氛圍。鑒於此,教師要在教學時與學生達成互動教學,另外也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就要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比如,在講《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先對其背景進行介紹,隨後讓學生了解課本內容,教師此時就可以提出學生對於文章的認識。拋下問題,讓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如有的學生會對辛亥革命的性質進行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些則會對它的歷史意義進行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可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或者是從失敗以及教訓等角度進行解答。
對於這些學生的回答,教師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這樣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在學生紛紛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就要對其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的教學課堂對於學生來說,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地感受歷史,掌握知識,還會讓學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對於教師來講,這樣的高效課堂是對於自己教學的肯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改變之前教師作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而是將學生當成主體。
總之,新課程理念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要求教師要有「全人」的概念,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注重本堂課學生的學習收獲,又考慮每堂課對於學生的發展作用。而學生對於學科的興趣培養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教學方向之一。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感興趣,才會有課堂中主體性的表現,不然只是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沒有興趣和積極性其實都是枉然的。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與素養,這樣才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高效課堂的教學,而高效課堂的進行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我們在今後的教學路上要不斷地完善教學模式,以便於學生的學習得到最佳效果。

❼ 淺析新課改下如何實現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

如何創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
圍繞「有效的歷史教學設計和評價」這一研修課題,我看了相關的一些書籍及論文。有聶幼犁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劉軍的《中學歷史教學探究》、論文有張漢林的《淺談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以及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課改實驗省教師遠程培訓資料等。通過這些學習,使自己對新課改又多了一些理解,也體會到這些認識的取得來之不易,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蛻變過程,特別是看完書後,在准備發言稿時,總覺得自己的發言稿偏離了主題,所以幾次易稿,從而使自己感受到想和做不是一回事,真正學點東西是如此之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還好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總算有些收獲。

收獲一 加深了對課程目標的理解

課程目標由三部分組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比較好理解,就是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可過程與方法就不太好理解,而且實施起來也不太好操作。經過這次學習,使我認識到過程與方法不僅是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更是學習的課程目標之一,也就是說它包括兩大內容,一方面它作為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手段,這個內容比較好理解;另一方面作為課程目標怎麼理解,就是學生要學會這些過程與方法的方法,作為獲取新知識的手段。例如:現在經常使用史料教學,史料教學就是過程,學生不僅要通過史料來獲取知識,而且還要學會如何閱讀史料的方法,以便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也可以學到知識,這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本次課改,將原來的「思想教育目標」擴展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把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與人的發展的教育功能結合起來,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來看,歷史教學應該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以歷史的眼光,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提高人文素養。如學生通過學習古代中國的商業,可以從商人身上學到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等。

收獲二 教材觀的轉變

新課程的理念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這句話倒是很熟,熟歸熟,還是不太理解。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明白了教材的處理要緊密圍繞課程目標,也就是教的時候,教材的內容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必修三專題一第一課,課程目標的要求是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我們用的是人民版的教材,教材對道家、法家、墨家思想進行了詳實的介紹,這部分內容我認為可以大膽的刪減,因為按課標要求只需知道諸子百家即可,但也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介紹諸子百家的主張,讓學生體會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對教材不僅要刪,而且有時還要增,例如課程要求的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人民版的教材沒有涉及,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景,增加史料,使學生掌握這一課程目標。

收獲三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改變

以往評價一節課多看教師的表現,就是現在我校評價一堂課還是看教師的表現,通過學習使我知道評價一節課不僅看教師,還要看學生。看教師的基本功,教學方式,看學生的學習方式及上課參與的程度。

看教師主要看教師的基本素質,包括外在的和內在的兩個部分。外在的主要指教師的語言、教態、板書、操作教具和製作多媒體課件等基本功;內在素質主要指教師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設計課堂結構的能力,觀察與引導學生的能力以及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學思想和教學態度等。內在素質綜合反映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思想,專業知識水平,文化藝術修養,教育理論功底,教學經驗積累等,不容易從表面上看出來,但通過一堂課的設計和效果可以看出教師的功底。

看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這次課改強調教師教的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其實教師教的方式決定學生學的方式。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既是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以便實現新課程的教就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使自己在理論上有所提高,使自己由教師匠向前邁進了一步。

❽ 新形勢下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以本為本,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教材基礎知識。目前高中歷史教材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作為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來源,素材形式多樣,信息量較大。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首先要緊扣課本,用好課本,扎實落實基礎知識,布點連線,縱貫橫聯,立體構建起充實豐滿、有血有肉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對基本歷史知識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目的。    
2.課堂教學是平台。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平台。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優化結構,整合各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尤其要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自覺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包括基本知識傳授、學科思維、觀點、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3.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過程與方法是關鍵,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點目標。對老師而言,即怎樣實施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老師有科學的計劃、引領、點撥。對學生而言,即重在體驗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過程,掌握科學方法,總結一般性規律。    
4.強化訓練是途徑。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練習實現,既包括課堂練習,又包括課外練習。在課堂練習中,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授、談話、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辯論、題目檢測等形式開展。課外練習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通過學生開展閱讀、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活動實施。這就要求師生共同搜集資料,進行科學整合,針對性地、科學地設計為不同形式的題目強化訓練,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    
5.及時反饋,科學評價是動力。課堂及課外的練習都要求老師及時反饋、科學評價。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把握實施過程的推進和目標的變化,也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感,從而穩步推進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有效開展。   
6.有效發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項極其艱難復雜的工作,主題是學生的提高,主導整個過程的是老師。學生在思維、方法、能力諸方面尚有欠缺,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

❾ 新高考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引言
關於目前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規定除了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成績之外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科目,任選三科的學業水平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績高的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中。在這個《決定》中,歷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參加高考的,並不是所有中學生會自主選擇歷史科目。同時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認為歷史學科是冷門學科,而且文科沒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會讓學生選擇理科科目。這就為中學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歷史教學中注重對中學生學習歷史心理進行研究是勢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目前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缺乏
學習興趣是學習需要的表現形式,所謂的求知慾、好奇心、愛好等都是興趣的體現。[1]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無論是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還是學科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養成,都是伴隨著學生的心理活動的。」
首先,現行高考制度,歷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綜合考試的。所以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結果更為關注,將歷史學習成績與自身以後的發展聯系起來,其間接興趣較為明顯。所以歷史學科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對歷史學習也感興趣。
其次,學生從始至終都認為歷史是「背多分」,死記硬背的多,並不像理科有挑戰性。同時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理科的選擇面更廣,就業面更廣。所以文理分科的時候,毅然選擇理科。例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文科班就只設了兩個班,高一文科總人數91人,可以看出社會上對於文科並不看重。
再次,雖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會學習歷史,並有同學對歷史學習有著表面層次的感興趣,覺得歷史故事性很強,可以將歷史故事作為緊張學習的添加劑。大多數理科生在他們所謂的副科課堂上會選擇做主科的作業,忽視歷史課。
最後,同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重點關注高考的考點,注重教學時間。而忽視歷史的故事性與情境性,以至於整個歷史教學相對是比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不濃厚,這與中學歷史教學是密切相關的。畢竟,高中生在緊張時間里接收歷史信息,教師是主要的來源之一。
現行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大都是來自於高考的壓迫,對歷史學習興趣缺乏,隨著新一輪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發高中生歷史學習興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對歷史學科的挑戰
在新一輪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現行文理科進行捆綁式考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興趣和特長,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同時結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對科目成績的要求,所以歷史學科也是不能夠忽視的。

四、中學歷史教師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由於學生有自主選擇權,所以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首先,師生需要建立信任的關系。鑒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的情況,師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重要的一步。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興趣濃厚;然而,師生關系僵化,就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對任課教師和所教的學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歷史教師教學能力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教學氛圍等。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學生會因為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形象生動的教學而被打動。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豐富自身的歷史內涵,提高教學手段,挖掘教學內容的特點,注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階段學習心理特徵。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那麼在講授歷史課時不僅要知識點和情境性相結合,而且還需要教師侃侃而談、輕松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教師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課堂上而展現出來的。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積極情感態度和適當的威信。教師的心態、情感在教學中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方能帶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同時教師需要適當威信,讓學生不自覺對教師產生敬畏、信服之情,進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最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評價。「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語)[4]在課堂適時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會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結語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雖然給歷史學科帶來了不少的沖擊,但也是一種挑戰。是教師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識與故事相結合,如何脫離現行只求結果枯燥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師將要面臨的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希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不斷發展、完善自己。

閱讀全文

與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進行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