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非洲鼓多久歷史

非洲鼓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10 11:48:39

❶ 非洲鼓的起源

非洲鼓,是一個俗稱,通常指的是來自西非的Djembe(金貝鼓,堅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傳統上,Djembe是徒手演奏,主要有低、中、高三個音,而且需要和Dunun(墩墩鼓)配合,演奏與特定生活場景相關的鼓曲,來給舞者和歌手伴奏。現在Djembe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音樂、培訓領域發揮著它獨特的價值。
中文名 非洲鼓 外文名 Djembe 起 源西非部落 性 質 土著民族的傳統樂器 類 別 皮膜類敲擊樂器 制 作 純手工掏空或機器掏空
目錄
1 基本簡介
▪ 來歷簡介
▪ 區別簡介
2 形狀簡介
▪ 對話鼓
▪ 布加拉不
▪ 可番老哥
▪ 低音鼓
▪ 木頭鼓
3 用途簡介
4 分類簡介
5 演奏方式
▪ 概述
▪ 簡介
▪ 如何挑選
▪ 其它作用
基本簡介編輯
來歷簡介
打擊樂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而手鼓是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所以說手鼓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了,非洲手鼓Djembe 起源於十三世紀曼丁人建立的馬利王朝。最早出現可以回溯到公元500年。最初是由鐵匠們手工製造的。它的形狀來源於搗碎雜糧的臼。沙漏形狀的外型,兩端開口,用山羊皮包住較大的開口端,用雙手演奏。
區別簡介
印尼人雖然也會製作的非洲鼓,稱之為印尼鼓,雖然外觀類似,本身卻有著很大的差別。
非洲鼓
印尼鼓
由西非制鼓大師純手工雕鑿而成
由印尼工人或者中國工人製造
編織緊密,做工考究
編織稀鬆,容易變音
純植物提取物處理皮革
皮革經過化學處理,含有重金屬,對手部皮膚有害
老山羊皮或者老牛皮製成,聲音經久不變
小綿羊皮或者其他皮製成,
西非進口
印尼人製造
精工細作值得收藏,可以增值
無任何收藏價值
非洲手鼓比康加鼓和邦哥鼓更老。跟它形狀差不多的Doumbek也跟它有關聯。非洲手鼓在古代通過埃及尼羅河

的貿易古道傳播到中東和世界各地。
手鼓掌握著節奏,而節奏在人們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生活在非洲西部的曼丁族人,天性樂觀,在勞動和生活中,不斷的歌唱,用他們那天才的音樂情感表達著快樂。在非洲原始美麗的大自然中,無論在白天、傍晚、夕陽西下或是繁星滿天的夜晚,他們以歌唱感謝雖然貧窮但覺得幸福的一切。在所有跟勞動有關的事物上他們在熱烈的歌唱,在男女相戀,招待客人時更要美妙的歌唱。很久以前每當他們/她們唱的高興的時候,他們就以雙手擊打著拍子,或擊打著身邊能擊打的所有東西,打出歡快的節奏,跳出開心的舞蹈。就這樣,非洲手鼓Djembe誕生了,從此非洲手鼓再沒有和曼丁人的文化,宗教,歌唱,舞蹈分開過。在人們的生活和勞動中,非洲手鼓如虎添翼,增加了無窮樂趣。
非洲手鼓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演奏著節奏,而且還傳遞著信息,他們這時給節奏賦予固定的信號,傳達著他們想表達的具體事情。所以他們根本就不用走出屋去,就已經知道村裡所發生的一切,因為非洲手鼓的鼓聲已經把當時的情況傳達到每個人的腦海中。
非洲手鼓是一個宗教神性的鼓,在很多的宗教活動中都有它的身影。並可以用於出戰時的戰鼓以及其他的社會活動中。
在非洲,非洲手鼓不單單是樂器,它還傳承著非洲大地的傳統,思想,藝術,歷史和所有能傳承的一切!
形狀簡介編輯
非洲鼓Djembe
非洲鼓是皮膜類敲擊樂器,形狀模仿非洲人用來磨玉米或穀物石磨,用整塊樹干剜空再蒙上羊皮製成。鼓身約50至60厘米,直徑約30至38厘米,但有一些來自象牙海岸的非洲鼓直徑會更大。
非洲鼓用手拍擊發聲,當拍擊的部位不同時,音色也有分別,可以出高、中及低三種聲音。這種鼓可以用作獨奏,亦可以和其它非洲傳統樂器作合奏。

❷ 何為非洲鼓

鼓是非洲黑人樂器世界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黑人文化的一種象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鼓在黑人傳統的文化生活中除了具有膜鳴樂器所應有的諸如材料,構造,發聲原理,演奏方法,分布狀況等方面的特徵之外,它們還蘊涵著生活的內容與社會的涵義。關於這,我們不妨以傳統黑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進一步加以說明:鼓可以是人們用來通話的工具,也可以被看作至高至尊的「神物」;演奏技藝的優劣可以關繫到鼓手社會地位的升貶,而黑人鼓手在演奏時創立的節奏理論更是黑人文化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依據之一。正因為鼓所具備的這些綜合性的表現特徵,它在傳統黑人音樂中的地位幾乎沒有別類樂器可以取而代之。
黑人文化常被比喻為泥木文化,在傳統的黑非洲,由於人們沒有學會燒磚制瓦,也不會使用石灰之類粘結性很強的建築材料,所以在許多地區,從民居到王宮,從鄉村農舍到城市住宅,往往都是用粘土、畜糞和木材來建築的。然而,這種生產技術上的缺陷固然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和社會結構向更高階段發展,卻也道出了一種文化的象徵性含義。大量的黑人藝術品就是用泥土、木料甚至鳥類的羽毛和草等易於腐爛變質的材料製作的,但它們卻代表著很高的藝術成就。這一重要文化特徵也反映在黑人樂器中,以鼓為例:傳統黑人社區里的鼓類樂器在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地受到惡劣生態環境和落後傳播手段的約束,但是鼓手們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樂器將黑人音樂中許多系統化、復雜化的表現手法再現出來。
對黑人來說,製作鼓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十分簡陋,把一根圓木從當中掏空,摘取一隻大型的葫蘆,採用幾個土製的容器,或者用一個箍將幾根木條固定等等,再釘上皮膜就變成了鼓。為此,非洲鼓的種類相當多,同類型的鼓在不同地區可以發現,不同類型的鼓在同一地區也能找到。從鼓的外形特徵上看大致有如下幾種:我們在生活中或者相關的著作里最常見的是那種兩頭大當中小的鼓,因為這種鼓的外形很象古代測量時間用的「沙漏」,而被人們稱之為沙漏鼓。另外還有圓形的,圓錐形的,半圓形的,方形的等等。這些鼓的外表大小不一,大型的鼓需放在地上演奏,小型的可以掛在鼓手的肩上或拿在手裡演奏。黑人的鼓又有單面和雙面之分,有些鼓的鼓膜是釘死的,還有不少鼓的皮膜的張力可以調節,隨著鼓皮緊張度的調節,音高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都不會是孤立的,特別是象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這一類外部因素,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影響人類文化的發展水準。一般來說,越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初期,這種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賴性就越強,反之,隨著人類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這方面的依賴性就會相對減少。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非洲黑人,特別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各種族群落的社會進化程度與同時期的世界其他一些發達地區相比要慢得多,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再加上特殊的熱帶氣侯和地理條件,根本談不上生產財富的大規模積累,因而使得各個傳統社區中社會分化的水平相對很低,大多數的生活共同體都是依靠血緣紐帶來維系。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給非洲黑人文化帶來的最基本的影響是藝術同道德規范、法律、宗教、哲學、巫術、教育史學、社會分工原則等有著高度的統一性。以黑人社區中的音樂活動為例:生活中的音樂,除了它的審美特徵外,更多的是體現在社會功能上。黑人民間音樂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社會特徵,即音樂活動常常和社會活動密不可分,如:築路、蓋房、救火等大型群體化的勞動場面,宗教祭祀活動以及運用於不同場合的大量社會規范和儀式,如:婚禮、喪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啟蒙活動、法庭上的宣判等,一般都有專門的音樂伴隨。我們可以在黑人日常生活中找到許多與鼓有關的例子。
鼓是傳統黑人社區儀式活動中最重要的樂器,它們以多種不同形式出現。如:烏干達中部的一些部落所採用的一種叫艾梯達(Etida)的治療舞蹈,跳起來是那麼奔放激動,幾乎到了燥狂的程度,舞時男女都參加,這是一場沒日沒夜的馬拉松, 舞蹈進行過程中,音樂也同樣表現出鮮明強烈的風格,因為整個活動持續時間很長,樂手又是始終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所以保持良好的耐力對樂手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艾梯達舞蹈表演時,通常由一名鼓手同時敲兩張鼓為之伴奏,一張是粗大的管狀膜鳴樂器,高約四英尺,直徑三英尺,名為艾梯達,與舞蹈同名。另一張小型膜鳴樂器高約九英寸,直徑三英寸,稱為艾特勒勒(Itelele)。此鼓因為在共鳴箱內裝有兩個石塊,搖動時能發出石塊的撞擊聲,所以還兼有搖響器的功能。這兩張鼓都是用棍擊的。(1)
生活在非洲中部地區的瓦尼亞維齊部落(Wanyamwezi)有一種禮儀舞蹈,人們稱之為瓦斯維齊(Waswezi)禮儀舞蹈,瓦斯維齊是當地的一個秘密教派的名稱,該組織負責社區中的治療事務,據說這一教派是崇拜魔鬼的,人們以此來理解瓦斯維齊的治療性舞蹈之所以會表現得那麼狂熱,是因為有鬼魂附在舞蹈中。瓦斯維齊治療舞蹈演出時常用一種專門的恩格瑪鼓(Ngoma)伴奏,這是一件管狀膜鳴樂器,高約五英尺半,直徑為一英尺。在演奏手法上同前面說的艾梯達鼓有很大的區別,前者用鼓槌敲擊,而後者卻是鼓手用雙手的手掌拍擊。
除了音樂表現的作用之外,黑人的鼓聲里還有更豐富的涵義。非洲中部的瓦圖齊人(Watutsi)的社區法庭上往往設有兩架特定的鼓,其中一架鼓奏響時即表示聽審程序的開始,而國王若要宣布對犯人處以死刑,他就在另外一張鼓上輕輕一擊。又如:在盧安達圖茨人(Tutsi)的社區里,有一套由六張鼓組成的皇家組鼓,它是社區統治者地位的象徵,享有十分重要的特權,通常由專門的音樂家保存和演奏。
在有些社區,鼓類樂器的地位有時是很特殊的。以兇猛為象徵的黑豹是赤道非洲庫育人(Kuyu)的一個皇家秘密會社的圖騰,在這一教派的入會儀式中,用七面象徵黑豹的鼓來演奏,其中最大的一隻代表雄黑豹,其餘六隻是它的妻子。七名鼓手開始時慢慢行進,領頭的鼓手用吹口哨的方式來調節行進的速度。頭鼓被稱為利庫瑪(Likuma),據說代表黑豹的聲音。七隻鼓先是依次敲打,然後則同時擊奏。這組鼓的鼓身都較長,呈圓錐形,但尺寸不同,因此各自所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鼓的社會特徵在傳統黑人的文化生活中還有其它表現形式,比如說,西非迦納的達戈姆巴人經常對鼓手實行等級評定,這種分級是以不同鼓手所服務的不同階層的社區統治者的社會等級為依據的。同樣一位鼓手或者一個鼓隊如果他們所服務的主人的社會等級得以晉升,那麼鼓手們的社會地位也會隨之提升。人們一般的理解是,作為一名鼓樂演奏者,鼓手首先必須具備的應該是演奏技藝方面的特長,可是達戈姆巴人對鼓手資格的認可卻另有其特殊標准。在他們看來,要想成為一名領鼓手,最主要的是必須掌握本民族的口頭文學和歷史傳統,尤其要了解社區統治者的祖傳家史。其次他必須具有良好的嗓音條件,這樣才能將他所知道的事情用歌聲表達出來。最後的條件才是要求有相當水平的演奏技巧。
在黑人的思維境界里,超自然的力量可以通過念咒語或者舉辦某種特定的儀式來求得;傳統黑人社區中各類音樂活動中,音樂作用巫術化的例子恐怕是不勝枚舉的。眾多的樂器被賦予「神靈」的力量,無數場音樂演出成為現實與虛幻的媒介。現實生活中為了確保巫術的有效性,禁忌是很重要的,應該說這是巫師們保證巫術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這種現象也反映在同巫術相關的音樂表演過程中,演出要求極端規范化,從樂器音色和演唱演奏技法的確定到演出場地和樂手歌手的遴選,任何方面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否則就視作違反巫術的禁忌。在傳統的非洲社會里,技術的傳播受到很大限制,人們總是以為那些能掌握各類生產技藝的人是受到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啟發,他們的技藝往往以祖傳的方式代代相襲。於是我們今天看來屬於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技藝均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以鐵匠為例,在班巴拉人中,鐵匠被稱為「大地之子」,他的技術來自偉大的創造者馬阿-恩加拉的傳授,他所用的各種工具都同宇宙的起源有關。傳統的鐵匠在開始工作以前,先要沐浴更衣,還要用特殊方式凈化工作場地。學徒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的學習,先是觀察階段,然後由師傅衣缽相傳,方能畢業。為了保證技術不外傳,掌握各門技藝的工匠一般都不與外族通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各種技術類型為組織結構的匠人團體。
這種技術不外傳的習俗也反映在樂器的傳授上。一些傳統儀式上演奏的樂器並不是對社會全面公開的,在某些特殊場合下使用的樂器以及演奏此類樂器的人都要通過極其嚴格的標准來選定。有的地區,在皇家鼓手去世以後,社區就必須物色一名新人來接替這位死去的鼓手。就此社區還要專門舉辦一個交接儀式。在儀式上人們讓那位死去的皇家鼓手坐在那張伴他度過了一生的鼓前面,並且右手握著鼓槌。社區的一位長者或者樂隊的領導搬起死者握鼓槌的手使鼓槌與鼓身接觸,然後,新的繼任者接過鼓槌以同樣方式十分精確地模仿一遍。從那以後,他就成為一名真正的皇家鼓手了。
很多人在接觸非洲黑人音樂以後都有一種感覺,彷彿黑人音樂的表演過程中經常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噪音。確實,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黑人似乎天生就不習慣那種太脫離物質的聲音,因此在演出音樂的時候,總要想盡辦法使聲音的質量從清純變到模糊,最後甚至走向雜訊世界。這種反差就像在淡而無味的食品中撒了一把濃濃的調料一樣明顯。為此,以演奏旋律為特長的琉特琴和姆比拉琴的琴體上多多少少會裝上一些一經搖動就會出聲的金屬片,舞者跳舞時總是從頭到腳用各類響器武裝,歌手們常常用堵耳朵,捏鼻子,抖動舌頭等方法來改變人聲,有時石頭敲石頭也算音樂,而一根通過來回摩擦能發出聲音的帶有凹口的棍就是一件樂器。
人們通常將黑人音樂的聲音特徵歸納到音響文化這個概念上。這就是把對黑人音樂的性質,功能與結構的認識放到一個與當地的一般文化,審美價值和社會背景中去考慮。對非洲黑人來說,「音樂性音響不僅由教科書所界定的『具有規則的周期性振動頻率的音』組成,而且由規則或不規則的,單一或復合的,甚至由西肖爾在〈音樂心理學〉(英文原版於1936年)一書中稱為噪音的音,以及他們用各種技術手段產生的音組成。」(2)這樣看來,凡能在特定的環境里提供音響的物體和手段都能成為傳播音樂的媒介。我們在接觸了收集到的傳統黑人社區中的大量演奏演唱方面的音響資料後,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這就是音樂的聲音源中包含著種類繁多的發聲體,除了一些早已正式命名的樂器以外,還有許多如金屬類勞動生產工具的敲打聲,搖動植物類果殼的沙沙聲,甚至還包括人的拍手與頓足,喊叫與低吟,以此來烘托那些特定的音響文化背景。
為了使鼓能更好地表現出豐富的音色,一些鼓在製作時經常要在鼓身上附加其他能發聲的裝置,例如,常見的有掛在鼓身邊緣上的小金屬片,或者其它的一些小的鈴鐺等可以發聲的物體。當鼓手演奏時,只要搖動鼓身這些小東西就會格格作響。鼓手們演奏時根據需要可以選擇多種演奏技巧,用手拍擊和用鼓槌敲擊是最常用的兩種,此外還有摩擦法,這是非洲黑人鼓類樂器演奏中較特殊的一種技巧和方法。它的特點是通過兩件物體的相互摩擦來達到特殊的聲音效果。如中非班圖人在割禮儀式上常用的阿瑪荷托鼓(Amahoto)和馬比蘭戈鼓(Mabilango)都屬於此類。樂手在演奏時用手或是將一根較粗的繩索在鼓面上滾擦,或是將鼓槌用潮濕的雙手來回摩擦。黑人鼓類樂器有時可以取代語言的作用,它們所表現出來的「通話」能力更是特殊。有的社區在國王結婚時,具有皇室象徵的鼓會不斷地敲擊,直至婚禮結束。一些特定的鼓在婚禮上常被作為新娘和新郎之間的傳話器,在非洲中部的斯坦利維爾地區,一對已訂婚的新人在婚禮儀式舉行前男方可以用鼓聲給未來的新娘傳遞信息,例如,「我的心卜卜直跳」。這是一種用摩擦法演奏的鼓,為了增加摩擦時的阻力,鼓槌上事先要塗上一些特殊的液體。又如,西非象牙海岸的一些地區,在舉行孩子的成長儀式時,手鼓(Tom-toms)的作用就完全被擬人化了,成了可以說話的一方,用鼓聲和年輕人交談。
用演奏樂器來代替人類的語言表述,並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這種文化現象存在於非洲,美洲,大洋洲等許多地區的民族中。而黑人在器樂演奏方面表現出來的語言表述功能,更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擴展出深邃的文化內涵,其中鼓類樂器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為顯著。在非洲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音樂在傳播和保存的過程中,常常被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來看待,甚至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能取代語言的作用。而這種別具特色的音樂風格也正是誕生在黑人文化獨特的氛圍中,正如我們在前面就已經提到過的那樣,在黑人的傳統社區里,大量的音樂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藝術審美,或者說是為了娛樂和消遣的目的,而是代表著一種社交活動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幾乎成為一種以人際溝通,信息傳遞為特徵的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而種類繁多的鼓類樂器經常被作為特殊的「語言工具」來看待,則更是突出了黑人音樂特有的文化背景。比如說用鼓來發送信號或傳遞消息,在黑非洲就是很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為了穿越濃厚的森林空氣層或是跨越大片遼闊的高原,非洲黑人設計了一種鼓電報術,用幾乎象語言一般的音調來傳遞每一部落的日常信息和告示。這是通過鼓手們復制不同部落里的人說話時聲調的抑揚變化和節奏而完成的。人們對黑人鼓類樂器典型意義的了解應該說就是始於對非洲鼓語的認識。

❸ 幫忙找非洲鼓資料

非洲音樂概況
非洲大陸有數十個國家、數百種語言和難以計數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兩大民族(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膚色黝黑的蘇丹人;赤道以南,膚色淺黑的班圖人)和四個少數民族(東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馬達加斯加的馬來人與黑人的後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諸部落;散居於中非熱帶叢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於眾多繁復的部族和各種外來的影響,非洲的音樂文化既千差萬別,豐富多樣,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樂的共同特性,相互聯系而具有共同的傳統。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樂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復雜多變的節奏,旋律中常見三度音程進行;東非和南非的比較穩定的調性,多種形態的多聲部演唱、演奏,以及對鼓的喜愛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樂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直接、緊密的聯系,音樂幾乎伴隨著人們所有的活動,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非洲,音樂活動多數是隨著日常生活進行的,許多勞動往往有音樂相伴隨,音樂在許多重要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慶節日或農閑時節,各種音樂活動常常帶有社交的性質。他們通常都是在露天環境中進行,或者是一個廣場、市場,或者是一片樹林、一個庭院、一處陵墓。在這種公眾活動中,自發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語言的人。他們通過集體音樂舞蹈演出、載歌載舞的狂歡,加強彼此的感情,加強部落成員間的聯系。這時無論男女老幼,都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他們都可以參加到合唱、樂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專業音樂家表演的場合,他們與觀眾也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總之,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純粹用於娛樂,又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手段,而且還是部落成員表達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頌神,又可贊美人,還可以用來驅魔祛病。�

3.非洲音樂的特徵�
第一,非洲有多種特殊類型的音階,非洲音樂的旋律通常是圍繞著一個或幾個骨幹音而進行的,有時乾脆只由某種音型的不斷反復構成。非洲音樂的音域較窄,樂句比較短小,常作反復,很少聽到悠長的旋律線和豐富的裝飾音和各種變奏。�
第二,非洲音樂具有一種自然多聲性傾向。經常可以看到兩聲部結構的歌曲和器樂曲,有的是主調式的多聲部,也有的是復調式的多聲部。�
第三,特殊的節奏是非洲黑人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非洲音樂的節奏強烈奔放,復雜多變。非洲音樂節奏可分為自由節奏和固定節奏兩種。前者無明確的、有規律的律動感,一些地區的哀歌、贊美歌和少數宗教、歷史歌曲屬於這一類;而後者則具有規則的律動,並且可以藉助於拍手、跺腳和敲擊樂器,將其律動結構體現和強調出來。非洲音樂的節奏有單線型和多線型兩種形式。非洲音樂的節奏具有一種豐富而獨特的表現力,它通過單線條和多線條的種種變化和樂器的音色的明暗對比,可以產生交響式的音響效果,並表達出多種不同的內涵。有時,甚至具有語義性,成為一些部落用以傳遞信息的鼓語。因此,可以認為非洲的節奏是非洲黑人對世界音樂文化的重大貢獻。現代的西方通俗音樂和部分藝術音樂作品,都從非洲音樂的節奏中獲得豐富的營養和啟示。

4.現代非洲音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音樂的影響在非洲形成兩種潮流。一方面是為教堂、學校和音樂廳而作的專業音樂。另一方面是現代流行音樂,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非洲大陸,和西方流行音樂一起風靡整個非洲。如西非的一種現代舞曲被稱為「高尚生活」,結合了當地傳統音色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特點,運用傳統節奏,使用各種爵士樂器,有時還加上傳統木琴和非洲鼓。在西方音樂的沖擊下,傳統非洲音樂被保存下來,並有所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重視非洲傳統音樂的趨勢更有所加強,非洲音樂更加引起國際上的注意。�
1、非洲音樂的概念<BR><BR>非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無疑是指整個非洲大陸。但是從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角度來看,往往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即:通常說的「黑非洲」。這是由於北非與西亞同屬於阿拉伯地區,無論從歷史、民族、語言、宗教,還是從文化方面來講,北非與西亞的聯系要比與黑非洲更為密切。因此,一般民族音樂學和比較音樂學研究中,均將北非音樂和阿拉伯地區音樂連在一起。另外,南非部分白人的音樂,也不包含在非洲音樂范疇內。因此,本教材將非洲音樂界定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黑人音樂范圍以內。�</FONT>
<P><FONT size=2>2、非洲音樂概況<BR><BR>非洲大陸有數十個國家、數百種語言和難以計數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兩大民族(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膚色黝黑的蘇丹人;赤道以南,膚色淺黑的班圖人)和四個少數民族(東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馬達加斯加的馬來人與黑人的後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諸部落;散居於中非熱帶叢林中的俾格米人)。<BR>�<BR>由於眾多繁復的部族和各種外來的影響,非洲的音樂文化既千差萬別,豐富多樣,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樂的共同特性,相互聯系而具有共同的傳統。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樂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復雜多變的節奏,旋律中常見三度音程進行;東非和南非的比較穩定的調性,多種形態的多聲部演唱、演奏,以及對鼓的喜愛和崇拜等。� <BR><BR>非洲黑人音樂與社會生活有著極為直接、緊密的聯系,音樂幾乎伴隨著人們所有的活動,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非洲,音樂活動多數是隨著日常生活進行的,許多勞動往往有音樂相伴隨,音樂在許多重要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慶節日或農閑時節,各種音樂活動常常帶有社交的性質。他們通常都是在露天環境中進行,或者是一個廣場、市場,或者是一片樹林、一個庭院、一處陵墓。在這種公眾活動中,自發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語言的人。他們通過集體音樂舞蹈演出、載歌載舞的狂歡,加強彼此的感情,加強部落成員間的聯系。這時無論男女老幼,都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他們都可以參加到合唱、樂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專業音樂家表演的場合,他們與觀眾也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總之,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純粹用於娛樂,又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手段,而且還是部落成員表達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頌神,又可贊美人,還可以用來驅魔祛病。�</FONT>
<P><FONT size=2>3、非洲音樂的特徵�<BR><BR>第一,非洲有多種特殊類型的音階,非洲音樂的旋律通常是圍繞著一個或幾個骨幹音而進行的,有時乾脆只由某種音型的不斷反復構成。非洲音樂的音域較窄,樂句比較短小,常作反復,很少聽到悠長的旋律線和豐富的裝飾音和各種變奏。�<BR><BR>第二,非洲音樂具有一種自然多聲性傾向。經常可以看到兩聲部結構的歌曲和器樂曲,有的是主調式的多聲部,也有的是復調式的多聲部。�<BR><BR>第三,特殊的節奏是非洲黑人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非洲音樂的節奏強烈奔放,復雜多變。非洲音樂節奏可分為自由節奏和固定節奏兩種。前者無明確的、有規律的律動感,一些地區的哀歌、贊美歌和少數宗教、歷史歌曲屬於這一類;而後者則具有規則的律動,並且可以藉助於拍手、跺腳和敲擊樂器,將其律動結構體現和強調出來。非洲音樂的節奏有單線型和多線型兩種形式。非洲音樂的節奏具有一種豐富而獨特的表現力,它通過單線條和多線條的種種變化和樂器的音色的明暗對比,可以產生交響式的音響效果,並表達出多種不同的內涵。有時,甚至具有語義性,成為一些部落用以傳遞信息的鼓語。因此,可以認為非洲的節奏是非洲黑人對世界音樂文化的重大貢獻。現代的西方通俗音樂和部分藝術音樂作品,都從非洲音樂的節奏中獲得豐富的營養和啟示。<BR>� <BR>4、現代非洲音樂<BR><BR>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音樂的影響在非洲形成兩種潮流。一方面是為教堂、學校和音樂廳而作的專業音樂。另一方面是現代流行音樂,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非洲大陸,和西方流行音樂一起風靡整個非洲。如西非的一種現代舞曲被稱為「高尚生活」,結合了當地傳統音色和美國黑人音樂的特點,運用傳統節奏,使用各種爵士樂器,有時還加上傳統木琴和非洲鼓。在西方音樂的沖擊下,傳統非洲音樂被保存下來,並有所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重視非洲傳統音樂的趨勢更有所加強,非洲音樂更加引起國際上的注意。

❹ 非洲手鼓可以自學嗎一般要學多久

可以自學,大概一個月,很快可以入門,只要記住幾個鼓點,記住節奏,一首歌往往就可以演奏下來,可以買一些相關書籍,但是要打好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求高就需要找老師學習。

(4)非洲鼓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打djembe時要注意把肘部的角度固定,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時候,肘部的角度都是一定的。打鼓時主要靠小臂的動作,手腕的力度簡單來說,就是好像扳手腕時的那種用力法。

採取這種姿勢主要是因為,如果你彎著肘部打鼓,手常常是斜著打到鼓面上。而斜著打會使高音和中音難以區分。而且因為斜著會用不必要的力氣,使你打鼓的聲音不夠大。

手腕請一定放直。無論坐著打還是站著打,都請不要冒著腰彎著背,否則也會讓你的手腕手臂難以隨心所欲地運用。所以請把背筋伸展開來。

總結幾個注意事項

與打中音時的手的位置相比,稍微往前一點,也就是說打高音時,手掌心與鼓面的邊緣相合。

打時彷彿脫力了一般,手掌下形成一個空間,手指打到鼓面上。再強調一下,打高音時,盡量像脫力了一般,想像彷彿要從djembe的鼓面中穿透過去一樣,將手揮下去。

手指垂直打在鼓面上(這是打所有的音的共通點)。接下去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不要怕手痛。高音彷彿是從鼓面上直接上騰的一個飛揚的音。

❺ 非洲鼓一節課多長時間

非洲鼓一節課一般是一個小時。

非洲鼓,是一個俗稱,通常指的是來自西非的Djembe(金貝鼓,堅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的代表性樂器。

傳統上,Djembe是徒手演奏,主要有低、中、高三個音,而且需要和Dunun(墩墩鼓)配合,演奏與特定生活場景相關的鼓曲,來給舞者和歌手伴奏。現在Djembe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音樂、培訓領域發揮著它獨特的價值。

非洲鼓演奏方式概述:

鼓的演奏方式有獨奏、重奏和合奏。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復雜多變,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隻鼓時,鼓聲氣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雄壯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離不開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 非洲鼓

❻ 卡洪鼓和非洲鼓哪個比較好上手

這兩樣跟木吉他都是絕配。如果練到一定火候,卡洪鼓炫酷些,因為低音厚重,共振好。
非洲鼓的高音明亮。按照民謠彈唱,非洲鼓的作用更廣泛,如果三個人以上的樂隊編制,可以考慮卡洪。

閱讀全文

與非洲鼓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