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上歷史活動課

如何上歷史活動課

發布時間:2022-08-09 17:51:48

⑴ 如何有效組織歷史課堂活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時少,知識內容多,涉及面廣,教師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了利用有效的時間,把握好課堂教學,組織好活動,下面淺談一下筆者在教學中的做法。
一、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得法則事半功倍。」為此,我十分注重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閱讀課本、觀察課本插圖、分析歷史人物、材料分析題解答等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我課前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預習效果。學生伴著思考去學習,通過預習查找資料,讓學生盡量自己提出並解決問題,同時在預習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也為聽好課作充分的准備。課中充分利用課件教學,圖文並茂,詳略得當,並設置有懸念問題,有梯度,一環扣一環。同時,鼓勵學生進入歷史情境,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原來是這樣的有趣,這樣的有魅力。
二、溫故知新,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
歷史知識點繁多,要把他們有機地聯系起來,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形成知識的系統化。因此,我上課時一方面通過思考、練習、復習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把握歷史知識的前後聯系,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知識網路,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內課外的資源加以整合,從而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課後,經常布置給學生探討內容,如歷史上名人治學、人格品質、政治功績或一些有趣的歷史事件中外比較等,提供給學生網址,引導學生查資料,對過去的歷史大膽聯想等等。讓學生明白:歷史本來就是有血有肉和豐富多彩的。
三、形成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知識多,系統性強,讓學生注意將知識分類歸納,按系統掌握,容易形成知識結構。歷史課本教材是學生知識結構獲取的來源,學生要讀熟課本,把握好歷史知識的結構,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例如,發現問題及時記錄,並要注意歸納,對易誤點隨時發現和統計。課外史料的及時補充:歷史文獻材料、大事表、歷史文物等都有助於學生習慣的培養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通過參與閱讀討論交流中掌握歷史知識,利用歷史事件的情感性,激發學生的情感,真正發揮學生的參與,讓課堂活起來。在歷史教學中,除教給學生歷史史實外,培養他們在掌握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比較、概括、歸納、評價某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更重要。教師要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優化課堂提問,以啟導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訓練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意向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思維同步。例如,講述完「德意志的統一」後,可如下設問:「在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國分別具有哪些特點?你從中可得到哪些啟示?」這樣,不僅保持了學生的思維熱點,有助於學生聯系性思維,而且也拓寬了學生對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經過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理解的空間。
四、突出重點和難點,靈活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點零散,需要記憶的知識特別多,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總結規律,切忌機械呆板死記硬背。通過教師的示範引導,目標反饋講練落實,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如記憶歷史時間的方法、歷史事件的要領等,使記憶有趣、簡單、形象。對每一節課的小結應起到復習歸納本節所講核心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並找出便於學生記憶的方法。例如,在講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時,可歸納為五個戰場、四次會議、三次轉折性戰役、三個法西斯國家投降,使學生不僅記憶牢固,而且知道本節的關鍵所在;還要留下懸念,激發學生反思的餘波。例如,在講述「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後,讓學生扼要歸納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和危害,再掛出《時局圖》烘托出當時中國的危急局勢,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愛國之情,最後提出:「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怎樣才能挽救祖國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機呢?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著,那麼具體情況如何呢?結果怎樣?」這樣,能啟發學生思考,為講好後面的新課埋下了「伏筆」,更加有利於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總之,歷史課堂中教師在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在培養能力、提高歷史學科成績的同時,以陶冶和升華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只有這樣,我們的歷史教學才能更有生命力,也能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籲:「我們要憑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鍾、有限的歷史內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的奮斗目標。

⑵ 如何開展初中歷史課外活動課

很多年來,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是一門不被重視的學科,由於在中考中所佔的分值只有30 分(還要看是否被抽考),與生物、地理一起被當成了「被抽考」的學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其實歷史不應成為「副科」,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列寧同志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充分體現了歷史的社會重要性。但是由於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中考要考的就學,不考的就不感興趣。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也為了學生終生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各學科教師都很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發展問題。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希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時,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採取各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歷史教學中,除了精心准備每一次的課堂教學,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外,還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活動,置身於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中,把抽象地傳授變成直觀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使歷史知識的抽象學習成為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為了參與活動並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表現自我,學生會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去收集活動所需的歷史材料,這樣就極大在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習歷史的興趣會十分高漲。下面是我開展歷史課外活動的幾點做法,請老師們指正:
1、活動安排要緊扣現行歷史教材,為歷史課的學習服務
開展歷史課活動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主要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活動的安排不能脫離現行歷史教材。我對教材進行認真的分析,找出教材中適合開展活動的內容,精心制定活動計劃和時間安排。例如:初一階段除教材上已經有的活動課以外,我還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相互走訪(目的是掌握農耕文明的主要內容),商鞅舌戰群儒(目的是掌握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秦始皇功過的辯論會(目的是掌握秦始皇統一的功績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另外還有學期末的歷史人物表演(目的是對全學期所學的歷史人物及主要歷史事件進行復習)等……;初二階段我安排了以下活動內容:火燒圓明園歷史電影觀看(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課的內容並適當在情感價值觀方面拓展),長征組歌演唱(目的是掌握紅軍不怕遠征難及配合活動課「重走長征路」),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目的是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培養學生愛熱愛南昌),家庭相片展(目的是充分認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初三安排了古代文明之光小報編輯活動(鞏固中外古代文明成就方面的知識),近代世界藝術作品欣賞課等;組織學生進行以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為主題編寫手抄報等……。
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活動准備中充分學習課標要求的有關歷史知識,學習興趣較濃,對提高學生初中歷史課的學習效果是很有幫助的。
2、活動要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的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
初中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與成人相比較少有保守性,他們喜歡進行奇特的幻想,在許多方面都都有創新的見解並且願意和渴望以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自我實現的慾望強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採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小報,觀看影視劇、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活動,我力求活動進行得豐富多彩。如「商鞅舌戰群儒」活動中,讓一位學生扮演商鞅,再找幾位學生扮演反對他的守舊大臣,一場商鞅舌戰群儒的場面就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活動有聲有色,學生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再如,歷史人物表演活動中,我精心布置會場,讓學生置身於一個良好的表演環境中,感受到老師對表演活動的重視和對表演者的尊重,他們會認真地對待這次活動。活動中,學生做了充分的准備,自己製作了道具、服裝,還查閱大量資料收集所扮演的人物的故事、言行等,編寫台詞,甚至把頭發做成古人模樣,表演栩栩如生,令人嘆服。我還給活動全程錄相,活動後回放給學生看,大家歡聲笑語,興趣盎然。又如,在「我的家庭影展」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拿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自己的相片,按時間先後排序,有的同學還認真編寫了相片說明,標注拍攝時間、地點、人物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活動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從枯燥的「背歷史」中解放出來,能更好地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對歷史學習極為有利。
3、活動一定要注重實際效果,避免只有形式而無內容
一次有效的歷史課外活動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教育活動的結束,必須及時鞏固和深化活動的成果。在這方面,我們通過讓學生寫日記,做作文、開座談會、辦壁報等方式,幫助他們從思想上總結自己的感受。總之,要把學生在歷史課外活動上引發的感情沖動、形象的感染,上升為歷史的反思、理論的思維,逐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覺悟程度,達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真正為歷史教學服務。歷史課外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歷史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地參加歷史課外活動,為此,在安排活動時,我力爭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決不是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如:歷史人物表演中,我要求大家盡量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既提高了參與率,又豐富了內容,增強了活動的實效性。觀看了歷史記錄片《南京》後,我讓學生寫出觀後感,學生紛紛表達了觀看影片後的感受,大家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都表示要好好學習,為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而努力。……
歷史課外活動既要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歷史課外活動無疑應該做到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學生喜聞樂見,學得輕松愉快,但又決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了切實有效的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歷史學習,教師特別要考慮什麼樣的歷史教學內容適宜採用什麼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促進作用,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讓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總之,開展好歷史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強了對教材的理解,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歷史課外活動,廣大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從近代中華民族屈辱與抗爭中,領悟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要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戰;有利於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歷史課外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每次活動中要求教師要參閱大量的資料,要在如電腦、音像、美術等多方面進行准備,必定會提高歷史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活動中,要自主查閱資料,整理出對活動有用的信息,有時,還需要幾位同學一起完成活動 ,這對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都有極大的提高。

⑶ 如何上好歷史課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導入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創設情境,體驗新知 情境創設強調為學生創設完整、真實的歷史情境,以激勵學生的認知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學習。歷史不像其他學科,歷史課中的情境創設要具有歷史氛圍。它既反映過去的事件、人物,又體現今天人們對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歷史教學情境創設除了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在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評價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可能從頭再來的,但我們卻可以藉助情景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感受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現在很多老師都嘗試使用「虛擬情境教學法」,通過虛擬的情景,再現歷史。下面以我在講授「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例,來談歷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美國百歲高齡老人馬文•L•諾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貝勒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1929年迫於生計告別大學生涯時,他僅差1個化學學分就能拿到貝勒大學學士學位。 77個春秋後, 如今已經滿百歲的他終於迎來遲到的畢業證書。 老師說:「諾森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生日那天,兒孫們問他:您這一輩子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諾森老人說那當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說最難忘的,得說是1929年那場災難,那種殘酷的現實,曾經扼殺了他年輕時的夢想。同學們知道諾森老人所說的災難指什麼嗎?」 這樣學生就能說出那場災難指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這一環節通過一段虛擬人物諾森的故事創設了經濟大危機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領學生盡快融入大危機的情境中。 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認為:應努力在內心構築一個歷史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再現和還原歷史事件發生時代的特定局面,任何歷史都是現在的歷史,只有更加深入一個特定時代人的心靈和思想,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能夠比較好的幫助學生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歷史是過去的,昨天已成為歷史,更何況與學生相隔甚遠的歷史教材,學生和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站在這個角度學歷史,學生是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
3 氛圍的,也就無法理解歷史的真正內涵,也更無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穿越時空隧道,改變教師講史說史、學生聽史讀史的學習方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演繹歷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斷,這樣才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理解的歷史知識與歷史現象。 三、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為什麼學生會在我們的課上打瞌睡?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方式未能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未能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未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教學模式中我們應用了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方法。所謂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要充分尊重學生,遵照自願的原則,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交流、實踐、操作。通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小組合作探究過程的實施: 小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明確探究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學習—展示反饋結果。 1.明確探究的問題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探究的問題。告訴學生評價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怎樣
4 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 2.合作探究 確立學習任務之後,小組要通過研究學習目標,明確主攻方向和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組員特點,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引導。 3.交流學習 小組成員通過探究,闡述各自觀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研究,再在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交流成果。對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4.展示.反饋結果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探討,教師指導學生逐步統一認識,得出結論,並對各小組和組內成員的表現給予評價、激勵。 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的討論,要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小組面臨問題時,能夠加以指引,當學生感覺學習沒有動力時,我們要及時地創設情境,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願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錯誤的思想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將課堂推向高潮。 接下來教師應將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集體力量也無力解決的問題,一般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問題做詳細講解。 四、梳理知識、歸納整合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及時構建知識體系而開展的整合性認知活動。通過本環節,讓學生對學得的知識及其本質屬性進行再認識;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歸類連接、重新整合,構建出個性化的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 有學生反映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要知識點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實,尤其聽了若干節課後,很多節課混在一起,對前面某節課的印象更淡化遺忘,很難
5 回憶起某節課到底學了什麼?哪是重點?有哪些重要題型?本節需達成的學習目標是什麼?這當然由於課堂教學中的若干環節做得不夠所致,但沒把知識做好歸納整合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濃縮袖珍版本」。一節課結束後,學生腦海中儲存羅列了很多知識,繁多而零亂,使知識不能系統化、網路化,缺乏對本節知識全景式知識結構的構建。對於一節歷史課,學生是按照教師講授的先後順序去聽講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過時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學到後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後不能見到整條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節課小結中不去萃取本節精華、提煉出重要知識點和重要題型,使本節所講知識濃縮為一個「精華袖珍版本」,那麼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謂「綱不舉目不張」。所以,一節課結束時要通過小結全景呈現本節知識結構,做到「舉綱張目」。使學生在回望這節課的時候,只要想著課堂的知識整合部分,就能概視這節課的全貌。 2、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升華版」。很多教師把一節課的知識整合做成了知識的重復羅列,看似進行了整合,但沒提煉出本節的知識精華,整合應該是一節課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對本節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萃取知識精華的一個環節。所以能否通過課堂知識整合對本節課進行突破和升華是影響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做好知識的整合呢?我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這一環節的操作有如下幾步:(1)學生個體先自結、整合知識點,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2)組內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3)教師適當地引導組間交流,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交流互評」中不斷豐富學習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價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五、生成運用、鞏固提升 本環節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認知目標後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已獲取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對前幾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拓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材料、診斷補償、反饋矯正;學生的任務是自我演練、查漏補缺、鞏固提升。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出示訓練材料(此訓練材料應是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在精確把握重、難點的前提下通過精挑細選所確定的
6 訓練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應根據學情靈活設置。(2)學生自我演練,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解決部分問題;對本組內仍存在的爭議或疑惑,在組間或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達成共識,完成查漏補缺和鞏固提升。 本教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創設情景環節當我們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時要注意,這個「虛擬的」 情境不是隨意編造的,而是以史實為依據,從當時歷史背景出發,由教師精心編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的。 2.在歸納整合環節需要學生自己總結整理,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學生思維的自我完善過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構建以本節的學習內容為主,也可以構建出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3.在生成運用環節要注意,首先,在選擇訓練題目時,除對基礎知識和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外,還要注重選擇題目的針對性、典型性和層次性,適當控制題量和難度,要在知識的重點、學生的疑點和不同知識的銜接點上設置題目;其次,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和規范性;再次,訓練時,要注重互動性和規律性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

⑷ 怎樣上歷史課

一 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盤考慮,整體籌劃,具體安排,細心組織,處理好教材的使用,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發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長,展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才符合新課標關於歷史教學設計的要求。
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初衷主要是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認知歷史過程,運用歷史思維,全面、辯證、客觀、發展地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事物,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應遵循一項原則:論從史出,論中有史,史中有論。
教學設計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利於展現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以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
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反映的是清末歷史,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期,所體現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導致中國屢遭外敵欺辱的根源。教材通過侵略戰爭和民族救亡運動來展現主題的,而兩者之間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聯系。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1)教學的主題核心是什麼?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這是首要的。在研讀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基礎上,抓住學習主題重心所在,有了主軸,綱舉才能目張;(2)主題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點?根據主題核心,對教學范圍、層次等進行分析、把握內容;(3)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什麼?目的在於避免教學中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隨意和零散;(4)弄清單元中各課課題之間以及與主題的關系,最終在圍繞單元學習主題下,整體思考這一教學時段的教學策略和方式,以及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整合主要有:(1)教學材料的整合;(2)教學方式的整合;(3)教學活動的整合;(4)作業練習的整合(整合時要遵循簡單實效的原則)。使每節課在材料類型、教學方式、活動組織形式、練習訓練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又在整體上構成聯系和配合。
二 教學手段
當前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師的講授只是輔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講課。不少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多講課,有些地方甚至以時間為量化標准,越線即判為不當,帶上「緊箍咒」。我的看法:要講,要講好,而且不能少講。
這是為什麼?
理論上,教師、學生、教材是三位一體,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則是二者的中介。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教材。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講,歷史學科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它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的常規形態。教師在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
從歷史知識傳遞上看,歷史反映的是過去的人類活動。是不可能通過實驗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過觀察所得,而大多數只是通過間接方式傳遞。一般情況下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有:聽、讀、看等方式,聽課則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者,而歷史課的思想性、導向性、科學性、教育性等只有在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無論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學法的指導,還是其他方面都與老師的指導有最直接的關系,這也離不開老師的正面講解的原因。課堂講授在歷史教學中是必然的。我們在實際教育教學生活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願意上什麼樣的課,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的講授質量決定的。
三 多媒體的運用
現代化的教學,包括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也包括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已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可以說,這幾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現代信息技術功能多樣、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觀性強,具有情境感、立體感、動感,甚至可以模擬空間,「一網打盡」等。然而,像任何技術一樣,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術和享受技術的人來說,技術的運用是否實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就這一點講,課件的製作與運用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展現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在教學實際中,存在著課件製作不當、效果不佳的狀況。諸如:課件所顯示的文字資料,內容過多且字型大小過小,密密麻麻充滿了整個界面,學生在下面讀起來既費時又費力,甚至坐在後面的學生看不清楚,選用和展示圖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課件的底圖與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顯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藍字、藍底綠字、粉底紅字等;在對課件中文字標題編輯時,「預設動畫」未進行靜音,使文字顯示時帶有聲響,對學生的觀看產生干擾;在界面的角落設有動畫圖標、晃動的小人等,沒有實際意義又不含學習信息,卻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一項歷史知識編排過多的圖片,如一個人物,有頭像、坐像、工作像與他人合影等好幾幅照片,眼花繚亂,信息重復。以及影視資料未經剪輯、冗長拖沓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到課件教學實際效果。
這些問題從技術角度上講,都是不難解決的。關鍵是在備課時要考慮到,教師所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就像我們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知識淵博、嗓音洪亮、音色優美而進行教學一樣。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是因為這是新技術,不用就顯得不時髦,而是為了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使這種先進的教學技術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服務。這就是說課件的製作與運用要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達成,要切合教學內容的實施,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進行,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目的與態度、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策略與方式、學習方法與途徑等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反之,則要考慮有沒有使用價值了,因為任何技術都可能有「雙刃劍」的情況,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應用課件時也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時時處處考慮到學生接受課件演示時的認知活動。
在課件的實際的效果上,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給教師工作帶來的效果。製作的課件是否有助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助於教師教授教學內容,是否有助於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些都是在編制課件時需要考慮到的。如果課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影響教師順利地進行教學,甚至是使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那課件效果就有問題了。
四 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歷史課程標准也提出了歷史課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體現這一課程理念,在講授歷史問題時注意聯系實際問題,包括聯系當前國際局勢的問題、現實社會問題、實際生活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等等,力圖為歷史課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歷史與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古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從歷史教學角度上講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確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進行聯系,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這種聯系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認識現實。即使是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要從歷史的角度上進行發掘,通過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的探討,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社會與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基於歷史感的生成的。歷史感的培養並非總是局限於歷史本身,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理解過去。然而,認識歷史的過程,運用歷史思維,汲取歷史的智慧,並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簡單地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更不是讓學生鸚鵡學舌般地說出幾句響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學生學會用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歷史眼光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教學中進行古今的聯系,應當認識到以下幾點:
1.要寓論於史,而不是直接說教
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是歷史認識和歷史解釋的表現,這種認識或解釋是基於歷史的實際。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與演進、變化與延續,其中的知識本身已內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來附加的。
2.要具體生動,而不要空泛議論
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都是具體的,是來源於歷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與事,學生要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認識,其前提是對歷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學生只有在其認知系統中構建起具體的知識及概念結構,才能進而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歷史教學的大忌之一,就是脫離具體生動的歷史本身而進行憑空論說。
3.要有機結合,而不要牽強附會
任何事物之間建立聯系的意義,關鍵都是確立他們內在的、本質的、有機的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也是這樣,通過實事求是的有機聯系使學生更好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現實,而不是簡單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劃上「加號」或是「等號」。
古有成語「畫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舉,必是弄巧成拙。歷史課上的聯系實際,尤其要避免不實在的做法。
總之,教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學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精闢分析,教學設計的精細,教學資源的准確運用。

⑸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初中歷史課

把課上好,是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工作體現。課上得如何,取決於課備得怎樣。每節好課,看上去是上出來的,實際上是備出來的,即在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所面對的問題。
一、案例一:在一節有關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講到萬隆會議,主要介紹了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采,出示了多幅周總理的照片,播放了周總理在會議上演講的影視資料。然後,讓學生討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起的作用。
問題在於:是否遵循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的教學角度,要依據課標要求,要在鑽研課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如萬隆會議,實驗稿課標上寫的是: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而新版課標的要求,在中國史中是: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過萬隆會議┄┄知道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因此,這一問題的教學角度不是周總理的外交風采,而是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作用,以及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歷史的闡述是有多種角度和側重的,但從教學上來說,確定教學角度,首先是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按課標要求來設計。
啟示:要了解和把握課標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在講完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後,講道:洋務派辦的這些新興工業,需要引進外國的設備、技術和人員,而當時的人都不懂外語,難以操作。為此,洋務派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
問題在於:是否釐清歷史的邏輯,將歷史的邏輯轉化為教學過程的邏輯:
1.教學環節解決課堂教學是如何展開和進行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總體進程和每一個步驟。
2.教學內容梳理本課內容所涉及史事的邏輯與層次,釐清所教史事的范圍、要素和前後關系。
3.學生認知預設問題和設計活動,牽引學生的認知,通過師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符合歷史發展線索的梳理,然後將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編排,使得教學環節有前後相連的邏輯關系,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同步而有序地展開。而這一切的基礎,要以歷史時序為基礎,符合歷史發展邏輯。
啟示: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三、案例三:有位教師在講三國鼎立時,大約用了20分鍾具體而生動地講述官渡之戰的過程。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的建立與發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教學的重點。重點即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沒有重點,就會面面俱到,平淡無奇;如果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還是一鍋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點的選擇:
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課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點採取有效策略活化重點,強化重點,圍繞著重點:
補充相應的材料;
設計思考的問題;
組織探究的活動。
例如,講改革或條約的內容,往往有著多項措施或條款,若逐條介紹,就會顯得重點不明顯,內容也枯燥,因此要選擇重點。如,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什伍、連坐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獎勵軍功;
廢井田、開阡陌,推廣縣制,統一度量衡,移風易俗。
重點可定為:
獎勵軍功——打破貴族世襲制,提高軍隊戰鬥力
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
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啟示:要學會抓住教學的重點
四、案例四:在一節有關唐朝文化的初中歷史課上,講到唐詩,教師先是組織學生展開賽詩會的活動,分小組朗誦唐詩,然後分別對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篇進行具體分析,闡述其中的寫法及意境。
問題在於:是否突出歷史的特色
中學歷史課程的很多內容,屬於專門史的范圍,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從歷史的視野上來考察某一領域中的問題,把握其中的歷史變化和歷史意義,而不是只注重講清一般的知識,所以,要探索如何講出歷史課的特色。
凸顯歷史的特色,就是將某一史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對史事進行闡釋,而不是單純、抽象地講述和簡單地加以評論。
啟示:用歷史的視野進行闡釋
五、案例五:有位教師在講經濟特區時,運用地圖,先說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然後說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再說設海南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開發區。然而,未說明經濟特區的特在何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知識的。備課時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將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為清晰。
經濟特區這一知識的核心要素包括:
過程要素:是怎麼發展的,如何有步驟地逐漸展開
政策要素:引進外資、設備和經營方式,在稅收、出口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此外,經濟特區與經濟開發區的區別。
再如:秦始皇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推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啟示:細致梳理知識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師這樣講黃花崗起義: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向總督衙門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個個視死如歸,英勇無比,勇猛殺
敵,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後繼,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仍是戰斗到底,直到起義失敗。
問題在於:是否有比書面語更好的敘述方式
1.是口語化。
2.是注重歷史細節
歷史是由細節組成的,講歷史離不開細節,要把歷史講得具體生動,使學生能夠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細節。教學內容的具體、活化,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所感悟。
從概念到概念,從道理到道理,空洞無物,是歷史教學的大忌。細節的描述要符合歷史的事實,不能 憑空想像或者隨意編造。
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繁盛時,這樣講道:長安城裡的大街小巷店鋪林立,出售各式各樣商品,如茶葉、絲綢、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燈火通明,人流如潮,叫賣聲不絕。
例如:西安事變中捉蔣。12日凌晨,孫銘九率一百多人來到臨潼的華清池,解決了蔣介石的衛隊後,直奔蔣的住所五間亭。蔣介石聽到槍聲,慌忙逃向後山。孫銘九沖進蔣的卧室,見屋內無人,而蔣的假牙還放在桌上,鞋子擺在床下,衣帽掛在牆上,一摸被子,尚有餘溫。於是判斷蔣沒有跑遠,就率兵到後山搜索,發現蔣介石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將其架出來,推上汽車送往西安城內。
啟示:要學會具體生動地講歷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市場時,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然後,對材料中的文字進行了解釋。
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歷史的材料。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習,分析材料所述的要點,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運用材料進行歷史的推論,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從中獲取的信息是:
1.官府對市場進行嚴格的監控。
2.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
再如,講到大澤鄉起義,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設問:從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義的原因?
啟示:材料運用重在研習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師講春秋戰國的變革,在講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時,提問學生:牛耕有什麼好處?一名學生回答道:「牛比人勁兒大。」教師順勢說:「對,牛耕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課後,我問教師:牛比人勁兒大,難道是春秋戰國時人們才知道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以前不用牛耕?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歷史的聯系。從認識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
將相關史事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才能搞清歷史的真實面貌。從學習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將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建構起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處理教材時需要聯系的類型:
1.是教材中呈現的史事如: 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聯系與比較。
2.是教材中若隱若現的史事。如:《辛丑條約》與盧溝橋事變的關聯。3.是教材中未呈現的史事。如: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
要加強:板塊之間,專題之間,課題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史事的聯系和認識的聯系。
啟示:要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師在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引述了三段《共產黨宣言》的論述,並逐段進行解釋。最後,告訴學生:正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誕生。
問題在於:是否注重歷史的分析。歷史是對過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評判與闡釋,這也是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對於教學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本質特徵、歷史作用和影響,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如: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演進到工業文明的轉折點,是工業化的開端,不僅使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使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
●工業革命使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近代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將此前處於世界市場之外的國家和民族統統捲入世界貿易的旋窩。
●在人類歷史發展上,19世紀歷史的三大潮流,即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都是受到工業革命的直接影響。
啟示:要對歷史進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師准備《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一課時,開始設計的導入是展示地圖,說明當時主要政權的分布情況。後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改為運用身邊的材料來引出本課的教學。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除了要考慮課標要求、教材內容、授課方式等問題,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教學。主要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擬定有啟發性的提問、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1.激發興趣的教學策略
★ 盡量創設歷史的情景
★ 設置促進思考的問題
★ 引發學生歷史的感受
★ 聯系學生已知的事物
★ 開展學生為主的活動
★ 對學生學習予以鼓勵
2.設計問題的教學策略
★問題的提出應圍繞教學目的和重點
★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談話
★問題應明確,使學生知道問題所在
★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性
★面向全班學生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鼓勵並小結
3.組織活動的教學策略
★明確每一個課堂活動的目的所在
★與學生共同對活動程序進行設計
★活動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礎上
★活動的重點在於歷史問題的認識
★注重在活動中學生的分工與合作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活動予以引導
★要關注活動的效果及活動的延伸
4.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歷史的材料
★指導學生概括所學的歷史事實
★指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辨明各種歷史的解釋
★指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
啟示: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⑹ 簡述中學歷史活動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據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歷史學科特點、歷史活動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主要形式大致分為(1)讀書閱讀類活動
(2)歷史創作類活動
(3)藝術表現類活動
(4)技能展示類活動
(5)社會實踐類活動

⑺ 如何開展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的初探

開展初中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從活動過程中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知識到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從活動中摸索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實踐式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要提高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克服存在的主要問題,採取相應對策。同時,學生也要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認真聽課,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只有雙方的共同努力,中學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才能取得好效果。
一、開展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意義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階段。拓展初中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並服務於社會,成為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通過活動的開展,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學生承受挫折和適應生存的能力。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地參加學習,學會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開展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1.生活化的教學形式
生活化的教學形式主要有情景模擬式教學、問題探究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等。例如,在講《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時,教師可以聯系有人針對蘇聯解體這一事實斷定十月革命不是一次正確的歷史選擇這一論斷提出探究問題:「你認為十月革命是正確的歷史選擇嗎?為什麼?」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探究時最好分學習小組,學習小組三面圍坐,教室的講台放置一邊,擺放教學用具.教師的職責就是在學生的中間或者周圍巡視.為學生指導 這樣就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相對於寬松以及自由的環境.從而讓學生在這種寬松自由的環境當中自由合作地學習當學生之間互動結束.交流完之間的互動成果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為什麼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只走了短短的70多年就解體了。而中國至今仍發揮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2.進行社會調查
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課堂教學南於空間、時間、環境的限制,時間長了就會使學生逐漸失去興趣,喪失應有的活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適地讓學生走出教室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每學一段歷史,就組織學生到相關的地方去看一看,盡可能多地參觀歷史遺跡及歷史博物館,也可以指導學生調查自己家鄉或身邊的一些相關的歷史情況。例如在講到「改革開放」一目時,就指導學生調查了解自己家庭或家鄉在改革開放前後的巨大變化;或問自己的父母長輩,或問親戚鄰居;或走訪鄉村幹部,或走訪鄉鎮企業;或看城鎮街道樓房的日新月異,或看農村生活、文化水平的節節攀高,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總結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
3.尋找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
走出教室固然受學生歡迎,但學生的主要活動是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只能適當開展,而且課外活動還要受到許多其他條件的限制,因此課堂才是教師教學的重中之重。
(1)編寫歷史手抄報。增強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觀看電影、電視。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直觀、形象地再現某些重大的歷史場景或歷史活動,讓學生完整地看一部電影如《珍珠港》,也可以讓學生看一些電影片斷,如《林則徐》中的「虎門銷煙」壯舉,通過看電影讓學生超越時空,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理解力。
(3)舉行成語沙龍競賽。歷史知識中包含的成語、典故非常多。適時讓學生搜集整理,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當節課本知識的理解深度,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如講秦末農民戰爭一目時,我在授完新課後,就組織學生搜集本課中的成語,分組競賽。學生參與積極,很快找出了揭竿起義、指鹿為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等,效果很好。
(4)編演歷史劇。現代學生不喜歡看戲劇,但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扮演歷史人物,許多學生涌躍參與。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選取既有趣味又有哲理的相關史料讓學生自己編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能力。如《五四運動》一段,讓學生分別扮演學生、軍閥,製作簡單的道具,展現故事情節。
(5)開展歷史辯論會。如對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有爭議的內容,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材料,篩選材料,提煉觀點,然後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展開辯論。如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如何評價秦始皇?通過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使道理越爭越明,印象越爭越深。既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述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4.關注熱點,開展學科滲透活動
歷史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因此,教師應時刻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五四青年節」時,舉行「愛我中華」的演講比賽;3月5日則可組織學生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的社會公益活動;7月1日,組織「紀念建黨××周年」的知識競賽等。
三、開展歷史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1)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自己歡喜的活動。
(2)活動內容要多樣化 切忌盲目性、臨時陛,要有計劃。
(3)活動形式要講究實效,要活而不亂,動而有序。
(4)要打破學科界限,充分利用史、地、政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關鍵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對於實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有效實施這一新設立的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初中歷史課教學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探索,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

⑻ 請問我們應該如何上好歷史課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總之,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觀。新課程將過程和方法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從中學會學習。歷史教師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應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學生學會學習的顯著特徵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善於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更主要的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他們在師生平等交流和探討中得到發展。

⑼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在歷史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上好一堂歷史課,首先要把握好歷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其次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最後,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三、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
課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講練結合是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抓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是落實知識體現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課就做到訓練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這樣效果就會必然好。從當前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完全沒有課堂訓練的課很少發現。主要是課堂訓練的密度不足,主導和主體一頭重一頭輕。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講的多,練的少,重灌輸,輕引導,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器。
一堂課應該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講、想、練三者不可偏廢,教師講給學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重要的是學生要吸收,消化,讓學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學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這里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學藝術的度就是捉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差,效果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和我們看電視劇一樣。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只是乾巴巴地把角本讀給人聽,印象一般不會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現,就會給人終身難忘的深刻的印象。
總之,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度,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完整的評價標准,也不失為課堂教學所必須考慮的四個方面。它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你若能達到這一點,你的歷史課堂教學更會錦上添花。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上歷史活動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