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玄奘所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典籍有什麼影響

玄奘所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典籍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08-07 23:51:34

❶ 玄藏對佛教有什麼貢獻

玄奘大師的貢獻何止是對佛教,他是對世界都有貢獻的人。

玄奘是偉大的佛學家,他不僅為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亞洲各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如果沒有玄奘,今天的世界文化中就不會有保存得如此完整而系統的佛教文化,這也是歷經風雨洗劫的佛教重建的基石。以往對玄奘的貢獻進行評價時,往往只是著眼於他在中國佛教典籍的翻譯方面,而忽視了他的貢獻在世界文化中的重大意義。我認為應該把玄奘的貢獻放在整個世界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予以評價,才能認識充分。

(一)玄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與歷史影響
玄奘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是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著述。同時,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到高峰的代表,也是當時佛教文化迅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除此之外,玄奘還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與西亞、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交流。

玄奘在佛經翻譯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數量多。
玄奘共翻譯佛教經、律、論75部1335卷,約占隋唐譯經的半數以上。

第二,質量高。
在梵文佛經漢譯的所有翻譯者當中,玄奘堪稱最完美的翻譯家,這一點古今中外是公認的。正如巫白慧先生所言:「玄奘的譯經方法,是把准確性與創造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翻譯實踐從單純的技術作業上升到藝術精品創作的高度。」

第三,種類齊全。
玄奘對佛教各部派的典籍都作了翻譯,並沒有作大乘或小乘、空宗或有宗的分別,各宗各派都有所兼顧,甚至對外道婆羅門教的經典也有所翻譯。

第四,第一個作譯主的中國人。
從中國開設國立佛經譯場開始,到玄奘回國之前,都是外國人做譯主,中國僧人協助翻譯。這種局面一直到玄奘歸國之後才有了徹底的改變。隋唐時期,前後共設國立譯場18個,直到第8個譯場以玄奘作譯主,前面都是外國僧人作譯主。玄奘譯場是第一個由中國僧人主持的國立佛經譯場,它標志著中國翻譯佛經的歷史由被動轉向了主動,開辟了中國佛經翻譯的新局面。此後,又有杜行、義凈等中國人相繼主持了佛經譯場。玄奘所譯的佛教經典,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以後佛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之後,其發展不僅受到儒家和道教的排斥,也同時地受到王權政治的威脅,佛教在重重阻礙中謹慎地拓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唐朝建國之初,抑佛揚道被定為國家的宗教政策,佛教基本上處於被抑制狀態。玄奘回國後這種狀況得到了明顯的緩解。這與玄奘的人格魅力對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產生影響有很大關系。我們也從中看到玄奘與太宗、高宗和武後三位最高統治者巧妙周旋的智慧和苦心。由於玄奘與高宗、武後的微妙關系,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諸如「致拜君親」之類事件,但卻在借用自己與帝王的特殊關系,默默地為佛教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玄奘曾屢次上書奏請廢止「先道後僧」的規定,但這畢竟是李唐王朝的國策而未能如願(根本原因是李家最初起義時號稱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而給自己臉上貼金,因此實在不能自打嘴巴)。但在他的再三懇請之下,高宗最後還是做了讓步,廢止了僧尼犯法依俗科處的詔令。所以,在初唐對佛教極其不利的政治環境中,佛教能夠平穩地發展而沒有遭受太多政治上的打擊,與玄奘有很大的關系。

玄奘在西行的過程中,向沿途的西亞各國和印度各地介紹了中國的文化,使亞洲各地的文化有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機會。在玄奘的介紹宣傳下,印度戒日王專門修書派使臣前往中國。玄奘在回國時帶來的除了佛經之外,還有大量的印度與西亞諸國的科技文化與物種。玄奘回國後,也沒有中斷與印度友人的聯絡,還能常互通書信。此外他還將源於中國的《道德經》等文化典籍翻譯成梵文,傳播到了印度。

(二)玄奘對印度大陸的文化貢獻與影響
玄奘對印度歷史文化的貢獻是巨大而深遠的,這種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我們不應認為他在印度僅僅只是學習,他也為印度的文化以及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玄奘在印度得到了大乘和小乘的共同認可,使印度佛教在理論認識上有了一次難得的統一。
印度佛教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因對佛經理解的不統一而分裂成很多部派。玄奘到達印度時,印度佛教最大的派別對立是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而且兩者在認識上的分歧難以調和。經過一千多年,印度大乘佛教理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玄奘經過十幾年的參學,貫通了大小二乘,融會了空有二宗。在離開印度之前舉行的曲女城無遮大會上得到了印度佛教大乘、小乘的一致認同,小乘公推他為「解脫天」,大乘公推他為「大乘天」。印度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理論分歧在玄奘的身上得到了統一,這是玄奘對當時印度佛教的貢獻之一。

第二,玄奘在佛教文化中心由印度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2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逐步消亡,大量的梵文佛教經典消失殆盡。19世紀下半葉,印度佛教復興時,很多經典只能根據當年玄奘翻譯的漢文經典回譯。玄奘的傳譯使得印度佛教大量的文化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這是玄奘為今天的印度佛教和印度人民做出的又一大貢獻。在玄奘西去求法時,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完成了從空宗到有宗的發展,這是佛教理論發展的最高峰。經過學習,玄奘完全掌握了佛教發展中的最新理論成果,而且將其准確完整地傳播到了中國和東亞諸國。就在此後不久,阿拉伯帝國侵入了印度大陸,印度佛教因遭到了毀滅性地打擊而很快消亡,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由印度轉移到了中國。所以玄奘西行求法對印度佛教文化最高理論成果的完整保存和廣泛傳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此外,玄奘的著述《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貢獻給印度人民的一塊文化瑰寶。印度人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到了近代,當外國人抑或印度本國人想了解歷史上的印度時,歷史資料極少,這使得《大唐西域記》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價值就顯現出來了。該書對印度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事項都作了記述,而且它所記載內容的全面性、准確性已經得到了歷史考古的印證,英國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對《大唐西域記》評價說:玄奘的這本書對印度歷史的貢獻「無論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

(三)玄奘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

玄奘不僅為中國和印度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影響了整個東方歷史文化的內容及其形成過程。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持續至今。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看來,他是歷史上最早打開國家和民族的疆界,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當時,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很注重向中國學習,所以,玄奘法師歸來後所譯之佛經,很快就傳到了日本、新羅(韓國)等國。而且,玄奘在譯經之餘,還抽空為各國培養僧才,如韓國的圓測、日本的道昭、智通、智達等人都曾師從玄奘學習過,他們歸國後,各自為佛教文化在本國的傳播和弘揚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東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最近幾個世紀,由於玄奘傳播的佛教唯識學理論宏大精深,對唯識學的學習和研究又掀起了一個熱潮。

綜上所述,我認為玄奘不只對中國的文化,也對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不只存在於過去的歷史當中,也存在於我們的當下現實之中。隨著世界的全球化,他的貢獻也將隨之影響到未來的全世界。正如印裔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說:「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它不只是貿易的,同時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極其開放的胸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早已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宗教的限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❷ 玄奘西行對世界的佛家文化有什麼深遠的影響

玄奘西行對世界佛教文化最大的影響就是起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作用。

一、玄奘

玄奘,大家熟悉這個名字是來自《西遊記》但實際上歷史上是真的有這個人,他是唐代洛州師人,祖上還都做過官,在他3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在佛教界有一定的名聲,隨著學問的增長,他覺得在唐朝各種學派的學說分析難以做一個定論,於是想要去天竺學習。在唐太宗時期,也就是說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取經的和尚,他的旅途花費了16年,行程則高達6.4萬千米途中,還經過當時的阿富汗,印度的北方之類的地方。有意思的是,當時的統治者其實並不允許自己國家的人跨出國門去外面旅行的,後來玄奘回國之後,皇帝就命令他寫一份旅行報告,這份報告花掉了他餘生的大部分的時間。

❸ 西行五萬里,大慈恩寺譯經,玄奘法師究竟寫出了什麼

玄奘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的典籍是《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和《大唐西域記》。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3)玄奘所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典籍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

唐貞觀十九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

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

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❹ 玄奘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玄奘是舉世聞名的佛學家、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的傑出使者。玄奘精研佛理,把印度佛教的經典和印度文化系統地介紹給中國,並且在我國發展了唯識和因明學的理論,刨立了法相宗。這些宗派和理論還通過他的弟子,傳播到東亞乃至世界各地,在那裡得到了發揚光大。

與此同時,玄奘還努力把中國和中國文化介紹給印度人民,他應印度童子王之請,把《老子》譯為梵文。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學習、研究南亞次大陸和中亞地區各國歷史地理的經典著作,也是印度和中亞一些主要遺跡考占發掘的依據。

❺ 《大唐西域記》有何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唐西域記》內容的獨特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使得它對後世的文學作品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志人志怪的題材方面。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根據《大唐西域記》及民間傳說並作藝術加工,終於寫成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大唐西域記》體例嚴謹,文筆絢麗雅緻,簡扼流暢。他的記述似乎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全面的章法:幅員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這些方面幾乎都要涉及。田記述所見所聞,寫景狀物,語言簡潔、生動,文辭絢麗。

(5)玄奘所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典籍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大唐西域記》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的歷史地理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其記載的一百多個城邦、地區和國家中,有一部分在中國新疆境內。有關西域地區的古籍流傳下來的不多。

而《大唐西域記》不僅記載翔實,而且有的記載舉世無雙,足以彌補正史地理志、西城傳記之闕。如關於於闐地區從中原輸人並開始養蠶的最早記載,就見於《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全書介紹的國家多數都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但該書並非歷史人物傳記。

只是一部地理志,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是玄奘參謁名人故地、觀看遺存文物時引發出來的。書中記載的歷史事件盡管都與佛教有關,但對考察該國的政治狀況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❻ 玄奘著的佛學典籍是什麼,這本書有啥影響

《成唯識論》是玄奘大師一生唯一的著作,是大師一生學佛的集大成之作。這部論及唯識諸論奠定了我國法相宗的基礎。即便是現在我國僧眾專業學習內容中唯識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主要教學理論《成唯識論》占據了很重的地位。

❼ 玄奘算不算是民族英雄寫了那些著作給中國帶來了那些好處

一、玄奘生平

玄奘俗姓陳,這恐怕是小說里惟一與史實相符的部分了。玄奘祖籍並非海州弘農,而是河南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本名褘。曾祖陳欽,在南北朝時代作過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在齊朝作國子博士。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一生不做官,很為當時人所景仰。玄奘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法師的體格和性格,都很像他的父親,而眉目疏朗、相貌端嚴,還要超過他父親。他從幼聰明絕頂,悟力特高,深得父親的鍾愛。在八九歲時,就開始攻讀古代的經典。平時在家裡埋頭用功,不大出來與其他兒童玩耍,就是外邊鼓樂喧天、歌舞動地,他也難得出來一次看熱鬧。

中國在南北朝時代,佛教大為流行,玄奘法師生在結束了南北朝的隋代。出家作和尚的人還很多,他的二哥陳素,法名長捷,就是在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當時洛陽有四個道場,其中有不少佛學名家。他這位哥哥對弟弟的學業極為關切,常約他到道場學習佛經,因此就引起玄奘出家的要求。

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年(614年)朝廷決定要度二十七個和尚,舉行公開考試。那時玄奘才十多歲,又因讀經時間太短,沒有被錄取。他惆悵徘徊在公門旁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欣賞他端麗的相貌,聽到他要繼承釋迦的事業,弘揚世尊的遺教,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把他錄取。並向同僚表示:「我這次要度這個孩子成和尚,是因為想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風骨,將來必能成為佛門偉大的人才。」就這樣,玄奘在凈土寺出家了。

玄奘在凈土寺跟景法師學《涅盤經》(是佛教思想中心的經典之一),跟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是綜合大乘唯識要義的典型著作),興趣極為濃厚。由於他一聽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記得,很使大家驚佩,於是就請他擔任復述。這時他雖然還是一個小孩子,可是已經引起大家的注意了。過了四年,歷史上出名的好大喜功而又荒淫無恥的隋煬帝楊廣,在江都(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一時舉兵起義的很多,中國又成大亂的局面。如:李淵在太原、薛舉在隴西、蕭銑在江陵、李密在河南、都紛紛割據一方,四齣攻打。洛陽是軍事重鎮,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李密領兵攻破後,曾有嚴重的破壞。

玄奘聽說李淵占據長安,頗得人心,就同哥哥離開洛陽,前往觀光。但那時的李淵,創業伊始,只重軍事,對學術方面還不大注意,使他很感失望。當時精通佛學的人,大多往游四川,玄奘也就同哥哥一起經子午谷入漢州。在那裡,果然遇到了空、景二法師。月余之後,並一同到成都。這期間,他特別的刻苦耐勞,努力學習。所以在短短二、三年的功夫,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經典。當時聽講的人不下數百,但對佛學的研究,沒有一個能及得上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時人們仰慕的中心。他的哥哥兼好老莊、談吐風雅,也受到四川人的敬重。

玄奘是個求知慾極盛的人,他即精通佛教經典,在四川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因而又想東歸訪求高人,不料哥哥堅決攔阻,不肯放行。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結伴乘船東下,路過荊州天皇寺,講學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湯陰縣),向休法師質疑問難;到趙州,跟深法師學《成實論》(佛教小乘「經部」的要典)。然後才入長安大覺寺,跟岳法師學《俱舍論》(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這些佛教經典的學習,在他不但耳聽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過一次就能記在心,並且還能深入鑽研,領會到大家所見不到的道理。

貞觀元年(627年)到長安,師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名法師,很快窮盡各家學說,名滿京師。僕射(宰相)蕭瑀奏請朝廷,令他入住庄嚴寺。各地的講筵所聞,使玄奘深感異說紛雜,萬難會通,決心去印度求取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但當時朝廷邊禁嚴厲,他上表請求赴印未獲允許,便暗地籌備,等待時機。

貞觀三年(629年),關中飢荒,朝廷允許僧俗四齣就食。玄奘西行入蘭州,又潛行至瓜州(今甘肅敦煌)。得胡人石盤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孤身西行。他過玉門關,度莫賀延沙磧,到伊吾,受高昌王禮遇。辭謝高昌王挽留的盛情之後,他繼續西行,得到西突厥葉護可汗的協助,較為順利地到達了印度。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到處是僧侶古剎。玄奘一路訪學,掌握了大量未經漢譯的佛典;他也曾路遇盜匪,險些喪命。貞觀七年(633年),玄奘到達印度佛教中心——北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受到寺眾千餘人的隆重歡迎,被推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他在那爛陀寺學法五年,為廣泛參學,於貞觀十二年(638年)離寺繼續游歷。他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得到印度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尊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入洛陽謁見太宗皇帝。太宗勸他還俗從政,他執意推辭。太宗便留他住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集各地名僧相助。此後十九年,玄奘主持翻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譯佛典,因他精深的佛學修養和梵文造詣,名相、文義異常精確,而且糾正舊譯訛謬,開辟了中國譯經新紀元。他還應印度僧俗之請,將《老子》等漢文典籍譯成梵文,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玄奘依據他在印度精研的唯識學,創立了「法相宗」,這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流派。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初,玄奘在玉華宮積勞成疾。二月四日,他仿釋迦涅盤情狀,默念彌勒,祈求往生。門人問他見到什麼?玄奘答,勿問,妨我正念。次日中夜,門人問和尚決定得生否?答言,決定得生,語畢圓寂,享年六十五歲。玄奘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作為唯識學的一代宗師,玄奘三藏翻譯了完整的《大般若經》及諸多的佛說經典、印度唯識學論典、阿毗達摩論典、及各種印度佛教論著,培養了眾多傑出的佛教學者,玄奘三藏所留下的行記《大唐西域載》至今仍在考古領域啟迪眾多學者的新知,現謹依有關資料,介紹玄奘三藏法師的譯著和生平。

所譯佛說經典

緣起經(1卷)〖唐 玄奘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第1-200卷)〖唐 玄奘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201-400卷)〖唐 玄奘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600卷)〖唐 玄奘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卷)〖唐 玄奘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1卷)〖唐 玄奘譯〗

大寶積經(120卷)〖唐 菩提流志譯並合〗菩薩藏會(大薩菩藏經二十卷)(卷35-54)〖唐 玄奘譯〗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1卷)〖唐 玄奘譯〗

佛臨涅盤記法住經(1卷)〖唐 玄奘譯〗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唐 玄奘譯〗

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1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說無垢稱經(6卷)〖唐 玄奘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1卷)〖唐 玄奘譯〗

天請問經(1卷)〖唐 玄奘譯〗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1卷)〖唐 玄奘譯〗

解深密經(5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佛說佛地經(1卷)〖唐 玄奘譯〗

甚希有經(1卷)〖唐 玄奘譯〗

最無比經(1卷)〖唐 玄奘譯〗

緣起聖道經(1卷)〖唐 玄奘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2卷)〖唐 玄奘譯〗

本事經(7卷)〖唐 玄奘譯〗

稱贊大乘功德經(1卷)〖唐 玄奘譯〗

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唐 玄奘譯〗

咒五首(1卷)〖唐 玄奘譯〗

十一面神咒心經(1卷)〖唐 玄奘譯〗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1卷)〖唐 玄奘譯〗

持世陀羅尼經(1卷)〖唐 玄奘譯〗

六門陀羅尼經(1卷)〖唐 玄奘譯〗

所譯菩薩戒

菩薩戒羯磨文(1卷)〖唐 玄奘譯〗

菩薩戒本(1卷)〖唐 玄奘譯〗

所譯印度經論

佛地經論(7卷)〖唐 玄奘譯〗

所譯印度阿毗達摩論典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12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16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3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18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發智論(20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唐 玄奘譯〗

入阿毗達磨論(2卷)〖唐 玄奘譯〗

五事毗婆沙論(2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俱舍論(30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1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80卷)〖唐 玄奘譯〗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40卷)〖唐 玄奘譯〗

所譯印度中觀論著

廣百論本(1卷)〖唐 玄奘譯〗

大乘廣百論釋論(10卷)〖唐 玄奘譯〗

大乘掌珍論(2卷)〖唐 玄奘譯〗

所譯印度瑜伽行派(唯識)論著

瑜伽師地論(100卷)〖唐 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釋(1卷)〖唐 玄奘譯〗

成唯識論(10卷)〖唐 玄奘譯〗

唯識三十論頌(1卷)〖唐 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1卷)〖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本(3卷)〖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釋(10卷)〖世親菩薩釋 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釋(10卷)〖無性菩薩釋 唐 玄奘譯〗

辯中邊論(3卷)〖唐 玄奘譯〗

辯中邊論頌(1卷)〖唐 玄奘譯〗

顯揚聖教論(20卷)〖唐 玄奘譯〗

顯揚聖教論頌(1卷)〖唐 玄奘譯〗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7卷)〖唐 玄奘譯〗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16卷)〖唐 玄奘譯〗

大乘成業論(1卷)〖唐 玄奘譯〗

大乘五蘊論(1卷)〖唐 玄奘譯〗

大乘百法明門論(1卷)〖唐 玄奘譯〗「寶庫」錄校版本

王法正理論(1卷)〖陳 玄奘譯〗

觀所緣緣論(1卷)〖唐 玄奘譯〗

因明正理門論本(1卷)〖唐 玄奘譯〗

因明入正理論(1卷)〖唐 玄奘譯〗

所譯史料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1卷)〖唐 玄奘譯〗

異部宗輪論(1卷)〖唐 玄奘譯〗

所譯其他宗教著作

勝宗十句義論(1卷)〖唐 玄奘譯〗

行記

大唐西域記(12卷)〖唐 玄奘記 辯機輯〗

玄奘三藏(600—664)

玄奘,俗姓陳,本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玄奘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關於玄奘的生平,現存的《傳》、《狀》、《塔銘》等都沒有記載,而關於他的年歲又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諸說,推算不出確實生年來。今以重校內學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暫定法師壽六十五歲)。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庄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那時出國之禁很嚴,他正式表請赴印,未得許可,只好作種種准備等待著。貞觀三年(629),因北方連遭災荒,朝廷准許道俗四齣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當地人士請求,講《涅盤》、《攝論》和《般若經》。西域商侶有參加旁聽的,回去以後,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了。玄奘繼而潛行到達瓜州,得胡人西盤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子身冒險,過了玉門關外五烽,度莫賀延沙磧,到達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後,遣使迎往,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並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勢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須要取得他的協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葉護可汗衙所,時當貞觀三年八月。玄奘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凌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見,憑著可汗致所經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的經過西域笯赤建等十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

他從此東行,進入北印度境,過濫波、健馱羅、烏仗那諸國。渡信度河,過呾叉始羅等國,至迦濕彌羅國,於此先後居停兩年參學。隨後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爛那達、屈露多等國入中印度境。又經窣祿勒那國,渡閻牟那河至秣底補羅國。過婆羅吸摩補羅等國,至羯若鞠闍國。東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國。更循殑伽河東下,擬赴阿耶穆佉國,於中途遇盜,幾乎喪命。後又過阿耶穆佉等國至吠舍厘國,更南行至摩揭陀國,巡禮華氏城、伽耶等處聖跡,折向那爛陀寺。寺眾千餘人歡迎他到寺,參謁了戒賢。他離開高昌,進入印度國境以來,隨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停留參學。廣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經百論》、《廣百論》、《對法》、《顯宗》、《理門》、《眾事分毗婆沙》、《經部毗婆沙》、《薩婆多部辨真》、《發智》、《日胄毗婆沙論》等。如此且行且學,到達那爛陀時前後約四年,其時為貞觀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爛陀寺,被推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優遇。他請戒賢三藏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歷一年五個月講畢,後復重聽兩遍。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論》、《百論》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論,他先在諸國聽過,至此更披尋決疑,兼學婆羅門《聲明記論》。如是在寺學習,歷時五年(貞觀八至十二年,634—638)。

其後,玄奘為了更廣泛的參學,便離開那爛陀寺南遊,經伊爛那缽伐多國,從怛他揭多鞠多和羼底僧訶兩師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過瞻波等國入東印度境,經羯羅拿蘇伐刺那等國,折西北行至中印南憍薩羅國,停一個多月,從善解因明的婆羅門學《集量論》。從此南行入南印度境,過案達羅國至馱那羯磔迦國,停數月從蘇部底和蘇利耶兩僧學《大眾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他們亦從法師學大乘諸論。過珠利耶國至達羅毗荼國,於建志城逢僧伽羅國大德覺自在雲和無畏牙,就問《瑜伽要文》及僧伽羅國佛教情況。過那建補羅等國,出伐臘毗國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羅國。從此折回,過臂多勢羅等國,渡信度河,至北印缽伐多國,於此停兩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及《攝正法》、《成實》等論。從此東南行,仍還那爛陀寺。又到寺西低羅擇迦寺,從般若跋陀羅就薩婆多部三藏及《聲明》、《因明》等論咨決所疑。往杖林山,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不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首尾歷時兩年。這樣在各地游歷參學凡經四年(貞觀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爛陀寺後,應戒賢三藏之囑,為寺眾講《攝論》、《唯識抉擇論》,並溝通了當時大乘學說中「瑜伽」、「中觀」兩家的論爭,著《會宗論》三千頌,得到戒賢三藏和諸大德的贊許。他又應戒日王的請求,擬折服南印正量部論師般若鞠多《破大乘論》的異說,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

玄奘在印所學至此已經大成,他很想回國弘通,得到戒賢的贊許,遂庄嚴經像,辭別戒賢,准備東歸。時東印迦摩縷波國鳩摩羅王一再遣使迎請前往。適值羯若鞠闍國戒日王征恭御陀回來,又遣使來請,鳩摩羅王就帶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羅國,遇著戒日王。戒日王乃決定於曲女城為玄奘建立大會,命五印沙門、婆羅門、外道義解之徒都來參加。到期與會的有十八國王,各國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爛陀寺僧千餘人,婆羅門及尼干外道二千餘人。此會即以玄奘所著《會宗》、《制惡見》兩論的論點標宗,任人難破,但經過十八天大會終了,沒有一人能提出異議。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給以「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尊稱。其後又隨喜了在缽羅耶伽兩河間舉行的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施會,這才辭別戒日王,攜帶幾百部梵本和各種佛像,啟程東歸。路過呾叉始羅渡信度大河時,因遇風浪,失卻梵本五十夾及諸異花種,停在烏鐸迦漢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烏仗那國抄寫迦葉維耶部三藏。從此經過濫波等地,出迦畢試境,度雪山,經睹貨羅故地,過波迷羅川,越蔥嶺到了於闐,以國王延留,未得即還。就派人隨商侶入朝,表陳還國,日夜為於闐僧人講《瑜伽》、《對法》、《俱舍》、《攝論》四部論,約停了七、八個月。等到使人回來,並奉敕迎令東歸。於貞觀十九年(645)正月到達長安。

玄奘去洛陽會見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據游歷見聞,修西域傳;並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因留他住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集各地名僧二十餘人相助,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織了規模完備的譯場。玄奘於是年五月,創譯《菩薩藏》等經,次年撰《大唐西域記》成。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完《瑜伽師地論》一百卷的大部之後,請太宗替新譯諸經做了總序,即後世所傳的《大唐三藏聖教序》。這一年因太宗問功德利益,他建議度僧,太宗詔諸州寺各度五人,並於北闕造弘法院,供譯經用。冬十月,東宮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內也別造譯經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652)春,他請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帶回經像,以運石工大,改用磚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天來信問候他,次年他分別答書。永徽六年(655),尚葯奉御呂才,誦玄奘所譯《因明》、《理門》二論,自出新解,指議長短。後經玄奘和他親自辯論,他才辭屈謝退。顯慶元年(656)二月,玄奘為鶴林寺尼寶乘等五十餘人授戒,又為德業寺尼眾數百人授菩薩戒。玄奘西遊求法的時候,路上備嘗辛苦,六十歲前後,身體就有病痛,這一年復間冷疹重發頗劇。他恐怕病危,表請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及廢僧尼依俗科罪。顯慶三年(658),他遷居新建的西明寺,當時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繼來華,譯事不專,他因而請求停譯,未得允許。繼而因大眾請詳譯《大般若經》全部,以京師紛擾,恐難譯了,表請赴玉華宮翻譯。顯慶四年(659)冬,他遷往玉華宮,次年初即開始譯《大般若經》,至龍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經十六會,總六百卷。他於譯完《大般若經》後,自覺體力衰竭,不再事翻譯,專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華宮染病,病中命門人嘉尚具錄所譯經論以及造像、寫經、供養、施捨等項,宣讀一過,他很覺自慶,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圓寂了。

玄奘回國以後的主要事業,就在翻譯經論,並傳播新知。因為他對印度佛學全面通達,所以他所譯經論亦賅一切。並且他進行翻譯,也完全有系統、有計劃。他從住弘福寺開始翻譯,直到最後遷住玉華宮,譯完《大般若》,中間經歷十九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除《大唐西域記》一種不計入),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十九年的翻譯,可分幾個段落:最初,在太宗貞觀末年,約五年間,譯出了「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其次,在高宗永徽、顯慶中間約十年,譯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達摩」;最後四年譯成全部《大般若》,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統的譯業。在這中間,他還曾應東印度童子王的請求,將中國的《老子》譯成梵文,流傳於迦摩縷波;又以中國流傳的《起信論》文出馬鳴,印度諸僧很想一讀,他也譯唐為梵,傳到印度。這些都是有關中印文化交流的事業。

玄奘所譯各籍,因為他對梵文的造詣精深,又親自主譯,所以名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莫不精確異常,而且矯正舊譯的訛謬,遂在中國譯經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後人通稱其譯籍為新譯。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於因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范。於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范。於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於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庄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而於最後發展的「唯識」說,則編纂了完備的《成唯識論》,以盡其奧蘊。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至於他在講學中闡揚了「理佛性」和「五種姓」之說,這不僅為後來創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據,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採用,在中國佛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說到用梵文寫的《會宗論》三千頌,《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而外,還應東印度童子王的請求,造了《三身論》三百頌,但這些都沒有譯成漢文,因而也未流傳後世。他回國以後,忙於翻譯,無暇撰述,只應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還是口授辯機寫成的。另外,向當時朝廷陳事的表啟,現存一卷。至於有關學說,則大都為其門下各家所記的口義,特別是見於園測一系新羅學人著述上的佔多數。通稱為法師自作的有《三類境》一頌,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二內,又有《贊彌勒四禮文》,載《法苑珠林》卷十六,另傳法師論《五種不翻》,周敦義《翻譯名義集序》曾見稱引。至後人所傳的《八識規矩頌》,文義都有可疑之處,並非他的手筆。

玄奘門人很多,參加譯業的也大都從他受業。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稱玄門四神足。繼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窺基。基師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於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為《成唯識》一論,即是出於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為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為普光,於《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為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跡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此外,在奘門著名弟子中被視為異流的有圓測和法寶。圓測系新羅人,為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都被視為別系。

❽ 玄奘取經的歷史影響

玄奘法師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經、游學的簡要過程、影響和成就: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 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准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保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通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 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
參考資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西遊記」

閱讀全文

與玄奘所寫的重要歷史和佛學典籍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