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姓古有多少年歷史

姓古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07 17:48:28

❶ 姓古的來歷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出自回族。自唐初進入中國於天寶十四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後裔有姓古。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同時,古姓也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等地。
5、源自「姑發氏」。古姓來自吳國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吳國被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室逃亡一蹶不振,從此改姓隱居,春秋後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姑發氏」改為「古氏」。
6、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修文縣、雲南省河口縣、屏邊縣、文山縣及越南。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源於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❷ 「古」姓的歷史由來是

客家姓氏---古(gu)

--------------------------------------------------------------------------------

古氏系承姬氏,望出山西代郡。3100年前,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豐功偉績,每一個中國人老早就已經耳熟能詳,然而周文王的祖父古公顫父,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不朽人物。他的事跡,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初居豳,為戎狄所侵,國人慾戰而王不忍殺,乃遷居於岐山之下,亶人皆從之,始定國號曰周。貶戎狄之俗,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乃武王有天下,追尊為太王。

這位以仁德而受千秋萬世爭誦的古公父,根據歷來姓氏學者的考證,便是古姓家族的始祖。《風俗通》一書就曾明文指出:「古氏,古公亶父之後。」但古亶父,有的說是古皇氏之後,那古氏來源就更悠遠了。古公亶父雖然是3000年前最為神氣的姬姓家族的始祖,但是,他的後裔之中,也有一支以古為姓。因此,古氏跟多年來分自姬姓的許多姓氏,像周、柯、晉、魏、成、韓、何等,根本就是一父所出的兄弟姐妹。

不過,正跟大多數具有古老源流的姓氏一樣,在過去漫長的兩三千年間,古氏家族也增加了好幾支新的組成份子,包括《潛夫論》所記載的:「古成氏為古氏」,以及《魏書官氏志》所說的:「吐奚氏改為古氏」等。由此可見,古姓是出於姬周的古公亶父之後,後來並有古成氏及吐奚氏等的改姓,共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家族。

這個家族,最初是發跡於代郡,所謂代郡,指的是現在山西省的代縣,而這個地方古時候又稱為新安郡。因此,長久以來古氏家族都世代共奉著「新安」的堂號,充份表現了慎終追遠,數典不忘祖的崇高美德。

在早期歷史上,古氏家族秉承著自始祖古公亶父一貫以下的光榮傳統,表現得十分出色。譬如,東漢光武帝時的臨湘人古初,是一位以「遭父喪,未葬,鄰家失火,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滅」,而被表薦於朝的大孝子;南北朝時的山西代郡人古銑,則以所著的「長生保要」一卷而傳名;北魏太武帝時的名臣古弼,允文允武,高官厚祿,表現得更加可圈可點了。

❸ 中國大陸姓古的有多少人


古氏族譜概述
作者 古小彬
〔摘 要〕族譜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氏肇姓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世人對古氏族譜的了解並不多。 〔關鍵詞〕氏族譜;古氏;論述 族譜,又稱譜牒、家譜、家乘、宗譜、世譜、統宗譜、會通譜等,是一個家族之中的生命史,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榮衰、升沉、婚姻、文化的全過程,都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它與正史、方誌一起,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譜牒之詞,初見於司馬遷名著《史記·三代世表》,文章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族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它的創建起源很早,隨著《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的考古發現,譯其所記載的是遠在商朝時期的「家譜刻辭」。 唐代以前的族譜,歸屬官修。族譜官修,還為上層人物「門當戶對」聯姻方式提供查詢服務。特別是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族譜也成了世族間婚姻與仕宦的主事依據,並得以迅速發展。宋代以後,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私家修譜才盛行起來,族譜、家譜亦進入尋常百姓家門。 古氏自古公亶父肇姓以來,雖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在數千年中,究竟編修過多少次族譜呢?目前無法了解。官修時期的族譜,亦未見流傳。 l 收藏 要對古氏家族譜牒的了解,必須知道收藏古氏譜牒的情況。 一般來講,舊時族譜在續修好之後,由族長、房長保管,至每年春節和清明時才恭放於祖堂以祭拜,嗣後將新出生的男丁增錄於「鴻丁譜」,並將已故者填明歿時葬所。而這些都是本地族譜,且數量不多,屬地方性藏譜。 若大量收藏且能供交流的藏譜者,當推圖書館。據筆者所知,收藏有古氏譜牒的單位和個人,計有: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台灣苗栗縣古氏宗親會古氏文獻室、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江西瑞金市古小彬等,尤以台灣苗栗縣古氏宗親會和江西古小彬所收藏族譜最多。 l 內容與結構 從目前流傳的古氏族譜來看,其基本內容與結構,大致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世系譜、遷徙圖、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藝文志、遺像、墳塋祠廟圖、五服圖、族產、契約、字輩譜、族規、家訓、卷次、領譜字型大小等,尤以世系譜和人物傳為主要核心。 在這里簡要介紹一下譜名、譜序、藝文。 1、譜名 隨著人口的增多,居域漸廣,同是記載古氏家族的譜牒,冠名方式不一。如清代江西《寧都橫塘古氏六修族譜》,有地名、姓氏、幾修;廣東五華《新安堂古氏族譜》,標明堂號、姓氏;《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璧山縣天池古氏譜》,有地名、姓氏;《古氏二拾五府君派譜》,有姓氏、始祖;《新安古氏八修譜》,有郡望、姓氏、幾修。由此可見,譜名一般是由姓氏、郡望、堂號、地名、幾修、始祖等組成。 2、譜序 古氏肇姓已有數千年,唐代以前的譜序已失記。在南方以唐末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古雲應為南遷始祖的族譜中,要數江西省寧都縣、廣東省梅縣和五華縣的《古氏族譜》記載較為完整、全面。從五華縣《古氏族譜》序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古姓第一次修譜時間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間(1049—1062),由時任殿中丞、勛都騎尉的古宗悅所修,但這次修譜時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紹興十四年(1144),古革、古堇、古鞏在梅州分了家後,各自修譜、各撰序文,是次以後的序文方見譜傳。 譜序一般延請那些取得一定功名或有很高譽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會賢達撰寫,從而提高氏族聲望,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間,廣東梅縣在第三次修譜時,請原任五軍都督府參議、後任程鄉縣知縣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職程鄉縣儒學訓導的劉德海分別撰寫《古氏宗譜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記》。到了萬曆年間第五次續修時,則請廣東省潮陽縣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一名進士,兩奉敕諭總理兩浙學政、參與預修《世宗皇帝實錄》、任職浙江等處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議人敘事,文筆精煉,深受世人好評。與福建省長汀縣毗鄰的江西省瑞金縣古姓,雖在明初拓基,卻以忠厚傳家,耕讀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續修族譜時,因族中沒有顯赫人物,只得硬著頭皮請縣中望姓楊氏家族的楊以兼撰寫序文。楊以兼在縣中是知名學者,進士出身,還擔任過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系古家親戚,不請他寫哪有更好人選? 不管在哪個時期寫的譜序,其內容都談及姓氏來源、家族人文狀況、遷徙路線、倡修者誰及修譜的經過,昭示後人應引起重視,「家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功用與國史相提並論。 3、藝文 藝文在古氏族譜中較為普遍,通常將家族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像贊、族產、契約、字派、族規、家訓等編輯一冊,在卷中署「藝文」字樣。 藝文類多見於刊本,如廣東河源、重慶梁平、江西興國、湖南瀏陽等地古氏族譜,最為突出,且對族規、家訓之類,不惜篇幅地記載,從這里可以看出舊社會時族權統治之深刻。 當然家規族約是先祖對後輩的訓誨,教導該如何去做人。「每年於清明會中,或於家常往來之際,詳細宣講,俾我族人人恪守禮讓,不犯國法。」 l 其他 古氏族譜編修的年限,刊本一般都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手抄本則表現在每年或每幾年陸續謄錄完成。 而族譜的版本有木活字、石印、手抄、鉛印、影印等刊本,也有大幅的掛譜(如山東莘縣古氏掛譜)。 木活字和石印本多出現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諸省。如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編的《新安堂古氏族譜》、光緒十九年(1893)古耀金主編江西龍泉《古氏續修族譜》。 手抄譜在全國各省均普遍存有。如清代乾隆年間手稿後裔歷次手抄增續的廣西賀縣《古氏族譜》、咸豐四年(1854)廣東南海人古碩元修撰的《西村古氏家乘》、同治十二年(1873年)陝西宜川人古麗中編、後裔歷次續錄的《古氏淵源紀實》。 隨著影印機的問世,影印譜牒應運而生,圖書館和個人收藏者比比皆是。如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收藏的《繪圖古氏宗譜歷代書》、《新安堂古氏宗譜》。 至於鉛印本,在民國15年(1926)就刊印有廣東梅縣《古氏族譜》、1956年刊印有台灣美濃《古氏簡譜》。當代刊印的族譜,鉛印本是最為常見的。 參考文獻: ⑴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⑵古軍喜、古小彬編著《古姓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❹ 古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古姓的來源和歷史如下:

古姓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古姓的分布

古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零四位,在台灣省則排名為第七十五位,人口約五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族人多以新平、河內、遼東、越嵩、新安為郡望。

古氏族人在中國大陸分布廣泛,在台灣省則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戶而居的形式,該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

❺ 姓氏古 起源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以邑名為氏。據《潛夫論》上有關於「古成氏之後分為古氏。」的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據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據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厚老人講,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揚州府志》有載。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等地。(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擔任周族人的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在岐山腳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這里,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還興建了堅固的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逐漸強盛起來。古公亶父勤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古公亶父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後代一支子孫,為了紀念祖上就以祖父稱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古,故古姓後人尊古公亶父為古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游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後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古氏在台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三、歷史名人
古 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朴: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 柏: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人。1917年春入梅縣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1年春入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受共產黨人和馬列主義書刊的影響,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畢業後,即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的東征軍,任戰地政治宣傳員、宣傳隊負責人。1925年7月,受黨委派回五華縣組織群眾武裝,領導農民運動,年底成立黨的特別支部,任組織委員。1926年初,被選為國民黨五華縣黨部委員,同年2月,任五華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長。1927年廣東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他組織了東江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同年11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1928年率部到五華、豐順、揭陽三縣交界的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任五華、豐順、梅縣、興寧、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領導梅縣暴動勝利後,任中共七縣(興寧、五華、豐順、梅縣、大埔、揭陽,潮安)聯合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春,率農民武裝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同年6月,任東江特委常委、軍委書記,後成立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部,任總指揮。1930年5月,東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時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任軍長兼代政治委員。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1932年8月,任東江紅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33年10月,任東江游擊總隊政治委員。1934年任東江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春,率部突圍後與黨失掉聯系,仍隱蔽在群眾中堅持斗爭。1938年帶病外出尋找黨組織,經汕頭、香港、廣州到武漢找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同年9月,長江局任命他為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11月,粵、桂、湘、贛、滬、浙、閩、閩西南等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四十餘人組成代表團,任團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1940年底率代表團到延安後,便參加了高級幹部學習組的整風學習,任小組長。1942年2月,全黨開始整風,他調中央黨校,先後任支部書記、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日本投降後,受黨中央委派,參加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工作,從延安去東北,途經張家口時,曾奉命幫助晉察冀中央局辦黨校,任校長。1946年5月到達東北後,任中共西滿分局常委、秘書長、土改工作團團長,精心指導肇縣的土地改革試點。1947年調任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廣東工作,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等職,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7年在廣東反地方主義時受到錯誤的處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縣,任縣委書記。1966年11月4日病逝於廣州。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做出決定,為古大存平反,恢復名譽。

古之奇: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雲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秘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秘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系各方,關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
金潤河:詩人,科幻小說家, 原名古戴恩,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羊,中國廣東省梅州市人。已經完成一首數萬行的長詩《跨越時空的情戀》,為中國詩人個體創作最長的詩歌,詩歌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反映中國的歷史,另外,金潤河的萬行以上長詩還有《星球外傳》等。,另外,此人還創作有大量的短詩。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此外,古姓名人還有:戰國時趙有隱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書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畫家古其品……等。

❻ 姓氏古的由來

姓氏起源——古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直父,其後代一支子孫,為了紀念祖上就以祖父稱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古。
聚集地(遷徙分布)
台灣的古姓在諸姓中為第八十二位。其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

堂號
望出新安、新平、河內。
歷史名人
古公直父——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古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之奇——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柏——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❼ 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古

古(Gǔ)姓,最早來源於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古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多分布於台灣的台北、台東、新竹等地。

閱讀全文

與姓古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