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朱元璋如何改變歷史

朱元璋如何改變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02 21:05:43

㈠ 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從草根逆襲成為皇帝的,你如何看待

從普通農民到成為一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人生實現戲劇化逆襲,到底怎樣的能力造就了他?

堅韌的毅力是生存的重要品質

二十五歲之前的朱元璋是個很普通的人,那時他只想擁有一個家,有子女,想要和父母安穩地活下去,偶爾有頓肉吃人生就滿足了。十七歲那年先是黃河水泛濫引發嚴重瘟疫,再後來天氣異常乾旱,莊稼都乾死了,原本老百姓手上就沒有多少存糧,只能等待官府的救助。當時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朝廷賑災糧食在官府的一層層剝削之下,實際到老百姓手上只剩下谷殼。由於食物短缺,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長子都餓死了。看著一個個親人在自己面前離去,而他又無能為力改變現狀。


做人格局大,做事大格局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沒有遠大的目標以及正確做事的眼光,光有勇氣並不足以成為一代梟雄。

朱元做事璋大格局的三個關鍵節點。

第一:郭子興死後,他成為郭軍的領袖,那時他佔領江淮有兩三年 ,卻毅然放棄江淮,揮軍渡江攻佔南京,建立新的根據地,創建了獨立稱雄的基礎。

那時河南及淮北,被紅巾軍據有,他們抵擋了北方的元軍,北東西三面有其他起義軍在抵擋,而南方盛產糧食,駐守的兵力較少,佔領南京可以低調發展,擴充實力。

第二:東征西討,依據環境變化,敵人的性格特點制定戰略計劃先攻打陳友諒,後打張士誠。陳友諒是熱血漢子,驕橫自大,易於沖動;張士誠性格內向,進取心不強,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會攻打朱元璋,最後確定攻打陳友諒。

第三:南略北伐,穩扎穩打地消滅元軍的力量。

朱元璋打敗張士誠,佔領江南後,剩下的就是元軍,但他仍採取謹慎的態度,一個個地方去攻佔,而不是冒進直搗元都。當時他分析元朝還保有相當的軍事實力,直接攻打元軍還有一定的風險,於是他在布置北伐的軍事部署時採取穩扎穩打、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不追求僥幸心理。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眼前小勝利迷惑住,導致看不清自己的局限。做事大格局,高目標能夠指導正確前進的方向,減少走彎路所消耗的時間。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一沒有出生背景,二沒有人物關系,卻能從一個吃不起飯的窮人變成明朝的開國皇帝,由此可見,堅韌的毅力、嚴格要求自己、有大格局是多麼的重要。

㈡ 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從草根逆襲成為皇帝的,你如何看待呢

中國歷史上共有兩位布衣天子,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經當過放牛娃,做過和尚。那麼朱元璋是怎樣從草根一步步逆襲成為皇帝的呢?我認為這得益於他早期的生活經歷。下面就將朱元璋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向大家做一介紹:

㈢ 朱元璋穿越到明末能改變歷史嗎

我講講我的看法。我覺得關鍵不是靠個人英雄能力,而是看社會根本。明朝滅亡很大的原因是飢荒,流民四起。農民起義比滿洲人更可怕。不是說朱元璋再生就可以解決的,他取得成功也是因為抓住了天下大亂的歷史時機,其實明末和元末也差不多的情況。只是明朝多了滿洲這個強大的外患而已。實力卻是給起義軍毀掉的。
最關鍵的因素在內部團結
比較下南明和南宋,為什麼南宋這么弱,西夏大金都被滅了,南宋能支持幾十年,而且眾所周知南宋戰鬥力不強,從杯酒釋兵權以來一直如此。
但是南明支持不住,因為南宋只剩下趙構一個皇族,只有一個皇帝,大家內部比較團結,凝聚力強。而南明有唐王桂王等,自己內部斗爭很激烈。不能一致對外
得出的結論,朱由檢不死,退居南京,還是可以守住半壁江山的。

㈣ 朱元璋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

擴張皇權,集軍政法三權於一身,如此專制必成封建制國家的政體,自然是按照封建統治者統治天下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封建的國家行政機構,處處都要體現統治者一人獨裁的意志。為了使行政機構更適合君主的需要,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對政體做過削足適履的改革,以防止個別成長起來的勢力危害君主的權威地位。朱元璋強化集權統治的關鍵一步,也是對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集政、法、軍權於一身,使皇權擴張至頂峰。
皇權的至高無上是實現皇帝獨裁、大臣輔政的先決條件,既然這是必由之途,首先就要在政治體制中確立、體現出來。元朝時於中央設中書省以總理全國政務,中書省的大權實際是在左右丞相手中掌握,如此則中央權力必然會過分地集中於中書省,造成左、右丞相權力的膨脹,因而丞相雖然起到了輔政的作用,可同時又起到了限制政權發展的作用。而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從建制上仿效中書省,掌握了各地的政、法、軍權,號稱「外政府」。
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馬上治天下。對此,朱元璋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因此,明政權建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設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一方面用儒家思想來控制人的行動,維護自己皇權統治的合理合法性,為封建國家培育人才;一方面削弱了重臣元勛的政治、軍事實權。皇權則因此而得以空前的加強。從而防止了權臣擅權、軍閥割據隱患的發生。
設太學,重儒教,興文化
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使封建土子後繼有人,朱元璋又在都城應天設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實,延儒臣教授太子諸王,選才俊之士充伴讀。以孔子五十六世孫孔學襲封衍聖公,進秩二品。第二年又增設國子學舍。他說:「太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自古君王都很注重太學。」
這些儒生進入各級學校後,學習儒家經典,成為合乎朱元璋要求的治國人才,為興禮樂、明教化、推行封建禮法制度准備了新的梯隊。接著,他重開科舉,於至正二十七年下令設科取士:「蓋聞上世帝王創業之際用武以安天下,守成之時,講武以威天下,至於經綸撫治,則在文臣,二者不可偏用也,茲欲上稽古制,設文武二科,以廣求天下之賢……有司預為勸諭,民間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候開舉之歲,充貢京師,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
朱元璋對科舉制度的貢獻在於,他在歷史上首次以八股文取土。所謂八股文,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由破題至人手,都只是為議論所做的准備。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的議論。四股之中,規定須各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
八股文的題目均於《四書》、《五經》文句中選出,考生答題也均須按照朱熹《四書集注》等書,所謂代聖人立言,不許自由發揮,每篇以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間為宜。這種文體是朱元璋和劉基共同創制。本來在一開始,具有考察考生對聖賢經傳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理解程度的較積極作用,但由於這種文體本身形式呆板,極易束縛創造意識,結果弊大於利。朱元璋之實行八股文,起初提出「代聖賢立言」的宗旨,規定不許發揮自己見解主張的原則,用意就是使考取的讀書人循規蹈矩,作聖賢的忠實門徒和聽話守本分的臣子,其精神統治之嚴密和強大,由此亦可見其一斑。
在「獨尊儒術」的指導思想下,朱元璋任用了一大批聽話的儒士,建立了一整套合乎儒家規范的禮法、宗法制度。自唐以降到了宋朝,以朱熹、程灝為代表的宋儒理學興起,進一步加深了封建禮法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和迫害,而儒家思想在接受了宋儒理學這一新衍生思想之後,進一步失去了在指導國政、規范世態人情方面的積極作用,而徹底淪落為封建統治者的御用工具。到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已有前生,自由思潮也已漸起,但禮法制度不但沒有寬松跡象,反倒比宋、元時期更為嚴謹和禁錮,正說明了朱元璋在維護集權統治上的苦心。
朱元璋有哪些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
封建專制的歷史早已表明,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有力精神武器,但由於思想體系十分博雜,能透徹理解掌握精義的只有那些經過「十年寒窗苦」的讀書人,一般百姓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只能受到一些間接的影響。為了加強對普通百姓的教化,使普通百姓也能掌握儒家思想中對他們起麻醉作用的那一部分,朱元璋將儒家思想工具化、功利化,將要旨歸納為「敬天」、「忠君」、「孝親」三點精要,編成專書,在民間流傳,書名叫做《精誠錄》。
其中的「敬天」,可以說是維護君主權力的重要工具,借「天」來抬高君主的地位,將王權染上一種神性的色彩,宣揚君主受命於天,亦即所謂的「真龍天子」,以此來證明封建專制統治和維護這種統治的三綱五常是上天的安排,是天理的體現。朱元璋所要求的敬天,其實就是敬君,敬君主的「神聖王權」,也就是說臣民們要俯首帖耳地服從帝王統治。「忠君」則規定臣民須無條件服從君主意志,忠於君主。儒家的「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朱元璋視為至寶極力鼓吹。
「孝親」則與「忠君」相輔相成。《大學》道:「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抓住治家也就是抓住了根本,只有家庭秩序得到維持穩固,君主的專制才能確保無虞。為了宣揚「孝親」思想,朱元璋命制《孝行圖》,同時又御制《大誥》,規定:「臣民之家,務要父子有親,率土之民,要知君臣之義,務要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眾尊有德。」可見,朱元璋所宣揚的「孝親」思想其實還是以「忠君」為目的。
對國家行政機構的改革
擴張皇權,集軍政法三權於一身,如此專制必成封建制國家的政體,自然是按照封建統治者統治天下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封建的國家行政機構,處處都要體現統治者一人獨裁的意志。為了使行政機構更適合君主的需要,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對政體做過削足適履的改革,以防止個別成長起來的勢力危害君主的權威地位。朱元璋強化集權統治的關鍵一步,也是對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集政、法、軍權於一身,使皇權擴張至頂峰。
皇權的至高無上是實現皇帝獨裁、大臣輔政的先決條件,既然這是必由之途,首先就要在政治體制中確立、體現出來。元朝時於中央設中書省以總理全國政務,中書省的大權實際是在左右丞相手中掌握,如此則中央權力必然會過分地集中於中書省,造成左、右丞相權力的膨脹,因而丞相雖然起到了輔政的作用,可同時又起到了限制政權發展的作用。而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從建制上仿效中書省,掌握了各地的政、法、軍權,號稱「外政府」。
朱元璋有哪些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
朱元璋請客
正緣於此,元朝後期各自為政,往往擅權自專,不聽朝廷調度,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正如我們所知,朱元璋渡江後建立的宋政權江南行中書省,也仿效了元朝這種政體,因此一應軍國大事均不需向小明王奏請,朱元璋得以扛山坐大。因而可以說元制的種種弊端,是朱元璋親歷親聞,所以他既然在前期從這種行政制度中得到了好處,後期卻擔心部下起而仿效。
正如朱元璋所擔心的那樣,明朝建立以後,臣僚越禮非分、違法通制的事件層出不窮。有鑒於此,他已經感覺到改革行政機構勢在必行。
洪武三年,朱元璋指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也。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他之所謂的「躬覽庶政」,就是指皇帝要親預朝政。本來如完全遵照元制,各種政事的處理在中書省便已基本定案,至皇帝處批准就行了。而將政事公文直接遞交皇上,越過中書省,也就違背了元制逐級奏請的定製。朱元璋在這里提出要親預朝政,就意味著他允許這種逾制,將一部分本由中書省處理的政事攬在身上,這標志著他著手削弱中書省的權力職能,進一步擴大皇權的開始。
至洪武九年六月,經過六年的經驗准備和思想准備之後,他下令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職,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掌一省之政」。
主要管民政和財政。布政使是皇朝派駐地方的使臣,朝廷的政策、法令和派給地方的多種任務,通過他們下達各府、州、縣的地方官員。全國除南京為京師直轄外,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隨著雲南的平定,又增設雲南布政使司,共為十三個布政使司。各布政使司的管轄范圍與元朝行中書省相仿,但不包括各處的衛所。相較而言,布政使司的職權比元朝的行中書省大大縮小,性質也發生了改變,布政使司的長官是朝廷分派各地的使臣,凡事皆需秉承皇帝意旨,使地方的權力集中於中央,有效地避免了各地的擅權自專。
在承宣布政使司之外,各行省還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長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又設立都指揮使司,以都指揮使為長官,管轄所屬衛地,掌一方軍政。都指揮使司與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同為朝廷設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合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在地方三司分立行使各自職權,均由皇帝直接指揮。凡遇重大政事均需由三司會議,上報給中央的部院。這樣不僅削弱地方的權力,強化了中央集權,而且各地方機構職能專一,互相牽制,既力口強了統治效能,又便於皇帝直接控制。對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政治機構,朱元璋也加以極大地簡化。將元朝的路、府、州、縣歸並為府、縣二級,除府、縣外,個別保留州的建制,分府屬州和直隸州,地位分別等同於縣、府。這樣,地方政權的層次簡化減少,皇帝命令的逐級下達也就通暢起來。
接著,朱元璋又回過頭來對中央機構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由於洪武初期先後發生的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集團把持朝廷事件和胡惟席黨案,朱元璋感覺到元朝丞相制度是君主專政的障礙,為此他說:「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胡,出納君命,總理百僚。
當是時,設法制度,皆非先聖先賢之道。為此,設相之後,臣張君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人而命之,往往病及於郡國者。」及至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謀危社稷」被處死,朱元璋對大臣們宣佈道:「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仰之各司所事,更五軍都督府,以分領軍衛。如此則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塞蔽。」接著便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將中書省的權力分屬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將各部尚書由原先的正三品升至正二品,侍郎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下屬郎中、員外郎。
六部職權加重,同時又分司政務,取代中書省成為全國最高行政管理機構。至此,中國歷史上相沿已久的丞相制度被徹底廢除,皇權空前擴大了。
在廢除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又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後、左右、中所謂的五軍都督府,以分散中央軍事機構的權力。並規定五軍都督府管兵籍,掌軍政,但無調動軍隊之權,兵部掌軍官控選和軍令,但無直接指揮軍隊的權力。「征伐則皇帝命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有統軍之權,而無出兵之令……合之則呼吸相通,分之則犬牙相制」,這樣,軍權也就會完全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㈤ 「和尚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捍衛自己的大明江山的

大家都知道, 明太祖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統治才建立起明朝的。 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起來的一個統一朝代。但是元朝在統治制度上, 並不十分完備, 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特點。 所以它統一了中國,佔領了中原和江南以後,對於怎樣統治廣大農業生產地區並不十分了解, 而且還把全國人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 色目人、 漢人和南人, 這就加深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這四種人中的蒙古人大家都知道,「色目人」就是當時中亞一帶的各民族的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許多特權, 是上等人。「漢人」 是中國北方人, 其中也包括了被蒙古消滅的金朝女真等少數民族,「南人」 則是江南人。 漢人和南人都是下等人, 沒有特權, 要去當官, 也只能當副職和下層官吏。

所以我們前面說過,雖然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時候,打出了「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 的旗幟, 可是他建立的政權, 是統一政權, 是 「華夷一家」 的政權。在明朝政權裡面, 雖然以漢族為主, 但也有蒙古人、 色目人等。 只有中華各民族統一在一起, 那才叫真正的統一。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 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一統天下。

㈥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明朝怎樣影響了世界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朱棣將明朝海軍實力發展到世界第一,到鄭和7下西洋,再到諸多的王朝盛世,明朝以絕無僅有的時代影響力,不僅萬國來朝,更是主動影響了世界。

朝代明君最多。明朝是明君最多的朝代。洪武大帝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殺盡天下貪官;永樂大帝更是海上霸主,威震世界;仁宣二帝仁義治天下,堪比西漢的文景二帝;憲宗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等國紛紛入貢朝拜;萬曆皇帝打敗不可一世小日本等。

白銀佔有最多。明朝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15、16世紀,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只為求購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在美國佛蘭克的《白銀資本》一書中,他更是推測在那個時期,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白銀應該都流向了中國。

㈦ 朱元璋的一生有多傳奇他是如何從乞丐逆襲成皇帝的

朱元璋的一生絕對是非常傳奇的一生,放牛娃出身的他成為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

三、在1363年,朱元璋率領大軍和陳友諒發生了最終決戰並且戰勝了陳友諒,獲得了他的地盤。在1365年朱元璋又開始攻打張士誠,最終憑借著強大的實力獲得了勝利。在1367年朱元璋最終發起了最後一擊率領大軍北進中原,徹底的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在1368年,朱元璋已經正式地奪取了天下,並且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從此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已經徹底結束,明朝也徹底的統一了中國的領土,收復了喪失近400年的燕雲十六州。

㈧ 朱元璋本來是一個小小乞丐,他是如何華麗轉身,成為皇上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華麗轉身更多的是機遇和他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成就了他,朱元璋這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是特別強的。

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小小的乞丐,甚至最後要飯都不能填飽肚子就去少林寺做過和尚,後來在妓機緣的巧合下結交到明教。這些幾乎都是靠命運來完成的,也可以說是運氣在幫著朱元璋一步步走向輝煌。

朱元璋機緣巧合下又參加了起義軍,從此朱元璋一路開掛,幾乎每場戰役都是戰無不勝,當時的領導郭子興非常賞識他,為了拉攏朱元璋郭子興便把自己的女兒馬秀英嫁給他。郭子興死後,朱元璋代替了郭子興的位置,成為當時的部隊里最高領導者。

朱元璋帶領著這只部隊就開始征戰天下,後來開創了大明朝。朱元璋的成功可以說是靠著自己不斷的去學習,和不斷地對當時時勢分析,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起來,才有機會能夠華麗轉身的。

㈨ 朱元璋的歷史貢獻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御史台為督察院,實行衛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並文等少數幾個外,其餘全部被殺。胡惟庸一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一萬五千人。以至於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於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漢高祖劉邦的評論
劉邦憑借一支只有百餘人的隊伍起家,最後擊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政治對手,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其間走過了一條從小到大、由敗轉勝的漫長的道路。這條成功的道路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寧鬥智,不能鬥力」,從而改變了秦漢之際的歷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戰爭就是爭民心,爭人才,爭後勤,爭策略……不是只憑借勇力就能解決問題的。

漢光武帝劉秀評論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讖,宣布圖讖於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㈩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

朱元璋總共有5項政治措施,分別是:休養生息、清除權臣、打擊貪官、集權統

治、緊抓教育。

休養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一片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他即位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清除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於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
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門生故吏遍於朝野,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威脅皇權。1378年,朱元璋對中書省採取行動。一天,胡惟庸的兒子騎馬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結果跌落馬下,被一輛過路的馬車壓了,胡惟庸將馬夫抓住,隨即殺死。朱元璋十分生氣。十一月又發生了占城貢使事件。占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門口,被守門的太監發現,報與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將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抓進監獄。但是,兩丞相不願承擔罪責,便推說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職責,於是,朱元璋便把禮部官員也全部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理解了皇上的意圖,便群起攻擊胡惟庸專權結黨。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以後不再設丞相。
朱元璋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後,胡案就成為他打擊異己的武器,以致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後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著,朱元璋又於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朱元璋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朱元璋下決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對於朱元璋的濫殺,皇太子朱標深表反對,曾進諫說:「陛下誅戮過濫,恐傷和氣。」當時朱元璋沒有說話。第二天,他故意把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揀起。朱標怕刺手,沒有立刻去揀,於是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揀,我把這些刺去掉,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去他們,你才能坐穩江山。」然而朱標卻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標只好趕緊逃走。

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就是死於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家當和尚。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後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
後來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系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於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採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後,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後,又查出戶部侍郎(相當今天的副部長)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伙,採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摺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倖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處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夥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雙雙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並導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並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廷之機,採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並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徵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台。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夥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
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督部門也被腐敗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後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家許多錢物,還誘奸良家民女。後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了處理。
第三,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卷宗時突發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採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嘆氣。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藉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只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集權統治:

由於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後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征參編《孟子節文》,一日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里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規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准,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必須依照古人的思想。這種考試的內容比較僵化,限制了人們的思想。
同時,對於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識分子,朱元璋則想盡辦法加以鎮壓 。他出生貧寒,並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學林元亮替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帝憲」一語,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罵他做過和尚。據說,有一年元旦夜裡,朱元璋外出,發現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裡抱著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後是個大腳,於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緊抓教育: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卷106)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顒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范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顒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後模範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借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恆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並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卷14)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國榷》卷6;《明通鑒》卷6)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准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好的話就選我吧

閱讀全文

與朱元璋如何改變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