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石台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石台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6 17:12:19

① 石台縣的社會事業

2008年末,全縣擁有各類中小學、職業中學61所,在校學生16404人,其中:普通中學9所,在校學生6872人,比上年增加60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396人,比上年增加159人;城鄉小學30所,在校學生6461人,比上年減少657人;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1628人,比上年增加29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47人,比上年減少33人。義務教育穩步發展,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7.1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9.96%。教育環境設施逐步改善,小學人均校舍建築面積10.7平方米,普通中學人均校舍面積9.2平方米。師資力量不斷提高,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2.31%、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07%、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
2012年末,石台縣科協團體會員(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38個,鄉鎮科普協會8個,會員79人,農技協會28個,會員1550人。舉辦科普講座15次,講座受眾人數3300人次,舉辦科普展覽3次,展覽受眾人數1400人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3000份,開展科技咨詢10次,舉辦實用技術培訓8次,培訓人數640人次,推廣新技術、新品種4項。科技下鄉、科教進社區覆蓋率100%。
全縣擁有各類中小學、幼兒園、職業中學63所,在校學生13723人,比上年減少1323人,其中: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5443人,比上年減少486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718人,比上年增加350人;城鄉小學30所,在校學生4906人,比上年減少648人;幼兒園24所,在園幼兒1656人,比上年減少17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0人。義務教育穩步發展,小學入學率99.83%,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3.4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18.56%。教育環境設施逐步改善,小學人均校舍建築面積14.3平方米,普通中學人均校舍面積31.1平方米,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1.84%、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06%、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 2012年,石台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7個,建築面積19098平方米,擁有床位1031個,在院人員803人。撫恤、補助優撫對象總人數688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990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645人。
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343人,參加失業保險38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9503人,工傷保險參保6605人,生育保險參保6000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7800人。全縣職工登記失業率3.7%。 飲食:大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逢年過節,夾吃面條、湯園、糯米粑、餃子等。菜餚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曬乾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爐砂罐吃燉菜,俗稱「吃爐子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居住:民間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十分考究宅基方位。舊時,凡建房均先請地理先生架羅盤定門向,若為地形所限,門向不吉,則將大門一側內移直至對上「吉」向。這種風俗,在鄉村中仍有時興,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間視為大事,須擇吉日良辰,親友要送禮祝賀,屋主要大宴賓客。
禮儀:民間注重禮尚來往,據縣志所載,凡「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如今送禮除物品外,常另加紅包。另外,民間結婚、喪葬(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與習俗仍然繁瑣。
賀婚禮:親友對男家送賀聯、煙、酒、錢以及糕點等;對女家送衣物、被面、枕頭及梳妝用品等,稱為「勸嫁」。
喪葬禮:親友饋送香箔、食物、輓聯等,兒女姻親還要送豆米等。現送煙、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壽禮:老人過大生日(一般為六十歲),親友一般送壽聯、壽桃、壽面、滋補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禮:生孩子沒有滿月前,親友饋贈老母雞、雞蛋、面條、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稱「月子禮」。產婦上半月吃婆家親屬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親屬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禮仍盛行,但產婦分吃食品已廢。
建房入宅禮:建親房,親友贈紅綢、煙、酒等之類賀喜,住時新房時,賀聯文「喬遷之喜」,親友分發米相贈,以示「祝發」。 石台種茶歷史悠久,據《文獻通考》記載,宋代全國26種名茶中,產於當時的石台縣的就有「仙芝」和「嫩蕊」兩種。
民國4年(1915)「祁紅」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後,全縣成為「祁紅」的主產地。至1986年底,全縣茶園面積7.85萬畝,產量2355噸,其中紅茶產量佔全縣茶葉總產量90%。
1988年始,全縣茶葉生產進行結構性調整,茶葉生產由單一的紅茶調整為紅、綠茶兼顧生產,並逐漸加大綠茶比重,特別是名優綠茶比重。至2008年底,全縣茶葉總產量2845噸,其中紅茶產量1805噸,綠茶產量1040噸,綠茶產量590噸;總產值694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2.14%。
1996年以來石台縣茶葉主導品牌是三大類:一是全縣名優綠茶公共品牌「石台香芽」;二是歷史名茶「祁紅」;三是天方茶業集團公司2000年創立的「天方」品牌。天方茶葉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茶葉品牌建設,研製成功「富硒有機茶」、「霧里青」、「天方抹茶」三大主導品牌,其中「霧里青」品牌綠茶被評定為「安徽名牌產品」。
2004-2008年,由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池州市政府主辦,石台縣人民政府協辦的「石台茶葉節」,每年四月中旬舉行。茶葉節以名優有機茶及特色農產品、茶葉機械的展示展銷位重點,開展「茶葉十佳經紀人」、「茶葉十佳科技示範戶」評比、名優茶評比、茶葉科技與經濟論壇、茶商茶農懇談會、茶鄉特色旅遊、旅遊推介會、石台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畫院書畫展、集郵展、攝影展、名優茶現場製作表演、千人品茶、焰火晚會、茶王拍賣會、徽商古道論壇等一系列活動,並組織一系列茶文化表演。 石台縣居民多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壯、滿等,使用的語言均屬於漢語方言。境內有四大方言的五種話,即:吳語宣州片的兩種話及徽語、贛語各一種,另有一種江淮官話。
分布情況大致是:七里、貢溪、橫渡、蘭關的土著居民說石台話,屬吳語宣州片石(台)陵(陽)小片,是宣州話的特殊一支,跟貴池灌口、太平三豐、青陽陵陽、涇縣厚岸的方言比較接近,但城關(七里一帶)說贛語及江淮話的居民佔多數。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說廣陽、六都話,屬吳語宣州片銅陵、涇縣小片。這種話跟涇縣、貴池東部、銅陵等地話同屬一類,是比較典型的宣州話。佔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說徽語旌(德)占(大)片,跟祁門安凌、黟縣美溪、旌德話同屬一類。磯灘、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關居民說贛語最靠北而具有許多江淮官話特點的一支,跟懷寧、東至、貴池西部、東南角等地話接近。此處多數居民為贛語區移民。此外,城關及縣西部一些鄉鎮尚有部分居民說江淮官話。上述方言中,宣州話與徽語為石台縣土著方言,贛語及江淮官話為移民方言。
隨著近二十年大批移民的進入,石台縣的方言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移民方言贛語勢力范圍擴大;另一移民方言——江淮官話被擠壓得難覓蹤跡;而土著方言——吳徽語勢力范圍急劇減縮,原屬於吳語區一帶,現在僅掘珠土著居民還說土話,且多數操兩重口音,駁雜不純,原屬於吳語區的橫渡的一些村落被贛語所覆蓋,其他地區的吳徽語也不同程度的帶上了贛語的一些語音特徵。
根據吳語學會2011年在石台開展的方言普查資料,在石台境內,有24%的人口說宣吳(銅涇片),主要集中在縣域東部,語言覆蓋面積佔全縣37%;有26%的人說贛語(懷岳片), 主要集中在縣域西部,語言覆蓋面積佔全縣17%;有19%的人說徽語(旌占片),主要集中在縣域南部,語言覆蓋面積佔全縣的26%;有17%的人說宣吳(石陵片),主要集中在縣城及北部地區;還有14%的人說江淮官話,這部分人大多是集中在縣城的外來移民,宣吳石陵片和江淮官話的語言覆蓋面積佔全縣的20%。

② 10年間李白5次來石台,留下了秋浦十七首,這個地方有多獨特

石台是安徽池州的一個縣城,本來像中國無數個縣城一樣很普通,但最近幾年,當地把李白和這里的淵源深度的挖掘,打造出了當代李白的文化旅遊,這里突然之間就變得出名起來。追尋著李白詩篇的足跡,把情感都寄於山水。李白曾經5次下秋浦,留下了45首詩篇。秋浦歌十七首更成為了中國詩之河。

百丈崖長度3公里,路程雖然不長,不會讓人感覺太累,而且一路上可以有很多讓人留戀的美景觀看。懸崖峭壁,涓涓的小河。都在訴說著石台的歷史。旅行不僅是欣賞美景,留下自己的照片,投入到大自然之中體會著那李白寫的詩篇,才是最為美妙的感覺,也是人生之中的另一種感動。

③ 石台縣的歷史名人

桂仲武(約777-831),石埭七里(今石台縣仁里鎮)人。唐朝封疆大吏。清《池州府志》稱仲武「蓋有文才而兼治術者也」。《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文獻通考》等有其記。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九華山叟,石埭貢溪(今石台縣仁里鎮)人,相傳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綠窗瑣碎》若干卷,《唐風集》十卷。收錄《全唐詩》三卷326首。後人將他的詩稱為「杜荀鶴體」,與「李商隱體」、「杜牧體」合稱為晚唐三體。荀鶴當年牧鴨之湖、與羅隱相遇回驢之嶺均成為長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畢鏘(1517-1608),字廷鳴,號松坡,石埭河口(今石台縣七都鎮)人。朝廷重臣,謚「恭介」。《明史》稱「鏘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松集》傳世。《明史》、《池州府志》等有其傳。
吳應箕(1594-1645),原字風之,改字次尾,號樓山,石埭興孝(今石台縣大演鄉)人。明末著名文學家。著有《樓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國朝記事本末》、《讀書鑒》2卷、《友鑒錄》、《留都見聞錄》、《東林本末》、《續觚不觚錄》、《熹朝忠節傳》、《讀書觀止錄》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錄》等。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石埭長蘆(今黃山區烏石鄉)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復興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後由金陵刻經處匯編成《楊仁山居士遺著匯刻》,於民國八年刊行。趙朴初在重印的《凈土四經》序中稱:「楊仁山居士遺著,開佛教一代之風氣,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於我國近世佛教之發展者至鉅。」
陳一甫(1869-1948),名惟壬,字一甫,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黌舉之子。愛國實業家、慈善家。著有《歐美漫遊日記》(幼子陳達有記)、《石埭備志匯編》,捐資翻印清康熙姚子庄輯修《石埭縣志》,刊印董汝成輯稿《石埭縣志采訪錄》、石瑤燦續輯《石埭縣志》傳世。
陳范有(1898-1952),名汝良。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一甫之子,生於天津。愛國實業家。1985年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提出為愛國實業家撰寫百人名錄,陳范有名列其中。2007年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之際,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完成了擴館工程,新館增加了「江南水泥廠難民營」展區,並展出陳范有事跡和照片。
李誠(1906-1977),原名澤宗,字敬夫,石台佔大(今石台縣仙寓鎮)人。通曉國故的專家。先後寫下《中國歷代軍事地理概論》、《西漢人文表》、《三國人文表》、《全國各省市地理資料記要》、《安徽各縣市名稱考釋》、《清代安徽學術》、《李白秋浦詩注》、《歐曾王三蘇文評》、《合肥史料輯》、《合肥軍事概論》、《民初桐城文人軼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古今名產瑣記》等71篇30餘萬字文稿。
蘇阿芒(1936-1990),原名承宗,筆名阿芒,石埭廣陽(今黃山區廣陽鄉)人,生於北京。著有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冊,在義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語)、《遲開的素馨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國際世界語博物館為他塑了半身銅像。

④ 石台縣是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么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么

現在的人們都喜歡出國游,在泰國有一棵很特別的樹,被命名為「樹抱佛」,這一景點位於泰國古都大城,根據文字描述,就能得知,這尊佛像會是怎樣的情景了,原來這尊佛像被一個高大的樹木包圍著,這顆大樹延伸出來的樹根,已經牢牢地把佛像給包圍起來了,泰國人看到這一景象時,都表示出無比敬佩之情。對於數量較多的佛教信徒們,都會擁有無比崇拜之情,大家都認為這件事太稀罕了,都想見識一下到底是怎樣的情景。

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一些現象,是人類難以解釋的,不過現在好了,像要參觀樹抱佛的遊客,不用再去泰國走那麼遠的路,觀看樹抱佛了,因為在中國就能看到這一令人感到驚奇的現象。不得不說,大自然有時真的很神奇,一些現象,還真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闡釋。在神奇的地球上,還有許多令人感到新奇的事物,期待著遊客的光臨,沒准在未來還能再發現許多令人驚奇的神秘現象,到時就能詮釋,什麼才叫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了。

⑤ 皖江的池州市

池州市,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池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唐武德四年設州置府,至今已有1384年歷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蘇軾、岳飛、朱熹、司馬光、王安石、陸游等駐足池州,留下精美詩篇,杜牧的《清明》詩,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佛文化、詩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戲文化、儺文化源遠流長,交相輝映,使池州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池州環境優美,生態優良。境內氣候溫暖濕潤,江河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達57%,是中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華山、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國家級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和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4張國家級旅遊品牌,還擁有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建於1982年,位於石台、祁門兩縣境內,最高海拔1727米。總面積10萬畝,其中位於石台縣境內面積5.1萬畝。1988年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升金湖,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的最大越冬種群,其越冬期數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7年,國務院批准升金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杏花村,4A級景區,晚唐詩人杜牧,春遊池州貴池城西杏花村,寫下這首富有江南風情的傑作——《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⑥ 100分尋求幫助!!!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的資料

石台縣位於安徽省南部,東傍舉世聞名的黃山、旅遊勝境太平湖,北鄰佛教聖地九華山,屬國家級生態經濟示範區,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內群峰逶迤、雄峻疊翠、清溪潺潺、空氣清新、生態優良。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80%以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風光原始、自然迷人: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保護自然生態教育基地--牯牛降,古稱「西黃山」,不僅集雄、奇、幽、秀於一體,而且蘊藏著達2000餘種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個天然而龐大的動植物基因庫,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稱。它是皖、贛、浙、蘇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九曲八彎、鳥語花香、峭壁摩天、幽深迷人,彷彿一條風光走廊的黃崖峽谷,分布著落差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其中最壯觀的一條,豐水季節時,落差高達 70 余米、寬度達 20 多米。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有「詩之河」美譽的秋浦河,兩岸風光旖旎,曾吸引詩人李白流連忘返、滿懷激情作下流傳千古的《秋浦歌》。

瑰麗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蓬萊仙洞、省級風景名勝區慈雲洞、魚龍洞為代表,被譽為「藝術洞窟」。三洞風格迥然、大異奇趣:蓬萊仙洞氣勢恢宏、景觀奇絕;慈雲洞鍾乳集中、琳琅滿目、步步是景;魚龍洞幽深莫測、水景交融、乘舟而入、如進迷宮。

還有許多風光迷人、民風淳厚的村落,如新中、紅桃、黃河等村落都以其優良的生態農業環境,成為「全國綠化千佳村」或「安徽省生態經濟示範村」。

石台也是一片人傑地靈的寶地。星轉斗移,在千年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多名人志士:明末抗清英雄吳應箕、近代著名佛教傳播者楊文會、當代身殘志堅的世界語詩人蘇阿芒……

石台物產資源變十分豐富。歷史上就以盛產茶葉而出名,曾多次入朝進貢,如今又多次獲得國際、國家金獎。為適應市場對生態食品的需求,現大力發展無公害有機茶種植。縣內的中葯材山茱萸素有「中國棗皮質量第一」稱號,在國內市場十分走俏;珍珠菜、馬蘭、蕨、筍等山野菜因其無污染的特性被奉為都市人的桌上佳餚。

走進石台,彷彿走進一幅畫卷、走進一首詩。這里是現代人們融入自然、親近自然的絕佳去處。

生態佳境、綠色家園,歡迎各方朋友來石台作客。

石台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現已開發開放的旅遊景點有8個,其中,蓬萊仙洞景區、慈雲洞景區、魚龍洞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牯牛降龍門景區座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境內,大山富硒有機茶基地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基地。

◇ 牯牛降龍門景區

◇ 蓬萊仙洞

◇ 慈雲洞

◇ 魚龍洞

◇ 黃崖峽谷

◇ 秋浦河漂流

◇ 秋浦煙柳園

◇ 大山富硒有機茶基地

⑦ 石台民風民俗詳細。

石台縣

飲食:大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逢年過節,夾吃面條、湯園、糯米粑、餃子等。菜餚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為佐料,冬季家家腌菜、腌肉、曬乾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爐砂罐吃燉菜,俗稱「吃爐子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居住:民間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十分考究宅基方位。舊時,凡建房均先請地理先生架羅盤定門向,若為地形所限,門向不吉,則將大門一側內移直至對上「吉」向。這種風俗,在鄉村中仍有時興,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間視為大事,須擇吉日良辰,親友要送禮祝賀,屋主要大宴賓客。

禮儀:民間注重禮尚來往,據縣志所載,凡「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現在送禮除物品外,常另加紅包。另外,民間結婚、喪葬(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與習俗仍然繁瑣。

賀婚禮:親友對男家送賀聯、煙、酒、錢以及糕點等;對女家送衣物、被面、枕頭及梳妝用品等,稱為「勸嫁」。

喪葬禮:親友饋送香箔、食物、輓聯等,兒女姻親還要送豆米等。現送煙、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壽禮:老人過大生日(一般為六十歲),親友一般送壽聯、壽桃、壽面、滋補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禮:生孩子沒有滿月前,親友饋贈老母雞、雞蛋、面條、糯米、干豆角、孩子衣物等,稱「月子禮」。產婦上半月吃婆家親屬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親屬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禮仍盛行,但產婦分吃食品已廢。

建房入宅禮:建親房,親友贈紅綢、煙、酒等之類賀喜。住時新房時,賀聯文「喬遷之喜」。親友分發米相贈,以示「祝發」。

安徽過年習俗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走馬燈」是皖南一帶的民間娛樂活動,主要表演三國、唐,宋三代的英雄將相的演義故事,距今已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它是該地區農村百姓過年的一場大戲,必不可少,長盛不衰,為農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滋養,體現了當地農民節日的狂歡化需求和對英雄人物的恆久崇拜。另外:(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⑧ 介紹家鄉石台變化信

我家的變化
1994年正月初十,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我出生啦。陽光明媚,和風輕拂,在爸爸媽媽愛的海洋里,我快樂地成長著。現在,我已經是一個讀四年級的九歲女孩了。
常聽大人們說「這個世界變化真大」這句話,其實,我家的變化那才是真正的大呢。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學校里的老師。在我的記憶里,我家最初居住的地方,是學校里的一棟兩層樓房。這棟樓房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屋頂的紅瓦就像我們幼兒園小朋友站的路隊,歪歪斜斜。有的地方還缺了一塊,用黑色的瓦塞著,讓人看了特別不舒服;牆壁是砌得整整齊齊的紅磚,從遠處看,好像是許多方盒子疊在一起,可是走到它的面前,那些紅磚都像腐爛了似的,用手一摸,就會掉下一層紅色的灰土。爸爸告訴我說,這房子的歷史長著呢,有二十多年了,現在它像一位老爺爺一樣老了。
我們住在一樓,房子很小。家裡的東西就像不聽話的小朋友一樣,總是擠在一塊,讓人覺得亂糟糟的。每天,媽媽一煮飯就讓我出去,要不然,油煙會讓人受不了。到了春天,地板上會冒出許多小水珠,這些小水珠可讓人討厭啦。我的布娃娃白白的臉上都長滿了小小的麻子。媽媽說,那是霉斑,全是小水珠使的壞。從那時起,我就恨透了我們居住的房子。
有一天,爸爸拉著我的手,指著一群忙忙碌碌的建築工人說:「我們就要有新房子羅!」我聽了,心裡特別高興。高興地叫起來:「我的布娃娃有新房子羅!」不知過了多久,我們就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這棟四層樓的新樓房可漂亮啦!雄偉、高大、美麗、漂亮......什麼好的詞都可以用在她的身上。
我的家是三室兩廳。牆壁刷得雪白雪白,地面鋪的是瓷磚,又光滑又干凈,我每天都可以光著腳丫在上面開心地玩了。房子里的東西擺得整整齊齊,再也不擠了。我把我的布娃娃放在鋁合金陽台上,讓她天天曬太陽。媽媽再也不嘮叨油煙嗆人了,煮飯的時候,我就在客廳里玩,要不就看動畫片。
在春天,媽媽再也不用為小水珠發愁啦;夏天呢,我們全家都睡在地板上,電風扇一吹,一覺睡到大天光;秋天的時候,我們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接到家裡來,一起過「神仙」日子;冬天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打開空調,窗外雪花飄飄,屋內暖意濃濃。
今年的一天,我放學回家,打開門,看見客廳里擺著一台金光閃閃的大電腦。我不禁高興地叫了起來。不久,我就跟著爸爸學會了上網,到了星期六星期天,我就和爸爸上網看故事、看動畫......
一次,爸爸問我,世界上什麼變化最大。我想也沒有想,就說:「我家的變化最大!」爸爸摸著我的頭,微笑著說:「那你說說,我家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爸爸看我想了很久也沒有回答上來,就說:「其實,這都是***的功勞!」我聽了,大聲喊了起來:「***真好!***真好!」爸爸看著歡樂的我也大聲說:
「中國***真偉大!」

我家的變化
1995年至2002年,我家的變化可大了。在我記憶中:搬家前,房子的面積是57平方米,家裡只有一張普普通通的大床、一台14英寸的小電視。睡覺時,3個人擠在一張床上,但也沒有多少錢再買一張,況且,也沒地方放;一家三口在一張小圓桌上吃飯,太小了,這個放不開腿,那個伸不開胳膊;看電視的時候,我們三個看的頻道不同,不知聽誰的,哎,真沒辦法,有時候頻道還不清楚,還是沒辦法。這台電視機只有30個台; 媽媽上班騎自行車,回家後說累,我看著人家還有摩托車,很眼饞;媽媽洗衣服很不方便,有時搓的手都通紅,但又不能不洗,媽媽的手,常常凍裂。爸爸媽媽平均每月的工資不足一千元錢。

搬家後,家庭的生活條件變的富裕起來:房子面積將近100平方米了。多了一張大床,睡覺寬敞了;多了一張餐桌,吃飯不擠了。而且,能座六七個人呢;看電視的時候,也不用吵了,電視也更清楚了。如果人多也可以打開小屏幕,讓別人看別的。原來由14英寸變成了29英寸,原來有30個頻道變成了100個頻道;我們家又有新摩托車,回家後很輕松;夏天熱,有空調了,風速想多快就多快,想多慢就多慢。空調不僅製冷,還能制熱;洗衣機,是全自動的,可以替媽媽洗衣服,讓媽媽騰出更多的時間干別的事情。爸爸媽媽每年的收入是五年前的三倍。

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爸爸媽媽的辛勤工作,希望明年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更快,祖國的明天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⑨ 一府六縣的徽州地區歷史沿革

上古至戰國 徽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1955年與1981年在績溪縣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年前,翚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
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
公元前355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
秦漢至三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三陰,即今浙江紹興)。
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縣)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
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佔,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佔,屬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為其二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
漢宣帝五風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
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
始元二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
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並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
西晉至南朝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
梁武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本區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是時間僅九年。
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並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並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
隋唐至北宋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並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並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隋文帝開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
開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
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的懷金鄉(一說鄰縣浮梁的游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
唐肅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
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
大歷四年(769年),廢北野縣。
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並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大歷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
建中二年(781年)復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
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
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
919年,歙州隸吳。
937年,吳亡,隸南唐。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
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
南宋至民國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隸江南路轉運使建康府路安撫使。
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東路轉運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轄縣不變,隸江浙等處行中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
元成宗年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縣五,即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州一,即婺源。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徽州路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仍領縣五、州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省為江南省。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安徽省成立。
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蔣介石為方便「剿共」,把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民風與江西有異,不願脫離安徽,民間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於婺源人民的持續抗爭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一度遷安徽省會於屯溪。
共和國至今 1949年,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為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
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並將太平縣劃歸本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黃山市(縣級),由省直轄。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屯溪市改為屯溪區;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
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歙縣岩寺鎮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現在的「徽州」,就行政區劃而言雖然僅僅是黃山市下轄一區,但是由於風俗文化的相似性,原徽州六縣人民,特別是老一輩,仍然保持著對古徽州的歸屬感。

閱讀全文

與石台縣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