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寫歷史人物的讀書筆記

怎麼寫歷史人物的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2022-06-26 12:40:45

A.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怎麼寫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B. 歷史讀書筆記怎樣寫

讀書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看書時將自己在讀書時獲得的資料或感受記下來,這就是讀書筆記。
歷史或者其他的讀書筆記並沒有什麼固定寫法,因人而異,也就是只要對自己學業有用,都可以用。比如做記號,做摘要,讀後感,讀後評論,重點,疑難,不同的觀點(對歷史事件或人物不同評價)都可以寫或者記。

C. 怎樣寫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通過「讀」而生發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不能有深刻的體會,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對於議論文的寫作,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反駁了哪些觀點,感悟自己得到的啟發,並且要了解論據和結論各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梳理清楚它的情節發展,有幾個人物,人物之間各是怎樣的聯系,以及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 「 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如何寫讀後感?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有感》、《×××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傳記就是記錄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名人事跡的一種文學體裁。人物傳記的寫法一般是介紹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長經歷(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末尾一般總述人物的功績成敗,也可以在記敘成長經歷的同時加入一些議論。

希望我能幫到你~

D. 歷史人物的讀書筆記

夜半想到《曾國藩》一書的若干問題,遂起床開空調,挑燈夜戰。【文摘】
清朝於軍隊的管理至嚴。凡須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餉糧,戰役結束,將領功過賞罰完畢,便將軍隊交回政府。但當太平天國亂起時,朝廷的八旗、綠營兵已腐敗透頂,無兵可調;又兼以次第而來的賠款條約,也無餉糧可調,才由著曾國藩以湘兵起家,幾乎養為家私而朝廷竟調不動其一兵一卒,後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勢於斯盛矣。
可惜羅澤南早亡,曾國荃一介武夫,曾國藩又以骨肉之情,聽之任之,於軍隊紀律絲毫不加整束,於金陵城中無惡不作。每嘗讀到此類史事,總不禁嘆「殺中國人最多,實則是中國人自己」。
湘勇初創時,以金錢作餌,許以城破縱掠三日,以此來維系湘勇的士氣,從當時朝廷對他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舉措,卻也因此將辛苦所募的朴實農民,馴成道德盡失的野獸,以紀律換戰鬥力,只是短期內的紅利,長此以往,則必然導致湘軍戰鬥力的喪失,走上與八旗與綠營相似的老路。
後世將湘軍捧得甚高,實在於捧曾國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軍在牛庄與日軍死戰,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歷史舞台。或以為其亡於日軍,或以其亡於清廷,實則當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軍滅亡之始。只能以金錢攏絡,而不能以紀律整束,缺乏一以貫之的信仰,任何強盛的部隊,都只能於歷史上曇花一現。湘軍如此,國軍亦然。
太平天國作為一個勞苦大眾的理想天堂,曾經在中國掀起過滔天巨浪。因此曾國藩剿平天國,為頗多人詬罵。但站在任何一個政府的立場來說,凡遇有造反的,絕無乖乖就此下台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發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個政府只懂「剿」而不諳於「撫」,那麼這個政府的「剿」,不僅無法延續其統治,也必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何為「撫」呢?就是在平亂之後的總結。亂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權利,也有「改」的義務。以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雖然躲過了太平天國,卻逃不過辛亥革命,其歷史結局,就只有在國人輕視與仇視的目光中,黯然下台了。
近日有雜志作了一期有關「曾氏家族」的專題,曾氏後人頗為興旺,名流也多。但未想歷史的曾國藩與曾國荃,卻曾殺過那麼多人。中國人說「殺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異數。
以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似乎「殺」,也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最起碼當初的另一傑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作「三如」——愛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還記得那期雜志上曾氏後人提到過曾國藩的一句家訓——
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想來嗜殺的曾家兄弟,有如此興旺輝煌的家族後代,功夫全在這一句話上吧。
哪一對今日怒目相視的夫妻,會回憶婚禮宴上,情意綿綿、兩兩相望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兒女不孝的父母,去回味嬰兒床邊,滿心歡喜、憧憬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開始,只是開始。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如電視劇般在此刻順利結局,那麼請謹慎小心些吧。

【文摘】
在稀里糊塗地將《胡雪岩》讀完後,感覺胡老爺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俗話「經商就讀胡雪岩,為官就讀曾國藩」。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寫實主義的作品。
故事從曾國藩喪母回家奔喪開始。
此時,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戰事已經波及到了長沙。而曾經能征善戰的綠營、八旗兵已經腐朽不堪。當地的官員十分恐慌,為了打持久戰,參考先前鎮壓白蓮教的方法,准備在地方辦團練。
長沙的領導班子們商量了一番。小設計謀請出了在家守喪的曾國藩,曾國藩一介書生,至此開始募湘勇、辦團練,創建水師,建奇功偉業……

直行轉而迂迴
曾國藩雖是一介書生,卻有極強悍的性格。
在我的固有觀念中,特別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的,所以感覺脾氣剛烈,爭強鬥狠。毛主席就是一個不怕打仗的領導人。在清末的時候,湖南出了一個叫黃興的辛亥革命起義領袖。大清的那些官員們都無奈了:怎麼又是一個湖南人?!
曾國藩一上任就顯示了令人嘆服的鐵腕,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殘酷的手段去鎮壓起義者,被人們稱為「曾剃頭」。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紳士官僚十分看不慣這位湘勇統帥的殘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國藩本人也心懷高遠,處處不讓,以至於處處掣肘,步履維艱。在前期與太平天國的戰斗中,曾國藩幾次險些喪命。直到曾國藩父親病逝,他再次回鄉守喪。此時的境遇壞到了頂點。
那些曾經的忍辱負重、勾心鬥角一股腦兒的反上來,嘲笑、責難、使曾國藩憂心忡忡,脾氣變得焦慮和暴躁,整個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國藩日益消沉,在這時,當年設計謀勸曾國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現,點了曾國藩一記葯方——老莊之道。曾國藩回想著過去的種種磨難,似乎一下子貫穿了起來,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開廣。
再次出山,已經大改以前為人處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餘。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饞,一一打通關節,在官場上自上而下,在湘軍里自上而下,這次才是真正的有條不紊的運作起來。
為什麼呢,原來世人不畏「理」,而講「禮」,禮賢下士,禮尚往來,說白了就是要給足面子。官員因為彼此的呵護而不斷財路,士兵也不是因為要保家衛國而去玩命,都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發達,光宗耀祖。
這套行事准則,也就成了曾國藩能夠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則。

人生的選擇
在曾國藩聲望日隆之時,身邊的許多親近之人都明示暗示他自立為王,像當年趙匡胤一樣,黃袍加身。曾國藩並非不心動,但因為性格使然,既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個不忠君的罵名。
曾國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要小心翼翼。正如他自己所說:「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恕則凡事留餘地以待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曾國藩一介書生,為什麼能夠憑借征戰太平天國的的功績而封侯拜相。曾國藩自己也承認,自己一介書生,不能帶兵打仗,感概自己沒有王陽明的一樣能夠掛帥立功,而且每逢大戰,只要有他在場,就是敗仗,而他不在場,必然大捷。曾國藩對此深有感觸,一旦有大的軍事行動,他就不出現在現場。
但是曾國藩會識人,手下將領個個是能才,並且忠貞不二。當然,能讓一大批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肯定要個人的人格魅力,還有那套行事准則。
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曾國藩手握兵權,盤踞東南,朝廷如何能安心?還有各方面的勢力,或是慫恿,或是讒言,開始了一場博弈。
曾國藩是一枚大的砝碼,他在哪邊,哪邊便占據有利的優勢。無論在辛酉政變,還是垂簾聽政,曾國藩都奉獻一個「貴柔守雌」的原則,自己消減自己的力量,而不參與這些紛爭,因為參與這些紛爭是高回報,但也是高風險。雖然世人看來,他有九成的勝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遠覺得實際不成熟。
曾國藩在重大的抉擇上,智慧地選擇了第三條路。

成聖化道能有幾多?
以洪楊為主,從廣西出來的起義軍,輾轉大半個中國,最終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與搖搖欲墜清朝對峙。
但是最終是卻夭折,是清廷的軍事力量龐大嘛?正如曾國藩自己的感概,剿滅太平天國哪是他的功勞,是太平天國氣數已盡。
開始的憤青洪秀全,建都之後就不思進取,貪圖榮華富貴。而絕頂聰明的楊秀清也虎視眈眈。從軍事上講,不再繼續北伐,就意味著沒有堅持推翻清政府的決心,而最要命的是自己的窩里反。
楊秀清逼洪秀全冊封,洪指使韋昌輝屠殺了楊秀清家兵兩萬多人,一時間天京血流成河,許多被誘騙的士兵手無寸鐵,被屠殺掉。這個宣傳眾生平等的天國,怎會做出如此殘酷的事情,再愚昧的百姓也能懂得其中的虛假。
太平天國裡面除了王可以三妻四妾,其他的士兵都要男女分開,在一起就是犯罪,這違背人慾的規定,也見證了宣揚平等的偽裝。
從兢兢業業到滋生腐朽是一個過程,大清朝是這樣,湘軍是這樣,太平天國也這樣。只不過有是壓抑的過久,就如塑料袋包裹著一樣,臭得越快。

好一個門生
在曾國藩的眾多門人中,唯有李鴻章讓曾國藩格外賞識,後來李鴻章自領淮軍,在上海一帶發展自己的勢力。
李鴻章顯然具備了曾國藩所不具備的素質。李鴻章不懼人言,堅決不裁自己的淮軍,正所謂「英雄不自剪羽翼」。李鴻章手段凌厲,其「殺降」的行徑不比「曾剃頭」的名號差。
梁啟超是這樣評價李鴻章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雲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李鴻章說道:圓通者為利也,變達者為名也,弱者掃舍人之門,強者滕公車之章,不外此二字而已。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
李鴻章絕不像曾國藩一樣,如一個老學究一般,他更加實際,手下肯賣命,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人又圓滑,不得罪人。這點確實要比曾國藩強,也比曾國藩少走彎路。

能有幾人如此
在中學的歷史書上聽說過左宗棠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一個神人。四十多歲,沒過幾年便封侯拜相。
書中描述的左宗棠智謀過人,在四十歲之前並未出仕,是一個鄉野村夫,後來趕上長沙被圍,左宗棠被請出來當師爺,顯示了其軍事才能。左宗棠這個人恃才傲物,但又確實才高八斗,在那個搖搖欲墜的時代,大清的江山要仰仗這位左大人。左宗棠相對於曾國藩來說,更有魄力,更具野心,只是為人太過於張狂,讓小人又怕又恨。只是在亂世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後來左宗棠自領楚軍,成為了晚清又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人生如下棋,越到後來越謹慎
道學都是假,如果是真就成了傻。曾國藩如此有原則,也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堅持如此有原則,恐怕沒被太平天國打敗,反叫大清朝官員的勾心鬥角而整死。
曾國藩也有私心,特別是對其九弟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國荃能夠成為進入南京的第一人。這可是一個光宗耀祖的天大榮譽,於是曾國藩將最好的硬體都給了曾國荃。
曾國荃雖然也是一個文化人,但是似乎他就是上天註定的攻克南京那個人。在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大功之後,曾國荃並沒有在官場上順風順水,最後還是守著掠奪來的財富回到了故里。
曾國藩在剿捻失利之後被調任直隸總督,曾國藩為人小心翼翼,也肯定對聖意能把握得幾分。後來在天津發生了火燒望海樓的「天津教案」。曾國藩前去處理這件事,因為考慮到英法各國聯合施壓,避免再起戰事,只能讓步賠款。
這種「忍」的策略,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有失尊嚴,有失大清國的顏面。在這件事上,這位一向被人敬仰的湘籍官員甚至被同鄉後生所不齒。當時,在京城中有處是這位曾大人題寫的對聯,被湘籍門生摘下來砸爛了。
與之相比的,在此案中受懲罰的幾個靜海當地官員,反而成了青天大老爺。怎奈曾國藩的一番苦心,為了避免戰爭、為了維護飄零欲墜的滿清統治,為了天平天國之後能過幾年消停日子,為了避免再起兵戈,百姓蒙難……
委屈向世人誰訴,後悔也無計可施。

故事中的故事
「刺馬案」是滿清四大奇案之一。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被迎面上來的張汶祥一刀刺中,流血身亡。殺人者張汶祥卻不慌不忙,束手就擒。
一個大清朝的一品大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刺殺,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新聞。慈禧太後坐在簾子後面,問道:這件事豈不是很奇怪嗎?曾國藩誠惶誠恐的回答:確實很奇怪。慈禧表示馬新貽辦事很好,然後讓曾國藩去辦理這件事。
自從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曾國藩的威望日益高漲,而曾的手下,尤其是那位曾家九爺(曾國荃)一直慫恿曾國藩「黃袍加身」。曾國藩這個人膽量不行,而且是典型的孔孟之道的讀書人,對皇帝盡忠,是最大的事情,他的一行一言都以此為准則,讓別人不能抓到一點把柄。
當然,這是「面兒」上的事,其心中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心就不得而知了。
朝廷里高坐的兩宮太後,其實也心裡很清楚。曾國藩的聲望日隆,湘軍又能征善戰,這東南的半壁江山坐了一直猛虎,朝廷著實寢食難安。
朝廷一再明示暗示曾國藩「裁兵」,而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以做出了要挾的姿態。曾國藩還是硬著頭皮裁了湘軍,「英雄自剪了羽翼」。曾國藩最有實力的時刻結束了。
太平軍的殘部和捻軍會合,終於打敗了羽翼不如先前的曾國藩,取得代之的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李鴻章。
朝廷始終不放心將曾國藩放在離朝廷那麼遠的地方,讓他任了直隸總督,而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一個馬新貽怎能跟曾國藩平起平坐?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決定,不公平的決定就意味著有人不滿,而且江寧是湘軍的江寧,湘軍盤踞多年,豈容一個外人來享受這勝利果實?
世人說「天下無湘不成軍」,湘軍能征善戰,敢玩命。為什麼玩命?肯定不是為了保衛大清的江山。人為財死嘛,正是湘軍將領縱容士兵燒殺搶奪,士兵才那麼賣力。天國被攻陷的時候,舉天下之人都對裡面的金山銀山而垂涎。但曾國藩卻報了一個「一把火都燒光了」。
誰也不會相信!既然他曾國藩已經裁兵,就不再是個大的威脅。於是慈禧召見了馬新貽,對曾國藩來了個調虎離山。馬新貽給慈禧辦事去了,事情辦得快有眉目的時候,被人殺死了。
無憑無據,不可以懷疑任何人。慈禧也不例外,如果真是有人謀劃暗殺兩江總督,那這個人也定不是善類……
曾國藩剛處理完「天津教案」,被慈禧派去處理「刺馬案」。
「刺馬案」一發生,就立即成了老百姓的談資,甚至書場都有了關於刺馬案的評書。現在看來,百姓們所講得都是江湖故事。流傳最廣的就這樣:馬新貽有兩個義結金蘭的兄弟,一個叫曹二虎,一個叫張汶祥。馬新貽在這兩個兄弟的幫助下屢建戰功,後來因為貪婪曹二虎的美妻,而殺曹二虎奪其妻子。張汶祥苦練武藝而為曹二虎報仇。
如今看來這絕對是一個有預謀的刺殺行動,輿論的導向就早已經設置好,掩人耳目,而讓人忽略了真相。
在許多資料中,說張汶祥是捻軍,捻軍殺清朝大員也是順理成章。但《曾國藩》一書中寫道張汶祥先前正是湘軍!這種情況下,事態更為復雜。
特別是廣為流傳的張汶祥殺奪人妻的馬新貽,即使如此有辱大清一品大員的聲譽,但還是廣為流傳了,難道真相比這個更可怕?

《曾國藩》感覺是讀一部戰爭書,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行軍打仗,整個連貫起來,你會清晰地看到裡面的每個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在亂世之中,不僅安身立命,並且成就偉業。

【文摘】
讀《雍正皇帝》,從中受益很多,做人、做事,為人、處事。雖然一直以來都不喜歡雍正這大清國的第五位皇帝,覺得他攻於心計,過於陰險,喜怒不形於色,但是同時又相當敬重他當皇帝後,改革積弊,加強集權,鞏固邊疆的一系列改革活動。的確,雍正帝,善於用人,勤於治政並有深厚的文學、史學、經學功底,雖然不及康熙與乾隆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大清國十幾位皇帝中他算得上最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康熙去世前的幾年由於廣施仁政,導致國庫虧空,貪污腐敗嚴重,加上天災人禍,此時的國家早已外強中干,可以說,沒有雍正繼位後的勵精圖治,也就沒有了日後大清國的「康乾盛世」。
這樣的一位皇帝,我該如何評價?看過很多對雍正的評論,和預想中一樣,褒貶不一,的確,對於他的皇位繼承有太多的懸念,對於他繼位前的半生有諸多說法。究竟歷史是怎樣的?現在已經無從知曉,比起說他謀權篡位,篡改聖旨,我更願意相信是康熙爺因喜愛弘歷而愛屋及烏,將皇權傳位於他。畢竟,作為一國之君,他要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皇位傳於何人,而是整個江山社稷,要高瞻遠矚看到以後。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康熙的第四個兒子,生於康熙十七年,在儲君之戰中他與眾皇子一起角逐,最終獲得勝利。他該是怎樣的一個人?看書中對他前半生的描寫,他的母親是宮中貴妃的隨身丫鬟,雖因生下了胤禛而母以子貴,但在這個爾虞我詐爭權奪勢的後宮,胤禛一出生就被抱離母親身邊,而他太過卑微的出身,也使得他從小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言談,也使得他與生母關系過於僵硬,孤立無緣的在宮中長大。成年後,滿懷抱負的他雖然處處章顯才華,卻始終不被康熙正視。不知道康熙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四皇子的,他雖口口聲稱希望家庭和睦,兄弟間相互友愛,卻在對待每個兒子的態度與方式上各顯不同:對老大的刻薄,對老二的縱容,對老八的不溫不熱,對十四的喜愛。盡管之子莫若父,康熙卻始終沒有明確的讓每一個孩子看到自己在這個家的位子,以至於大家處心積慮的明爭暗鬥。也許不是出生在那個時代不是身處那個位置,誰也不會明白當時的胤禛,究竟他的刻苦與努力換來的是康熙的稱贊還是白眼。
記得曾經與同宿舍的姐妹談論過康熙的這幾個兒子,那時候也是看過一本以康熙和他的兒子們為背景的小說,當時我們幾個有喜歡四爺的,有喜歡八爺的,更有十四爺的。那時候我似乎更希望八阿哥胤禩能繼承大位,他為人和善,又知書達禮,對於胤禛更多的感覺就是冷。當看過《雍正皇帝》才明白,「和所有人都能相處得很好之人和誰都不能相處得很好,因為他取悅於任何人,和誰都不會深交,也就沒有真的朋友,關鍵時刻誰都不會幫助他,這種人最危險。」這是鄔思道對尚未繼位的雍正說的話,告誡他不要過分在意八阿哥胤禩,與此同時不要過分輕信年羹堯。不知道是不是後人寫古人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崇敬,還是知道了結果推斷過程時不自覺地夾雜了對結果的肯定,怎樣都好,只是如果真能看到與人交心的這一層面,鄔思道也的確過人。如果他說的是真理,那麼八爺這個人也就不具備繼承大統的素質,那麼康熙自然也會看到這一層面,不傳位於他也就順理成章。那麼對十四阿哥胤禵呢?康熙一直以來對這個兒子都喜愛有佳,他對於軍事管理的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對於推崇「馬背上打天下」的康熙,胤禵這一才能當仁不讓。那為何在康熙最後幾年要派他遠征,而沒有留在宮中傳位於他?也許是因為所有人對於這點的想不通,無從考證,便有了後來雍正奪宮將遺詔「十四子」改為「於四子」之說。
的確,雍正城府很深,心計算盡,卻也相當知人善任,這也成就了日後。不知道康熙是不是看到了他身上的這些優缺點,然後委以重任?當然,我希望如此,畢竟在選用人才方面,雍正慧眼識人,比胤禵要強上許多。治理一個國家,才華不可或缺,要執政有道,治理有方,更要用人得當。雍正也許算不得千里馬,他沒有千里馬無限量的潛力,但起碼算一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由此看來,康熙選他做接班人也不無道理,尤其是他在臨終前傳位弘歷,成就日後的「康乾盛世」。

E. 中國歷史人物讀書筆記4篇

讀書筆記是寫戚繼光抗倭的時候他說寫出了他的英雄事跡他說我們國家的民族英雄你就可以寫出來是戚繼光的英雄事跡加你的讀後感可以跟他學習的時候就是第一篇。

F. 歷史讀書筆記怎麼寫

讀史明智,個人認為:我們沒有必要牢牢記住歷史事件的時間 地點 事件經過等等(有網路隨時可以搜索),讀史筆記應著重記錄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見解和感悟。剖析歷史人物的思想 核心價值觀等等,取長補短,同時還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當下困惑的問題。(己欲達而達人)從而使我們的人生散發理性 智慧的光芒。毛主席說過:精通的目的全在應用,最後 祝福大家早日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G. 介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讀書筆記300字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1): 怎麼覺得有古教科書的味道~?
其實以陳壽的三國志來做史實根據分析劉備曹操,可信度也未必高過演義。
(蜀漢未亡時,陳壽曾任蜀觀閣令史,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書寫的有多精彩,而是因為他沒有因為諸葛亮殺了他爹他就在紙上給孔明來個遺臭萬年。所以別人往往引他為「秉筆直書」的典範;其實真的有沒有「直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以個人看來,三國志的字里行間,作者對劉家的回護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不管從文學上,軍事上,政治上,劉備的段位,都去老曹遠矣。
曹操和劉備都是名人,曹操的名人靠實力拚出來的,劉備的名人是吹出來的。劉備自稱是皇親,說自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代。且不說在漢武帝的時候,劉勝的兒子因為點進獻給太廟的酎金問題就已經被除國,再到東漢末年,鬼才曉得他的子孫到了哪裡。何況中間經歷了王莽代漢,不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不是給殺了,就是和劉秀似的造反;劉秀復辟成功後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也不會有好下場,跟著造反的怎麼也該有塊封地。純種的劉邦後代在民間是剩不下幾個了。劉備就是也姓了一個劉,他爺爺當過一任縣令,他早死的爸爸當過衙門里的小吏。他沒有什麼依靠,就從小和現在幼兒園小朋友姓孫就說自己和孫悟空沾親似的,到處跟別人吹他是皇親。不過幼兒園小朋友長大了會知道不好,不會再說。可劉備是一直執著地說,說到自己也有些相信,就跟有的巫婆神漢先說自己有神靈附體來騙錢,騙到最後連自己也有些相信,結果把病人和他自己的命都給害了。劉備就是這樣逐漸在心理上把自己當成漢室的代表,正義的化身,逢人就是那麼一句:"備雖漢室宗親",整個一神經病。
可按照中國的老例是:"與其慢也寧敬"的,一般老百姓就想了,沒有影子的事情他怎麼會這么執著呢?多少總歸劉備應該和皇帝家有點聯系吧。以訛傳訛,別人就覺得他有可能真和皇帝有些關系,略略給他些尊敬,隨後劉備和他的支持著們也就更加理直氣壯地宣揚,別人也就覺得越可信。人們心理的這個弱點,到現在也沒有改過來,所以那些邪教和騙子才能夠得逞。有時我忽然想,要是一個長發飄飄的年輕女子帶上一副墨鏡站到王府井的街頭,她的幾個同伴假裝是她的保鏢和影迷去請她簽名,相信能夠在王府井造成一場混亂的,大抵如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是人們上當的根源,也是騙子得以成功的根源。

劉備除了喜歡神經質地把「漢室宗親」掛在嘴上外,一般還是很沉默寡言的,以示穩重,好讓別人和他自己更加相信自己是漢室宗親。現在有些不懂或者反應遲鈍的人,也和大耳朵一樣故作深沉狀。最初劉備的生計是漢朝認為的賤業,半工半商,弄些個草鞋席子什麼的賣賣,後來遇到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等人,靠著一張嘴,騙得張世平拿出錢來給他組織黑社會。一向很回護劉備的陳壽在《三國志》里說「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在得到大商人資助後「得用合徒眾」。那時候黃巾還沒有起事,劉備的一幫想來不會是什麼愛心捐助機構,說輕點是大商人的保鏢,說重點就是斧頭幫之類的幫會。

從這可以看出東漢政局的紊亂,黑社會得以存在並橫行的時期,都是一個政府行政權萎縮的時期。黑社會所行使的就是政府的原始功能,保護一定集團的利益、制訂並維護一定的秩序。黑社會最初所填補的都是政府的真空地帶,利用的往往是政府保護不力的弱勢群體。在東漢,商人是一個政治上受歧視的群體,在與地方豪強的爭斗中,往往受到士大夫集團為主體的官吏的不公正對待,因此就會培養劉備這樣的勢力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可以說,根治黑社會的要訣就是在於政權的公正性和廣泛性。這點,毛主席的時代為根治黑社會提供了典範,在中國猖獗幾千年的黑社會在新政權下的覆滅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政府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尤其是代表了弱勢群體的利益。

以商人集團為主要支柱的劉備幫會本來是要被東漢的士大夫集團鎮壓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主流觀念看來,劉備之流應該是屬於無賴子弟的。而此時,以張角為首的黃巾開始起事,說的比劉備的皇親來頭還大:「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劉備等一幫無賴子弟一向以打架著稱,就被徵召為民團配合官軍作戰。劉備的幫會,欺行霸市還可以,對付武裝起來的黃巾就不大頂用了。劉備很窩囊地被打翻在地,跟著就是裝死,看來黃巾沒有割對方耳朵記功的章程,劉備就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一對引以為豪的大耳朵。

從死屍堆里爬出來的劉備,算是鎮壓黃巾的功臣,在黃巾的張氏兄弟破滅後當上了漢王朝的安喜尉,算是正式國家公務員編制。得了官的劉備更加正經了,幫會是不搞了,立志要當漢王朝的好官。可是他的好官沒有當多久,漢王朝要搞減人增效,劉備懷疑他是屬於在裁撤之列。因為他知道,漢王朝的減人增效裁撤的未必是沒有本事的,可肯定是沒有關系的。現在八個人的編制,其實只需要五個人來干,因此裁撤上三個人,減人增效,乍看起來有理。執行起來卻未必,因為八個人的編制,可能只有三個人幹活,而那五個不幹活的根據存在即合理的哲學原理,想必是有背景和有關系的,到最後剩下的可能就是這五個不幹活的,減人未必是增效。

有自知之明的劉備,不再拿著一副喜怒不行於色的勁了,做了一件有血性的事情,就是把郡里派來的督郵綁在樹上,用鞭子痛打了一頓,然後把自己的官印掛在督郵的脖子上,棄官而去。比起後世的陶淵明聽說督郵要來,長嘆一聲:「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間小兒折腰」。回老家去種菊花看南山的瀟灑來,劉備的所為倒更有些男子氣概。初次官場失意,讓劉備知道僅僅是自稱皇親是沒有用的,僅僅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官也是沒有用的,要想出人頭地,或者就是活得體面,要有自己的靠山,要有一個有權有勢的人來賞識他,重用他,給他機會。在那樣一個世界,替朝廷賣命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朝廷是虛幻的,皇帝是不知道的,替某個具體的官員賣命才是現實的。想通了這個道理後,劉備開始了自己的投奔生涯。

四處投奔

劉備投靠的人確實不少。在離開安喜縣後,他碰巧遇到了奉何進命令出來募兵的都尉毋丘毅,當時都尉大人在下邳碰上了強盜。劉備戴罪立功,打退了強盜,又當上了芝麻官。可亂世里的芝麻官不好當,沒多久,劉備就「為賊所破」,投靠老同學公孫瓚去了。這段時間里他並沒有討伐什麼董卓,以至於有「三英戰呂布」的輝煌,不然一向很回護他的陳壽一定會在《三國志》里給他記上一大功。

隨後,劉備就是跟著公孫瓚的同盟青州刺史田楷混,和袁紹打仗,有了些戰功,被公孫瓚委任為平原相。到了興平元年的時候,陶謙把曹嵩殺了,引來了曹操的瘋狂報復。陶謙就向田楷求救,劉備作為田楷的下屬,一起去援助陶謙。當時劉備的手下有包括烏丸騎兵在內的千把人,另外「略得飢民數千人」,就是田楷手下的一個小跟班。陶謙為了讓劉備替他賣命,給了劉備四千丹陽兵作為收買條件,於是劉備就不跟田楷了,改跟陶謙混。郯城一戰,劉備大敗,退守徐州。恰巧這時候陳宮叛迎呂布,曹操後院起火,曹軍被迫回師兗州。此刻在徐州城裡的陶謙和劉備因為此前的慘敗,已經沒有能力對撤退的曹軍進行追擊。這年冬天,陶謙在憂急中死去,劉備撿了現成便宜,在當地大商人糜竺等人的擁戴下,佔有了徐州。看來劉備確實有商人緣。

興平二年初,劉備還沒有找到當一方封疆大吏的感覺,被曹操打敗的呂布就來投奔劉備,從而使劉備很有些忘乎所以。驟然大闊的人往往是這樣的,人絕大多數只在痛定思痛的時候才認真審視自己,有畏懼感。其實非常之福和非常之禍一樣,都是超出了一個人的承受范圍和把握能力,在非常之福或者非常之禍中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非常之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非常之禍更可怕,非常之禍不過是幾塊石頭向你砸來,你還可以閃避;非常之福則是裹脅著你撞向石頭的洪水,逆水行舟頂多不進,順風順水把握不好會觸礁身亡。劉備以一個外來戶兼名微之輩佔有徐州,自然有很多陶謙的舊將不服氣,可劉備真以為自己是漢室宗親,別人都應該支持他。他把自己看成了正義的化身,對淮南謀劃著稱帝的袁術虎視眈眈;當然四世三公的袁公路連他的庶兄袁紹都看不起,何況一個大耳朵?於是雙方在盱眙對峙,陶謙舊將,也就是當年和劉備一起鎮守郯城的曹豹向呂布獻出了下邳城。劉備軍心大亂,加上後勤匱乏,先是士兵逃往,後是敗給袁術,進退不得,只好投降呂布,大耳朵的故主算是又多了一個。

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把呂布給抓住了,呂布向曹操服軟,想改給曹操當將軍。在旁邊的劉備想起了老婆兩次落到了好色之徒呂布手裡的遭遇,就不失時機地向曹操進言,讓他吸取呂布兩個故主丁原和董卓的教訓,曹操聽了他的話,把呂布給勒死,帶著他回到了許昌。

從毋丘毅算起,加上公孫瓚、田楷、陶謙、呂布,曹操應該算是劉備的第六個上司,劉備對這位上司不是很滿意,因為他自認為是皇親,而曹操是贅閹遺丑,所以他比袁紹袁術更妒忌曹操。於是他就和沒落貴族董承等人謀劃著殺曹操。 心懷鬼胎的劉備為了顯示自己胸無大志,平時關起門來種蕪菁,想讓曹操喪失對他的警惕。可這番做作是瞞不過曹操的,曹操象看耍猴一樣看大耳朵自作聰

H. 請問怎樣寫一本歷史書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五法
1.劃線、記號: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畫線或做各種符號。如直線、雙線、圓圈、黑點、交叉、箭頭、曲線、方框、疑問號、驚嘆號等等。無論劃線還是做記號,都應有明確的目的,要少劃,否則就會眉目不清,主次不分。
2.批註:閱讀中,在文章的「天頭」「 地腳」和其他空白處,隨時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體會。它有旁批、眉批、尾批等。旁批是在句子旁邊批,眉批是在書頭上批,尾批是在段、篇或回的末了批。
3.摘錄、卡片:摘錄時應注意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改動原文的字句和標點。卡片上方應寫明摘抄內容的標題和類別,卡片中間抄錄具體內容,卡片的下邊註明內容出處。抄好後要進行歸類整理,便於以後查找。
4.筆記:在閱讀時,把有關各家之言簡要記載下來,或把對書本內容經過鑽研以後掌握的重點,書中內容的結構,重要的內容摘錄下來,然後進行系統的加工整理,成為一個專題筆記或專著筆記,保存下來,備以後用。
5.讀書心得:也叫「讀後感」。是讀書之後,因有感觸,受到啟發而寫下的心得體會。寫讀書心得前要認真閱讀原文,寫讀書心得時先要簡要介紹讀物的概況,讀後的感想要做到有感而發、觀點鮮明、突出重點、聯系實際、敘議結合。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二)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彙、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後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後,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不管寫怎樣的筆記,首先要讀懂文章,這是基礎。寫讀後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內容做一個概括,然後根據自己選擇的角度進行評論,或者評語言,或者評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I. 求一篇300字讀書筆記 關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J. 急求2篇2000字的歷史人物讀書筆記1·

岳飛傳》讀書心得

人們都說岳飛是抗金大英雄,很偉大,開始我一直不相信他有多大能耐,而且就算他再厲害,最後還不是死在奸人手中,並且因愚忠而死,實在很沒有價值。他如果真是為人民好,那就應該自立為王,邀集一幫好漢,為老百姓做些實事。但是看了<岳飛傳>後,我終於懂得了岳飛的偉大,他所看中的是為百姓謀福,也不在乎誰掌權,誰奪利,他是個老實人,也是因為這一點,才讓那麼多的英雄好漢拜服在他的腳下吧.
岳飛生於宋徽宗崇寧二年河南相洲湯陰縣岳家莊,他一誕生就有一位如神仙般的老道說:我看令郎相貌不凡,長大後必然前程萬里,遠舉高飛,我再給他起個字叫鵬舉吧!但一出生的第三天,岳家就天降洪水,突如其來,最後只剩岳飛母子活了下來,漂到河北大名府內黃縣的麒麟村被王員外救起,讓岳飛與其子一起長大.
宋高宗趙構即位以後,岳飛經人介紹參加了趙構統帥的軍隊,因作戰勇敢,升為秉義郎(從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飛在澶州(河南濮陽附近)和曹州山東曹縣西北兩次小勝金軍。因趙構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企圖避地東南,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趙構,反對南逃,力請趙構返回東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觸怒了趙構及黃、汪等人,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職。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不久升為統制,隨都統制王彥渡河收復新鄉,在太行山刺殺金將。旋歸宗澤,為留守司統制。宗澤死後,從杜充南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術率軍大舉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飛率軍北進,在清水亭、靜安等地襲擊北撤金軍,連連獲勝,金幾術險被活捉。並一舉收復建康,升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接著,他受命領兵救援楚州(今江蘇淮安),在承州三次大敗金軍。岳飛的部隊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稱「岳家軍」,深得百姓愛戴。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軍大破偽齊劉豫軍隊,收復了襄陽府及唐、鄧、隨、郢州、信陽六郡,岳飛被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陽府路,不久進封武展郡開國候,時年三十二歲。是年冬,金齊聯軍攻陷滁州,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廬州告急,岳飛接旨率軍東下,又一次大敗金軍。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秦檜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議和詔書,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子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岳飛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貫反對「和議」堅持抗敵的主張,堅決表示願制定方略,收復河東、河北,直搗燕雲,為國復仇。趙構為了取得武臣對和議的支持,授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岳飛連上四奏,表示不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只可引以為危而不可引以為安,只足以使人憂慮而不足以使人祝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岳飛屢次反對「議和」,引起趙構的不滿和秦檜的痛恨。
紹興十年,金撕毀「和議」,大舉伐宋。岳飛接到趙構「乘機取勝」的親筆詔書,立刻調兵遣將,挺進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金軍全線崩潰。此後,又乘勝進軍朱仙鎮,以猛將帶領背嵬軍騎兵五百名出擊,殺敵金軍。朱仙鎮之捷,更增強了岳飛乘勝渡河收復河北的決心,他再次上書趙構,要求深入敵境,復取舊疆,報亡國之恥。北方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抵黃龍府」相激勵。趙構、秦檜一天之內用金字牌發出十二道詔書,催岳飛班師。岳飛明憤地說「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被迫下令撤軍。岳飛在撤軍前,故意放出風聲,說明天渡河,幾術害怕城內百姓作岳家軍內應,連夜棄城,北逃一百餘里。岳家軍班師後,金兵乘機奪佔了鄭州、顧昌、陳州、蔡州等地。
岳飛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兵權被奪。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繪竣使右滿議大夫萬侯桌首先發難,上書指責岳飛「爵高祿厚,志滿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漸頹情」。這年八月,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被免,改任萬壽觀使的閑職。之後,秦忙唆使岳飛手下的副統制王俊出面誣告,說岳飛部將張憲准備謀反。十月,朝廷張榜,說張憲一案「其謀牽連岳飛,遂逮捕歸案,設召獄審問」,並將岳飛及兒子岳雲逮捕入獄。十二月,趙構下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當天,大理寺執法官遵旨作最後處決,逼岳飛在供狀上畫押。一生光明磊落的岳飛在供狀上寫下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時年僅三十九歲。
岳飛一生出入疆場,英勇抗擊侵掠,堅決反對國族壓迫,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歷代人們所敬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他雖愚忠,但忠的有骨氣,他的好身手,對人民對祖國的愛讓我們感動,但他的死卻是一遺憾,沒有使他的偉大升華到更智慧的境界,始終是一個遺憾啊,我們只有把對岳飛的感嘆實現在學習他的忠和勇,讓他的精神保留在中華大地上,永遠流傳……

蔡倫(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廠,監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合適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耒陽地處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穀米之鄉。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漢章帝劉旭(公元56~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正宮竇太後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後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系,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閑,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煉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後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閱讀全文

與怎麼寫歷史人物的讀書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1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7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