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的客觀性怎麼理解

歷史的客觀性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2022-06-26 10:19:05

A. 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哪兒

「要走出一條發現之旅,你並不需要新的風景,你只需要新的眼光。」——法國著名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
真實性與虛假性相對應,客觀性與主觀性相對應,兩者各有所指,但又相互關聯。一般而言,真實的記錄也是客觀的記錄,沒有客觀則不會有真實,反之亦然。所以,檔案學研究中,大多提檔案的「真實性」,把檔案的客觀記錄性作為一個前提條件。但從本文來看,我們需要有區別地注意這兩個概念的分合。
對檔案的真實性、客觀性問題研究,是檔案界一直關注的學術話題。然而,當我們從社會記憶的理論出發,將檔案作為一種社會記憶形態來看待時,我們對檔案的真實性、客觀性會有不同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要否定、瓦解檔案的真實性、客觀性,而是要超越傳統考據學意義上對檔案真實性、客觀性的理解和解釋。
1 檔案學對檔案真實性、客觀性的認識
作為人類活動的「原始的歷史記錄」,檔案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此,兩者有一致性,可合稱為「客觀真實性」)是檔案價值的根基和靈魂,也附託了檔案界的情感,檔案學者們總是在不斷地強調和探討檔案的客觀真實性。在吳寶康先生主編的《檔案學概論》中,就提出「從檔案形成的過程及其結果來看,它是從當時當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轉化而來的,並非嗣後為使用而另行編制的,因此,它客觀地記錄了以往的歷史情況,是令人信服的歷史證據」;同時,《概論》也辯證地指出:「具體來說,就每份特定的文件或某部分案卷而言,檔案所記載的信息內容有的是真實的,也有的是不真實的或不完全真實的。但即使是檔案內容有虛假成分以至完全違背事實,它還是反映了檔案形成者的認識水平、本來的意圖或欺騙活動。就此而言,檔案仍不失為其形成者活動的真實的歷史記錄。」 [1]
在近年的檔案學研究中,對檔案客觀真實性的探討有所深化,但並未突破《概論》的表述。說其深化,是學者將檔案的真實性分為兩個層面來理解:即檔案形成過程的真實性和檔案內容的真實性,或者說,文本的真實性與記錄內容的真實性。說其並未突破,因為就討論的關注點看,仍停留於如何看待內容虛假或失實檔案價值的討論上,而這在《概論》中已有論斷。
與報紙、雜志、書籍、文章等相比,檔案在真實性、客觀性上具有明顯的特色優勢,因此,在科學研究中,特別是歷史學研究中,歷來受到高度的重視和贊許,視其為原始、真實、可靠、最重要的直接史料:「至少是最可靠的資料」(馬克思語);「沒有摻過水的史料」(沈兼士語);「應該把它放在研究歷史的最高地位」(鄭天庭語)……如此的表達,足以表明,社會對檔案真實性和客觀性的認定,也是檔案界引以為豪的精神資源。
在檔案學研究中,對檔案價值和意義的發掘,往往都以檔案的原始性、真實性、客觀性作為論述的邏輯起點和立論根基。我們經常採用這樣的邏輯表述:因為檔案是社會活動的原始的、真實的記錄,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活動的原貌,所以,檔案具有什麼什麼樣的價值,能夠干什麼干什麼。檔案界也始終將檔案工作視為「維護國家歷史真實原貌的重要事業」,為了達到存真求實,我們還發明了一套考訂檔案文獻真偽的方法——檔案鑒辨學(或稱「檔案文獻的辨偽」)。
綜觀檔案學對檔案真實性、客觀性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基本認識:①一般而言,檔案具有文本真實與內容真實的統一性;②檔案中也存在內容虛假或失實的成分;③內容虛假或失實的檔案也具有某些借鑒參考價值;④檔案的真實性、客觀性高於其他資料,也得到社會的承認;⑤維護歷史面貌、存真求實是檔案工作追求的目標。
2 檔案記錄真實性、客觀性的種種「異象」
目前,檔案學界對檔案真實性、客觀性的探討還只是停留在對單份檔案文本的考據上,是站在傳統史料考據的立場上看檔案是不是真實記錄了歷史事實。如果我們站在社會和整體立場上看檔案記錄了什麼,以及如何理解檔案中記錄的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我們將會有新的認識和思考。
2.1 記憶與遺忘之間的較量。對檔案記憶真實性的質疑、反思與批判首先來源於後現代理論思潮。社會有記憶也有失憶,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我們記住了什麼」,而後,現代理論則在不停地追問這是「誰的記憶」,我們又遺忘了什麼。

B. 歷史應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隻手,上半部分是一個“中”字,意為“執中”。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C. 如何區分歷史中的直接,間接,根本,客觀,主觀原因

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

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

D.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歷史當然是客觀的,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意願所呈現,有可能會被一時掩蓋真相,但不可能永遠。但每個人在理解和學習歷史時,多少都會主觀一些。

E. 結合史實談談如何檢驗歷史認識的客觀性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是分析的歷史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歷史哲學從探討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轉到對歷史認識主體的認識以及對歷史認識的反思,即從思辨的歷史哲學轉向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主要關注二個問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和歷史理解和解釋模式(包括普遍歷史規律)問題。本文探討其中的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本文從介紹各學派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基本觀點入手,由於篇幅和作者的能力有限,每個學派只選擇一兩個代表人物進行分析。 首先介紹國外學者的觀點,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國外學者大概形成了三個基本派別。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證主義學派的缺陷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懷疑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首先登場的是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和柯林武德。他們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持懷疑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活動是一種人類的精神活動,歷史是人類思想的產物。客觀的歷史不可能,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不可能。維護實證主義觀點的學者站出來了,曼德爾鮑姆就堅持認為可以達到對歷史的客觀性認識。以沃爾什為代表的相對客觀主義採取折中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可以達到弱化的客觀。其次,介紹國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都很難有一致的認識。為什麼呢?作者試圖從歷史認識的客體,主體和歷史認識檢驗標准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一現象。具體分析歷史認識客體的性質、認識主體的特性和檢驗標準的多樣性。無論歷史認識客體還是歷史認識主體,它們本身就具有很多復雜的特性,這些足以讓歷史認識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再加上歷史認識客觀性的檢驗標准也難以操作,所以歷史認識客觀性很難有一致見解。那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是否可能,怎樣才能達到客觀的認識?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我們認為實現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純客觀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堅持唯物史觀所主張的「自為的客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看待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F. 如何理解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1.歷史的概念
歷史是什麼呢?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處在相異時空環境下的人會給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一詞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難,似乎超過了其他任何語匯。直到今天,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仍然處於錯綜復雜、眾說紛紜的狀況。從學理上講,這種現象實屬正常,恰如歌德所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著懷疑一起增長。」

A.歷史一詞所包含的三層含義
國內比較權威的史學理論著作認為,歷史一詞包含著三層含義。

「第一,它指以往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歷史,即作為歷史研習者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歷史;

第二,它指人們的歷史認識或作為歷史認識集中成果的歷史著作,即作為認識主體對客觀歷史過程進行重建的主體化的歷史;

第三,它指歷史學這門學科,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就是研究人類社會發生過的各種歷史現象並探尋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杜經國、龐卓恆、陳高華著:《歷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頁。)

如果將這三個層次進行進一步的整理的話,可以認為,歷史包含著兩個基本要素,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這也就牽涉到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問題。

2.西方史家論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學認識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著稱的人,他不輕信傳聞,力求使自己的敘述與事實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歷史學家一樣,他也將歷史學的道德垂訓功能擺在歷史寫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開篇,修昔底德闡明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我的這部歷史著作很可能讀起來不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將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因為人性總是人性)的人,認為我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眾一時的嗜好,而是想垂諸永遠的。」(修昔底德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8頁。)看來,作者是想借記述雅典國家的興衰成敗來勸戒後人,以史為鑒。比如,他經常以當事者的口吻創作長篇演說辭,實則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膾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中,修昔底德極力贊頌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蘭克的史學認識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蘭克所創建的「蘭克學派」以客觀主義史學著稱。他們有一句名言:歷史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就怎樣去記述它。在蘭克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後人稱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當時的歷史學家往往對自己的學科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受過嚴格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學者認為,只要通過一端時間的整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的科學工作,歷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徹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蘭克和他的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條頓民族史》等傳世之作。表面上看,蘭克學派似乎作到了將個人的主觀因素完全排出了歷史寫作,而在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的。蘭克一方面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是另一方面卻歷史具有規律性。他以一種典型的精英史觀向世人宣稱,整個歷史都是上帝的手筆,在神意的導引下,帝王將相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了歷史。所以,蘭克學派歷史學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關乎社會上層人物的一舉一動,底層人物則被排除於他們的歷史視野之外。盡管在形式上,蘭克學派遵循的是客觀的科學的制史方法,但從根本上講,這些全都是服務於其「精英史觀」、貫徹其主體意識的。

C.克羅奇的史學認識
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奇是倡導歷史相對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只聚精會神於與一個問題相適應和構成活生生的積極歷史、即當代史的某一點上」;相反,不依賴主體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體歷史是不存在的。(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7頁。)在克羅奇看來,認識者通過主觀感知和個人需要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第14頁。)而其他多餘的、游離於其視野之外的歷史則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這里,相對於客觀歷史而言,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D.柯林武德的史學認識
柯林武德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歷史哲學上主張「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當事人的思想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歷史的運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所要發現的對象並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現的思想。」(柯林武德著:《歷史的觀念》,何兆武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43頁。)所以,歷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行動背後是思想。繼克羅奇之後,柯林武德將歷史認識中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總體來看,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歷史本身的客觀性。歷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動。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觀性是不依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而歷史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又必須依賴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作出具體而深入的解釋。任何歷史研究都不可能絕對排斥人的主體活動,這在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顯著特性。將歷史學科建設成類似純自然科學的模式,似乎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規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才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從現實的角度看,處在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要求具有批判意識的歷史學家根據以往的所謂客觀史實重新作出與時俱進的精彩闡釋。

4.歷史認識的相對性

A.歷史認識的相對性的含義
歷史認識就本質而言是相對的,相對性的含義在於認識對象比其他科學認識對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選擇性、非重復性和非直觀性;歷史認識主體處於歷史普遍聯系的總過程中,對歷史客體的認識活動不能純客觀地超出自己具體的、時代的思想水平,傾向和價值觀念的制約

歷史認識的絕對性只存在於某些關於具體史實的單稱判斷,或者代表著人類歷史認識無限發展的承繼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歷史認識相對性的基礎上才可能深入探討歷史認識與其他科學認識的共性,客觀地謀求各門科學間的借鑒與結合。

B.對歷史研究者的要求
歷史研究者必須經常性地進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潛在意識、知識特性和其他思想觀念傾向在何種程度和意義上映射在自身的歷史認識的結果中,以及如何對待這種成分,進而,需以更大的關切注意史料中滲入的他人的主觀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極影響。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認識結論時,注重追尋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論性前提本身的特設性和假設成分。最後,對於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歷史認識,放棄認識已經終結的意識,在現實的基點上隨時准備投入歷史的再認識。(以上參閱趙軼峰:《歷史認識的相對性》,《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

G.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歷史是客觀的,但是記錄歷史的人是主觀,所以可見的歷史是主觀的

H. 什麼是歷史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類經歷過的客觀存在

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因為嚴肅的歷史必須是
確實發生過的事實
歷史有它的客觀規律
研究歷史只能實事求是

I.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的客觀性與人的自覺活動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 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要問 題。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 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 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 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 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自 覺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尊重 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是辯證統一的。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 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正確發揮主觀 能動作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 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堅持實踐的基本 途徑;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 段。 堅持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 證統一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必須認 識和處理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向與主體選 擇的關系。

J. 歷史學是否具有客觀性

是的,歷史學尊重事實,並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研究和剖析,人的主觀思維所做出的決斷和言行而產生真實的結果也是客觀事實的表現,對已發生的事實憑空編造或歪曲的假象不具客觀性,歷史學就是對真真假假若隱若現的歷史事實進行抽絲剝繭的探尋、分辨和解析。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客觀性怎麼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