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長征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6 09:50:48

① 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1、紅 軍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2、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 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 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 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 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

3、中國工農紅 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 產 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4、正當抗 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 軍為擔負起中國革 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 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正如毛澤 東同志所宣稱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它預示著中國革 命新的局面的開始。

5、長徵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 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 產黨和中國工農紅 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他們是國內外任何反 動勢力所不可戰勝的.。

② 什麼標志著長征勝利,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的終點不是吳起鎮,吳起鎮會師是1935年10月,離現在71年了。會寧會師時紅二方面軍還沒正式進入陝甘蘇區。

長征真正的終點在是寧夏西吉縣將台堡鎮。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將台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中央也是在1996年才認定的。今天是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日。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寧夏西吉將台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2006年10月22日是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日,我們選在2006年8月14日開始刊登「重解長征之謎」系列,用70天70個版面、10個系列的分量,來重解這段厚重的歷史。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毛澤東對長征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

各路紅軍在長征途中有多次會師,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木黃會師;1935年6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永坪鎮會師,並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1935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與第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第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會師。每一次會師都伴隨著作戰的勝利,沒有沿途作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師的出現。所以會師本身就象徵著勝利。在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奮戰,如紅二十五軍的袁家溝戰役,斃敵300餘人,俘敵14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等,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等,其中遵義之戰,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的包座戰役殲敵5000人,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等;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斃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2200餘支,等等。紅軍在這些戰斗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英勇的作戰和靈活的戰術取得驚人的勝利,然後才實現了會師。

長征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內存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

毛澤東說:「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並為向民族革命戰爭實施戰略轉變作了准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紅軍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就成了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毛澤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較之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作戰環境而言)「大本營」內籌劃和決定政治戰略方面的問題了,可以出台新的戰略了。如果說長征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長征是結束了,但抗日沒有結束,還必須把全民族的抗日斗爭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而這一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貫徹實行。事實說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影響很大,以至於發生「西安事變」,促成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征。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里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征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http://www.huaxia.com/js/gc/2006/00469953.html

③ 長征勝利有什麼意義

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④ 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一批黨的領袖人物。

⑤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毛澤東對長征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

各路紅軍在長征途中有多次會師,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木黃會師;1935年6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永坪鎮會師,並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1935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與第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第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會師。每一次會師都伴隨著作戰的勝利,沒有沿途作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師的出現。所以會師本身就象徵著勝利。在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奮戰,如紅二十五軍的袁家溝戰役,斃敵300餘人,俘敵14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等,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等,其中遵義之戰,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的包座戰役殲敵5000人,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等;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斃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2200餘支,等等。紅軍在這些戰斗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英勇的作戰和靈活的戰術取得驚人的勝利,然後才實現了會師。

長征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內存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

毛澤東說:「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並為向民族革命戰爭實施戰略轉變作了准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紅軍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就成了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毛澤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較之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作戰環境而言)「大本營」內籌劃和決定政治戰略方面的問題了,可以出台新的戰略了。如果說長征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長征是結束了,但抗日沒有結束,還必須把全民族的抗日斗爭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而這一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貫徹實行。事實說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影響很大,以至於發生「西安事變」,促成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征。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里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征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書上有
我記得我學過

⑥ 長征的歷史意義


1、長征勝利的政治意義: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2、長征勝利的軍事意義:長征的勝利說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也是我軍優良傳統的核心和靈魂。
3、長征的精神意義:長征是實事求是精神的典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這項原則的魅力在長征的實踐中得以充分體現。

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⑦ 長征的意義和歷史價值是什麼

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歷史價值: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7)長征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征的重要會議:

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⑧ 長征勝利的意義

長征勝利具有偉大的意義:保存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水平和獨立領導革命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國內國際影響力。
簡單來說: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一、長征勝利實現了軍事戰略轉移,促進了戰術方針的轉變,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長征勝利打破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堵和追擊,紅軍將士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無比堅強的戰斗精神,突破了敵人的道道封鎖線,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天險,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和磨煉。長征勝利保留和鍛造了紅軍骨幹,爭取了戰略主動,大批紅軍將士成為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中堅力量,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奠定了軍事斗爭發展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軍事斗爭新局面。
此外,紅軍在長征取得勝利之前,一直分散在被國民黨武裝分割包圍的各個革命根據地。他們在多年的反圍剿斗爭中,都積累了豐富的對敵斗爭方法,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戰斗經驗。隨著長征的勝利,三大主力紅軍終於匯聚到了陝北——這個未來中國革命的中心,他們的斗爭方法和戰斗經驗也匯集在一起,推動了紅軍軍事斗爭綜合實力和水平得到提升,並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統一開展軍事行動,對於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奪取偉大的全民族抗戰的最終勝利,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長征勝利也實現了紅軍戰略戰術的轉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思想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是人民軍隊戰略水平和綜合戰斗能力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開端。毛澤東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軍事斗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科學把握中國革命戰爭規律,提出了正確的軍事思想,得到了廣大將士的支持和擁護,使紅軍最終擺脫了被動局面,打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縱觀整個長征過程,紅軍實現了軍事戰略戰術的成功轉變,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戰斗的勝利,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二、長征勝利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長征勝利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革命面貌得以煥然一新。當時由於部分中央領導人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錯誤,照搬照抄蘇聯的斗爭經驗,實行錯誤的軍事指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御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不僅沒有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遭受重大損失。中共中央和紅軍被迫放棄建設多年的中央根據地,實施戰略大轉移。長征開始之初,也是由於教條主義錯誤的影響,導致紅軍傷亡慘重。中國共產黨人在與共產國際聯絡中斷後,特別是在遵義會議以後,終於重新開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並結合中國革命和斗爭的實際來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和它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結束了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標志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開始在中共中央居於主導地位,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確立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是中國革命順利發展的可靠保證。長征過程中,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指導作用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中國革命的領導問題和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逐漸得到解決,加快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成熟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從而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長征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和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和水平,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長征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水平。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組織建設、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能力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顯著進步。黨內民主得到充分恢復和發展,議事決策科學化水平顯著提高,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的風氣得到充分發揚。
長征的偉大勝利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決策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具體體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戰場實際及時調整和修改紅軍的進軍路線,勝利實行了戰略大轉移,在陝北延安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戰略基地和後方,形成了越來越有利於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深入發展的戰略態勢。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重大決策中越來越發揮決定性作用,極大提高了黨的路線政策方針的科學化水平,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的最終勝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長征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後所取得的重大勝利。1963年9月,毛澤東在同外賓的一次談話中說:中國人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成立後,一直在共產國際的指揮下開展中國革命。長征開始之後,由於與共產國際的聯系因為各種原因被迫中斷,這一方面使得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自主地去思考和解決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另一方面,由於來自共產國際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命令及其由此帶來的種種干涉不復存在。在長征途中,各項重大決定和方針政策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根據緊迫的斗爭環境和實際情況而做出的,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水平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四、長征勝利極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國內國際影響力,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國共產黨通過長征,宣傳了黨的北上抗日主張,在長征沿途各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也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全國的影響力。長征途中,紅軍每到一處都通過各種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紅軍北上抗日救國的宗旨,並逐步開始為國人所熟知和接受,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全國的政治和社會影響。長征的勝利,順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既定戰略方針,紅軍主力安全轉移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為建立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國共產黨在即將到來的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征勝利得到了共產國際的高度評價。長征勝利使得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並逐步認可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及其政治路線。新選出來的47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中,有毛澤東等4人,在32名候補執行委員中,有博古等2人。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地位和影響力大為提高。
長征勝利還使世界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認識和了解。隨著《西行漫記》等的出版,為世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打開了窗口,紅軍長征的英勇業績開始為世人所關注,並廣為頌揚,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提高,為即將到來的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⑨ 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是亘古未見的歷史壯舉,為中國革命保存了黨和紅軍的骨幹力量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紅軍是一隻不可戰勝的力量。同時宣傳了自己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為開創中國新局面奠定基礎

⑩ 「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1、保留了革命力量——抗日戰爭開始之後組建的八路軍其主幹就是長征北上的紅一、二、四方面軍。

2、傳播革命思想,撒播革命火種——解放大西南時期得到了地方群眾的積極配合,這些群眾實際上很多就是長征時期保留下來的黨組織、紅軍傷病員組織起來的,勢力雖不大,但是卻在關鍵時候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加速了這些地區的解放進程。

3、推動中國革命由國內戰爭向民族戰爭的轉變——長征適應了中日民族矛盾轉變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潮流,它以北上抗日為鮮明旗號,以大無畏的革命氣勢推動了中國新一輪革命高潮的到來。

閱讀全文

與長征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