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斗指子为冬至,即太阳黄经达270°,于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冬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冬至的天文学: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② 冬至代表什么含义
冬至寓意代表什么意思
冬至在古时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我们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所以冬至往往象征着团圆。除此之外,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当它到来的时候就说明以后日子里外界的白昼会越来越漫长,黑夜会越来越短暂,气温也会逐渐下降,渐渐进入严冬的时候。
冬至节气含义概括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节气具体介绍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③ 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3)冬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斗指子,太阳黄经270°,为冬至。正月建寅,十一月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例如:2020年冬至具体时间:12月21日18时02分。
注:平均时间法(1645年以前使用)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各节气的具体交节时刻不一样。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④ “冬至”的意思是什么
冬至节,又名冬节、交冬、亚岁、贺冬节、小年。时间在农历十一月间,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古人认为这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古代冬至日的习俗包括馈送、祭祀祖先、守冬、贺冬、献履、团冬、占验等等。在冬至之日,北方人以饺子作为主要食品,而在成都则主要是喝羊肉汤、吃羊肉,明天就是冬至节了,你准备好节日食品了吗。
冬至节日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宋代流行“冬(至)馄饨,年(节)馎饦”的谚语,特别是《武林旧事》说:“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吃馄饨直到明清时代仍是冬至节民间食俗。馄饨形如鸡卵,颇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浑沌,在阳气始生的冬至日,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以支助阳气生长。一些地区在冬至节还喜欢吃牛肉、羊肉,认为是冬补食品。民国《江津县志》就记有冬至日“邑俗多市牛羊肉煮而食之,谓可以壮体温。”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江南地区有食冬至团之俗,清代顾禄在《清嘉录·卷十一》中描写吴地冬至团:“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萝卜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从冬至节开始,我国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此时腌制鸡鸭鱼肉,不仅不易变质,而且可产生腌腊风味。所腌鱼肉,可供春节及开春数月之用。清光绪《增修灌县志》讲冬至日,“乡村于是日多宰割猪只和盐置诸瓮内,十余日取出熏干,谓之‘腊肉’,以为来年宴客、饷农之费。”这种肉历久不腐,民间又称之为“冬至肉”。
古人对冬至极为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十载:“京师最重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直到今天,冬至食俗仍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生活。
⑤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又有日短、日短至、日南至与冬节、冬至节、亚岁等称,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
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5)冬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新的轮回自立春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在四时八节当中,寓意太阳新生的冬至重要程度不亚于寓意阳气升发的立春。
古代我国一些地方的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不返没祖先”的讲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在古代冬至有“亚岁”之称,“亚岁”即仅亚于“岁首”。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是说年关将近了。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⑥ 什么是冬至
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既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时间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阳历12月22日或23日。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即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上,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冬至这天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慢慢向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慢慢变长,夜晚渐渐缩短。
(6)冬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人们把冬至看做节气的起点,而且冬至过后,新的一年就快要到来,所以在古代过冬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新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即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⑦ 冬至是什么含义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古人
冬至
古人过冬至的习俗
1、夜吃丸子
清代的林维丞写过一首《冬至搓丸词》:“纤手轻搓五夜灯,团圆冬节到今称。小姑笑问新来嫂,昨夜宜男卜未曾。”诗中的“搓丸”就是莆仙冬至搓丸的习俗。相传莆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时打零工收入少,顺安已经年过30,还未能娶妻,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整日忧心忡忡,时间久了便神经都错乱了。顺安四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吃得好一点,他变着花样做吃的。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于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多年没有间断过。后来,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每当冬至时都会吃丸子,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的孝心。因为冬至那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一般小孩子熬不到天亮就忍不住要吃丸子,所以莆仙还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言语。
2、赠鞋袜,敬师长
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写道“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明代的江源在《十二月词十二首复次官汝清韵》写道“小至初临生一阳,履长纳庆祝君王。从今日永知何用,刺绣功添一线长。”冬至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代有赠鞋袜给尊长的习俗,表示在足履最长之日祝福老师、长辈健康长寿。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冬至也是尊师的节日。至今,民间依然有在冬至这一天请老师吃饭法人习俗。晋西北一般会用牛羊肉盛情招待老师。
3、祭祀祖先
《周礼》中记载:“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从周朝开始,每年的冬至都会祭祀天地祖先。在唐宋之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到郊外祭天,而普通的老百姓则在家祭祀祖先。
⑧ 什么叫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2或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时也是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⑨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9)冬至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冬至的习俗: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⑩ 冬至是什么意思呀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