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怎么理解初中数学题意

怎么理解初中数学题意

发布时间:2022-11-30 06:08:16

❶ 我是一名初中生,我做数学题时思维死板,理解题意能力差,我是智商低吗还有我怎么解决以上问题

学生不到三分钟无论谐音记,还是硬背,都可以记住,各位,这可不是什么武学秘传,不过应付初(高)中数学考试,却能有效地提高分数,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一待试卷和草稿发下,马上用铅笔在草稿上写上,不算违规。考试时遇到困难和检查时,不时地去读一遍,确能收效。下面,我把这二十字逐一作个阐述。
1、“单”就是单位,数学考试中特别是填空和计算题需要写上单位,学生因为忘写而扣分屡见不鲜,也有错写单位的,如面积的平方米错写成米。
2、“格”就是格式,有些同学解题没有格式,随心所欲,也会被扣分。
3、“a”就是英文字母a,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a和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但学生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时往往会忽略。
4、“特”就是特殊值法,有些很难的数学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用特殊值法来做,有时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也符合“一般——特殊——一般”的辩证法。
5、“结”就是结论,应用题的答,简答题的结论,作图题的结论,也往往忘记写。
6、“标”就是标准,从小学到初中,最后结论因未约分而失分的事时有发生,单项式或二次根式前的系数也常常写成带分数,分母带根号或根号里面有分母也不鲜见,这些不标准的结论都要避免。
7、“检”就是检验,初中数学最常见的三类题目的根的判别式,而学生常常在做这类填空、选择、计算、证明时,往往会忽略检验,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8、“方”就是方程思想,中学数学很多问题若用方程思想来解决,的确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9、“形”就是数形结合,很多题目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使问题容易解决,特别是传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和二二次函数的题目,有时不防画个草图试试。
10、“函”就是函数,现在中考很多数学应用题,可以用函数思想来建模。这也是学生颇感棘手的内容之一。
11、“自”不是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关于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我曾经编过一个顺口溜: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非负数,实际问题要考虑,这里的式指的是函数解析式中右边的代数式。考试时,对实际问题用函数方法解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往往漏写,从而导致失分。
12、“量”就是度量,某些几何填空式选择题,要算角、线段的大小或位数关系,确有一定的难度,不妨用量角器式刻度尺量一量。不过,如果原题图形不精确自己最好画一个。
13、“精”不是猜想,有些填空和选择题虽然很难,但空着也是浪费,怪可惜的,这里不妨猜一个算一个,选择题就有四分之一做对的概率,何乐而不为呢?
14、“分”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现在中考题中分类讨论题越来越多,学生常常遗漏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情况,我也常常提醒同学多长几个心眼,防止一挂一漏万。
15、“时”就是时间,留心一下时间,一般填空题和选择题大约控制在半小时内,其余题目依次做下来,难题跳过,留到最后做,切忌硬攻而耗费大量时间,最后一定要留15分种左右时间查全卷,但也不能过频看表,自乱阵脚,一般或一类题看一次。
16、“问”就是看不清的式有疑问的地方,式有什么要求,尽管多问老师,胆小而不敢问,万一试卷真的有什么差错,后悔可来不及了,这里也要提倡“不耻下问”。
17、“名”就是“名字”,有些考生因为心情紧张,会把名字和准考证号码给漏写了,岂不是等于白考了,这么一提醒,肯定有用。
18、“装”就是装订线,过去考生做反面的的试卷时,常常会做在装订线的里面,从而做对的题目因为在装订线内而被扣了分。其实,试卷可沿装订线折叠,答题答在装订线内,从而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9、“准”就是准考证,除了答题别忘写准考证号码外,进考场和出考场都别忘记带准考,否则,到时下一次考试不见了准考证,不把你急得浑身是汗才怪。
20、“页”就是待试卷发下,数一数共有多少页,几大题,然后可以分配时间、调整解题速度,过去常听说有考生因漏做一页或几页的而抱憾终生,前车之辙,当作后车之鉴。大家不妨试试,有用!

❷ 初中数学题老是看不懂怎么办

首先你看不懂初中数学题,可能与你理解能力有关或者是你没有掌握分析题目的能力。如果是理解问题,建议你去学好语文。如果是没有掌握分析题目的能力,建议你找老师或者同学带着分析数学题目、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❸ 初中数学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理解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数学学习讲究见多识广,许多学生学习数学不会审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对题目及其题目包含的知识点比较陌生,熟能生巧就是学习数学的较佳选择。本文整理了数学理解能力提高方法,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

1. 认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要素,只有把基础的知识正确理解,才能做到思维清晰,调理明确,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2. 学会分析理解题意:解决数学题的关键在于分析、理解题意,将其转化为所学过的知识点,分析运用。在理解题意的同时,还要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捕捉关键点,方便解题的时候快速找到它们。

3. 独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很多学生做题时心里没有底,害怕自己做错了,总喜欢看着答案解题,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得不到提高。要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遇到的数学题,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解题方法先做一遍,完成之后再对照自己的方法和答案所提供的的方法。

4. 要善于总结归纳:完成了练习之后不能就不管了,还要从解题的方法、规律、做题策略等方便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总结。

初中数学不好怎么提高

1、建立数学纠错本。做作业或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决不放过,建立一本错误登记本,以降低重复性错误,不怕第一次不会,不怕第一次出错,就怕下一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平时作业、课外做题及考试中,对出错的数学题建立错题集很有必要。错题集由错题、错误原因、改正措施、订正和巩固防错五项内容组成。

2、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3、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多看其他同学的卷纸,吸取其优良方法,借鉴错误。

4、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❹ 初中数学应用题一点都看不懂怎么办

你好,初中应用题主要也就是练习你所学的知识得以实践应用。
首先,认真审题,抓住要点及关键提,揣摩出题人的用意。
1,题目很长,帅选关键信息,已知信息,无用信息,隐藏信息,套路信息,以及所求信息
2、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已知信息与所求信息的关系,关联,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点,那些能够运用到此题中去,怎么应用。
3、解题思路,利用已知信息,加上所学知识能够计算得出那些结论,这些结论怎么跟诉求问题结合或者等价于所求信息。
4、解题完成进行验算。代入计算,或者反推计算,计算无误后继续下面的解题。
审题困难,那么就认真读题,思考知道问题是什么。
解题困难,重视信息,思考怎么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计算困难,熟悉知识要点,注重计算方法,多加练习。
以上就是解题的基本思路和逻辑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采纳。

❺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题意

理解题意比分析数量关系更重要——谈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与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次练习或测试时,有不少学生倒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怎样攻破这个难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不少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出其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出重难点就是分析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间、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把它们一一弄清楚,未知量就会水落石出了。然而,教学实践的结果果真如此吗?
通常我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读题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读题和审题通常很简单,一般都是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头戏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找关键词、画线段图等),对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甚至画出“方框图”用箭头表示推理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笔者也教学了十几年的解决问题,通常也是按这种模式教学,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但考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课堂上多次讲过的同类型的试题,考试时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得不对。原因何在?学生是怎样解题的?他们真正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决问题,竟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题意。
与大师所见略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
先生也曾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其实,理解题意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题意不清楚,数量关系从何谈起?题意理解不透,数量关系怎能分析正确?
其实,理解题意的关键就是“审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然后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将题目中的有数据的句子找出来也就是已知条件,将有问号句子找出来就是问题,教师也就认为学生“理解”了题意。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如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相遇问题”的公开课,在教学完例题后出示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1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修70米,甲对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几天?在学生做这道题前,教师还是像教学例题一样,让学生进行了“审题”,问了“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一位优等生上台板演,结果这位学生列式是:(1160—120)÷(60+70)=8(天)。显然这位同学所算的时间没有包括甲先修120米
的时间,因而不合题意。这充分说明了能答出“问题”是什么,并不见得就理解了“问题”。正确的应该是(1160—120)÷(60+70)+ 120÷60 = 10(天)。
笔者今年所带五年级两个班,所任教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我在两个班进行实验教学,一班采用理解题意的方法,二班采用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实际问题时,我采用以下教学:
一班:
1. 把题目默读几遍。
2. 不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这道题。
3. 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
4. 尽量画一张图来表示题意(只要求画出表示题意就行)。
二班:
1. 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重点)。
3. 列式计算并解答。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尝试让学生在对比中(方程法和算术法)理解题意。找出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即区别在哪?联系在哪?哪些题适合用方程解,哪些题适合用算术解?具体如下表:

方 程 法
算 术 法
例1
解:设学校原纪录为x米。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成绩
x +0.06 = 4.21
小明成绩—超出部分=原纪录
4.21—0.06=4.15(米)
例2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块数
2x—4 = 20
(白色皮块数+4)÷2=黑色皮块数
(20+4)÷2 = 12(块)
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x + 2.8×2 = 10.4
或(x + 2.8)×2 = 10.4
(总价钱—梨的总价)÷苹果的数量 =苹果的单价
(10.4—2.8×2)÷2 = 2.4(元)
例4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则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x + 2.4x = 5.1
地球表面积÷(1+2.4)=陆地面积
(把陆地面积看成单位“1”)
陆地:5.1 ÷(1+2.4)=1.5(亿平方千米)
海洋:1.5×2.4=3.6(亿平方千米)
或5.1—1.5 =3.6(亿平方千米)
例5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小琳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0.25x + 0.2x = 4.5
总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
4.5÷(0.25 + 0.2)=10(分钟)
教学时,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顺着题的思路去理解,中间过程中有未知量就可以用方程解决,列方程时,等量关系是不变的。在教学完方程后,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专门和学生探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法的区别。如出示一组题:
1.老师买了一支钢笔花了15元,买一本书花了1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老师带了27元,买了一本书后还剩15元,一本书多少元?
我让学生顺着思路去理解,怎么理解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的式子是:1. 12+15 = 27, 15+12 = x。2. 25—15 = 12, 25— x = 15。
在期末测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明显要比二班平均成绩高,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均分就要高4分。而在最后一道试题第(2)和(3)小题比较难,一班得分率比二班得分率明显高好几个百分点。试题如下:2012年7月1日起
铜陵市实施阶梯电价,收费标准如下:
类别
用电量(千瓦时/户·月)
电价标准(元/千瓦时)
一档
180以内
0.56
二档
180—350
0.61
三档
350以上
0.86
(1)小明家上月用电量为25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2)小丽家上月用电量为40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3)小刚家上月交电费是230.3元,他家上月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第(1)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二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250—180)×0.61=143.5元;第(2)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三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三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350—180)×0.61 +(400—350)×0.86=247.5元;而第(3)小题则是知道电费算用电量,理解此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电费230.3元的用电量是几级阶梯,那就要先算出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180×0.56 +(350—180)×0.61=204.5元,而230.3元>204.5元,也就是230.3元的用电量是三级阶梯,一档用电量+二档用电量+三档部分,算式为:180+170+(230.3—204.5)÷0.86 = 380(千瓦时)。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一班的孩子大都不需要老师分析数量关系就能解出题目。他们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而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理解题意。
教学实践表明:理解题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重点放在理解题意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式。

❻ 做数学题时怎样才能最好的理解题意

做数学题时,要准确地理解题意,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你可以把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与身边 或 生活中你所熟悉的事例进行对比.
因为你对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理解深刻,
这样可以帮助你正确理解题意,并能进一步帮助你建立起正确的解题思路.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❼ 初中数学题怎么解

1、认真读题,找到题干中给的已知条件及问题。
2、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列式或列方程。
3、仔细解答,要写清详细步骤。
4、再结和题意检查即可。

❽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那么有哪些解题思路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提高得分呢?

一、如何获得数学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1.从理解题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数式特点,图形结构特征等;2.从记忆储存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如有关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3.将上述两组信息进行有效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谐结构。

数学的表达,有3种方式:1.文字语言,即用汉字表达的内容;2.图形语言,如几何的图形,函数的图象;3.符号语言,即用数学符号表达的内容,比如AB∥CD。

在初中学段中,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好思想和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中整体与分类、类比与联想、转化与化归和数形结合等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同时对您今后的生活也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先来看转化思想: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也就是转化和变化。

在生活中,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论它有多复杂,我们都会把它简单化,熟悉化以后再去解决。

体现在数学上也就是要把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如方程的学习中,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方程的基础,那么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通过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这样的手段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转化(加减和代入)是手段,消元是目的;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在这里,转化(分解因式)是手段,降次是目的。

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

同样,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加减和代入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在几何学习中,三角形是基础,可能通过连对角线等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进行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解决问题,转化是关键。

二、初中数学学生必备的解题理念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

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问题就是矛盾。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

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

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

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

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

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

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

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

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

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

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

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

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

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

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

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

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

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

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

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

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

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

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

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

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

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

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三、浅议初中生数学学习差的原因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

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❾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一、如何获得数学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

1.从理解题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数式特点,图形结构特征等;

2.从记忆储存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如有关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

3.将上述两组信息进行有效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谐结构。

数学的表达,有3种方式:

1.文字语言,即用汉字表达的内容;

2.图形语言,如几何的图形,函数的图象;

3.符号语言,即用数学符号表达的内容,比如AB∥CD。

在初中学段中,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好思想和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中整体与分类、类比与联想、转化与化归和数形结合等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同时对您今后的生活也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先来看转化思想: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也就是转化和变化。在生活中,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论它有多复杂,我们都会把它简单化,熟悉化以后再去解决。体现在数学上也就是要把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如方程的学习中,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方程的基础,那么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通过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这样的手段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转化(加减和代入)是手段,消元是目的;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在这里,转化(分解因式)是手段,降次是目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同样,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加减和代入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学习中,三角形是基础,可能通过连对角线等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进行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解决问题,转化是关键。

二、初中数学学生必备的解题理念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三、浅议初中生数学学习差的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初中入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3)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4)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5)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6)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7)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8)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3.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初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选择填空解题技巧

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中考中必考的题目,主要考查对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应用.填空题所占的比例较大,是学生得分的重要来源.近几年,随着中考命题的创新、改革,相继推出了一些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一定难度的新题型.这就要求同学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减少失误,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解题规律: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计算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推演法:

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

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人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值法:

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人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

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

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像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

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地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

(7)整体代入法:

把某一代数式进行化简,然后并不求出某个字母的取值,而是直接把化简的结果作为一个整体代入。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总结

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

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去解决问题。

同学们在解题时,可利用转化思想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同学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

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有用。

极限思想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

1、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

2、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

3、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分类讨论思想

同学们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

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学运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

建议同学们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傻做题”不如“巧做题”,掌握数学解题思想是解答数学题时不可缺少的一步。

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首先,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性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

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会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❿ 初中数学审题技巧

中考数学审题训练技巧
1.在审题时,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干部分,找出重点,理解题意

审题时,学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就是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及具体数据,已知条件等,读数学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手中拿着铅笔,边看边做符号,如数据方面的用横线划一下,对提出的问题的要点可以用画圈圈起来。这样一来,当做题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最后用橡皮擦的时候,也有一个回顾的作用,可能会发现漏洞等。

2.边读题边由已知想可知,由未知想须知

边读题边分辨已知和待解。题目的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引伸、拓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加强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数与形的转换及读写结合的审题训练。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思维就会受阻,解题就会出问题。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条件,分式分母不为0,证三角形全等时公共边公共角等等。

4.审题要准确,除了找对重点外,排除干扰因素也很重要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无关的,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条件。如动点图形中常常画出任意一点,此点并非答案,此点便为干扰因素。读题时要有一双慧眼,识别真假。

阅读全文

与怎么理解初中数学题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