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填表题怎么出

语文填表题怎么出

发布时间:2023-06-05 12:43:10

‘壹’ 怎么做语文选择题

选择题有三大原则:

第一,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

第三,一定不要忘记最后涂卡。

01

成语(熟语)辨析题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成语,把握句子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一定注意熟语成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小技巧:越是要求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02

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贰’ 语文考试基础题技巧和出题的格式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一、病句辨析题
答题技巧: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语言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三、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三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四、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五、如何读懂科学文
注重整体阅读,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阅读题目,找出选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
六、怎样读懂文学类文章
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就能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
七、 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八、赏析类题目
答题技巧: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呼告(兼拟人)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叁’ 如何出语文的试题卷

出题前要考虑题型和总分;假设总分100分,则题型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汉字标拼音、造句、句子填空、或选择不同词语转变句型、连线题、作文..
............................引用下文说明
一、试卷评价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的作用很明显。这次语文学科的试卷成绩基本反映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年级习作水平总体不错。下面就各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学生对句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训练力度不够。缩句、拟人句、比喻句、反问句的,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的过程。修改病句,学生对病句类型掌握不全(词语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颠倒、句子不完整等)。以上内容,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老师忽略了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课外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题目、画中心句、加标点符号、解释词语这几道题答的还算可以。而对句子的理解虽然做答了,但答案不贴切;有的学生根本不答。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选材,自拟题目,写起来有话可说,也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整改意见
1、建议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本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按照语文教材的使用说明,不仅要抓好主体课文教学,更要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平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阅读课和习作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深入钻研、开发、使用教材;要有灵性、悟性和耐性,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在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的同时,要积极向课外阅读拓展,并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积累的广度;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好书,帮助学生拓宽积累的途径。
4、素质成于习惯中。没有培养过程,就没有教育结果。教师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设各种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某些环节上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发现语言的规律,培养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独立阅读和自能作文的能力。
四、反思与前瞻
纵观语文试卷,我们感到: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教师没有站在系统性的教学高度来审视。在阅读教学中就文解文,教师重“教”不重“导”(教材选学内容中带“*”或“△”的训练,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走过场态度,视而不见,见而不问),学生所学知识不整合,缺乏促进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吸收式学习”,做到: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理解”、重学生“运用”、求学生“发展”。

‘肆’ 在语文中,有关标点符号的试题该怎么出

在语文中,有关标点符号的试题该怎么出?

可以根据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开展专门训练。例如:我们刚学完引用人物说的话,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引用方法来出题。提示语在前的,提示语在中间的,省略提示语等等。

语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句号(。或.),用于陈述句末尾。“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问号(?),用于疑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叹号(!),又称惊叹号,也叫感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感叹或号令。“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顿号(、),是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的符号。一般来说,顿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途:
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
逗号(,),亦称逗点,本称读(dòu)号,是表示语句的短暂停顿的标点。“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分号(;)表示介乎句号和逗号的停顿的标点符号。“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 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1]“用在分开复句中平列的句子。”[2]在大部分印欧语系的语言,分号的名称为有“半个冒号”之意,以显示其外形如“:”。然而,大部分人都因为分号用法复杂而不会多应用“;”。
冒号(:),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的符号。“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用在总起下文,或举例说明上文。”
引号(“”,‘’),标示引用、着重、特别用意的符号。“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物件,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释出,1996年6月1日实施)“用来标示说话、引语、专有名词,或特别用意的词句。”“引号分单引号和双引号,通常先用单引号,如果有需要,单引号内再用双引号,以此类推。”“直行用”“、’‘,单双使用原则与横行同。”“一般引文的句尾符号标在引号之内。”“引文作用全句结构中的一部分,其下引号之前,通常不加标点符号。”
括号(( ),[ ],【 】),又称夹注号,注释使用的符号。“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省略号(……),又称删节号,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着重号,用于引起读者注意的符号,使用时文下打点;直排时则标在字的右侧。“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连线号(—,——,-,~),表示连线、起止、流程的符号。“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线号。”“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线号,表示起止。”“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线号,表示产品型号。”“几个相关的专案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线号。”
间隔号(·),又称音界号,用于某些非汉语人名内部或书目中。“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档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专名号,亦称私名号,用于标明人名、地名、朝代名、种族名、国名、机构名等专名所使用的符号。“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有关标点符号的作文

说起标点符号,谁都知道,无非就是逗号、句号、问号、省略号等等用在语言文字里的符号,可在我家,却有活生生的会说话的标点符号!
一号:叹号妈妈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叹号,为什么呢?只因为我那“可爱”的妈妈就像一颗沉睡的定时炸弹,如果不幸点燃了导火线,那点“火”的人不是头晕就是脑胀,不是腿断就是胳膊折!错误不大尚可,大不了狠狠批上一顿!(批评时的每一句话后都是叹号!)要是错误大了,那叹号的下面一点就是妈妈的手,上面那一竖就是妈妈手里的“棍棒”,至于会发生什么,您就想想吧!
二号:逗号爸爸
爸爸呀!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逗号,每当他晚上回家超过六点半时,妈妈就会发她练了十余年的神功:河东狮吼!这时,爸爸就会发挥厚脸皮特长,长舌头优势,喋喋不休地说:“老婆,今天用了啥牌子的化妆品?如此美丽端庄,娇艳动人,真是沉鲨鱼落老鹰啊!……”妈妈虽然生气,但有哪个女人能经得起此般胡搅蛮缠呢?妈妈听了,大多脸色好转,一场雷霆兼暴雨转眼间也就灰飞烟灭了。这风波的平静跟老爸的“逗号奉承”原则有很大的作用。
三号:省略号
省略号嘛,当然非我莫数了,如果做错了个啥,我便坚信沉默是金,一句话不说,无论怎样,谁也别想弄出我半句话来,除非我有冤。要是被批得头皮发麻,我就酝酿一场雷雨应付一阵,那省略号的“……”既是我无声的反抗,又是我雷雨的雨点,妙吧

有关标点符号的成语

抑扬顿挫
发音释义
yì yáng dùn cuò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语气和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转折。
词性:中性词褒义词
出处

抑扬顿挫的音乐
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鲁迅《藤野先生》:“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菸,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语文有关句子标点符号的题总是选错,怎么办?

平时多积累些,掌握其中的用法等实质问题。
鉴于平时总是错,考试时,可以果断的放弃,随便选一个。
以便留更多的时间去做你拿手的题目。做到:会做的题目,不浪费一分。
那么牺牲这题也值得了。
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标点符号题基本没对过,就果断的放弃了。
不知道我的方法,适不适合你
祝你学业有成!

【高中语文】关于标点符号的

连续问是每句都用问号。例如:
熙凤问:妹妹几岁了?可曾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考虑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例如:
1、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问一道关于标点符号的语文题

没错,分三层,第一层写天花板,第二层写墙,第三层写地板,用分号间隔,分开了层次。鲁迅《祝福》中写祥林嫂家庭状况的一句和这个很相似,“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有关标点符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当朋友家去做客。朋友很开心,好酒好菜招待他,二人还痛饮了几杯酒。没想到这个客人一呆就是好几天,丝毫没有走的意思。朋友不高兴了,却又想不出赶他走的理由。
这人也感觉出朋友的不高兴,觉得打扰了好几天,真不好意思,打算第二天就启程回家。
谁知天公不作美,第二天,竟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哗哗下个不停,真让人着急。这人一想:下雨,那就再住一天吧。
但他又怕朋友会不高兴,便在桌上给朋友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他的朋友早上起来,发现桌子上有一封信,开启一看。原来是那人还想再住下去,朋友很生气,想:你还赖着不走了?于是,在那信上改了标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那人趁朋友不在,去看桌子上的信是否被人看过,当他看到朋友如此无情时,想:那么大的雨,你叫我怎么走啊?
于是,他灵机一动,稍稍改了一下,这封信于是又变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朋友看后,只好让他避完雨再走了。
这就是标点符号的故事,是你想要的吗?
是的话,请选我做最佳答案,最好嘛……
嘿嘿^_^请给我加悬赏分,之后再选我!O(∩_∩)O谢谢!

有关标点符号的历史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物件。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着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着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着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义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巨集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 *** 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义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着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 *** 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 *** 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 *** 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cache../c?word=%B1%EA%B5%E3%3B%B7%FB%BA%C5%3B%B5%C4%3B%C0%FA%CA%B7&url=%3Abbs%2Ete%2E/archiver/%3Ftid%2D124652%2E&b=55&a=17&user=

语文中的标点符号怎么应用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 !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 ,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 :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展销会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 “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物件。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
(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破折号 ──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⑤ ……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连线号⑥ —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线号。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线号,表示起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线号,表示产品型号。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专案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线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中国大网络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专名号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 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附注:①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②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③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④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⑤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⑥连线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伍’ 如何出语文试卷

这要看你是什么年段的啊,
我出的试卷一般是4——6道选择,前3道基础
然后是填空,考一下文学常识或者背诵,接下来是语言应用,就是仿句这样的题
然后是考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一般文言文考一篇,现代文考1——2篇,
最后当然是作文了。
分值方面嘛,选择题8——12分
填空10——15
文言文10分
现代8——15左右
作文看情况了,如果你前面出的少,那后面就得出大点
一般就20——40这样

阅读全文

与语文填表题怎么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